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蔡东芳,张书芬,肖英杰,吴江生,刘克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联分析是一种分辨率较高的高效QTL定位方法。为初步揭示甘蓝型油菜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遗传基础,挖掘可能控制该性状的候选基因位点,选取192份甘蓝型油菜品种和自交系构建自然群体,利用1 109个SSR和AFLP标记对菜籽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进行了初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最优的Q+K模型下,2009-2011年3年共检测到93个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对表型解释的效应值在3.04% ~ 38.34%之间,其中有49个标记在2年或3年中被同时检测到(P< 0.001)。共检测到15个标记与多个性状共关联,其中有9个与油酸和亚油酸共关联。同时也检测到一些对油酸具有正向贡献的优异等位基因。这些优异等位基因的聚合将有助于改良甘蓝型油菜的脂肪酸成分。

     

  • 遗传育种
    阳永学,李振波,童超波,黄军艳,于景印,董彩华*,刘胜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通过转基因技术建立新型授粉控制体系,克隆与雄性不育相关的基因及启动子,根据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信息设计特异引物,获得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BnCP51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和上游启动子序列。BnCP51基因全长1 032bp,在GenBank登录号KC898325,启动子长1 951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nCP51具有木瓜蛋白酶基因家族典型的保守结构域ERFNIN和GCNGG功能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nCP51在花蕾中高量表达。在线启动子序列元件预测分析发现BnCP51启动子序列中有多个花药特异表达元件。构建重组载体pBnCP51::GUS,转化拟南芥,GUS染色结果表明在BnCP51启动子的驱动下,报告基因GUS仅在中期花蕾和花药中特异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不表达。

  • 遗传育种
    李新平,徐志军,蔡 岩,郭建斌,黄 莉,任小平, 李振动, 陈伟刚,罗怀勇,周小静, 陈玉宁, 吴明煜,姜慧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远杂9102×徐州68-4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的188个家系为材料,连续3年种植后检测其含油量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该RIL群体的含油量及脂肪酸变异丰富,从中获得了含油量稳定高于高值亲本的后代材料1份,油酸含量稳定高于高值亲本的材料23份。RIL群体的含油量、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以及油酸/亚油酸比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849、0.761、0.874和0.887,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利用前期构建的SSR遗传连锁图,结合 3年主要品质性状鉴定数据,共检测到82个相关QTLs,分布在11个连锁群上,其中与含油量、油酸、亚油酸和油酸/亚油酸比(油亚比)相关的QTLs分别为15、21、21和25个,贡献率大于10%的主效QTLs有23个,2年能重复检测到QTLs有8个,3年重复检测到的有4个。其中,本研究新鉴定出的主效QTLs有7个,重复性好的有5个,尤其是LG2上区间GM2839-GNB159,3年均定位到与油酸和油亚比相关的QTLs,2年定位到与亚油酸相关的QTLs,贡献率为5.80%~28.14%,该区间只有1.63cM。这些QTLs的获得对于花生品质性状改良中亲本选配、后代标记辅助选择以及QTL精细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 遗传育种
    黄桃翠,李加纳*,唐世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国家油菜品种区域试验长江中游组(2014-2015年度4组区试,每组包含对照在内共12个参试品种)的数据,探讨农艺性状稳定性对油菜丰产性和稳产性的影响。利用AMMI模型计算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敏感度来衡量各性状的稳定程度。在每个试验组内,根据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总体农艺性状稳定性对品种进行归类。通过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探讨农艺性状与产量两者敏感度之间的密切程度。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两者敏感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及农艺性状敏感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多数高、中产类型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稳定度中等或稳定;多数低产类型品种农艺性状稳定度中等或不稳定,产量稳定度没有明显倾向。农艺性状与产量两者的稳定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农艺性状稳定度的联合线性作用能解释约70%的产量稳定度变异原因。一次分枝高度和一次分枝相对高度(一次分枝高度与株高的比值)、一次分枝数与单株角果数的稳定度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千粒重、一次分枝数、主花序角果密度、分枝相对高度、每角粒数、生育期和菌核病病指敏感度与产量稳定性有较为密切关系。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龚 屾,张盼盼,冯乃杰,郑殿峰*,李 东,张洪鹏,刘文彬,刘 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根系的时空分布规律,有助于找到大豆根系生长中关键的时间点和空间位置。本研究以亚有限型品种合丰50和无限型品种合丰55为材料,采用自制的两种栽培装置,于六节期(V6)、盛花期(R2)、盛荚期(R4)、始粒期(R5)、鼓粒期(R6)、成熟初期(R7)分段分层取样,分析大豆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以及根系干物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两个大豆品种根系的总干重、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总体上呈现出单峰增长趋势,峰值均出现在R4至R6期。根系干重密度、长度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在垂直方向总体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水平方向上随着与主茎距离的增加而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并于垂直0~20cm和水平0~5cm的土层中达到最大值,其中垂直0~20cm土层根系的长度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和干质量密度在各生育时期分别占整体根系各指标的49.05% ~ 66.09%、52.07%~66.66%、56.74% ~ 69.73%和79.14% ~ 84.82%;水平0~5cm土层根系的长度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和干质量密度分别占整体根系各指标的28.79%~41.68%、41.12%~59.24%、58.44% ~ 76.64%和88.85%~ 94.02%。与合丰55相比,合丰50根系较发达、体积庞大、干物质积累多。在大豆高产品种选育中可以把R4 ~ R6期内的根系各项指标作为参考依据。

