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王 会,桑世飞,梅德圣,李云昌,刘 佳,付 丽,王 军,陈玉峰,胡 琼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 高抗裂角性是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油菜品种的基本要求。为了明确油菜抗裂角性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抗裂角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小孢子培养构建了一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 DH)群体。采用随机碰撞法对该群体进行连续两年的抗裂角性鉴定,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抗裂角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抗裂角性受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涉及的基因数目为8~10对,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及基因间的互补作用;两年试验中抗裂角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85.00%,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受其它微效多基因及环境的影响有限。因此,在油菜抗裂角性遗传改良中,应通过杂交聚合不同抗性等级材料中的主效抗裂角基因,在早期世代加强对抗性的选择,并可以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王琳琳,刘春燕,姜振峰,姚丙晨,沈岩茹,马占洲,辛大伟,韩雪,李涛, 胡国华*,陈庆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稳定性QTL,从而为培育高蛋白大豆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源自美国大豆Charleston和中国品种东农594杂交获得的147个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三种生态环境下三年数据估算的Shukla稳定性方差对大豆蛋白含量进行了遗传和QTL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大豆蛋白稳定性QTL得到2个QTL,分别为qPRO1-1和qPRO17-1,位于连锁群A1和L上,贡献率分别为4.70%和5.73%,共解释10.43%的表型变异。利用混合区间作图法MIM检测到2对上位性QTL,互作染色体为A1×G和A1×A2,上位效应分别为0.19**和-0.22,贡献率为12.82%和17.42%,共解释30.24%表型变异。本实验分析多个环境下的数据,考虑到了QTL 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在三种环境条件下分析QTL,检测到了在不同环境下可以稳定出现的QTL位点。控制大豆蛋白含量的QTL位点,都表现出明显的上位性效应和GE互作效应。其中稳定性较好的QTL和公共图谱上定位的调控大豆蛋白质含量的QTL prot 1-7、cq oil003、oil8-1, prot 17-5、prot 2-1、prot 12-1等在区间上一致。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李海燕,韩英鹏,赵雪,李文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三个地点的大豆品种合丰25与Bayfield及其衍生的144个重组自交系种子中的维生素E含量,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三个地点的大豆种子的维生素E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哈尔滨地区α-生育酚为 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γ-生育酚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δ-生育酚为 2对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在呼兰地区α-生育酚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γ-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δ-生育酚为 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在绥化地区α-生育酚为无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γ-生育酚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δ-生育酚为 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 遣传育种
    李琼琼,张洁,邓宇,于威君,高红桃,靳京,王南,王法微*,李海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抗逆性强的大豆旱碱一号为材料,首次从中克隆了编码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9-cis-epoxycarotenoid dioxygenase,NCED)的GmNCED1基因全长cDNA片段,该基因编码区含有1 836个核苷酸,编码611个氨基酸。通过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GmNCED1与花生、菜豆等双子叶豆科植物NCED的同源性高达84%以上。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高盐、低温、干旱、外源ABA以及NAA处理均可以诱导该基因在大豆叶片及根中表达。本研究初步揭示GmNCED1基因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为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优质的候选基因。

  • 遣传育种
    李梦寒,李昌明,许进鸿,何 燕,旦 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西藏黄籽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以西藏主要农区采集的16份白菜型黄籽油菜农家品种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0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叶柄长度、薹茎叶着生状态、分枝习性外的27个表型性状变异类型多样,平均多样性指数达1.840,高于国内白菜型油菜平均水平1.709。变异系数(3.92%~52.84%)也表明了性状变异的丰富性。基于主成分因子综合得分进行离差平方和法聚类分析,取卡方平均距离0.80为阈值,将16份白菜型黄籽油菜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角果最长,每果粒数最多;第Ⅱ类分枝部位最高,一次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最多;第Ⅲ类分枝部位最低,主轴有效长度最短、有效角果数最少。此外,白菜型黄籽油菜籽粒以极大型和大型为主,种皮色泽丰富。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玉姣,徐克章,陈展宇,李大勇,赵新宇,张治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大豆品种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根系伤流液含氮化合物的变化规律,以吉林省1923-2009年间育成的29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测定根系伤流液中的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游离氨基酸(FAA)的浓度、总量。结果表明:大豆根系伤流液中含有大量的FAA;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增加了根系伤流液中硝态氮、FAA的浓度和总量,但铵态氮的浓度有所降低,其总量随着育成年代的变化不显著;同一大豆品种根系伤流液中的氮浓度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而降低,氮总量由于受到其浓度和伤流强度的共同影响,表现为R4期最高,R2期次之,R6期最低。由此说明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提高了根系伤流液中含氮化合物的水平,R2期氮代谢最为旺盛,是大豆需氮的关键时期,应注意合理追施氮肥。 

