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年, 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8
  
  • 全选
    |
    特约综述
  • 特约综述
    廖伯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树立大食物观和实施大食物安全战略是我国新时代推动食物来源更多元、数量更充足、品质更营养、产业更高效、环境更友好、调控更自主、消费更健康、治理更有力的迫切需要。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油料在内的主要农产品生产、贸易、消费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生产和消费结构失衡导致的慢性疾病增多、环境压力加大、安全风险升高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其中油料和食用植物油近十多年处于既自给不足又消费超量的两难局面。基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保障未来油料供给安全必须坚持“一靠油菜、二靠花生、多油并举、健康消费”的发展思路,通过综合施策在十年左右将国产植物油产量稳定提高到2000万吨,以确保居民食用油基本消费需求的安全自主供给底线,并不断改善油料产品质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脂质产品的科学健康消费。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王武全, 刘佳明, 杨华伟, 余敏, 刘珞忆, 郑永涛, 胡苓, 曾德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甘蓝型油菜在川南地区的油蔬两用潜力,选用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和2个蔬菜品种,从经济效益、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蔬两用种植技术虽然降低了菜籽产量,但是能增加经济效益。摘薹处理损失了主茎和主茎角果,同时减少了单株一次分枝数和一次分枝角果数,进而间接影响每角粒数,导致菜籽减产。甘蓝型油菜菜薹是一种适口性好、营养价值丰富的功能型蔬菜。该研究证实了油蔬两用是一项适宜推广的种植技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黄郢, 赵培森, 谢伶俐, 徐劲松, 程勇, 张学昆, 许本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长江流域油菜育种效率,根据2018-2020国家冬油菜品种试验结果,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油菜农艺性状、产量的构成差异,以探讨我国长江流域油菜育种策略。结果发现,长江上游组中密度、株高、每角粒数、苗期长势以及抗倒性与油菜产量显著正相关,病情指数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直接通径系数最大,为0.665;长江中游组株高、每角粒数、千粒重、抗倒性和苗期长势与油菜产量显著正相关,病情指数和全生育期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为0.529;长江下游地区产量与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生育期和苗期长势显著正相关;密度、病情指数与产量负相关,对长江下游地区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直接通径系数为0.694。综合考虑,在育种策略上应加强群体选择;其中,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在常规选择基础上,要加强角粒数和抗倒性选择;长江下游地区应该在保障单株有效角果数前提下注重籽粒千粒重选择。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王大刚, 杨勇, 胡国玉, 黄志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其次是株高和底荚高度,全生育期变异幅度最小。2016-2021年参试大豆品系(种)不同年份平均产量变化范围为2735.00~2918.00 kg·hm-2,平均产量最高的年份为2020年;参试大豆品系(种)在四个不同省份试点中,大豆品系(种)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山东试点品系(种)株高、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高于其它试点,平均产量最高,达3156.32 kg·hm-2;安徽试点的平均产量最低,仅为2471.15 kg·hm-2;主要不同来源参试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产量最高的是河南,平均产量为2927.41 kg·hm-2,其次是来源于江苏的品系(种);主要不同育种单位中,平均产量最高的选育单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选育的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为3063.87 kg·hm-2,其在河南和山东试点的平均产量高达3100.42和3491.2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南部不同省份之间大豆产量差异主要与区域有关,不同年份、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大豆品系(种)产量也有一定的差异。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严文培, 孙霞, 邓莹莹, 李强, 吴秀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种子的萌发决定着幼苗建成和生长发育进程,快速萌发及高发芽率是大豆生产中获得高产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不同萌发特性的黑农35及其诱变株系M为材料,基于萌发初期种皮微形态观察和主要生理指标检测,拟通过“露白期”(吸水后24 h)转录组的差异基因分析,进一步明晰大豆种子萌发机理。结果表明,两者的吸水率和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与黑农35相比,M的种脐较长,种皮较薄,这些形态特征可能是萌发初期M吸水更快的主要原因。萌发过程中脱落酸(ABA)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均为上升-下降-上升的“S”形。