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栽培生理
    田世刚, 陈俊锟, 沈奇, 王仙萍, 郭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38(2): 202.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6.02.010

    为了适应紫苏规模化栽培,寻找经济效益高且合理可行的栽培方法,比较5种不同种植方式(育苗移栽、点播、条播、机耕撒播、机耕机播等不同栽培方式)的效益。结果表明:育苗移栽方式的产量最高(1 675.5kg/hm2),但成本也最高(15 924元/hm2),经济效益(10 884.0元/hm2)最低。机耕机播和机耕撒播产量分别为1 372.4/hm2及1 317.3kg kg/hm2,单位成本为5 202元/hm2及5 952元/hm2,经济效益可达16 756.4元/hm2及15 124.8元/hm2,显著优于育苗移栽、点播、条播3种栽培方式。机耕机播适宜于大面积的生产区域,而机耕撒播适宜于山区坡地及土地面积较小区域,两者都是较理想的栽培方法。此外,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苏分枝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影响较大,但对株高、千粒重、籽粒含油量及脂肪酸成分影响不大。

  • 综述与专论
    杨湄, 刘昌盛, 黄凤洪, 王江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6, 28(2): 228-232.
    介绍了秸秆快速热解液化技术及其动力学研究现状、生物油的性质与精制,提出了秸秆快速热解液化技
    术存在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目标和建议。
  • 研究简报
    方树民, 王正荣, 郭建铭, 陈玉森, 王文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6, 28(2): 220-223.
    供试19种杀菌剂对花生疮痂病防效经室内抑菌作用测定与田间小区药效试验,从中筛选出具良好效果
    的托布津、世高、速克灵和多硫超微多菌灵。进一步测试表明, 70%甲基托布津(浓度为2. 00g/L)和10%世高(浓
    度为1. 00g/L) ,于发病初期开始,每隔10d连续施药2次防效较好。5种药剂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70%甲基托
    布津可湿性粉剂2. 00g/L和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00g/L的防效分别为80. 3%和79. 3% ,明显优于其它3种参试
    药剂;与对照(CK)相比,果荚增产60. 8%和53. 9%。且世高能兼治锈病,可推广应用。
  • 遗传育种
    陈娜, 胡东青, 潘丽娟, 迟晓元, 陈明娜, 王通, 王冕, 杨珍, 禹山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 36(3): 308.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4.03.003

    通过RACE技术从花生叶片cDNA中克隆到了UDP-glucosyltransferase基因,命名为AhUGT83A1-like (Genbank注册号为KF411463)。该基因全长为1 530bp,ORF为1 380bp,编码460个氨基酸。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有保守的UDPGT结构域,并且与其它植物的UGT蛋白同源性较高。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hUGT83A1-like基因在高盐和低温处理的花生根和叶片中均上调表达;在干旱处理时,根中表达也受到显著上调,但叶片中表达量则有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表明AhUGT83A1-like可能参与了花生对干旱、低温和高盐的抗性调控。ABA处理结果表明,AhUGT83A1-like在花生根中对ABA响应明显,但在叶片中对ABA没有明显响应,表明该基因在花生根中对非生物胁迫的调控可能是以依赖ABA的方式发挥作用的。?

  • 栽培生理
    王晓光,蒋春姬,赵新华,于海秋,曹敏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1): 54-57.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3.01.009


    从全国各地引进的109个花生品种(系)中筛选出的5个适合辽宁地区生长的高产品种,分别为徐花5号、R03-3、唐油4号、丰花5号和汕油101,比较研究这5个品种在辽宁地区的开花特性。结果表明,5个花生品种在辽宁地区出苗后27~36d进入始花期;唐油4号始花期较早(6月18日),花期较长(50d),单株总开花量(258朵)和有效花量(87朵)较多;丰花5号和汕油101各指标居中;而徐花5号和R03-3始花期较晚(6月28日),花期较短(37d和41d),单株总开花量较少(160朵和185朵)。徐花5号第1、2对侧枝开花总量占全株总花量的比例最高,为86.8%;汕油101所占比例最低,为74.9%。5个品种侧枝上第1、2节位开花量较多,其余各节位开花数量较少,仅开2~4朵花。徐花5号、R03-3和丰花5号整个花期的每5d开花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而唐油4号和汕油101呈双峰曲线变化,高峰期过后,各品种每5d开花量均迅速减少。

    [

  • 综述与专论
    娄庆任, 黄家权, 王后苗,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 36(1): 127.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4.01.020

