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游均, 郭元章, 赵应忠, 王林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芝麻是我国传统的优质油料作物,也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六大油料作物之一。随着芝麻基因组物理图谱的发布,芝麻生物学研究越来越多,但其起源和驯化还有较大争议。本文综述了栽培芝麻在全球分布的变化与现状、栽培芝麻起源与驯化及其野生近缘种相关研究进展,从历史文献角度论述了我国“芝麻”与“胡麻”名称混淆的原因,推荐了芝麻生物系统分类中科名和属名的中文译名,为深入和科学地认识、研究、利用芝麻及其近缘种提供理论参考。

  • 综述与专论
    左萃宸, 曾涛, 何永强, 唐浩蓝, 彭万祥, 杨成志, 张学昆, 徐劲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长江中游南部地区影响油菜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提高油菜育种效率,本文以长江中游2018-2020三年试验点的气象数据及参加国家冬油菜品种试验的106个油菜品种为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油菜品种栽培条件下,南部地区的单产为2307.15 kg/hm2,比北部偏低25.28%,其中千粒重、每角粒数、有效分枝数和菌核病病情指数差异最大,分别降低16.09%、4.43%、9.19%和27.84%。通径分析表明南部地区油菜品种产量构成与北部显著不同,南部地区对小区产量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有效分枝数(0.2538)>千粒重(0.2887)>每角粒数(0.1469)>菌核病病情指数(-0.3981),北部地区对小区产量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0.5798)>单株有效角果数(0.2128)>每角粒数(0.1624)>千粒重(-0.1630)。气象因子与产量回归分析表明,南部地区油菜产量与11月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1月和3月昼夜温差显著正相关,11月和12月最低温显著负相关,2月和4月最低温极显著正相关,2月和4月降雨量显著负相关。从整个生育期看,长江中游南部地区主要影响油菜产量气象因子为昼夜温差、最低温度和降雨量。育种策略中,南部地区除了选育耐高温性和耐渍涝的油菜品种外,还应加强对千粒重、有效分枝数、每角粒数的选择,为进一步提高南部地区油菜单产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与专论
    赵志聪, 翁仓山, 郭亮, 鲁少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霍霍巴(jojoba, Simmondsia chinensis)是一种特色的油料植物,由于其种子中富含液体蜡酯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霍霍巴种子含油量约占种子干重的60 %,其中液体蜡酯占总油脂的95 %以上。液体蜡酯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耐高温及高绝缘等特性,在化妆品、医药工业和润滑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前期,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霍霍巴种子中脂酰辅酶A还原酶(fatty acyl-CoA reductase, FAR)和蜡酯合酶(wax synthase, WS)是液体蜡酯合成的关键酶,而霍霍巴种子子叶中高表达的WS及极低表达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DGAT)则是霍霍巴种子可以大量积累液体蜡酯的主要原因。霍霍巴种子中WS主要以C20:1-C22:1的脂肪醇和脂肪酸为底物合成C42- C44的液体蜡酯。高芥酸油菜籽中含有丰富的C22:1,是霍霍巴油异源生物合成的优良受体材料。本文系统讲述了霍霍巴油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结合霍霍巴油生物合成途径及WS的底物偏好性,提出利用生物技术在高芥酸油菜籽中合成霍霍巴油的设想,为霍霍巴油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刘倩倩, 申潇潇, 李淮琳, 余凯迪, 范楚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FRIZZY PANICLEFZP)基因编码AP2/ERF类型的转录因子,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参与株型(分枝)调控,是植物株型改良的重要靶基因。本研究首次针对油菜中的同源基因 BnaFZP开展了功能研究。通过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 BnaFZP在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有六个同源拷贝,它们均只有一个外显子,且在N端含有一个AP2保守结构域。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发现, BnaFZP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量都较低,其中根、花瓣和角果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技术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成功创制出 BnaFZP基因不同拷贝发生编辑的48个T0植株。这些定点突变可以稳定遗传,并在后代筛选得到非转基因的编辑单株。对T1突变体进行表型观察发现, BnaFZPBnaA02g35090D/ BnaC02g08170D纯合双突变体和 BnaC03g09100D/ BnaA02g35090D/ BnaC02g08170D纯合三突变体均表现出明显的多分枝表型,表明 BnaFZP参与油菜分枝和株型调控。