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蔡梦鲜,闫贵欣,伍晓明*,李俊,宋伟林
    2013, 35(增刊(上)): 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叶绿体是一种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细胞器,其中包含有光合作用所需的酶。同时叶绿体是早期生命体演变和进化的能量源头,在生物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叶绿体基因组具有非重组性、高度保守性、单性遗传及多拷贝的特点,因此研究者可通过研究叶绿体基因组来分析油菜的亲缘关系及演变进化历程。同时叶绿体基因组具有遗传多样性,研究者也可利用异源细胞质的诸多有益遗传变异有目的地创造出新品系,这在提高油菜生产潜力及改良品质方面意义重大。在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系统阐述了油菜叶绿体基因组的起源进化,以及在叶绿体基因组上与光合作用等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一些功能基因,及其核质基因组间的相互作用,并综述了近些年关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 综述与专论
    贾艳丽,吴 磊,卢长明
    2013, 35(增刊(上)):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白菜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白菜开始成为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白菜基因的功能研究需
    要有一个高效的白菜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然而,白菜遗传转化困难,已成为影响白菜基因挖掘和功能研究的一
    大障碍。围绕白菜的遗传转化技术,从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农杆菌介导的白菜遗传转化体系
    中不同因素对再生频率和转化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高效的白菜遗传转化技术和开展白菜的功能基因研究提
    供参考。同时,也对转基因白菜品种培育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 综述与专论
    卢长明,陈桂敏,瞿 勇
    2013, 35(增刊(上)): 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世界转基因油菜田间试验数据库的数据统计分析,揭示转基因油菜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旨在
    为中国转基因油菜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采用EXCEL“数据透视表与数据透视图”软件,对世界转基因
    油菜的田间试验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至2007年,世界转基因油菜田间试验累计达5211次,涉及20
    余种性状和100多家公司或研究机构。1987~2008年间,转基因油菜以加拿大为主,占世界总量的83.69%,美国
    位居第二位,占4.84%。中国中间试验等级以上的转基因油菜田间试验不到50次,在10个油菜主产国中排列第
    七位,明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建议中国加强转基因油菜研究,积极构建转基因油菜安全生产体系,更好地利用
    转基因技术推动中国油料作物生产的发展。

  • 综述与专论
    莫鉴国,余 勤,彭云强,李万渠
    2013, 35(增刊(上)): 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国油菜生产上对早熟品种的迫切需求,在已有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无蜡粉标记研究基础上,选育了
    一批甘蓝型油菜无蜡粉早熟优良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恢复系。利用以上优良三系配制了一批标记杂交组合进入
    各级试验,其中表现突出的有07G-7、07G-11等,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探索研究了与此相关的“早期
    关联测选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的方法”、杂交种不育株产量效应和混播制种效应。

  • 综述与专论
    张书芬,朱家成,文雁成,王建平,曹金华,何俊平,赵 磊
    2013, 35(增刊(上)): 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是我国的主产油菜省份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3万~45万hm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优良新
    品种的推广,河南省油菜产量水平不断提高,2003~2011年平均单产达到2219.82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8.89%。河南省油菜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市农科院、南阳市农科所、遂平县农科
    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开展了包括育种、栽培、推广及基础研究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河南省
    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综述了河南省油菜科研单位在遗传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栽培生理和
    品种利用等科研工作中取得的进展。

  • 综述与专论
    周可金,朱宗河,牛运生,黄秋云,童存泉
    2013, 35(增刊(上)): 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分析了2013年国内外油菜籽生产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安徽省2013年油菜籽的生产特点、存在
    问题及其成因,最后针对省内油菜面积持续下降的现状,提出了安徽省油菜产业恢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金项目:作者简介:1 世界油菜籽产量创历史新高,贸易
    量也将大幅增长

  • 综述与专论
    赵凯琴,李劲峰,王敬乔,罗延青,陈 苇
    2013, 35(增刊(上)): 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油菜的遗传转化研究日趋成熟。综述了云南省油菜科研团队近年
    来在油菜转基因受体和转化技术,油菜生理特性改良的遗传转化,抗虫、抗病、品质改良、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的一
    些研究成果,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开发中心正在进行的部分转基因工作也进行了概述。
    并提出了今后开展此项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 综述与专论
    符明联1,李淑琼2,李根泽1,原小燕1,何晓莹1
    2013, 35(增刊(上)): 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近年来油菜生产劳动力投入不足的现状,开展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在精量播种、稀植育苗、化学除
    草、科学施肥、拖沟点播、小农机中耕培土、利用地膜玉米残膜点播及蚜虫综合防控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研究集
    成了适宜不同生态条件需求的油菜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技术在示范应用中成本投入节约15%以上,蚜虫防治效率
    达到95%以上,并创造了9.2hm2连片平均单产4743kg/hm2,666.7hm2 连片平均单产2381.7kg/hm2 的高产水
    平,总体达到秋播早熟油菜栽培国内领先水平。

  • 综述与专论
    符明联1,原小燕1,李淑琼2,李 鹏1,李根泽1,王建丽3,刘佳业4,吴 霞5
    2013, 35(增刊(上)): 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有我国云贵高原珍珠豆型小粒花生立体种植区,得益于花生种植效益提高、云南食用油脂供给不足
    及桥头堡建设、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机遇,花生面积快速发展,已突破7万hm2。配合产业发展,引进筛选
    了一批优良品种,利用引进材料与地方品种杂交育成一批新品系,登记了4个新品种。在地膜花生高产栽培、花生
    间套作栽培、花生种子快繁技术研究等配套技术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品种和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
    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 综述与专论
    唐龙祥, 李阳
    2013, 35(增刊(上)): 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椰子产业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种植业相对落后。本文从栽培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提出解
    决问题的方法。认为中国椰子栽培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选配不当、育苗技术不合理、复合种植模式
    不到位、施肥技术落后及病虫危害严重等,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总结与评价。同时,还总结了椰子栽
    培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某些错误理念的误导是中国椰子种植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
    因。最后本文针对目前椰子栽培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提出建议与展望。

  • 综述与专论
    陈良秋,牛晓庆,付登强,杨伟波,刘立云,李 艳,黄丽云
    2013, 35(增刊(上)): 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岛发展油茶具有地域、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但也存在品种差、管理粗放等问题。建议创新体制机
    制;强化油茶示范基地建设和企业带动;科学区划,有序发展;引进培植科技含量高的油茶加工企业,打造海南岛茶
    油精品。

  • 综述与专论
    廖宜涛 程卓
    2013, 35(增刊(上)): 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实际生产要实现油菜种植、加工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实施种子、生产原料的品质检测控制。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无需样品预处理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在农产品品质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论文综述了国内外近二十年来油菜籽品质的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研究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对油菜完整籽粒的成分或结构组成相关品质指标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快速无损检测分析,开展在线无损检测、单籽粒油菜籽品质的无损检测研究,促进该技术在油菜育种、油菜籽深加工等实际生产中应用,是油菜籽品质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的发展趋势。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牛 妍,赵志刚,徐 亮,余青兰,杜德志
    2013, 35(增刊(上)): 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为材料进行种间杂交,将芥菜型油菜的优良性状导入白菜型油菜,选育新型
    白菜型油菜,以改良其遗传背景。通过自交亲和指数和花粉管萌发观察结果发现,芥白杂交后代已获得自交亲和
    的白菜型油菜,且随着世代的增加,自交亲和植株比例增加。双亲均非黄籽,芥白杂交后代BC1F2群体获得5份黄
    籽材料,其中3份黄籽性状是可遗传的。芥白杂种后代变异广泛,已经获得渗入有芥菜型油菜优良遗传物质的新
    型白菜型油菜。

  • 遣传育种
    赵卫国,王 灏,李保军,赵亚军,罗 斌,王爱娜,韦世豪,关周博,田建华
    2013, 35(增刊(上)): 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73份甘蓝型油菜DH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遗传上,分枝高度、主花序
    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和单株生物产量偏向于父本,而一次有效分枝数偏向于母本,株高、经济产量和千粒重则表现
    为超亲遗传;分枝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6.39%),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42%)。一次有效分枝数与分枝
    高度,主花序长度和主花序角果数与一次有效分枝数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对
    各性状遗传力以及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估算结果表明,分枝高度的遗传力最高为(83.31%),千粒重遗传力最低
    (为60.9%);控制各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分别为13.8、12、23、12.5、24.7、20.9、11.1和13.8对。控制株高和分枝
    高度的基因间没有互作;控制一次有效分枝数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控制主花序角果数和生物产量的性状间可能
    存在互补作用;控制主花序长度和经济产量的基因间可能存在重叠作用。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肖华贵1,2,饶 勇1,杨焕文2,杨 斌1,李 超1
    2013, 35(增刊(上)): 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育成的甘蓝型油菜黄化突变隐性核不育两型系NY及其野生型隐性核不育两型系NG为母本,与9个
    恢复系按NCⅡ设计配制18个F1组合,采用杂种优势、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配合力分析方法,研究
    黄化突变核不育两型系配制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突变体所配组合
    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中亲优势明显,但超亲优势平均值和超标优势平均值均较低;突变体及其野生型配制的2
    类组合间产量构成因素基本一致,但各因素在产量构成中的作用差异较大,建立其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多元回
    归方程,可用于预测其配制组合的产量水平;突变体14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其综合排名均低于野生型,配
    制组合在产量上要超过野生型组合存在一定的难度,须加强其突变体后继选择及强优势恢复系的筛选和测配工
    作;遗传参数分析表明,14个农艺性状在遗传上均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其中角果长度、角粒数、千粒重的广义
    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

