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盖钧镒,赵团结. 中国大豆育种的核心祖先亲本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4(2): 20-23. [2] 盖钧镒,赵团结,崔章林, 等. 中国1923~1995年育成的651个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8, 20(1): 17-23. [3] 盖钧镒,赵团结,崔章林, 等.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中不同地理来源种质的遗传贡献[J].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5): 35-43. [4] 熊冬金,赵团结,盖钧镒.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亲本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9): 2589-2598. [5] 熊冬金,赵团结,盖钧镒. 1923—2005年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遗传贡献[J]. 作物学报, 2008, 34(2): 175-183. [6] 熊冬金,赵团结,盖钧镒. 1923~2005年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核心祖先亲本分析[J]. 大豆科学, 2007, 26(5): 641-647. [7] 王振民,康 波,邓劭华. 吉林省育成大豆品种的亲缘关系及其育种体会[J]. 农业与技术, 1995, (1): 4-5. [8] 廖 林,刘玉芝,卢亦军, 等. 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血缘组成分析[J]. 吉林农业科学, 1997, (2): 1-6. [9] 杨加银, 冯其虎, 张复宁. 江苏省主要大豆品种系谱分析[J]. 作物品种资源, 1993, (2): 17-18. [10] 张国栋.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系谱分析[J]. 大豆科学, 1983, 2(3): 184-193. [11] 孙志强,田佩占,王继安.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血缘组成分析[J]. 大豆科学, 1990, 9(2): 112-120. [12] 王大秋,王维田,项淑华. 美国大豆品种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分析[J]. 大豆通报, 1995, (5): 3-5. [13] 胡国华. 从加拿大大豆系谱分析谈大豆产量育种[J]. 大豆科学, 1990, 9(2): 168-176. [14] Qin J, Chen W, Guan R, et al. Genetic contribution of foreign germplasm to elite Chinese soybean (Glycine max) cultivars revealed by SSR markers. Chin Sci Bull, 2006, 51(9): 1078-1084 [15]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1985-2010). [16] 崔章林,盖钧镒,Carter T E, 等.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及其系谱分析(1923-1995)[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7]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 中国大豆品种志(1993-2004)[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18] 李卫东,张孟臣主编. 黄淮海夏大豆及品种参数[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