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陈勋,吴江生,刘克德
    2010, 32(1): 6-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42个单位点SSR标记分析5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比较春性和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位点上存在2~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4.29个等位基因。不同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40~0.70之间,所有供试位点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0,表明甘蓝型油菜品种资源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春性和半冬性油菜品种间的等位基因总数相差不大,主要等位基因的类型和频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春性和半冬性品种中分别存在相当数量的特异稀有等位基因。春性和半冬性油菜品种在27个位点上的遗传分化水平很小,仅在2个位点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这些分化主要是由品种的春化特性差异造成。聚类分析表明春性和半冬性品种之间存在广泛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有重要意义。
  • 遗传育种
    薄存沛,闫晓红,徐有明,胡 琼,伍晓明,魏文辉
    2010, 32(1): 14-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野生油菜是野芥分布在中国新疆的一个野生群体,是优良的油菜种质资源。本实验以新疆野生油菜18号的基因组DNA为材料构建了其BAC(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文库。该文库共有14 592个克隆,插入片段在50-300kb之间,平均插入片段105kb,空载率低于5%,覆盖了新疆野生油菜基因组约4.0倍。新疆野生油菜基因组BAC文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基因组结构及功能基因的利用等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
    孔芳,蒋金金,吴磊,葛才林,王幼平
    2010, 32(1): 2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组成芸薹属3个基本种和3个复合种的种子贮藏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SDS-PAGE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间的种子贮藏蛋白具有一定的差异,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6个种共有24条亚基带,并各自具有特征蛋白谱带。本文利用贮藏蛋白亚基条带的信息,分析了种间的蛋白相似度,并进行了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分为两类:Ⅰ类为白菜型油菜、甘蓝与甘蓝型油菜;Ⅱ类为黑芥、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
  • 遗传育种
    文雁成,傅廷栋,涂金星,马朝芝,沈金雄,文静,张书芬
    2010, 32(1): 25-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个抗裂和4个易裂品种(系)分析了品种间、品种内单株间、单株内分枝间、主花序上的着生部位和角果相对含水量与抗裂角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裂角指数差异极显著,说明遗传特性是影响抗裂角性状的主要因素。品种内不同单株间抗裂角指数变异系数在15.81%~73.78%,但变异范围没有超出该品种的抗裂角特性。单株内不同着生部位影响抗裂角指数,不同品种分枝部位间角果抗裂角指数的变异范围在18.67%~93.57%。下部第一分枝的角果抗裂角指数大于其它部位角果,主花序顶部角果的抗裂角指数分别比主花序中部和下部角果小55.04%和60.43%。角果相对含水量对抗裂角指数的影响很大,油菜角果的抗裂角指数(y)随角果相对含水量(x)的增加呈直线上升的关系,即y=0.0149x–0.4779, R2为0.4284。上述各因素对抗裂角品种的影响远大于对易裂角品种的影响。
  • 遗传育种
    姜慧芳 ,任小平 , 王圣玉 , 黄家权 , 雷永 , 廖伯寿
    2010, 32(1): 30-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花生属19个近缘野生物种87份种质为材料, 系统鉴定和分析野生花生种子含油量。结果表明, 野生花生中存在丰富的高油资源,野生花生的含油量最低值、最高值和平均值均高于栽培种花生资源的对应值。发掘出高油种质(含油量≥58%)12份,其中appressipila 是目前所发现的花生资源中含量最高的种质,含油量达62.90%。不同物种以及同一物种不同资源的含油量差异很大,如appressipila的10-2含油量62.90%,11-7的含油量为55.92%。appressipilamacedoiA. sp的平均含油量较高,分别为57.54%,57.64%和57.68%。通过SSR分析表明,在所获得的高油野生花生材料中,四倍体野生种monticola与栽培种花生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花生区组的二倍体野生种villosa。根据SSR扩增结果,绘制了高油野生花生材料的指纹图谱。
  • 遗传育种
    张国林,石新国,蔡宁波,赵永莉,庄伟建