  • 遗传育种
    李德文1,2,魏忠芬1,王 瑞2,王 军1,李加纳2,张太平3
    2013, 35(增刊(上)): 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GGE(基因型和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G +GE)双标图对6个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与9个恢
    复系配制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隐性核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大小为2127AB>98-
    116AB>2095AB>2225AB>2081AB>2133AB,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大小为ZW004>ZY119>ZW3115>6-18C>
    DJ>DY18>HTY>CHY20>Y9,特殊配合力较高的杂交组合有98-116A×DY18、98-116A×ZY119、2127A×6-
    18C、2095A×ZW3115、2225A×ZW004和2133A×ZW004。在隐性核不育系中,除了一次有效分枝和角粒数的GCA
    (一般配合力)与产量GCA呈正相关外,其余性状的GCA均与产量GCA呈负相关。恢复系性状中与产量GCA呈
    正相关的是主花序有效长、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和株高,有效分枝高的GCA与产量GCA呈负相关。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陈伦林,邹晓芬,李书宇,邹小云,熊 洁,张建模,宋来强
    2013, 35(增刊(上)): 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征集的甘蓝型油菜早熟品种和中迟熟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早熟油菜组内平均遗传距
    离为0.34,与中熟、迟熟品种0.35的平均遗传距离较为接近,聚类分析结果说明所征集的早熟油菜品种遗传资源
    多样性较为丰富。对极早熟品种花前早通过有性杂交进行遗传改良,获得了0C890和03232两个株系开花期比对
    照晚而成熟期比对照早的优质株系,可以应用于极早熟组合的选配。通过分析不同熟性类型品种各个生育期的相
    关性,认为在早熟品种杂交后代选育中应该以终花期为选择重点,对于开花太早终花晚的后代单株应该淘汰。

  • 遣传育种
    付绍红1,王振宇1,2,许明超1,2,李 敬1,2,李 云1,杨 进1,王继胜1,
    2013, 35(增刊(上)): 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SR、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三系杂交种及亲本材料进行指纹图谱及杂种纯度鉴
    定,筛选出一批在细胞质三系亲本和杂种上具有较高多态性的SSR和SRAP引物,构建了细胞质三系“蓉油”系列
    品种骨干亲本指纹图谱。通过SSR分析,从40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20对多态性很强且极易识别的引物,从中筛
    选出7对核心引物,100对从SRAP引物中筛选出15对多态性强的引物,其中7对核心引物,构建了细胞质三系常
    用油菜亲本的指纹图谱。利用核心引物组合扩增的方法,可以鉴定油菜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真实性和纯度,鉴定
    结果显示,杂交种纯度在85% ~95%之间,与田间鉴定结果基本一致。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王振宇1,2,付绍红1,许明超1,2,牛应泽1,2,李 云1,杨 进1, 王继胜1,陈晓华1,邹 琼1,陶兰蓉1,康泽民1,唐 蓉1,张汝全1
    2013, 35(增刊(上)): 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鉴定经秋水仙碱加倍处理后油菜的倍性水平,并用传统细胞压
    片计数染色体方法对其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三倍体植株G1期峰值为360000道,四倍体植株G1期峰值
    为480000道,加倍后六倍体植株G1峰值为720000道,八倍体G1期峰值为960000道,并对不同倍性植株根尖进
    行染色体压片鉴定,其结果与流式细胞检测法结果一致,且染色体倍性水平与核DNA含量成正相关关系,说明流
    式细胞术的高效准确,且检测过程简单快捷,对于大量鉴定具有明显优势。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惠荣奎,曲 亮,李 莓,陈卫江
    2013, 35(增刊(上)): 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压片法对CLR650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鉴定,并对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了研究。结
    果表明,CLR650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8,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正常,在终变期同源染
    色体配对后可形成19个二价体;在少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花粉粒
    育性为88.4%。

  • 遣传育种
    李书宇,陈伦林,邹晓芬,熊 洁,张建模,宋来强
    2013, 35(增刊(上)): 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基因型的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为材料,研究保存前是否更换新鲜液体培养基NLN-13、保
    存介质、保存时间等因素对胚状体长期保存效果的影响。在摇床振荡培养过程中,及时更换新鲜液体培养基能显
    著提高小孢子胚状体的耐储存能力;不同的保存介质对小孢子胚状体的长期保存效果影响很大,液体NLN-13培
    养基更适合胚状体的长期保存;摇床振荡培养过程中更换过新鲜液体培养基的小孢子胚状体可以在4℃NLN-13
    液体培养基中安全保存至少4个月,从而避免越夏时的反复继代。

  • 遣传育种
    李保军,王 灏,王爱娜,李殿荣,田建华
    2013, 35(增刊(上)): 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建立化杀杂交油菜品种的纯度鉴定方法,本研究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技术,对秦杂油19及
    其亲本进行了分子鉴定,从8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了5对带型清晰、扩增效果好且能将亲本与杂交种完全区别
    的引物。利用其中的SR767和SR790两引物对三者的单株进行了分析验证,三者的扩增图谱与标准样品图谱对应
    率极高,分别为97.33%、98%、100%和98.67%、96.67%、98%;利用两对引物和形态学方法对秦杂油19栽培样品
    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两对引物的SSR分子鉴定结果单株吻合率高达96%,SSR分子标记进行秦杂油19种子纯度
    鉴定结果准确可靠,是进行种子纯度鉴定的有效工具。

  • 遣传育种
    朱家成,张书芬,曹金华,王建平,文雁成,何俊平,赵 磊
    2013, 35(增刊(上)): 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为研究甘蓝型油菜各部位菜籽的品质差异,成熟期随机选取常规品种双油8号22株,利用近红外品质
    分析仪分别对主花序上、中、下3段角果中种子进行品质分析,应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双油8号不同结实部位的种子芥酸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上部和中部的油菜种子硫苷含量、含油量、蛋白质含量也
    没有显著性差异;上、中部的油菜种子硫苷含量极显著高于下部油菜种子的硫苷含量,上部油菜种子含油量极显著
    高于下部油菜种子的含油量,中部油菜种子含油量显著高于下部油菜种子的含油量,上、中部油菜种子蛋白质含量
    极显著低于下部油菜种子的蛋白质含量。

  • 遣传育种
    邹小云,邹晓芬,陈伦林,李书宇,张建模,宋来强
    2013, 35(增刊(上)): 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2010年在江西省进行了不同品种的产量比较、抗耐菌核病鉴定和抗耐除草剂鉴定分析等试验。
    结果表明:①稻稻油三熟油菜以赣油杂5号、丰油730和沣油737等早熟品种为宜,稻油两熟油菜宜选用湘杂油1
    号、湘杂油743、秦油9号和赣油杂6号等中熟或中熟偏早的高产杂交品种以及中双11等晚熟高产常规品种。②
    角果粒重变化是耐迟播品种筛选鉴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③抗耐菌核病较好的材料有浙油5002、0772、沪油15
    号等品种(组合),早熟品种(组合)对菌核病的抗耐性较差。④用乙草胺进行土壤封闭防草,对油菜产量及其相关
    性状均有影响,品种间对乙草胺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其中湘杂油1号和蓉油12所受影响较小。

  • 遣传育种
    单忠德1,2,孙红芹1,万林生1,倪正斌1,严国红2,王爱民1
    2013, 35(增刊(上)): 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盐油杂3号是采用多品种复合杂交选育高含油量亲本、再用高含油双亲配制杂交组
    合的方法育成的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含油量高且稳定性好的特点。作者结合自己的育种
    实践,提出了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育种途径和方法。

  • 遣传育种
    雷伟侠,范志雄,陈凤祥
    2013, 35(增刊(上)): 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选育方法(杂交和常规)、品种类型(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不同区域来源并按比例取样,从
    1983~2012年安徽省审定油菜品种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40份油菜品种,对其产量和6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
    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角果数和株高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偏相关;对性状间相关性而言,生育期和株
    高呈显著偏相关,一次有效分枝数则和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偏相关。为了明确单个性状
    对产量的贡献,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最优方程y=-27.9625+0.6172x2+0.2518x4,表明单株角果数和株高是
    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对经济性状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也发现株高和单株角果数对产量影响显著,且单株
    角果数比株高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更大。对各个间接通径系数分析表明单株角果数通过株高能使产量增加0.1472
    个标准单位;但株高通过单株角果数却能使产量增加0.3468个标准单位,比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还大,说明单
    株角果数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 遣传育种
    任军荣,张 智,曹永红,李殿荣,田建华,杨建利,李永红
    2013, 35(增刊(上)): 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人工模拟研究降雨对化学杂交剂
    SX-1药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X-1喷后无雨时间的延长,降雨对其杀雄效果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小,喷后8h
    降雨已无不良影响;降雨强度对其影响表现为小雨(5mm/12h)影响很小,中雨(15mm/12h)、大雨(30mm/12h)影响
    较大。同时SX-1喷后降雨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小,各处理的产量均在200kg/667m2以上。

  • 遣传育种
    胡海兵1,2,蒲晓斌1,李浩杰1,张锦芳1,蒋 俊1,郑本川1,2,牛应泽2,蒋梁材1
    2013, 35(增刊(上)): 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苯磺隆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洗衣粉、乙草胺、吡嘧磺隆和吲哚丁酸4种化学药物,以研究复配
    助剂对苯磺隆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5μg/mL苯磺隆中添加0.20%和0.50%洗
    衣粉,0.30μg/mL苯磺隆中添加0.02%乙草胺及0.30μg/mL苯磺隆中添加0.30μg/mL吡嘧磺隆,于主花序最大花
    蕾长约1.5~2.0mm时叶面喷施1次,可诱导甘蓝型油菜群体接近或达到100%的全不育株率,且无明显药害,保
    持整个花期不育;而在苯磺隆中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丁酸不仅没有增强杀雄的效果,反而促进了可育花粉粒
    的产生。0.15μg/mL和0.30μg/mL苯磺隆与上述4种化学药物复配叶面喷施2次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药害,主序
    及一次分枝缩短,节间变密,死蕾脱蕾严重,甚至整个植株死亡。