该研究为甘蓝型油菜株型与分枝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陈析羽, 杨瑞楠, 王雪妍, 马飞, 喻理, 袁玉婷, 张良晓, 李培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和挖掘西藏地区油菜籽特征品质,推动西藏油菜高质量发展,选取31份西藏地区与448份长江流域代表性油菜籽样品,分析了油菜籽含油量、脂肪酸和植物甾醇含量,比较了西藏地区与长江流域油菜品质差异。结果发现西藏油菜籽含油量显著高于长江流域冬油菜区,但植物甾醇含量显著低于长江流域冬油菜区。考虑到油菜籽中甾醇含量与芥酸含量呈负相关,在西藏地区取低芥酸油菜籽样品,验证了芥酸含量高是导致西藏地区油菜籽甾醇平均含量低于长江流域的重要原因,并筛选出含油量高于长江流域平均值,甾醇含量高的油菜籽品种新油20、清湘油168、新油17和藏油12号,可作为高甾醇油菜品种在西藏地区推广,对提升西藏地区油菜籽品质、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王福才, 徐义, 杨光圣, 王朝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育优良的抗根肿病油菜品种,以华双5R和华油杂62R(分别携带PbBa8.1CRb抗病位点)为供体亲本,以优良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16A为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策略,将PbBa8.1CRb导入616A中,选育出背景回复率分别为95.45%、94.80%和92.58%的改良株系616A PbBa8.1 、616A CRb 和616A PbBa8.1 + CRb,并在此基础上与圣光128的父本621R配制了具有根肿病抗性的改良杂交种圣光128CR PbBa8.1 、圣光128CR CRb 和圣光128CR PbBa8.1 + CRb。利用我国根肿菌4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改良株系及杂交种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616A PbBa8.1 + CRb 和616A CRb 改良株系及其改良杂交种圣光128CR PbBa8.1 + CRb 和圣光128CR CRb 对4号生理小种具有免疫抗性;616A PbBa8.1 改良株系及其改良杂交种圣光128CR PbBa8.1 对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一定程度抗性,抗性低于携带CRb抗性基因的改良株系及杂交种。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616A改良株系及其杂交种的株高、分枝数、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3个改良不育系可以用于配制抗根肿病杂交油菜品种。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黄国微, 谭莹莹, 关志林, 杨春慧, 闫铭, 操雄豪, 付瑞, 刘克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降低株高可显著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倒伏能力,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产量和收获指数。M6是一个不完全显性矮秆突变体,成熟期株高71 cm左右,株型紧凑。为探讨M6在杂交种中的利用价值,将M6分别与阳光2009、华双5号、华128、华919、浙油7、中双11等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与野生型油菜品种相比,杂种F1株高、第一分枝高度、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均显著降低;部分杂交种的主花序长度无显著变化,部分杂交种的主花序长度显著降低;根颈粗显著增加;除个别杂交种外,其余的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均显著增加。表明M6所配制的杂种表现为半矮、紧凑株型,具有很强的产量优势,是一个优良的矮秆基因资源,在油菜矮化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朱晨博, 张东梅, 孙明明, 刘淼, 袁明, 贾晓轲, 赵艳强, 张艳婷, 杨明亮, 陈庆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枝数是大豆重要的农艺性状,与大豆株型结构、产量潜力和适应性密切相关。为挖掘大豆分枝数稳定遗传位点,本研究以多分枝大豆Charleston和主茎型大豆东农594为亲本构建的148份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和以主茎型大豆绥农14和多分枝野生大豆ZYD00006为亲本构建的213份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2个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ICIMapping软件中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ICIM)和Win-QTL-Cart 2.5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IM),对2018-2021年两个遗传群体的分枝数表型数据进行QTL分析,对QTL置信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挖掘。共检测到17个与大豆分枝数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其中qBNA2_1qBNK_1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群体中稳定出现,分布在第8和9号染色体。