    2010, 32(1): 35-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为了克隆在花生果种皮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本实验从花生果皮种仁抑制消减文库中筛选出一个277bp的EST序列并进行研究,通过构建花生果皮全长cDNA文库,获得此目的基因的全长为1 369bp,开放阅读框从第28个碱基始至1 122个碱基止,预测分子量为39 865.59,等电点5.7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4个跨膜结构域和多个活性位点,可能与细胞内DNA转录有关;该蛋白与多种豆科作物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具有较高同源性,推测为花生半胱氨酸蛋白酶相关基因;RT-PCR研究该基因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在果种皮中特异表达,于30d果皮中表达量最大。本研究克隆的AhPSG13基因序列已经登陆到GeneBank,登录号为FJ475061。
    异表
  • 遗传育种
    何凡, 邬玉兰, 刘志刚
    2010, 32(1): 4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克隆黑、白芝麻主要过敏原油质蛋白Oleosins的基因并在原核细胞中对其进行表达,本研究分别提取黑、白芝麻的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 根据序列设计简并引物,扩增芝麻主要过敏原油质蛋白Oleosins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并与pET-28a载体连接,测序鉴定后转化E.coli BL21(DE3)及用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克隆获得黑、白芝麻主要过敏原油质蛋白Oleosins的全长基因约为438bp的开放阅读框(包括终止密码子),编码145个氨基酸。所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5kDa,为小分子量蛋白,等电点为5.18,与理论值相符。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与数据库中已知的黑、白芝麻油质蛋白Oleosins基因同源性很高(GeneBank黑、白芝麻油质蛋白基因登录号分别为EU999158和EU999159),并在E.coli BL21(DE3)中高效表达。本研究为芝麻过敏性疾病的诊疗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
    张艳欣,张秀荣,车卓,王林海
    2010, 32(1): 46-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芝麻资源核心收集品中的209份白芝麻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材料间成对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421 5 ~ 0.989 2,平均0.700 3。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来源的白芝麻种质在聚类图上相互交错分布,其遗传关系相似程度与地理分布远近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我国不同省份白芝麻种质群遗传关系的远近及其在聚类图上的分布趋势与白芝麻的地理分布状况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南方白芝麻种质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次是中部种质,北方种质遗传多样性较贫乏。国外种质遗传多样性介于我国北方种质和中部、南方种质之间。
  • 遗传育种
    赵 刚,昂 沃,郝小琴, 吴子恺
    2010, 32(1): 53-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是一种专用型油料玉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选择两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通过P1、F1、P2、B1、B2和F2 六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分析其子粒含油率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组合子粒含油率的遗传均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Ⅰ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69.00%、35.03%和68.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4.91%、46.97%和17.70%。组合Ⅱ 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46.80%,42.92%和48.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9.41%、34.76%和35.91%。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春雷 ,李 俊,余利平,李 锋,马 霓
    2010, 32(1): 57-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2007年在长江流域多个试验基地连续开展定点试验和调查,研究了运行费、人工投入、种植单元和收益等随油菜栽培模式的不同而变化的情况。此外应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对不同地区和年份间油菜栽培方式的投入和产出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翻耕移栽、免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直播等栽培方式在运行费、人工费、单产水平以及净收益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油菜栽培方式与世界主要油菜生产国相比较,存在着劳动力投入过多、种植单元小,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阻碍了我国油菜生产效益的提升。据此提出研究和推广省工、省力、可操作性强的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并适度发展机械化农机农艺,鼓励土地流转或季节性承包,扩大油菜连片种植规模,是新时期我国油菜栽培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
