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生物技术
  • 生物技术
    马 骊,孙万仓,刘自刚,方 彦,武军艳,李学才,李 欣,张淑娟,袁金海,陈 奇,王凯音,方 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抗寒基因的表达差异,以6个抗寒性不同的冬油菜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常温对照以及4℃、-4℃和-8℃低温处理5d后BnCOR25、BnICE1和Cu/Zn-SOD三个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常温时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BnCOR25、BnICE1和Cu/Zn-SOD基因未被激活,处于同一水平;随着温度的降低,白菜型冬油菜BnCOR25、BnICE1和Cu/Zn-SOD的相对表达量均上升,且均在-4℃时到达峰值;而甘蓝型冬油菜BnCOR25在4℃时到达峰值,Cu/Zn-SOD在-4℃时到达峰值,BnICE1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温胁迫过程中始终低于常温水平;-8℃时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各基因表达量均下降。在整个温度降低过程中,始终表现为白菜型冬油菜BnCOR25、BnICE1和Cu/Zn-SOD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强的品种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说明,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间抗寒性的较大差异与这3个基因的表达有关。

  • 生物技术
    许本波,谢伶俐,李加纳,柴友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BnCHI-1基因的表达与粒色差异之间的关系,采用RACE技术从甘蓝型油菜黑籽系5B中克隆了BnCHI-1全长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BnCHI-1的DNA序列为1 809bp,965bp的BnCHI-1 mRNA含有一个756bp的ORF,编码包含251个氨基酸的多肽。预测发现BnCHI-1蛋白存在查尔酮-黄烷酮异构酶结构域,底物2S-柚皮苷的结合位点以及氢键网络氨基酸残基活性位点。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甘蓝型油菜中有6个CHI基因成员。RT-PCR揭示,甘蓝型油菜5B的11个器官组织均有BnCHI转录,其在茎、叶、蕾和花中的转录水平比较高,其次为种子和根,在子叶中最低。比较1对近等基因系(黑籽系L1和黄籽系L2)中BnCHI转录水平,发现在花蕾、花、花后20d种子和花后30d种子中,二者的转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开花后10d的种子中,L2中BnCHI转录水平显著低于L1中BnCHI转录水平。

  • 生物技术
    张彦威,李 伟,张礼凤,王彩洁,戴海英,徐 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揭示大豆优良品种和重要亲本的全基因组突变类型,采用高通量重测序技术,对大豆品种齐黄34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测序深度13×,共检测到1 519 494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357 549个小片段插入缺失位点,4 506个结构变异;这些变异共导致了17 748基因变异;大量光周期相关的重要基因发生突变,其中包括CRYPTOCHROME 2、GIGANTEA、Timing of CAB expression 1、E1、PHYTOCHROME A、Flowering Locus T、CONSTANS、Terminal Flower like等;齐黄34为E1基因型,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标记资源。

  • 生物技术
    黄益安, 邓小娟,万海波,王 朋,方小龙,张 杰,杨存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60Coγ射线和EMS分别对大豆华夏3号的种子进行诱变处理,期望创制一批大豆突变体,为大豆育种和分子机理研究提供材料。田间种植670份M4株系,调查其主要农艺性状,并用均匀分布在20条染色体上的82个SSR标记分别对270个M4株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86个株系叶、茎、花、荚、种子、花期等性状均发生了变异;270个株系中有10个株系与野生型华夏3号存在至少一个SSR位点的差异,其中M3-91、M3-500-24、EMS3-23、EMS3-31材料与野生型有超过10个标记的差异,有6个突变体在Satt513位点上与野生型存在差异。获得的突变体既可为大豆品种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材料,也可为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 生物技术
    李超,沙爱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icroRNA是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在植物磷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前期研究中发现microRNA319 (miR319)在低磷胁迫的大豆根中上调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miR319的功能,本文从大豆中克隆了编码大豆miR319b的基因GmMIR319并将其转化到烟草中,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后鉴定其对低磷的耐受性。过量表达GmMIR319的转基因烟草在低磷胁迫时根长明显较对照长,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也显著高于对照,表明GmMIR319能够提高烟草对低磷的耐受性。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烟草中miR319推定的靶基因的表达,其中一个靶基因TC18729的表达量随着miR319表达的上升而下降,表明miR319可能通过调控TC18729而调节烟草对低磷胁迫的反应。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应用大豆miR319调控植物对低磷的胁迫反应,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培育磷高效植物提供基因源。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刘 华, 秦 利, 张新友*, 韩锁义, 杜 培, 张忠信, 孙子淇, 齐飞艳, 董文召, 黄冰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花生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机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栽/野种间杂交组合白沙1016×A. monticola的216个重组自交系家系(F10)及其亲本的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建立了相应的遗传模型,并进行了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和花生酸含量的遗传模型为C,无主基因受多基因控制,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8.55%和84.81%;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烷酸的遗传均表现为受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5.08%、46.13%、44.85%、66.55%和65.98%。相关性分析显示,花生脂肪含量与油酸和花生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棕榈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烷酸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花生高油育种中,提高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选育高油酸等优质专用型品种时,关注主基因遗传的作用时还要考虑到多基因的利用。