     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侵染玉米、花生等富含油脂的作物种子后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具有强致癌作用,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脂氧合酶(LOX)及其代谢衍生物被证明在曲霉菌-种子互作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LOX活性的增加可提高植物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物的抵抗力,同时由于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生成的脂氧合物如茉莉酸甲酯以及挥发性醛类等物质,可影响黄曲霉菌的生长及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因而LOX在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抗性遗传改良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本文评述了脂氧合酶及其代谢产物与黄曲霉毒素污染抗性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从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角度揭示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抗性机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

  • 测试与加工
    白艺珍, 丁小霞, 李培武, 周海燕, 印南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2): 211.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3.02.017

     应用暴露限值法(MOE, margin of exposure)评估黄曲霉毒素暴露风险。在取样检测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浓度数据和收集整理、花生消费数据以及毒理学资料基础上,应用MOE法评估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组人群膳食摄入黄曲霉毒素的致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人群膳食摄入黄曲霉毒素致癌风险无显著差异,儿童属于高风险人群。与低剂量外推方法相比,MOE法计算结果更便于后期应用。MOE法值得在黄曲霉毒素等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中推广应用。

     

  • 综述与专论
    沈金雄, 万正杰, 景兵, 熊秋芳, 傅廷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 30(3): 374-383.
    对油菜来说,细胞质雄性不育决定于线粒体基因组中的不育基因,质、核基因间的互作表现在核育性恢复基因对质不育基因的表达调控上,那种认为油菜CMS的产生是简单的质核不配套、不协调的结果而完全忽略线粒体基因组中不育基因的存在与作用是不科学的。油菜CMS的产生是线粒体基因组DNA发生重排造成的,已知油菜线粒体不育基因主要有orf224、orf138|orf125、orf263、orf193、orf222等,这些基因通常与atp6、atp8或atp9等线粒体功能基因嵌合共转录,但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油菜pol CMS、nap CMS和ogu CMS的育性恢复基因不直接对不育基因的转录产生作用,而表现为转录后或翻译水平上的调控,使得不育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而恢复CMS的育性。今后一段时间油菜CMS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分析不育基因的结构特征与来源,在此基础上阐述不育基因的作用机理以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
  • 综述与专论
    吴健, 涂江颖, 周永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5): 608.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3.05.022

     由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油菜菌核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也是影响油菜高产稳产的主要生物逆境。选育抗菌核病油菜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是防控菌核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途径。本文从核盘菌的致病机理、油菜抗菌核病的遗传控制、抗病基因表达谱和抗性相关基因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油菜抗菌核病研究有关的最新进展。 

  • 综述与专论
    王汉中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29(1): 101-105.
    分析了我国及世界油菜生产、菜籽及其制品消费和进出口贸易等现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前景和潜力,认为植物油产需缺口扩大、生物柴油产业发展、区域优势利用、冬闲土地开发、科技进步及外资进驻等都将促进我国油菜产业的未来发展。同时,面对当前形势,也提出了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 栽培生理
    杨春杰, 张学昆, 邹崇顺, 程勇, 郑普英, 李桂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29(4): 425-430.
    采用1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研究其对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发芽期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后,幼苗的相对活力指数在0.32-0.79之间,14个品种的平均相对活力指数为0.49。干旱胁迫后,14个油菜品种的平均苗高比对照降低40.68%,平均单株鲜重比对照降低34.2%,平均成苗率比对照降低18%。但干旱胁迫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后,幼苗丙二醛(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电导率均比对照极显著提高,丙二醛的平均含量比对照提高96.7%,可溶性糖平均含量比对照提高75.0%,脯氨酸平均含量比对照增加2204.9%,可溶性蛋白的平均含量比对照增加56.2%,平均电导率比对照增加34.8%。在各种指标中,相对活力指数较为直观、综合地反映了发芽和生长性状,可作为油菜发芽期抗旱鉴定的主要指标。
  • 陈冉, 李培武, 马飞, 丁小霞, 张文, 张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1): 92-96.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3.01.016

    研制了一种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臭氧脱毒专用装置,分析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臭氧脱毒技术和脱毒效果,包括通气方式、臭氧浓度、处理时间和花生水分含量对脱毒的影响等。结果表明,T-1(即下部通入臭氧气体,上部排气)方式下,臭氧浓度6.0mg/L、处理时间30min、花生水分含量为5%时脱毒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总量和B1脱毒百分率分别为65.88%和65.90%,脱毒效果显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臭氧脱毒装置和技术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环境友好,适用于花生及粮油制品黄曲霉毒素脱毒。

