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生物技术
  • 生物技术
    马小艮,于景印,唐敏强,张凤启,董彩华,童超波,黄军艳*,刘胜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甘蓝型油菜开花期与菌核病抗性的关系,以甘蓝型油菜M083(抗病、晚花)和888-5(感病、早花)品系为材料对开花相关基因BnVRN2基因进行克隆;对2个品系中BnVRN2序列差异及核盘菌诱导前后的表达水平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甘蓝型油菜中BnVRN2基因存在2个拷贝,分别命名为BnVRN2a(位于A8染色体)和BnVRN2b(位于C8染色体),BnVRN2a在抗/感品系中存在序列差异,而BnVRN2b则不存在。BnVRN2a在M083和888-5中的CDS全长分别为1278bp、1284 bp,分别编码425、427个氨基酸残基;2个品系中BnVRN2a基因的CDS序列存在着12个SNP变异位点以及一个6bp的插入/缺失片段;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导致了蛋白质序列7个氨基酸的改变,且第100位氨基酸变异存在于两者的锌指结构域中。BnVRN2a基因在菌核病诱导前后,在M083和888-5中的表达水平都存在差异,初步推测该基因在甘蓝型油菜开花相关途径和菌核病防御反应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生物技术
    梁 瑾,王 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同源检索得到大豆橙花叔醇合酶(nerolidol synthase,GmNES)基因Glyma13g32380,采用RT-PCR方法从经水杨酸(SA)处理的大豆材料中,克隆到cDNA片段,其包括完整的ORF(1 605bp)。共编码534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62.338 kD。该蛋白序列与番茄等植物的NES序列同源性较高,包含DDXXD保守结构域。将该ORF构建入pET28a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为可溶性蛋白。通过与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微生物代谢工程共表达,气质联用检测到橙花叔醇的生成。同时还检测到SA模拟生物胁迫处理诱导大豆叶片产生橙花叔醇,并且在1.0 mmol/L SA处理下,GmNES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本研究克隆了大豆橙花叔醇合酶基因,并鉴定了其生化功能及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理相关性,为研究大豆萜类代谢及对病虫害的防御反应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 生物技术
    秦 迪,赵翠兰,郑成忠,王丕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干旱胁迫下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抗旱能力的差异,本实验选用8个转BADH基因大豆株系作为实验材料,在干旱胁迫处理下,研究转基因大豆叶片中BADH基因表达量变化,鉴定萌发期和苗期抗旱能力的差异。最后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大豆的产量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转基因大豆叶片中BADH基因表达量较高。萌发期转基因大豆发芽指数比非转基因大豆提高了4%~16%,活力指数提高了0.04%~6%,与非转基因大豆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苗期转基因大豆中的脯氨酸含量比非转基因大豆增加11%~15%,POD活性比非转基因大豆增加了25%~35%,干物质重增加14%~19%,而丙二醛含量比非转基因大豆减少4%~12%。产量性状鉴定表明,8份转基因大豆材料中有7份转基因大豆增产,增产幅度为1.23%~8.02%; 1份减产,减产幅度为0.02%。干旱条件下,转BADH基因大豆具有较强的耐旱性。

  • 生物技术
    薛 萍,付宏岐,史俊卿,庞实锋,李海燕,姜 潮,李校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油体蛋白融合技术,为实现oleosin-bFGF油体蛋白在转基因红花中表达奠定基础。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CaMV35S启动子和oleosin-bFGF融合基因的T-DNA区转入到红花基因组中,对潮霉素抗性红花植株的基因组进行PCR检测,提取抗性植株叶片总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CR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经转入到红花基因组,蛋白检测结果证明oleosin-bFGF融合蛋白在转基因红花叶片中有表达,但融合蛋白不稳定发生降解。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战宗祥,江莹芬,朱紫媛,张春沙,杨庆勇,李 倩,侯照科, 龚建芳,程雨贵,吴江生,傅廷栋,周永明,朴钟云,张椿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育抗根肿病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系,提高油菜抗根肿病能力,以抗病芜菁ECD04(Brassicarapa,AA,
    2n=20)为供体,结合回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ECD04中抗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的位点PbBa8.1定向地转育到
    油菜常规品种华双5号(Brassicanapus,AACC,2n=38)的遗传背景中。通过将所获得的抗病新品系在多个田间天
    然病圃进行测试,发现该位点对安徽黄山、湖北枝江、巴东地区的生理小种均表现为单基因显性抗病,由此培育出
    了ZHE-226抗病新品系。此外,通过借助二代测序技术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还开发了与抗病基因更加紧密连锁
    的分子标记A08-300。

