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崔嘉成,梅德圣,李云昌,刘 佳,付 丽,彭鹏飞,王 军,王 会,胡 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油菜角果相关性状对抗裂角性的影响,以11个甘蓝型油菜品系及由其配制的30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估算条件方差和预测条件遗传效应值的统计方法对采集于湖北新洲和汉川两个试验基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果皮重对抗裂角指数(SRI)的表型方差贡献率和加性遗传方差贡献率均最高,分别达28.2%和56.8%;角果长次之,分别为17.5%和33.4%;各性状对SRI的显性遗传方差贡献率均较小;结角密度对SRI的显性×环境互作遗传方差的贡献率最高,为44.7%。对SRI加性效应贡献率最高的角果性状因亲本的不同而异,说明现有抗裂角性好的亲本角果抗裂性的遗传基础可能不同。可以利用抗裂角性加性效应大且遗传基础不同的亲本,通过杂交聚合对SRI遗传贡献率大的性状,进一步提高现有杂交油菜亲本的抗裂角性。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浦惠明,龙卫华,高建芹,胡茂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改良拉裂法,对286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裂角力测定。结果表明,抗裂角性状在现有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中存在广泛变异。在146份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组合)中,裂角力变异范围0.82~2.87N(牛顿),平均裂角力1.83N,变异系数22.11%;裂角力小于1N的有3份(占2.05%),在1~2N之间的96份(占65.75%),在2~3N之间的47份(占32.19%),没有检测到裂角力大于3N的品种或组合。在140份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中,裂角力变异范围0.58~3.47N,平均裂角力1.94N,变异系数31.55%,均高于杂交油菜,其中裂角力小于1N的6份(占4.29%),在1~2N之间的76份(占54.29%),在2~3N之间的49份(占35%),大于3N的9份(占6.42%)。与角果和籽粒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油菜角果的裂角力值与单角壳重、单位面积壳重、千粒重达极显著正相关,与每角粒数和角果宽度达到显著正相关。分析杂种与亲本恢复系之间的关系,发现杂种裂角力与恢复系的角果宽度、单角壳重、单位面积壳重、千粒重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壳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角果大小显著影响油菜的抗裂角特性,角果大、果壳厚、千粒重高等可以作为筛选抗裂角油菜的形态指标。在杂交油菜育种中选用大角大粒恢复系亲本能有效提高杂交油菜的抗耐裂角性。 

  • 遗传育种
    赵会彦,肖 麓*,杜德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黄油菜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个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种皮颜色鲜黄。已知大黄油菜的黄籽性状受到1对隐性基因(Brsc1)控制,且该基因被定位于白菜型油菜的第9连锁群上。为获得更多与种皮色泽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共显性标记,本研究利用大黄油菜和褐籽白菜型油菜09A-126为亲本构建BC1分离群体和F2群体,利用AFLP与BSA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筛选256对引物结合,共获得5个与种皮色泽连锁的AFLP标记。5个特异AFLP片段分别被回收、克隆、测序,并与白菜型油菜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均与A09染色体表现同源。将5个AFLP标记成功转化成5个SCAR标记,用F2群体对SCAR标记进行检测,筛选到1个共显性标记。

  • 遗传育种
    严明理,刘丽莉,向建华,丁素萍,舒佳宾,孙 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黑芥ANS基因,获得2个ANS基因拷贝BnANS1和BnANS2,长度分别为1 366bp和1 367bp。这2基因都有1个76bp的内含子。比较BnANS1和BnANS2基因序列,发现在编码区、5’与3’非编码区和内含子区域都有多态性,5’非编码区有3个碱基的多态性和4个碱基的缺失,编码区有26个碱基的多态性;内含子有2个碱基的多态性;3’非编码区有18个碱基的多态性和3个碱基的插入。这2个ANS拷贝都编码356个氨基酸的蛋白,具有其他物种同样的ANS蛋白保守结构域,属于2OG-Fe(II)加氧酶超家族。BnANS1编码的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40 448.58Da,等电点为5.05;BnANS2编码的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40 468.52Da,等电点为5.04。比较这2个ANS基因拷贝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发现有9个多态性位点。这2个ANS拷贝在黑芥的种皮和胚中均检测到表达。获得了1对ANS引物,能从白菜、黑芥、甘蓝、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中,用等位特异PCR方法特异识别来自芸薹属B基因组的ANS基因。 

