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王慧新,吴占鹏,苏君伟,汪 仁,蔡立夫,关 冰,陆 岩,罗祥志
    2013, 35(增刊(下)): 3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采用覆膜与裸地两种栽培方式,每种栽培方式分别采取单、双粒精量播种,并设5种密度水平,供试 品种为阜花12号。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区覆膜单粒播种下,密度1.2597万株/667m2时花生产量最高,达322.8kg/ 667m2,比覆膜双粒播种、裸地单粒播种和裸地双粒播种分别增产18.5kg、27.5kg和33.7kg。
  • 栽培生理
    于洪波,史普想,于树涛,苏君伟,李 楠,吴金桐,吴占鹏,任 亮
    2013, 35(增刊(下)): 3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5个珍珠豆型早熟中粒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为165000穴/hm2,2株/穴时不同行穴距 配比对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产量比较表明,5品种的适宜行穴距为45cm×13.5cm~40cm×15.2cm,其中阜花15 号、阜花16号、阜花17号、阜花18号4个品种的适宜行穴距为45cm×13.5cm,阜花14号的适宜行穴距为40cm× 15.2cm。回归分析表明,珍珠豆型早熟中粒花生品种的最佳行穴距43cm×14cm~47cm×13cm,其中阜花14号为 43.1cm×13.9cm,阜花15号为46.5cm×12.9cm,阜花16号为45.6cm×13.3cm,阜花17号和阜花18号均为44.0 cm×13.6cm。
  • 栽培生理
    臧秀旺
    2013, 35(增刊(下)): 3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河南省夏直播花生的生长发育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产栽培技术。
  • 栽培生理
    吴占鹏,苏君伟,王慧新,蔡立夫,吴金桐,李 楠
    2013, 35(增刊(下)): 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防止大风将播种后的种子吹出地表,特别设计一种适于风多风大风沙地区用的花生覆膜播种机,由机
    架、行走轮、种箱、肥箱、药箱、施肥铧、打孔播种器、覆土器、镇压器等构成,能减少土壤风蚀,防治地膜被风吹走,该
    机特别适于风沙半干旱地区播种花生。 

  • 栽培生理
    高桐梅,卫双玲,穆瑞霞,张从永,张海洋,芦海灵
    2013, 35(增刊(下)): 3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土壤水分对芝麻光合特性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芝麻叶片的净
    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参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
    酶(CAT)、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等代谢物质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芝麻叶片光合
    参数、SOD、CAT、MDA和脯氨酸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Pn含量、Pro含量、水分利用效率
    (WUE)、叶绿素相对值(SPAD)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MDA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SOD呈一直增加的
    变化趋势,Tr和Gs呈“W”型变化。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Pn、Gs、WUE、SPAD、SOD、CAT、MDA、脯氨酸含量基本都
    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片中MDA含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湿度在60%条件下,CAT
    活性与Pn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土壤湿度60%左右对芝麻生长比较适宜,水分过多对芝麻生长有伤害作用。

  • 栽培生理
    郑 磊,张仙美,刘立峰,吴鹤敏,邵艳芳
    2013, 35(增刊(下)): 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单作芝麻和单作尖椒为对照,对芝麻与小尖椒不同间作行比的产量、效益、抗逆性等指标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芝麻产量与小区内芝麻总行数呈正比,辣椒产量也有同样的规律。间作2~4行芝麻的处理,其芝麻边
    际效应最为明显,单株生产力高;小尖椒则是以单行的间作处理边际效应最为明显。间作单行芝麻容易倒伏,但可
    以减轻病害;间作芝麻2行以上的处理,芝麻抗倒能力增强,但病害加重。单作小尖椒效益最高,小尖椒占较大比
    重的处理效益次之,芝麻占比重较大的处理效益再次之,单作芝麻效益最低。

  • 栽培生理
    刘胜利,黄春燕,柳延涛,陈寅初,李万云,王 鹏,赵 刚
    2013, 35(增刊(下)): 3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SunScan冠层分析仪获得了新葵20号在5个水平种植密度下,冠层在5个关键生育时期的光合有
    效辐射(PAR),计算出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PAR)和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FAPAR),同时分析它们随生育期的变
    化特征。结果表明,油葵生长过程中,APAR与FAPAR都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APAR在灌浆初期下降,在灌浆末
    期又有所上升;FAPAR在灌浆初期和灌浆末期均表现为下降,在灌浆末期达到最低值;FAPAR较APAR能更好地
    指示油葵的生长状况。统计分析表明油葵灌浆初期FAPAR与籽粒产量达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0.7582,
    n=15,α=1%),说明灌浆初期的FAPAR可以预测油葵籽粒产量,利用油葵冠层的APAR和FAPAR可以实时、无
    损、定量监测其生长状况。

