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陈明阳,张金巍,韩粉霞﹡,孙君明,邹 筱,闫淑荣,杨 华,张晶莹,田 玲,南金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定位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综合性状优良、蛋白质含量高的中黄13作轮回亲本,低蛋白质含量的东山69作供体亲本,构建了BC2F2、BC2F3回交导入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获得含86个SSR标记、覆盖1 400.1cM、由19个连锁群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谱a,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BC2F2、BC2F3分离群体的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BC2F2家系中检测到3个蛋白质含量相关QTL,分布于A1、C1和J连锁群,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0.00%、7.07% 和9.23%;在BC2F3家系中检测到4个蛋白含量相关QTL,分布于B1、C1、I和J连锁群,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7.57%、3.46%、8.53%和11.80%。标记区间Satt396~Satt180和Sct_001~Satt654在BC2F2、BC2F3家系中被同时检测到,且Sct_001~Satt654内发现的QTL很可能是一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新位点。 

  • 遣传育种
    张 琳,李 林,李 丹,代力强,马 建,曲 静,付永平,王丕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构建了含有hrpZpsta和RIPs的双价抗病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以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将双价抗病基因hrpZpsta和RIPs转入大豆品种吉农28中,以耐盐基因BADH作为筛选标记基因、筛选得到T1阳性植株18株;T1转基因植株PCR、Southern杂交及RT-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成功整合到了大豆基因组中并可遗传给后代。

  • 遣传育种
    陈李淼,沙爱华,张婵娟,单志慧,张晓娟,陈水莲,朱晓玲,刘宝红,祁 琳,周新安*,李文滨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植物在干旱胁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本研究以大豆耐旱品种和敏感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前期构建的数字基因表达谱,从中筛选出一个在两种材料间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命名为GmbHLH25。采用实时定量PCR对表达谱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克隆得到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ExPASy的ProtParam工具分析发现GmbHLH25蛋白长度为368aa,含有由50个aa组成的保守结构域bHLH。进化树分析表明GmbHLH25蛋白与百脉根、苜蓿中的同源蛋白关系最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枝。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蛋白在细胞核中表达。PCR和RT-PCR检测表明GmbHLH25基因已经整合到本生烟草的基因组中。在干旱、高盐胁迫下超表达GmbHLH25基因能提高烟草的耐旱、耐盐能力。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分析该基因参与的耐旱信号传导途径,深入研究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耐逆反应中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邹 智,黄启星,安 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已公布的基因组和EST数据对蓖麻LEA基因家族进行全面鉴定和系统命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基因结构、生化特征、进化关系和表达特性。结果显示,蓖麻基因组中存在27个LEA基因,分属于LEA_1、LEA_2、LEA_3、LEA_4、LEA_5、LEA_6、dehydrin和SMP 8个亚家族,它们散布于24条scaffold上,含有0~2个内含子不等,且其中有3个基因存在可变剪接;根据编码蛋白中的Pfam结构域类型及其进化关系,将这些LEA基因依次命名为RcLEA1-1和-2、RcLEA2-1和-2、RcLEA3-1至-3、RcLEA4-1至-7、RcLEA5-1和-2、RcLEA6-1和-2、RcLEA7-1至-5和RcLEA8-1至-4;利用BLAT分析基因表达谱显示,在叶片、花、II/III期胚乳、V/VI期胚乳和种子等组织中,所有RcLEA基因都有表达;启动子分析表明,RcLEA基因的启动子区富含LTRE、ABRE、MYC、MYB和W-box等逆境应答相关顺式作用元件。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李 俊,袁金展,官春云,马 霓,谭太龙,李光明,张春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油菜角果皮光合衰退的机理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本文以中双9号、中油杂11号和华油杂14号油菜品种为材料,测定花后角果光合及其生理特征,探讨角果光合衰退与生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菜角果皮光合速率随叶片衰老而逐渐降低,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在叶片光合功能衰退过程中逐渐上升。不同品种间角果衰老过程中光合高值持续期不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CAT以及MDA含量等与角果光合速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二次抛物线型相关关系,而与RuBPCase活性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