  • 遗传育种
    侯文焕,林 静,闫 龙,杨永庆,王 涛,杨春燕,智海剑,张孟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MV)重组型分离物(HB-RS)抗性遗传方式和不同抗性材料间抗性基因的等位性关系,利用抗病性鉴定获得的抗、感病大豆材料配制抗×感、抗×抗杂交组合,分析大豆携带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和等位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5组抗感组合冀豆12×Franklin、冀豆17×10Y105、冀豆12×PI632401、PI96983×ZYD2738以及五星4号×FH13的F1均表现为抗病,F2植株符合3:1或15:1(抗:感)分离比例;抗抗组合中,冀豆12与Newton和PI96983的F1和F2均表现抗病,冀豆12×V94-5152组合的F1植株表现抗病,F2呈现15:1(抗:感)的分离,冀豆17分别与Newton、PI96983及V94-5152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F2出现15:1(抗:感)分离。分析表明,冀豆12、冀豆17和PI96983各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重组型SMV(HB-RS)的抗性,五星4号的抗性由2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冀豆12携带的抗性基因与Newton和PI96983等位或紧密连锁,与V94-5152不等位,冀豆17携带的抗性基因与Newton、PI96983和V94-5152均不等位。

  • 遗传育种
    王利民,张建平,党 照,党占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胡麻(油用亚麻)两系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更好地指导杂交育种实践,分别以温敏型雄性不育系1S和113S为母本,油用品种陇亚10号和纤用品种黑亚15号为父本,构建了2个杂交组合P1、P2、F1和F2四世代群体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单株产量、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千粒重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每果粒数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在43.50%~73.28%,千粒重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在10.55%~34.40%。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在胡麻温敏雄性不育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胡麻两系杂种优势利用应更好地利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何庆元,向仕华,李正鹏,王松华,祝嫦巍,刘 斌,吴 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研究表明喷施一定浓度的H2S能够缓解大豆的盐胁迫伤害,为进一步研究H2S是否通过调节NaCl胁迫下大豆的甲基化水平来缓解盐胁迫的影响,本研究以南农1138-2为材料,V2期对其进行0.08mol·L-1的NaCl溶液的胁迫处理,然后每隔24h以不同浓度的NaHS溶液(0.00、0.20、0.40、0.60和0.80 mmol·L-1)喷施大豆植株,利用MSA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分析H2S作用对盐胁迫下大豆从V3和V4期甲基化类型及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溶液除在V4期的外侧半甲基化外,其他各类甲基化水平均降低;而喷施一定浓度NaHS后,除V3期内侧甲基化表现不一致,2个时期NaCl胁迫大豆其他类型的甲基化的水平基本都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喷施H2S溶液可能通过恢复盐胁迫大豆所改变的甲基化类型和程度来缓解盐胁迫对大豆植株造成的伤害。

  • 栽培生理
    田世刚, 陈俊锟, 沈奇, 王仙萍, 郭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适应紫苏规模化栽培,寻找经济效益高且合理可行的栽培方法,比较5种不同种植方式(育苗移栽、点播、条播、机耕撒播、机耕机播等不同栽培方式)的效益。结果表明:育苗移栽方式的产量最高(1 675.5kg/hm2),但成本也最高(15 924元/hm2),经济效益(10 884.0元/hm2)最低。机耕机播和机耕撒播产量分别为1 372.4/hm2及1 317.3kg kg/hm2,单位成本为5 202元/hm2及5 952元/hm2,经济效益可达16 756.4元/hm2及15 124.8元/hm2,显著优于育苗移栽、点播、条播3种栽培方式。机耕机播适宜于大面积的生产区域,而机耕撒播适宜于山区坡地及土地面积较小区域,两者都是较理想的栽培方法。此外,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苏分枝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影响较大,但对株高、千粒重、籽粒含油量及脂肪酸成分影响不大。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吴正锋,郑永美,陈殿绪,王才斌,孙学武,李向东,王兴祥,石程仁,冯 昊,于天一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花生“供需同步”高效施氮提供依据,在桶栽条件下,以花育22号为材料,不结瘤系花生(NN-1)为对照,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花生土壤氮、肥料氮和根瘤固氮三种氮源供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3种氮源供氮速率存在较大差异。根瘤供氮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结荚期最高;土壤供氮速率花针期和饱果期较高;氮肥供氮速率花针期和结荚期较高。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根瘤供氮比例呈单峰态势,峰值出现在结荚期;土壤供氮比例呈不规则V型,低谷出现在结荚期;肥料供氮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花生氮素营养主要来自根瘤固氮,其次为土壤氮,肥料氮最小,三者的比例约为5∶3∶2。不同生育时期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贡献比例均表现为:结荚期>花针期>苗期>饱果期,差异显著。全生育期氮肥利用率40.0%以上。

