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李海渤,杨 军,吕泽文,易 斌,文 静,傅廷栋,涂金星,马朝芝,沈金雄
    2010, 32(3): 329-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一组适用于品种纯度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核心引物,以100份具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研究材料对746对SSR引物进行筛选,综合考虑PIC(平均多态信息量)值大小、引物重复性、扩增带型清晰度、连锁群分布等因素,确定44对引物为甘蓝型油菜核心引物,其中20对引物为首选核心引物,24对引物为备选引物。每对首选核心引物可检测到3~9个多态性位点,PIC值介于0.56~0.80,共检测到102个位点,这些位点在分布于19个连锁群上。随机抽取1对引物对一个杂交组合大田制种F1纯度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鉴定结果一致,还可同时鉴别出来源于父本及外来的混杂单株。将44对核心引物应用于品种的系谱分析和100份品种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同样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结果。该套SSR核心引物适用于甘蓝型油菜品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遗传育种
    田露申,郭世星 ,闫朝选,邓武明,陈胜荣,余青青,牛应泽
    2010, 32(3): 337-3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无水乙醇提取油菜花瓣色素,在439nm波长下测定提取液的吸光度,实现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量化观察,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HW243×HZ 21-1)和(HW243×中油821)的P1、P2、F1、F2、 B1和 B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研究花瓣颜色的遗传特性。结果显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表现为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O),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具有较大的作用;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5.51%和96.35%,多基因遗传率为3.65%和2.43%;在B1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3.00%和49.5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93%和39.84%;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7.38%和95.5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17%和1.57%。

  • 遗传育种
    黄军艳,许李明,张学江,刘胜毅
    2010, 32(3): 345-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本研究室自主开发的油菜防御cDNA芯片分析结果,油菜基因Bn3A06受菌核病诱导后特异上调表达。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与拟南芥基因At3A06高度同源,后者编码289个氨基酸,功能未知。本研究用花序浸染法将At3A06基因的人工微RNA(amiRNA)干扰载体(该载体包含一个除草剂草胺磷抗性基因)转化拟南芥。经草胺磷筛选获得3株T1代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均为阳性;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与野生型对照相比,3个转基因植株的At3A06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对其T2代进行菌核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对菌核病的敏感性均显著增强(P<0.05)。推测At3A06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的防御反应,与植株对核盘菌抗性相关。

  • 遗传育种

    介智靖,闫晓红,杨 洁,黄进勇,魏文辉

    2010, 32(3): 349-3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蓝型油菜大粒品系和小粒品系的小孢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取样时期、花蕾大小、培养基类型及添加成分对小孢子产胚率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小孢子再生植株及加倍植株进行了准确、快速的倍性分析。结果表明,始花期为最佳取蕾时期,花蕾大小在2.5~3.5mm为宜,培养基以液体培养基最好。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6-BA可以促进小孢子胚的发生,而活性炭对小孢子培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显示小孢子再生植株加倍后的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 DH)占49%,还存在少量的三倍体(11.3%)、四倍体(1.1%)及嵌合体(27.3%)植株。本研究为油菜材料的快速纯合及其DH系群体的构建等提供了新的经验。

  • 遗传育种
    张 君,闫冬生 ,王丕武 ,杨祥波,关淑艳,马 建,姚 丹,孙丽芳