  • 栽培生理
    谢亚萍,安惠惠,牛俊义 *,孙芳霞,剡 斌,张中凯,崔政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氮磷对胡麻茎叶中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设计不施肥、施磷、施氮和氮磷配施4个处理。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溉地陇亚杂1号整个生育期茎、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一致,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片中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高峰值出现在现蕾期,茎中出现在盛花期;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茎中呈降-升-降趋势;可溶性糖累积量,茎中先升后降,呈倒V型,最高值出现在绿熟期,叶中可溶性糖累积量也呈倒V型,最高值出现在盛花期。胡麻茎叶中叶绿素a、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和累积量都随氮磷增加而增加;氮磷配施与不施肥(CK)相比胡麻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蒴果数、每果籽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分别提高了27.97%、16.13%、18.52%和49.07%。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刘秀秀,鲁剑巍*,王 寅,张洋洋,汪 洋,刘 涛,任 涛,李小坤,丛日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油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利用当前推广的6个油菜品种秦优11号(QY11)、中农油2008(ZNY2008)、中油杂11号(ZYZ11)、湘油17(XY17)、浙油601(ZY601)和沪油杂1号(HYZ1),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品种对施肥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同施肥处理下不同品种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不施N(PKB)、不施P(NKB)、不施K(NPB)及NPK全施(NPKB)处理下品种间最大差异分别为385、244、759和720kg/hm2,变异系数分别为18.1%、25.5%、16.4%和11.0%。氮、磷、钾施用可显著提高各品种产量和相应养分积累量,NPKB处理相比PKB、NKB及NPB处理分别增产1 101~2 012、1 681~2 459和293~1 567kg/hm2,N、P、K积累量分别增加63.0~113.2、17.2~23.8和94.1~166.3kg/hm2。不同品种氮、磷、钾肥利用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对氮、磷、钾的响应一致,其中秦优11号对氮、磷、钾肥施用的敏感程度均大于其它品种,湘油17耐低氮、低磷和低钾的能力均高于其它品种。

  • 土肥植保
    张 翔, 毛家伟,司贤宗,李国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增施有机肥和钼肥对连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和钼肥可以明显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和根瘤的形成,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性状。增施钼肥花生单株根瘤数增加4.8~9.5个,侧枝长和单株有效分枝数分别增加1.4~10.3cm、1.2~2.5条,产量提高6.3%~22.3%,植株钼积累量提高1.72~2.69倍。增施有机肥花生产量提高8.2%~15.0%,蛋白质和粗脂肪分别增加13.2%~27.9%和10.3%~20.4%,但不同有机肥间效果差异不显著。本试验最佳组合为:每公顷施饼肥1200 kg+钼肥播种。 

  • 土肥植保
    王 蓉,何文寿*,马玉波,任 然,赵 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氮素对油葵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同心地区进行了油葵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条件下,氮磷钾养分积累均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施氮量在6~18kg/667m2之间时,均促进油葵对氮磷钾的吸收。其中,100kg籽粒所需N、P2O5、K2O范围分别是5.68~6.19kg、4.32~4.62kg、14.82~21.20kg,三要素(N:P2O5:K2O)平均比例为1:0.76:2.93。成熟期时,氮磷钾总积累量均是N2P2K2处理最高,分别达到47.99g/株、35.45g/株、152.30g/株。当施氮量为10.53kg/667m2时,产量达最高值221.02kg/667m2,最佳经济效应施氮量为9.54kg/667m2,最佳经济效益产量为220.48kg/667m2。

  • 土肥植保
    金程凡,朱宏建,高必达*,胡冬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2年在湖南醴陵市油菜黑霉病果上经镜检和病种分离检出链格孢(Alternaria spp.),其后检测了36个品种的种子带菌情况,华湘油12号带菌率最高(51%)。经rDNA-ITS序列分析,分离菌分属芸薹生链格孢(A. brassicicola)和芸薹链格孢(A. brassicae)两个种。华湘油12号带菌率最高(66%),且全为芸薹生链格孢,而芸薹链格孢以常油杂61为最高(15%),未检测到萝卜链格孢(A. raphani)。禾盛油868种子上未检测到链格孢菌。