  • 栽培生理
    魏良民,韩 亮,党新华,张 勇
    2013, 35(增刊(下)): 3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疆向日葵主产区,籽粒长2.0~2.2cm的长粒型食葵杂交种适宜的栽培密度为2600~2800株/
    667m2,在此密度下,产品籽粒长、饱满,商品性好,病虫害不严重,产量高,种植收益高。栽培密度过高籽粒较短,商
    品性差,收购价较低;栽培密度过低,产量较低,种植收益下降。

  • 栽培生理
    李焕春,安 昊,妥德宝,张 君,赵沛义
    2013, 35(增刊(下)): 3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干旱地区开沟播种影响向日葵出苗率及产量的机理,通过模拟试验对向日葵出苗期间种子下
    方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干旱期间,开沟5cm播种(沟播)种下0cm(种侧)的平均土壤含水
    量比平作增加5.11个百分点;降水后,种子下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相比,平作处理中变化幅度较大,沟播处理中
    变化较平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2~3d后,沟播的含水量均大于平作,且平均含水量较高。降水对土壤含水量
    的影响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20mm左右的降水可明显增加种子下0~10cm的土壤含水量,5mm左右的降水可
    明显增加种侧的土壤含水量。沟播使向日葵的出苗率比平作提高21个百分点,增产15.5%,主要是因为沟播有较
    好的探墒和保墒作用。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赵 莉,汪 强,孔小卫,田东丰,林勇翔,韩新峰
    2013, 35(增刊(下)): 3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芝麻品种皖芝1号和豫芝4号为供试材料,在江淮区黄棕壤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在不同施肥
    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的氮(N)、磷(P)、钾(K)养分含量和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各器官NPK含量均随
    生育期推进而降低,成熟期各器官N含量为籽粒3.58%、叶片2.36%、蒴果1.52%、茎秆0.60%;P的含量为籽粒
    0.917%、蒴果0.274%、叶片0.201%、茎秆0.128%;K含量为茎1.778%、蒴果1.423%、叶片1.117%、籽粒
    0.558%。随生育进程NPK积累量逐渐增加,NPK总积累量分别为49.37~124.86kg/hm2、10.86~23.32kg/hm2、
    40.20~102.72kg/hm2,盛花期积累量最大分别为42.85%、45.98%、43.58%,随施肥量增加NPK总积累量以及各
    器官中NPK积累量均增加,在初花期皖芝1号NPK的积累量均高于豫芝4号,生产100kg籽粒产量需要N8.537
    ~9.656kg、P2O53.061~4.706kg、K2O6.911~10.092kg。施肥能促进芝麻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合理施肥、选择适宜
    品种有利于芝麻获得高产。

  • 土肥植保
    邹晓芬,李书宇,熊 洁,陈忠平,邹小云,陈伦林,宋来强
    2013, 35(增刊(下)): 3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苗、齐苗是直播油菜生产至关重要的第一环节。为探讨直播全苗技术,着重研究了墒情及补墒、种肥
    类型及用量对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墒情、种肥类型和数量对出苗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墒情对出苗影响显著,补
    墒可有效提高出苗率,浸种对提高出苗率的效果不明显;尿素作种肥对出苗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是复合肥,钙镁
    磷肥用量较大时对出苗也有较大影响;少免耕轻简化播种比浅耕条播可耐受更大的种肥用量。因此,根据播种方
    式掌握适宜种肥类型及用量对于实现一播全苗非常关键,播种机上增加浇水装置实行补墒播种对于确保旱地油菜
    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土肥植保
    李尚霞,杨吉顺,张智猛,陈殿绪
    2013, 35(增刊(下)): 3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县作为研究样区,利用3S技术在分类样区内的花生田取土,测定土壤氮含
    量,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模拟出不同地区花生田土壤氮含量的分成图。结果表明,三个市花生田土壤
    氮含量都比较高,三个市之间比较,平度土壤氮的含量最低,莱阳的最高,乳山的居中。