  • 栽培生理
    郑青松,刘海燕,隆小华,刘兆普&#67,,牛丹丹,高影影
    2010, 32(1): 6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宝杂油1号和本课题组选育品系南盐油11号为材料,比较了100和200 mmolL-1 NaCl 胁迫10 d对两个油菜品种(系) (Brassica napus) 幼苗生长及其离子吸收和分配的效应。结果表明,盐胁迫明显抑制油菜幼苗的生长,其中南盐油11号的耐盐性明显高于宝杂油1号。盐导致植株盐分(Na+、Cl- )含量上升,地上部Na+、Cl-积累明显高于根系;植株体内K+、Ca2+ 含量明显降低。盐胁迫下,维持体内较高的K+/Na+ 、Ca2+/Na+ 比率,维持较高的SK,Na、SCa,Na(离子吸收和运输的K+、Ca2+、Na+ 选择性比率)是南盐油11号耐盐性高于宝杂油1号的重要原因。
  • 栽培生理
    李冬梅,曾国良,韩英鹏,縢卫丽,张大勇,李文滨
    2010, 32(1): 7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重要成分,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对两个大豆品种(高异黄酮品种中豆27和普通品种九农20)进行盆栽试验,施用七种微量元素(镁、硼、锰、锌、铜、铁和钼),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豆籽粒的异黄酮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微量元素对大豆籽粒的异黄酮含量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五种微量元素(镁、硼、锰、铜和铁)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是随着微量元素含量提高呈增高趋势,但当微量元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则呈下降趋势;锌元素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是随着微量元素含量提高呈增高趋势;钼元素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是随着微量元素含量提高呈下降趋势。微量元素的含量对异黄酮含量的积累影响很大,镁、硼、锰、铜和铁五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0.5 mmol L-1-1.0 mmol L-1之间异黄酮含量最高,为最适宜浓度。
  • 栽培生理
    杜莉莉,於丙军,
    2010, 32(1):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栽培大豆和滩涂野大豆杂交组合(N23674×BB52)亲本及其经逐代耐盐性筛选获得的4个F4:5家系为研究对象,对其苗期耐盐性、农艺性状、籽粒品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F4代4个株系的农艺性状都介于两亲本之间。盐胁迫下F5代株系幼苗的耐盐系数、干物质积累和相对生长速率高于母本栽培大豆N23674,其中4076株系最为突出。籽粒品质较其父本BB52种群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籽粒中蛋白质和多数必需氨基酸、含硫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总量高于双亲,粗脂肪含量介于双亲之间,且接近于其母本N23674; 4076和4111株系亚油酸含量超过双亲。

  • 栽培生理
    陈双恩, 杜汉强
    2010, 32(1): 83-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亚麻抗倒伏机理及抗倒伏栽培技术的研究表明:(1)采用抗倒伏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亚麻抗倒伏能力,用倒伏程度能客观准确地评价亚麻倒伏的实际情况。(2)亚麻的抗倒伏能力与一级分枝长、一级分枝角度、单茎鲜重、冠层鲜重、冠层附着水量、抗倒伏指数、单株分茎数、根系鲜重,根系干重等性状呈负相关。与茎粗、茎秆抗折力、茎秆干重等性状呈正相关。(3)与倒伏程度关系最密切的几个性状中,茎秆抗折力对倒伏程度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茎粗和单茎鲜重。(4)快速生长期至现蕾期培土,可降低植株重心高度,使倒伏程度降低9.12个百分点,比不培土的单株平均产量高16.21%,粒重增加2.68%、果粒数增加9.24%、单位面积产量高14.67%,而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经济系数、株高、纤维的工艺长度等性状无明显变化,培土措施对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效果较好,而对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作用较小。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郭丽丽,赵竹青,石磊,朱端卫,耿明建
    2010, 32(1): 89-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培养条件下,研究缺硼对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及其相互嫁接植株下部叶片硼及其它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硼情况下,硼高效油菜品种青油10号(QY10)下部叶片硼含量最高,低效品种Bakow (Ba)最低,嫁接植株介于高效品种与低效品种之间。推断甘蓝型油菜下部叶片硼含量受根系(砧木品种)和地上部(接穗品种)共同影响。硼对油菜下部叶片其它矿质元素影响的受控部位不完全相同,缺硼对氮、磷、钙和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地上部,与根系关系相对较小,对钾的影响主要受根系决定,而对镁、锰、铁、铜的影响不明确,可能受地上部和根系共同控制。
  • 土肥植保`
