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陈洪高, 吴江生 , 刘克德, 程雨贵, 刘 超
    2006, 28(4): 381-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 RRCC, 2n = 36)与埃塞俄比亚芥(B rassica carinata, BBCC, 2n =
    34)正反交,结果表明: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埃塞俄比亚芥可交配率为7. 3% ,反交为64. 6%。正反交F1 植株均
    呈双亲中间形态,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5,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主要配构型为10Ⅱ + 15Ⅰ。62个F2 植株
    和22个与埃塞俄比亚芥的回交植株的形态为中间类型、偏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或偏萝卜。AFLP检测到F2 和BC1
    植株均含有大量双亲特异片段,聚类分析表明,这些植株独立于亲本种聚成一组。
  • 遗传育种
    高荣村,董彩华,胡胜武,刘胜毅
    2006, 28(4): 388-3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模式植物拟南芥抗菌核病基因源,建立了两种抗性鉴定筛选方法:菌丝体直接接种离体叶法和菌核病毒素草酸-病菌接种两步法。后者是先用2 mmol/L草酸在MS培养基上筛选,存活的植株经PCR验证,阳性植株移栽培养15 d 后,再用菌丝体接种鉴定。采用第一种方法筛选了5 000株突变体,发现了抗感差异明显的个体;采用第二种方法筛选了46 600株,发现2株对菌核病高抗的功能缺失型突变体。野生型对照在接种后12h即出现病斑,而突变体在36h才出现,其病斑大小仅为对照的六分之一。
  • 遗传育种
    刘志文 ,王英,刘雪平,傅廷栋,单连民,涂金星,马朝芝
    2006, 28(4): 392-3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一个甘蓝型黄籽油菜RAPD标记(S1130)发展成显性SCAR标记(SCS1130)。比较SCS1130的三种检测方法,包括测定PCR反应物浓度、PCR板EB直接染色和电泳,结果表明EB直接染色是最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可降低成本、省时。SCS1130的发展为开展甘蓝型黄籽油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造条件,将便利和加快其选育。
  • 遗传育种
    李小艳 , 赵云,周云涛,李熠毅,
    2006, 28(4): 396-4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技术,以甘蓝型油菜矮化突变体“NDF-1”为实验方(tester),野生型“3529”为驱动方(driver)构建植株差异表达的抑制消减cDNA文库。所建cDNA文库的插入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100 bp~1000 bp之间。斑点杂交筛选得到了32个阳性克隆,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对比分析表明,其中的12个克隆功能未知,其余涉及到激素信号转导、第二信使、光合作用、脂肪酸代谢及衰老等多个方面。还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认识油菜植株矮化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
    樊云芳, 胡胜武, 董彩华, 郭学兰 , 刘胜毅
    2006, 28(4): 403-4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涂片和切片两种方法,对甘蓝型油菜双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与可育株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不育系从减数分裂时期就开始发生异常,出现了染色体桥,花粉母细胞分裂不同步等现象,随后形成大小不等的四分体或多分体,小孢子释放以后没有开始花粉壁的形成,并且细胞质逐渐降解,最后只剩下降解后的残渣,药室也随之萎缩变形。
  • 遗传育种
    沙爱华, 蔡淑平, 吴学军 ,张晓娟 ,邱德珍 ,周新安
    2006, 28(4): 408-4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和光照处理,研究了中豆33和中豆34的光周期反应特性,并与其他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早、中熟夏大豆品种相比,夏播时中豆33和中豆34全生育期较短,主要是因其生殖生长期较短,但仍然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中豆33营养生长期对短日照更敏感,而中豆34生殖生长期对短日照更敏感。
  • 遗传育种
    王晓慧, 徐克章, 张治安, 陈展宇, 武志海, 陆静梅, 杨光宇, 杨春明
    2006, 28(4): 417-4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主栽的28个大豆品种苗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研究表明,随着品种进化,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分别提高了18.03%和21.20%。而丙二醛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降低了26.20%。这些特性可能与现代大豆品种抗逆性增强有关。
  • 品种资源
  • 品种资源
    姜慧芳, 任小平