  • 栽培生理
    吴雨珊,龚万灼,刘 鑫,武晓玲,杨 峰,王小春,刘卫国,雍太文,杨文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套作复光后大豆补偿生长能力的评价方法,比较不同大豆品系补偿生长能力差异,本研究以136个大豆品系为材料,在田间设置2个处理,即不遮荫和遮荫+光照恢复。于取消遮阳网当日和取消后30d 共测定了14项形态指标,成熟期调查每个大豆品种(系)的单株产量。根据遮荫+光照恢复处理和不遮荫处理计算各品种各单项指标的补偿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大豆的补偿生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将14个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计算补偿能力综合得分(D值),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136份大豆品种按照补偿生长能力强弱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Ⅵ类群(10个材料)补偿生长能力较强,产量较高。通过逐步回归建立套作大豆补偿生长能力评价数学模型,D=-1.314+1.110 X4+0.623 X7+0.831 X1+0.642 X9,(R2=0.990),并筛选出地上部总干重、叶面积、SPAD、中间节粗作为套作大豆补偿生长能力的主要鉴定指标。

  • 栽培生理
    于晓波,梁建秋,何泽民,廖俊华,张明荣,吴海英,明 充,唐琼英,李小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形态和光合特性,探讨叶片对带状套作的响应机制,为耐荫大豆品种筛选与选育提供依据。以南豆12、桂夏1号和华夏5号等3个耐荫性存在显著差异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活体测定植株叶倾角、叶柄长度、叶形指数和光合特性,取样测定大豆叶片的比叶重和单株叶面积。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条件下,大豆叶倾角显著增加,苗期和花期上层增幅大,荚期则为下层增幅最大;叶形指数在苗期和花期显著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不同层位对套作环境的响应程度不同;叶柄长度从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且在套作下显著增加,其中苗期和花期上层增幅最大;比叶重和单株叶面积减小,大豆胞间CO2浓度上升,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下降。不同品种对带状套作的响应程度不同,强耐荫品种南豆12叶倾角增幅大而叶柄长度增幅最小,比叶重、单株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均为最小;荫蔽敏感型品种华夏5号叶柄长度增幅最大而叶倾角增幅最小,叶片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下降均最为明显。强耐荫品种南豆12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能够通过调节自身叶片形态适应环境变化,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从光能截获和利用方面均表现出了对套作较强的适应能力。

