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陈桂敏,吴 刚,曹应龙,武玉花,肖 玲,卢长明
    2011, 33(2): 93-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温度诱导热休克蛋白启动子控制外源基因表达不但能提高外源基因表达的准确性,而且可以通过减少外源蛋白的积累,提高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本研究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基因组中扩增获得热休克蛋白基因启动子,并将其克隆至双元载体pBI121的GUS报告基因上游,构成双元表达载体pBI121 HSP GUS。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烟草后获得转基因植株。对T1转基因植株研究表明,外源基因在42℃处理1h开始表达,且即使用同样条件诱导,GUS基因的表达率和表达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均有差异。在第50d左右的苗期,GUS基因的表达率和表达量高,但随植株老化而逐渐下降。研究显示,利用油菜的热休克蛋白启动子可以达到温度控制烟草基因表达的目的。

  • 遗传育种
    张雪花,李浩杰,张锦芳,蒲晓斌,蒋 俊,牛应泽,蒋梁材
    2011, 33(2): 98-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发芽种子缺氧处理后幼苗耐湿性状为指标,初步评价了60份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并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二维排序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缺氧处理严重抑制油菜幼苗的生长,不同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差异明显且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相关分析表明,相对活力指数与相对成苗率、相对根长、相对茎长、相对鲜重、相对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幼苗活力因子、幼苗恢复生长因子、细胞膜稳定性因子等3个对耐湿性贡献较大的主成分,它们对耐湿相关信息的累积贡献率达87.33%。根据相对活力指数大小和二维排序一致结果筛选出1份来自重庆和3份来自德国的强耐湿性甘蓝型油菜品种。
  • 遗传育种
    陈玉峰,李云昌,梅德圣,李英德,徐育松,刘 佳,付 丽,胡 琼
    2011, 33(2): 104-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SSR、SRAP和EST标记对40份含油量在43%以上和6份含油量在40%以下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含油量的遗传多样性分析。81对引物共扩增出192条多态性带,引物扩增位点多态性信息(PIC)值的变化范围为0.122~0.943,平均值为0.512。供试材料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09,变化范围为0.016~0.662,国外材料比国内材料显示出更远的亲缘关系,其中Hektor与7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超过0.6,Sollux与15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超过0.5。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66处,供试材料被划分为5类;在相似系数为0.70处,供试材料被划分为9类;在相似系数为0.73处,46份材料被划分为18类。研究结果表明,高含油量供试品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暗示它们可能含有不同的增加含油量的位点;通过聚合这些可能的非等位高含油量位点,有望获得高含油量的油菜品种。
  • 遗传育种
    许 鲲,陆光远,伍晓明,高桂珍,陈碧云,吕培军
    2011, 33(2): 111-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欧洲野生甘蓝遗传背景,以栽培甘蓝、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作对比,对引进的7个生态地理群体共80份野生甘蓝材料进行了核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利用10对特异性SSR引物分析叶绿体基因组多样性,获得8个差异性标记,将参试94份材料划分为3类,即甘蓝(含栽培和野生甘蓝)、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包括6种单倍型,其中野生甘蓝2个,甘蓝型油菜3个,白菜型油菜1个。利用6对SRAP引物对核基因组多样性进行分析,获得75个多态性标记;聚类及遗传结构分析表明7个野生甘蓝群体中,F、D、G三个群体聚为独立的亚类,E群体大部分单株归于G亚类。其它3个群体A、B、C则相互混杂在一起。野生甘蓝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 指数(I)分别为0.301 3和0.461 1。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野生甘蓝以群体内变异为主,占80%;群体间变异仅占20%。结果显示引进的野生甘蓝群体核质遗传多样性丰富。

  • 遗传育种
    张新友, 韩锁义 ,徐静 ,刘华 ,祝水金
    2011, 33(2): 118-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郑8903×豫花4号构建的包含21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海南三亚和河南原阳两个环境下种植,采用凯氏定氮仪测定蛋白质含量,运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开展了花生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环境条件下家系间蛋白质含量均存在广泛变异,表现超亲遗传现象,其频数分布图呈正态分布特征。在两个环境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均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型(C模型),即受多基因效应和环境作用,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9.63%和18.77%;环境引起的变异分别为46.05%和54.08%。
  • 遗传育种
    武小霞,李静, 姜成涛,刘伟婷,刘淼,李文滨
    2011, 33(2): 123-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农35为实验材料,对大豆子叶节再生过程中种子的灭菌方法、萌发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丛生芽分化、生根培养与驯化等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进行研究,确定了大豆组培过程中最适合的种子灭菌方法是氯气灭菌法,确定了萌发培养基中的6-BA浓度为2mg/L,丛生芽分化培养基中6-BA浓度为1.70mg/L,GA3浓度为0.5mg/L时,分化率最高(78.1%)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37mg/ LNAA更适合根的生长。采用此方法对北方37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基因型筛选,确定了合丰25、黑农35、合丰35、绥农10、绥农14等5个比较适合的大豆基因型。