  • 载培生理
  • 载培生理
    张树杰,廖 星*,胡小加,余常兵,谢立华,李银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渍水对油菜的影响和恢复期油菜养分的变化,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持续时间的渍水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中双11号苗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渍水对苗期生长的不利影响不仅在于渍水期间,还在于渍水后生长恢复所需的时间。随渍水时间延长,叶片氮(N)、磷(P)、钾(K)、铁(Fe)、锌(Zn)、铜(Cu)含量显著降低,锰(Mn)含量显著升高;根系N、Fe、Zn、Cu含量显著升高,P含量显著降低,Mn含量3d时显著升高之后显著降低,而K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渍水使土壤中硝态氮与铵态氮的比例显著降低;速效P含量显著降低;速效K和有效态Fe、Zn含量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有效态Cu在渍水期间没有显著变化,渍水后显著降低。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陈 苇,李劲峰,张国建,罗延青,赵凯琴,周丕才,瞿 观,俎 峰,董云松,王敬乔*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特大粒甘蓝型油菜种质DL01的大粒机理,以普通籽粒H8为对照,田间调查并比较分析它们的生育期、主花序角果和籽粒在形态、重量、灌浆速率和相对含水量等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特大籽粒DL01的平均全生育期为207d,比H8长17d,尤其是灌浆期长12d以上;在开花当天,DL01的花梗直径、子房的长度和宽度及重量分别是H8的1.30、1.21、1.39、1.46倍;其最大角果皮光合面积和角果鲜重分别是H8的2.2和3.0倍;单荚胚珠数二者相当,但DL01的着粒数比H8少,最大差异为64%;DL01最大籽粒鲜重(百粒重1.20g)、干重、体积和灌浆速率均是H8的2倍;在含水量方面,在荚角成熟前DL01的果皮含水量比H8略高(3%~5%),但H8荚果高含水量(>75%)期只能维持68d,而DL01荚果高含水量(>80%)期可维持80d;H8籽粒鲜重在47d时达到最高,其含水量为52%,DL01籽粒鲜重在62d时达到最高,其含水量为50%。因此结论是,DL01大粒源自大子房、粗花梗、大的角果皮表面积、低着粒数、高的果皮与籽粒含水量并且灌浆持续时间较长。

