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聂淑晶,武玉花,吴刚,肖玲,卢长明
    2008, 30(3): 265-2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基因组步移和巢式PCR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油菜雄性不育恢复系RF1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序列特征,并根据此特征建立了RF1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从RF1基因组DNA中分离到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左边界旁侧序列798bp,包括335bp的插入载体序列和463bp的旁侧基因组序列。根据已发表的RF1右边界旁侧序列的信息,发现外源T-DNA在向油菜基因组整合的过程中,在整合位点处有75bp的基因组序列丢失。根据分离的RF1左边界旁侧序列,建立了RF1事件特异性定性检测方法,扩增片断大小为284bp。利用建立起来的RF1事件特异性定性检测方法可以准确的将转基因油菜RF1与其它的转基因油菜品种区分开,检测灵敏度达到5个拷贝(0.013%)。该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良好的灵敏性,为转基因油菜品种RF1的身份识别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遣传育种
    王贤智,周蓉,张晓娟,单志慧,沙爱华,陈海峰,邱德珍,李培武,周新安
    2008, 30(3): 272-2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利用225个分子标记和2个形态标记构建了一张包含27个连锁群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总遗传距离1315.46cM,平均标记间距5.79cM。在构建遗传图谱的基础上,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10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这些QTL分别位于大豆遗传图谱的A2、C2、D1b、M和N连锁群,解释的遗传变异范围为4.0%~12.2%。这些QTL中,4个与soybase数据库中的QTL有可能是相同的位点,2个可能是新的位点,其余4个是否是新的位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亲本中豆29和中豆32中均有增效基因分布,通过遗传重组可以提高大豆含油量。
  • 遣传育种
    傅寿仲,张洁夫,戚存扣,浦惠明,高建芹,陈新军,陈锋
    2008, 30(3): 279-2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种子含油量达到50%为主攻目标,自1998年以来采用品种间杂交和系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以含油量起点较高的群体为选择对象,运用种子含油量的正向选择与种皮色泽负向选择相结合的筛选技术,育成了HOC1、HOC2和HOC3等3个种子含油量达到50%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其年度间含油量性状较为稳定,综合性状良好。同时还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下高、低油分品系角果皮与种子油分积累的差异,高含油量品系角果皮具有较强的油份积累与转移效率。
  • 遣传育种
    刘珊珊,王志坤,葛玉君,刁桂珠,田福东,高丽辉,李文滨
    2008, 30(3): 284-2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7S球蛋白亚基组成各异的稀有大豆种质为试材,系统分析了7S球蛋白三个主要亚基(α΄- 、-和β-亚基)的相对含量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 -亚基的相对含量与蛋白质总量呈显著负相关;α΄-与-亚基的相对含量与氨基酸组份间的负相关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β-亚基的相对含量与蛋氨酸、胱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苏氨酸呈极显著正相关。(2)脂肪含量与α΄-、-亚基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亚基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α΄-亚基的相对含量与亚麻酸的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亚基的相对含量与棕榈酸呈显著负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硬脂酸和亚麻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亚基组成表现分别为(α΄+α)-亚基缺失和α΄-亚基缺失的日B-1和日A-5是具有巨大育种潜力的优异种质。(4)通过遗传学的手段调整亚基含量,是选育“双高”(高蛋白、高脂肪)品种的新思路。

  • 遣传育种
    黄冰艳 , 张新友 ,苗利娟 , 严 玫 ,海 燕 ,易明林 ,徐 静 , 陈占宽
    2008, 30(3): 290-2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了以花生△12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基因自身启动子驱动、有内含子间隔的该基因编码序列反向重复片段的RNA干扰载体的基础上,对上述干扰载体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花生胚小叶的遗传转化,以期特异调控花生籽粒中油酸、亚油酸含量。 在2个受体品种中获得105株抗性再生植株,用两对引物对其进行了PCR扩增,其中32株初步证实为转基因植株。采用近红外分析仪对转基因T1籽粒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检测表明,转基因株系内油酸/亚油酸比值的变异高于对照,多数转基因株系油酸亚油酸比值平均数也显著高于对照。

  • 遣传育种
    姜慧芳, 任小平 ,黄家权 ,廖伯寿 , 雷永