根据基因注释等信息对两个QTL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并通过qRT-PCR预测Glyma.08G053700Glyma.08G068200Glyma.08G082400Glyma.09G167100为调控分枝数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探明大豆分枝数形成的遗传机制,为大豆理想株型研究提供候选基因与材料支撑。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向艳涛, 刘昌燕, 韩雪松, 李莉, 孙龙清, 陈宏伟, 沙爱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毛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和群体的亲缘关系, 本研究选用 212对SSR标记对来自于中国(包括台湾、湖北、江西、江苏、辽宁、安徽)和日本的84份毛豆种质材料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根据Nei’s遗传距离和非加权配对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structure软件的混合模型聚类法推断材料构成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SSR引物在群体材料中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为1-6个,平均每对引物为2.08个;有效等位基因1~3.74之间,平均为1.6个;基因多样性平均值为0.29,PIC平均值为0.24。聚类分析将84份材料分为4个组群,主成分分析的二维和三维主坐标分析图验证了聚类分析结果。群体结构分析显示,当K=4时,ΔK出现明显的峰值,说明最佳群体组群数为4个,该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也基本一致;84份材料中有74份Q值大于0.7,说明该群体毛豆种质资源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遗传背景单一。因此,需重视对遗传背景差异大、亲缘关系远的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种质材料共享和交流,促进毛豆育种事业的发展。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杨俊芳, 王宏伟, 王宙, 赵宜婷, 王亚, 张宏斌, 张晋龙, 黄晋玲, 曹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性型蓖麻(Ricinus communis L.)花粉的育性,尤其是雌性系的花粉育性,对于蓖麻杂交育种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首先利用 TTC染色法和花粉萌发法分别检测了镶嵌型雌性系、两性系共6种蓖麻种质材料花粉的生活力,随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他们的花粉形态,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其形态特征值。结果显示:TTC染色和花粉萌发结果基本一致,不同材料间花粉生活力差异显著,蓖麻镶嵌型雌性系HCH3花粉生活力最大(96.97%)、镶嵌型雌性系HCH1花粉生活力次之。两种性型的花粉均呈现为单粒,长球形,赤道面观为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近圆形,中等大小(花粉极轴长为30.17~42.07 μm),属于N3P4C3型花粉。花粉外壁为网状纹饰,脊顶部具有密集的瘤状突起。然而,不同材料间花粉的极轴长、网眼直径、网脊宽度、单位面积网眼数形态值上差异显著。主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6份蓖麻材料按花粉大小分为两类。本研究为蓖麻的花粉可育性和杂交选育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李晓明, 吴志华, 尚秀华, 刘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WRI1是一类具有APETALA2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参与油脂生物合成过程。本研究从新鲜南美油藤叶片中克隆PvWRI1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将PvWRI1基因转化到烟草中获得转基因阳性烟草植株,收获成熟种子,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组分测定。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vWRI1基因下游脂肪酸途径基因的表达水平。PvWRI1基因组DNA全长5072 bp,编码区长度为1312 bp,编码436个氨基酸,共存在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疏水性分析显示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结构域分析该蛋白含有2个AP2/EREBP结构区和4个固有无序蛋白区,二级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相对保守。磷酸化位点预测N端含叶绿体转运肽特征。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在不同物种中AP2结构域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树显示PvWRI1与蓖麻同源性最高。脂肪酸组分测定结果表明,硬脂酸和亚麻酸含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16.8%和7.5%。