  • 遗传育种
    刘红艳,赵应忠
    2011, 33(2): 130-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芝1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法研究芝麻花粉在柱头上附着、萌发、伸长及在花柱内生长全过程。于授粉后不同时间段连续取样固定,并进行显微观察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芝麻柱头上,授粉后5min基本无花粉萌发,10min有极少量花粉萌发,30min大量花粉开始萌发,并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具明显的绿色荧光,进入羽毛状柱头后继续生长于花柱基部至子房顶部的引导组织内。授粉后2h,生长最快的花粉管已经到达花柱基部,花粉管的平均生长速度约为3.0 mm/h。授粉后4h,大量花粉管进入子房。即使在授粉后24h,仍有部分花粉在萌发和生长中。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振海,陈琰,韩胜芳,张孟臣,王冬梅&,#68,
    2011, 33(2): 135-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基因型大豆nf37和冀黄13为材料,水培法研究大豆根系周围的酸化现象,并通过对大豆根干重、根冠比以及植株中磷含量的测定来探讨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枸溶性磷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大豆的根系均能主动向外界环境分泌H+;经HPLC分析得出,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是主要分泌的有机酸;当向培养介质中添加枸溶性磷肥后,不同基因型大豆均可有效利用这一难溶性磷肥。无论是H+分泌量、有机酸分泌量还是对枸溶性磷肥的利用效率,耐低磷基因型大豆(nf37)都显著高于磷敏感基因型大豆(冀黄13)。表明,低磷胁迫均导致不同基因型大豆根系向介质中分泌H+和有机酸,同时还诱导大豆根系的加速生长,各项指标在耐低磷和磷敏感大豆基因型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枸溶性磷肥吸收、利用效率不同的原因。
  • 栽培生理
    刘卫国,蒋 涛,余跃辉,杨 峰,杨文钰
    2011, 33(2): 141-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然光为对照,用遮阳网模拟荫蔽胁迫环境,对耐荫抗倒性具有典型差异的两个大豆基因型(南豆12和南冬抗022-2)的茎秆形态建成、乙烯释放量、内源赤霉素(GA3)含量及扩张蛋白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期荫蔽胁迫致使不耐荫品种南冬抗022-2节间过度伸长、变细、株高增加,初花期及成熟期倒伏率极显著高于强耐荫品种南豆12;荫蔽胁迫下的南冬抗022-2在保持低水平GA3含量同时,乙烯释放量显著增加;而强耐荫性品种(南豆12号)通过降低GA3含量、维持低水平的乙烯释放量,从而保持其正常的茎秆形态建成,防止倒伏的发生。虽然荫蔽胁迫提高了两基因型扩张蛋白活性,但南冬抗022-2始终较南豆12号高,这与其节间伸长情况一致。有望应用扩张蛋白活性,并与赤霉素含量和乙烯释放量相结合,及时反映并提前预测大豆节间的伸长趋势,为在间套作条件下、通过生理指标、在苗期筛选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奠定基础。
  • 栽培生理
    崔良基,王德兴,宋殿秀,孙恩玉,刘金刚
    2011, 33(2): 147-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3个向日葵品种为材料,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向日葵群体的光合生理特征。结果表明,向日葵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增长极快,出苗后第51d前后即达到最大值(LAImax)3.57~5.64,因品种而异。群体光合势与生物产量和子实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净光合率为5.08~7.02g/m2•d,因品种和年份而异。生物产量积累动态趋势为“慢-快-慢”,符合Logistic方程。生物产量在各个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一般为:茎秆(或子实)>子实(或茎秆)>叶片>葵盘>叶柄,子实所占比例即经济系数两年平均为29.7%和34.4%,因年份而异。早熟品种的经济系数大于中早熟和中熟品种。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李银水, ,鲁剑巍,廖 星,邹 娟,李小坤,马常宝,高祥照
    2011, 33(2): 152-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1个大田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养分含量、养分累积量及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K2O)60、120和180kg/hm2与不施钾相比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8%、21.6%和19.8%,籽粒含钾量增加2.9%、9.1%和7.8%,植株地上部钾素总累积量提高42.9%、63.0%和82.2%。说明施钾能提高油菜籽产量、提高油菜对钾素吸收和累积。油菜钾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100kg籽粒需钾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综合结果表明,湖北省油菜钾肥高产高效生产的适宜推荐范围为60~120kg K2O/hm2。
  • 土肥植保
    周晓婴,陈 松,戚存扣
    2011, 33(2): 157-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蓝型油菜宁RS-1为材料,用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对6叶期幼苗进行接种。提取经核盘菌诱导前和诱导后的宁RS-1叶片mRNA,经反转录成cDNA,以及经过酶解后加接头和两次杂交,构建差异表达的抑制消减(SSH)cDNA文库。正向消减文库是以诱导后的宁RS-1 cDNA为tester,以正常的宁RS-1 cDNA为driver。所构建的正向文库重组率达到96.2%,反向文库重组率达到94.5%,文库容量均达到了2 190和2 780,表明所构建的文库质量良好。对从文库中随机挑取的克隆进行测序分析,获得了与抗病和代谢有关的基因,如γ-谷氨酰半胱氨酸酶基因、抗真菌蛋白基因、铁蛋白基因、ACC氧化酶基因等,为开展油菜抗菌核病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奠定了基础。
  • 土肥植保
    陶 波,蒋凌雪,沈晓峰,栾凤侠,邱丽娟