转录组分析发现两者共有1122个差异基因,其中478个上调,644个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途径,筛选到22个与光合途径相关的候选基因,在M中均呈下调趋势,可能引起光形态建成较慢,进而导致诱变株系M萌发率变低,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大豆种子萌发的调控机制提供思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陈晓叶, 许鑫, 张春蕾, 袁珊, 陈福禄, 蒋炳军, 武婷婷, 辛大伟, 孙石, 陈庆山, 韩天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再生芽不生根、生根少、根系易污染以及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低、生长不良等问题,严重制约大豆遗传转化效率的提升。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以只有子叶、下胚轴和根系的“子叶植株”为砧木,以组织培养产生的再生芽为接穗,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大豆再生芽嫁接快繁技术体系。实验结果表明,以出苗后4~6 d的大豆子叶植株为砧木,以不生根、生根少或根系污染的再生芽为接穗,构建嫁接复合体,再生芽的成活率达到79.8%±4.9%。此外,将再生芽分成2~3个茎段,分别做接穗创制以子叶植株为砧木的嫁接植株,其繁殖种子总数(234.5±39.1粒)较通过组织培养系统得到的单个植株(83.7±13.2粒)提高1.8倍。综上,本研究提出的以子叶植株为砧木、再生芽为接穗的嫁接方法省去了再生芽生根过程,能够有效解决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再生芽不生根、生根少和根系易污染等问题,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缩短再生芽的繁殖周期,扩大再生芽的种子产量,进而显著提高再生芽的繁殖系数。该技术对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实现再生植株的工程化快繁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其它双子叶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再生芽生根困难问题、提高遗传转化效率也具有借鉴价值。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胥鹏, 任伟芳, 王斯健, 许哲, 方加海, 万丽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芽苗菜又称为长寿芽,是花生仁发芽后产生的一种食疗兼备的食品,现如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选择适宜的花生种质资源对花生芽的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181份花生种质资源为材料,水培法生产花生芽并测定其芽长、得芽率以及增重率等指标,筛选适宜芽菜生产的优异花生种质资源,以沙培法对优异的花生种质资源进行重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7份花生种质资源的花生芽长大于8 cm,15份花生种质资源的得芽率超过95%,17份花生种质资源的增重率高于300%。结合这3个指标,最终筛选出JND44、JNP310、ZY131以及花育16,4份表现优异的花生种质资源。后通过沙培法对以上4份花生种质资源进行重复试验,测定其芽长、得芽率以及增重率等指标,最终确定以上4份花生种质资源适宜花生芽苗菜的生产。本研究的开展为后续生产花生芽苗菜提供了材料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任明刚, 李春红, 杨平, 何大智, 赵艳花, 范金华, 卢平, 唐兴发, 冯明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鉴选优异黑花生资源,以44份黑花生资源材料为研究对象,连续2年种植观测表型,研究遗传多样性和性状相关性,进行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4份黑花生资源材料的6个质量性状在品种间差异较大;19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变异系数在2.64%~97.98%之间,均值为24.28%,遗传多样性指数0.8652~2.0704之间,均值为1.7622;生育期长与第一侧枝长(r= 0.82)、主茎高与第一侧枝长(r= 0.87)、一次分枝数与有效结果枝数(r= 0.84)、单株结果数与单株饱果数(r= 0.96)、饱果重率与饱仁重率(r= 0.88)、出仁率与荚果饱满度(r= 0.82)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千克果数与百果重(r= –0.74)、百仁重(r= –0.62)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欧氏距离为10.52时,可将44份黑花生资源分为6个类群。主成分分析将17个主要表型性状归为累计贡献率达89.45%的6个主成分因子,鉴选出综合得分(F值)≥0.40的资源材料6份。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麻剑南, 单成彬, 冯旭, 马越, 王力伟, 张向前, 赵小庆, 路战远, 张德健, 马超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油莎豆表型差异与茎叶代谢物间的关联,比较分析了10份油莎豆样本的叶宽、块茎宽度、块茎厚度、块茎高度等表型参数,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茎叶代谢物。10份油莎豆样本分为2个表型,即宽叶圆粒型和窄叶长粒型,其叶宽与块茎宽度和块茎厚度呈正相关。用UHPLC-MS/MS对油莎豆茎叶中28个主要代谢物,包括黄烷-3醇、咖啡酸衍生物和黄酮类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个黄酮类化合物即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醛酸苷、荭草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醛酸苷和木犀草素在宽叶圆粒型油莎豆茎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窄叶长粒型油莎豆茎叶。利用KEGG和PlantCyc推导绘制了4种差异黄酮代谢物在油莎豆茎叶中的生物合成途径,并预测宽叶圆粒型油莎豆相较于窄叶长粒型更具有耐旱性,可为油莎豆的品种鉴定、选育和茎叶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周宵, 蒋丽娟, 李昌珠, 陈韵竹, 李培旺, 熊宇晴, 张路红, 盛克寨, 杨艳, 陈景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无患子(Sapindussaponaria L.)是集生物柴油、药用、生态等多种用途于一体的经济型木本油料。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挖掘了无患子叶片转录组中的SSR,对搜索到的SSR进行了特征分析,构建并优化了无患子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无患子叶片转录组共有Unigene条数目为52 460条,其中含有SSR的Unigene有7014条,共检索到8654个SSR。经统计,SSR丰富度从二至六核苷酸依次减少,依次有4327、2669、634、208、161个。