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马 琳,刘海珍,陆徐忠,倪金龙,张小娟,杨剑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分布于油菜19个连锁群上的463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3对扩增清晰、稳定的多态性引物,并用其分析国内外130份甘蓝型油菜材料,共检测到191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的等位变异数变幅为3-9个,平均为5.787 9;有效等位变异数(Ne)变幅为1.906 8-7.479 0,平均为4.7307;多样性指数(He)变幅为0.7738-2.0451,平均为1.551 5;引物个体识别能力(DP值)变幅为0.389 2-0.862 9,平均为0.742 8;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幅为0.475 6-0.866 3,平均为0.764 0。主坐标分析表明:33对核心引物可以将供试材料明确区分,并按照遗传相似性归为3类。通过逐级筛选,最终确定7对引物(BrGMS075、Na14E08、BrAS084、CB10545、Na14G10、CN57和Ra2E04),将每对引物的扩增产物进行数字标识,构建了130份甘蓝型油菜的品种分子身份证,达到用最少的引物组合区分不同品种的目的。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郑本川,张锦芳,李浩杰,蒲晓斌,崔,成,柴靓,蒋俊,牛应泽,蒋梁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四川省大面积推广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各生育期天数与单株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营养生长天数和角果成熟天数均与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开花天数与单株产量显著负相关;营养生长天数与每果粒数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千粒重负相关;开花天数与产量构成性状负相关;角果成熟天数与每果粒数及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单株有效角果数负相关。(2)各生育期天数对单株产量的作用主要通过产量构成性状的间接作用形成;生育期性状对每果粒数的作用大小为角果成熟天数﹥营养生长天数﹥开花天数;对千粒重的作用效果为角果成熟天数﹥开花天数﹥营养生长天数。因此,在甘蓝型油菜品种的选育中,在进行产量构成性状选择的同时,辅以生育期天数的选择,充分利用各性状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单株产量以到达高产的目的。

