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南金平,邹 筱,韩粉霞?,陈明阳,孙君明,闫淑荣,杨 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豆脂肪酸主要组分进行QTL 定位,为大豆脂肪酸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中黄13 ×东山69 回交导入系群体BC2F2的100个家系为材料,分析回交群体的SSR标记多态性,结合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脂肪酸主要组分含量。构建了一张包含130个SSR标记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2 433.29 cM,包含19个连锁群,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8.86 cM。共检测到与5种脂肪酸含量相关的QTL 47个,其中有21个QTL被重复检测到;QTL qFA-C2-4、qFA-D1b-1、qSA-J-1和qFA-O-1连续3年均被检测到。其中QTL qFA-C2-4检测到与亚麻酸相关,QTL qFA-D1b-1和qSA-J-1均与硬脂酸相关,而QTL qFA-O-1同时检测到与油酸和亚油酸相关。QTL qFA-C2-4、qFA-D1b-1、qSA-J-1和qFA-O-1是本研究中新发现的QTL,。此外, ,QTL qFA-D1a-1和qFA-C2-4是定位到的与多种脂肪酸相关的新QTL。

  • 遣传育种
    王艳花,姚艳梅,杜德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扩大甘蓝型油菜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以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白菜型亲本保持系Ageva、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及相应不育系105A、8个新型甘蓝型保持系B1~B8(105B×Ageva的种间杂种回交后代)及相应不育系A1~A8、4个甘蓝型恢复系R1~R4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分析保持系与恢复系材料间的遗传差异,用R1~R4与甘蓝型保持系进行NCⅡ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表现,并对甘蓝型保持系相应不育系进行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调查。结果表明:保持系B1、B2、B3、B4、B5和B8与恢复系R1~R4的遗传距离均大于105B与这些恢复系的遗传距离;新型甘蓝型保持系与恢复系所配组合中,有22个组合(占总组合数的68.8%)的单株产量均高于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与恢复系R1~R4所配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新型不育系A1、A3的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与105A接近,存在花瓣张开度大、结实性较好的新不育系材料。结论认为,导入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新甘蓝型油菜保持系应用潜力大,表现在和恢复系的遗传差异大,所配组合产量高,所对应的不育系结实性好。

  • 遣传育种
    李小童,吴 磊,贾艳丽,李珂琪,陈永勤*,卢长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油菜新种质12WH318咪唑啉酮抗性,为其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对亲本、F1、F2和BC1世代研究结果显示,油菜种质12WH318的咪唑啉酮抗性由一对核基因控制,无细胞质效应,呈完全显性遗传。已有研究显示,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作用靶标是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应用同源序列法,从抗性种质12WH318和3个非抗性种质中获得油菜BnALS基因家族中的BnALS1﹑BnALS2和BnALS3。比对BnALS1和BnALS3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后发现,12WH318的BnALS1基因发生点突变致使蛋白序列的第638位丝氨酸(AGT)残基被天冬酰胺酸(AAT)所替代。对BnALS1和BnALS3基因进行相对表达量分析发现,除草剂处理后叶片中的BnALS1和BnALS3基因表达量急剧升高,在除草剂处理7d后BnALS1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清水对照的12WH318,而BnALS3基因表达量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12WH318的咪唑啉酮抗性可能是由BnALS1基因控制的。

     

