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旦巴,傅廷栋,孟霞,黄镇,万正杰,王建林,次仁旦达,马朝芝
    2009, 31(2): 109-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0对AFLP引物及13对SSR引物,分析了43份来自西藏地区部分野生类型油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10对AFLP引物共得到276条清晰的谱带,其中多态性带214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7.5%,平均每对AFLP引物得到21.4条多态性带。13对SSR引物共扩增出5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51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9.5%。通过对西藏野生类型油菜资源的遗传距离以及聚类分析,可将西藏野生类油菜分为两大类群,分别为白菜型和芥菜型野生油菜种质资源;两种分子标记适合揭示西藏野生油菜的遗传多样性,西藏野生类型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这些结果有利于对西藏野生油菜的进一步鉴定和归类,从而利用其丰富的遗传资源,培育优良的油菜新品种。
  • 遗传育种
    杜德志 姚艳梅 胡琼 徐亮
    2009, 31(2): 114-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青海分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16;2、农业利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通过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培育出的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其中10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转育而来的不育系进行NCⅡ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优势,并分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30对SRAP引物扩增出25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61.9%。39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4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7.3%。(2)两种标记混合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588处可将全部材料划分为A、B共两大类群,其中A类包含一个来自039×浩油11号的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和白菜型亲本浩油11号,B类包含039、E144和其余的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在相似系数0.714处B类又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亚群,两个甘蓝型亲本材料单独聚在一个亚类中,其余的64份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分别聚在5个不同的亚类当中,说明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中,产量超亲优势在20%以上的有22个,占组合数的73.3%,产量杂种优势非常明显,而含油量杂种优势不明显。(4)SRAP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SSR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因此,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预测油菜的杂种优势,SRAP标记效果更好。


  • 遗传育种
    伍晓明,曾长立,胡琼,王建波,宋运淳
    2009, 31(2): 122-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与野芥属间体细胞融合杂种后代与亲本甘蓝型油菜和新疆野生油菜(野芥)的种皮纹饰亚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白芥(Sinapis alba)和野芥(Sinapis arvensis)的种皮纹饰具有种的特异性,同一物种内的不同品种具有相同的种皮纹饰亚微结构特征,如甘蓝型油菜黑籽品种中油821与黄籽品系YEP011具有十分相似的网-穴状结构;2份新疆野芥与2份欧洲来源的野芥都具有相同的由向心条纹组成的近六边“回”字型网-穴状结构, 表明新疆野芥与欧洲野芥同属一个物种。甘蓝型油菜与野芥属间体细胞融合杂种7007-4具有与亲本之一甘蓝型油菜中油821相同的网-穴状结构;同属白芥属的野芥(Sinapis arvensis)与白芥(Sinapis alba)的种皮纹饰存在很大差异,说明种皮纹饰不具有属的特异性。



    -----------------------------------
  • 遗传育种
    张欣,袁春新,王学军 ,汪凯华,王显生,麻 浩&,#68,
    2009, 31(2): 127-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秦油7号和高芥酸品种中油821为材料,对油菜籽粒发育过程中主要脂肪酸的积累模式进行研究,并分析高低芥酸品种间脂肪酸积累的差异及各种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据7种主要脂肪酸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积累模式,可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为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其积累主要集中在种子发育早期;而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芥酸可归为另一类,其积累主要集中在种子发育后期。两个品种在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油酸以及油份积累模式上基本一致,但在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芥酸的积累量上差异较大。
  • 遗传育种
    田保明,廉玉利,凌 华,杨光圣 &,#68, 赵 珍,范兴福,李旭娇,师恭曜