  • 载培生理
  • 载培生理
    曹晓宁,孙 石**,张守伟,吴存祥,韩天富*,杨文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本试验所用的嫁接体系中,选用黄淮海地区不同年代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做砧木,大豆新品种中黄39为接穗。嫁接时砧木处于出苗期(VC),保留子叶;接穗处于单叶展开期(V1),去除子叶和第1对真叶(单叶)。接穗插接于砧木子叶之间。嫁接体成活后至第一三出复叶展开(V2)期间,分期测定子叶面积的变化。同时以百粒重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设置子叶遮光与正常光照处理,研究了大豆出土后子叶的生长动态及子叶对植株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出苗后子叶面积均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最高的可达209.29%,最低的仅有65.61%;VC-V2期子叶面积的增加幅度与VC期子叶面积负相关;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子叶面积在出苗后的增幅随育成年代推后呈现下降趋势。出苗9d后子叶面积、子叶中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量、子叶干物质重量随着出苗后天数的增加不断下降;叶绿素b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继而随着子叶衰老逐渐下降。对子叶进行遮光处理后,子叶面积、干重、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幅度变大,表明子叶的“源”功能受限时,其叶绿素的合成与降解、可溶性糖的合成、降解与转运、子叶面积及干重均受到影响。去除子叶使得株高变矮、发育进程变慢、幼苗干物质下降,其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随子叶摘除时间的推后逐渐下降。作者提出,大豆出苗后子叶是植株的重要营养器官,在栽培管理中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徐 晨,张 鹏,徐克章,李大勇,季 平, 冯引娣,赵兰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4个抗旱大豆品种和4个普通大豆品种叶片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R2、R4、R6三个时期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普通品种相比抗旱品种下降更为显著;在R2期,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下降较大,普通品种的下降最为显著,表观叶肉导度(AMC)变化极小;在R4期和R6期,Ci下降幅度变小,AMC呈下降趋势,以普通品种的下降最为显著,推测光合能力下降可能与非气孔限制因素有关。干旱胁迫下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qP)和表观光合量子传递效率(ETR)均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升高,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变化不大。干旱胁迫下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 载培生理
  • 载培生理
    周长富,姚小华,林萍,王开良,常 君, 莫润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普通油茶种子不同发育阶段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以长林4号、长林40号和长林166号的种子为材料,测定5~10月油茶种子重量及水分、油脂、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茶皂素的相对含量,并分析脂肪酸、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1)7月份前种子生长较慢,之后迅速生长直到9月份重量基本恒定;2)种子成熟,水分含量迅速下降,而有机物含量不断升高,其中油脂含量升高最快,其次依次为茶皂素、蛋白质和淀粉,可溶性糖8月份含量最高,但各月份含量波动较小;3)氨基酸含量逐月增加,不同水解氨基酸含量不一致,最高为Gly、Arg、Leu,最低为Cys,不同游离氨基酸与水解氨基酸含量高低基本一致,但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低与种子成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4)各月份脂肪酸组成差异很大,油酸含量随着种子成熟迅速增加,成熟时占脂肪酸总量的80%,其次为亚油酸7月份含量较高,但随着种子成熟迅速减少,亚麻酸和棕榈酸都随着种子成熟而降低,硬脂酸含量较低,逐月含量细微升高,棕榈烯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各时期含量都低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分析,总结出油茶种子成熟各阶段物质含量变化规律,可为关键时期利用分子或生理手段定向改良油茶品质提供基础依据,进而提高油茶生产效益。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李建涛,范怀峰,王建美,刘 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咪鲜胺、咯菌腈和醚菌酯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四种杀菌剂播种期拌种处理及结荚期灌药处理对该病害的田间控制作用。四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0.05、0.03、0.22和0.61mg/L。田间试验表明,四种药剂结荚期灌药处理防效均高于播种期拌种处理。其中,戊唑醇处理的防效相对较高,拌种处理防效为62.91%~74.93%,灌药处理防效达到68.60%~82.87%。各药剂处理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且结荚期灌药处理增产率高于拌种处理,戊唑醇处理增产率最高,达到10.74%~11.55%。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侯树敏,胡宝成*,胡本进,李强生,费维新,江莹芬,范志雄,荣松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在安徽省巢湖市发现一种危害冬油菜的新害虫,经初步鉴定为油菜叶露尾甲 Strongyllodes variegatus (Fairmaire,1891)。田间调查和试验表明:油菜叶露尾甲在安徽主要分布于巢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安庆市、六安市,以及合肥市和滁州市的部分地区。该害虫在安徽年发生2代,每年3~5月及9~11月出现。3~5月是其主要的为害期和繁殖期。成虫取食油菜叶片、嫩茎和花蕾,形成“半月牙”状伤口和“秃梗”状;幼虫潜叶取食叶肉,形成不规则“亮泡”状,导致叶片枯死,提前脱落。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羽化;成虫入土或混在油菜种子中越夏、越冬。其在油菜上危害有加重的趋势。

  • 土肥植保`
    刘文娟,刘 勇,宋 君,郭灵安,常丽娟,张富丽,王 东,尹 全,赵泓洋,雷绍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喷施草甘膦对转基因大豆产量构成和抗性遗传的影响,并对转基因大豆田间实际除草中草甘膦的合理施用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选择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GTS 40-3-2,采用田间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大豆生长的V2期茎叶喷施一定浓度梯度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调查成熟期大豆的产量构成及成熟籽粒中转基因成分的相对含量,子代大豆于第二年种植,茎叶喷施相同浓度梯度草甘膦后进行抗性观测和产量统计。结果发现,1.12~12.30 kg(ai)?hm-2的草甘膦水剂均能有效控制杂草,但喷施7.38~12.30 kg(ai)?hm-2的草甘膦会显著抑制GTS 40-3-2及其子代大豆成熟期的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草甘膦喷施对GTS 40-3-2成熟籽粒中外源基因的相对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子代大豆与亲本具有相同的草甘膦抗性。表明1.23~4.92 kg(ai)?hm-2的草甘膦可在转基因大豆生长的V2期安全使用,不会造成大豆的减产;喷施草甘膦超过7.38 kg(ai)?hm-2,一定程度上损伤大豆的结粒水平,但籽粒质量不受影响;草甘膦喷施对转基因大豆的抗性遗传没有显著影响,大豆自交子代田间栽培时,可选择草甘膦进行杂草控制,但浓度仍需在推荐剂量范围内。