  • 遗传育种
    王彩洁,孙石,吴宝美,常汝镇, 韩天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种植面积筛选出上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品种113份,通过系谱分析,归纳出大面积种植品种的直接亲本和祖先亲本。结果表明,大面积种植品种比普通品种拥有更多的祖先亲本,遗传基础更丰富;新近育成的大面积种植品种比早期育成的大面积种植品种遗传基础更丰富;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比东北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的遗传基础更为丰富。以大面积种植品种作为“平台亲本”培育的新品种更容易在生产上种植应用,更有希望成为新的大面积种植品种。各生态区间的种质交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 遗传育种
    赵 琳,卢清瑶,张彦威,谷月娇,吕庆雪,李文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时定量RT-PCR研究表明大豆GmRAV基因表达受黑暗强烈诱导,转基因烟草研究发现该基因在黑暗下促进植株的黄化,抑制子叶的展开和促进下胚轴的伸长,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暗形态建成过程。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杜 培,张新友*,李丽娜,黄冰艳,董文召,汤丰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珍珠豆型花生白沙1016是重要的花生种质资源。利用高度保守的重复序列5S、45S rDNA作探针对白沙1016根尖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FISH分析,发现5S、45S rDNA探针在白沙1016的12条染色体上能产生杂交信号,其中1对染色体长臂与短臂、2对染色体短臂、3对染色体长臂具有杂交信号。综合DAPI+染色带纹和染色体长度、臂比、面积等特征,可以将白沙1016大部分染色体区分开,为白沙1016的育种利用提供了染色体遗传分析基础。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丁 霞,王林海,张艳欣,黎冬华,高 媛,危文亮,王 蕾,张秀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216份芝麻核心种质为材料,分析芝麻株高及其构成相关性状的变异、相互关系等,利用79对EST-SSR、AFLP和SRAP引物对供试材料基因组进行检测并进行标记-性状关联分析,检测群体中与株高构成性状相关的DNA变异位点。结果表明株高及其构成性状的变异均呈现连续变化,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拟合株高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表明,主茎始蒴高度、主茎果轴长度是影响株高差异的主要因素。利用GLM(Q)和MLM(Q+K)模型共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同时与供试群体两年的株高构成显著关联,对表型变异解释率在1.89%~5.29%,平均为2.82%,其中与主茎始蒴高度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M20E12-3被2种模型均检测到。此外,研究发现株高构成因素受基因型、环境和两者互作影响,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 载培生理
  • 载培生理
    龙卫华,浦惠明,张洁夫,戚存扣,张学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梯度浓度盐(NaCl)胁迫1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自交系,于发芽期考查发芽率、发芽势、根长、胚轴长、单株鲜重和地上鲜重等6个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甘蓝型油菜的相对发芽率呈Boltzmann曲线变化,214mmol/L NaCl为鉴定油菜品系耐盐性的最适浓度。在该浓度下,6个性状中根长和茎长受影响程度最大,发芽率、发芽势和总鲜重次之,地上鲜重影响最小。性状相对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根长和茎长可以作为评价油菜耐盐性的早期评价指标。聚类分析表明,15个品系可分为3类,其中WH126和WH129为最耐盐品系,WH137为盐敏感品系。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耀文,赵小光,李建昌,田建华,李少钦,李永红,王丽萍,郭徐鹏,李殿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同源保持系(M)为对照,研究了3套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型雄性不育系(CIMS)与同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花期-角期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蕾薹期和初花期2次喷化学杂交剂SX-1后,CIMS叶面积比M系小。CIMS株高在盛花期前比M系低,此后两者差距逐步缩小。CIMS的花蕾变轻变小,雄蕊缩短。CIMS的角果形状与M系无差别。CIMS的分枝部位、主花序长、主序角果数比M系低,而分枝数则增多。CIMS的根重和生物学产量更高,经济系数低,根冠比与M系无差异。在自然和人工授粉条件下CIMS与M系的结实性都无差别。与CMS相比,花期CIMS叶面积较小,株高在盛花期前比CMS低,差距而后加大。角果的长和宽、单个角果皮表面积和角果数均比CMS高,单株角果皮面积较小。分枝部位、分枝数、分枝角果数、主花序长比CMS低,而主花序角果数、主花序结角密度、主花序角果占全株角果数比例高。与CMS相比,CIMS的经济系数高,而生物学产量、根重和根冠比较低。综合CIMS和CMS系统的优势,认为培育“CIMS+CMS”复合型授粉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 栽培生理
    谢云韵,余常兵,侯加佳,胡小加,张树杰,沈 宏,廖 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低氧胁迫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幼苗的影响,采用营养液琼脂培通氮气系统模拟低氧环境(氧气浓度小于1mg/L),测定低氧胁迫对油菜不定根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处理6d,油菜品系GAC的干重下降了45.3%,品种中双10号下降了22.3%。低氧胁迫明显诱导油菜不定根的生长,在低氧条件下处理6d时,GAC和中双10号的不定根数量达到21和36条/株,比对照分别增加了88.6%和137.3%。人工割除不定根明显降低油菜干重,GAC和中双10号的干重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24.9%和35%。0.5%琼脂营养液低氧预处理6d和好氧锻炼能增加中双10号生物量和不定根数,但对GAC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表明,低氧胁迫时油菜不定根数量与干重的相关系数明显大于对照时的相关系数。上述结果表明,油菜不定根大量形成可能是油菜适应低氧胁迫的一种重要生理机制。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李银水,余常兵,廖 星*,胡小加,谢立华,张树杰,车 志,廖祥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5个油菜品种,设氮肥(对照、施氮),磷肥(对照、施磷)和钾肥(对照、施钾)试验,分析了氮磷钾肥对油菜产量和菌核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油菜平均增产203.7%,菌核病病情指数平均增加17.7%;施磷油菜平均增产47.2%,菌核病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1.0%;施钾油菜平均增产30.1%,菌核病病情指数平均下降21.9%。分析认为,施氮因病原菌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以及油菜枝繁叶茂提高田间阴湿度而致使油菜病害加重;施磷为油菜抗性生理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施钾通过对植株代谢过程的调控和植物形态学的调节提高了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生产上可以通过调控氮肥施用,合理增施磷钾肥,达到既提高油菜产量又有效减轻菌核病危害的目的。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王素萍,李小坤,鲁剑巍,李 慧,刘 波,吴庆丰,汪 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2010年在我国油菜主产区采用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尿素(CRU)和普通尿素(Urea)配合施用对油菜籽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无机氮含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两者在油菜上的配合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所有试验点两者配施(60% CRU+ 40% Urea)比一次性基施等氮量普通尿素(100% Urea)增产菜籽11.4%~12.9%,与一次性基施等氮量控释尿素(100% CRU)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苗期的干物质量和氮积累量表现相同规律,配施处理与100% Urea处理无显著差异,与100% CRU处理相比,除浠水试验点分别增加10.59%~50.58%和10.40%~28.57%,成熟期配施与100% CRU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分别比100% Urea处理增加5.4%~20.9%和8.7%~18.8%。配施的氮肥利用率比100% Urea处理提高7.6个百分点,可以达到100% CRU的效果。油菜收获后,配施处理的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高于100% Urea处理5.0%~44.2%,低于100% CRU处理19.6%~38.8%。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配施处理比100% Urea增收488.9~1 040.2元/hm2,比100% CRU增收205.3~599.0元/hm2。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季海雯,任 莉,陈坤荣,徐 理,刘 凡,孙超超,李 俊,刘胜毅,方小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Williams法对采自国内油菜主产区的19个油菜根肿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我国甘蓝型油菜根肿病病原至少存在2号、4号和13号等3个生理小种类型,其中4号小种存在的范围最广泛。湖北省枝江市、当阳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云南省玉溪等4县(市),四川省绵阳等5县(市)共16个采样点的根肿病病原为4号生理小种;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2个采集地点为13号生理小种;仅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的病原为2号生理小种。 分别在枝江、黄山根肿病重发病区对52个油菜品种进行抗性研究,结果表明,赣两优三号、蓉油9号、浙双6号、华油杂12号、中油2628、扬油8号、宁油12号、浙油28、中双10号、沣油520等10个油菜品种在枝江对4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成油杂6号、德68-12、滁杂优3号3个杂交种在黄山对13号生理小种表现出抗病。它们可作为当地根肿病病区主栽品种及育种材料使用。