  • 遣传育种
    陈四龙,程增书,王 瑾,宋亚辉,张嘉楠,王利媛,孔海彦,张 强,李玉荣*
    2013, 35(增刊(上)): 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花生远缘杂交(粤油551×Arachis villosa)产生的69个遗传稳定的重组系为试验材料,对12个重要数量性状进行了评价,以及遗传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结果表明,除了出仁率外其他11个性状在重组系间的变异较丰富,总分枝数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各性状的遗传力均较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但含油量与其他性状的相关遗传力较低,高含油量间接选择困难。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生产力和百果重对含油量的直接作用较大,但分别为正负效应。综合分析表明,综合选择指数在高产油量优异品系选择中较为有效。从重组系中选择出高油家系6个,可作为高油花生育种的优异资源。

  • 遣传育种
    吴 琪,王秀贞,唐月异,崔凤高,王传堂*
    2013, 35(增刊(上)): 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PR1基因是植物免疫调控的重要交叉点,是调节植物整体抗病网络的重要因子。本文通过RACE技术获得七种花生栽培种和九种花生野生种NPR1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应用Codon W软件进行了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并与大豆、拟南芥、水稻和玉米NPR1基因cDNA序列进行密码子偏好性比较。对花生NPR1基因密码子组成、有效密码子数、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密码子适应指数等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NPR1基因在花生中有明显的偏好性,特别偏好使用以A或T结尾的密码子,且与单子叶植物水稻和玉米的密码子偏爱性有较大差异。有效密码子数与编码同义密码子第3位的G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该基因密码子的使用模式,为基因工程手段改良花生品种提高重要的理论支持。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王瑾,李玉荣*,张嘉楠,程增书,陈四龙,宋亚辉,王利媛,孔海彦
    2013, 35(增刊(上)): 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9个花生品种(系)为亲本配制6个杂交组合,利用142对SSR标记对9个花生品种(系)进行多态性检测,筛选出54对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并于每个组合中筛选出27-43对可用于杂交种F1真伪鉴定的标记,鉴定结果表明,F1真杂种率为61.36-87.50%。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SSR标记可用于花生真假杂交种鉴定中,并为其在杂交种真伪鉴定中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标记信息。 

  • 遗传育种
    唐月异,王秀贞,吴琪,王传堂*
    2013, 35(增刊(上)): 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3个花生普通油酸×高油酸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采用AS-PCR法对FAD2B进行基因分型鉴定F1真杂种,用气相色谱测定各组合F1及其亲本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组合1和组合2 F1 杂种油酸含量介于父、母本之间,而组合3 F1 杂种的油酸含量与母本的油酸含量范围有部分重叠,但油酸含量介于两亲本间的杂种也是真杂种,认为根据油酸含量来鉴定普通油酸×高油酸杂交组合F1真杂种是基本可行的。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陈静 胡晓辉 杨伟强 苗华荣 石运庆
    2013, 35(增刊(上)): 1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3个高油酸含量和3个普通油酸含量花生品种为试材,对花生种子脂肪酸相对含量的累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6个品种的油酸亚油酸相对含量呈规律性变化,油酸相对含量逐渐增多,亚油酸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但其快速积累期有差异;6个品种棕榈酸、二十四烷酸相对含量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花生酸、花生烯酸(花育22号除外)和山嵛酸相对含量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硬脂酸相对含量变化较为复杂。花育22号、花育23号和花育25号的油亚比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成熟时油亚比分别为1.80、2.15、1.30;H5的油亚比变化规律呈“S”形,成熟时油亚比为26.10;H17和F18的油亚比变化规律呈双“S”形,成熟时油亚比分别为36.91和30.29。成熟时,H5、H17、F18的C18:1和C20:1相对含量高于花育22号、花育23号、花育25号;C16:0和C18:2相对含量高油酸含量品种低于普通油酸品种, C18:0、C20:0、C22:0、C24:0高油酸含量品种和普通油酸含量品种基本一致。

  • 遣传育种
    韩锁义,张新友,刘 华,严 玫,张忠信,臧秀旺,汤丰收,董文召,黄冰艳
    2013, 35(增刊(上)): 1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花生突变体库的构建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运用EMS诱变处
    理阜花10号种子来构建花生突变体库。在M2代获得104份叶、茎、种子性状变异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可以作
    为新的种质资源,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构建的突变体库也有助于花生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开展。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陈雷 吴继华 李可 范小玉
    2013, 35(增刊(上)): 1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豫花15等15个花生品种的试验和性状调查,研究了河南省麦套花生和产量的相关性。相关分析表明,主茎高、侧枝长、百果重、饱果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主茎高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单株结果数和出米率与产量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为:主茎高>饱果率>总分枝数>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出米率>结果枝数>侧枝长。综合分析,河南省麦套育种应选择适当株高和侧枝长,适宜的总分枝与结果枝数,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和饱果率相协调的大果品种。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秦 利,刘 华,张忠信,韩锁义
    2013, 35(增刊(上)): 1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我国2001-2013年育成的部分花生品种,对其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01-2013年间育成花生品种的产量有小幅上升;蛋白质含量呈降低的趋势;花生品种籽粒的脂肪含量呈微上升
    的趋势;蛋白质和含油量的总和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基本在75% ~80%之间;油亚比(O/L)变动不大且水平较低,
    符合高油亚比的品种较少,提高油亚比仍是今后育种的目标和方向。

  • 遣传育种
    刘红艳,赵应忠,张秀荣
    2013, 35(增刊(上)): 1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10份来自于国内外的芝麻种质资源,于2005-2006年在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对生育期等48个性状
    进行观察记载及测量,并对该芝麻种质资源群体进行分类鉴定研究。结果筛选出具有高产、高含油量、高蛋白质含
    量、大粒、抗病、耐渍性强、种色特异的种质资源8份,为芝麻育种奠定了物质基础。

  • 遣传育种
    和剑涵1,邸文峰2,关中波1,朱东旭1,徐桂真1
    2013, 35(增刊(上)): 1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45份北方芝麻种质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芝麻种质资源
    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来源的资源遗传多样性具有较明显差异,期望杂合度最高的是石家庄,其次为沧州和
    廊坊,辽宁、山西的最低;农艺性状的期望杂合度最高的是单株产量,其次是单株蒴数、始蒴高度和千粒重,而株高、
    每蒴粒数的期望杂合度最低;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株产量,其次分别是空梢尖长和单株蒴数,最小的是花冠长度;
    基于各种质间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把145份芝麻种质聚类并在遗传距离为190.5处划分为6大类群。第Ⅰ类群
    的有益性状不明显,第Ⅱ类群的每蒴粒数最多,可作为多粒型选育亲本,第Ⅲ类群可作为大粒型选育亲本,第Ⅳ类
    群可作为有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Ⅴ类群可作为矮秆植株的选育亲本,第Ⅵ类群可作为高产高秆植株育种目标
    选育的亲本。9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株高、单株
    结蒴、花冠长度、单株产量等与产量相关的性状为主,第二主成分以始蒴高度为主,第三主成分以千粒重为主,第四
    主成分以每蒴粒数为主,第五主成分以蒴果长度为主。

  • 遣传育种
    刘红艳,赵应忠
    2013, 35(增刊(上)): 2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芝麻DUS测试指南,2005和2006年分别对国内外110个品种的68个质量性状、假
    质量性状及数量性状进行了田间观测。经变异系数、t检验、系统聚类法等进行分析显示,各品种的质量性状及假
    质量性状的一致性表现较好,而数量性状因受环境影响一致性差。经分析共筛选出22个表现较好的性状作为必
    测性状、24个一般性状作为补充性状,其中13个定性二元性状,8个定性多态性状,25个数量性状。这46个性状
    可用于品种特异性比较,旨在为DUS测试指南的制定提供依据。

  • 遣传育种
    孙 建,涂玉琴,乐美旺,饶月亮,颜廷献,颜小文,周红英
    2013, 35(增刊(上)): 2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盐酸水解-改良卡宝品红染色法对芝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观察表明,芝麻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的细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正四面体型或十字交叉型,绝大部分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正常配对与分
    离,终变期形成13个二价体,进一步验证了芝麻染色体数目为2n=2x=26,极少数细胞在中期Ⅰ和中期Ⅱ出现染
    色体落后、染色体不同步等异常行为,频率为2.13%,随机统计花粉粒育性为97.53%。

  • 遣传育种
    朱东旭1,关中波1,王生辰2,徐桂真1
    2013, 35(增刊(上)): 2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求更加快捷、有效的芝麻区域试验分析方法,利用2012年全国(北方片)芝麻区试结果,通过方差
    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高稳系数法、AMMI模型分析法四种方法,对7个参试品种(系)进行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结果表明,冀200401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稳产芝麻品种(系);四种分析方法得出
    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又不尽相同;高稳系数法和AMMI模型分析方法综合功能强,对品种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可为
    芝麻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 遣传育种
    杨素梅,白 苇,靳 涛,杨德智,张宝英,崔金丽
    2013, 35(增刊(上)): 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4份食用向日葵材料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
    单盘重、空壳率、株高呈极显著相关,与皮壳率呈显著相关,各性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将产量性状分成3个
    主因子,分别为产量因子、商品性因子和生长势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6.59%。

