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王汉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解决了温饱、达到小康以后,我国消费者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安全、绿色、健康、多元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新的需求,也应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适应新的需求,油菜产业发展应深入实施“双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掘油菜全价值链的功能型菜油、功能型菜薹、蜜用、饲用、肥用、休闲观光等价值,并对各价值点进行全产业链开发;以功能型菜油、功能型菜薹和油菜花观光旅游的研究和开发为重点,以提升油菜产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走功能型、效益型和融合型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 综述与专论
    张 哲,殷 艳,刘 芳,王积军 *,傅廷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除油用外,还有菜用、花用、蜜用、饲用和肥用等多种功能。从油菜单用途看,纯油用经济效益不高,但根据油菜生育进程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可以实现“一菜多用”,大幅度提高油菜的种植效益,促进种养结合、用养结合和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本文综述了我国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综合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有效促进油菜产业的发展。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淮东欣,张园园,张椿雨,Edgar B. CAHOON,周永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供信息改良油料种子脂肪酸,研究脂肪酸碳链延长酶1(FAE1)的底物特异性,将甘蓝型油菜A、C基因组的BnaA.FAE1和BnaC.FAE1分别在亚麻荠种子中表达。其转基因种子中山嵛酸与芥酸含量的比值(C22:0/C22:1)分别为0.18和0.88,表明BnaA.FAE1对单不饱和脂肪酸亲和力较高,而BnaC.FAE1则对饱和脂肪酸亲和力较高,这种差异在各转基因世代表现稳定。通过分析T3转基因家系种子中酰基辅酶A(Acyl-CoAs)的组成,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但是在拟南芥中分别异源表达上述基因,并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底物特异性差异。在甘蓝型油菜祖先种,白菜型油菜和甘蓝种子中调查其C22:0/C22:1比值,同样未发现其FAE1底物特异性存在差异。综上认为BnaA.FAE1和BnaC.FAE1在亚麻荠中存在底物特异性。

  • 遗传育种
    杜德志,肖 麓,赵 志,柳海东,姚艳梅,星晓蓉,徐 亮,李开祥,王瑞生,李 钧,付 忠, 赵志刚,唐国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春油菜主要分布在西部高海拔地区和北部高纬度地区,单产和含油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1/10。本文主要综述了近些年我国春油菜在种质资源创新、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QTL)定位、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春油菜育种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春油菜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
    李加纳*,卢 坤,荐红举,梁 颖,陆军花,彭 柳,申鸽子,张 烨,张 超,杨 博,张 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收获指数较低的作物,但材料间差异显著。研究发现,油菜有充足的“源”和“库”,受限因子在“流”,因此,阐明油菜高收获指数形成的遗传机理,可为油菜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和方法。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对作物收获指数的研究,较详细地介绍了西南大学近年在油菜收获指数研究方面的进展,其中包括油菜收获指数相关性状的遗传关系、不同环境下高收获指数材料的株型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转录组特征、候选基因定位筛选、油菜中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家族和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的研究等,可作为开展油菜高收获指数研究的重要参考。
  • 遗传育种
    刘忠松,游亮,杨柳,陈浩,杨斌,康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全面分析了有关芥菜的考古发现、历史文献记载、演变和分类研究、传播路线、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作者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结果,提出芥菜起源于中国,经过杂交渐渗,沿南(茶马古道)、北(丝绸之路)2条途径由东向西传播到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中东诸国。

  • 遗传育种
    夏胜前, 张 毅, 涂金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从传统育种向以基因(或基因组)信息为依据的分子育种转型,研究油菜功能基因组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异源四倍体油菜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油菜雄性不育、产量、品质和养分代谢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研究结果,并针对我国油菜功能基因组研究和生产育种现状,提出推进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应用于育种体系,培育我国自主的高效型油菜重大品种的有关建议,以增强我国生物技术育种的国际竞争力。