  • 土肥植保
    卫双玲,高桐梅,汪学德,李春明,张海洋,芦海灵
    2013, 35(增刊(下)): 3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采用底肥和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硼肥不同施用方式和浓度对芝麻籽粒性状、芝
    麻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基因型芝麻对硼肥的耐受力不同,栽培种比农家种对硼肥的耐受力
    高;(2)叶面肥施用时期不同,用肥量有差异,栽培种郑芝98N09现蕾期喷施以1.2kg/hm2用量效果最好,盛花期喷
    肥以1.2kg/hm2用量效果最好;新蔡选抗在现蕾期喷肥0.6kg/hm2效果最好,盛花期喷肥0.6kg/hm2效果最好;硼
    肥对郑芝98N09籽粒中芝麻素含量的提高优于新蔡选抗;(3)硼肥作底肥施用,芝麻产量性状优化,并随着施肥量
    的增加,在芝麻成熟时叶色逐渐加深。作叶面肥施用时,施肥时期不同对芝麻叶色的影响也显著不同。

  • 土肥植保
    汪瑞清,范 芳,魏林根,肖运萍,袁展汽,刘仁根,林洪鑫
    2013, 35(增刊(下)): 3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芝麻种植效益,研究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红壤旱地芝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肥用量为
    105kg/hm2,密度为225000株/hm2时,芝麻产量最高,达1076.4kg/hm2,较T7处理(氮肥用量为165kg/hm2,密度
    为150000株/hm2时)产量增加36.9%。中氮处理(105kg/hm2)的株高和主茎果轴长要高于低氮处理(60kg/
    hm2),而始蒴部位低于60kg/hm2的处理。高氮处理条件下(165kg/hm2)的株高和主茎果轴长要明显低于中氮和
    低氮处理。在低氮和中氮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蒴果数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尤其是在低氮条件下,密度为
    225000株/hm2的时候蒴果数最少。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在红壤旱地上施用氮肥用量以105kg/hm2 和密度以
    225000株/hm2为宜,能够较好地提高芝麻产量。

  • 土肥植保
    夏瑞娥,王小清,倪 郁,李加纳
    2013, 35(增刊(下)): 4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抗病品种中双9和感病品种渝油19为材料,在茉莉酸甲酯(MeJA)喷
    雾处理后的油菜幼苗上接种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分析MeJA对幼苗发病程度、核盘菌的离体抑菌效果及
    对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00μmol/L的MeJA对油菜核盘菌的菌丝生长没有明显
    抑制作用,当MeJA的浓度为300μmol/L时有直接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随MeJA浓度增加。MeJA诱导处理油菜
    幼苗后,能够减轻中双9和渝油19菌核病的发病程度。POD活性测定结果表明,MeJA诱导后使挑战接种处理的
    植株体内POD活性显著高于单独接种处理和对照(中双9在接种24h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喷施MeJA能减轻
    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其作用机制与抑制核盘菌生长和诱导植株POD活性增加有关。

  • 土肥植保
    宋亚辉,李玉荣,程增书,陈四龙,王 瑾, 张嘉楠,刘朝芳,张鹏娟,晏立英,廖伯寿
    2013, 35(增刊(下)): 4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叶斑病和网斑病是北方花生产区的主要病害。通过对花生叶斑病不同防治药剂试验表明,金极冠、
    百泰、阿米妙收三种杀菌药剂对花生叶斑病和网斑病均具有极显著的综合防治效果。在叶斑病发病初期,叶面喷
    施金极冠3000倍液防效为52.72%,阿米妙收1500~2000倍液防效为48.11%,百泰1500倍液防效为51.22%,
    并能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28.06% ~30.61%和籽仁产量29.66% ~31.37%,且能够提高籽仁含油量1.34% ~
    2.12%。

