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辑部
    2017, 39(5): 5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张艳娇,李长育,王锦辉,常慧琳,魏 玮,马 超,姜志浩,蒋洪蔚, 刘春燕,尹振功,高 山,金喜军,辛大伟*,陈庆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基于大豆共生结瘤QTL定位的结果少、置信区间大,难以应用于实践中,因此整合前人研究结果、缩短置信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大豆共生结瘤相关性状,搜集国内外已报道的48个QTL定位结果,利用Meta分析得到2个分别控制结瘤数目、结瘤大小和结瘤干鲜重的Meta-QTL。在区间内选择候选基因,利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验证候选基因在接种根瘤菌后的表达模式,明确候选基因与共生结瘤的关系。对Meta-QTL区间内的6个候选基因进行qRT-PCR检测及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个基因有可能为大豆共生结瘤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对QTL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确定和功能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遗传育种
    李建伟,杨臖凯,贾博为,孙明哲,刘 蠫,殷奎德*,孙晓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OSCA是钙通透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在高渗胁迫感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筛选并鉴定出21个大豆OSCA家族成员。通过染色体定位及同源性分析表明,OSCA家族成员分布在15条染色体上,且存在大量的复制现象;通过Ka/Ks分析表明大豆OSCA家族基因的进化经受纯化选择压力。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将大豆OSCA家族分为2个亚家族,第一亚家族又分为三组(Group Ⅰ~Ⅲ),且各组内成员具有相似的内含子-外显子组成模式。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OSCA基因家族很保守,都包含3个功能结构域(即Late exocytosis,Cytosolic domain of 10TM putative phosphate transporter和Calcium-dependent channel);进一步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OSCA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不同。盐碱胁迫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其中OSCA3.1上调表达变化倍数最大。进一步的启动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盐碱胁迫应答的基因启动子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胁迫响应元件,其中干旱和ABA应答相关的元件较多。以上结果为OSCA基因家族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遗传育种
    李海芬,邱金梅§,陈小平,洪彦彬,梁炫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品种种皮颜色与花青素的积累有关,为了探讨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与种皮颜色的关系,本文采用HPL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4种不同种皮颜色的花生品种种皮花青素的种类和含量,以及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在4个品种5个荚果发育关键时期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花生种皮的花青素主要由飞燕草色素、矢车菊色素和天竺葵色素等三种色素组成;花生种皮的外观颜色和深浅主要由飞燕草色素和矢车菊色素含量决定,飞燕草色素和矢车菊色素含量越高,种皮颜色越深。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主要在种子充实期(开花后约40-50d)上调表达。花生种皮颜色的深浅与查耳酮合成酶基因(CHS)、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3'H )和花色苷合成酶基因(ANS)等基因在种子充实期(开花后约40-50d)高表达显著相关。上述5个基因表达量愈高,种皮颜色愈深。

  • 遗传育种
    马 宇,吕 品,侯建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向日葵抗旱基因位点,培育向日葵抗旱新品种,在已有的高密度连锁图谱基础上,利用Map QTL4.0软件,在水、旱两种条件下对187个RIL群体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水分条件下共检测到40个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干旱条件下检测到6个性状22个QTL,可解释6%~21.6%的表型变异;浇水条件下检测到4个性状18个QTL,可解释6.1%~18.2%的表型变异;其中10个QTL在两种水分条件下被重复检测到,这些QTL作用方向一致,在不同环境中具有稳定表达的能力;此外,还检测到16个可能对耐旱性有直接贡献的差值QTL。56个QTL中遗传贡献率超过10%的主效位点11个。对这些QTL位点进一步验证,可为今后向日葵抗旱性分子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

