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与专论
    金龙飞, 周丽霞, 曹红星, 杨耀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687-698.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77

    油脂是植物主要的储能物质,也是植物质膜的重要组分,同时还参与植物信号传导、气孔开闭、授粉受精、种子萌发、胁迫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WRINKLED 1WRI1)是AP2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在油脂合成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WRI1在植物油脂合成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1)WRI1的发现、起源和进化特征;(2)WRI1的基因表达特征、基因结构、蛋白质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3)WRI1的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调控机制以及下游的靶基因;(4)对WRI1后续的研究思路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本综述内容以期为深入了解WRI1调控植物油脂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也为利用WRI1改良油料作物提供理论基础。

  • 综述与专论
    包含, 陈鹏枭, 朱文学, 吴建章, 蒋萌蒙, 张润阳, 陈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462-47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29

    干燥是油料作物加工的必经环节,也是油料作物安全贮藏的前提。热风干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处理量大、可持续干燥等优点,应用十分广泛。热风干燥过程本质上是湿热传递过程,基于实验及模型研究对油料作物湿热传递过程进行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部分油料作物热风干燥特性的基础上,重点综述其湿热传递的实验和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并展望油料作物热风干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廖琼, 刘佳林, 刘婧, 朱颖, 许珏, 冯凯, 付惠玲, 黄樱樱, 申创, 张天宇, 华营鹏, 辛俊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2): 271-28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045

    为进一步解析ABCC家族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土壤镉污染的响应,对在甘蓝型油菜中鉴定到的38个ABCC同源基因,从系统进化、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以及对镉胁迫的转录响应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ABCC家族基因的进化分支都归属于拟南芥ABCC家族相应的分支,但ABCC9亚家族在甘蓝型油菜中缺失;大部分成员均属于较稳定的疏水蛋白;Ka/Ks值均小于1,受到强烈的纯化选择作用;基因结构变异较大,内含子数目在6~34之间,启动子区域能结合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其中Dof丰度最大。38个BnaABCC分别定位在7条A染色体和8条C染色体上。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白菜、甘蓝存在大量的同源基因。转录组分析显示,甘蓝型油菜ABCC家族基因受到镉胁迫的强烈诱导,其中BnaC1.ABCC3-2BnaA6.ABCC4-3被分别确定为地上部和根部的主效基因。

  • 综述与专论
    廖阳, 李昌珠, 尹业师, 闫荣玲, 刘思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5): 948-95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289

    光皮树是我国重要的新型木本油料树种,其深度开发对我国油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光皮树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显著推进了光皮树生长发育、遗传背景、油脂合成与调控、油脂提取与分析、油脂工业转化等的研究进程。本文从农艺性状、组织结构、生理生化、分子遗传、果实发育、内含物累积、油脂提取、油脂成分、油脂应用等方面对我国光皮树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戚欣, 汪雪芳, 喻理, 马飞, 王秀嫔, 张良晓,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718-728.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87

    粮油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提供了人体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营养素。粮油质量安全是国家重视、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检测是保证粮油产品消费安全的重要抓手。固相萃取是从粮油样品中提取待测物的重要手段,萃取材料是决定提取分离效率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综述了基于固相萃取的粮油产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材料的优势及不足,并对粮油产品检测中新型萃取材料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综述与专论
    于东洋, 晏立英, 宋万朵, 康彦平, 雷永, 陈玉宁, 淮东欣, 王欣, 王志慧, 罗怀勇, 周小静, 黄莉, 刘念, 陈伟刚, 姜慧芳,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5): 930-93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256

    花生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侵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花生产区都有发生,近10年来在我国花生主要种植省份流行危害,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花生白绢病病原菌的特点、致病力分化、致病因子及引起致病力分化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综述,期望为这一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李荣德, 何平, 史梦雅, 侯乾, 胡琼, 孙海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1): 17-2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06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从2017年5月起,我国对油菜品种由原来的审定管理改为登记管理。截至2021年7月,我国共登记油菜品种1212个。为掌握我国油菜品种选育水平,围绕产业需求指明育种创新方向,更好地发挥品种登记制度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油菜登记品种现状,提出了有关建议。研究发现,登记品种中新选育品种占比近一半,几乎全部为国内自主选育品种(仅1个为境外引进),主要由主产区省份登记,以甘蓝型杂交品种为主,抗寒性受到更多关注,抗病性增强,含油量提升明显,品质明显改良,但也存在多数品种未申请品种权保护、短生育期品种较少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本文建议在完善品种登记制度的基础上,要尽快修订品种登记办法及指南,加强事后监管;在品种选育创新方向上,要加强生育期短、适宜机械化种植和菜用、肥用、饲用等多用途品种的选育,从而推动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 综述与专论
    李方一, 黄璜, 官梅, 官春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1): 4-1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10