转基因种子的含油量由12.84%增加到24.06%,达1.87倍。同时,亚油酸/亚麻酸平衡比例下降7.8%。RT-qPCR结果显示过表达PvWRI1导致下游脂肪酸途径基因表达量均出现上调,其中WRI1基因极显著上调,FATAKASIFAD3基因显著上调。因此,PvWRI1作为调控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关键因子,对改良油料植物含油量和脂肪酸平衡具有指导作用。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丁树启, 程彤, 饶德民, 王弼琨, 孟凡钢, 于德彬, 张鸣浩, 张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探究大豆遗传改良过程中植株耐密性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选取了1940s-2020s育成的5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常规密度(20万株·hm-2)与高密度(30万株·hm-2),综合分析1940s、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2020s大豆品种在不同密度下光合特性、茎秆抗倒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规密度下,新改良品种(1990s-2000s和2010s-2020s)的光合特性、茎秆抗倒伏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均高于早期品种(1940s、1950s-1960s和1970s-1980s)。而高密度下,新改良品种在生育后期的净光合速率较常规密度仅降低了3.25%和1.34%,叶面积指数显著(P < 0.05)提高了8.02%和8.56%,与早期品种相比,光合能力衰减速度慢,持绿性强;同时,新改良品种的倒伏评分较常规密度增加20.59%和15.38%,且其株高和重心高度的增幅,茎粗和抗折力的降幅均小于早期品种,植株稳定性增强。此外,高密下新改良品种的产量较常规密度显著(P < 0.05)增加,增幅为4.23%和4.53%,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相对稳定,仅降低了12.37%、7.87%和2.87%、2.89%。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新改良品种可在高密度下构建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增强其功能叶的持绿性且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并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充分保证了植株在生育后期籽粒灌浆稳定的生理状态,为大豆品种获取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密度下,新改良品种具有较好的耐密特性,其功能叶片持绿性强,光合作用能力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光合产物积累较多,植株稳定性增强,倒伏现象减少,群体结构更趋于合理,从而保持较高的单株粒数和相对稳定的百粒重,显著提高了产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齐玉军, 邢兴华, 李思梦, 徐泽俊, 童飞, 王好让, 江海东, 王幸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侧根对作物抗旱具有重要作用,明确GmYUC12a在大豆侧根生长发育和抗旱中的作用,为探究大豆侧根发育响应干旱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徐豆18和徐9302在5%(m/V)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根系形态特征、根系内源生长素(IAA)含量、IAA合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量以及叶片净光合速率(Pn )和相对含水量(RWC)的变化。干旱胁迫下根系IAA含量、GmYUC12aGmTIR1AGmAFB3A表达量变化趋势与侧根数、侧根长、总根长一致,徐9302各项指标均较对照增加,徐豆18则相反,因而徐豆18叶片Pn 和RWC下降幅度较大。通过发根农杆菌侵染徐9302下胚轴,获得转基因毛状根嵌合植株。干旱胁迫下GmYUC12a过表达毛状根嵌合体根系IAA含量、GmTIR1A、GmAFB3A表达水平、叶片Pn 和RWC以及侧根数量和长度显著高于空载毛状根嵌合体。与之不同,干旱胁迫下GmTIR1AGmAFB3A过表达毛状根嵌合体侧根数量和长度较空载毛状根复合体无变化,而GmTIR1AGmAFB3A同时过表达毛状根嵌合体侧根数量和长度显著增加。可见,干旱胁迫下GmYUC12a诱导GmTIR1AGmAFB3A表达,进而GmTIR1AGmAFB3A协同调控侧根生长发育,提高植株抗旱性。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汪磊, 谭美莲, 王玲, 严兴初, 雷中华, 汪魏, 李玉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探索播期对不同油葵品种开花习性、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我国中部省区向日葵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早春育苗移栽较早春直播极大地缩短了播种到初花的时间;除早熟品种6K132外,各播期处理的成熟时间均随着播期推迟而缩短,夏秋播的成熟期较早春播种缩短9~25 d,较春季播种缩短9~11 d。早春直播和育苗移栽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且与品种存在互作效应。不同播期对油葵脂肪酸组分含量影响明显,夏秋播收获的籽粒中亚油酸含量显著增加,2021年和2022年分别比春播增加13.2%~39.1%和16.0%~35.4%;亚油酸/油酸比从春播的0.39~0.65和0.26~0.67分别升高到夏秋播的1.47~3.42和0.65~2.11。