    2008, 30(3): 294-2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花生种质资源数据库中记录的6 390份花生资源为材料,以其基本数据、特征数据和评价数据为信息,采用分层分组聚类以及随机取样与必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由298份资源组成的花生小核心种质,占基础收集品的4.66%。通过对小核心种质的植物学类型组成中各类型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以及小核心种质与核心种质间各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小核心种质是有效的,基础收集品中各类型资源的多样性在小核心种质中均存在,核心种质中各种性状的变异在小核心种质中也均存在,所用25个性状的平均值差异均不显著。通过对花生小核心种质的种子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测试,发掘出高油酸新基因源7份,也证明了本研究建立的小核心种质有效性和实用性,其中某些资源还具有棕榈酸含量低、农艺性状好的特点,可以应用于相关研究中。
  • 遣传育种
    夏友霖,李加纳 ,廖伯寿,曾孝平,崔富华,任小平,曾彦,漆燕,赖明芳
    2008, 30(3): 300-3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AFLP标记与表型性状相结合,分析了来自川渝地区的两个亚种四个类型的43份主要花生种质资源和推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检测到该生态区内花生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珍珠豆型内和龙生型内品种间距离较小,而普通型内和中间型内品种间距离较大;交替开花亚种的龙生型和普通型品系间距离最近,而珍珠豆型与其它三个类型间距离较远;主要推广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匮乏。聚类结果也基本一致,都能将珍珠豆型与其他三大类型区分开,而龙生型、普通型和中间型在聚类中都有交叉情况。但在较为细小的类群划分上,两种方法仍有较大差异。


  • 遣传育种
    董军刚 ,董振生, 刘创社 ,刘绚霞 ,解芳宁
    2008, 30(3): 306-3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417S是利用生态型不育系533S为基因供体和优良自交系S803杂交选育而成的双低生态型雄性不育系。通过人工控温和异地种植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417S属温敏型雄性不育系,日自交结实率与开花前3~12d的日均温的平均值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r=0.96),其育性敏感期为单花开花前3~12d;417S的临界温度为17.0~20.5℃,育性敏感期处于日均温< 17.0℃条件下表现完全雄性不育,处于日均温>20.5℃表现雄性可育,处于17.0~20.5℃时,表现半不育。417S在陕西太白县表现近乎全不育,而在青海西宁变成完全可育,可以实现一系两用。遗传测试结果表明31个测验品种(系)中有25个能完全恢复417S育性,恢复源较为广泛,在生产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遣传育种
    高桂珍,伍晓明,陆光远,陈碧云,许鲲,李响枝
    2008, 30(3): 312-3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分光光度计对油菜、花生、大豆、芝麻、苏子、红花6种油料作物种子以及胡萝卜、南瓜、玉米、桔子4种果蔬进行了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比较分析。在6种油料作物种子中,只有油菜和大豆具有类胡萝卜素的特征吸收峰,芝麻、花生、苏子和红花没有出现类胡萝卜素的特征吸收峰,胡萝卜、南瓜、玉米、桔子4种果蔬都有类胡萝卜素的特征吸收峰。而且不同油菜和大豆品种的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油菜种子与胡萝卜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相近。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方华丽,李鹏,成海宏,常天军,王建林
    2008, 30(3): 316-3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32份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性状(8个变量)、产地气候性状(7个变量)、物候期(4个变量)等3组性状(共19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了典范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与产地气候性状、产地气候性状与物候期性状间达到极显著水平差异,产量性状与物候期性状间达到了显著水平差异,但各对典范变量之间起主导作用的性状因子不尽相同。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周勋波,孙淑娟,陈雨海,杨国敏,杨荣光
    2008, 30(3): 322-3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夏大豆鲁豆4号为材料,在同一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18 cm×18 cm,B:27 cm×12 cm,C:36 cm×9 cm,D:54 cm×6 cm,E:81 cm×4 cm,研究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为合理配置株行距、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在生育期间干物质变化因株行距不同而产生差异,A处理在播种后0~70 d处于中等水平,第80 d达到最高,D处理始终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E处理在播种后第80 d时比A处理低20%;不同层次干物质积累重心随行距加大有上移趋势。A和B处理叶面积指数(LAI)高峰值持续约20 d,C、D、E处理在播种后60 d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育期间A、B和C处理的LAI平均值比D、E处理平均值高17.7%。随行距变小透射率降低、光截获率、株粒数和百粒重上升而产量增加。说明夏大豆在雨灌农业条件下,均匀分布可提高群体产量。