  • 遗传育种
    刘林波,孙万仓*,刘自刚,杨 刚,武军艳,方 彦,李学才,侯献飞,张树娟,刘海卿,赵艳宁,马 骊,钱 武,王凯音,杨建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低温胁迫下与抗寒相关的生理生化性状的遗传规律,拟为选配亲本和选育抗寒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6个抗寒能力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按Griffing方法Ⅰ配制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将亲本和F1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和越冬率等性状,对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在30个组合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除丙二醛含量外,陇油7号的其它6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达到了最高,可以优先作为培育抗寒品种的亲本材料;GY×陇油7号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是抗寒性较强的组合。越冬率的广义遗传力与狭义遗传力达到了最高值,分别为了97.20%和82.05%,且二者之间相差较小,说明越冬率主要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效果较好。其余6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相差很大,适合在后期世代进行选择。

  • 遗传育种
    王自力,郭呈宇,张吉顺,孙峰峦,李忠洋,何小红,孔杰杰,盖钧镒*,赵团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种质创新计划中296份稳定品系进行多环境田间试验获得蛋白质含量数据,并利用227对PAV标记和93对SSR标记基因型数据进行蛋白质QTL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蛋白质含量变幅为34.50%~53.84%,平均遗传率达92.57%,品系与环境间存在极显著互作。6个环境下与蛋白质含量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关联的位点分别有139、44个,分布于大豆基因组的20个染色体,其中在2个以上环境被重复检测到的有8个。以平均蛋白质含量>45%为标准筛选出64个新品系,分别来自33个杂交组合。基于AMMI模型的品种稳定性分析发现高蛋白含量材料Di变幅达0.08~1.27,来自菜豆5号/泰兴黑豆、南农73-932/早熟18等组合的新品系在6个环境表现稳定;基于分子标记可将高蛋白品系聚为6类,具有共同亲本的材料多聚在一起,且高值材料(>47%)和低值材料的杂交组合也被区分开。对5个在多环境都检测到的关联位点进行分析,发现64份高蛋白材料分别含0~4个优异等位变异,材料间优异等位变异的构成存在差异。聚合不同优异等位变异可能创造更高蛋白质含量的新品系。

  • 遗传育种
    韩庆梅,孙 石,侯文胜,吴存祥,白肖飞,于 洋,周艳峰,韩天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通过基因工程改善植物蛋白氨基酸组成,本实验室在获得种子特异性表达拟南芥蛋氨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AtD-CGS转基因大豆的基础上,通过自交繁殖和性状鉴定,筛选出纯合转基因株系中作CGS-ZG11,并利用该株系与普通大豆品种石豆5号杂交,选育出中作CGS14J890等含有AtD-CGS基因、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新品系。本研究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目的基因AtD-CGS整合到中作CGS-ZG11基因组,以单拷贝形式存在。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tD-CGS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稳定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中作CGS-ZG11籽粒蛋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且含量在T6、T7和T8连续3代相对稳定。大豆新品系中作CGS14J890等蛋氨酸含量高、综合性状好,证明AtD-CGS基因可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稳定遗传与表达。