    2009, 31(2): 132-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研究RNAi介导的Δ12-脂肪酸脱饱和酶(FAD2)干扰基因对油菜内源FAD2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油菜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为内参照基因,提取转基因油菜幼嫩种子总RNA,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内源FAD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T1,T3代转基因种子中FAD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对T3代种子的油酸含量的分析表明:转基因油菜种子中油酸的含量比野生型增加了13.90到32.20个百分点,直接说明RNAi干扰体下调了FAD2基因的表达。因此,种子内源表达的FAD2基因被RNAi干扰体有效沉默,并且产生了能够稳定遗传两代的表型变化。
  • 遗传育种
    杨晓凤,秦叶波,周伟军,唐桂香&,#68,
    2009, 31(2): 137-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浙双758”为材料,研究二步培养及添加AgNO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离体再生的影响。外植体先在含0.5-1.5 mg/L 2,4-D的MS培养基上 “预培养”3 d 或7 d诱导愈伤组织的产生,再转到含有3 mg/L BA和0.15mg/L NAA及添加或不添加2.5 mg/L AgNO3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芽的分化。结果表明,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再生率与2,4-D浓度、预培养时间和AgNO3密切相关;分化培养基中添加银离子可显著增加不定芽的再生频率;二步培养及添加AgNO3可使半子叶、完整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芽再生频率分别达到了96.1%,96.7%和96.7%。
  • 遗传育种
    王爱云, 李 栒 胡大有
    2009, 31(2): 143-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白菜型油菜和诸葛菜正反属间杂交及杂交子房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授粉后7 d 取子房进行离体培养其子房存活率和结籽率均较高。对于所使用的4种培养基,培养基A(MS+2.0mgL-1 6-BA+0.2 mgL-1 NAA+500 mgL-1水解酪蛋白+0.5%活性炭)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在杂交组合澧临白菜×诸葛菜中,其最高结籽率达2.56%。适宜的母本结合授粉后恰当的子房离体时间和合适的培养基成分有利于提高杂种的获得频率。通过子房培养,从杂交组合澧临白菜×诸葛菜获得的1株杂种植株,形态上显示出双亲的中间型。细胞学研究显示,该杂种小孢子和花粉发育呈现异常现象,花粉育性低。形态学和SSR分子鉴定表明,该杂种植株为真杂种。因此,通过有性杂交结合子房培养能够将诸葛菜的有益性状转入白菜型油菜中。
  • 遗传育种
    常玮, 赵雪, 李侠, 邱波, 韩英鹏 ,縢伟丽 ,李文滨
    2009, 31(2): 149-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458220条大豆EST序列进行SSR搜索,共检测出EST-SSR序列39989条, 经拼接得到无冗余EST-SSR序列8190条,包括357种重复基元。其中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类型居多,分别占无冗余EST总数的11.13%和16%,统计得到二核苷酸重复类型12种,三核苷酸重复类型60种。以含有简单重复序列的无冗余EST序列设计200对引物,其中148对引物有清晰且单一条带扩增产物,以30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引物筛选,获得多态性引物31对。以21份大豆不同基因型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选取30对显示多态性的大豆EST-SSR引物和30对大豆基因组SSR引物进行扩增,带型统计结果显示:大豆EST-SSR与基因组SSR在供试基因型间多态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55 和0.44,二者揭示的多态性水平差异不大。从而说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大豆EST开发SSR标记是切实可行的,大豆EST-SSR可以用于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是大豆DNA分子标记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 遗传育种
    李晓丹、曹应龙、胡亚平、肖玲、武玉花、吴刚、卢长明
    2009, 31(2): 157-1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种子脂肪酸组成是决定花生油营养和储藏品质的关键因子。本文通过对花生种子脂肪酸累积模式的研究,揭示花生脂肪酸组成的形成规律。在开花结荚期和荚果成熟期每隔7天取材一次,果针入土后第7天第一次取材,对各个时期果仁进行脂肪酸分析,研究脂肪酸组成及积累规律;并对种子发育全过程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下针后10天内的花生种子可检测到9种脂肪酸,C16:1和C18:3在发育过程中由高到低,逐渐消失,其他7种脂肪酸则随着花生种子的发育逐渐积累增高。成熟的花生种子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占脂肪酸总含量的81%左右。脂肪酸总量在接近成熟时有所下降。不同脂肪酸在累积过程中显示了高度相关性,C16:1和C18:3之间呈正相关,属于第一类;其余7种脂肪酸之间也均呈正相关,属于第二类。第一和第二类脂肪酸之间呈负相关。主成份分析表明,9种脂肪酸可以分成三类:C18:1与C18:2各为一类,其他7种脂肪酸为另一类,C18:1与C18:2之比是花生脂肪酸组成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分析表明,决定花生脂肪酸组成的关键基因主要是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基因和SAD基因,有目的地对这两个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对于花生脂肪酸组成的改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遗传育种
    雷萍萍,李美芹,张力凡,黄玲,赵健,王晶珊
    2009, 31(2): 163-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4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对花生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将花生成熟胚幼叶、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接种到添加0~2 mg/L NAA 和0~10 mg/L BAP的MSB5(MS无机盐 + B5有机)培养基上诱导愈伤,再转到添加0~10 mg/L BAP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的激素及其浓度对以后在分化培养基上不定芽分化有重要作用,以添加1 mg/L NAA 和6 mg/L BAP最利于不定芽分化;分化培养基中添加4 mg/LBAP利于不定芽伸长及植株再生;幼叶外植体分化不定芽频率明显高于子叶和下胚轴;不同基因型不定芽分化率存在明显差异,白沙1016和花育23幼叶外植体获得了较高的不定芽分化率,分别达到91.8%和88.5%。再生苗经生根培养和驯化后,移栽花盆可正常开花结果。