  • 遗传育种
    曾 凯,张恒斌,陈李淼,赵 靓,罗赓彤,战 勇*,周新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引进、自育的68份大豆品种资源为材料,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对18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中,抗倒伏级数变异系数最大(40.53%),蛋白含量(3.43%)最小;产量与单株粒重、百粒重及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生育期、结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主成分分析中,总共提取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2.7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10处,可将参试的68份品种分为7个类群。类群Ⅰ,适应性较广,可在新疆大部分地区种植;类群Ⅲ,结荚量较大,单株粒数较多,蛋白含量较高;类群Ⅳ,具有一定的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较多,蛋白含量较高;类群Ⅴ生育期较短,且产量较高,适合作为复播品种;类群Ⅵ,节数多,结荚量大,单株粒数、蛋白含量高,可作为本地区豆制品专用品种或芽用品种;类群Ⅶ,荚数较多,生物产量大,百粒重、脂肪含量较高,其生物产量较大,可作为麦后绿肥养地品种。试验结果可为新疆大豆种质资源引进、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
    欧巧明,叶春雷,李进京,陈 军,崔文娟,厚毅清,王立光,李忠旺,罗俊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好地利用品种资源,对国内外336份油用亚麻品种资源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变异分析及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9%~39.5%,各品种资源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具有很好的选择利用前景;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聚为4个主成分,即单株果数因子、单株分茎数+株高因子、果粒数因子、产量因子,其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27.68%、20.38%、17.40%、15.57%,累计贡献率为81.037%;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D=41.925水平上将供试材料聚为4大类群,第Ⅲ大类群及第Ⅱ大类群第Ⅰ亚群的材料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株高适中,单株分茎、分枝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单株生产力高,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重点开发利用,而第Ⅰ大类群第Ⅰ亚群材料则适宜作为纤用亚麻使用。

  • 遗传育种
    侯维海,王建林*,旦 巴,胡 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测定36份来自西藏不同地区的白菜型油菜农家种、野生近缘种种子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并根据含油量将材料分为高(含油量50.22%~54.94%)、中(含油量45.41%~49.91%)低(含油量20.76%~38.45%)油组,利用Leica DM5000 生物显微镜对高、中、低油组材料的油体及蛋白体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种子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油体粒径、蛋白体粒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油菜油体以圆形为主,蛋白体为近圆形。高油组油体数量多、粒径大,蛋白体粒径大、数量相对少,平均粒径分别为2.12和5.24μm;中油组油体和蛋白体数量和粒径介于高油组和低油组之间,平均粒径分别为1.82和4.58μm;低油组油体油体粒径小、数量相对少,蛋白体数量多但粒径小,平均粒径分别为1.44和3.81μm。相关分析显示,油体粒径与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种子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体粒径与蛋白质含量相关性小;种子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今后培育西藏高油白菜型油菜品种将油体粒径大、数量多,蛋白体少、粒径大作为筛选亲本的条件,将有助于高油白菜型油菜新品种选育。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陈 锋,刘 鑫,孟永杰,帅海威,周文冠,杨 峰,刘卫国,雍太文,杨文钰*,舒 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低位作物大豆受到高位作物玉米的遮荫,导致大豆种子在发育期间受到荫蔽胁迫。为研究荫蔽胁迫对大豆种子在随后的萌发期间抗逆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大豆品种菏豆19、玉米品种浚单26为试验材料,采用1:1玉米/大豆间作(Intercropping,IC)模式,对照为净作大豆(Monocropping,MC),大豆种子收获后,测定百粒重、蛋白质含量以及脂肪含量等性状;并分析其在萌发期间的抗逆能力(以高温、甘露醇、葡萄糖、聚乙二醇、NaCl以及脱落酸进行胁迫处理);进一步以qRT-PCR分析了AB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收获的大豆种子的百粒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与净作大豆无明显差异;在上述非生物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相比,间作大豆种子具有较快的萌发速率,表现出较强的抗逆能力;qRT-PCR数据显示,在萌发过程中,间作大豆种子中ABA信号通路上的正调控基因GmABI4、GmABI5表达量较净作有所下调。因此,本研究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不会降低大豆种子品质,并通过削弱ABA信号,进而增强间作大豆种子在萌发期间的抗逆能力,提高其萌发期间对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性。