    本文定义了油菜理想株型的内涵,强调油菜的多功能性和理想株型的功能特定性。油菜理想株型是实现油菜某种特定功能,有利于相关经济效益最大化所具备的植株形态。阐明了油菜单株株型和群体株型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梳理了油菜株型研究的基本脉络,提出油菜理想株型研究的四个阶段:初级阶段、成熟阶段、数字化阶段和分子生物技术阶段。系统构建了油菜株型的指标体系,株型指标包括了根、茎、叶、分枝、花、角果以及冠层结构形态等。归纳并提出了形态测量法、经验总结法、试验统计法、数字模拟法、栽培调控法和遗传改良法的油菜株型研究方法划分,提出了光合效能原理,形态结构原理,源、库、流原理,作物生理原理的油菜株型研究基本原理分类。介绍了基于籽粒丰产、基于机械直播、基于菜用或饲用、基于观赏性的四种典型油菜理想株型特征和内涵。分析了油菜株型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油菜理想株型的基本特征、建构策略和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梁建秋, 于晓波, 安建刚, 曾召琼, 吴海英, 张明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3): 555-56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89

    为明确国家大豆试验参试品种的生育期组类型,2019-2020年以分属MGⅠ~MGⅦ的24份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照,分别将当年长江流域夏大豆晚熟组、鲜食大豆夏播组的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中的品种(系)在南充进行夏播种植。以北美标准品种的生育日数和相对生育期组值(RMG)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回归分析法对参试大豆品种(系)进行生育期组鉴定。结果表明: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从MGⅠ~MGⅦ组间生育日数呈不断递增趋势,但MGⅡ和MGⅢ之间、MGIV和MGV之间界限不明显。两年共鉴定47个品种(系),归属于MGII、MGⅢ、MGIV、MGV的品种(系)分别为4、4、11、5个,分别占总数的8.5%、8.5%、23.4%、10.6%;归属于MGⅥ~MGⅦ的品种共22个,占总数的46.8%。试验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大豆晚熟组、鲜食大豆夏播组试验中的大多数品种生育期组为MGIV~MGⅦ。结果可为四川大豆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为国内不同区域间大豆引种提供依据。

  • 综述与专论
    雷昌贵, 孟宇竹, 陈锦屏, 张晓东, 蔡花真, 张旭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454-46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14

    初榨椰子油(virgin coconut oil,VCO)是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月桂酸的含量达到总脂肪酸的44%~5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CO越来越受到食品及医药领域的关注,其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本文介绍了VCO的营养组分和理化性质,对其所发挥的抗氧化、抗病毒、抗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功效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VCO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 综述与专论
    杨向东, 李子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712-717.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304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地下块茎富含油脂、淀粉、糖、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地上茎叶可作为畜禽优质饲草。作为一种原产于沙漠地区的多用途作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物产量大、高附加值等特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我国丰富的沙地等边际土地资源为油莎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油莎豆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产业链条基本具备,发展前景广阔。本文概述了油莎豆特性与用途、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油莎豆产业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莎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沈悦, 沈一, 刘永惠, 梁满, 张旭尧, 陈志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533-54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26

    为研究花生油脂合成功能基因AhGPAT9的调控机理,分析其启动子功能,从花生品种Tifrunner基因组中扩增获得AhGPAT9基因启动子序列,构建AhGPAT9全长启动子及其多个5’缺失启动子融合GUS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体系,分析启动子的活性和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hGPAT9启动子序列全长1750 bp,核心区位于-257 bp~-128 bp,该启动子除了具备核心元件CAAT-box和TATA-box,还包含多种响应激素调控、胁迫诱导、光反应、胚乳特异表达和生长调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AhGPAT9主要在转基因拟南芥的幼苗中,以及抽薹期的茎和茎生叶、小花、9-12DAP角果和对应的成熟胚中表达。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阐释AhGPAT9在花生油脂合成途径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邬瑜锦, 徐凯, 宋居荣, 赵伦, 文静, 易斌, 马朝芝, 沈金雄, 傅廷栋, 涂金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762-769.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203