     

  • 研究进展
    郭婷婷, 万楚筠, 黄凤洪, 魏春磊, 胡正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43(6): 1174-1180.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0145
    PDF全文 (4890) HTML (2956)   可视化   收藏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又称虎坚果,沙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长期短、生物量大、含油量高等优势特性。油莎豆茎叶可做青贮饲料,块茎可生吃或熟吃,此外,油莎豆还可用来榨油,榨油后的油饼可用来做饲料。因此油莎豆作为一种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兴农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为了深入了解油莎豆,促进油莎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研究,本文综述了油莎豆中油脂、蛋白和多糖等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油莎豆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和保肝等生理功能,并就其市场规模和科学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研究简报
    王丽艳,荆瑞勇,郭永霞,殷奎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4): 446.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3.04.016

    为确定大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激素浓度的最佳组合,以大豆幼苗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初代愈伤组织,之后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数学模拟,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激素浓度组合寻优。结果表明: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309;大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激素浓度的最佳组合为MS+6-BA 0.547 2 mg/L+NAA 1.206 6 mg/L+2,4-D 0.122 2 mg/L。

  • 综述与专论
    王汉中, 殷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 36(3): 414.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4.03.020

    在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下,本文通过对世界及我国油料产需及贸易形 势进行分析,明确了当前我国油料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遗传育种
    陈书元, 晁金泉, 徐有明, 王太霞, 闫晓红, 王力军, 胡琼, 魏文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 30(2): 137-142.
    甘蓝型油菜-新疆野生油菜二体异附加系包含了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和新疆野生油菜一对染色体,携带有恢复基因;以该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以CopyControl™ pCC1BAC™ (Hind Ⅲ Cloning-Ready) Vector为载体,构建了其基因组的BAC文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library)。该文库含有69,12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达110kb,相当于甘蓝型油菜单倍体基因组大小的6.336倍。随机挑选3个大于100kb的克隆进行稳定性继代实验,经100代后插入的DNA片段仍然稳定存在。该材料BAC文库的建成,为我们下一步开展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学研究及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等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平台。

  • 综述与专论
    王汉中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0, 32(2): 300-302.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形势、油菜产业在食用植物油供给中的地位的基础上,对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推动以“三高”(“高油、高产、高效”)为标志的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第四次飞跃来应对新的挑战。

  • 综述与专论
    王 星,刘肖飞,周宜君,张根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 36(2): 275.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4.02.0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SOD是活性氧清除系统中一种最重要的金属酶,在清除生物体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中起关键性作用。SOD基因的表达调控十分复杂,在转录水平上受到转录因子的调控,在转录后水平上主要受到microRNA的调控,同时存在翻译水平上的调控。本文重点阐述了SOD的结构和功能,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SOD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及SOD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 土肥植保
    段灿星,张吉清,丁俊杰,王晓鸣,朱振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2): 196.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3.02.014

     对新发生的引起大豆茎维管束和髓褐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病原分离物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扁平,致密,不规则圆形,白色到浅灰褐色,具放射状褶皱突起,菌落边缘粗糙不整齐,或带有缺刻;在GB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菌丝紧贴培养基,气生菌丝稀少,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在GBA培养基上分离物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形成有分隔的细胞;平均长度为(3.0~5.1µm)×(2.1~3.3µm)。致病性测定表明分离物能100%引起合丰25大豆植株出现典型大豆茎褐腐病症状。引物ITS1/ITS4在分离物中扩增的产物与Genbank中Phialophora gregata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达99%。利用大豆茎褐腐病菌的特异引物BSR1/BSR2在分离物中扩增出483bp的特异性条带。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分离物确为大豆茎褐腐病菌。

     

     

  • 遗传育种
    黄金, 黄军艳, 柯涛, 曹慧慧, 马向东, 童超波, 于景印, 吴南, 董彩华, 刘胜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4): 357. https://doi.org/10.7505/j.issn.1007-9084.2013.04.002

     为寻找新型植物抗菌肽,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油菜抗菌肽基因的预测和分析,初步筛选出与已知抗菌肽具有类似序列结构特征的候选基因BnPCD842895。BnPCD842895基因长度为189bp,编码48个氨基酸,通过overlap PCR方法,将合成的抗菌肽基因克隆到pET30a-EDDIE-GFP表达载体上。将大肠杆菌中表达得到的包涵体融合蛋白在体外复性,并通过融合蛋白EDDIE的自我剪切,从而获得不增加任何多余氨基酸的抗菌肽产物。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BnPCD842895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