    2006, 28(4): 421-4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家“七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农业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执行过程中收集的6 390份栽培
    种花生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和种子品质性状的鉴定,分析我国保存的花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我国保
    存的花生资源中,龙生型花生的单株生产力高、油酸含量高,普通型花生的油酸含量也很高。珍珠豆型花生的蛋白
    质含量和含油量高,普通型和龙生型花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程度高于珍珠豆型和多粒型资源。安徽花生资源的单
    株生产力高,福建和江西花生资源的蛋白质含量高,河南和浙江花生的含油量高,四川和广西花生的油酸含量高,
    湖北、河南、广西花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程度高于其它地区的花生资源。
  • 品种资源
    林红,齐宁,李向华,姚振纯,杜传德,来永才,杨雪峰,刘广阳
    2006, 28(4): 427-4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五期间再次考察黑龙江省野生大豆(G.soja)资源状况,确定了我国野生大豆分布的北界和东界位点,收集保存野生大豆种质千余份。对其鉴定创新研究取得新进展,检测筛选出异黄酮含量0.45%以上野生大豆优异种质资源14份,创新选育出含有野生大豆亲缘,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龙品8802-1、龙品03-324、龙品03-311等。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闫生荣 , 黄晓华 , 李春辉 , 周 青
    2006, 28(4): 431-4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La对紫外辐射(UV - B, 280~320nm)胁迫下大豆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动态影响。实验
    结果表明,UV - B辐射( T1 /15μW / cm2 和T2 /45μW / cm2 )胁迫下,大豆幼苗质膜透性、丙二醛(MDA) 、过氧化氢
    (H2O2 )和脯氨酸含量先升(胁迫期)后降(恢复段)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增(1~5d)后减(6~11d) , T1 组过氧
    化物酶( POD)活性在胁迫期逐渐升高,恢复期维持一较高水平后陡降,而T2 组POD活性一直升高至第9d,尔后略
    有下降。La介入,使大豆质膜透性、MDA、H2O2 与脯氨酸光致修复各时段变幅降低, La + T1 及La + T2 组CAT和
    POD酶活性显著高于各自的UV - B组( P < 0. 05) 。表明La对CAT、POD等抗氧化酶的调控作用,减轻了UV - B
    辐射对其功能的损伤,提高了清除活性氧的运行效率,降低了MDA浓度和脯氨酸含量,维持了质膜正常透性,且对
    低剂量( T1 )的防护效果优于高剂量( T2 ) ,进而在防御系统层面实现了La对UV - B辐射伤害大豆幼苗的防护效
    应。
  • 栽培生理
    惠飞虎, ,孙统庆,孙家刚,左青松 ,唐瑶,冷锁虎
    2006, 28(4): 436-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油菜后期的源库大小,结果表明:(1)群体中角果皮面积占总光合面积的比例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茎杆和分枝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但其变化幅度较小;(2)每角粒数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密度较小时下降的幅度小,密度较高时下降的幅度大;(3)单个籽粒体积、每角籽粒总体积、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数(SNPA)和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体积(SVPA)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 栽培生理
    严美玲, 李向东 , 王丽丽, 周录英
    2006, 28(4): 440-4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控水条件下,研究了花生苗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叶片某些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
    程度的增加,花生叶片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叶中丙二醛(MDA)含量增加;适当干旱(灌水60~80mm) ,可增加叶片
    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物酶( POD)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质( Pr)含量;充分
    灌水后,叶中SOD、POD、CAT活性和Pr、MDA含量显著降低,而光合速率显著升高。要保持花生叶片较好的生理特
    性,苗期灌水量不能低于60~80mm。
  • 栽培生理
    王晓玲 , 汤百高 , 顾正清 , 石玲燕
    2006, 28(4): 444-4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芝麻有效开花结蒴期,对当天见花节位进行不同比例、不同部位剪叶处理,以不剪叶和全剪叶植株为