SSR长度范围在12~250 bp之间,长度小于等于15 bp的有3619个,均为二和三核苷酸;长度大于15 bp的有5035个,以二、三核苷酸居多。所有SSR共有435种不同重复单元。SSR不同类型重复基元频次分布在4~30次之间,主要分布在4~10频次,共有7090个SSR位点,占总频次的89.65%。SSR位点靶基因GO功能注释显示,无患子叶片转录组Unigene可分为3大类别51个小组;KEGG功能注释显示5大类别中,代谢通路占比最高为65.18%。通过对无患子SSR-PCR反应体系构建与优化,无患子SSR-PCR反应体系最佳组合为:循环次数37次、退火温度60℃、引物量2.0 μL、DNA模板浓度为40 ng/μL。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刘晶慧, 姚晓青, 罗军玲, 吴刚, 闫晓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验证单壁碳纳米管(SWNT)介导的新型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的有效性,利用羧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COOH-SWNT)为原材料,构建了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物(PEI-SWNT),探索验证PEI-SWNT复合物对外源基因的结合比例以及保护作用,使用PEI-SWNT复合物将RED以及UBQ10-EGFP等荧光质粒转化到油菜的原生质体和烟草叶片中。结果表明,PEI-SWNT纳米材料成功与外源目的基因结合,并对外源目的基因进行保护,使其免于核酸酶的降解,PEI-SWNT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可以成功地在受体细胞内进行基因表达。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何泽威, 丁晓雨, 徐劲松, 叶鹏, 贺继奎, 程勇, 许本波, 张学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播种期降水偏多对油菜产量的影响,选用10个国家区试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分析正常年份(2019/2020)与降水偏多年份(2020/2021)在长江中游11个生态点的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评估2020/2021年减产原因。通过正常年份与渍害年份逐月降雨量、温度等气象数据变化与产量与农艺性状变化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即使在正常排灌情况下,灾害年份油菜产量显著下降,播种期平均推迟11.5 d,生育期缩短11.2 d,产量和产油量分别极显著下降21.8%和23.2%。其中油菜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收获密度分别下降9.2%、21.1%和6%,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含油量、芥酸、硫苷、千粒重、角粒数、菌核病病指等性状变化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10月降雨大幅增加、形成渍害是减产的直接原因,而次生灾害如降雨导致播期推迟、秋季气温偏低和冬季降水减少导致的间接影响更大,对减产的贡献分别达到25.4%、50.5%和33%。对10个品种的产量和产油量分析,耐渍品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正常年份产量、耐渍指数和含油量等指标,其中H1951、越优577、9zyYP12等品种正常年份产油量比对照增产11%~16.5%,灾害年份比对照增产5.4%~18.4%,生产上在做好开沟降渍的同时,抢播早播并增加密度可有效提高产量,有利于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刘燕, 孔洁, 袁洁, 刘璇, 黄明明, 郭仁波, 邹晓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收获期易受低温胁迫,为研究低温胁迫对不同成熟度花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以十成熟(完熟)未受低温胁迫的种子为对照(CK),研究了九成熟2℃低温胁迫(T1)、九成熟-1℃低温胁迫(T2)、十成熟2℃低温胁迫(T3)和十成熟-1℃低温胁迫(T4)处理下种子萌发幼苗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干物质积累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低温处理的种子萌发后幼苗Fv/Fm受到抑制,且种子成熟度越低,受低温胁迫的影响越明显;出苗后10~18 d,T1和T2处理幼苗地上部干物质重均显著低于CK,各低温处理下幼苗地下部干物质重与CK均无明显差异,但在22~26 d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下GA3、ZR、IAA和ABA含量随幼苗生长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各取样时期的内源激素含量因胁迫温度和成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出苗后10 d,T1-T4处理下萌发幼苗的(IAA+GA3+ZR)/ABA比值较CK分别降低12.82%、25.64%、25.64%和38.46%,而出苗后26 d,较CK分别提升47.62%、42.11%、60%和46.34%;温度对GA3、ZR、ABA和(IAA+GA3+ZR)/ABA比值影响极显著,对Fv/Fm值影响显著,成熟度对GA3和ZR影响极显著;(IAA+GA3+ZR)/ABA比值与幼苗干物质积累呈较强正相关,与根冠比和Fv/Fm呈现负相关。基于本研究,建议在低温冷害多发区,花生应在充分成熟后收获,以避免低温胁迫造成种子质量下降和幼苗生长受限。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刘俊华, 杨吉顺, 吴正锋, 郑永美, 杨丽玉, 张佳蕾, 王建国, 赵玉成, 解晓梅, 王黎, 万书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花生单粒精播增产机理,大田条件下,以花育22为供试花生品种,以双粒穴播(DS)为对照,研究了单粒精播(SS)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冠层结构和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生育前期单株和群体干物质重单粒精播和双粒穴播差异不显著,而生育中后期显著高于双粒穴播,结荚期叶面积系数单粒精播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从结荚期不同冠层结构来看,冠层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单粒精播分别比双粒穴播高23.03%、9.34%、86.43%,单株和群体冠层叶片和茎干重单粒精播均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从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和茎干重占总干重的比例来看,单粒精播冠层下部叶片和茎干重比例高;单株和群体总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高于双粒穴播,且中下层根系占比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干重与中下层的叶片干重、下层的茎干重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与双粒播相比,单粒精播花生植株冠层中下部发育健壮且根系大分布深是其增产的重要原因。