  • 品种资源
  • 品种资源
    李延莉,杨立勇,王伟荣,蒋美艳,周熙荣,孙超才
    2013, 35(增刊(上)): 2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隐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20228AB、临保系M-6477、恢复系扬J6711,经三系配
    套而育成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杂交新品种向农05,含油率44.07%,芥酸含量1.27%,硫苷含量19.09μmol/g。在
    2009-2010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050.00kg/hm2,比对照沪油杂4号增产10.96%;产油量
    1344.13kg/hm2,比对照增产10.35%。在2010-2011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040.80kg/hm2,比
    对照沪油21增产6.73%;产油量1340.08kg/hm2,比对照增产8.73%。

  • 品种资源
    王伟荣,杨立勇,李延莉,蒋美艳,孙超才
    2013, 35(增刊(上)): 2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065,2013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芥酸含量0.69%,硫苷含量17.56μmol/g,种子含油量45.17%。
    在产量鉴定试验中,平均产量2982.0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10.44%,平均产油量1353.90kg/hm2,比对照增
    产12.60%;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808.0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3.40%,平均产油量1263.45
    kg/hm2,比对照增6.04%。沪油065抗病性与对照相仿,品质优良,适合在长江下游地区种植。

  • 品种资源
    王伟荣,杨立勇,李延莉,蒋美艳,孙超才
    2013, 35(增刊(上)): 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向农07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的甘蓝型油菜双低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抗菌核病和病
    毒病等特性。在上海市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2964.53kg/hm2,较对照增产9.29%,产油量比对照增
    加8.63%。在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960.10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2.22%,产油量增加3.90%。
    种子含油率46.45%,芥酸含量0.5%,硫苷总量16.48μmol/g。

  • 品种资源
    张汝全,陈晓华,王继胜,陶兰蓉,邹 琼,杨 进,康泽明,付绍红,李 云,唐 蓉
    2013, 35(增刊(上)): 2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途径,采用杂交、测交、回交、自交和品质测试等方法,选育出
    稳定的双低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蓉A0068和其保持系蓉B0068以及恢复系蓉C1118、蓉C1338、蓉C2970,
    蓉A0068具有优质、抗倒抗病性强、含油率高、配合力高、异交结实率高、熟期较早、繁殖制种产量高等突出优点。
    育成了具有双低、高产、高油、多抗、广适等特点的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蓉油16、蓉油17和
    蓉油18。蓉油16通过四川省和长江下游国家审定。蓉油17通过四川省审定,蓉油18通过四川省和长江上游国
    家审定。

  • 品种资源
    张汝全,陈晓华,王继胜,陶兰蓉,邹 琼,杨 进,康泽明,付绍红,李 云,唐 蓉
    2013, 35(增刊(上)): 2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途径,采用杂交、测交、回交、自交和品质测试等方法,选育出
    稳定的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蓉C1975和蓉C1944,组配成具有双低、高产、高油、多抗、广适等特
    点的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双低三系杂交油菜蓉油14和蓉油15新品种。蓉油14通过四川省审定,适宜四川省及
    类似生态区种植。蓉油15通过四川省和国家长江上游区审定,适宜四川省、长江上游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 品种资源
    王建平,张书芬,朱家成,文雁成,赵 磊,曹金华,何俊平
    2013, 35(增刊(上)): 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杂双7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杂交
    组合是436A×98143。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抗倒伏,较耐菌核病,抗病毒病。在2009年和2010年河南省油
    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734.5kg/hm2,比对照杂98009增产6.5%。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杂双7号产量
    2460.0kg/hm2,比对照杂98009增产16.0%。杂双7号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27%,硫甙含量23.08μmol/g(饼),
    含油量44.29%。杂双7号2011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品种资源
    张瑞茂,陈大伦,李 敏,汤晓华
    2013, 35(增刊(上)): 2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7274A与恢复系6215R组配育成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50。贵州省
    区试单产2.797t/hm2,比油研10号增产13.83%,产油量1.27t/hm2,比油研10号增6.71%。国家中游区区试,平
    均产量2.448t/hm2,比中油杂2号增产3.37%。产油量1.047t/hm2,比中油杂2号增5.63%。全生育期218.85d。
    株型较紧凑,抗裂角性好,适宜机播机收。抗倒性强、抗寒性相当于中油杂2号。低感菌核病,抗病毒病能力与中
    油杂2号相当。含油率42.77%,芥酸0.45%,硫苷25.02μmol/g饼。于2007年通过贵州省审定,2009年通过国家
    审定。

  • 品种资源
    林 权,张义娟,赵远林,刘 晓,杭淑莲
    2013, 35(增刊(上)): 2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宜油21系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以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宜8A为母本,恢复系宜恢1号为父本组配
    而成的细胞质不育三系双低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于2011年12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宜油21在四川省油菜预
    试、2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增产率均居试验组第一位,在2011年国家冬油菜长江上游组区试中增产率位居第
    三位,2012年位居第一位。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好,抗倒、抗逆性强,成熟期较早,适宜长江上游生态区种植。

  • 品种资源
    李劲峰,李根泽,王敬乔,符明联,陈 苇,罗延青,赵凯琴,董云松
    2013, 35(增刊(上)): 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油杂10号是应用小孢子培养技术结合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优质、早熟甘蓝型杂
    交油菜新品种。其平均株高167.32cm,有效分枝15.3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8.89角,每角粒数18.5粒,千粒重
    3.6g,单株生产力23.97g,平均产量为3404.9kg/hm2,较对照增产17.39%,达到极显著水平,品质双低,含油量
    44.18%,全生育期178d。

  • 品种资源
    吴 平,晏文武,邹乐萍,袁卫红,王 方
    2013, 35(增刊(上)): 2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甘蓝型品种间杂交油菜选种圃编“09-10”群体中获得黄籽不育株,经3年6代异地穿梭育种、育性鉴
    定,育成黄籽双低油菜生态型不育两用系199S。199S黄籽遗传性稳定,育性转换稳定,品质优良,含油量高,农艺
    性状优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品种资源
    李少雄,钟 旎,梁炫强,洪彦彬,温世杰,刘海燕
    2013, 35(增刊(上)): 2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2年全国(南方区)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共有12个新品种参试,设汕油523为对照种,7省区11个试验
    点承担该年度试验。12个参试新品种中,11个品种干荚果产量比对照种汕油523增产,1个品种比对照种减产。
    其中汕油诱1号、航花3号、仲恺花10号、福花8号、粤油390、泉花511、桂花6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莆花3号、贺油
    13、湛油58、龙花9号比对照种增产,但未达显著水平。云花生4号比对照种减产,减产达极显著水平。

  • 品种资源
    张忠信,韩锁义,徐 静,刘 华,张 俊,秦 利
    2013, 35(增刊(上)): 2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夏直播花生2012年区域试验安排有8个花生新品种,分布在9个试验点,设置豫花9327为对照
    品种。在对研究数据的统计中,去除两个产量代表性差的试验点洛阳市农业科学院和延津县土肥站,其余7个试
    点数据参与汇总。分析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中,豫花31、俊达66、豫花36荚果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且增产达
    到极显著水平。

  • 品种资源
    苗华荣,胡晓辉,杨伟强,石运庆,杨 珍,陈 静
    2013, 35(增刊(上)): 2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育36号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以花选1号作母本,95-3作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大花生新品
    种。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花育36号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处理、配方施肥、田间管理等,为其
    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 品种资源
    杨吉顺,李尚霞,陈殿绪,张智猛
    2013, 35(增刊(上)): 2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育39号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于2001年采用白沙1016为母本,佛罗兰娜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中系统选
    育而成。2007年参加山东省品种区域试验,2011年通过山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花育39号为高产优质
    的小花生品种,适应性广,适合在山东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播小花生品种种植。

  • 品种资源
    陈四龙1,李玉荣1,程增书1,王 瑾1,宋亚辉1,张嘉楠2,张 强1,王利媛1,孔海彦1,张朋娟1
    2013, 35(增刊(上)): 2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冀花11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冀花5号为母本、开选01-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
    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高产、高油、高油酸、低棕榈酸、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冀花11号
    区试产量4040.33kg/hm2,含油量56.44%,油酸含量80.70%,油/亚比值26.03,棕榈酸含量5.70%,2013年1月
    通过河北省花生新品种鉴定。根据冀花11号的生理特性建立了高效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 品种资源
    黄金堂,陈海玲,郑国栋,李清华
    2013, 35(增刊(上)): 2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莆花 4号系福建省莆田市农科所以“粤油7号”为母本、“金花102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参加全国南方区和福建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该品种具有高产、抗青枯病、高抗叶斑病、中抗锈病等特点。2012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适合福建省花生适宜区种植。 

  • 品种资源
    于洪波,于树涛,史普想,苏君伟,任亮
    2013, 35(增刊(上)): 2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阜花19号是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在2004年秋季单株考种时从鲁花12号籽仁种皮变异色中选出的籽仁种皮颜色为紫色的1个双仁果,后代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12年参加辽宁省花生品种备案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2%,富含硒、锌、铁、钾,2013年3月6日备案通过号为辽备花[2012]91号。 