    2011, 33(2): 162-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东北地区黑土为材料,探讨草甘膦对土壤呼吸、土壤可培养菌种群数量、大豆固氮根瘤菌和大豆根腐镰刀菌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加大,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增强,土壤中草甘膦含量为1 mg•kg-1、10 mg•kg-1、100 mg•kg-1时,危害系数分别为1.20、0.322、0.0760,远小于无危害标准系数20,确定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低毒或无实际危害。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对土壤真菌、放线菌种群数量具有一定影响。土壤可培养菌种群数量随草甘膦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随着草甘膦加入时间的延长,真菌、细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有所恢复,其中放线菌与真菌同细菌相比对草甘膦敏感,土壤细菌对草甘膦具有较强的耐受或降解能力。草甘膦对大豆根瘤菌和大豆根腐镰刀菌有一定影响,对大豆根瘤菌的抑制作用与草甘膦浓度呈正比;低浓度草甘膦对镰刀菌产生激活作用,高浓度草甘膦对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伴随草甘膦加入时间的延长,其对大豆根瘤菌和大豆根腐镰刀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 土肥植保
    王 靖,黄 云,张 艳,姚 佳
    2011, 33(2): 169-1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寻找对油菜根肿病菌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拮抗微生物为主要目的,采集茶树、红豆树、银杏树、白菜和油菜的根际土壤及根、茎、叶、枝条等样品进行分离,通过测定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接种这些微生物后的萌发率来筛选拮抗菌株,并在室内盆栽及大田试验中评价了10株拮抗微生物的防治效果。实验共分离出细菌421株、真菌155株、放线菌368株,使休眠孢子萌发率低于45%的菌株仅分别占5.46%、0.65%、4.35%。其中放线菌A316、A10和真菌T1对根肿病的生防潜力最大,对休眠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高达77.11%、72.54%、69.01%,室内盆栽防效分别为73.60%、70.94%、67.10%,大田防效依次达65.84%、59.59%、61.24%。
  • 土肥植保
    武晓玲,赵晋铭,孙 石,郭 娜,王源超,盖钧镒,邢 邯&,#68,
    2011, 33(2): 175-1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苏88-M21×新沂小黑豆衍生的176个重组自交家系(NJRISX),采用根部创伤接种方法接种大豆疫霉菌株P6497,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部分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苏88-M21对大豆疫霉P6497的部分抗性是由2对互补的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4.13%,多基因遗传率为23.79%。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丁小霞, 李培武, 周海燕, 白艺珍, 印南日
    2011, 33(2): 180-1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2010年对全国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进行了普查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开展了我国与CAC、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际组织和主要贸易国不同花生黄曲霉毒素限量对我国人群直接食用花生的致癌风险和对产业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花生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对我国人群摄入产后花生导致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年发生率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经济和产业造成的影响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制定我国花生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以及促进花生生产、贸易提供技术参考。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董敬娜,敬 佩,李光德,周楠楠,袁宇飞,于 冲,张明明
    2011, 33(2): 185-1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茶皂素对白菜型油菜东京绿(Brassica rapa L.)幼苗生长发育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00mg•L-1的茶皂素浓度范围内,随浓度增加,油菜幼苗的根长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5~100mg•L-1的茶皂素浓度范围内,油菜幼苗的株高表现出与根长相同的趋势,但在茶皂素200mg•L-1时株高显著降低;油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低于20mg•L-1时低于对照,随后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仅在浓度为50mg•L-1和100mg•L-1时高于对照;油菜叶片中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统计分析发现,浓度范围在5~200mg•L-1的茶皂素对油菜幼苗叶片的生长、抗氧化酶系统和MD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200mg•L-1显著抑制株高。结果说明了培养液中低于200mg•L-1的茶皂素除降低幼苗株高外,对油菜的苗期是安全的。
  • 研究简报
    徐 蕾,许国庆,刘培斌,陈 彦,王兴亚,赵彤华
    2011, 33(2): 189-1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5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大豆蚜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大豆蚜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若虫发育明显受到低温抑制。10℃下发育历期最长为22.08d,15、20、25、30℃分别为14.04,10.67,9.92和6.71d。相对低温同时也抑制大豆蚜繁殖能力,10℃下平均产仔量和日产仔量均为最小,分别为15.73头和1.23头/d。 20和25℃下大豆蚜繁殖力较强,平均每天产仔量分别为27.87和27.36头。通过直线回归分析,得出大豆蚜1龄若虫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2.0268℃,有效积温为38.4216日度,大豆蚜世代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6587℃,有效积温为202.7879日度。
  • 研究简报
    宋培玲,李子钦
    2011, 33(2): 193-1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油菜主产区的10个主栽品种的种子为材料,将吸水纸检测法与分子指纹分析相结合,对种子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菜种子携带有7属9种真菌,其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链格孢属 (Alternaria sp.)以及青霉属(Penicillium sp.),且不同油菜品种之间种子所携带的真菌种类有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