    2010, 32(3): 354-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4×5 NCII设计,以大豆鼓粒期未成熟籽粒为材料,应用 mRNA 差异显示技术,分析杂交种及亲本之间基因差异表达模式,并与杂种优势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从基因差异表达角度来揭示大豆杂种优势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杂交种和亲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差异表达,差异表达模式可分为单亲表达一致一型(110型)、单亲表达一致二型(011型)、双亲共沉默型(101型)、单亲表达沉默一型(100型)、单亲表达沉默二型(001型)和杂种特异表达类型(010型)6种。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表现的相关分析中,有11个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差异表达模式与中亲优势的相关分析中,株高与110型,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001型呈显著正相关。差异表达模式与超亲优势相关分析中,株高、节数与110型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粗与100型呈显著负相关;株高、虫食粒率和011型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和110型,株高、节数与101型,百粒重与100型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大豆鼓粒期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

  • 遗传育种
    王海杰,杨存义,江炳志,赵青松,陈淑珍,年 海
    2010, 32(3): 362-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中豆31×B13杂交组合的182个F2单株构成的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55个SSR标记的简单遗传图谱。利用构建的遗传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大豆的出苗至初花日数、初花至完熟日数和全生育期进行QTL定位,以研究大豆生育期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发现在C1连锁群上有1个QTL与出苗至初花日数有关,可解释66.40%的遗传变异;发现7个QTL与初花至完熟日数有关,分别位于A2、B2、C1、L、M 5个不同的连锁群上,可解释6.70%~18.00%的遗传变异;2个QTL与全生育期有关,均在C1连锁群上,可分别解释31.90%和36.70%的遗传变异。 这些QTL的发现可以为大豆生育期QTL的发掘和利用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
    姚 丹,王丕武,闫 伟,张 扬,曲 静,张 君
    2010, 32(3): 369-3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油大豆吉农18和高蛋白大豆吉育47杂交后获得的F2及F2:3衍生群体为材料,采用QTL Ici- -Mapping v2.2完备区间作图法在F2及F3群体中共检测到7个高含油量QTL,分布于4个遗传连锁群,可解释3.60%~20.98%的遗传变异。Satt636在10份大豆材料中的标记辅助选择检测,发现其符合度最高为83.33%。
  • 遗传育种
    王 强,张新友,汤丰收,董文召,徐 静
    2010, 32(3): 374-3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新型分子标记SRAP(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技术,以杂交组合(豫花4号×郑8903)的F2群体为材料构建花生栽培种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采用238对SRAP引物对豫花4号和郑8903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表明用SRAP引物能充分反映两亲本之间的多态性,每个引物组合可产生10~30个左右清晰可辨的条带。筛选多态性较好的78对引物对其F2群体进行分析,共得到287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组合产生的多态性条带从1~9条不等,平均产生3.68个多态性条带。采用Mapmaker/EXP 3.0软件对产生的287个标记位点构建连锁群(LOD≥3.0),共223个标记位点进入到22个连锁群中,总长2 129.4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9.55cM。标记在整个连锁群中分布相对比较均匀,这是目前首张基于SRAP分子标记建立的花生栽培种遗传连锁图谱。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石剑飞,殷璀艳,冷锁虎,左青松
    2010, 32(3): 379-3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纸板称重法、打孔称重法和数码图像处理法测定的油菜叶面积与叶面积仪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采用数码图像处理法能快速、准确地测定油菜叶面积,测定时参照物的面积以80~100 cm2为宜;(2)数码图像处理法直接测定植株上的叶片时,测定的结果乘以校正系数1.05即为该叶片的实际面积;(3)纸板称重法测定的结果比实际值偏低,而打孔称重法的测定结果比实际值偏高,两者分别乘以校正系数1.08和0.78即为叶片的实际面积。
  • 栽培生理
    皇甫超河, 杨殿林, 刘红梅, 张永生, 李 刚, 赖 欣,朱庆松
    2010, 32(3): 383-3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比较了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40-3-2与常规栽培大豆荷豆13在光合、叶绿素荧光以及繁殖适合度参数上的差异,以评价在我国农田生境中转基因大豆相对于本土栽培种是否具备更强的入侵性或杂草化特征。结果表明,40-3-2花期叶片净光合速率低于同期的荷豆13,但水分利用策略优良,即蒸腾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高,环境适应能力强。叶绿素荧光测定显示40-3-2全天只有轻微的光抑制现象,其光系统Ⅱ能够在高温和强光照条件下维持较高的光化学效率,而荷豆13叶片在正午时有强烈的光抑制。尽管如此,在没有除草剂选择压条件下,在生长和繁殖适合度上40-3-2相对于荷豆13无竞争优势,入侵性风险较低。
  • 栽培生理
    宋艳霞,杨文钰,李卓玺,雍太明,刘 岚
    2010, 32(3): 390-3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相对不耐荫的南冬抗022-2、贡秋豆494-1和较耐荫的贡选1号、南豆12为试材,在“玉-豆”套作和单作两种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苗期氮代谢对套作遮荫的响应。结果表明,套作遮荫下大豆植株全氮含量较高、全碳含量较低,从而使C/N降低,其中叶C/N要明显低于茎。同时,套作遮荫下大豆植株NO3-含量升高,功能叶中NR(硝酸还原酶)和GS(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降低。套作遮荫抑制了大豆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的表达,而有利于叶片中氨基酸的积累。这些效应在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耐荫性较强的贡选1号和南豆12在套作遮荫下C/N降低幅度大、可溶性蛋白降低程度小,并且能够保持相对较高的NO3-和氨基酸含量。