  • 土肥植保`
    王丽娟, 李 刚, 赵建宁, 红 雨,修伟明, 王 慧, 章秋艳,杨殿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以两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PAT、ALS)及相应非转基因亲本大豆(PAT1、ALS1)和当地主栽大豆中黄13为材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方法,探讨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种植对根际土壤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PAT、ALS与相应亲本大豆PAT1、ALS1相比,根际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度均在60%左右。PAT、ALS根际土壤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H)与相应亲本大豆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测序结果表明,PAT、ALS与相应亲本大豆根际土壤中固氮微生物主要隶属于蓝藻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不同处理下nifH基因与理化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速效磷(AP)、硝态氮(NO3--N)对固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上结论表明,与PAT1、ALS1相比,两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

  • 测试加工
  • 测试加工
    陈小媚,丁小霞,喻 理,王秀嫔,马 飞,姜 俊,胡小风,李培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简便、快速测定花生中白藜芦醇的在线固相萃取富集-高效液相色谱法。固相萃取富集柱填料为dsDNA,在线固相萃取富集过程的上样溶剂为纯水,淋洗溶剂为纯水,转移溶剂为乙腈-水(80:20,V/V),分析测定溶剂为乙腈-水(25:75,V/V)。本方法对白藜芦醇检测的线性方程为Y=1 843.805X+39.179 1,相关系数为0.999 78;检出限(LOD)为0.004mg/ kg;定量限(LOQ)为0.01mg/kg;基质4个水平添加回收率(n=6)在92.48%~107.98%;6次加标回收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19%~6.05%.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王 炼,郑明明,黄 清,郭萍梅,郑 畅,黄凤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脂肪酶Novozym435为生物催化剂,建立了新型功能脂质α-亚麻酸芦丁酯的酶促合成工艺,并通过响应面方法系统考察了反应工艺参数对酯化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合成工艺参数为:反应溶剂为丙酮,脂肪酶Novozym435的添加量为17.9mg/mL, 芦丁的底物浓度为17.3mmol/L, 芦丁与α-亚麻酸的摩尔比为1:4.5,反应时间60h,酯化率高达92.6%,经过提纯后产物纯度可达到95.0%。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鄢洪海,王学武,张茹琴,迟玉成,夏淑春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水杨酸(SA)在花生网斑病诱导抗性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测定花生植株不同生长期、不同位置叶片及不同组织中内源SA含量,然后将2%的网斑病菌培养滤液喷施于花生叶片上,研究诱导接种后叶片中SA含量变化与诱导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诱导接种花生生长中期叶片及根组织中SA含量相对稳定,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但叶片中SA含量显著高于根中含量;诱导处理叶片和临近非处理叶片SA含量变化曲线都有两个高峰值,第一个高峰值出现时间和峰值大小叶片间差异不明显,而第二个高峰值出现时间及大小和叶片位置关系密切。初步确定SA在花生网斑病抗性及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练 云,卢为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引起的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目前在SCN抗性机制研究方面的结果表明,大豆通过分泌一些小分子物质,如防御酶系、酚类代谢物质、植保素等来抑制SCN的发育,是大豆对SCN产生抗病性的一种抗性机制;在抗病相关基因研究方面,大豆中的rhg1和rhg4位点是SCN病最重要的抗性位点,SCN中的果胶酸裂解酶(pel)、抗甜菜线虫同系物GmHs1pro-1、效应蛋白30C02 、受体激酶GmRLK18-1是抗SCN病的抗性基因。本文针对大豆抗SCN机制研究及抗病相关基因克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SCN 的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