  • 遗传育种
    李 强,苏二虎,高聚林*,孙继颖,于晓芳,谢 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CoT分子标记是一种新型目的基因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采用L25(56)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2种方法对影响大豆SCoT-PCR反应的Mg2+浓度、dNTPs浓度、Taq DNA 聚合酶用量、引物浓度和模板DNA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优化后的20μL大豆SCoT-PCR体系为:Mg2+浓度2.0mmol•L-1、Taq聚合酶用量1.5U、引物浓度0.250μmol•L-1、dNTPs浓度0.2mmol•L-1、DNA模板用量30ng;退火温度最适为50.4℃。运用18个大豆品种验证了该反应体系稳定、可靠,并从82条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32条引物。利用大豆品种吉育75、本地黑豆及其10株F2后代对该反应体系进行了初步的遗传验证,结果显示,杂交后代植株中出现了双亲的位点和亲本位点的缺失。该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遗传育种
    贺梁琼,熊发前,韩柱强,钟瑞春,蒋 菁,唐秀梅,李 忠,何新华,唐荣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倍体栽培种花生仲恺花4号为母本、二倍体野生种花生A. chacoensis为父本,对其种间杂种F1及人工加倍获得的异源六倍体S0及自交世代(S1~S3)植株的植物学性状和花粉育性进行观察,采用SSR标记研究各世代的基因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自交的进行,F1-S3植株的总分枝数、第一对侧枝长和花旗瓣宽变异系数分别达到48.48%、34.56%和13.74%,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F1~S3的花粉萌发率分别为0、11.03%、10.58%、16.44%和18.53%,花粉育性随着世代的增加逐渐增强;扩增出的微卫星条带在Fl开始发生变化,主要包括为亲本片段的丢失、跳跃式继承和新片段的产生,随着世代的增加表现出稳定的趋势,表明微卫星及侧翼区域变化剧烈而快速,其生物学功能可能与多倍体进化过程有关。

  • 遗传育种
    刘 华,张新友*,韩锁义,严 玫,徐 静,董文召,孙子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茎高、侧枝长是影响花生株型的主要植物学性状。本研究以重组自交系群体(郑9001×郑8903)为材料,利用在三亚和原阳两个环境下采集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开展了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的遗传分析,并利用WinQTLcart2.5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了上述性状的QTL定位分析。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海南环境条件下主茎高和侧枝长均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型(C-0),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6.18%和50.14%;在河南原阳环境条件下主茎高符合两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1-0),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5.49%和21.98%,侧枝长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型,其遗传率为88.19%。在三亚、原阳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与主茎高相关的QTL分别为4个和6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5.81%~18.00%;检测到的与侧枝长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为5个和8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61%~25.12%。主茎高和侧枝长的多基因模型和QTL定位初步揭示出,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主要受多基因效应影响,对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葛玉彬,,陈炳东,卯旭辉, 贾秀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改良的7个细胞质不育系和6个优良分枝性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配置42个杂交组合,对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个性状组合间差异极显著。叶片数、子仁含油率和子仁率的遗传变异主要由加性基因效应引起;株高、盘径和生育期遗传变异主要由非加性基因效应主导;单株产量和千粒重遗传变异由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亲本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分析结果表明,LQ194A、LQ252A、Y109、R9706R、F15-1是优质、高产、多抗亲本。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和总配合力(TCA)效应分析结果筛选出LQ218×9706R、LQ28×Y109、LQ28×9706R、LQ178×Y109、LQ218×F15-1R、LQ28×F15-1R和LQ28×Y112等综合性状较好、遗传特点鲜明的优势组合;不育系对盘径和千粒重性状F1形成过程起主要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子仁率和单株产量分别表现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接近一致。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黄先群,Fabre F,Saraffi A,刘竹梓,Genzbitelle L.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定位向日葵体细胞胚基因和筛选相关标记用于辅助育种,以31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利用下胚轴表皮细胞诱导体细胞胚,获得了与体细胞胚发生率相关的,位于第5、10、13连锁群上的3个QTL位点,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4.61%、10.04%和14.07%。同时,获得了与每块胚数相关的9个QTL位点,分别位于第2、8、10、11、12和19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64%~16.96%,其中4个QTL位点位于第10连锁群上且位置相邻(在34.57-47.10cM之间),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0.39%。为了验证所获结果,在31个重组自交系中,筛选出2个体细胞胚发生率高的株系和1个低的株系杂交,构建了2个F2分离群体。利用AFLP和SSR标记对F2群体进行扫描,在与体细胞胚发生率相关的第5、10、13条连锁群上分别增加了24、6和18个新标记,标间距从6.80-11.40cM缩短到5.10-5.60cM。通过对F2群体与亲本基因型进行QTL区域的对比分析,预选出7个体细胞胚发生率高和7个低的株系,利用F3家系诱导体细胞胚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预选结果与实际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控制向日葵每块胚数的基因主要位于第10连锁群上,控制体细胞胚发生率的基因主要位于第5、13连锁群上;4个AFLP标记(e32m50-1、e38m49-2、e40m49-1、e32m62-10)是最靠近控制体细胞胚发生基因的标记,可以作为该性状的辅助选择标记。