单粒精播促根扩冠,是花生节本增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赵跃, 吕永超, 陈小姝, 李美君, 郭峰, 高华援, 张志民, 李春雨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黑钙土花生适宜施氮量,本研究以吉花25为试验材料,共设置6个氮肥水平,分别为施用纯氮0、112.5(传统施肥, N1)、90(减氮20%)、79.5(减氮30%)、159(增氮40%)、225 kg/hm2(增氮100%),研究了氮肥对花生碳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会提高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但过量施用氮肥会抑制NR、GS、GDH、SS和SPS活性。各施氮处理产量均高于对照,在传统施肥的基础上减氮施肥20%(施氮量90 kg/hm2)时,花生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9.21%,相较于传统施肥增产1.57%,说明减氮20%即可既满足花生生长发育的氮肥需求,同时又能保证叶片中碳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了花生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的能力,并通过降低单株秕果数和单株单果数,提高单株双果数、百果重和百仁重,最终提高花生产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胡延岭, 杨海棠, 李盼, 于沐, 石彦召, 刘软枝, 朱桢桢, 韩艳红, 郑晓川, 赵利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南、山东等5个花生主要产区培育的19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为材料,于2019年~2021年连续3年在郑州种植,采集3年间花生关键生育期(6月~9月)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结合各个品种的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品种对于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程度不同,冀花16、冀花11对开花下针期的温度和日照时数比较敏感,该时期的异常高温会致使其产量明显下降。中花413、中花412和花育917的产量与旬降水量成显著负相关,耐涝程度较差。对品种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开农1768、南充1704、冀农16、开选016、花育961、郑农花25、郑农花23、冀农11、花育633和1508G等10个高油酸品种为年际间稳定性较好的品种,研究结论为高油酸品种的培育及深入利用提供了指导。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云祥, 冯玉磊, 常逢虎, 卢军帅, 胡福平, 王兴富, 刘谦, 白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连续5年在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开展油用亚麻氮磷钾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田间试验研究得出:当地油用亚麻相对产量<50%(极低)、[50%~60%)(低)、[60%~70%)(较低)、[70%~80%)(中)、[80%~90%)(较高)、≥90%(高) 6个肥力等级下相对应的土壤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为全氮<0.38、[0.38~0.53)、[0.53~0.75)、[0.75~1.05)、[1.05~1.48)、≥1.48 g·kg-1;有效磷(P)<4.6、[4.6~7.8)、[7.8~13.1)、[13.1~22.1)、[22.1~37.3)、≥37.3 mg·kg-1; 速效钾(K)<91.0、[91.0~117.3)、[117.3~151.1)、[151.1~194.7)、[194.7~250.9)、≥250.9 mg·kg-1;并提出了各肥力等级对应的推荐施N量分别为>130、(115~130]、(105~115]、(95~105]、(75~95]、≤75 kg·hm-2;施P2O5量分别为>110、(95~110]、(80~95]、(65~80]、(50~65]、≤50 kg·hm-2;施K2O量分别为>70、(60~70]、(50~60]、(40~50]、(35~40]、≤35 kg·hm-2。长期土壤养分监测表明,自1983年至今,当地油用亚麻产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全氮含量略有下降,速效钾含量则下降明显。从试验所得丰缺指标亦看出,目前当地土壤氮、磷素养分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而钾素养分含量虽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与以往相比却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当地油用亚麻生产中既要重施氮肥,增施磷肥,还要适当补施钾肥。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景娜, 高玉红, 张巧霞, 文明, 崔政军, 吴兵, 剡斌, 王一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提高西北旱区胡麻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化肥投入量,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和3个施肥时期(T1:全部基施;T2:2/3基施+1/3现蕾初期追施;T3:1/3基施+1/3分茎初期追施+1/3现蕾初期追施)互作对旱地胡麻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胡麻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氮素转运及籽粒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胡麻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则呈降低的趋势。从同一氮肥水平不同施肥时期来看,上述指标均表现为T2处理最高。氮肥综合运筹表现为N2T2处理的胡麻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氮素积累量分别较传统模式(N3T1)显著提高。