  • 土肥植保
    林晓红,景 岚*,康振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向日葵锈病严重影响向日葵的产量。为了找到抗锈病相关基因,根据已知NBS-LRR型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P-loop和GLPL设计简并引物,以接菌的抗病向日葵品种CM29叶片的cDNA为模板进行扩增。通过克隆转化得到10个具有连续开放阅读框的RGA,经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分为TIR-NBS-LRR和non-TIR-NBS-LRR两种类型。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所获得的RGA具有典型的NBS-LRR型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即P-loop、kinase-2a、kinase-3a和GLPL结构。运用BLASTX分析这些结果,表明其RGA与已知的抗病基因相应保守区域的同源性为18.1%~51.1%,说明它们可能与抗病功能基因具有密切联系。

  • 土肥植保
    周园园,王媛媛,朱晓峰,陈立杰,陈井生,段玉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微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原理,研发了生物种衣剂SN101,并进行了田间试验,旨在解决大豆胞囊线虫病问题。采用自主筛选的对线虫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巨大芽孢杆菌Sneb482、简单芽孢杆菌Sneb545和费氏中华根瘤菌Sneb183菌株进行多菌株复配,通过对大豆种子发芽能力的检测试验,验证种衣剂的复配比例及对寄主植物的安全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种衣剂SN101对大豆出苗无影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效(46.51%)显著高于商品种衣剂对照(重茬丹,主要成分为BFA生物制剂20%)和空白对照,对大豆株高、产量亦有明显的促生和增产作用。

  • 土肥植保
    张雨竹,董雪梅,郭春兰,于春生,孙冬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采用了管碟法和种子萌发法研究了实验室分离获得的桃色顶孢霉对茄病镰刀菌F. solani.的拮抗作用以及对大豆的促生作用,并采用愈创木酚法、紫外吸收法、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研究了顶孢霉发酵液对POD、CAT、SOD三种抗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顶孢霉发酵液对镰刀菌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菌丝变稀疏。大豆种子经不同浓度桃色顶孢霉发酵液处理后,萌发率及种子酶活性均产生变化。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种子萌发促进作用不同,当发酵液浓度为10%时,胚根长,胚芽长,胚根鲜重,胚芽鲜重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91cm,0.037g,4.07cm,0.1666g。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9.37%,63.24%,30.54%,45.80%。当处理种子的发酵液浓度为6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83.67%,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3.90%;酶活性最强,POD、CAT和SOD分别为683U、160.67U和301U,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 73.50%,43.78%,76.73%。初步证实了桃色顶孢霉发酵液中含有能够促进大豆种子的萌发及抗逆酶活性升高的物质。

  • 土肥植保
    郭洪参,张悦丽,齐军山,张博,李林,徐作珽,李长松*,张广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山东省多地采集的花生茎腐病株上分离到15个茎腐病菌株,选取6个典型菌株,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生物学特性研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6个菌株的核糖体DNA-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核糖体DNA-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确认供试6个菌株为同一种病原菌,与GenBank中可可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Diplodia的同物异名)的同源性高达99%以上。根据6个菌株的形态特征、致病性测定结果及生物学特性,并结合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将山东花生茎腐病的病原鉴定为棉色二孢菌(Diplodia gossypina )。

  • 测试加工
  • 测试加工
    王 督,张 文,李培武*,张 奇,张兆威,丁小霞,姜 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主研制的黄曲霉毒素B1胶体金免疫定量检测卡,建立花生、玉米、大米、小麦等粮油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定量分析方法,4种样品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20.0μg/kg,R2>0.97,方法的定量限为1.0 μg/k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5%~106%,RSD<20%。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免疫亲和柱净化-HPLC法相比,相对误差<15%,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特点,适用于粮油农产品及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 筛查,样品检测时间只需15min,检测成本低于其他方法。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周如军*,徐 喆,王大洲,杨凤艳,薛彩云,傅俊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辽宁地区花生褐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期指导病害防治。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辽宁省不同产区及不同品种花生褐斑病进行调查。2011年和2012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病害均有发生,沈阳产区病害发生严重,兴城地区病害发生较轻,且多数产区2012年病情指数高于2011年。不同品种间病情指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四粒红最重,白花生最轻。通过SAS软件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褐斑病病情指数随时间流行动态。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王绍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南美主产国大豆生产发展沿革。介绍南美大豆育种体制、育种目标、育种程序、种子推广服务体系及品种保护现状,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展望南美大豆育种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

  • 综述与专论
    金 虎,李坤朋,黄凤洪*,钮琰星,郭 勉,向 霞,胡传炯,万 霞,龚阳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菜籽饼粕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由于饼粕中存在硫甙、芥酸、植酸等多种有害成分和抗营养因子,其利用价值和应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生物技术法对于改善饼粕饲用品质、提升综合利用价值、拓宽应用领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重点介绍了生物技术法在饼粕脱毒、饲用品质改良、发酵生产食用菌和酶制剂等产品的生物转化与高值化利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概述了生物技术法应用于饼粕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