    隋喆,黄静,马振川,施晓璐,谢晶,文景芝
    2010, 32(1): 94-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生产。为了提高抗病育种的效率,鉴定大豆品种(系)或种质资源抗病基因势在必行。本研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评价了包括吉林和辽宁省49个主栽品种(系)在内的种质资源对P. sojae 13个不同致病型标准菌系的抗性。与鉴别寄主的比较分析表明,铁丰29,吉育67,沈农9号,吉育80推导含有Rps3a基因;铁丰31,吉育45,吉育90,九农34,铁豆42,铁豆43,铁豆44推导含有Rps3a和Rps1d双基因;辽豆18推导含有Rps3a和Rps1k双基因;辽豆17推导含有Rps1d和Rps6双基因;辽豆21, 辽豆22和辽豆 24推导含有Rps1a;九农29和九农35推导含有Rps1k。
  • 土肥植保`
    崔友林,段灿星,丁俊杰,王晓鸣,武小菲,朱振东
    2010, 32(1): 99-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定了一种新发生的大豆茎枯病病原菌。在酸化PDA培养基上所有病原菌分离物菌落呈白色,气生菌丝呈密集的卷毛状,有时部分区域显黄绿色;培养基背面开始无色,随后产生大的、扩展的黑色子座。在接种的大豆茎秆上产生大小不等的黑色子座和分散的分生孢子器。共产生2类分生孢子,其中α型分生孢子丰富,无色,单孢,椭圆至纺锤状形,大小4.05~7.57 µm×1.48~3.25 µm,含2个油滴;β型分生孢子极少见,无色,线形。在培养基及大豆茎秆上未发现有性态。致病性测定表明选择的分离物引起合丰25大豆100%植株发病和种子腐烂。用Alu I、Rsa I 和 Hha I酶切通用引物对ITS4/ITS5扩增的rDNA-ITS产物,所有分离物都产生与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一致的酶切谱带;序列比对发现测序的2个分离物ITS序列与GenBank中9个P. longicolla 分离物ITS序列100%同源。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大豆田间发现P. longicolla,而且能引发严重的大豆茎枯病。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闻博,蒋洪蔚,李灿东,邱鹏程,齐照明,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2010, 32(1): 104-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4年发布的大豆公共遗传图谱soymap2为参考图谱,共搜集整理了自1994年以来已报道的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相关的151个QTLs,通过BioMercator2.1和公共标记将相关QTLs映射整合到大豆公共遗传连锁图谱soymap2上,并利用元分析技术发掘“真实”QTL。本文共发掘出与抗大豆胞囊线虫1、2、3、4、5和14号生理小种相关的16个“真实”QTL,其中有四个位点的图距小于1.5cM,一个位点的图距小于5cM,分布于A2、E和G连锁群,其中G连锁群上5.11cM处的定位区间包含已报道的Rhg1位点;发现在G连锁群上有一个定位区间控制1,4号生理小种,在B1连锁群上有一个定位区间控制2,5号生理小种,可见这些位点具有兼抗性。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夏玉平,吴 刚,武玉花,张 丽,卢长明
    2010, 32(1): 110-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转基因检测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同实验室的PCR检测结果有差异的情况。差异主要表现在非特异扩增条带、检测灵敏度和引物二聚体等方面。 PCR检测中采用的DNA聚合酶不同是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之一。本文参考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中转基因油菜外源基因的PCR检测体系,分析了18种不同DNA聚合酶对定性PCR检测转基因油菜OXY235中的CaMV35S启动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DNA聚合酶对CaMV35S启动子定性PCR检测中非特异扩增的产生以及检测灵敏度影响较大。其中热启动Taq酶效果较好,目标条带清晰,检测灵敏度高,而且完全没有非特异性扩增条带,非常适合用于定性PCR检测。对于同样条件下无法有效扩增0.1% DNA样品的Taq酶,则不推荐用于检测途径。
  • 测试与加工
    薛勇,黄强,武海英,欧佳
    2010, 32(1): 115-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技术,利用5150全自动快速裂解仪闪速升温功能,对油菜秆在900℃时快速热裂解产物的主要组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分离并确认出分子量在40-650D范围的25种化合物,主要是烃类含氧有机化合物 (包括酚、酯、醛、酮、醇、酐、酸类)和少数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分析表明,裂解物中有多种成分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新技术对这些组分进行分离提纯,可以得到宝贵的化工原料。
  • 测试与加工
    王利宾, ,李文林, 黄庆德,杨湄,刘昌盛,黄凤洪,
    2010, 32(1): 119-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豆油为原料,KOH作催化剂,通过大豆油与乙醇的酯交换反应合成了大豆油脂肪酸乙酯。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模型对影响大豆油脂肪酸乙酯转化率的四个主要因素(催化剂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大豆油脂肪酸乙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KOH用量1.3%,醇油比8.3:1,反应温度74.8℃,反应时间130min。在此条件下,酯转化率达98.93%。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吴士红,戚存扣