  • 遗传育种
    郑 伟,郭 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刘婧琦,王庆胜,李志民,刘忠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规律,选用1941-2006年间育成的主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产量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r=0.7691**),单产水平增加了70.09%,每年增幅为1.06%;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与品种的育成年代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 = 0.5571**、r = 0.5668**),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平均每年增加0.26%和0.36%;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育成品种生育日数和生殖生长期长短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并且分别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r=0.4888*、r=0.8035**);节间长度呈降低趋势,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r=-0.4377*);随着品种育成时间的推移,品种本身的倒伏级别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并且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0.6290**、r=-0.8623**)。综上所述,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生育日数和生殖生长期延长,节间缩短,有效分枝减少,抗倒伏能力增加,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的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遗传育种
    徐志军 任小平 黄莉 陈玉宁 周小静 廖伯寿 姜慧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72对多态性SSR引物对57份具有不同青枯病抗性的花生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利用 Pearson’s 相关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鉴定与花生青枯病抗性相关的SSR标记。SSR标记多态性分析表明,57份花生品种遗传相似系数为0.4978~0.9607,平均0.7038。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9处,参试品种聚类为2个类群,与品种的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和品种的植物学类型基本一致,抗病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大于感病品种之间的差异。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共有10个标记位点与青枯病抗性显著相关,其中,1B9-3、IPAHM288-1和ARS590-1与青枯病抗性极显著关联。用这3个标记检测RIL群体,标记位点1B9-3和ARS590-1的符合率分别为62.85%和40.00%,标记IPAHM288在群体中无差异。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万 林,张 曼,钟飞燕,周 琴,江海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H2O2浸种对油菜苗期耐寒性的影响,以中双11号(Z11)和南农油4号(N4)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以0.05%H2O2浸种处理,晾干后晚直播,在苗期低温前、低温胁迫时和胁迫解除后分别取样,研究油菜生长、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明确H2O2浸种对油菜苗期低温伤害的防护作用及其生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H2O2浸种提高了油菜苗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转硫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维持较高的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降低活性氧(ROS)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H2O2浸种增加了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渗透调节能力。H2O2浸种显著促进苗期油菜生长,胁迫解除后Z11 H2O2浸种处理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3.07%和73.12%;而N4分别增加了28.22%和43.61%。Z11增产达18.89%,而N4增产32.25%。结果表明H2O2浸种能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苗期油菜生长的抑制效应,促进苗期生长,提高产量。

  • 栽培生理
    姜福元,段志红,肖长惜,蒯 婕,朱 浩,左青松,周广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除草剂催熟对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及残留量的影响,选用华油杂62常规种植,于角果七成熟时(终花后35d)进行除草剂(草甘膦、百草枯和苯磺隆)催熟处理,分别在7d及14d后调查角果层含水量、千粒重、含油量、籽粒除草剂残留量。结果表明:(1)随除草剂催熟后天数的增加(处理7d至14d后),角果层含水量持续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下降幅度随除草剂浓度增加而增加;3种除草剂中,百草枯对角果层含水量影响最大,草甘膦次之,苯磺隆对其影响最小。(2)除草剂催熟处理后,油菜粒重及含油量均下降,且上层角果粒重降幅高于中、下层角果;随除草剂浓度增加,产量和含油量降幅增大;3种除草剂中,以百草枯对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影响最大。(3)百草枯(2、4、6mL·L-1)处理后7d和14d,籽粒农药残留均超国家标准,苯磺隆(0.1、0.2、0.3g·L-1)处理后7d和14d,0.2、0.3g·L-1处理下残留量超国家标准;草甘膦在3种用量条件下(2.5、5、7.5mL·L-1),7d和14d均未检测出残留。角果期(终花后35d)用除草剂催熟,导致籽粒产量、含油量下降,部分存在农药残留。因此,油菜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如采用除草剂进行催熟应考虑除草剂种类、用量对油菜产量、产油量及籽粒中药剂残留量的影响,确保除草剂安全、高效施用。综合考虑油菜经济效益和食品安全,油菜机械化生产中,角果期不适宜采用除草剂进行催熟。