此外,夏秋播收获的种子发芽力最好,2021年和2022年出苗率分别为92.2%~97.8%和60.0%~93.3%。综上所述,在武汉等中部省区,可通过选择不同播期来生产不同亚油酸/油酸比的葵花籽,春播可提高向日葵籽油酸含量,而夏秋播可提高亚油酸含量;可实现一年两季向日葵生产和多季观花需求,并具备通过品种选择和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提高产量的潜力;通过播期调控可躲避花期和灌浆期的高温高湿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种子,夏秋播种有利于提高种子质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晁长艳, 高玉红, 胡亚朋, 崔政军, 王一帆, 剡斌, 薛文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挖掘胡麻密植潜力,提高胡麻籽粒产量,于2021年采用田间裂区试验,开展了增密(750×104 粒/hm2、850×104 粒/hm2和950×104 粒/hm2)扩幅(10 cm)对胡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技术下胡麻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分别显著提升34.52%~38.66%、35.60%~36.23%和20.17%~21.60%,其中以行距20 cm时增幅最大。增加幅宽显著增加了胡麻现蕾期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生殖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且不同行距水平下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通过提高单株有效蒴果数显著提高了胡麻籽粒产量,平均增产幅度达13.85%~17.38%。其中,行距20 cm搭配密度950×104 粒/hm2籽粒产量最高,达1884.44 kg/hm2。综上,在西北旱区,宽幅播种行距20 cm与种植密度950×104 粒/hm2搭配可有效提高胡麻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进而实现增产增收。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康彦平, 蒋相国, 王前前, 宋万朵, 李红梅, 于东洋, 郭凯, 陈玉宁, 淮东欣, 王志慧, 雷永, 廖伯寿, 晏立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有利于花生生产的拌种剂,在湖北襄阳和武汉通过3年大田试验比较了5种药剂对不同花生品种出苗率、保苗率和产量的影响,并测定带菌种和高油酸种子经萎锈灵·福美双拌种后的出苗率和苗期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五种药剂拌种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花生的出苗率、保苗率及产量,其中萎锈灵·福美双效果最优,在出苗率、保苗率和产量方面分别提高了13.2%,17.1%和28.2%,显著高于对照;带菌种和高油酸种子经萎锈灵·福美双拌种后显著提高了出苗率和保苗率。幼苗生长指标与对照组总体无显著差异,表明该拌种剂对花生安全。本研究筛选出适合长江流域花生产区的种子处理药剂萎锈灵·福美双,可促进花生出苗、保苗和增产,对促进带菌种和高油酸花生种子的出苗效果更加明显。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美君, 孙日丹, 陈小姝, 赵跃, 张志民, 李春雨, 王丽, 高华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2个高感根腐病的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评价4种种衣剂单剂及复配组合共8个处理对花生出苗和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苗率高、防病效果佳的种衣剂。采用种子包衣法进行根腐病田间药效试验,以不包衣为空白对照(CK)。研究表明各包衣处理对花生出苗和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可降低产量损失,对2个花生品种的根腐病防效分别为11.42%~36.94%,17.53%~34.01%。主茎高、出苗率和产量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防治效果呈极显著正相关。ZYJ1(2.5%咯菌腈+25%嘧菌酯+24%噻呋酰胺)三元复配可用于防治花生根腐病,起到保苗壮苗、降低感病程度的作用,且促进增产,对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宋万朵, 晏立英, 于东洋, 康彦平, 王前前, 陈玉宁, 淮东欣, 王志慧, 王欣, 雷永, 廖伯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防治花生白绢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核萌发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及其复配制剂对白绢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性较强,EC50为37.12 µg/L~80.35 µg/L,菌核·福美双的抑制作用较弱,EC50为9541.39 µg/L。含有噻呋酰胺的药剂抑制菌核的产生,浓度越高,菌核产生量越少;而菌核·福美双对产菌核抑制较弱。5种药剂皆抑制菌核的萌发,噻呋酰胺及其复配制剂抑制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菌核·福美双对菌核萌发的抑制效果较稳定。