  • 遣传育种
    王锦辉,王丹华,蒋洪蔚,王久镇,尹燕斌,林萌萌,魏思明,胡国华,刘春燕,*,陈庆山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野生型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与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绥农14(轮回亲本)所构建的回交导入系(832株)为研究材料,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在11条连锁群上定位到23个QTL位点(P≤0.01),其中4个正效应,19个负效应。导入系群体经过严格的油分含量筛选鉴定,得到13个油分含量性状明显大于轮回亲本的导入系株行和20个油分含量明显小于轮回亲本的导入系植株。利用这33个特殊株行(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通过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分析,检测到分布于15个连锁群上的25个与大豆油分含量相关的标记位点,其中11个正效应,14个负效应。两种方法共检测到34个位点,新发现11个位点,两种方法均检测到的有14个位点。这些材料和位点将为油分含量相关基因克隆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和标记信息。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赵永国,程 勇,陆光远,徐劲松,付桂萍,邹锡玲,乔 醒,刘清云,张学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增大种植密度后油菜品种的群体优势和单位面积产量,以2013年密植条件下国家审定的22个冬油菜品种为材料,研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状,分析不同区域审定品种各性状的差异,比较密植条件与低密度种植条件下油菜品种在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2 861.25kg/hm2,平均含油量为44.88%;3个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分别为280.52个、21.13个和3.85g,其中,以单株角果数的变异系数最高,为0.21,表明其在不同品种间差异大,是最不稳定的产量因子。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相关系数为0.79,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单位面积产量则与3个产量构成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综合指标的累计贡献率81.83%,可以用其对单位面积产量进行概括分析。与低密度种植条件下审定的冬油菜品种相比,2013年审定的冬油菜品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0.61%,然而3个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角果数降幅为29.08%,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则无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主要归因于油菜种植密度的大幅增加。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康洋歌,张利艳,张春雷*,代碌碌,袁金展,李 明,马 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指导早熟油菜育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分别于2013-2014年9月15日、9月30日和10月15日进行播种,调查早熟油菜(1358)与中熟油菜(中双11号,对照)和晚熟油菜(浙双8号,对照)花芽分化进程、花器官数量增长规律及苗后期嫩叶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熟的1358各播期花芽分化早于两个中、晚熟品种对照,花芽分化时间比两对照短。播期对1358花芽分化的起始、现蕾和抽薹时间影响较大,早播时1358花器官发育较慢且数量明显偏低,迟播时1358的花芽分化时间延长。早熟的1358各播期在苗后期叶片GA3和ZR平均含量显著高于两对照,而ABA和IAA平均含量显著低于两对照;迟播使早熟的1358苗后期GA3和ZR平均含量降低,并使ABA和IAA平均含量升高。早熟的1358各播期GA3含量在花芽分化中期出现峰值,且9月中下旬播种的GA3含量在整个苗后期均较高;ZR含量在花芽分化前期和后期均出现峰值;ABA和IAA含量在花芽分化前期较低,花芽分化后期到达峰值。对内源激素比例变化研究表明,早熟的1358各播期苗后期GA3/ABA、ZR/IAA高于两对照,IAA/ABA低于两对照。综上,适当迟播可避免早熟品种因过早开花遭受冻害而减产,苗后期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的变化是调节早熟油菜成花的关键因素之一。

     

  • 栽培生理
    王琴飞,许 强,张如莲*,刘迪发,应东山,王 明,李莉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中白藜芦醇含量较低,但逆境可诱导大量白藜芦醇的积累。通过3种激素(水杨酸SA、乙烯利ETH、茉莉酸甲酯MeJA)和3种非生物胁迫(UV-C、H2O2、百草枯PQ)的方式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诱导。结果表明:避光放置有利于UV-C处理后的花生叶片中白藜芦醇及其代谢产物的合成,4种芪化物(Res、PS、ε-viniferin、δ-viniferin)总含量为38.17μg/gFW;不避光(光照和黑暗交替16/8h)放置有利于H2O2、PQ、SA、ETH和MeJA处理后白藜芦醇及其代谢产物的合成,这5种处理芪化物总含量分别为32.76、32.21、0.49、2.42和1.42μg/gFW。在适当的剂量范围内,花生叶片中白藜芦醇及其代谢产物的积累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最佳的处理剂量分别为2.0h UV-C,1mmol/L PQ、1%H2O2、10mmol/L SA、50mmol/L ETH和50mmol/L MeJA;4种芪化物中以Res含量增加较为显著,而代谢产物的含量较低。研究表明,激素或非生物胁迫可诱导花生叶片中白藜芦醇及其代谢产物的积累,花生可作为一种获取白藜芦醇及其代谢产物的植物源。

