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油料作物非生物胁迫
    方义生, 曹东, 杨红丽, 刘小荣, 张恒斌, 陈李淼,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 42(4): 51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0167
    大豆(Glycine max(L.)Merill)是植物蛋白质和油脂的重要来源。盐胁迫是造成大豆产量损失的主要非
    生物胁迫因素。耐盐基因的挖掘对培育大豆耐盐品种至关重要。本文一方面总结了通过正向遗传学获得的大豆
    耐盐相关数量性状位点或基因,如萌发期耐盐性主效基因GmCDF1(Glyma.08g102000)、2个出苗期QTL(分别位于6
    号和14号染色体);苗期耐盐性主效基因GmSALT3(Glyma03g32900)以及位于G连锁群的QTL。随着对大豆耐盐性
    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大豆萌发期、出苗期、苗期的耐盐性无直接相关性。另一方面总结了通过反向遗传学途
    径获得的参与离子运输、转录调控等耐盐性基因,以及通过生物工程技术转入外源基因提高大豆耐盐性的研究进
    展,期望为解析大豆耐盐分子机制和耐盐育种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谭美莲, 严明芳, 汪磊, 王力军, 严兴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34(2): 225-231.
    本文概述了紫苏在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栽培与生理、活性物质提取、组织培养、转基因及基因克隆表达分析等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紫苏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有效促进紫苏产业的发展。
  • 油料作物非生物胁迫
    周晔, 赵璇, 王璐, 冯珊珊, 方玉洁, 王幼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 42(4): 499.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0163
    由于固着生长的特性,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利环境的影响,因此植物发展出复杂的调控
    机制来抵御胁迫危害。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是一类甾醇类植物内源激素,广泛参与植物生命周期中各
    种生命活动的调节。近年来,植物BR生物合成、代谢及信号转导过程相关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油菜素唑抗性因
    子(brassinazole resistant,BZR)作为BR信号通路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该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植
    物BZR家族成员的基本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重点阐述了BZR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和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
    特别归纳了油料作物BZR研究进展,并对一些尚未明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深入理解BR介导的分子调控网
    络、改良作物抗逆性并提高作物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与专论
    朱伟, 陈小平, 梁炫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34(4): 443-448.
    种子大小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种子产量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控制种子大小的重要基因,并寻找高产相关的功能基因,对作物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通过基因失活或超量表达分析,已经发现了一些控制种子大小的功能基因。这些功能基因参与胚、胚乳、珠被的发育过程,通过调控细胞的增殖和伸长程度控制种子的大小。本文主要综述现已鉴定的控制种子大小的一些重要基因。

  • 综述与专论
    王汉中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0, 32(2): 300-302.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形势、油菜产业在食用植物油供给中的地位的基础上,对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推动以“三高”(“高油、高产、高效”)为标志的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第四次飞跃来应对新的挑战。

  • 综述与专论
    王后苗,雷 永,晏立英,万丽云,程 珂,李前波,李振动,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 37(3): 383.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5.03.020

    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含量较高,是木犀草素的理想来源之一,开发利用花生壳中的木犀草素,可以提高花生的综合利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木犀草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并简述了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人工合成方法,为进一步开展花生及其他植物木犀草素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韩妮莎, 丁硕, 郑月萍, 魏琳燕, 柯星星, 刘宏波, 刘娟, 郑志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699-71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39
    PDF全文 (5492) HTML (778)   可视化   收藏

    甘油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能量与信号转导、蛋白转运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 GPAT)催化磷脂酸从头生物合成的第一步关键反应,磷脂酸不仅是膜脂与中性三酰甘油的合成前体,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然而,目前仍不清楚植物中GPAT酶究竟由多少基因编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可简易且有效地鉴定此酶的方法。本文分析总结甘油脂生物合成及GPAT基因克隆与鉴定的研究进展;随后介绍GPATs的鉴定方法,特别是酵母遗传互补法的建立与运用;最后对甘油脂合成途径第一步反应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 综述与专论
    雷昌贵, 孟宇竹, 陈锦屏, 张晓东, 蔡花真, 张旭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454-46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14
    PDF全文 (5388) HTML (409)   可视化   收藏

    初榨椰子油(virgin coconut oil,VCO)是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月桂酸的含量达到总脂肪酸的44%~5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CO越来越受到食品及医药领域的关注,其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本文介绍了VCO的营养组分和理化性质,对其所发挥的抗氧化、抗病毒、抗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功效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VCO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 综述与专论
    金龙飞, 周丽霞, 曹红星, 杨耀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687-698.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77
    PDF全文 (5186) HTML (1697)   可视化   收藏