  • 品种资源
    任丽,谷建中,李军华,蔡君玲,刘冰,刘紫霞,马骥
    2013, 35(增刊(上)): 2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农61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高油酸高脂肪花生新品种。201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开农61油酸含量高达76.01%,油酸亚油酸比值(O/L)9.56,粗脂肪含量55.31%。示范产量高达8334.3 kg/hm2。该品种油酸含量高、出油率高,其花生制品货架寿命长、不易氧化变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品种资源
    谷建中,任 丽,金建猛,李 阳,邓 丽,范君龙,苗建利,殷君华
    2013, 35(增刊(上)): 2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农61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利用开农30×开选01-6选育而成的高油酸高脂肪花生新品种。河
    南省花生区域试验,开农61平均单产荚果4805.93kg/hm2、籽仁3368.1kg/hm2,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1.96%
    和1.63%;河南省花生生产试验,开农61平均单产荚果4477.05kg/hm2、籽仁3134.7kg/hm2,分别比对照豫花15
    号增产1.73%和0.11%。其油酸含量76.01%,油酸亚油酸比值(O/L)9.56,粗脂肪含量55.31%。2012年通过河
    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花2012001。

  • 品种资源
    吴继华,陈 雷,李 可,范小玉
    2013, 35(增刊(上)): 2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新品种商研9938在河南省区试和生产示范中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研究表明,商研9938适宜
    播期为5月7日-5月25日,适宜种植密度为15万穴/hm2,每穴2粒种子,单粒穴播可节约用种量,在河南省累计
    示范面积4.52万hm2,平均增产525.15kg/hm2。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耀文,赵小光,王竹云,田建华,陈文杰,李殿荣
    2013, 35(增刊(上)): 2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双低高油甘蓝型杂交油菜秦优7号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在不同光照、CO2浓度、温度和一日之内不同
    时间点等条件下叶片和角果气体交换参数的差别,结果显示:叶片和角果的气体交换参数随光强、CO2浓度、温度、
    一日之内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趋势基本相同;同等光照条件下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
    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均高于角果,而胞间CO2浓度(Ci)低于角果;叶片的光饱和
    点、光补偿点、光呼吸速率明显比角果低,而光量子效率显著高于角果;同等CO2浓度条件下叶片的Pn、WUE、Ls均
    明显高于角果,而Ci低于角果,叶片的CO2饱和点、CO2 补偿点均比角果低,而羧化效率则显著高于角果;叶片进
    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低于角果,在最适和相同温度范围内叶片的Pn、Cond、Tr、Ls均明显比角果高,而叶片的Ci、
    WUE则明显比角果低;在整个日变化范围内叶片的Pn、Cond、Ls、WUE明显高于角果,而叶片的Ci、Tr则明显低于
    角果。油菜叶片和角果的光合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

  • 栽培生理
    李 俊1,2,官春云2,袁金展1,马 霓1,谭太龙2,任 莉1,方小平1,李光明1,张春雷1
    2013, 35(增刊(上)): 2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熟性油菜生育期、冬前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期方面,不同
    播期处理对不同熟性油菜品种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影响较大;在产量方面,随着播期的推迟,早熟品种
    产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产量以10月15日播种的达到最大;中晚熟品种则以9月30日播种的产量达到最大。不同
    品种冬前各项生物学指标,如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干重等以9月30日播种的达到最大,且9月15日播种的明显大
    于10月15日播种的。迟播品种的冬前生物学指标如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鲜重等指标均过于偏低可能是影响
    其产量的重要原因。

  • 栽培生理
    黄华磊,石有明,唐尚同,谷名禹,周 燕
    2013, 35(增刊(上)): 3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油蔬两用油菜关键技术的研究,分析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检测相
    结合的方法对包括油菜摘薹适期、大区对比试验、菜薹营养结构分析以及摘薹次数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摘薹后油菜产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比单收菜籽减产菜籽17.7%,但纯收入提高了33.7%,投入产出比约为
    1∶3.5;双低甘蓝型油菜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绿色蔬菜;薹高60cm时为摘薹最佳时期;摘薹一次产值最高。摘薹对
    油菜产量和农艺性状均有一定影响,但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油菜增效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
    景。

  • 栽培生理
    朱 炫1,王学明1,杨永明2,孙朝辉1,格 茸3,李光芳4,提 布5,永 次5,李德元5
    2013, 35(增刊(上)): 3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甘蓝型油菜中双1号的种植密度,氮、磷、钾肥施用量及氮肥
    施用期等五个主要栽培因子与菜籽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及其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分析法,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仿
    真试验,在具有95%置信度的各因素取值范围,优选出每667m2产菜籽220~240kg、240~260kg、260~280kg三个
    产量区间相应的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得到较好验证。

  • 栽培生理
    曹金华,张书芬,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赵 磊,何俊平
    2013, 35(增刊(上)): 3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比较1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抗寒(冻)性和塑膜保温(对照)的增产效果。
    结果表明,自然越冬条件下各品种(系)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冻害指数亦存在较大差异,品系1和品系2冻害指
    数较低,抗寒性较好,品系6冻害指数达84.8%,抗寒性差。油菜越冬期塑膜保温棚内温度比自然越冬区高5~
    13℃;各品种(系)均表现出不同幅度的增产效果,品系6的产量最低,但增产幅度最大,品系2和品系3在两种越
    冬条件下的产量均较高。塑膜保温条件下的单株角果数显著高于自然越冬的,使产量得以提高。试验筛选出品系
    2和品系3两份抗寒、高产稳产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系,本研究结果可为抗寒育种和抗寒栽培提供依据。

  • 栽培生理
    关周博1,2,田建华1,2,李少钦1,2,董育红1,2,塔 娜1,2,张文学1,2,胡银岗3,李殿荣1,2
    2013, 35(增刊(上)): 3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抗旱性进行鉴定及大田五叶期冠层覆盖面
    积、总生物量干重和根系干重分析。结果表明,EV2的抗旱指数最大,EV6的抗旱指数最小;EV2的冠层覆盖面积
    最大,与其它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总生物量以EV2、EV3和EV1较大,根系干重以EV2较大,而且三者之间
    存在显著相关性;对抗旱指数进行通径分析,冠层覆盖面积对抗旱性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达到0.5975。冠层覆
    盖面积的大小反映了早期活力的强弱,早期活力强相应的品种抗旱指数高,抗旱性就强。

  • 栽培生理
    雷元宽1,吴进明2,符明联3,李根泽3,雷丽仙1,李庆刚1,张美玲1,熊 琼1,周翠萍1
    2013, 35(增刊(上)): 3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油杂2号杂交品种为材料,在大田育苗移栽条件下,设置不同密度、播种期、打薹时期等多因素的正
    交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优化的“菜油两用”技术是密度12万株/hm2,9月中下旬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
    益最高。

  • 栽培生理
    代文东,黄泽素,唐 容,李德珍,王少铭
    2013, 35(增刊(上)): 3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规栽培密度(5000~8000株/667m2)作为对照,探讨低密度下(3500株/667m2)杂交油菜黔油22号
    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低密度下黔油22号在苗期及蕾薹期具有最多的单株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及地
    上、地下干重;叶绿素a含量(1.293mg/g)较高,叶绿素b含量(0.833mg/g)、叶绿素(a+b)含量(2.126mg/g)及叶
    片净光合速率(5.27μmolCO2·m-2·s-1)最高;蒸腾速率(0.92molH2O·m-2·s-1)及胞间CO2 浓度(304.83
    μmolCO2/mol)最低。低密度栽培下获得较好的经济性状,即植株较矮(152cm),分枝部位低(10.80cm),一、二次有
    效分枝数,全株有效角果数及每角粒数均最多,其单株产量(51.94g)也最高,与其它密度水平下的单株产量差异达
    到了极显著水平。单株产量与光合因子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序为:叶绿素b含量(r=0.6102)>净光合速率(r=
    0.5238)>叶绿素总量(r=0.4748)>胞间CO2浓度(r=0.3676)>蒸腾速率(r=0.2783)。移栽密度与叶绿素
    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及单位产量呈显著
    正相关。

  • 栽培生理
    余华胜,丁厚栋,林宝刚,华水金,张尧锋,张冬青
    2013, 35(增刊(上)): 3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油菜浙油50为材料,研究深耕、浅耕、免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浙油50性状、产量及含油量的影响,结
    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间出苗、单株有效角果数、产量以及含油量有较大影响,而对其它性状影响不大。
    其中不同处理间产量深耕>浅耕>免耕,深耕和浅耕与免耕之间产量差异显著;田间密度是浅耕>深耕>免耕,浅
    耕与免耕之间密度差异显著;含油量是深耕>浅耕>免耕,深耕与免耕之间含油量差异显著。

  • 栽培生理
    荣维国,刘道敏,郝 睿,陈发宏,何 金,王 斌
    2013, 35(增刊(上)): 3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4个播期、4种密度和4种尿素用量对中核杂48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
    核杂488在六安种植的适宜播种期在9月底至10月上旬,种植密度在37.5万株/hm2 左右,尿素用量在600~
    750kg/hm2之间为宜。