    2010, 32(1): 124-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低含油量甘蓝型油菜品系“1064”与高含油量品系“H105”杂种F1花蕾进行小孢子培养,研究了两个种植地点的油菜小孢子产胚率的影响。对长度在0.4cm~0.6cm,0.6cm~0.8cm以及0.8cm以上的胚分别培养,观察它们的成苗率差异,并比较了秋水仙碱悬浮处理离体小孢子、浸根和滴芽3种染色体加倍方法的加倍效率。结果表明,种植在西宁的材料小孢子产胚率比南京高,为8.6枚/皿;0.6cm~0.8cm大的胚转接到B5固体培养基,其成苗率高达48.53%;3种加倍处理方法中以50mg/L秋水仙碱悬浮小孢子48h染色体加倍效率最高,达到46.23%。本研究构建了含有123个株系的DH群体,可用于油菜含油量性状的QTL分析。
  • 研究简报
    张俊华, 张 明 ,韩英鹏,李文滨
    2010, 32(1): 128-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了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体系。引物对ITS1和ITS4PCR扩增大豆灰斑病菌的16个生理小种的DNA,均得到600bp片段;继而用HinfⅠ、RsaⅠ和Hae Ⅲ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将扩增产物消化,得到15个多态性片段,可将16个生理小种区分开来。
    used to amplif
  • 研究简报
    韩 雪,孙 龙,仕相林,尹晓玉,文景芝
    2010, 32(1): 132-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宁南霉素、甲霜灵、多克福和咯菌腈4种种衣剂对大豆根际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运用nif H基因的特异引物对,将大豆根际土壤总DNA进行PCR扩增后,通过DGGE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衣剂对固氮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大豆根际固氮菌抑制作用由强到弱的种衣剂品种依次是咯菌腈、甲霜灵、多克福和宁南霉素;种衣剂浓度对大豆根际固氮菌多样性的抑制程度不同,但没有明显规律。
  • 研究简报
    马 红,关成宏,陶 波
    2010, 32(1): 136-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盆栽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叶龄鸭跖草对咪唑乙烟酸的耐药性。结果表明,随着叶龄的增大,施药后鸭跖草叶中丙二醛(MDA)含量变化量下降,而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恢复越快。由于3叶期开始鸭跖草耐药性迅速增强,因此,3叶以前是鸭跖草施药的最佳时期。
  • 研究简报
    黄凤兰,孟凡娟, 李国瑞,萨日娜, 阎秀峰
    2010, 32(1): 139-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预防蓖麻子叶节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玻璃化现象,以建立其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本实验对影响子叶节生长状态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胚轴、子叶均为淡黄色的时期切取蓖麻子叶节,接种在1/8MS、内含10g/L琼脂粉、20g/L蔗糖、8.0mg/L ZT、1.0 mg/L NAA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能有效地预防蓖麻子叶节玻璃化。

  • 研究简报
    晏立英,黄家权,雷 永,王圣玉,廖伯寿
    2010, 32(1): 144-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湖北红安发病花生根部分离到一个细菌分离物2C1,对该分离物进行了TZC显色反应,致病力的测定,16s rRNA、23s rRNA和鞭毛蛋白基因filc的PCR扩增,16s rRNA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物2C1在TZC培养基上表现出青枯菌的典型菌落形态,对花生具有强致病性,PCR扩增获得与预期大小的产物片段; 16s rRNA核苷酸序列具有与其它青枯菌分离物99%左右的一致性。上述结果表明:2C1是具有强致病力的花生青枯菌分离物。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殷艳,廖星,余波,王汉中&,#68,
    2010, 32(1): 147-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我国油菜生产区域布局的演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以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北方春油菜区为优势发展区域布局格局的形成,除了气候、耕作制度、种植习惯和与粮食作物的关系等原因,科技创新和国家优势区域布局的双重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优势区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综述与专论
    李 然,冯中朝
    2010, 32(1): 152-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因子分析技术将影响中国油菜单产的众多因素综合为物质费用、劳动力、政策制度和“结构与灾害”四大因素,并利用Cobb-Douglas型生产函数模型分别测算了四大因素在中国油菜单产增长中的贡献率。根据1990-2004年间的数据计算,物质费用对中国油菜单产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劳动力和政策制度,而同期“结构与灾害”因子对单产有负向影响。
  • 综述与专论
    朱文达