  • 遗传育种
    黄凤兰、 李国瑞 萨日娜 陈永胜 阎秀峰
    2009, 31(2): 167-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降落PCR的方法,从蓖麻基因组DNA中克隆毒蛋白A链基因的560bp片段;利用一步法将该基因的2个正义片段和2个反义片段分别与pBI-121质粒连接,构建含该基因的正义重复和反义重复表达载体,为利用共抑制技术抑制蓖麻毒蛋白A链基因表达的研究奠定基础。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高建芹,浦惠明,戚存扣,张洁夫,龙卫华,陈新军,傅寿仲
    2009, 31(2): 173-1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 栽培生理
    马霓,张春雷,李俊,李光明
    2009, 31(2): 180-1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6种种植密度下直播甘蓝型油菜结实期的源库关系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角果长、宽分别在开花后19d和25d左右达到最大值,角果大小有随密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数(SNPA)及单位角果皮面积的籽粒重(PPA)都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每角粒数和角果长度或角果面积都符合二次曲线的关系;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株高、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均下降,但群体单位面积角果数、角果面积增大,产量增高。密度继续增加,群体单位面积角果数和角果面积减少,产量下降。
  • 栽培生理
    耿明建,郭丽丽,赵竹青,石磊,朱端卫
    2009, 31(2): 185-1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溶液培养和土壤培养条件下,试验油菜幼苗嫁接技术以及嫁接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油菜幼苗嫁接后一般有10~12天的缓苗期,其后可确认嫁接苗是否成活。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相互嫁接后,油菜不同农艺性状受砧木、接穗影响程度不同,株高、叶片数、地上部干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主要与其接穗母株接近,主根长度则与其砧木母株特性接近,但它们同时均受到砧木或接穗的影响,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接穗母株特性相近,基本不受砧木影响。油菜地上部硼含量主要受接穗控制,同时受到砧木影响,而砧木硼含量与接穗关系较小。不同硼效率油菜品种各部位钙、镁含量无明显差异,嫁接对其亦无明显影响。试验成功“改良插接法”,具有嫁接速度快、成活率高等特点。
  • 栽培生理
    肖万欣,谢甫绨,张惠君,王海英,王贺
    2009, 31(2): 190-1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超高产大豆辽豆14号与普通产量大豆辽豆1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处理对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辽豆14号叶片的光合速率从盛荚期以后均高于辽豆11号;不同种植密度水平下,辽豆14号叶片的光合速率从始粒期以后均高于辽豆11号。辽豆14号在始粒期的光合速率日变化未出现“午休”现象,而且整个鼓粒期保持了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成熟时收获指数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强是超高产品种的明显特征。
  • 栽培生理
    姚琳 ,徐克章, 张治安, 李大勇, 刘国宁
    2009, 31(2): 196-2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育成的20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期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在四叶期(V4)根瘤形成很少,品种间也无差异,盛花期(R2)最大,结荚期(R4)略有下降,鼓粒期(R6)期最低。R2期、R4期大豆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与育成年代和产量呈正相关,其中R2期与育成年代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R6期成负相关,但不显著。现代品种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在R6期均呈下降变化,而老品种根瘤数量、根瘤鲜重和根瘤体积在R6期则表现增加的变化趋势。
  • 栽培生理
    周桂生 , 李军, 董伟伟, 陆建飞, 封超年, 钦佩
    2009, 31(2): 202-2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盐分浓度条件下海滨锦葵的生育特性、产量和产量构成。结果表明,海滨锦葵生育期约为139-165d,从播种到子叶展平需10-20d,现蕾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初,现花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盛花期出现在7月初至7月中下旬,果实成熟期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海滨锦葵生育期可划分为播种出苗期、苗期、蕾期、开花期和籽粒成熟期等5个阶段。不同盐分浓度条件下,海滨锦葵的生育进程存在明显差异,盐分浓度的提高使得营养生长期推迟,其次是生殖生长期。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各生育时期的株高显著降低。各个生育时期海滨锦葵叶片的长度和宽度都受到盐分明显影响,长度和宽度均显著降低。盐分浓度低于0.3%及以下时,每株果枝数显著下降,每果枝粒数和百粒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产量显著降低。0.6%浓度条件下尽管百粒重无显著差异,但果枝数显著增加和每果枝粒数显著下降,产量也显著降低。当盐分浓度增加到0.9%和1.2%时,果枝数、每果枝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下降,产量也显著降低。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崔星 ,贺春贵 ,王森山,王平生