  • 载培生理
  • 载培生理
    万勇善,张昆,刘风珍,李娜
    2013, 35(增刊(上)): 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北方大花生主栽品种丰花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试验。在系统研究植株营养含量、生长与氮素水平的关系基础上,根据经典生长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基于氮素水平的花生生长模型。用Logistic方程分别建立不同施氮水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对方程求导获得干物质积累速率△W和△W/W,即相对增长速率RGR。以4个不同氮素水平每个生育时期的土壤速效氮含量作自变量,分别建立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相对增长速率RGR与土壤速效氮含量的模型RGR=A*(Ni-30)e^(B*(Ni-30)),获得各个时期对应的参数值A、B。之后引入生育时期自变量建立干物质积累相对增长速率RGR=f(Ni,dj), 最终建立干物质积累的预测模型W(t)=f(Ni,dj,t)=W0*(1+RGR)。经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RMSE 分别为2.217g/plant、3.585g/plant、3.253g/plant,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 昆,魏燕华,刘风珍,万勇善,孙爱清
    2013, 35(增刊(上)): 3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溶液于花生开花下针期进行叶面喷施(以清水为对照),研究了壳聚糖对花生生
    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花针期喷施壳聚糖的最适浓度为0.1%,花生花针期喷施适宜浓度的壳
    聚糖溶液可以显著提高花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同时促进花生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植株各
    器官的氮素含量,促进果针、幼果等生殖器官的生长,进而提高荚果产量。

  • 栽培生理
    张 昆,秦兴国,刘风珍,万勇善,孙爱清,厉广辉,陈 超
    2013, 35(增刊(上)): 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北方大花生产区主栽品种丰花1号为材料,设置土壤相对含水量80% ~90%、60% ~70%(正常
    供水)、50% ~60%和40% ~50% 4个处理,研究花针期不同水分处理对麦套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
    果表明:麦套花生叶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化学效率以土壤相对含水量60% ~70%的处理最高,40% ~50%处理的
    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复水后各处理迅速恢复,复水后10d,各处理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化学效率都能恢复到
    甚至超过正常供水的处理;叶绿素含量随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而升高,复水后10d基本恢复到正常供水处理水平;
    花针期土壤相对含水量60% ~70%的光合效率最高,花针期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 ~70%。

  • 栽培生理
    熊 洁,李书宇,陈忠平,陈伦林,宋来强,邹晓芬
    2013, 35(增刊(上)): 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模拟酸铝胁迫和人工控水条件下,以9个花生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基因型间的耐酸、耐旱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酸铝和干旱的响应不同,对酸铝和干旱敏感的花生品种,其根系明显减小、株型矮小、产量减少;而耐酸铝和干旱的花生品种,其根系变化不大或略有增加,产量降幅较小。用综合耐性系数评价花生的耐酸、耐旱性,筛选出既耐酸铝又耐干旱的品种湘花2008和粤油256。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明确了根系体积耐性系数、株高耐性系数可以作为花生耐酸、耐旱性筛选的评价指标。

  • 栽培生理
    胡晓辉,苗华荣,石运庆,陈 静
    2013, 35(增刊(上)): 3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了盐碱胁迫对以花育28号和P76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花生群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盐碱胁迫使高油酸含量花生籽仁的油酸含量有所增加,使花生籽仁中脂肪含量大幅度提高,并且呈现一定规律。

  • 栽培生理
    石运庆,胡晓辉,苗华荣,陈 静
    2013, 35(增刊(上)): 3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0.3%盐胁迫浓度筛选了142个花生育种中间材料和品种的耐盐性,试验中发现0.3%盐浓度下出
    苗率很低,证明已是较高的盐胁迫浓度。其中有4个材料(P22、P47、P75、P100)苗期表现出很强的耐盐性,P75苗
    期耐盐性最强,且在盐胁迫下的花生植株下胚轴较对照粗壮。

  • 栽培生理
    王慧新1,吴占鹏1,苏君伟1,汪 仁2,蔡立夫1,关 冰1,陆 岩1,罗祥志1
    2013, 35(增刊(上)): 3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采用覆膜与裸地两种栽培方式,每种栽培方式分别采取单、双粒精量播种,并设5种密度水平,供试
    品种为阜花12号。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区覆膜单粒播种下,密度1.2597万株/667m2时花生产量最高,达322.8kg/
    667m2,比覆膜双粒播种、裸地单粒播种和裸地双粒播种分别增产18.5kg、27.5kg和33.7kg。

  • 栽培生理
    于洪波,史普想,于树涛,苏君伟,李 楠,吴金桐,吴占鹏,任 亮
    2013, 35(增刊(上)): 3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5个珍珠豆型早熟中粒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为165000穴/hm2,2株/穴时不同行穴距
    配比对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产量比较表明,5品种的适宜行穴距为45cm×13.5cm~40cm×15.2cm,其中阜花15
    号、阜花16号、阜花17号、阜花18号4个品种的适宜行穴距为45cm×13.5cm,阜花14号的适宜行穴距为40cm×
    15.2cm。回归分析表明,珍珠豆型早熟中粒花生品种的最佳行穴距43cm×14cm~47cm×13cm,其中阜花14号为
    43.1cm×13.9cm,阜花15号为46.5cm×12.9cm,阜花16号为45.6cm×13.3cm,阜花17号和阜花18号均为44.0
    cm×13.6cm。

  • 栽培生理
    臧秀旺
    2013, 35(增刊(上)): 3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河南省夏直播花生的生长发育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产栽培技术。

  • 栽培生理
    吴占鹏,苏君伟,王慧新,蔡立夫,吴金桐,李 楠
    2013, 35(增刊(上)): 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防止大风将播种后的种子吹出地表,特别设计一种适于风多风大风沙地区用的花生覆膜播种机,由机
    架、行走轮、种箱、肥箱、药箱、施肥铧、打孔播种器、覆土器、镇压器等构成,能减少土壤风蚀,防治地膜被风吹走,该
    机特别适于风沙半干旱地区播种花生。

  • 栽培生理
    高桐梅1,卫双玲1,穆瑞霞2,张从永3,张海洋1,芦海灵1
    2013, 35(增刊(上)): 3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土壤水分对芝麻光合特性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芝麻叶片的净
    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参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
    酶(CAT)、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等代谢物质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芝麻叶片光合
    参数、SOD、CAT、MDA和脯氨酸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Pn含量、Pro含量、水分利用效率
    (WUE)、叶绿素相对值(SPAD)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MDA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SOD呈一直增加的
    变化趋势,Tr和Gs呈“W”型变化。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Pn、Gs、WUE、SPAD、SOD、CAT、MDA、脯氨酸含量基本都
    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片中MDA含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湿度在60%条件下,CAT
    活性与Pn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土壤湿度60%左右对芝麻生长比较适宜,水分过多对芝麻生长有伤害作用。

  • 栽培生理
    郑 磊,张仙美,刘立峰,吴鹤敏,邵艳芳
    2013, 35(增刊(上)): 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单作芝麻和单作尖椒为对照,对芝麻与小尖椒不同间作行比的产量、效益、抗逆性等指标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芝麻产量与小区内芝麻总行数呈正比,辣椒产量也有同样的规律。间作2~4行芝麻的处理,其芝麻边
    际效应最为明显,单株生产力高;小尖椒则是以单行的间作处理边际效应最为明显。间作单行芝麻容易倒伏,但可
    以减轻病害;间作芝麻2行以上的处理,芝麻抗倒能力增强,但病害加重。单作小尖椒效益最高,小尖椒占较大比
    重的处理效益次之,芝麻占比重较大的处理效益再次之,单作芝麻效益最低。

  • 栽培生理
    刘胜利1,2,黄春燕3,柳延涛1,陈寅初1,李万云1,王 鹏1,赵 刚1
    2013, 35(增刊(上)): 3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SunScan冠层分析仪获得了新葵20号在5个水平种植密度下,冠层在5个关键生育时期的光合有
    效辐射(PAR),计算出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PAR)和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FAPAR),同时分析它们随生育期的变
    化特征。结果表明,油葵生长过程中,APAR与FAPAR都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APAR在灌浆初期下降,在灌浆末
    期又有所上升;FAPAR在灌浆初期和灌浆末期均表现为下降,在灌浆末期达到最低值;FAPAR较APAR能更好地
    指示油葵的生长状况。统计分析表明油葵灌浆初期FAPAR与籽粒产量达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0.7582,
    n=15,α=1%),说明灌浆初期的FAPAR可以预测油葵籽粒产量,利用油葵冠层的APAR和FAPAR可以实时、无
    损、定量监测其生长状况。

  • 栽培生理
    魏良民,韩 亮,党新华,张 勇
    2013, 35(增刊(上)): 3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疆向日葵主产区,籽粒长2.0~2.2cm的长粒型食葵杂交种适宜的栽培密度为2600~2800株/
    667m2,在此密度下,产品籽粒长、饱满,商品性好,病虫害不严重,产量高,种植收益高。栽培密度过高籽粒较短,商
    品性差,收购价较低;栽培密度过低,产量较低,种植收益下降。

  • 栽培生理
    李焕春1,2,安 昊1,妥德宝1,张 君1,赵沛义1
    2013, 35(增刊(上)): 3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干旱地区开沟播种影响向日葵出苗率及产量的机理,通过模拟试验对向日葵出苗期间种子下
    方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干旱期间,开沟5cm播种(沟播)种下0cm(种侧)的平均土壤含水
    量比平作增加5.11个百分点;降水后,种子下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相比,平作处理中变化幅度较大,沟播处理中
    变化较平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2~3d后,沟播的含水量均大于平作,且平均含水量较高。降水对土壤含水量
    的影响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20mm左右的降水可明显增加种子下0~10cm的土壤含水量,5mm左右的降水可
    明显增加种侧的土壤含水量。沟播使向日葵的出苗率比平作提高21个百分点,增产15.5%,主要是因为沟播有较
    好的探墒和保墒作用。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赵 莉1,汪 强1,孔小卫2,田东丰1,林勇翔1,韩新峰1
    2013, 35(增刊(上)): 3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芝麻品种皖芝1号和豫芝4号为供试材料,在江淮区黄棕壤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在不同施肥
    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的氮(N)、磷(P)、钾(K)养分含量和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各器官NPK含量均随
    生育期推进而降低,成熟期各器官N含量为籽粒3.58%、叶片2.36%、蒴果1.52%、茎秆0.60%;P的含量为籽粒
    0.917%、蒴果0.274%、叶片0.201%、茎秆0.128%;K含量为茎1.778%、蒴果1.423%、叶片1.117%、籽粒
    0.558%。随生育进程NPK积累量逐渐增加,NPK总积累量分别为49.37~124.86kg/hm2、10.86~23.32kg/hm2、
    40.20~102.72kg/hm2,盛花期积累量最大分别为42.85%、45.98%、43.58%,随施肥量增加NPK总积累量以及各
    器官中NPK积累量均增加,在初花期皖芝1号NPK的积累量均高于豫芝4号,生产100kg籽粒产量需要N8.537
    ~9.656kg、P2O53.061~4.706kg、K2O6.911~10.092kg。施肥能促进芝麻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合理施肥、选择适宜
    品种有利于芝麻获得高产。