  • 土肥植保
    谢吉先,王书勤,陈志德,孙 玉,刘永惠,韩桂琴,沈 一
    2013, 35(增刊(下)): 4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广泛引进各类种衣剂品种的基础上,筛选了适宜当地自然生态和生产条件、防治花生地下害虫效果显
    著的种衣剂品种(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其具体使用方法为,即公顷用量450~600mL+5%氯虫苯甲酰胺
    675mL+水4.5L混合均匀拌种,即混即拌,拌后晾干待播;优选了集花生地下害虫防治、苗期病害控制于一体的种
    衣剂组合,即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50~600mL+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75mL+升氏(50%多菌灵+5%氟
    硅唑)可湿性粉剂225g或亮盾(25g/L咯菌腈+37.5g/L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150mL或瑞苗清(24%恶霉灵+6%
    甲霜灵)水剂75mL,兑水4.5L,播前均匀拌花生种仁180~225kg,既能较好地减轻苗期根腐、茎腐病害,又能较好地
    控制中后期地下害虫危害,还能对中期白绢病有部分控制效果。采用现场演示、农户体验、培训指导,并联合农资
    企业及其全覆盖的营销网络进行物技结合的推广模式,达到该成果一年示范、二年推广、三年普及的突出效果。

  • 土肥植保
    赵志强,李 晓,曲明静,鞠 倩,姜晓静,王 梦
    2013, 35(增刊(下)): 4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30%毒·辛微囊悬浮剂拌种防治花生田蛴螬,以明确对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安全性和产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30%毒·辛微囊悬浮剂对花生生长无不良影响,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为58.75% ~88.75%,药剂处理
    区的花生产量较对照增产4.78% ~7.23%,可在大田花生推广应用。

  • 土肥植保
    许曼琳,迟玉成,王 磊,谢宏峰,王学武,袁宗英,刘爱娜,李长松
    2013, 35(增刊(下)): 4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疮痂病已成为山东花生产区一种主要病害,通过轮作、地膜覆盖均能减轻该病危害,且轮作防治效
    果明显。田间以30%苯甲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

  • 土肥植保
    石凤梅,孟庆林,马立功,刘佳,李易初,张匀华
    2013, 35(增刊(下)): 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体叶法和幼苗菌丝块贴接法,对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和向日葵植株上共102个核盘菌分
    离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来源不同的核盘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一些致病力强的菌株对向日葵、大豆、油
    菜和茄子的致病力都比较强。采用幼苗菌丝块贴接法测定不同菌株在各作物品种上的病斑均小于离体叶片法的
    病斑,但其致病性趋势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了菌核病菌致病力的复杂性。来源不同寄主的核盘菌菌株间的致病
    力与作物种类及品种有关。

  • 测试加工
  • 测试加工
    钟 娟,魏玖红,董绪燕,魏 芳,陈 洪
    2013, 35(增刊(下)): 4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利用高温气相色谱快速测定菜籽油中甘三酯的方法:使用DB-5HT高温毛细管柱(进样口和检
    测器温度分别保持在360和380℃),无需对菜籽油进行复杂的衍生化操作,可以快速便捷地测定菜籽油中的甘三
    酯总碳数组成,优化后最低检出限为0.021mg/mL。用正己烷溶解并稀释成2mg/mL的菜籽油溶液,测定结果表明
    菜籽油中甘三酯总碳数分布在50~62之间,总碳数为54的甘三酯含量最高,与文献中报道的菜籽油中甘三酯的
    种类相符。

  • 测试加工
    董绪燕,钟 娟,雷 永,魏 芳,陈 洪
    2013, 35(增刊(下)): 4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Ag-HPLC-APCI-MS对高油酸和普通油酸花生油中的甘三酯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剖析,结果表
    明,高油酸和普通油酸花生油甘三酯类型差别不大,但含量区别明显,特别是sn-OOO的含量是决定花生油类型的
    关键。