  • 土肥植保`
    高 婧,张园园,王 凯,张 键,张 贵,赵 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向日葵枯萎病的真菌种类,调查来自不同地区2014-2015年田间向日葵枯萎病株(50份),经过柯赫氏法则鉴定,将分离获得的31株分离物鉴定为镰刀属下的7个不同的种,即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轮枝镰刀菌(F. verticilloides)、砖红镰刀菌(F. lateritium)、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芬芳镰刀菌(F. redolens)、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和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um)。以每个种随机选取一个代表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轮枝镰刀菌BC012的生长速度最快,而砖红镰刀菌BC03生长速度最慢;产孢量以轮枝镰刀菌BC012最多,而木贼镰刀菌NMG1的产孢量最少。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除锐顶镰刀菌TBB212可在5℃低温下生长外,其余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30℃。所有供试的菌株在pH 4~11的培养条件下均可生长。不同种的镰刀菌株产毒能力的比较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BC102的产毒能力最强,粗毒素含量为0.651 mg/ml;砖红镰刀菌BC03的产毒能力最弱,粗毒素含量仅为0.0756 mg/ml。不同种的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21d后,轮枝镰刀BC012、芬芳镰刀菌WLJ1和锐顶镰刀菌TBB212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5.0、55.0、55.0,症状表现为侵染快、发病早、病叶边缘变黄变褐且叶面上出现斑驳状病斑;木贼镰刀菌NMG1、层出镰刀菌T5、尖孢镰刀菌BC102和砖红镰刀菌BC03病情指数在30.0至40.0;症状表现为发病较晚,病叶少且症状轻。而对照菌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大丽轮枝菌的病情指数仅为25.0。

  • 土肥植保`
    回虹燕,王媛媛,朱晓峰,陈立杰,刘晓宇,张梦月,段玉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拮抗内生细菌控制根结线虫具有重要意义。于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生境的地块采集土样,室内诱集花生根瘤,获得了丰富的根瘤内生细菌种群。利用半根瘤法从花生根瘤中分离内生细菌,以北方根结线虫为靶标,筛选其中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具有高毒力的内生细菌菌株。在诱集获得的637个根瘤样本中,有19个处理二龄幼虫致死率达80%以上的高效根瘤样本,其中2个根瘤样本处理24h时致死率可达94%。通过对19个根瘤样本的内生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123株内生菌,通过对其发酵液杀线虫活性进行研究获得活性较高的9个菌株,其中Sneb1706处理二龄幼虫24h致死率达到91.4%,Sneb1872对卵的孵化抑制率可达到59.4%,Sneb1773对植物表现出明显的促生作用。经16sR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这9个高杀线虫活性的根瘤内生菌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寡氧单胞属(Stenotrophomonas)和根瘤菌属(Rhizobium)。

  • 分析测试与加工
  • 分析测试与加工
    刘卫国,邹俊林,杨晨雨,罗 玲,蒋 涛,杨文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适合大豆茎秆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对大豆茎秆蛋白的提取方法、双向电泳的固相化pH梯度凝胶(IPG)、上样量、SDS-PAGE胶浓度、染色方法等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将传统的TCA/丙酮法与酚法相结合,提取的大豆茎秆蛋白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可获得较多的蛋白点,且背景清晰,便以识别。双向电泳优化后的主要技术参数为pH3-10非线性IPG胶条、上样量800μg、12% SDS-PAGE胶、考马斯亮蓝染色。本研究形成的大豆茎秆蛋白提取方法和双向电泳技术方案,有利于进一步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大豆茎秆的生物学功能。

  • 分析测试与加工
    张欣然,李培武*,丁小霞,吴文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花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食品风险期望值排序方法,收集并检测604个来自8个省市的花生样本,按照花生真菌毒素检测数据和限量标准,对花生中真菌毒素风险因子危害程度进行标识,确立花生真菌毒素风险因子评价指标,建立了一种花生中真菌毒素危害风险因子查找、识别和排序的规范方法,并给出了花生中真菌霉毒素危害风险因子风险排序实例。