    2009, 31(2): 207-2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高寒阴湿地区节肢动物种群在冬、春油菜田群落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3个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春油菜田节肢动物有39个种,隶属于11个目,29科,主要以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为主,占62.07%,冬、春油菜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不同,其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期而呈动态变化,冬油菜区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MA)呈交替变化,它们的均匀度指数(E)>0.4。油菜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分布不同的节肢动物种群,其群落优势种为跳甲、茎象甲、蚜虫、潜叶蝇。
  • 土肥植保
    刘宁, 马莹 ,王大刚, 陈珊宇, 郑桂杰, 杨中路, 刘若淼, 智海剑
    2009, 31(2): 213-2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1个来源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研究了接种间隔以及混合接种等处理方法对交叉保护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类型保护处理组合之间保护效果的差异,并观察了交叉保护作用对大豆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挑战接种时间交叉保护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与保护接种间隔7d挑战接种保护效果显著好于间隔3、5、9、11d;接种处理方法不同,交叉保护效果也不同,先后接种两个株系可表现保护作用,两株系汁液等体积混合接种或同时各接一片真叶则不表现保护作用;以同一品种上不同症状类型的SMV株系作为保护株系其保护效果存在程度差异,以花叶株系作为保护株系,表现较高的保护作用,以坏死株系作为保护株系,不表现保护作用。交叉保护作用能够显著减轻挑战株系对叶面积和根干重的影响。交叉保护作用在减轻SMV对株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瘤鲜重的影响上,不同株系、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 土肥植保
    李永春,邢邯,徐冉,盖钧镒
    2009, 31(2): 219-2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Peking×7605组合分别在南京和济南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抗病性鉴定和考察主要农艺性状的基础上,对抗病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J(RN)P7群体家系抗病性与除粒色外其余质量性状无明显相关关系;与主茎节数和百粒重等数量性状有极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与不育荚数和生育期则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JN(RN)P7群体家系的抗病性与4个质量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所有考察的数量性状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可见,自然选择效应使得群体遗传结构产生差异,进而导致不同地点衍生的群体其抗病性与农艺性状之间相关性有明显的差异。

  • 土肥植保
    宋 日,刘 利,吴春胜,马丽艳
    2009, 31(2): 223-2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对生长在不同粒径团聚体干旱土壤中大豆出苗和幼苗生长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土壤含水量条件下,与大粒径团聚体和未筛土壤相比,小粒径团聚体(尤其1~2 mm)显著提高大豆出苗率(P<0.05),缩短出苗时间,显著增加冠干重、苗高及叶面积,显著增加总根长和根表面积,但显著降低主根直径和根干重(P<0.05)。说明大粒径团聚体不利于干旱土壤大豆出苗和幼苗生长,种床内小粒径团聚体可部分地补偿土壤干旱对大豆出苗和幼苗生长造成的危害。
  • 土肥植保
    徐开未,张小平,陈远学,Kristina Lindströ,m
    2009, 31(2): 228-2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四川花生主产区酸性紫色土缺氮、磷、钼的现状,并依据“高效花生根瘤菌+Mo”显著的增产效果和丛枝菌根(AM)真菌高效吸磷特性,分别将R(高效花生根瘤菌)+Mo、AM菌剂(Glomus mosseae)、AM +R+Mo对盆栽花生进行处理。试验结果如下: (1)单接种G. mosseae 能显著提高土著根瘤菌的结瘤能力,极显著提高盛花期植株含磷量。植株盛花期干重、叶绿素、总氮、总钾量高于单接种花生根瘤菌Spr4-5(R)和CK,且与CK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接种根瘤菌Spr4-5比单接种G. mosseae增产10.1%,差异不显著;分别比CK增产52.5%、38.5%,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Spr4-5和G. mosseae均是高效菌株。(2)Spr4-5和G. mosseae双接种比单接种Spr4-5或G. mosseae分别增产3.8%、14.3%,差异不显著;比CK增产58.3%,达极显著水平。(3)“AM+Spr4-5+钼酸铵”菌剂处理比等钼量的“Spr4-5+钼酸铵”菌剂的产量低,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G. mosseae 对钼敏感;与供试根瘤菌正协同效果最佳的钼酸铵浓度为2‰。
  • 土肥植保
    朱文达,张朝贤,魏守辉 ,崔海兰,张宏军,张佳,李林
    2009, 31(2): 233-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野燕麦密度下油菜各生长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菜在野燕麦的竞争干扰下,植株高度、分枝数、角果数及千粒重均随其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而第一分枝高度则不断增加。野燕麦能显著降低油菜植株间的透光率,其对田间25 cm高处的透光率影响较大,对75 cm和50 cm高处的透光率影响相对较小。野燕麦密度为5株&#8226;m-2时油菜产量显著降低,当其密度达到160株&#8226;m-2以上时,可使油菜减产达90%以上。对数模型y = 15.436lnx + 8.475可以较好地拟合野燕麦与油菜产量损失间的关系(P<0.0001)。油菜田野燕麦人工防除的经济阈值为1.15株&#8226;m-2,使用精噁唑禾草灵化学防除的经济阈值为0.70株&#8226;m-2。