  • 栽培生理
    杨 光, 冯云艳, 张含笑, 李胜男, 朱庆洋, 刘 荣, 左青松, 冷锁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直播条件下,为减少机械化收割的菜籽损失,以扬油6号为材料,在2006-2007年度和2009-2011年度设置不同的密度处理,于成熟期测定不同部位机械收获损失的产量,研究油菜收获损失率与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机械收获总损失率的变化范围是8.94%~10.53%。油菜机械收获损失主要发生在脱粒和清选过程中,占总损失量的3/4以上。增加密度可减少割台和清选损失,但增加自然脱落和脱粒损失。直播油菜种植密度在30万株-32.5万株/hm2时籽粒产量较高,收获损失率较低,约9%。

  • 栽培生理
    舒 凯,孟永杰,帅海威,王梓豪,陈 锋,张 超,刘卫国,杨 峰,雍太文,王小春,杨文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四川省射洪、仁寿、广安3个典型丘陵农业生态区,调查了各区域2004-2012年的玉米-大豆套作复合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探讨了玉豆套作复合群体最大理论产量及其同各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就玉米-大豆套作而言,四川存在大面积的中低产地块,其比例高达80.2%。根据实际产量计算获得的射洪、仁寿、广安玉豆复合群体最大理论产量显著高于各自的实际最高产量,说明提升潜力巨大。通径分析表明,在不同区域内,复合群体主要的产量构成因素对群体产量的贡献率有差异,其中大豆和玉米的有效株数最为重要。此外,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的差异,是导致复合群体产量差异的主要肥力因素。因此,严格执行玉米大豆套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增加播种密度为核心,提高玉米有效穗数和大豆有效株数,辅以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是玉豆复合群体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

  • 栽培生理
    李为萍,史海滨*,李仙岳,闫建文,郑 倩,徐 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水氮交互对油葵粗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选取油葵杂交品种康地T562,采用现蕾至开花阶段灌水与追氮肥2因素3水平(灌水90mm、54mm、36mm;追氮肥0kg•hm-2、52kg•hm-2、104kg•hm-2)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1年在河套灌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氮及交互对油葵籽仁粗脂肪及主要脂肪酸组分(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均影响显著。不追氮肥时,充足的土壤水分有利于油葵籽仁粗脂肪的生成。水氮交互下,土壤中有效氮的增加导致粗脂肪、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下降。土壤中水分的增加,促进油葵籽仁中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但会抑制油葵籽仁中硬脂酸及饱和脂肪酸的生成。W90N0(灌水90mm,不追氮肥)处理下油葵籽仁粗脂肪含量最高,为60.37%;W90N52(灌水90mm,追氮肥52kg•hm-2)处理下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69.06%、84.75%,而硬脂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分别为7.23%、13.06%。综合考虑粗脂肪含量高及脂肪酸组分构成有利于人类饮食健康,在河套灌区推荐油葵水肥技术参数为现蕾后开花前灌水90mm,追氮52kg•hm-2。