     

  • 遗传育种
    包海柱,高聚林,马 庆, 胡树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环境下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发育时期的数据资料,估算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某一发育时间(O→t)或某一特定发育时间段(t-1→t)的发育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显性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种子核基因、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在粗脂肪积累的不同发育时期存在着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加性遗传效应和母体效应存在发育期间的间断表达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开花后0~10d和30~40d的时段内未能检测到加性遗传效应,25d|20d时段是加性效应表达的高峰期;显性效应在开花后的45d内均有极显著水平的表达,其中在开花后的15~30d的时段是显性微效多基因被激活及表达的活跃期,即杂优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母体效应在开花后的35~45d内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中最活跃期为开花后的40d|35d时段;在开花后的20d内(开花后初期和中期),基因效应的表达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 品种资源
  • 品种资源
    刘文萍,任果香,文 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0对AFLP引物对98份山西和主产区芝麻种质资源进行了检测,共扩增出273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10条,多态性率为76.9%。不同引物组合的平均多样性信息含量(PIC)在0.164~0.271之间,平均为0.210。不同省份芝麻种质资源的Shannon 指数在0.091~0.454之间,以山西最高。98份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80~0.996之间,平均为0.798。其中,山西芝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最广,平均值最低。聚类结果显示河南、安徽、湖北和江西等4个省份的资源遗传关系较近。群体结构分析将98份材料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全部来源于山西。以上结果表明山西芝麻资源与芝麻主产区资源的遗传关系较远,因而应加大对非主产区芝麻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 品种资源
    江 磊,李 刚,岳 帅,刘 虹,严兴初,覃 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RAP技术对来源于中国不同地区的11份红花品种材料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选用了25对具有多态性条带的引物组合,获得了308条清晰的条带,其中109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35%。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在0.82 ? 0.9342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87,表明红花种内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GS=0.8914处,可以将11份红花材料分为四类。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李 俊,晁 赢,官春云,马 霓,袁金展,任 莉,方小平,李光明,张春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油菜光氧化胁迫的生理响应对明确其抗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为植物材料,对盆栽幼苗叶片进行光氧化剂甲基紫精(MV)处理,分析测定24h内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油菜叶片受光氧化胁迫后,抗氧化酶活性、超氧自由基合成速率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有所提高,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4h达到最大值485.16U•g-1FW,较对照高72.74%;POD(过氧化物酶)活性、CAT(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自由基合成速率以及MDA含量均在6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高69.48,62.81%,98.65%和79.17%;同时,光氧化胁迫降低了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回归分析表明短期光氧化胁迫影响油菜高光效的生理因素主要有SOD、POD、CAT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其中最重要的效应因子是CAT。 

  • 栽培生理
    徐明月,肖庆生,张学昆,程 勇,陆光远,徐劲松,曾 柳,付桂萍,瞿 桢,邹锡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8个不同抗旱性油菜材料,研究6种干旱相关基因(btg-26,BnD22,P5CS,CaM,BADH,ADC)在不同胁迫时间下的表达情况,并结合5个耐旱生理指标以探究油菜中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耐旱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tg-26,BnD22,P5CS,BADH,ADC在抗旱材料Q2和敏感材料Zs6和S95-3中表达模式差异明显。5个生理指标中,叶片萎蔫指数和相对电渗率的变异程度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btg-26在干旱胁迫24h的表达量与相对电渗率显著相关,与相对含水量极显著相关。而胁迫3h,P5CS和ADC的表达量与叶片萎蔫指数和相对电渗率显著相关,BADH的表达量与相对电渗率之间显著相关。在考察油菜耐旱性时,这些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抗旱性鉴定的参考指标。 

  • 栽培生理
    杨万明,王 敏,杜维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耐旱的大豆品种资源,本研究通过野生大豆SNWS0048及栽培大豆晋大73构建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PEG模拟干旱条件,测定群体后代种子萌发相关性状,并应用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影响大豆芽期抗旱性的主要指标和群体后代的耐旱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下种子萌发耐旱指数大,相对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高,是耐旱品种的首选特征。而吸水率和胚根性状可以作为间接评价指标。两种分析方法将200个群体株系划分为了不同的耐旱等级,共筛选出10个耐旱型株系。 

     