    对照,研究了留叶部位功能叶光合产物的运输分配方向及在不同剪叶部位籽粒中的积累。结果表明:芝麻籽粒产
    量全部来源于开花后功能叶的光合产物,剪叶比例越高减产越明显。叶片光合产物的运输分配量的大小顺序为:
    向同侧蒴果分配最多,侧向分配次之,横向运输分配极少。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鲁明星, 邹 娟 , 鲁剑巍 , 王倩怡 , 吴礼树
    2006, 28(4): 448-4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两年在湖北省油菜主产区布置27个油菜大田施磷试验。试验统计结果表明,油菜施用磷肥具有明显
    的增产和增收效果, 25 个试验施磷增产效果在5%以上,施磷增产油菜籽产量15 ~1 783kg/hm2 ,平均增产量
    558kg/hm2 ,平均增产率为53. 0% ,每千克P2O5 平均增收油菜籽6. 2kg;施磷的纯利润平均为831. 6元/hm2 ,产投比
    平均为3. 10。油菜施磷增产幅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按照不施磷对照处理产量占施磷处理产量
    的50%、75%和90%作为判断土壤缺磷标准,则土壤速效磷极度缺乏、严重缺乏和缺乏的指标分别为9. 9mg/kg、
    14. 3mg/kg和20. 2mg/kg;以施磷产投比2. 0和1. 0作为土壤缺磷标准时,土壤速效磷严重缺乏和缺乏的指标分别
    为16. 2mg/kg和20. 2mg/kg。
  • 土肥植保
    江木兰, 赵瑞 王国平
    2006, 28(4): 453-4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Y-2产生2种类型的抗真菌物质,一种是挥发性的de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油菜菌核病菌的生长;另一种是分泌到培养液中的物质。重点研究第二类抗菌物质的提取和纯化分析方法。试验证明BY-2 产生和积累高效抑制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生长的细胞外分泌型物质,其发酵上清液与油菜菌核病菌对峙培养形成了2.8 cm的抑菌圈;采用离心收集发酵液上清液、调节酸性条件、甲醇溶解和Sephadex G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可以沉淀、萃取收集和纯化该物质,而且收集率高、活性强、纯度高。

  • 土肥植保
    江木兰, 赵瑞 王国平
    2006, 28(4): 453-4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Y-2产生2种类型的抗真菌物质,一种是挥发性的de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油菜菌核病菌的生长;另一种是分泌到培养液中的物质。重点研究第二类抗菌物质的提取和纯化分析方法。试验证明BY-2 产生和积累高效抑制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生长的细胞外分泌型物质,其发酵上清液与油菜菌核病菌对峙培养形成了2.8 cm的抑菌圈;采用离心收集发酵液上清液、调节酸性条件、甲醇溶解和Sephadex G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可以沉淀、萃取收集和纯化该物质,而且收集率高、活性强、纯度高。

  • 土肥植保
    罗 英 , 单志慧 , 周新安
    2006, 28(4): 457-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4个国内外大豆抗锈种质在福建地区的抗锈性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抗锈基因Rpp1、
    Rpp2、Rpp3和Rpp4 (屏南豆)的抗性已被克服,抗锈种质樟子乌、九月黄和日向可能含有新的抗锈基因。来自国外
    的抗锈种质在福建地区未能表现出对锈病的抗性,农艺性状较差,不适宜直接利用。
  • 土肥植保
    王延伟 , 智海剑 , 郭东全 , 李海朝 , 盖钧镒
    2006, 28(4): 461-4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定了致病性差异明显的6个大豆花叶病毒分离物,对这些分离物外壳蛋白(CP)基因进行了测序。6个分离物CP基因全长均为795bp,推测的CP全长均为265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症状反应相同的各SMV分离物间,CP基因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2%~99.6%、99.6%~100.0%;而症状反应不同的分离物间,CP基因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4%~96.7%和97.7%~99.6%。结果显示,致病范围相近的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较高。
  • 土肥植保
    张丽娟 杜金哲 杨庆凯 孙金兰
    2006, 28(4): 465-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和灰斑病菌互作中,通过测定叶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灰斑病菌的侵染对大豆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组合不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变化的规律也不同;抗病品种接种致病力强的1号、7号和6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的高,而接种其它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降低。但是,感病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的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 土肥植保