  • 土肥植保
    张吉清,张学雷,肖炎农,王晓鸣,朱振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来自黑龙江省伊春、绥化、鹤岗和佳木斯地区的88个大豆菌核病菌分离物进行了生长特性和菌丝体亲和型研究。结果表明,4个地区的分离物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生位置、菌核数量及重量均有差异。88个分离物按菌落特征分为5型,每种菌落形态分离物之间在菌丝生长速率、菌核数量及重量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菌丝体亲和型测定表明,88个分离物共分为29个菌丝体亲和群(MCGs),其中24个(82.8%)亲和群由自身亲和的单个分离物组成,最大的亲和群由来自绥化、鹤岗和佳木斯地区的43个分离物组成。同一亲和群内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也不一致。表明黑龙江省大豆菌核病菌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和遗传异质性。

  • 土肥植保
    景 岚, 王丽芳, 康 俊, 韩青梅, 康振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了解向日葵与向日葵锈病病菌的互作关系及品种的抗性机制,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向日葵品种对锈病抗性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在电镜下观察发现,向日葵锈病菌侵染向日葵后,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上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异。病菌在感病品种细胞间隙分布有大量的胞间菌丝,寄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叶绿体变形,叶绿体的片层结构排列零乱,直至叶绿体解体。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菌丝生长受抑,没有观察到吸器的产生,寄主细胞的早期坏死与锈菌的发育受阻密切相关。品种的抗病性可能与饥饿阻止真菌生长有关。

     