  • 遗传育种
    陈 丽,鲁海琴,李日慧,傅廷栋,沈金雄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体内广泛存在,长度为21~24 nt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介导靶基因的剪切或翻译抑制,实现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对多种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植物中miRNA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目前已挖掘出大量油菜miRNAs和靶基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油菜miRNA参与杂种优势、种子发育、多倍化以及各种逆境胁迫等调控的研究概况,并对miRNA在油菜中的研究进行展望,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
    康雷, 李鹏飞,王爱凡,李再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字花科菘蓝为我国传统的染料与药用植物,其基因组结构及遗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在十多年间系统开展了甘蓝型油菜与菘蓝的体细胞杂种合成及后代的选育,鉴定出全套甘蓝型油菜-菘蓝附加系,分解了菘蓝的基因组、确定了每条染色体上所携带的基因、基因所决定的代谢产物;特别是发现三个附加系具有较强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它们作为蔬菜、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制药原料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培育出雄蕊心皮化发育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命名为“菘油”CMS),其线粒体DNA为双亲重组体,大部分来自菘蓝;将特定菘蓝染色体上与雄蕊发育相关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甘蓝型油菜而获得“菘油”CMS的恢复系,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
  • 遗传育种
    胡茂龙,浦惠明*,张洁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化学除草是控制田间草害的有效手段,但我国油菜化除面积非常有限。创制对特定除草剂具有选择抗性的油菜新种质,选育抗性品种是实现我国油菜化除的有效途径。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 类除草剂具有高效低量、选择性强、杀草谱广等优点,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简述了ALS 基因及其突变产生抗性的机制,着重介绍我国基于ALS靶酶突变的抗除草剂油菜种质创制、抗性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抗除草剂新种质在油菜抗性新品种选育、杂交油菜制种及抗性基因在转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遗传育种
    张书芬,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张书法,何俊平,曹金华,蔡东芳,赵 磊,王东国,隋天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产量及有关性状、抗逆性和品质性状等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基础等进行了研究。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育成了40多个强优势双低油菜杂交种,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河南省在2003-2016年平均单产为2288.6kg/hm2,比1978 -2000年的平均单产提高50%,比全国同期平均单产高23.58%。今后河南省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方面,重点是选育和推广高含油量、抗倒伏、抗裂角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油菜品种,同时加强抗根肿病的防控和抗病品种选育,充分挖掘油菜在菜用、肥用、饲用、蜜用和观赏等多功能利用潜力。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汪 波,宋丽君,王宗凯,王积军,熊明清,刘 芳,张 哲,蒯 婕,傅廷栋,周广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粮改饲”政策在我国的逐步推行,饲料油菜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推广面积逐年增加,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户和养殖户的认可。本文回顾了饲料油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总结了饲料油菜的特点,并对饲料油菜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种植制度、利用方式及饲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讨论了我国饲料油菜生产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饲料油菜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栽培生理
    张青松,廖庆喜,肖文立,刘晓鹏,魏国粱,刘立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耕整地作为油菜种植的首要基本环节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世界主要油菜产区及我国冬、春油菜产区种植概况及特征,分析了国内外油菜种植区耕作体系,系统总结了油菜种植主要耕整地技术及配套装备研究进展,包括种床整理技术、深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降附减阻防堵技术和耕整地智能化技术及其配套装备,指出了油菜种植耕整地技术难点与发展趋势。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鲁剑巍, 任涛,丛日环,李小坤, 张洋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农业生产减肥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施肥在我国油菜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区域化肥用量和肥料利用率现状,揭示了施肥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现有施肥技术难下地等问题。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油菜科学施肥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显示油菜高效简化施肥技术体系雏形已基本构建。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以满足油菜绿色高效轻简生产和生态环境新要求为目标,提出了近期油菜施肥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

  • 土肥植保
    吴健,周永明,王幼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每年导致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量损失10%—20%,是制约我国油菜生产最主要的病害。培育抗(耐)病油菜品种是防治油菜菌核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近五年油菜—核盘菌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1)核盘菌侵染寄主早期存在活体营养型阶段;(2)草酸提供的酸性pH,而非草酸本身,是核盘菌的必需致病因子;(3)核盘菌有效地利用效应蛋白抑制寄主的抗病反应或者诱导寄主细胞坏死以帮助其侵染;(4)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具有中等遗传力,为数量抗性;(5)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引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是油菜对核盘菌产生数量抗性的主要根源;(6)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表明抗(耐)病油菜材料防卫反应更加剧烈,能有效调控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及时清除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积累,抑制细胞死亡。核盘菌—油菜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油菜抗菌核病育种。
  • 土肥植保
    杨 龙,吴明德,张 静,李国庆*
    2018, 40(5): 7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黑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真菌病害,由子囊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近年来随着田间调查的深入,及其姊妹病害油菜茎基溃疡病(Leptosphaeria maculans引起)传入风险的增加,我国对油菜黑胫病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本文对油菜黑胫病病原菌种群、病害循环及危害症状、分布与寄主范围、分子检测技术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油菜茎基溃疡病菌对我国的侵入风险,同时对我国油菜黑胫病研究和防控提出了建议,并就此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