  • 栽培生理
    武军艳, 刘海卿§,孙万仓*,刘自刚, 杨建胜,李学才,方彦,钱 武,侯献飞,马 骊,张树娟,王凯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北方寒旱区冬油菜抗寒性,以白菜型冬油菜陇油8号为材料,在冬前幼苗长至6-7片真叶时,分别用5、10、15、20、25mg/L的ABA溶液喷施叶片,通过调查越冬率,及日最低温度将至约-5℃时叶片生理指标和根的生长,研究ABA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ABA能显著提高白菜型冬油菜的越冬率,20mg/L时越冬率达到最高(86.3%),较CK增加26.7%。喷施ABA后,受冻时(-5℃)叶片SOD、POD、CAT活性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显著增加,较CK增加22.1%-451.8%;丙二醛(MDA)的积累显著降低。喷施ABA后,受冻时油菜根系活力极显著增强,侧根数极显著增多,根颈粗、根重均有增加,但不显著。结果显示,20mg/L的ABA溶液喷施效果最好,表现为酶活性最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最高,MDA降幅最大,根系活力最强,侧根数最多。说明在北方寒旱区种植白菜型油菜,6-7片真叶时(冬前)喷施20mg/L外源ABA越冬效果最好,其抗寒性的增强主要是通过增加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MDA含量,从而缓解叶片的低温冻害。同时,通过增加根系活力和侧根数抵御冻害,为及时返青提供保障。

  • 栽培生理
    高 祺,张晓军,冯 锴,赵长星,王铭伦,王月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箱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断根深度对花生叶片氮代谢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断根深度在断根后初期均造成叶片含氮量、氮积累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并随着断根深度的增加降低幅度增大;10~15d之后则随着断根深度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以断根深度15cm处理的叶片含氮量、氮积累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适度断根处理(10~15cm)显著提高花生产量、有效果数和百果重。过度断根处理的叶片含氮量、氮积累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则一直低于对照处理。表明断根处理短时间内降低了花生叶片氮代谢水平,但之后适度断根处理能够延缓花生叶片氮代谢水平的下降速度,保持花生生育后期叶片具有较高的氮代谢水平,增加花生生物产量、荚果产量、有效果数和百果重。花生的适宜断根深度为10~15cm。

  • 栽培生理
    张佳蕾, 李向东*, 杨传婷, 王媛媛, 郭 峰, 李新国, 万书波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进花生高产优质生产技术,选用花生高蛋白品系KB008、高脂肪品种花17(简称H17)和高油酸/亚油酸品种农大818(简称818),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多效唑(PBZ)和海藻肥(SM6)以及两者配施对不同品质类型花生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喷施多效唑能显著增加3个品种荚果产量,原因是显著增加了单株结果数和单株果重,但降低了3个品种的出仁率和蛋白质含量,降低了H17和818的O/L值。单独喷施SM6对H17和818的荚果产量影响较小,但能显著增加KB008的单株结果数和荚果产量。SM6能显著提高不同品种花生的出仁率、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及O/L值。PBZ与SM6适当配施能显著提高不同品质类型花生的荚果产量、公顷蛋白产量和脂肪产量,增产的同时改善品质。