  • 栽培生理
    向达兵,郭 凯,雷 婷,于晓波,罗庆明,杨文钰
    2010, 32(3): 395-4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贡选1号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茎秆形态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钾显著影响套作大豆茎秆的抗倒能力。茎秆基部节间粗度、C/N比、细胞壁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机械强度、抗倒指数(SLRI)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而基部节间长度、主茎高、倒伏率均随磷钾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SLRI与基部第1、2节间粗度、茎秆木质素、纤维素含量、机械强度及C/N比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基部节间长度、主茎长、实际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适宜的磷钾水平(P2O5 17kg/hm2, K2O 112.5kg/hm2)能提高套作大豆SLRI,降低其倒伏率。
  • 栽培生理
    毛轶清,陈健妙,郑青松,刘兆普&,#68,,姜超强
    2010, 32(3): 403-4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200 mmol•L-1 NaCl处理(10 d)下不同浓度(0、200、400、600、800、1000 mg•L-1)多效唑(PP333)浸种处理对麻疯树南油1号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不同浓度的PP333浸种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根冠比和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气孔限制值(Ls),降低了细胞间隙CO2浓度(Ci),其中600 mg•L-1 PP333浸种处理效果最好。可见,多效唑浸种能促进盐胁迫下麻疯树南油1号幼苗的生长,缓解盐胁迫对麻疯树幼苗的非气孔限制,改善光合作用,减缓盐胁迫的伤害。
  • 栽培生理
    周丽娟,牟金明,郑永照,王春龙,谢志明,王晓磊
    2010, 32(3): 408-4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哲蓖5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P2O5:0 kg/hm2、23 kg/hm2、46 kg/hm2、69 kg/hm2、92 kg/hm2、115kg/hm2、138 kg/hm2)对蓖麻植株不同生育期的光合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在一定限度内,蓖麻群体的主要光合性状与磷肥施用量呈正比;超过某一限度后呈反比。当磷素施用量为46~92 kg/hm2时,各光合性状值均较高,蓖麻的主要光合性状在花果后期-灌浆成熟期受磷肥影响较大。适宜的磷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蓖麻光合能力,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昝亚玲,王朝辉,Graham Lyons
    2010, 32(3): 413-4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土培试验,以甘蓝型油菜为供试作物,研究了陕西渭北旱塬低硒、低锌土壤上,硒、锌对甘蓝型油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硒对油菜生物量和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锌或硒锌配施对油菜生物量和产量有增加趋势;施硒促进油菜籽对钾、硒元素的吸收累积,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磷、硫、钙和镁元素的吸收。施锌促进油菜对钾、钙、铁、锰、铜、锌、硼的吸收累积,而对氮、硫的吸收有抑制作用。硒锌配合施用有利于促进油菜对硒、锌的吸收累积,而对铁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硒对油菜籽含油量、芥酸有增加趋势,对蛋白质、硫甙含量有降低趋势。施锌对油菜籽含油量有增加趋势,对蛋白质、硫甙、芥酸有降低趋势。硒锌配施,油菜含油量、蛋白质、硫甙无变化,芥酸明显下降。
  • 土肥植保`
    徐华丽,鲁剑巍,李小坤,王 寅,苏 伟
    2010, 32(3): 418-4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湖北省20个油菜主产县(市)的356个农户2007/2008年度油菜施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种植油菜的田块均施用了化肥;施用有机肥的比例仅为19.8%。全省油菜氮(N)、磷(P2O5)和钾(K2O)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71.9、61.7和50.3 kg&#8226;hm-2,N: P2O5: K2O的比例为1: 0.36: 0.29,其中化肥提供的N、P2O5和K2O分别占总投肥量的96.1%、92.1%和80.3%。施肥量分级结果表明,农户普遍重视氮肥的施用,施氮(N)量>120 kg&#8226;hm-2的田块比例为64.3%;磷、钾肥施用不足,施磷(P2O5)、钾(K2O)量<45 kg&#8226;hm-2的比例分别为35.4%和48.9%。油菜施肥次数以施肥两次(基肥+1次追肥)的比例最高,占56.0%;78.3%的氮肥用作基肥施用。调查结果表明,湖北省油菜种植中的施肥问题主要有:(1)养分不平衡,磷、钾肥用量偏低,尤其钾肥用量明显不足;(2)有机肥施用比例、施用量偏低,秸秆还田率低;(3)氮肥用量不足及过量的现象均有存在;(4)施肥次数与油菜生长及养分吸收规律不匹配,前期氮肥用量比例过高。
  • 土肥植保`
    颜明娟,章明清,李 娟,孔庆波,林 琼,姚宝全