  • 栽培生理
    汪 磊, 谭美莲,叶春雷,罗俊杰,严兴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不同地膜覆盖技术的适应性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14-2015年,在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露地穴播(CK1)、全膜覆土穴播(T1)、旧膜重复利用穴播(T2)、膜侧条播(T3)、露地条播(CK2)5种栽培模式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胡麻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种植模式促进胡麻出苗提前并缩短其生育期0-7d,干旱年份(2015年)较正常年份(2014年)胡麻生育期缩短16~20d,且覆膜促熟效应减弱。正常年份籽粒平均产量高于干旱年份19.7kg,T1和T2处理两年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和T3处理。T1和T2处理不同年份下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经济效益分析表明,T1和T2处理在两年的收益率中稳居第一和第二位,增收效果显著。因此认为全膜覆土穴播和旧膜重复利用穴播是降雨量35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胡麻适宜的种植模式。

  • 栽培生理
    柳开楼,胡惠文,胡志华,李大明,周利军,黄庆海*,余喜初,叶会财,徐小林,王赛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在合适的生育期利用芝麻冠层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预测芝麻产量,调查相同氮肥条件下不同双氰胺施用量对关键生育期(苗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的芝麻冠层NDVI影响和产量变化,探讨不同生育期冠层NDVI与相同氮肥下双氰胺施用量之间的关系,构建NDVI预测产量的模型。结果表明:芝麻各生育期NDVI均表现出随双氰胺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后降的趋势,苗期和盛花期以D3(占氮肥3%的双氰胺)、D5(占氮肥5%的双氰胺)和D7(占氮肥7%的双氰胺)较高,比D0(不添加双氰胺)增加6.2%~24.8%;终花期则以D5、D7和D10(占氮肥10%的双氰胺)较高,比D0增加了47.2%~103.1%。在添加双氰胺条件下,不同生育期芝麻冠层NDVI值与产量的拟合方程不一。结合方差分析发现,盛花期和终花期的冠层NDVI值与芝麻产量间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数方程y = ln(0.258 7 + 6.968 7x)和y = ln(0.894 1 + 3.998 8x)可以用来预测芝麻产量。验证试验发现,根据终花期冠层NDVI计算出的产量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差异更小(RMSE< 10%,RRMSE< 25%)。因此,采用终花期冠层NDVI建立的模型对芝麻产量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普适性。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刘 佳,张 杰,秦文婧,杨成春,谢 杰,王芳东,夏文建,项兴佳,刘光荣,徐昌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花生品种粤油256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9个处理:不施氮肥(N0)、50%施氮量(N50%)、75%施氮量(N75%)、100%施氮量(N100%,即当地习惯施氮量135 kg·hm-2)、125%施氮量(N125%)、150%施氮量(N150%)、50%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50%+RI)、75%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75%+RI)、100%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100%+RI),研究了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南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会促进花生生长,过量施氮会产生不利影响。单施氮肥的增产效果有限,增产幅度在9.8%~13.5%之间。施氮配合接种根瘤菌比相对应的单施氮肥处理增产0.7%~11.7%,当氮肥施用不足时(N50%)接种根瘤菌的效果不明显,仅增产0.7%;氮肥施用适量时(N75% 和N100%)接种根瘤菌增产效果明显,分别增产11.4%和11.7%。本试验条件下以施氮101.25 kg·hm-2配合接种根瘤菌(N75%+RI处理)的效果最佳,产量达到5 169.1 kg·hm-2,比对照(N0)增产26.1%,还明显提高了花生各器官的含氮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施氮配合接种根瘤菌是提高我国南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可为该区域花生的高产高效种植、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 土肥植保`
    郑永美,冯 昊,吴正锋*,江荣风,李安东,王旭芳,王才斌,石程仁,孙秀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氮肥调控对土壤供氮特征及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大田条件下,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了氮肥基施、基施加追施、速效氮缓释氮配施3种氮肥调控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植株氮累积分布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增施氮肥土壤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等氮量条件下,氮肥基施生育前期硝态氮含量高,成熟期低;而基施加追施和速效氮缓释氮配施两种处理,生育前期土壤硝态氮含量低,成熟期维持较高的水平。与氮肥基施相比,成熟期速效氮缓释氮配施处理中,氮向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而在荚果中的分配比例呈增加趋势,荚果产量、氮农学效率和氮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因此,速效氮控释氮配施处理可以维持花生生育后期耕层土壤的氮素供应,显著提高花生氮素利用率。 