    油脂是植物主要的储能物质,也是植物质膜的重要组分,同时还参与植物信号传导、气孔开闭、授粉受精、种子萌发、胁迫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WRINKLED 1WRI1)是AP2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在油脂合成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WRI1在植物油脂合成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1)WRI1的发现、起源和进化特征;(2)WRI1的基因表达特征、基因结构、蛋白质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3)WRI1的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调控机制以及下游的靶基因;(4)对WRI1后续的研究思路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本综述内容以期为深入了解WRI1调控植物油脂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也为利用WRI1改良油料作物提供理论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陆晓东, 李春娟, 张浩, 孙全喜, 闫彩霞, 赵小波, 王娟, 苑翠玲, 单世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 42(5): 767.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0045
    AGO蛋白(Argonaute protein)是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的关键组分,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花
    生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AGO抗病基因提供了条件。利用AGO蛋白的保守域在花生基因组数
    据库与NCBI中进行同源比对,鉴定得到花生AGO 基因家族所有成员。我们基于生物信息学对AGO蛋白家族的进
    化关系、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结构域、不同组织中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
    共鉴定得到51个花生AGO 基因,包括12个A.duranensis 基因,12个A.ipaensis 基因以及27个栽培种花生AGO 基因。
    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花生染色体上,且A.duranensis 与A.ipaensis 基因组上有10对成
    员存在较为明显的同源关系。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dAGO2、AiAGO4、AdAGO3、AiAGO7、AdAGO8、AiAGO8 基因在花生
    22个组织中整体表达量偏高;而花生茎尖(Shoot Tip)与雄蕊(Stamens)中AGO 基因家族呈现较高表达量。本研究结
    果为揭示AGO蛋白功能和发掘花生的抗逆育种靶向基因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综述与专论
    迟晓元, 禹山林, 潘丽娟, 陈明娜, 陈娜, 杨珍, 王通, 王冕, 和亚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增刊(上)): 1.

    植物油脂既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又有巨大食用和工业价值。油脂代谢是植物最重要的代谢途径之一,然
    而这一代谢途径非常复杂,涉及到一系列生化反应及催化反应的酶。本文介绍了植物种子中油脂代谢的基本途
    径,并从工业用和食用两方面对近年来植物油脂代谢的遗传调控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同
    时对植物油脂调控基因工程的发展作了展望。

  • 研究进展
    郭婷婷, 万楚筠, 黄凤洪, 魏春磊, 胡正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43(6): 1174-1180.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0145
    PDF全文 (4804) HTML (2861)   可视化   收藏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又称虎坚果,沙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长期短、生物量大、含油量高等优势特性。油莎豆茎叶可做青贮饲料,块茎可生吃或熟吃,此外,油莎豆还可用来榨油,榨油后的油饼可用来做饲料。因此油莎豆作为一种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兴农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为了深入了解油莎豆,促进油莎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研究,本文综述了油莎豆中油脂、蛋白和多糖等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油莎豆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和保肝等生理功能,并就其市场规模和科学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土肥植保
    李永春, 孔令如, 王焱, 孔文尧, 杨统一, 邹爱兰, 戚金亮, 杨永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33(4): 384-390.
    从两个酸性土壤生态实验点(江西鹰潭、浙江金华)种植的不同大豆品种根瘤中,分离纯化出29个分离物,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从其中16个分离物中扩增出nifH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出的菌株主要为慢生根瘤(Bradyrhizobium)属的菌株。10个分离自浙江金华的菌株,在大豆品种之间的种属差异并不大。在6个分离自江西鹰潭的菌株中,耐铝和敏感的大豆品种根瘤菌株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通过基于nifH 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选取代表性菌株,并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和菌株回接结瘤实验,进一步明确和验证了其种属特性。同时,对经过初筛能结瘤的4株根瘤菌进行了生长曲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本文结果表明在酸性土壤中,优势根瘤菌的地域差异性。