  • 栽培生理
    吴正锋,孙学武,左绍玲,沈 浦,刘俊华,万书波,郑永美,于天一,王才斌*,陈殿绪,郑亚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荫蔽花生转入自然光照下的光抑制及光合恢复过程中的光保护机制,为麦套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大田条件下以花生品种白沙1016为材料,用遮阴网设置不遮光(Control)、遮光50% (S50)和遮光85%(S85)3个处理,研究荫蔽花生转入自然光照下光合荧光参数、活性氧离子产生速率及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遮阴解除后0~5d花生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持续降低, Pn和Fv/Fm值各处理均表现为Control>遮光50%(S50)>遮光85%(S85);遮光50%和遮光85%处理净光合速率分别于遮阴解除后10d和20d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Fv/Fm值遮阴处理分别于遮阴解除后12和15d左右恢复对照水平。遮阴解除后0~10d反映热耗散强度的初始荧光F0值、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著上升,叶片F0值和NPQ 降低逐步恢复到对照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遮阴解除后0~5d超氧阴离子 的产生速率迅速增加,遮阴解除后5d超氧阴离子 产生速率S85〉S50>Control;而后随SOD、CAT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增强,超氧阴离子 的产生速率降低。由以上可看出,遮阴解除后5d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或光破坏持续加重,活性氧的产生是导致光破坏的重要原因,热耗散和活性氧的清除在光合恢复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 栽培生理
    张洪鹏,张盼盼,李 冰,李 东,刘文彬,冯乃杰,郑殿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烯效唑对大豆淹水胁迫的缓解作用,以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垦丰14(耐涝品种)和垦丰16 (涝渍敏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豆始花期叶面喷施烯效唑,喷药5d后进行淹水胁迫,5d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 调查各处理大豆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淹水胁迫抑制大豆生长,降低大豆株高,增加茎基部茎粗, 减少植株叶片、叶柄、茎、根等各部位干物质重的积累;涝渍导致大豆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喷施烯效唑处理能 有效缓解淹水胁迫下植物干物质重的降低;显著提高大豆体内抗氧化系统酶活性,降低MDA含量,诱导叶片中脯氨酸增加,提高根系中脯氨酸含量,增加根系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积累,为提高大豆耐涝性和恢复正常水分后产量积累提供保障。

  • 栽培生理
    徐 静,王仙萍,田世刚,杨 森,商志伟,温 贺,郭 平,沈 奇*,赵继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紫苏理想株型,系统分析了紫苏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在贵阳和开阳2个试验点种植209份来源于主要生态区域的紫苏材料,采集主要农艺学性状指标,分析各性状值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性,确定单株穗数(X4)、主穗果数(X6)、千粒重(X7)为紫苏产量构成的3个主要因素,两个试验点的回归方程为:Y贵= -5.972 8+0.0250X4+0.194 0X6+2.647 8X7,Y开= -11.453 1+0.019 4X4+0.212 9X6+4.557X7,回归方程均达极显著水平。依据各性状与单株产量间的回归关系求极值,得出其理想株型:贵阳点理想单株产量约为29.25~30.21g,理论产量约为2 475kg/hm2;开阳点理想单株产量约为24.81~25.17g,理论产量约为2 040kg/hm2。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刘哲辉,张利艳,康继平,张春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多熟种植模式中油菜根茬在土壤中腐解后产生的生物熏蒸作用对玉米土传病害的防治效应,在两个旱地玉米产区连续进行了两年的油菜茬—玉米、小麦茬—玉米两种轮茬种植试验。通过对后茬玉米接种丝黑穗病原菌和纹枯病病原菌,考察两种轮茬种植模式下后作玉米土壤养分、微生物特性、土传病害发生率以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连续的油菜根茬粉碎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效氮、磷、钾的含量,在整个试验周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有显著增加;油菜茬后作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增加,而真菌减少。调查土传病害发生情况显示,油菜根茬生物熏蒸作用降低了后作玉米两种土传病害的发生率。与小麦茬后作玉米相比,油菜茬后作玉米产量显著提高。说明在油菜茬—玉米这一轮茬种植模式下,油菜根茬能培肥地力、改良后作土壤微生物环境,而且油菜根茬所具有的生物熏蒸作用对玉米土传病害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提高后作玉米产量。