  • 土肥植保`
    陆 燕,李 澄,陈志德,杨宜红,唐灿明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41B-1对花生白绢病的生物防治效果。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41B-1对白绢病菌的抑制效果;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用41B-1发酵菌液对花生进行灌根,然后挑战接种白绢病菌,检测对白绢病的防效。结果表明,41B-1能抑制白绢病菌的菌丝生长速率,破坏菌丝结构,减少菌核数量;41B-1能在培养基质和植株根系内部长期生存,并诱导植株产生防御反应,灌根处理植株对白绢病表现出明显的抗性,防效高达93.9%。因此,41B-1菌株可以作为防治花生白绢病的生防菌剂。

     

  • 土肥植保`
    林晓敏,谭晓荣,王连铮,李 斌*,孙君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2个抗胞囊线虫大豆品种(灰皮支黑豆和五寨黑豆)和两个感胞囊线虫大豆品种(中黄13和中黄35)接种胞囊线虫4号小种(SCN4)后的异黄酮含量变化分析,初步探索异黄酮在大豆对胞囊线虫抗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4个抗感大豆品种接种SCN4后根部异黄酮含量均诱导增加,但诱导增加程度不同,除灰皮支黑豆外,其他3个品种的异黄酮含量相比对照均显著升高。两个抗病品种的异黄酮诱导模式是不同的,表明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异黄酮可能参与其中的部分抗性机制。

     

  • 土肥植保`
    费维新,王淑芬,李强生,吴晓芸,陈凤祥,侯树敏,荣松柏,郝仲萍,高智谋*,胡宝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利用栽培措施防控油菜根肿病,采用感病品种核优56,设计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冬油菜根肿病发生和菜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的品种病株率与病情指数差异显著,其中早播D1(9月24)至D5(10月14日)期间的油菜根肿病发病重,晚播D6(10月19日)至D9(11月3日)期间,随着播期的推迟油菜根肿病田间病株率与病情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从菜籽产量看,播期D9产量最低,播期D3(10月4日)产量最高,但是播期D1至D8(10月29日)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迟播油菜的根肿病得到了控制。生产上可以通过选择种植耐迟播品种,适当推迟播种期到10月20日左右,可利于根肿病控制,降低田间根肿菌总的菌源量,还可同时达到油菜增产与稳产的目标。

  • 土肥植保`
    高 宇,侯向洁,徐 伟,熊晋锋,崔 娟,史树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是长春地区大豆田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之一,为明确这种天敌昆虫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控害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其捕食作用以及密度和种内干扰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成虫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回归模型为Na=0.9346N/(1+0.0339N);异色瓢虫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平均捕食量随自身密度增大而减少,回归模型为A=13.534P-0.7029;异色瓢虫成虫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反应回归模型为E=57.218P-1.246。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豆黄蓟马成虫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和控制潜能。本结果可为田间释放异色瓢虫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土肥植保`
    李 林,曹坳程*,喻大昭*,朱文达,颜冬冬,欧阳灿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油菜Brassica napus L.替代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 Spreng的可能性,探索紫茎泽兰替代控制的途径和策略,在四川西昌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紫茎泽兰割茎和翻耕后种植油菜两种模式,分析两种植物株高、密度、叶面积的差异和对田间光照、水肥的竞争消耗能力,明确油菜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翻耕种植油菜后,对紫茎泽兰防控效果达100%,能显著减少紫茎泽兰对田间水肥的消耗,油菜产量随着种植密度4株/m2、8株/m2、12株/m2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产量从2 830.75kg/hm2增加至5 332.28kg/hm2,每公顷产值达14 153.75~26 661.38元。结果表明翻耕后采用合理密度种植油菜,不仅能很好地控制紫茎泽兰,而且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适宜油菜种植的紫茎泽兰发生区,采用翻耕后种植油菜替代控制紫茎泽兰,既能取得较好的生态控草效果同时能够显著增加农民收入。