其中,硝酸还原酶提高14.21%~34.93%,亚硝酸还原酶提高18.66%~29.27%,谷氨酰胺合成酶提高14.92%~55.82%,氮素积累量提高10.63%~36.74%;较不施氮对照分别显著提高22.75%~54.84%、23.62%~69.81%、43.61%~78.09%和23.33%~57.88%。籽粒产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在N2T2处理较高,分别较其它处理平均提高14.35%、4.20%%、28.45%和17.37%。相关分析表明,胡麻氮素积累量与氮代谢酶活性、氮素转运、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120 kg·hm-2氮肥按2/3基施+1/3现蕾初期追施可显著提高胡麻氮代谢酶活性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实现旱地胡麻高效生产的氮肥运筹模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王海娣, 高玉红, 吴兵, 剡斌, 崔政军, 王一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不同轮作模式及茬口对胡麻光合生理参数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2-2020年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胡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胡麻→胡麻→小麦→马铃薯(FFWP)、胡麻→小麦→胡麻→马铃薯(FWFP)和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FWPW)6种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茬口、胡麻种植频率及连作年限对西北旱作区胡麻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势、净同化速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旱作农业区胡麻种植制度和明确胡麻高产的光合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处理下胡麻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光合势分别显著提高了8.11%~86.49%、3.54%~42.86%和10.38%~76.58%,小麦茬和马铃薯茬较胡麻茬显著提高,25%和50%频率较100%频率显著提高,且随连作年限缩短而增加,而净同化速率上升的趋势在现蕾期后逐渐显现。此外,轮作改善了胡麻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8.26%~106.00%和20.77%~51.84%(盛花期(F)WPF处理除外)。成熟期轮作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非籽粒产量与总生物产量较连作分别显著增加了29.89%~109.59%,44.60%~111.90%和38.98%~111.01%,四年连作分别较两年连作显著降低了23.01%,30.85%和28.05%,且随茬口的更换、胡麻种植频率的降低而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胡麻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与现蕾期和盛花期胡麻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盛花期相关系数大于现蕾期。综上表明,轮作有利于为胡麻创造良好的个体和群体光合作用能力,维持生育中后期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胡麻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其中,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为最佳轮作模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牛景萍, 杨彩妮, 赵晋忠, 陈钰涛, 王迎新, 李丽, 王敏, 岳爱琴, 杜维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引起的病害是危害大豆生产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解析大豆抗病遗传机制能为利用大豆抗病品种防治该病害奠定基础。本研究选用193份种质资源,分别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7和SC15后进行抗感表型鉴定,结合656 977个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结果表明与SC7抗性显著相关位点有一个,位于15号染色体;与SC15抗性显著相关位点有10个,分别位于2、3、4、5、9、12、14、17和19号染色体。这些位点均为新的抗病位点。此外,本研究参考Williams82.a2基因组找出每个抗病位点上下游各50 kb内的基因,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多态性信息,将有SNP落点的基因作为最可能参与抗SMV的候选基因并进行qRT-PCR,分析发现,基因Glyma.02g163300Glyma.19g027200Glyma.19g057700可能参与了大豆对SC15的抗性。本研究结果将为大豆抗病种质培育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韩宁, 孙继军, 史普想, 孙泓希, 王一波, 王海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辽宁省花生焦斑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依据科赫氏法则进行致病力测定,并对菌落形态以及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进行观察,对病菌的LSUITSTub2基因进行测序,然后做多基因联合建树分析。结果发现,花生焦斑病菌株菌落扁平,气生菌丝稀疏,菌落边缘呈叶状,在生长初期菌丝体最初呈白色,然后从菌落中心开始向外逐渐变成黑褐色;子囊孢子呈椭圆形,具有凝胶状鞘,有隔;结合多基因序列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引起辽宁省花生焦斑病的病原菌为Leptosphaerulina arachidicola。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花生焦斑病病原菌的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5,最适生长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生长氮源为胰蛋白胨,致死温度为50℃。