  • 栽培生理
    李 玥,牛俊义*,谢亚萍,吴 兵,高珍妮,刘 栋,剡 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模拟油用亚麻叶面积指数,构建油用亚麻生长模型,本文研究环境效应和作物遗传特性对叶面积指数的作用,分别利用2012-2013年定西试验区不同密度、2012-2013年榆中试验区不同施氮、磷量试验测量数据构建模型,采用潜在叶片数、叶片尺寸和种植密度构建潜在叶面积指数;研究同化作用、水分和氮素胁迫的限制构建实际叶面积指数;研究熟化、光竞争、水分胁迫等引起的衰老叶面积指数,从而构建基于APSIM(农业生产系统模型)的油用亚麻叶面积指数模型。利用2014年定西和榆中的实际测量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正。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油用亚麻叶面积指数,RMSE最小值0.043,最大值0.672,决定系数R2取值范围0.56~0.98,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定西试验站合理密植7.5×106粒·hm-2,可获最大叶面积指数(盛花期)3.92,榆中试验区最佳施氮量75kg·hm-2、施磷(P2O5)量75kg·hm-2在盛花期获得最大叶面积指数4.486。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张 丽,王 寅,鲁剑巍,任 涛,李小坤,丛日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直播冬油菜由于个体植株小、抗病性差等特点对钾、钙、镁养分的缺乏尤为敏感。通过研究不同施钾水平对直播油菜钾、钙、镁的吸收和积累的影响,为直播油菜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2011/2012年在湖北蕲春开展田间试验,分析施钾量对直播油菜产量及各部位生物量,钾、钙、镁养分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各部分生物量以及油菜根、茎、叶钾素含量和积累量,但是K120(施钾120kg/hm2 K2O)和K160(施钾160kg/hm2 K2O)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施钾尤其是高量施钾降低了叶片和茎杆钙、镁的含量,而对油菜根的钙和籽粒的钙、镁含量影响较小。施钾能够显著提高油菜钾、钙、镁总积累量。从整株油菜养分平衡的角度分析,越冬期施钾(尤其是高量施钾)显著增加了油菜对钾的吸收而抑制了钙、镁的吸收。为了能实现钾、钙、镁三种养分的吸收平衡,建议当前生产条件下最佳钾肥施用量为120kg/hm2。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管 磊,任玉鹏,王晓坤,齐浩亮,刘 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对花生的安全性和防治蛴螬的效果,采用砂培法,评价20℃和25℃下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烯啶虫胺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以及对照药剂氟虫腈种子包衣对花生的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和25℃下,除烯啶虫胺外,其它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率无影响;与对照相比,吡虫啉等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花生幼苗的促进生长作用均不明显;氟虫腈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和幼苗生长无影响。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种子包衣的防虫效果和保果率差异不显著,其中噻虫胺的防虫效果和保果率均最高,在两地田间防效分别为68.91%、71.60%,保果率达67.42%、72.50%。氟虫腈种子包衣对蛴螬的防虫效果和保果率显著低于吡虫啉和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氟虫腈种子包衣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有效成分剂量均为140g/100kg种子包衣对花生安全,且对蛴螬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 土肥植保
    孙 川,朱晓峰,王媛媛,刘晓宇,陈立杰,段玉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霉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种群。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田中木霉菌种群多样性及生防活性,2012-2014年在东北三省大豆产区采集土壤样品147份,采用稀释法和土壤颗粒平板法进行木霉菌的分离和培养,共获得木霉菌菌株237株。经系统鉴定发现包含木霉属真菌15个种,其中优势种哈茨木霉77株,分离频率为32.49%;深绿木霉49株,分离频率为20.68%。其中辽宁省和吉林省土样分离出木霉菌数量较多,黑龙江省的较少。橘绿木霉、螺旋木霉在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均有发现,可育木霉、猬木霉、侧钩木霉、棘孢木霉和硬毛木霉只在辽宁省发现。在所分离的木霉菌株中有2株木霉菌株sneft-s57(1),sneft-l50(2)杀线虫活性最高,对禾谷镰刀菌、丝核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 测试加工
  • 测试加工
    王恒玲,李 敏,李培武,张 奇,张 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快速有效监控蔬菜(油菜薹)醚菊酯农药残留,采用醚菊酯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ethofenprox-BSA)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醚菊酯多克隆抗体。以醚菊酯与卵清白蛋白偶联物(ethofenprox-OVA)为检测抗原,利用此抗体,进行间接竞争ELISA法试验。通过棋盘格实验确定了最佳抗原包被反应质量浓度为0.25µg/mL,最佳抗原包被条件为37℃孵育2h;一抗最佳稀释度为1∶32 000;最佳pH值与离子浓度分别为6.0和0.16mol/L;最佳封闭试剂与有机溶剂分别为脱脂奶粉和10%甲醇/PBS。在此优化条件下,建立了醚菊酯竞争抑制曲线,抗体的灵敏度(IC50)为0.28µg/mL,检测线性范围(IC20~IC80)为0.079 8µg/mL~3.578µg/mL。采用该方法对市场抽取进行加标回收测定,平均回收率在75.26%~97.56%之间,实际样品检测间接ELISA与GC/MS检测结果相关性系数达到0.994, 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快速检测要求。该法为快速、简便、低耗的醚菊酯免疫检测方法提供了可能。