  • 土肥植保
    孟丹娜,周如军,赵杰锋,李元杰,薛彩云,傅俊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抗褐斑病和网斑病的诱导作用,本文测定了水杨酸、氯化钙和硅酸钠等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网斑病和褐斑病的田间抗性诱导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均有一定的诱抗效果,其中氯化钙对花生网斑病的诱抗效果最好(53.01%),硅酸钠对花生褐斑病的诱抗效果最好(42.28%);两者均能延缓花生叶斑病的发生,病程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氯化钙处理较对照处理网斑病的AUDPC值低28.87%,硅酸钠处理褐斑病的AUDPC值较对照低31.77%。此外,氯化钙处理能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较对照增产17.81%。

  • 土肥植保
    晏立英,宋万朵,雷 永,万丽云,淮东欣,康彦平,任小平,姜慧芳,廖伯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温室条件下适宜花生白绢病人工接种的技术体系,对花生白绢病人工接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比较5种接种技术,发现带菌燕麦粒贴茎法和撒表土法的发病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花生白绢病温室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其中带菌燕麦粒撒表土法比贴茎法更易操作;不同量(1~5粒)的带菌燕麦粒撒表土法接种花生幼苗的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但以接种4粒燕麦粒病害发展速度最快;播种后15~35d苗龄的花生幼苗接种带菌燕麦粒后,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建立的接种技术白绢病发病快,发病率达到100%,最大病情指数为89.2。利用该技术在温室内对19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苗期白绢病抗病性鉴定,大部分材料中感或高感,仅中花16表现相对抗性。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黄志鹏,李龙承,吴海宁,李 英,钟瑞春,韩柱强, 贺梁琼,唐秀梅,熊发前,蒋 菁,罗赛云,唐荣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酸性旱地幼龄果园间作花生是南方常见的花生栽培模式,但因酸性土壤难以满足花生荚果发育对钙元素的需求,其荚果常出现空秕问题。本研究以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品种桂花1026为研究材料,研究增施不同钙肥对间作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钙肥可提高花生功能叶的叶绿素SPAD值,除每公顷增施1500kg钙镁磷肥外,其他钙肥处理对花生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影响不明显。施钙显著增加单株饱果数、减少单株秕果数并显著提高出仁率、百果重和单株生产力,显著提高荚果产量,其中每公顷增施1125kg钙镁磷肥和每公顷增施1500kg钙镁磷肥产量分别比不施钙肥增产99.55%和100.45%。钙肥处理除了显著提高籽仁脂肪含量外,对籽仁蛋白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无显著影响。酸性旱地幼龄果园间作花生增施钙肥以钙镁磷肥更为合适。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增施1125kg钙镁磷肥,花生荚果饱满、产量高,经济效益最好。

  • 研究简报
    张丽丽,刘晶晶,乔海明,曲志华,李世芳,王玉祥,金颖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国外引进种质资源的综合表现,本文以引自俄罗斯的20份亚麻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0%的前3个主成分对供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份种质中,6号(Bilton)种质的综合得分最高,表现最优,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材料加以利用;其次是13号(Б-207)和1号(и-099850×л-1к5408);3号(Astral)和7号(McBeth)的综合得分最低,适应性最差。依据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0份亚麻种质资源聚为4类。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张耀文,赵小光,关周博,王学芳,侯君利,田建华,董育红,李殿荣,卢庆陶,卢从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加强油菜角果光合特性研究,实现以提高角果光合效率途径来提高油菜产量、品质及抗性的目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从角果光合色素、光合面积、光合参数日变化、光合碳同化途径等6个方面,从结角层结构、光能截获、光合机能调节、理想高光效结角层构建等4个方面,从角果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光合产物高效转化的原因、角果光合调节等3个方面,分别对油菜角果光合特性、结角层的光合机能、角果光合产物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在分析目前油菜角果光合特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高光效育种目标,提出了从8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油菜角果光合特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综述与专论
    李允静,肖 芳,邵 林,武玉花,万丹凤,吴 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述了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现状和各国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情况;综述了国内外食用植物油中DNA抽提技术及影响因素、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及优缺点,为系统开展食用植物油中转基因成分检测研究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