    薄天岳, 杨建春 , 任云英 , 陈锦秀

    2006, 28(4): 470-4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亚麻枯萎病病圃,对508份国内外亚麻品种资源进行了抗枯萎病的鉴定和评价,按照参试品种较统
    一感病对照发病率的降低率,把抗枯萎病程度划分为高抗(HR) 、中抗(MR) 、低抗(LR) 、低感(LS) 、中感(MS)和高
    感(HS)共6个级别。各个级别的品种资源数分别为45、38、64、92、112 和157;分别占试验资源总数的8. 9%、
    7. 5%、12. 5%、18. 1%、22. 1%和30. 9%。高、中抗资源共计16. 4%。筛选出的高抗和中抗枯萎病资源中有41份
    属于首次报道,其中包括13份国外引进品种、7份国内地方品种和21份国内育成品种,一些重点抗源已成功地应
    用于亚麻抗枯萎病育种实践。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胡大有 ,王爱云,李 栒
    2006, 28(4): 476-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蕾期重复授粉和子房培养克服甘蓝型油菜与萝卜属间杂交障碍,提高杂种获得率。从组合湘油15×萝卜、681A×萝卜和742×萝卜分别获得12、28和18粒种子,前两组合分别得到21和11株F1代植株,而从组合 742×萝卜未得到再生植株。F1植株形态有些相似于母本,有些则不同于双亲。SSR分析显示,由湘油15×萝卜所获得的21株F1植株中有10株是真杂种。
  • 研究简报
    曾 盔 , 刘忠松※ , 严明理 ,曾 笑
    2006, 28(4): 480-4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以经多代自交选育的芥菜型油菜自交系黄黑籽种皮为材料,对于其中可能影响种皮色泽的化学成分,探讨与改进了测定方法,测定了相对含量。结果是:黑/黄种皮花色素、黑色素和木质素含量之比依次为3.26/1,3.73/1,3.02/1,说明该3种成分均是表征种皮色泽差异的内在特征成分;而黑/黄种皮多酚含量之比为1.16/1,但黑皮样对香草醛显红色,说明种皮多酚含量相当高是芥菜型黄籽油菜的显著特征,黑/黄种皮多酚的分子结构差异可能是形成芥菜型油菜种皮色泽差异的根本内因。
  • 研究简报
    李金琴 , 何智彪 , 朱国立 , 李晓娜 , 李靖霞 , 张智勇 , 乔文杰
    2006, 28(4): 484-4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异地种植鉴定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蓖麻标志雌性系材料的单雌性状对光照、温度的敏感性,结果
    表明,Lm型雌性系18 573株群体的标志雌性性状表现稳定,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其标志雌性性状表达不受光照、
    温度的影响。
  • 研究简报
    张锡顺, 杨建国, 徐宁生
    2006, 28(4): 487-4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L9 (34 ) ,研究了种植密度、施肥量、单株有效穗保留数量对蓖麻新品系
    6052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植密度、施肥量对蓖麻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穗保留数量对蓖
    麻产量无显著影响。最佳栽培技术方案:种植密度12 495穴/hm2 ,行塘距为1. 0m ×0. 8m;施底肥钙镁磷肥375kg/
    hm2 ,并在植株有6~8片真叶及主穗现蕾时,各追施尿素75kg/hm2 ;单株有效穗数保留6穗。
    蓖麻; 正交试验; 密度; 施肥量; 单株有效穗; 产量
     
  • 研究简报
    黄先群 , Genzbitelle L. ,Alibert B. , SaraffiA.
    2006, 28(4): 487-4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向日葵不同基因型之间体细胞胚发生能力, 采用来源于PAC - 2和RHA - 266的重组自交系
    (R IL s) 、以及来源于LR35 ×C149和C149 ×C40杂交的2个F1 杂交种、16个F3 家系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向日
    葵下胚轴体细胞胚发生率和每块胚数的基因型效应。结果表明,各基因型之间的胚发生率和每块胚数的差异均达
    0. 1%极显著水平,胚发生率的变幅为0~93. 77% ,而每块胚数变幅在0~10. 63之间;两个群体的杂种F1 的胚发
    生率均显著地高于亲本平均值,表现出一定的优势;重组自交系和杂交F1 的两个亲本的胚发生率和每块胚数差异
    均达显著水平。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戚存扣
    2006, 28(4): 492-4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植物脂肪酸的工业用途以及工业用途脂肪酸类型和油菜工业用途脂肪酸改良的潜力和可能性。
  • 综述与专论
    王移收
    2006, 28(4): 498-5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花生加工业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与国际花生产品加工业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我国花生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