  • 土肥植保
    邹晓芬,李书宇,熊 洁,陈忠平,邹小云,陈伦林,宋来强
    2013, 35(增刊(上)): 3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苗、齐苗是直播油菜生产至关重要的第一环节。为探讨直播全苗技术,着重研究了墒情及补墒、种肥
    类型及用量对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墒情、种肥类型和数量对出苗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墒情对出苗影响显著,补
    墒可有效提高出苗率,浸种对提高出苗率的效果不明显;尿素作种肥对出苗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是复合肥,钙镁
    磷肥用量较大时对出苗也有较大影响;少免耕轻简化播种比浅耕条播可耐受更大的种肥用量。因此,根据播种方
    式掌握适宜种肥类型及用量对于实现一播全苗非常关键,播种机上增加浇水装置实行补墒播种对于确保旱地油菜
    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土肥植保
    李尚霞 杨吉顺 张智猛 陈殿绪
    2013, 35(增刊(上)): 3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S技术选择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县作为研究样区,在分类样区内的花生田取土测定土壤氮含量,利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模拟出不同地区花生田土壤氮含量的分成图。结果表明,三市花生田土壤氮含量都比较高,三市之间比较,平度土壤氮的含量最低,莱阳的最高,乳山的居中,最高值为281.83 mg/kg,出现在莱阳。

  • 土肥植保
    卫双玲1,高桐梅1,汪学德2,李春明1,张海洋1,芦海灵1
    2013, 35(增刊(上)): 3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采用底肥和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硼肥不同施用方式和浓度对芝麻籽粒性状、芝
    麻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基因型芝麻对硼肥的耐受力不同,栽培种比农家种对硼肥的耐受力
    高;(2)叶面肥施用时期不同,用肥量有差异,栽培种郑芝98N09现蕾期喷施以1.2kg/hm2用量效果最好,盛花期喷
    肥以1.2kg/hm2用量效果最好;新蔡选抗在现蕾期喷肥0.6kg/hm2效果最好,盛花期喷肥0.6kg/hm2效果最好;硼
    肥对郑芝98N09籽粒中芝麻素含量的提高优于新蔡选抗;(3)硼肥作底肥施用,芝麻产量性状优化,并随着施肥量
    的增加,在芝麻成熟时叶色逐渐加深。作叶面肥施用时,施肥时期不同对芝麻叶色的影响也显著不同。

  • 土肥植保
    汪瑞清,范 芳,魏林根,肖运萍,袁展汽,刘仁根,林洪鑫
    2013, 35(增刊(上)): 3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芝麻种植效益,研究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红壤旱地芝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肥用量为
    105kg/hm2,密度为225000株/hm2时,芝麻产量最高,达1076.4kg/hm2,较T7处理(氮肥用量为165kg/hm2,密度
    为150000株/hm2时)产量增加36.9%。中氮处理(105kg/hm2)的株高和主茎果轴长要高于低氮处理(60kg/
    hm2),而始蒴部位低于60kg/hm2的处理。高氮处理条件下(165kg/hm2)的株高和主茎果轴长要明显低于中氮和
    低氮处理。在低氮和中氮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蒴果数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尤其是在低氮条件下,密度为
    225000株/hm2的时候蒴果数最少。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在红壤旱地上施用氮肥用量以105kg/hm2 和密度以
    225000株/hm2为宜,能够较好地提高芝麻产量。

  • 土肥植保
    夏瑞娥,王小清,倪 郁,李加纳
    2013, 35(增刊(上)): 4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抗病品种中双9和感病品种渝油19为材料,在茉莉酸甲酯(MeJA)喷
    雾处理后的油菜幼苗上接种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分析MeJA对幼苗发病程度、核盘菌的离体抑菌效果及
    对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00μmol/L的MeJA对油菜核盘菌的菌丝生长没有明显
    抑制作用,当MeJA的浓度为300μmol/L时有直接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随MeJA浓度增加。MeJA诱导处理油菜
    幼苗后,能够减轻中双9和渝油19菌核病的发病程度。POD活性测定结果表明,MeJA诱导后使挑战接种处理的
    植株体内POD活性显著高于单独接种处理和对照(中双9在接种24h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喷施MeJA能减轻
    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其作用机制与抑制核盘菌生长和诱导植株POD活性增加有关。

  • 土肥植保
    宋亚辉1,李玉荣1,程增书1,陈四龙1,王 瑾1,张嘉楠2,刘朝芳1,张鹏娟1,晏立英3,廖伯寿3
    2013, 35(增刊(上)): 4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叶斑病和网斑病是北方花生产区的主要病害。通过对花生叶斑病不同防治药剂试验表明,金极冠、
    百泰、阿米妙收三种杀菌药剂对花生叶斑病和网斑病均具有极显著的综合防治效果。在叶斑病发病初期,叶面喷
    施金极冠3000倍液防效为52.72%,阿米妙收1500~2000倍液防效为48.11%,百泰1500倍液防效为51.22%,
    并能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28.06% ~30.61%和籽仁产量29.66% ~31.37%,且能够提高籽仁含油量1.34% ~
    2.12%。

  • 土肥植保
    谢吉先1,王书勤1,陈志德2,孙 玉3,刘永惠2,韩桂琴3,沈 一2
    2013, 35(增刊(上)): 4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广泛引进各类种衣剂品种的基础上,筛选了适宜当地自然生态和生产条件、防治花生地下害虫效果显
    著的种衣剂品种(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其具体使用方法为,即公顷用量450~600mL+5%氯虫苯甲酰胺
    675mL+水4.5L混合均匀拌种,即混即拌,拌后晾干待播;优选了集花生地下害虫防治、苗期病害控制于一体的种
    衣剂组合,即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50~600mL+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75mL+升氏(50%多菌灵+5%氟
    硅唑)可湿性粉剂225g或亮盾(25g/L咯菌腈+37.5g/L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150mL或瑞苗清(24%恶霉灵+6%
    甲霜灵)水剂75mL,兑水4.5L,播前均匀拌花生种仁180~225kg,既能较好地减轻苗期根腐、茎腐病害,又能较好地
    控制中后期地下害虫危害,还能对中期白绢病有部分控制效果。采用现场演示、农户体验、培训指导,并联合农资
    企业及其全覆盖的营销网络进行物技结合的推广模式,达到该成果一年示范、二年推广、三年普及的突出效果。

  • 土肥植保
    赵志强,李 晓,曲明静,鞠 倩,姜晓静,王 梦
    2013, 35(增刊(上)): 4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30%毒·辛微囊悬浮剂拌种防治花生田蛴螬,以明确对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安全性和产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30%毒·辛微囊悬浮剂对花生生长无不良影响,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为58.75% ~88.75%,药剂处理
    区的花生产量较对照增产4.78% ~7.23%,可在大田花生推广应用。

  • 土肥植保
    许曼琳1,迟玉成1,王 磊1,谢宏峰1,王学武2,袁宗英2,刘爱娜2,李长松3
    2013, 35(增刊(上)): 4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疮痂病已成为山东花生产区一种主要病害,通过轮作、地膜覆盖均能减轻该病危害,且轮作防治效
    果明显。田间以30%苯甲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

  • 土肥植保
    石凤梅,孟庆林,马立功,刘佳,李易初,张匀华
    2013, 35(增刊(上)): 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体叶法和幼苗菌丝块贴接法,对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和向日葵植株上共102个核盘菌分
    离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来源不同的核盘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一些致病力强的菌株对向日葵、大豆、油
    菜和茄子的致病力都比较强。采用幼苗菌丝块贴接法测定不同菌株在各作物品种上的病斑均小于离体叶片法的
    病斑,但其致病性趋势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了菌核病菌致病力的复杂性。来源不同寄主的核盘菌菌株间的致病
    力与作物种类及品种有关。

  • 测试加工
  • 测试加工
    钟娟,魏玖红,董绪燕,魏芳,陈洪,*
    2013, 35(增刊(上)): 4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建立了利用高温气相色谱快速测定植物油中甘三酯的方法。实验使用DB-5HT高温毛细管柱,无需对植物油进行复杂的衍生化操作,可以快速便捷的测定植物油中的甘三酯的组成。

  • 测试加工
    董绪燕,钟娟,雷永,魏芳,陈洪**
    2013, 35(增刊(上)): 4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利用Ag-HPLC-APCI-MS对高低油酸花生油中的甘三酯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高低油酸花生油甘三酯类型差别不大,但含量区别明显,特别是sn-OOO的含量是决定花生油类型的关键。