  • 栽培生理
    张 鹏,徐 晨,徐克章,张治安,李大勇,季 平,冯引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大豆品种耐盐性的简易鉴定方法,了解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耐盐性的表现,从种子萌发开始用80mmol/L盐溶液对不同大豆品种的耐盐性进行了鉴定和生长观测。结果表明,80mmol/L盐溶液浸泡72h后的大豆发芽率可较好地反映大豆品种的耐盐性。种子萌发后根系的长度、须根数量、根的干重和鲜重与品种的耐盐性密切相关。苗期大豆对盐胁迫的处理最为敏感,在营养生长期(V2和V4期)盐胁迫显著降低植株的高度和生物量,R2和R4期大豆品种的耐盐性最强,是生物量下降最小的时期。盐胁迫对R6期植株的伤害最大,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表现与植株生长后期的耐盐性基本一致,种子萌发期的发芽率可以作为抗盐性的鉴定方法。

  • 栽培生理
    曹晓宁,孙 石**,吴存祥,韩天富*,杨文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幼苗期不同插接方式对大豆成活率和缓苗天数的影响,以期建立可用于大豆根冠关系研究的嫁接技术。试验采用插接法,对砧木保留两片子叶时接穗去留子叶对成活率的影响,以及接穗保留子叶时,砧木去留子叶对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插接法的成活率可达90%以上;砧木留子叶+接穗去子叶的嫁接方法缓苗天数需要3~4d;砧木留子叶时,接穗去留子叶对嫁接成活率不会产生显著影响;接穗留子叶时,嫁接部位的不同对嫁接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砧木留子叶+接穗不留子叶的嫁接方式具有一定优势。 

  • 栽培生理
    闻 静,徐永清,赵 刚, 焦 丹,赵刚,王建华,胡宝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两种试材东农42及其矮化突变体HK808,不同生长期外部形态建成及内部解剖学结构分析表明,两种试材的株高差异是由第5~13节间差异决定的。根部解剖学分析表明,东农42的导管面积显著大于HK808,导管面积与导管数量的动态曲线存在着互补的关系;HK808的根皮率显著高于东农42。两种试材茎部的导管面积及数量、薄壁细胞面积及数量均呈显著差异,维管束数目较稳定无差异。两种试材叶柄部各项解剖学指标比较分析结果与茎部相似;叶部东农42的叶片厚度及导管面积显著大于矮化突变体,HK808叶片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显著大于东农42。两种试材电镜观察表明叶肉细胞叶绿体大小、叶绿体基粒片层数及片层形态均呈存在显著差异。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陈 叶,万丽丽,王转茸,洪登峰,杨光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水稻抗病基因Ospgip1成功转入甘蓝型油菜7-5、P61-5和T45中,获得了转基因阳性单株。对转基因植株T1进行PCR检测确定阳性单株,再利用RT-PCR、Real-time PCR分析阳性单株苗期叶片中Ospgip1基因的表达量,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苗期和成株期的抗菌核病性鉴定。T1中37个株系2 000株阳性单株的RT-PCR、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表明,Ospgip1已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表达。转基因植株的抗菌核病性鉴定结果显示,T1转基因植株苗期叶片Ospgip1表达量与其相应的叶片菌斑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性;其中16个株系的苗期平均菌斑面积显著小于对照,成株期21个转基因株系菌斑的平均长度小于对照。

  • 测试加工
  • 测试加工
    郭小婧,龚阳敏,梁 焯,万 霞,胡传炯,刘 姣,江木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 ATCC 30772)以摇瓶发酵培养的方式获得最大生物产量和最高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产量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有利于隐甲藻生长和DHA积累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为22℃,先以12g/L葡萄糖为碳源培养4d后再以3g/L醋酸钠为碳源培养4d。由此获得的生物产量为234.85mg/(L•d),DHA产量为17.45mg/(L•d),DHA含量为74.36mg/g菌体。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王利军,王 红,谢 乐,付晓华,刘海滨,张兰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实现了纯花生油中掺棕榈油的快速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的二维因子图,能够定性鉴别纯花生油和掺棕榈油的花生油;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拉曼光谱相对峰强度(Y)与掺入棕榈油的质量百分数(X)之间的线性方程(Y=-0.233 7×X+0.506 8,R2=0.9959 )能够实现纯花生油掺棕榈油的定量分析。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吴健, 涂江颖, 周永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油菜菌核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也是影响油菜高产稳产的主要生物逆境。选育抗菌核病油菜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是防控菌核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途径。本文从核盘菌的致病机理、油菜抗菌核病的遗传控制、抗病基因表达谱和抗性相关基因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油菜抗菌核病研究有关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