  • 栽培生理
    陈炳东,黄高宝,陈玉梁,裴怀弟,崔云玲,岳云
    2008, 30(3): 327-3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浓度NaCl和 NaHCO3混合盐胁迫下,研究油葵根系活力、根系生长情况以及根系与地上部分的关系,以探索油葵的抗盐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显著降低;根系体积均低于对照,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比值的变化比较小,根系活力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姜伟丽, 李伟 张爱香 陈怀谷 周益军 ,
    2008, 30(3): 331-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S. sclerotiorum侵染后,油菜不同抗性品种组织内活性氧产生情况,通过DAB和伊文思兰染色,分别检测接种病菌后不同抗感品种的氧迸发(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 ROIs)的产生及其诱导的细胞死亡情况。结果表明,抗性品种中双9号、皖油14产生ROIs及细胞死亡的程度均轻于感病品种沪油15、史力丰。使用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H2O2酶预处理叶片后,病斑比对照减小。H2O2预处理则能显著增大病斑,忍受ROIs可能是油菜抗S. sclerotiorum的机理之一。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细胞壁修复情况的结果表明,抗性品种叶片在菌丝定殖早期的细胞壁中多酚化合物过氧化结合物的产生量大于感病品种。
  • 土肥植保
    单连民,单志慧,周新安,沙爱华,刘志文,蔡淑平,吴学军,张晓娟,邱德珍
    2008, 30(3): 337-3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观察不同浓度夏孢子悬浮液对大豆叶片的致病反应。结果表明:各个接种浓度均可引起叶片发病,发病率随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夏孢子堆密度随接种浓度升高而增加,夏孢子堆破裂时间随接种浓度的增加而缩短,不同品种的致病反应差异主要表现在病斑出现时间、夏孢子堆密度、夏孢子堆破裂时间和发病率等方面。锈菌浓度对孢子堆大小没有显著影响,采用105个夏孢子/mL的接种浓度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俊华 刘学敏 张艳菊 张海军
    2008, 30(3): 342-3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气候箱内分析测定了接种体密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克干土中分别接种0、10、50、100、200、300、400、500、600、700个游动孢子,发病率逐渐升高,每克干土中接种400个游动孢子时发病率达到最高,浓度再升高发病率开始下降。在饱和土壤含水量(40%)条件下,土壤温度在10℃~25℃范围内,发病率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加, 25℃时发病率达到最高,温度再升高发病率降低。在最适温度(25℃)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在15%~40%之间变化时,发病率逐渐升高,当土壤含水量40%时发病率达到最高,土壤含水量再升高发病率下降。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程景,李培武,张文,谢立华,丁小霞,张奇,
    2008, 30(3): 346-3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基质固相分散吸附剂、淋洗剂、样品填料比等处理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植物油中22种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基质固相分散—气相色谱法,实现对植物油中8种拟除虫菊酯类和14种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同时测定。加标实验结果表明,22种农药回收率均在80.6%~1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9%;8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限为0.0005 ㎎/㎏~0.015 ㎎/㎏,14种有机磷类农药检出限达到0.01㎎/㎏~0.05㎎/㎏。本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回收率高,精密度好。

  • 测试与加工
    李文林,黄凤洪,刘瀛弢,刘俊
    2008, 30(3): 353-3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心撞击式原理和变频调控技术,将油料脱皮、皮仁分离、自动检测和数据处理与输出系统集成创新,开发出YPRC-1型油料皮仁快速检测仪,实现菜籽、苏籽等油料皮仁分离与检测的自动化、集成化、一体化。应用结果表明,速测仪具有检测快速、结果准确、操作简单等特点,其性能指标达到:脱皮率>95%,皮中含仁<1%,仁中含皮<1%,含仁率检测准确度>98%,平均偏差<0.2%,样品量<10g,单个样品检测时间<5min。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王巍敏,李云昌,胡 琼,程计华,梅德圣