  • 分析测试与加工
  • 分析测试与加工
    刘昌盛,王明霞,李江涛,黄凤洪,钮琰星
    2009, 31(2): 239-2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甾醇酯是一种新型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具有良好亲脂性和降胆固醇效果。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分析法、红外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法相结合的方法对α-亚麻酸甾醇酯产品进行分析检测,为α-亚麻酸甾醇酯和甾醇的分离、定性和定量提供参考。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梅德勇,董振生
    2009, 31(2): 243-2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确定三种甘蓝型油菜CMS花药发育败育时期和细胞学特征;比较它们的花粉活力和微粉率。[方法]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01A、212A与陕2A为材料,保持系中双2号作为对照,采用常规的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三种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油菜败育时期和败育特点进行细胞学研究;花粉活力测定用醋酸洋红染色观察法。 [结果] 不育系301A、212A与陕2A败育均发生在孢原细胞时期,在造孢细胞时期不能正常的形成药室,属于无花粉囊败育型;花粉活力分别为:81.7%、95.6%、100%;微粉率分别为:42.8%、42.8%、14.3%.[结论]新发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301A与212A、陕2A花药发育败育时期相同,败育特点相似;不育系301A的花粉活力和212A与陕2A比较起来差异较大、较低;不育系陕2A微粉率最低。
  • 研究简报
    李爱民, 张永泰, 蒋金金 刘胜毅 王幼平
    2009, 31(2): 249-2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4个白芥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回交后代株系叶片菌核病菌丝接种鉴定,发现有11个株系与抗病品种“中双9号”抗性差异不显著,有4个株系抗性极显著并强于“中双9号”。茎杆接种也验证了这个结果。本试验结果表明,白芥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后代部分株系抗菌核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对创造抗菌核病油菜新种质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简报
    张利明 ,侯玲玲, 李文彬 ,马文平 ,朱保葛
    2009, 31(2): 253-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有效的蓖麻植株再生体系。以蓖麻成熟种子胚轴为外植体,在含6-BA(0.5mg/L)的MS培养基上每个外植体均能诱导出由若干不定芽组成的丛生芽,平均每个外植体可产生6.3个不定芽,健壮的不定芽经伸长、生根而发育成完整的再生植株并能全部移栽成活。本实验所用的3个蓖麻品种在产生不定芽的能力和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利用该体系所诱导的不定芽具有生长健壮和易于生长发育等特点。该再生体系的建立为蓖麻遗传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 研究简报
    胡晓军, 李群, 梁霞, 杨建春
    2009, 31(2): 256-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亚麻木脂素只在亚麻籽皮中存在,其它器官中没有发现。亚麻不同品种和生态环境对亚麻籽中木脂素的含量影响很大,影响程度依次为品种、种植区域和年份。在检测的我国亚麻主栽品种中晋亚9号的亚麻木脂素含量最高,达到20.05 mg/g。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殷艳,王汉中&,#68, 廖星
    2009, 31(2): 259-2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我国长江流域夏收油菜已经丰收,据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9年我国油菜籽产量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我国油菜品质较差,生产成本较高,在进口油料产品冲击下,目前国内油菜籽销售市场十分低迷,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对农民收益和种植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没有积极的政策措施加以支持,2009年秋播油菜面积将会又一次大幅下降,对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建议中央政府采取推动油菜生产与拉动国产食用植物油消费内需双管齐下的政策,积极促进我国油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 综述与专论
    李谷成,冯中朝,李然
    2009, 31(2): 263-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1978-2005年中国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估计和分解,试图寻找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并重点比较了三大油料作物在1978-2005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表现。结果认为,实现油料生产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在于扩大全要素生产率对整个产出增长的贡献,具体实现路径在于同时实现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进,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此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希冀能够对促进中国油菜作物的可持续增长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