     

  • 土肥植保`
    崔 超,王 靖*, 王海伟,郑喜清,邸 娜,苏志芳,李亚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列当寄生对向日葵全生育时期的危害性和影响程度,以当地主栽食用向日葵品种SH363为材料,在3种列当危害程度下对向日葵各生育时期根冠生理特性、物质积累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列当轻度寄生危害处理条件下,2个试验点向日葵产量分别为3.66t·hm-2和3.23t·hm-2,分别较无向日葵列当寄生危害处理减产24.85%和16.32%;向日葵列当重度寄生危害处理条件下,2个试验点向日葵产量分别为2.70t·hm-2和1.98t·hm-2,分别较无向日葵列当寄生危害处理减产44.56%和48.70%。与无向日葵列当寄生危害处理相比,向日葵列当轻度寄生危害和向日葵列当重度寄生危害处理的收获株数、单盘粒数、百粒重和结实率显著降低,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根系生物量特别是20~40cm土层根系后期迅速降低。由此可见,随着向日葵列当寄生危害程度的加重,灌浆期植株根系正常生长受限,叶面积指数下降,光合能力降低,干物质积累减少,导致向日葵产量形成关键时期植株得不到正常的养分及水分供给最终导致减产。

  • 特种油料生物
  • 特种油料生物
    尚常花,王忠铭,袁振宏,谢君,万 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通过改良产油杜氏藻制备生物柴油,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对氮限制和氮源充足条件下的产油杜氏藻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筛选到1 529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众多基因涉及内吞作用、甘油磷脂代谢、醚脂代谢、遗传物质的合成、传递和加工、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及氮代谢。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汪雪芳,李培武*,王秀嫔*,孙晓曼,张良晓,马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为提高农残的检测精度,建立了油菜籽中苯磺隆(TBM)和甲磺隆(MSM)残留的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检测方法。该方法使用C18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等度洗脱;并在电喷雾质谱选择反应监测(select reaction monitoring,SRM)模式下分离检测TBM和MSM。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在超声温度为15℃,超声处理时间为3min时,提取效率最高。以标准加入外推法定量,油菜籽中TBM和MSM的加标回收率在89.0%~106.5%之间,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4.3%和5.3%。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吴新杰,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江莹芬,荣松柏,黄晓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生产中出现的微粉现象,研究了人工高温和分期播种情况下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纯合型不育系9012A和杂合型不育系12-204A的不育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类型不育系在一定高温胁迫下,均出现育性转换现象,但对高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对于9012A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介于30~35℃之间;40℃持续处理16~32h,或者间歇处理3h/d×6d、6h/d×5d、9h/d×4d、12h/d×3d、15h/d×2-4d,或35℃间歇处理15h/d×2-4d均发生育性转换,其中35℃时15h/d×3d处理育性转换最为明显;自然条件下6个播期(从2014年10月16日到2015年2月9日,即秋冬播种)的不育性彻底稳定。对于12-204A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9℃,不低于29℃时育性发生转换,其中35℃15h连续处理育性转换效果最为明显;自然条件下6个播期均发生育性转换。当高温胁迫下育性发生转换时,9012A和12-204A均可自交结实,但是结实性差。

  • 研究简报
    陈四维,张婷婷,肖丽,武晓玲*,杨文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土壤诱捕和组织分离的方法,从四川省仁寿县和雅安市大豆根腐病发病田块采集的土壤中和病株上分离到4个大豆疫霉分离物RS1、RS2和YA1、YA2,用含有已知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进行毒力鉴定。结果表明YA1和YA2毒力公式相同,为1a,1b,1d,2,3c,属于同一致病型;RS1、RS2毒力公式分别为1a,1d,1k,3a,3c,4,5和1a,1b,1c,1d,1k,2,3c,5,分别为不同致病型。用3个致病型接种157份大豆资源,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相对较少,占23.57%;地方品种抗病性较育成品种强,。本研究可为大豆抗病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