    2010, 32(3): 424-4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近年来在闽东南花生主产区完成的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建立花生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包括花生施肥效应和目标产量的确定及土壤肥力分级、土壤速效氮磷钾丰缺指标、不同产量水平的氮磷钾最佳用量和比例、土测值与最佳施肥量关系式以及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等5个方面内容。结果表明,花生施用氮磷钾的平均增产效果是N > K > P;花生种植地土壤肥力分为“高”、“中”和“低”3个等级;土壤碱解氮、Olsen-P和速效钾的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136mg/kg、21mg/kg和90mg/kg;花生平均经济施肥量是N 98kg/hm2、P2O5 55kg/hm2、K2O 103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56:1.05,但不同土壤肥力等级的推荐施肥量存在较大差异;建立了土测值与最佳施肥量之间的指数回归方程式,实现了根据土测值预测具体地块推荐施肥量的目的。
  • 土肥植保`
    刘 苹 ,赵海军,万书波,江丽华,于淑芳,杨 力,王艳芹,李 瑾
    2010, 32(3): 431-4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连续收集法提取花生植株的根系分泌物,就其对花生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细胞膜的过氧化、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花生是否存在自毒作用。结果表明,花生根系分泌物的中性、酸性和碱性组分显著抑制了胚根的生长(P < 0.01),随添加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中,中性组分的抑制作用最强。经过20d的处理,3种组分对花生幼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P < 0.05),作用规律与对胚根的抑制作用相似,在中性组分最高添加浓度30 mg/L处理下,株高、地上部鲜重、根系鲜重分别为对照的80 %、73 %和66 %。叶片中SOD和POD的活性显著提高(P < 0.01),MDA的含量也显著增加(P < 0.001)。3种组分中中性组分的化感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酸性组分,碱性组分的作用相对最弱。研究结果证明了花生根系分泌物自毒作用的存在,是导致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 土肥植保`
    王 翀,刘 薇&,#68,,丁 声,王中锦,张余杰
    2010, 32(3): 436-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戊唑醇的室内毒力、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菌丝干重、菌丝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菌核致病力和菌丝体细胞膜电导率。结果表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极强的抑菌作用,EC50和EC90值分别为1.3μg/mL和11.2μg/mL;用戊唑醇处理后,菌丝体干重差异显著,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率和致病力均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戊唑醇对菌丝体电导率无影响,但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表明戊唑醇通过抑制菌丝干重、菌核萌发率、蛋白质含量和致病力而控制病害发生。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丁小霞,李培武,刘 培,唐晓倩,张 文,陈小媚
    2010, 32(3): 441-4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改善油菜籽芥酸近红外预测模型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方法,利用无效变量消除法,对135个油菜籽样品近红外光谱信号进行筛选,并利用筛选后的光谱对油菜籽芥酸含量进行偏最小二乘法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无效变量消除法筛选变量后建立的芥酸校正模型对未知样品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和速度显著优于全波长参与建立的芥酸校正模型。散射校正加一阶导数对光谱预处理,无效变量消除法筛选变量,偏最小二乘法交差验证建立的校正模型效果最好,其预测值与标准值的相关系数R达到0.92,交差验证预测均方差为2.2。因此,用无效变量消除法进行波长选择后建立的近红外模型,能准确快速的对油菜籽芥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李 军 ,周桂生,夏玉荣,陆建飞,封超年,钦 佩
    2010, 32(3): 447-4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海滨中度盐土条件下海滨锦葵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滨锦葵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小依次为灌浆期 > 成熟期 > 开花期 > 现蕾期 > 苗期。氮磷钾的吸收量在整个生育期遵循“慢—快—慢”的规律,吸收速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峰出现在灌浆期。整个生育期海滨锦葵对氮、磷的吸收量果 > 叶 > 茎,对钾的吸收量果 > 茎 > 叶。在海滨盐土中等盐分土壤(0.4%~0.5%)上种植海滨锦葵,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8.5kg、磷1.0kg、钾5.3kg,吸肥比例为1 : 0.1 : 0.6。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马 霓,张春雷 李云昌,胡琼,李俊,李光明
    2010, 32(3): 451-4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南方冬油菜区进行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筛选和鉴定,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本文综述了在油菜机械直播和机械移栽、抗倒伏措施及理想株型构建、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化学催熟技术、机械收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