    甘蓝型油菜子叶黄化致死直接影响油菜出苗率和成苗率,深入研究子叶黄化致死的分子机制可为探究植物生理相关的基础研究提供便利。本文报道了甘蓝型油菜子叶黄化致死突变体ytl(yellow to lethal)的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结果。该突变体来自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的自交后代株系,发芽出土后子叶一直处于黄化状态,播种9~15 d后死亡。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ytl的叶绿素、叶黄素含量显著降低。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突变体叶绿体发育仍处于质体阶段,类囊体基粒片层模糊。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油菜60K SNP芯片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C09染色体的标记SSR-140和标记PBZIN-1之间198 kb的物理区间。该研究为进一步克隆基因BnaC09.YTL及后续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麻剑南, 单成彬, 冯旭, 马越, 王力伟, 张向前, 赵小庆, 路战远, 张德健, 马超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1): 62-7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08

    为研究油莎豆表型差异与茎叶代谢物间的关联,比较分析了10份油莎豆样本的叶宽、块茎宽度、块茎厚度、块茎高度等表型参数,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茎叶代谢物。10份油莎豆样本分为2个表型,即宽叶圆粒型和窄叶长粒型,其叶宽与块茎宽度和块茎厚度呈正相关。用UHPLC-MS/MS对油莎豆茎叶中28个主要代谢物,包括黄烷-3醇、咖啡酸衍生物和黄酮类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个黄酮类化合物即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醛酸苷、荭草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醛酸苷和木犀草素在宽叶圆粒型油莎豆茎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窄叶长粒型油莎豆茎叶。利用KEGG和PlantCyc推导绘制了4种差异黄酮代谢物在油莎豆茎叶中的生物合成途径,并预测宽叶圆粒型油莎豆相较于窄叶长粒型更具有耐旱性,可为油莎豆的品种鉴定、选育和茎叶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张昊, 刘振宏, 曾宁波, 唐康, 罗梓楠, 刘登望, 李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884-89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98

    为解析渍涝对花生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以耐性品种湘花2008与敏感品种中花4号根系为研究材料,在自制根架系统内进行盆栽培养,于幼苗期分别进行0、3、6、9、12 d渍涝胁迫处理,通过根系的鲜(干)重以及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不同耐性花生品种根系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渍涝胁迫下中花4号根系受影响较大,随着淹水天数延长,根系颜色加深,臭味加重,而湘花2008仅根系中、上部根色变黄,臭味较轻,湘花2008根系鲜重耐渍系数高于中花4号。湘花2008出现了通气组织,且随着淹水时间增加,通气组织数量增加、横截面积加大;主根中段木质部基本保持正常,导管大体呈射线状分布。而中花4号未形成明显的通气组织,木质部和导管呈不规则分布。湘花2008主根细胞内的细胞核、线粒体虽受到影响,但仍能维持细胞活动,保持根系生长状态。中花4号细胞器受渍涝胁迫较敏感,加速衰老死亡。综上认为,渍涝胁迫下湘花2008根色和根味受影响较小,主根出现了通气组织,主根中段木质部与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基本正常。而中花4号根色和根味受影响较重,未形成明显的通气组织,主根中段木质部和导管呈不规则分布,主根中段细胞中的细胞质溶解,线粒体异常。本研究可为解析花生耐渍涝机理提供依据。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卢凯, 齐军山, 祁凯, 马立国, 张悦丽, 张博, 马国苹, 李长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3): 652-658.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064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性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病原复杂,病原鉴定是防治大豆根腐病的前提和基础。2019-2020年从山东省采集大豆根腐病标样432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大豆水渍状的根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了279株菌株,其中52株菌株为腐霉菌(Pythium)。对这52株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CoxII和β-tubulin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出3种腐霉菌,分别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林栖腐霉Pythium sylvaticum。这3种腐霉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占50%,终极腐霉P. ultimum占34.62%,林栖腐霉P. sylvaticum占15.38%,其中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为优势菌株。对这3种腐霉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发现3种腐霉菌均可侵染大豆,重复出大豆根腐病的症状。林栖腐霉P. sylvaticum作为大豆成株期根腐病的致病菌在国内是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大豆根腐病的抗病育种及其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特约综述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1): 1-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51