    2010, 32(1): 156-1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湖北省油菜田杂草及种子库种类组成和特征、油菜田主要灾害性杂草的发生危害规律以及高效化学防除和生态防除技术。探讨了建立生态调控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的研究前景。
  • 综述与专论

    Shyam Prakash

    2010, 32(1): 163-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his review gives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Brassica cytogenetics from chromosome number determination to the recent advancements in molecular cytology. Brassica cytogenetics started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 of Brassica rapa (syn. B. campestris) by Japanese researcher N. Takamine. Russian botanist G.D. Karpechenko’s synthesis of Raphanobrassica wa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representing the first example of a new species obtained through experimental hybridization. Japanese scientists Morinaga, and Nagaharu U pioneered genome analysis and unraveled the cytogenetic architecture of crop brassicas. The 1930s witnessed karyotype investigations on somatic chromosomes. Later, pachtene chromosome analysis led G. Röbbelen (1960) to propose the genetic constitution of the basic archetype. Brassica chromosomes are very small and lacking distinctive physical landmarks which makes difficult to generate reliable karyotypes. In recent years, classical cytogenetics has given way to molecular cytogenetics. Molecular karyotyp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ith ribosomal DNA probes with individual chromosomes reliably identified. Since early 1950s, syntheses of natural alloploid species and of late, wide hybridizations between wild and crops species have successfully been carried out taking advantage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In early 1980s, the amenability of Brassica species for protoplast regeneration and fusion was demonstrated which enabled the syntheses of a large number of somatic hybrids including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intertribal combinations. These experiments extensively helped in expanding the genetic base of existing allopolyploid species and increasing use of related wild germplasm for incorporating new genes which had not been accessible till recently. Comparative genomics between Arabidopsis and Brassica species have elucidate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t present, Brassica and Arabidopsis regarded as model organisms in the field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邓云娟 ,董彩华,胡胜武,田保明,刘胜毅
    2010, 32(1):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常规压片与冰冻切片两种方法,观察甘蓝型油菜不育系Shaan-GMS的不育株与可育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以阐明小孢子败育时期和细胞学特征。植株表型上,花期可育株与不育株花器官差异较大:不育株花丝较短,花药小且干瘪,微粉或无粉,淡黄色;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不育株的花粉母细胞能够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但在单核期开始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后无法形成正常的小孢子外壁,随后小孢子外壁、内容物和绒毡层均提早降解,只剩下空壳与残渣,药室也随之萎缩变形,最终导致花粉败育。上述结果说明Shaan-GMS为单核败育类型,可能是一个细胞核雄性不育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