  • 栽培生理
    邓 欣,陈信波,龙松华,邱财生,郭 媛,郝冬梅,王玉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亚麻品种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探讨水分胁迫对亚麻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椰粉培养基苗盘恒温培养试验,对苗期(播种后第10d)的4个亚麻品种进行12d的干旱和淹水胁迫处理,研究水分胁迫对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促进亚麻根系发育,抑制茎和叶生长。而淹水胁迫对不同亚麻品种的生长特征的影响存在差异。淹水胁迫明显减少了亚麻叶片叶绿素的含量。短期的干旱胁迫会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长期的干旱胁迫会减少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或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亚麻叶片中脯氨酸的含量持续增加。干旱胁迫较淹水胁迫更为显著地提高了脯氨酸的含量。淹水及干旱胁迫都可造成亚麻叶片中SOD和POD先升高后降低,且丙二醛的含量则持续增加。各亚麻品种的水分胁迫耐受性能不一,其中中亚麻1号的水分胁迫耐受性最好,Agatha的最差。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刘宝林,邹小云,宋来强,官春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江西省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油菜高效生产及合理高效的氮肥调控模式,以早熟杂交油菜丰油730和早熟常规油菜1358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油菜主产县(市)设置10个田间试验,和7个施氮处理(N0、N90、N120、N150、N180、N210和N240,数字表示纯氮用量,单位为kg•hm-2)。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江西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油菜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产(油)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等影响。结果表明:早熟油菜单产比较低,早熟杂交品种丰油730单产比早熟常规品系1358高,合理氮肥施用(N180)条件下各试验点平均增产显著,产量分别达1 700kg•hm-2和1 500kg•hm-2左右;与对照(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油菜产(油)量、干物质累积量和效益,两个早熟品种平均产(油)量增幅均在75%以上,效益增幅达80%以上,但当施氮量高于180kg•hm-2(即N210和N240),氮肥的增产效应不显著,产油量和经济效益则明显降低。采用线性加平台回归模型对产量和施氮量关系进行拟合,结果发现,丰油730和1358各试验点肥效模型的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各个试验点的推荐用氮量上,丰油730为157~224kg•hm-2,1358为159~199 kg•hm-2。两个早熟品种施氮150kg•hm-2处理和180kg•hm-2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其他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利用双季稻区冬闲稻田种植早熟油菜来扩大种植面积可迅速增加油菜籽总产,江西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迟直播油菜生产施纯氮150~180kg•hm-2能较好地协调油菜高效生产与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 土肥植保
    鄢洪海,张茹琴,迟玉成,徐曼琳,夏淑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区分花生叶腐病、纹枯病、立枯病和果壳褐斑病症状特点,并了解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对花生的为害和发病规律,本研究采用PDA、WA培养基分离及纯化病原菌,显微观察其形态特征,采用涂抹和菌饼法接种测定其致病性,并通过菌丝融合群和rDNA-ITS同源性分析研究了不同病原菌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花生叶腐病菌、纹枯病菌和立枯病病原菌菌丝粗壮,平均直径6.8~9.4μm,多核,无锁状联合,近直角分枝,分枝处缢缩,分枝不远处常伴有分隔,具典型的立枯丝核菌R. solani特征。但三种病菌菌株之间没发现有菌丝相互完全融合现象,表明它们并不相同。菌丝融合群和分子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花生叶腐病菌是AG-1-IA,花生立枯病菌是AG-1-IC,花生纹枯病菌是AG-4;而花生果壳褐斑病菌为双核丝核菌,具体种类有待进一步确定。

  • 土肥植保
    葛玉彬,卯旭辉,党占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甘肃省向日葵害虫及其优势天敌的发生规律,为害虫防控提供依据。2010-2013年,在中部典型干旱区向日葵田采用扫网法顺序抽样,研究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估算时间生态位指数。结果表明,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和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在甘肃地区年发生2代,6-7月是越冬代成虫高发期,第1代幼虫严重危害;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年发生3代,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年发生3~4代,发蛾高峰期分别在4月下旬和7月中旬。上述各虫种群均有世代重叠现象。年际间时间生态位宽度差异大,向日葵螟2011年最大(0.539 7)、2012年与2013年较小(为0.109 2和0.201 1),与天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时间生态位重叠高于其它天敌,跟随效应显著。小地老虎与天敌中华虎甲(Cicindela chinensis)、伏虎茧蜂(Meteorus rubens)的重叠均较大,2种优势天敌发育时段基本一致,种间竞争效应显著。草地螟与天敌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和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的时间生态位分离,季节活动性有一定差异。各年时间生态位重叠值表现出时序上的同步性和跟随性,说明向日葵田昆虫种间竞争激烈,属不稳定的生物群落。

  • 测试加工
  • 测试加工
    都晓慧,丁小霞 *,周海燕,李培武*,武琳霞,印南日,白艺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连续5年全国13个花生主产省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监测数据为材料,分析适合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监测的抽样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不同花生主产省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与其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以安徽省为例,研究了在一定精确度保证下的最优抽样方案。结果显示:我国各花生主产省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差异显著,污染程度与样本标准差呈正相关,在满足一定抽样精度要求下,安徽省最优抽样方案为选取8个花生主产县市,每个县市随机选取8个村,每个村抽取1个样本。