    2008, 30(3): 357-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油菜线粒体DNA(mtDNA)提取方法,以30℃黑暗条件下培养的油菜黄化苗为材料,通过差速离心结合蔗糖缓冲液洗涤和垫衬,利用50-250g材料分离线粒体,经SDS裂解后抽提纯化,可从每10g黄化苗中得到1μg以上的mtDNA。所获得的mt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发现仅有一条大小在10kb以上的条带,没有明显的降解现象,完整性良好,适用于PCR等常用分子生物学实验需要。利用细胞核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证实没有核基因组的污染。与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mtDNA相比,该方法具有对设备的要求低、提取效率高、纯度好等优点,是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及其控制的重要性状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基础技术。
  • 研究简报
    李 莉 , ,肖 刚,付岳峰,官春云 ,
    2008, 30(3): 361-3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60Co-γ射线辐照的湘油15油菜种子,以Basta溶液为筛选压在油菜无性系中筛选出了抗除草剂突变体,随后通过打孔叶片抗性鉴定、除草剂喷洒鉴定等方法确定抗性。最后利用SRAP分子标记方法进行鉴定,从而为突变体的真实性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 研究简报
    董召娣 ,左青松 ,冷锁虎 ,石剑飞, 孙家刚 ,孙统庆
    2008, 30(3): 366-3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不同施N水平下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各器官的干物重和含N量,研究了施N水平对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油菜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p)、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以及氮素收获指数(NHI)均随施N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②不施氮肥条件下杂交种的NUEp和NUEg与其亲本相近,在施氮量为240和360Kg/hm2条件下显著高于其亲本。③杂交种的NHI在不施N肥和360Kg/hm2条件下与其亲本相近,而施N量为120、240 Kg/hm2时显著高于其亲本。④NUEg比NUEp和NHI更适合作为反映油菜N素效率高低的指标。
  • 研究简报
    马丽丽,许艳丽,李春杰,台莲梅
    2008, 30(3): 370-3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发光杆菌NJ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防作用,测定了其代谢物原液及不同浓度稀释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及二龄幼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液、20%、10%、4%稀释液浓度下,对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分别是97.30%、84.11%、32.09%、25.41%,与无菌水对照差异显著,而其它稀释度抑制率较低;对二龄幼虫24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是100%、70.97%、50.41%、36.78%,均与无菌水对照差异显著。线虫死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8h后,4%稀释液线虫校正死亡率高达63.82%,而2%稀释液线虫校正死亡率也达42.95%。72h后2%稀释液的线虫校正死亡率达61.73%。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沈金雄, 万正杰, 景兵, 熊秋芳, 傅廷栋
    2008, 30(3): 374-3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油菜来说,细胞质雄性不育决定于线粒体基因组中的不育基因,质、核基因间的互作表现在核育性恢复基因对质不育基因的表达调控上,那种认为油菜CMS的产生是简单的质核不配套、不协调的结果而完全忽略线粒体基因组中不育基因的存在与作用是不科学的。油菜CMS的产生是线粒体基因组DNA发生重排造成的,已知油菜线粒体不育基因主要有orf224、orf138|orf125、orf263、orf193、orf222等,这些基因通常与atp6、atp8或atp9等线粒体功能基因嵌合共转录,但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油菜pol CMS、nap CMS和ogu CMS的育性恢复基因不直接对不育基因的转录产生作用,而表现为转录后或翻译水平上的调控,使得不育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而恢复CMS的育性。今后一段时间油菜CMS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分析不育基因的结构特征与来源,在此基础上阐述不育基因的作用机理以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
  • 综述与专论
    郑亚萍,王才斌,黄顺之,吴正锋,段淑芬,戴良香,田云云,成波
    2008, 30(3): 384-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连作对花生生育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株营养不良、光合作用变弱、衰老进程加速、干物质积累下降、植株矮小和荚果产量降低等。引起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至少有土壤微生物种群失衡、某些酶活性降低、营养元素失调以及病虫害加重等;选用耐重茬品种、增施有机肥、增加耕翻深度、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及使用生物菌剂和连作花生专用肥对减轻花生连作危害均有一定的效果。进一步探明花生连作障碍的成因,特别是化感物质与花生生育以及与引起连作障碍其他因子的关系,是从根本上消除连作障碍的基础,也是未来花生连作障碍研究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