  • 测试加工
  • 测试加工
    雷佳文,李培武,张 奇,张兆威,丁小霞,张 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剧毒靶标(黄曲霉毒素)绿色分析方法研究提供高效抗体,在已有抗黄曲霉杂交瘤细胞株1C11的基础上,通过小鼠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经胃蛋白酶酶解,制备F(ab')2片段,发现在优化条件37℃、pH4.1柠檬酸缓冲液中酶解4.5h,可高效制备F(ab')2片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比较了抗体片段与原始抗体的识别活性,发现F(ab')2片段效价达到1:320 000,是原抗体效价的1.5倍;灵敏度(IC50)为8.7pg/mL,保持了原抗体的抗原结合能力。

  • 测试加工
    杨金娥,黄庆德,周 琪,黄凤洪,邓乾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中挥发性成分,借助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比较了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研究发现,冷榨亚麻籽油主要挥发性成分有正己醇、2-丁醇、2-甲基丁醇、戊醇、正己醛、2-乙基呋喃等,其中醇类物质相对总含量可达66%;相比而言,热榨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出现大量美拉德反应产物糠醛及以吡嗪、吡咯、吡啶为主的芳香杂环类化合物,致使醛类(140℃,25.1%)和杂环类(140℃,41.68%)物质相对含量快速升高,这些特征挥发性成分赋予热榨亚麻籽油浓郁的烤香气味;但据研究这些芳香杂环化合物及其复合物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一定的毒理作用,因而影响到热榨亚麻籽油的食用安全性,相比较而言,冷榨亚麻籽油食用更为安全。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夏友霖,廖伯寿,毛金雄,曾彦,漆燕,廖俊华,敬昱霖,崔富华,任正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耐缺铁花生种质,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石灰性紫色土上,对19个花生品种的耐缺铁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花生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耐缺铁性差异较大,结荚期表现最为明显;2)花生品种间耐缺铁性差异显著,ICGV86031无缺铁性黄叶及矮化株,SPAD值最高;3)品种间的耐缺铁性变异和丰产性变异表现为极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或简单直线相关;4)ICGV86031极耐缺铁、但丰产性差, ICGV97228、ICGV97229和ICGV97232为铁敏感材料、在缺铁性土壤上产量损失严重,天府24较耐缺铁且产量高。

  • 研究简报
    刘玲彦,黄军艳,程晓晖,刘越英,董彩华,刘胜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2012年,利用菌核病田间人工病圃对当年参加全国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品种(系、组合)进行了菌核病抗性鉴定,以中油821为抗病对照,将参加区试的品种分为抗、感病两种类型,高、中、低抗和高、中、低感六个等级。本文对其中91份综合性状较好、连续两年参加了区试的材料(建议报审的材料)进行了菌核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91份材料0中抗(耐)性品种仅有31份,并且全部表现为低抗;按参试区域,长江上、中、下游及黄淮组和早熟组的参试品种中抗(耐)性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73%、37.5%、50%、28.57%和0;按类型,参试的10份常规双低类型材料中抗(耐)病品种有4份;81份杂交双低油菜品种中抗性品种所占比例仅为33.33%。综上,亟需加快油菜抗病育种的进程,培育更多适应性广、抗性更高的新型油菜抗病品种。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聂峰杰,黄丽丽,康振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因其缺乏抗性资源、寄主广泛、抗药性等原因,在防治上存在极大困难。核盘菌种内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自然界中存在弱致病力菌株。本文对引起核盘菌致病力衰退的RNA病毒(SsDRV)、单链环状DNA病毒(SsHADV-1)和部分没有定性的双链dsRNA因子等真菌病毒进行了归纳;阐述了真菌病毒在病原菌群体中的传播方式;讨论了如何打破菌丝不亲和带来的界限,使得真菌病毒在菌丝间有效地传播,为探索用于核盘菌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

  • 综述与专论
    王大刚,智海剑,张 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地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大豆抗SMV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大豆对SMV候选抗性基因的研究等,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初步展望,以期为大豆抗SMV分子育种和抗性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