  • 测试加工
    马 飞,陈 冉,李培武,甘冬生
    2013, 35(增刊(下)): 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紫外线对花生中黄曲霉毒素降解效果的影响,选用不同波长、功率的紫外灯对花生样品进行
    不同时间的照射处理,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对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有很好的降解效果,相比于365nm紫外灯,254nm
    紫外灯对黄曲霉毒素降解效果较好;紫外灯功率越大,处理时间越长,降解百分率越高。花生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
    明,在254nm、15W紫外灯照射下处理1kg花生样品,照射距离为10cm,3h后花生营养品质参数酸价、过氧化值、多
    酚和白藜芦醇含量无显著变化,说明紫外线能够发展成为有效去除黄曲霉毒素的安全方法。本文为紫外线照射在
    花生黄曲霉毒素降解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 测试加工
    喻 理,李培武,陈小媚,胡小风,汪雪芳
    2013, 35(增刊(下)): 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曲霉毒素在氧化石墨烯上的吸附研究对于黄曲霉毒素的去除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考察了黄曲霉毒素B1在氧化石墨烯上的吸附动力学和最大吸附容量,并对其在植物油中的吸附情况作了研
    究。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可以吸附黄曲霉毒素B1,室温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h,且氧化石墨烯对黄曲霉毒素B1的
    吸附不受黄曲霉毒素B2的影响,最大吸附量为62.5ng/mg。本文有望为氧化石墨烯材料在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
    脱除应用提供重要数据。

  • 测试加工
    贺亚萍,马 良,李培武
    2013, 35(增刊(下)): 4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食醋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并实现了食醋中黄曲霉毒素B1 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
    测。分析了提取溶剂、水添加比例对黄曲霉毒素B1 提取率和试纸条显色条带的影响,最终选择两者比例为1∶2。
    在此条件下,建立了定量检测标准曲线,该检测方法同批次和不同批次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82% ~8.1%、
    6.65% ~9.76%,日间、日内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88% ~6.73%、5.04% ~8.02%。实际阳性样品的检测结果
    与高效液相结果一致,此方法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

  • 测试加工
    徐宝成,李培武,王秀嫔,张良晓
    2013, 35(增刊(下)): 4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检测茶籽油(CSO)掺伪
    的方法,该方法以胆固醇为靶标物,可以检测掺杂在茶籽油中的微量动物脂肪。GC×GC-TOF/MS和普通GCFID
    相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对复杂样品中的同分异构体实现很好的分离。本方法利用固相萃取柱
    (SPE)对油样中的甾醇进行分离,与GB/T25223-2010的前处理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和节省有机溶剂的优点。
    研究表明,GC×GC-TOF/MS可以实现胆固醇三甲基硅醚和胆甾烷醇三甲基硅醚的完全分离,因此纯CSO和掺入
    动物脂肪的CSO,其胆固醇含量可以被精确定量。胆固醇在动物脂肪中含量较高,而在CSO中含量很低,通常小
    于5mg/kg。当CSO中掺入大于0.3%的动物脂肪时,其胆固醇含量水平与纯CSO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因此本方法
    适用于检测掺杂微量动物脂肪的CSO,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 测试加工
    杨青青,马 飞,张 奇,李培武
    2013, 35(增刊(下)): 4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4-二甲氨基吡啶(4-Dimethylamino-pyridine,DMAP)为催化剂,将胆固醇与丁烯二酸酐(malatic
    acid)反应生成具有羧基末端的半抗原Hapten-1。采用活泼酯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
    白蛋白,OVA)偶联得到具有免疫活性的人工抗原偶联物,分别作为免疫原和包被原。经透析后对偶联物进行紫外
    全波长扫描,表明偶联成功。将免疫原免疫小鼠,采用间接非竞争ELISA测得小鼠抗血清效价可达1∶12800,表明
    免疫效果良好。本研究首次合成的胆固醇人工抗原为下一步研制掺伪标志物胆固醇单克隆抗体提供了关键试剂,
    同时为研究建立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免疫速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 测试加工
    瞿巧钰,陈珊珊,刘潇威,李培武,张 奇
    2013, 35(增刊(下)): 4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萘威农药分子的人工抗原合成是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关键,用对硝基苯氯甲酸酯活化萘酚并分别与
    6-氨基己酸、4-氨基丁酸及3-氨基丙酸反应,分别合成了完全保留氨基甲酸酯结构的半抗原6-(1-萘氧基甲
    酰胺基)己酸(CNH)、4-(1-萘氧基甲酰胺基)丁酸(CNB)、3-(1-萘氧基甲酰胺基)丙酸(CNA),并采用改良的
    活化酯法与载体蛋白共价连接制备了突出甲萘威结构特征的抗原。通过紫外扫描初步确证偶联成功,并开发
    MALDI-TOF/MS条件准确地测定了其偶联结合比。测得它们的偶联比分别为15∶1、17∶1和19∶1,得到较好的免
    疫偶联比。本实验采用的超滤法纯化人工抗原较为高效简捷。