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除噻呋·戊唑醇外,其他四种药剂对花生白绢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为8.36%~28.26%;除噻呋·戊唑醇与菌核·福美双外,其余三种药剂处理对花生的荚果产量均有促进作用,增产率均在20%以上。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筛选获得具有较好防治和增产效果的复配药剂噻呋·吡唑酯和噻呋·嘧菌酯。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小花, 吕德东, 李文博, 王自杰, 胡英露, 高宇, 史树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对寄主大豆不同品种豆荚刺吸为害的选择性及其机制,本研究以40个大豆品种为寄主材料,采用罩网接虫随机选择法,观察不同大豆品种等密度豆荚被点蜂缘蝽刺吸危害情况,统计豆荚被刺点数、被刺率,籽粒被刺点数、被刺率等指标,同时系统观察测量各品种鼓粒期豆荚表面特征和荚皮解剖结构特征,分析点蜂缘蝽刺吸为害与豆荚表面(荚毛密度和长度)和荚皮解剖结构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40个供试品种中,表现出点蜂缘蝽刺吸频次较高和较低的品种均不超过5%;点蜂缘蝽对寄主豆荚选择性及刺吸为害程度在品种间存在差异;荚毛密度、长度和荚皮厚度及各解剖层厚度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豆荚荚皮被刺点数、被刺率和籽粒被刺点数、被刺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被刺点数和被刺率与荚毛密度、长度和荚皮厚度均呈负相关,且与荚皮解剖结构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豆荚被刺点数与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之间分别符合线性函数方程 y 豆荚 = 4.533 - 0.015 x ( F = 6.271 ,   P = 0.013 ,   r = - 0.389 ),籽粒被刺点数与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之间符合线性函数方程 y 籽粒 = 1.579 - 0.005 x ( F = 5.133 ,   P = 0.022 ,   r = - 0.362 )。可见,大豆品种豆荚荚皮结构特征直接影响点蜂缘蝽对其刺吸为害程度,荚毛越密、越长和荚皮越厚其被害程度越轻,表现出的抗性越强,其中荚皮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是影响品种抗性的最显著因子。该结果可为选育抗点蜂缘蝽大豆品种及其抗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包婷婷, 石胜华, 闫宁宁, 刘志达, 杨佳乐, 张文兵, 张键, 张之为, 赵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向日葵列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向日葵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种植抗列当品种是目前最简便易行且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明确向日葵抗列当机制对于抗性育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培养皿滤纸体系对32份向日葵品种抗列当G小种的水平进行了评价和鉴定,筛选出抗列当品种JK103和感列当品种LD5009。人工接种单株纯化的G小种后,在列当的萌芽期、瘤结期及出茎期比较了抗、感品种根系上寄生的瘤结数、细胞壁上胼胝质沉积量、过氧化氢积累、ROS清除酶活性和抗性基因转录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抗性品种JK103根系寄生的平均瘤结数为3.2个,显著低于感列当品种LD5009(16.2个);JK103根系细胞壁沉积的胼胝质数量显著高于LD5009,JK103和LD5009 根系中过氧化氢的含量以及不同ROS清除酶的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同时间点JK103根系中上述指标变化幅度显著高于LD5009。抗性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除XTH6外,所有测试的抗性相关基因,如Ha-PR1,LOX,CAT等在抗性品种JK103中的相对表达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LD5009。上述结果表明,向日葵通过强化根系的结构抗性和生理生化抗性,以及通过调控H2O2、JA、SA等抗性相关信号分子的水平来实现对列当侵染的抑制。

  • 检测加工
  • 检测加工
    向成艳, 刘品品, 唐晓倩, 张奇, 李培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油在生产、加工、储存各环节中,易受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污染。本文以单克隆抗体为识别元件,建立并优化了食用油DBP的高灵敏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结果显示,在抗原包被浓度为1 μg/mL,4%脱脂乳粉作为封闭剂,磷酸缓冲液pH 7.4,离子浓度为20 mmol/L,甲醇浓度为40% 条件下,该ELISA方法的灵敏度(IC50)为16.29 ng/mL,检测范围为0.33~94.45 ng/mL(IC90~IC10),LOD(IC90)为0.33 ng/mL。通过食用油加标试验建立基质标准曲线,灵敏度(IC50)为92.57 ng/mL,检测范围为2.44~606.12 ng/mL(IC90~IC10),LOD(IC90)为2.44 ng/mL。在食用油样品中分别添加浓度为40 ng/mL、120 ng/mL、200 ng/mL的DBP标准品,回收率为71.34%~97.23%,变异系数为1.05%~6.38%,采用建立的DBP-ELISA检测方法分别对大豆油、玉米油等实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国标检测方法相关性达到99.17%,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可用于食用油实际样品中DBP含量的测定。