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赵丽丽, 李子钦, 史志丹, 牟春雨, 皇甫海燕, 齐桂强, 宋培玲, 燕孟娇, 皇甫九茹, 杨永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杀菌剂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9株核盘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通过紫外诱导结合药剂筛选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开展了抗药性遗传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能力、致病力、靶基因序列分析及表达量测定等研究。结果显示:119株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的EC50值范围为0.0121~0.8907 μg/mL,平均值为0.2403±0.1365 μg/mL,呈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田间抗药性菌株;经室内诱导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19AH-5A、19AH-5C,对戊唑醇的EC50值分别是野生型敏感菌株的5.857和12.903倍;此外,抗药性菌株19AH-5C的生物学特性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而19AH-5A的致病力下降严重;2株抗药性菌株中戊唑醇靶标蛋白的编码基因CYP51的碱基序列与敏感菌株完全一致,未发现可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碱基突变,但在戊唑醇培养条件下,抗药性菌株19AH-5C中靶基因CYP5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3.72倍。油菜核盘菌在戊唑醇选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菌株,根据119株核盘菌的敏感性基线以及抗性菌株的环境适合度研究结果判断,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存在中等抗药性风险,因此使用戊唑醇防治油菜菌核病时应持续开展病原菌抗药性水平监测,同时可将不同作用类型杀菌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田间抗药性的发生。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周嫒婷, 王芳, 彭睿琦, 伍建榕, 马焕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油茶响应内生菌YYC155诱导抗病性的机制,以2年生油茶苗为试验材料,测定YYC155诱导油茶的生防效果和抗病性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并利用RNA-Seq技术对诱导15 d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经YYC155诱导后油茶对炭疽病的防效显著,为48.28%,且防御性酶活性被激活。同时,CK-vs-YYC155样本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DEGs)1655个,DEGs在GO功能中被涉及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被富集到102个KEGG通路上,其中呈显著富集的是:MAPK植物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光合作用,植物-病原互作;另外,与抗病相关基因AUX1、GID1、PP2C、JAR1等大量上调表达。以上结果证实了YYC155能较好的诱导油茶抗病防御性系统,是1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防内生菌。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梁美娟, 赵秀兰, 古皓华, 岳晓凤, 唐晓倩, 李慧, 张文, 李友国, 张奇, 李培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测定花生和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能力的毛细管顶空气相色谱法,利用固氮酶还原乙炔气体为乙烯的经典方法,实现了高浓度乙炔中痕量乙烯的高灵敏分析。利用顶空进样方式,分离柱采用HP-PLOT Q毛细管色谱柱,程序升温,采用氢离子化检测器,对乙烯标准气体进行了定量分析。乙烯检测范围宽为0.125~30 000 μmol/mol,相关系数为0.9996,检测限(LOD)为0.0341 μmol/mol,检出限优于已有报道。该方法检测精密度好,5次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32%。乙烯样品的回收率为95.8%~110%,相对标准偏差为1.54%~3.47%。同时,对乙烯和实际样品进行检测时,与GDX-502填充柱的传统气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一致,表明所建立的乙烯顶空气相色谱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此外,该方法分析时间缩短至3 min,利用自动进样方式,检测通量大,适用于花生和大豆根瘤菌中固氮能力的快速准确测定,能满足花生和大豆生物固氮研究中乙炔还原法测定乙烯的需求。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胡子聪, 胡超凡, 李彦坡, 蒋巧俊, 李群和, 房翠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石榴籽油是从石榴加工剩余物石榴籽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功能性植物油,它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本文从石榴籽油的提取方法、营养组成和健康功效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石榴籽油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综述。水酶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物理场辅助提取法对石榴籽油的得率和脂肪酸组成有明显的影响。尽管源于不同产地和不同提取方法的石榴籽油在脂肪酸组成上存在差异,但整体上来看,石榴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达到88.57%~95.33%,其中以石榴酸为主(60.62%~81.40%),它是石榴籽油能够发挥一系列营养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石榴籽油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的木本植物油,本文旨在为石榴籽油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在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