    树立大食物观和实施大食物安全战略是我国新时代推动食物来源更多元、数量更充足、品质更营养、产业更高效、环境更友好、调控更自主、消费更健康、治理更有力的迫切需要。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油料在内的主要农产品生产、贸易、消费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生产和消费结构失衡导致的慢性疾病增多、环境压力加大、安全风险升高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其中油料和食用植物油近十多年处于既自给不足又消费超量的两难局面。基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保障未来油料供给安全必须坚持“一靠油菜、二靠花生、多油并举、健康消费”的发展思路,通过综合施策在十年左右将国产植物油产量稳定提高到2000万吨,以确保居民食用油基本消费需求的安全自主供给底线,并不断改善油料产品质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脂质产品的科学健康消费。

  • 综述与专论
    刘凤娇, 于耸, 刘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5): 1062-107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38

    病虫害等生物逆境胁迫与温度、水分等非生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关键因素。脂质参与到植物响应胁迫的各通路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反馈应答机制,如不饱和脂肪酸对生物胁迫中的抗病虫功能等。另外,非生物胁迫中脂肪酸衍生物还能够增加细胞内渗透调节,减少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因此,脂质的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有密切联系。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下植物脂质的调控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胁迫类型,重点总结了植物在各胁迫下脂质的变化及调控作用,意在加深对逆境下植物生理活动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抗逆过程中脂质的调控提供参考。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赵辉, 何碧珀, 刘新涛, 倪云霞, 贾敏, 赵新贝, 刘红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910-920.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74

    芝麻棒孢叶斑病是芝麻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着芝麻的产量和品质。为确定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制定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2017-2019年对黄淮芝麻主产区平舆县的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并测定了1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芝麻棒孢叶斑病的发生初期为现蕾期-初花期,病情发展的转折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为7月20日-31日,此时田间发病率小于3%或病情指数小于1)。16种供试杀菌剂中己唑醇、咪鲜胺、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噻呋酰胺和咯菌腈对芝麻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1.5734×10-4、0.1248、0.7128、1.3922、2.0014、2.7323、5.4327、6.1285 mg/L;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67.19%、65.86%、61.17%、60.87%、61.83%,增产率分别为38.96%、36.86%、39.72%、34.96%、38.56%;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嘧菌酯和戊唑醇施药2次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最佳。综合研究结果,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7月20日-31日),或在田间发病率达到3%或病情指数达到1之前进行防治,建议选择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同一杀菌剂连续施用次数不超过2次,施药间隔10 d。为减少农药残留和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耐)药性,不同药剂可交替轮换使用。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唐榕, 郭晨荔, 梁培鑫, 郭睿, 王腾飞, 何皇成, 刘建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3): 632-64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086

    对油莎豆幼苗在不同浓度盐胁迫和碱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响应进行研究,揭示其耐盐机制以及抗盐碱能力阈值,为油莎豆在新疆大面积种植及合理划分种植区域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选用2种中性盐(NaCl, Na2SO4)和2种碱性盐(NaHCO3 , Na2CO3),分别按2∶1的比例配成相应溶液进行胁迫处理,盐、碱胁迫处理低、中、高浓度分别为 80、160、320 mmol· L-1和40、80、120 mmol· L-1,培养于室内光温培养箱中,在出苗15 d后,测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盐、碱胁迫下随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绿素a含量(Chl a)、叶绿素b含量(Chl b)、总叶绿素含量(Chl T)、类胡萝卜素含量(Car)、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 (Gs)、蒸腾速率(Tr)呈下降趋势,最大荧光(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被抑制,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升高。其中Pn与Gs、Tr、Chl 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ar、Chl T、Fm、ΦPSⅡ、qP(P<0.05)成显著正相关,与Y(NO)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因此油莎豆在盐、碱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与Gs、Tr、Chl a的降低有关。且油莎豆在盐碱胁迫下可通过降低Gs、Tr、叶片含水量(WC)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启动热耗散机制来维持水分的供给和光合系统的动态平衡。在不同盐成分处理中表现为同浓度下碱胁迫抑制程度均大于盐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