  • 测试加工
    马飞,陈冉,李培武*,甘冬生
    2013, 35(增刊(上)): 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外线是天然存在的光能,波长短、能量强,能够作用于物质分子中化学键,引起化学键的断裂而破坏分子的结构。本文研究了紫外线对花生中黄曲霉毒素降解效果的影响,选用不同波长、功率的紫外灯对花生样品进行不同时间的照射处理,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对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有很好的降解效果,相比于365nm紫外灯,254nm紫外灯对黄曲霉毒素降解效果较好;紫外灯功率越大,处理时间越长,降解百分率越高。花生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在254nm、15W紫外灯照射下处理1kg花生样品,照射距离为10cm,3h,花生营养品质参数酸价、过氧化值、多酚和白藜芦醇含量无显著变化,说明紫外线能够发展成为有效地去除黄曲霉毒素的安全方法,本文为紫外线照射在花生黄曲霉毒素降解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 测试加工
    喻理,李培武*, 陈小媚, 胡小风,汪雪芳
    2013, 35(增刊(上)): 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曲霉毒素在氧化石墨烯上的吸附研究对于黄曲霉毒素的去除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黄曲霉毒素B1在氧化石墨烯上的吸附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和最大吸附容量,并对其在植物油中的吸附情况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可以吸附黄曲霉毒素B1,室温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小时,且氧化石墨烯对黄曲霉毒素B1的吸附不受黄曲霉毒素B2的影响,最大吸附量为62.5ng/mg。本文有望为氧化石墨烯材料在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脱除应用提供重要数据。

  • 测试加工
    贺亚萍,马良,李培武*
    2013, 35(增刊(上)): 4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食醋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并实现了食醋中黄曲霉毒素B1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分析了提取溶剂、水添加比例对黄曲霉毒素B1提取率和试纸条显色条带的影响,最终选择两者比例为1:2。在此条件下,建立了定量检测标准曲线,该检测方法同批次和不同批次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82%-8.1%、6.65%-9.76%,日间、日内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88%-6.73%、5.04%-8.02%。实际阳性样品的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结果一致,此方法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

  • 测试加工
    徐宝成1,3,5,6,7,李培武1,2,3,4,5,王秀嫔1,2,5,张良晓1,2,4
    2013, 35(增刊(上)): 4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检测茶籽油(CSO)掺伪
    的方法,该方法以胆固醇为靶标物,可以检测掺杂在茶籽油中的微量动物脂肪。GC×GC-TOF/MS和普通GCFID
    相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对复杂样品中的同分异构体实现很好的分离。本方法利用固相萃取柱
    (SPE)对油样中的甾醇进行分离,与GB/T25223-2010的前处理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和节省有机溶剂的优点。
    研究表明,GC×GC-TOF/MS可以实现胆固醇三甲基硅醚和胆甾烷醇三甲基硅醚的完全分离,因此纯CSO和掺入
    动物脂肪的CSO,其胆固醇含量可以被精确定量。胆固醇在动物脂肪中含量较高,而在CSO中含量很低,通常小
    于5mg/kg。当CSO中掺入大于0.3%的动物脂肪时,其胆固醇含量水平与纯CSO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因此本方法
    适用于检测掺杂微量动物脂肪的CSO,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 测试加工
    杨青青,马 飞,张 奇*,李培武*
    2013, 35(增刊(上)): 4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4-二甲氨基吡啶(4-Dimethylamino-pyridine,DMAP)为催化剂,将胆固醇与丁烯二酸酐(Malatic Acid)反应生成具有羧基末端的半抗原Hapten-1。采用活泼酯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得到具有免疫活性的人工抗原偶联物,分别作为免疫原和包被原。经透析后对偶联物进行紫外全波长扫描,表明偶联成功。将免疫原免疫小鼠,采用间接非竞争ELISA测得小鼠抗血清效价可达1:128000,表明免疫效果良好。本研究首次合成的胆固醇人工抗原为下一步研制掺伪标志物胆固醇单克隆抗体提供了关键试剂,同时为研究建立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免疫速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 测试加工
    瞿巧钰,陈珊珊,刘潇威*,李培武,张奇
    2013, 35(增刊(上)): 4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萘威农药分子的人工抗原合成是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关键, 用对硝基苯氯甲酸酯活化萘酚并分别与6-氨基己酸,4-氨基丁酸及3-氨基丙酸反应,分别合成了完全保留氨基甲酸酯结构的半抗原6-(1-萘氧基甲酰胺基)己酸(CNH),4-(1-萘氧基甲酰胺基)丁酸(CNB),3-(1-萘氧基甲酰胺基)丙酸(CNA),并采用改良的活化酯法与载体蛋白共价连接制备了突出甲萘威结构特征的抗原。实验结果通过紫外扫面初步确证偶联成功,并开发MALDI-TOF/MS条件准确地测定了其偶联结合比。测得它们的偶联比分别为15∶1 ,17∶1和19:1,得到较好的免疫偶联比。本实验首次采用了超滤法对人工抗原进行纯化,高效简捷。

  • 测试加工
    王恒玲,张 奇*,李培武*,张兆威,张 文,姜 俊
    2013, 35(增刊(上)): 4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醚菊酯农药被广泛用于防治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害虫,醚菊酯农药人工抗原是研究建立该农残免疫快速检测技术的关键前提材料。本文利用琥珀酸酐和3 - 苯氧基苯甲醇,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醚菊酯半抗原4-氧代-4-(3-苯氧基苄氧基)丁酸,并用活泼酯法将其与胎牛血清(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合成免疫原和检测抗原。用BSA偶联物免疫Balb/c小鼠获得的抗血清,间接非竞争ELISA测得其效价为1:60000,间接竞争ELISA测得IC50值为 4.03ug/ml。为醚菊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免疫检测技术的提供了关键的试剂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测试加工
    陆吉瑞,陈艳伟,王承明
    2013, 35(增刊(上)): 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初步探索菜籽饼粕多糖解酒保肝的保健效果,本实验研究了其防醉功效和醒酒功效。实验结果表明,
    摄入菜籽饼粕多糖后,小鼠从正常到醉酒的耐受时间相对延长66.81%,醒酒时间相对提前了20.45%,并缩短了
    17.79%。与此同时,菜籽多糖溶液可降低酒精引起的小鼠肝组织中MDA、AST和ALT含量,提高肝组织中GSH和
    SOD含量,从而有效降低肝脏指数,抑制由于酒精引起的血清中TG含量升高现象,提高血清中ADH含量。根据小
    鼠肝脏切片观察,菜籽饼粕多糖溶液对酒精致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较好的护肝作用。

  • 测试加工
    杨湄,周琦,刘昌盛,黄凤洪,郑畅
    2013, 35(增刊(上)): 4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籽冷榨制油可显著提高油脂和饼粕质量,但存在出油率偏低等问题,寻求一种合适的油菜籽预处理技术和方式,使之既能提高冷榨出油率,又不影响菜籽油品质,对于促进油菜籽冷榨制油技术发展和推广,提高油菜籽加工业技术经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油菜籽进行微波处理后冷榨制油,系统评价原料初始水分含量、微波处理时间和微波处理功率对冷榨菜籽油主要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初始水分含量、微波时间和微波功率对菜籽油酸价影响不显著(p>0.05),对过氧化值、油中叶绿色含量和色泽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随微波时间的延长,酸价略有增加,过氧化值先增加后降低,叶绿色含量增加,色泽变深。此外,初始水分含量分别为9、11%和13、15%的油菜籽,其冷榨菜籽油加热试验出现絮状析出物的微波处理时间分别为6min和7min,即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油的加热试验也变得不符合四级菜籽油国家标准的要求。微波技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油菜籽预处理方式,本研究结果可为微波处理参数的优化选择提供指导和依据。

  • 测试加工
    周 琦,杨 湄,黄凤洪,郑 畅,刘昌盛,李秀兰
    2013, 35(增刊(上)): 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不同制油工艺(压榨和浸出)不同等级标准的15种市售菜籽油,比较分析其基本理化品质、微量活
    性成分、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风味的差异。结果表明:15种菜籽油中有5种为低芥酸菜籽油;压榨油α-VE 和γ-
    VE 总量显著高于浸出菜籽油,但两者植物甾醇总量无显著差异,两种制油工艺下氧化稳定性无明显规律;压榨菜
    籽油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显著高于浸出油,浸出油的挥发性成分多为油脂氧化产物,而压榨油在保留菜籽原
    有风味基础上具有2,5-二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等焙烤风味成分。

  • 测试加工
    黄玉林1,王 慧2,陈卫军1,3,赵松林1,3
    2013, 35(增刊(上)): 4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价喷雾干燥的天然椰子油微胶囊制品的质量。结果表明,天然椰子油微胶囊为微黄
    色粉末,有淡淡的椰奶香,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水分含量为4.13%,表面油含量为2.33%,溶解度为57.90%,微胶
    囊效率为66.82%。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外形颗粒较圆整,表面光滑,致密,无裂纹,表面有凹陷。贮藏试验表
    明,天然椰子油微胶囊制品贮藏稳定性低于天然椰子油。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迟晓元, 禹山林, 潘丽娟, 陈明娜, 陈娜, 杨珍, 王通, 王冕, 和亚男
    2013, 35(增刊(上)): 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油脂既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又有巨大食用和工业价值。油脂代谢是植物最重要的代谢途径之一,然
    而这一代谢途径非常复杂,涉及到一系列生化反应及催化反应的酶。本文介绍了植物种子中油脂代谢的基本途
    径,并从工业用和食用两方面对近年来植物油脂代谢的遗传调控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同
    时对植物油脂调控基因工程的发展作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