  • 检测加工
    肖芳, 李允静, 武玉花, 李俊, 高鸿飞, 翟杉杉, 吴刚, 梁晋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逆大豆IND-ØØ41Ø-5已经批准获得我国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安全证书,含有外源HaHB4基因和bar标记基因。本研究根据抗逆大豆IND-ØØ41Ø-5转化体5'端和3'端插入位点旁侧序列信息,设计19对引物,结合罗萨里奥农业生物技术学院公司的1对引物,针对20对引物组合利用定性PCR技术进行引物特异性筛选,结果显示5'端的14号引物特异性良好,优化后获得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经测试,该引物特异性好、稳定性高,检出限达0.1%,扩增片段大小248 bp。经8家有资质实验室对本方法的特异性、检出限、重复性和再现性进行验证,各项参数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抗逆大豆IND-ØØ41Ø-5转化体定性PCR检测方法,为IND-ØØ41Ø-5转化体在国内的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 检测加工
    郭琪, 岳晓凤, 戚欣, 汪雪芳, 程玲, 张良晓, 王秀嫔, 喻理, 李培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薹是一种深受我国居民喜爱的蔬菜,但是其农药残留污染状况不明,本文旨在了解我国南方4省油菜薹中农药残留现状,为油菜薹产业的良性发展和维护消费者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1-3月从湖北、江西、四川和云南4省采集86份油菜薹样品,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4类38种农药的残留量进行检测。依据国家标准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欧盟农药残留法规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结果表明,50%的油菜薹样品被检出农药残留,检出农药有腐霉利、多菌灵、多效唑、精喹禾灵和草除灵。我国南方4省油菜薹样品中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但残留量较低,油菜薹食品安全风险低。

  • 检测加工
    钟诚, 戚欣, 李松鹤, 印南日, 王秀嫔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料作物由于含油量高、基质复杂,导致其弱极性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提取率低,成为准确检测高油样品中多环芳烃的瓶颈。本文对比了16种多环芳烃的GC-MS/MS检测条件SIM(Single Ion Monitoring)模式和SRM(Selective Reaction Monitoring)模式质谱信号响应,SRM模式干扰峰更少,检出限更低;对比了QuEChERS和超声辅助提取方法对大豆、油菜籽、花生三种油料中16种多环芳烃的提取效果,超声辅助提取的基质效应很高,部分多环芳烃基质减弱80%以上,且油菜籽的提取稳定性差,部分相对标准偏差达到32%~45%。并比较了乙腈和丙酮作为QuCEhERS方法提取溶剂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QuCEhERS方法中乙腈作为提取溶剂,在极性最弱的多环芳烃回收率低,如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等,回收率甚至小于10%。而丙酮作为QuCEhERS方法提取溶剂,而在极性弱的多环芳烃中,回收率提高了3~5倍,适合提取高油样品中多环芳烃。三种油料基质匹配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16种多环芳烃均能获得较好的回收率(58%~100%),相对标准偏差为0.4%~10.6%,方法稳定性好。

  • 检测加工
    邓淑君, 郝琴, 万楚筠, 郭婷婷, 魏春磊, 郑明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脱皮油莎豆油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因素水平,中心复合表面设计(CCF)安排寻优试验,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响应面(RSM)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模型,运用粒子群算法(PSO)对BP-ANN模型进行优化,并对RSM和PSO-BP-ANN模型的寻优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RSM模型优化的萃取条件为:料液比(脱皮油莎豆∶丁烷)1∶10.36 g/mL、萃取时间45 min、萃取温度30℃、坯料厚度0.5 mm;PSO-BP-ANN模型优化的萃取条件为:料液比1∶10.67 g/mL、萃取时间40.10 min、萃取温度34℃、轧坯厚度0.5 mm。在最佳条件下,RSM模型预测提取率为91.63%,验证值为94.27%,相对误差2.56%;PSO-BP-ANN模型预测值为95.58%,验证值为95.14%,相对误差0.46%。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耦合粒子群算法(PSO-BP-ANN)优化油莎豆油亚临界萃取工艺,具有提取率高、相对误差小等优势。本研究可为亚临界萃取技术在油莎豆油高效制取中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