  • 分析测试与加工
    张 鹏,金 芬*,李敏洁,江泽军,乌日娜,邵 华,金茂俊,佘永新,郑鹭飞,王珊珊,王 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寻食用植物油中六溴环十二烷(HBCD)及四溴双酚A(TBBPA)的污染特征,利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源-串联质谱法(LOQ为0.004~0.04µg/kg),检测了北京市售7种最主要食用植物油中HBCD及TBBPA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中∑HBCD(3种同分异构体总量)和TBBPA的浓度水平分别为<LOQ~0.349µg/kg和<LOQ~0.222µg/kg,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50%,污染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外其他研究报道。利用暴露限值(MOE)方法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HBCD和TBBPA的暴露限值分别为78 000.28和126.29,高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建议的8和10,表明北京市售食用植物油中HBCD和TBBPA的污染水平和膳食风险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 分析测试与加工
    王未君,刘昌盛,黄凤洪,李文林*,杨 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进茶籽油脱酸工艺,以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和氢氧化钠(NaOH)为原料,采用固相合成的方法制成一种碱性微晶纤维素(alkaline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AMC),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继而考察AMC对低温压榨茶籽油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的吸附效果,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优的脱酸工艺条件。结果表明,AMC的制成过程中,MCC与NaOH发生了络合,分子间原有的结构被破坏,结晶度降低,氢键作用力减弱,热稳定性下降,表面疏松程度和孔隙增加,吸附能力增强。在脱酸时间为2h,AMC添加量为2.5%,脱酸温度为45℃的条件下,AMC的吸附脱酸效果最好,此条件下茶籽油的酸价降低了3.15mg KOH/g。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曾 柳,胡承伟,张学昆,程 勇,陆光远,邹锡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适用于长江流域主产区生态条件下的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中最佳秋水仙碱浓度,以2个适合进行小孢子培养的油菜材料为对象,研究了4种不同浓度(0、100、200和400mg/L)的秋水仙碱处理对小孢子产胚率和二倍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mg/L的秋水仙碱处理24h后,小孢子的产胚率和二倍体率都达到最大,与对照有显著的差异。用这一浓度,对40份不同基因型油菜的小孢子进行诱导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油菜小孢子产胚率和二倍体率存在较大差异,小孢子产胚率为0.12~10.39胚/蕾,再生植株二倍体率为26.7%~90.0%。按照种皮颜色分类后发现,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的小孢子产胚率有显著差异,而二倍体率无显著差异,推测油菜种皮颜色与小孢子的产胚率有一定相关性,而与再生植株二倍体率的相关性不大。 

     

     

  • 研究简报
    朱 薇,刘 庆,杨守祥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富硒能力的差异,筛选富硒能力强的花生品种,为富硒花生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本试验以黄河流域花生产区推广的18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分别在花生的开花下针期和结荚前期通过土壤灌注施硒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硒量对花生籽粒产量和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硒对花生的籽粒产量、籽粒中硒的含量、累积量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均存在品种间的差异,且有些达显著水平。与不施硒相比,3 mg Se(IV)/kg土使18个花生品种的平均花生籽粒产量较不施硒减产0.06%;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和硒利用效率则分别增加36.84%、32.66%和19.62%;6 mg Se(IV)/kg土使18个花生品种的平均籽粒产量较不施硒增加8.65%,其中,最大增产品种为丰花5号;硒含量、硒累积量和硒利用效率分别较不施硒增加了35.80%、36.31%和35.42%。本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土壤施硒量以6mg Se(IV)/kg土为宜。以花生产量、籽粒硒的含量与累积量三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个花生品种中有7个花生品种属硒高积聚品种、7个属硒中积聚品种、另外4个花生品种属硒低积聚品种。

  • 研究简报
    杨俊芳,王 亚,张欢欢,王亦学,郝耀山,郭志强*,王宏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简化和提高转化效率,以蓖麻品种汾蓖10号为材料,采用非组培的农杆菌介导萌动种胚转化法,获得抗草甘膦植株T0。方法是在生长点附近针刺3针,超声波(强度800W)处理后,与农杆菌共培养16h。在随机选取的800株转化处理植株中,检测到5株PCR阳性植株,平均转化率为6.3‰;在喷施除草剂后存活的26株转化处理植株中,经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获得了3株阳性抗草甘膦T0植株。本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避免了冗长繁琐的组织培养过程,为蓖麻遗传转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