     

  • 测试加工
    张 苗,杨 湄﹡,郑 畅,黄凤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菜型、甘蓝型、芥菜型三种不同类型油菜籽为原料,比较了在微波预处理和制油过程中,芥子酸、芥子碱、canolol在油菜籽、菜籽油、压榨饼和脱脂粕中的变化规律以及油菜籽类型间的差异;分析了微波预处理过程中canolol含量与芥子酸、芥子碱含量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canolol的转化途径和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籽中芥子酸和canolol含量显著高于芥菜型和白菜型,而芥菜型油菜籽中芥子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微波预处理时间对油菜籽、菜籽油、压榨饼和脱脂粕中芥子酸、芥子碱和canolol的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微波时间的延长,三种油菜籽中芥子酸、芥子碱含量均持续降低,甘蓝型油菜籽中canolol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微波时间1~4min时,芥菜型和白菜型油菜籽中未检测到canolol,之后随微波时间的延长canolol含量增加。随微波处理时间的延长,菜籽油中芥子酸和canolol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芥子碱含量则持续增加;压榨饼和脱脂粕中芥子酸和芥子碱含量均随微波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油菜籽中canolol含量与芥子酸(-0.977)和芥子碱(-0.962)含量极显著负相关,canolol的增加量远高于芥子酸的减少量,且与芥子酸减少量(0.967)和芥子碱减少量(0.978)极显著正相关。含量上的增减结果暗示油菜籽中芥子碱可能通过一定途径转化为canolol。

  • 测试加工
    王 湘,魏 芳,董绪燕,曹莹莹,刘四磊,吕 昕,陈 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利用大豆粉末人工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正己烷体系中,以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花生四烯酸乙酯(92.6%)与大豆粉末磷脂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富含花生四烯酸(ARA)的结构磷脂。系统考察了酶促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添加量及底物摩尔比对花生四烯酸结构磷脂中ARA结合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方法对合成富含ARA结构磷脂的工艺参数加以优化。经分析验证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55.6℃,反应时间25.1h,酶添加量15.3%,底物摩尔比1:10.1。在此最优条件下,富含ARA结构磷脂的产率为13.26%,ARA的结合率达15.42%。此外,通过质谱鉴定了合成产物中的卵磷脂(PC)分子种类。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张 翔,毛家伟,司贤宗,李 亮,李国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时期对夏花生产量、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累计施氮N120 kg/hm2显著增加了荚果产量,其中以基施N40 kg/hm2+苗期和花针期分别追N40 kg/hm2处理最高,但与基施N60 kg/hm2+花针期追N60kg/hm2、基施N60 kg/hm2+苗期追N60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提高了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植株地上部氮素吸收主要集中在开花下针至荚果膨大阶段,以基施N40 kg/hm2+苗期和花针期分别追N40 kg/hm2处理吸收氮最多,氮肥利用率最高,与其它4个施氮处理相比,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9.41、8.83、10.66和13.25个百分点。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李殿荣,田建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秦油2号的选育方法及创造的优良三系种质基因,详细介绍了杂交油菜的亲本繁育技术、杂交制种技术、纯度鉴定技术、杂种栽培技术,解析了在推广应用方面采取的科研生产联合,实施“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运作机制。品种秦油2号从选育到推广技术,在建立我国杂交油菜的科学研究体系方面,完成了最基本的技术框架和主要内容。

  • 综述与专论
    王 鹏,淮东欣,盖江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近年来植物油脂中脂肪酸成分改良的育种研究及成果,并展望未来通过基因工程等改良脂肪酸成分的研究。通过自然突变筛选和人工诱变等手段,高油酸含量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且高油酸油菜和大豆品种已成功推向市场。通过基因工程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已创造了芥酸含量为70%以上的油菜种质。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得传统油料作物生产出含特殊脂肪酸的工业或能源用油脂成为可能。然而,对植物中脂肪酸代谢途径及其酶学活性调控的分子基础知识不足,仍然是制约油脂中脂肪酸成分调控的瓶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