  • 特邀综述
    刘成,冯中朝,肖唐华,马晓敏,周广生,黄凤洪,李加纳,王汉中*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 41(4): 485.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9.04.001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大力发展油菜产业将有助于保障我国油料供给安全。近年来,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油菜生产的比较效益有所下滑,国外进口油料冲击十分突出,产业发展处于瓶颈期,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2018年农业农村部油料作物专家组的大量调研数据,通过广泛收集一手资料,结合国内外油菜产业发展形势,对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困境以及潜力进行了系统梳理,为促进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保障我国油料产业供给安全、更有效地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提供智力支持。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高乐, 李志强, 李凯, 智海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2): 434-44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060
    PDF全文 (4355) HTML (439)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类作物,是人类植物性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大豆重要的病原物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豆产区,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剂可以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途径。然而,传统的抗病育种周期漫长,育成品种的抗谱较窄且抗性容易因病毒的变异而丧失。转基因技术可以利用挖掘出的跨物种基因资源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造出新的转基因材料,从而拓宽遗传基础,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大豆抗病毒研究的有力手段,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综合概述了国内外大豆花叶病毒病转基因抗性的研究进展,包括正向抗性、负向抗性、病原物诱导抗性,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
    邹智, 赵永国, 张丽, 孔华, 郭运玲, 郭安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43(2): 229.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0230
    油莎豆以其适应性广、产量和含油量高而成为我国的新型油料作物。为解析油莎豆的遗传基础,服务于
    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构建了油莎豆高质量的全长转录组,混合样本的组织来源包括
    块茎、匍匐茎、根、芽、叶片、叶鞘、花、花茎等。研究基于23.20 Gb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提取获得环形一致序列319 568
    条,其平均长度和测序深度分别为2101 bp和43×;通过聚类、校正和去冗余最终得到高质量的序列57 849条,合计
    121.79 Mb;转录组的完整性约为79.58%,其中约有76.20%的为全长转录本;通过比对NR、Swissprot、GO、KOG、egg⁃
    NOG、Pfam、KEGG等数据库,共获得52 424条序列的注释信息,注释比例约为90.62%;此外,研究还预测获得3759
    条lncRNA、43 060个SSR位点以及2300条转录因子序列。这些结果不仅增加了我们对油莎豆遗传特性的认知,同
    时还为下一步开展基因表达谱分析、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利用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特邀综述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 42(2): 16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0115
    我国花生生产与消费近十年来持续增长,2018年总产量和花生油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1733万吨和294万吨,在国内油料作物中花生的总产量、总产值、单产水平、单位面积产油量、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诸多比较优势。本文除全面总结全国花生生产与利用进展外,还概述了花生对食物安全的保障作用、科技创新对花生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讨论了花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并对未来花生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对策提出了若干建议。

  • 遗传育种
    曾维英, 苏燕竹, 赖振光, 杨守臻, 陈怀珠, 谭玉荣, 孙祖东, 盖钧镒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43(6): 1006-1015.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0358
    PDF全文 (4222) HTML (465)   可视化   收藏

    间套种是我国南方大豆种植的重要模式,而高秆作物的遮荫胁迫导致大豆产量和品质难以提升,是制约大豆间套种发挥潜力的限制因素,因此对大豆耐荫性的解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强耐荫材料矮脚早和极不耐荫材料齐佩华为亲本构建RILs群体,根据耐荫指数表型鉴定RIL群体的耐荫性,从RIL群体中挑选出强耐荫和极不耐荫家系各30个,分别构建成两个极端性状DNA子代混合池,对子代混合池和亲本池分别开展平均60×和30×覆盖深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计算两个子代池的SNP-index,比较SNP-index在耐荫池与不耐荫池染色体各区段的差异,定位耐荫性状的关联区域;根据基因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明4个样本共得到11 963 07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标记,发现控制耐荫相关性状的基因主要集中在1号染色体51 942~505 708 bp区段、4号染色体50 972 768~51 854 631 bp区段、9号染色体48 778 767 ~50 178 743 bp区段和18号染色体40 858 027~43 909 456 bp区段内,共包含408个基因,通过基因注释和功能分析发现ACC氧化酶5、生长素诱导蛋白5NG4、光敏色素相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转录因子MYBJ6和MYB128等5个基因可能在大豆耐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确定为大豆耐荫性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将为解析大豆耐荫的分子机理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为大豆耐荫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综述与专论
    谭正林, 吴谋成, 傅廷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34(4): 455-460.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本文从农产品中各种物质成分含量预测、分类鉴别、腐烂鉴别、实时监测几个方面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产品品质检测上的应用,并对其在仪器硬件的研究和开发、化学计量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以及快速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综述与专论
    李培武,周海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 30(1): 127-131.
    硫代葡萄糖苷是发生在白花菜目植物的一类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其研究依赖于检测技术的发展,本文就
    硫代葡萄糖苷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