  • 测试加工
    王恒玲,张 奇,李培武,张兆威,张 文,姜 俊
    2013, 35(增刊(下)): 4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醚菊酯农药被广泛用于防治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害虫,醚菊酯农药人工抗原是研究建立其农残免疫快
    速检测技术的关键前提。本文利用琥珀酸酐和3-苯氧基苯甲醇,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醚菊酯半抗原4-氧代-4
    -(3-苯氧基苄氧基)丁酸,并用活泼酯法将其与胎牛血清(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合成免疫原和检测抗原。
    用BSA偶联物免疫Balb/c小鼠获得的抗血清,间接非竞争ELISA测得其效价为1∶60000,间接竞争ELISA测得
    IC50值为4.01μg/mL。为醚菊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免疫检测技术提供了关键的试剂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测试加工
    陆吉瑞,陈艳伟,王承明
    2013, 35(增刊(下)): 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初步探索菜籽饼粕多糖解酒保肝的保健效果,本实验研究了其防醉功效和醒酒功效。实验结果表明,
    摄入菜籽饼粕多糖后,小鼠从正常到醉酒的耐受时间相对延长66.81%,醒酒时间相对提前了20.45%,并缩短了
    17.79%。与此同时,菜籽多糖溶液可降低酒精引起的小鼠肝组织中MDA、AST和ALT含量,提高肝组织中GSH和
    SOD含量,从而有效降低肝脏指数,抑制由于酒精引起的血清中TG含量升高现象,提高血清中ADH含量。根据小
    鼠肝脏切片观察,菜籽饼粕多糖溶液对酒精致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较好的护肝作用。

  • 测试加工
    杨 湄,周 琦,刘昌盛,黄凤洪,郑 畅
    2013, 35(增刊(下)): 4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籽冷榨制油可显著提高油脂和饼粕质量,但存在出油率偏低等问题,寻求一种合适的油菜籽预处理
    技术和方式,使之既能提高冷榨出油率,又不影响菜籽油品质,对于促进油菜籽冷榨制油技术发展和推广,提高油
    菜籽加工业技术经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油菜籽进行微波处理后冷榨制油,系统评价原料初始水分含量、
    微波处理时间和微波处理功率对冷榨菜籽油主要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初始水分含量、微波时间和微
    波功率对菜籽油酸价影响不显著(p>0.05),对过氧化值、油中叶绿素含量和色泽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
    0.001)。随微波时间的延长,酸价略有增加,过氧化值先增加后降低,叶绿素含量增加,色泽变深。此外,初始水分
    含量较低(9%、11%)和较高(13%、15%)的油菜籽,其冷榨菜籽油加热试验出现絮状析出物的微波处理时间分别
    为6min和7min,即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油的加热试验也变得不符合四级菜籽油国家标准的要求。微波技术是一
    种可供选择的油菜籽预处理方式,本研究结果可为微波处理参数的优化选择提供指导和依据。

  • 测试加工
    周 琦,杨 湄,黄凤洪,郑 畅,刘昌盛,李秀兰
    2013, 35(增刊(下)): 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不同制油工艺(压榨和浸出)不同等级标准的15种市售菜籽油,比较分析其基本理化品质、微量活
    性成分、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风味的差异。结果表明:15种菜籽油中有5种为低芥酸菜籽油;压榨油α-VE 和γ-
    VE 总量显著高于浸出菜籽油,但两者植物甾醇总量无显著差异,两种制油工艺下氧化稳定性无明显规律;压榨菜
    籽油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显著高于浸出油,浸出油的挥发性成分多为油脂氧化产物,而压榨油在保留菜籽原
    有风味基础上具有2,5-二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等焙烤风味成分。

  • 测试加工
    黄玉林,王 慧,陈卫军,赵松林
    2013, 35(增刊(下)): 4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价喷雾干燥的天然椰子油微胶囊制品的质量。结果表明,天然椰子油微胶囊为微黄
    色粉末,有淡淡的椰奶香,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水分含量为4.13%,表面油含量为2.33%,溶解度为57.90%,微胶
    囊效率为66.82%。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外形颗粒较圆整,表面光滑,致密,无裂纹,表面有凹陷。贮藏试验表
    明,天然椰子油微胶囊制品贮藏稳定性低于天然椰子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