  • 测试加工
    郭勉,郝凯,钮琰星,胡双喜,万楚筠,黄凤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芥子碱是菜粕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之一,为了绿色高效地降解芥子碱,选取了漆酶做催化剂,通过在线-紫外可见光谱实时监测的方法,测定了降解反应的动力学数据。该反应的动力学行为符合酶促反应过程,我们据此推导出酶解反应的米氏方程。利用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得到了纯化的降解产物,并进行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根据动力学数据和产物信息,推测出反应机理可能是自由基过程。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刘 鹏,陈思羽,朱 末,李 亮, 徐克章,张治安,陈展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节位上大豆籽粒中5种脂肪酸与11S、7S球蛋白的含量变化规律,以吉林38和吉农19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节位籽粒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与11S、7S球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吉林38和吉农19各节位籽粒中所含脂肪酸及11S、7S球蛋白含量不同。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表现为随节位的上升而逐渐下降,而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则表现为随节位的上升而上升。11S球蛋白含量随节位上升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1S球蛋白含量在中下部(4-9节位)含量偏低,上部(13-17节位)含量达到最高;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含量在节位中的变化规律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吉林38和吉农19的11S球蛋白与7S球蛋白呈负相关关系。11S/7S比值与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呈负相关关系,与硬脂酸和油酸呈正相关关系。

  • 研究简报
    谢立华,淡育红,胡小加,余常兵,李银水,秦 璐,张银波,胡 磊,廖 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高效降解秸秆和腐解油菜病原菌菌核(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e Bary),研制出3种微生物[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复合液体菌剂(孢子悬浮液)和复合生物肥料(固体,由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与菜籽饼和油菜秸秆进行发酵所得),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复合生物肥料腐解秸秆和油菜病原菌菌核的效率,测定其对盆栽土壤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基质对照相比,油菜和水稻秸秆腐解率分别提高17.44%和8.66%,菌核萌发率分别下降20.98%和12.28%;复合生物肥料腐解的秸秆还田后可显著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显著降低菌核的萌发能力。利用水稻秸秆还田并施用复合生物肥料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油菜籽比空白对照增产9.6%。

  • 研究简报
    岳海梅,庄 华*,巩文峰, 旺 姆, 旦 巴, 赵玉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西藏林芝地区油菜黑斑病的病原物,从发病田采集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一株链格孢菌XZ-S1,用柯赫氏法则对该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进行鉴定,菌株XZ-S1与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在自举值99%相聚一群。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值为6.5~7.5,淀粉为最佳碳源,蛋白胨为最佳氮源,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为最适生长培养基,马铃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为最适产孢培养基。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王后苗,雷 永,晏立英,万丽云,程 珂,李前波,李振动,廖伯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含量较高,是木犀草素的理想来源之一,开发利用花生壳中的木犀草素,可以提高花生的综合利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木犀草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并简述了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人工合成方法,为进一步开展花生及其他植物木犀草素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魏 荷,王金社,卢为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年来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子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蛋白质含量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仅利用表型数据的传统遗传研究表明,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加性效应为主,但不同材料之间遗传力差异很大,在31%~99%之间。在所有20个染色体上均发现有相关的QTL位点,共有298个QTL,贡献率介于0.002%~80%之间,其中20号(I连锁群)、15号(E连锁群)等染色体上均存在多次检测到的QTL区段。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均显示20号染色体检测到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QTL的频率均最高,且在该染色体上预测了一些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但这些候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一致,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20号染色体有一个QTL区段(A688-Satt239)在多个环境和群体中均检测到,这为高蛋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刘红艳,周 芳,赵应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芝麻亲本选配和育种提供有益借鉴,对1960-2013年间我国芝麻育成品种的系谱资料、亲本组成及亲本选配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中国公开报道(或记载)育成品种共145个,其中常规种136个,杂交种9个。自199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种后,育成的杂交种品种数量呈加快发展趋势,表明芝麻杂种优势利用开始得到重视。这些品种中,白芝麻品种121个(占83.4%),黑芝麻品种17个(占11.7%),黄褐芝麻品种7个(占4.8%)。育成品种的类型已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分析134个品种的亲本组成发现,它们来源于98个亲本,可追溯到45个中国地方种和9个国外引进品种,说明我国芝麻育种以利用地方品种资源为主,国外资源利用力度相对较小;我国最主要的芝麻骨干亲本包括豫芝4号、鄂芝1号(老)和宜阳白,分别选育出衍生品种29个、18个和10个。系谱分析发现,选择地理来源差异大、植物学性状差异大的亲本进行组配,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更容易选育出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