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油菜中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E2)基因的功能,利用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号参考序列设计引物,克隆E2基因的CDS序列,命名为BnPLE2,序列全长1 503bp,由6个外显子构成,编码500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5.17kD,等电点为9.04。BnPLE2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与拟南芥AtplE2相似性最高。构建BnPLE2超表达载体p35S::BnPLE2转化拟南芥哥伦比亚生态型。转基因拟南芥后代表现出花序簇状分布,花蕾排列紧密呈菊花状。主花序顶端优势消失,侧枝生长发达,果荚畸形,柱头突出。
为创制稳定遗传的甘蓝型油菜—菘蓝二体附加系,以花粉育性很低、在甘蓝型油菜品种华双3号(2n=38,AACC)上附加一条菘蓝(2n=14,II)特定染色体(g)的单体附加系(2n=39,AACC+1Ig)为父本与正常的华双3号杂交,产生正常油菜胞质的单体附加系、经自交获得二体附加系(2n=40,AACC+1IIg)。该二体附加系的细胞学及基因组原位杂交观察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与分离基本正常,在终变期形成20个二价体,后期I进行20:20的均等分离;第二次分裂中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及四个子细胞,花粉的育性较高,自交结实好,产生的后代均携带菘蓝染色体。但也在少部分的花粉母细胞内出现菘蓝或油菜的落后染色体。该细胞学行为较稳定、育性较高的甘蓝型油菜—菘蓝二体附加系为菘蓝遗传研究及油菜育种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为促进耐密植油菜育种,提高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分析主花序多角油菜新品系12R1402的遗传规律,用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差异较大的12R1402和常规油菜品种沪油17杂交,构建4世代遗传体系(P1、P2、F1和F2),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组合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组合12R1402×沪油17主花序有效角果数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E-1模型),其中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0.86,显性效应值为-32.62,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40.58,显性效应值为-0.75,2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都表现为主花序多角部分显性,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9.40;多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为68.36。12R1402×沪油17组合F2群体中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38%和2.14%,主花序多角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组合12R1402×沪油17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的62.52%,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的37.48%,环境因素对主花序多角性状影响较大。
为进一步解析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MS)TE5A的不育机理,筛选与育性蛋白BnaA.tsMs互作的重要蛋白。提取不育系TE5A的幼蕾(直径≤2mm)总RNA,利用SMART (switching mechanism at 5' end of the RNA transcript)技术构建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和诱饵载体pGBKT7-BnaA.tsMs,转化酵母菌株Y2H gold,检测其毒性和自激活活性,通过Mating方法筛选与蛋白BnaA.tsMs互作的蛋白,并根据基因注释推测其功能。结果成功地构建了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TE5A幼蕾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文库库容量为2×107cfu、重组率达到100%、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1.8kb。发现诱饵载体pGBKT7-BnaA.tsMs对酵母没有毒性,没有自激活活性。筛选出49个候选互作蛋白,其中有丝分裂纺锤体检测点蛋白(BUBR1)、周期蛋白D3(cyclin-D3)和F-box蛋白(FBW2)三个互作蛋白可能与该不育蛋白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该不育系TE5A的育性。
开展花生种间杂交与杂种遗传研究对于探明种间亲缘关系、创制新种质和培育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花生栽培品种白沙1016(2n=4X=40,AABB)与二倍体野生种A.macedoi(2n=2X=20)进行种间杂交,通过胚拯救获得种间杂种F1植株,进而对F1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观察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分析。结果显示,杂种F1有30条染色体,其中既有来自母本白沙1016的染色质,又有来自父本A. macedoi的染色质;A. macedoi染色体经DAPI染色显示出明亮着丝粒带且包含一对“小染色体”;白沙1016的A染色体组也显示出A. macedoi基因组标记探针的杂交信号;F1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平均构型为0.6 III+8.27 II+11.6 I,减数分裂I期后、末期表现为不均等分裂。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了新的种间杂种F1材料,所涉及的A. macedoi可能为A染色体组物种;A. macedoi 染色体与花生A染色体组发生交换产生补偿性易位的几率比较大;减数分裂后、末期染色体的不均等分裂和非四分体形成,是杂种F1表现高度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探讨锌指蛋白在大豆对非生物逆境胁迫耐受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锌指蛋白基因SCTF-1的植物表达载体pCPB-SCTF-1,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其导入大豆中,通过抗性筛选及PCR检测,共获得了6株转SCTF-1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鉴定表明功能元件以单拷贝形式整合于受体基因组中。荧光定量PCR检测证明转化植株在根、茎、叶部位的表达与未转化植株相比显著提高。在低温胁迫下,转SCTF-1基因植株相对电导率明显低于非转化植株,降低了21.10%~23.09%;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非转化植株,降低了10.56%~11.74%;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非转化植株,增加了25.02%~30.38%;转基因植株叶片未呈现明显的萎缩、萎蔫、打卷现象。因此,转SCTF-1基因的过量表达提高了转基因大豆的耐冷能力。
利用分布在大豆19个连锁群的34对SSR引物对124份俄罗斯地区大豆以及9份黑龙江省内对照品种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和分子身份证的构建。在参试的133份资源中检测出140个等位变异基因,每对引物观测等位基因范围为3~10个,平均为5.47个。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为0.65。将参试大豆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分化为两大类群,聚群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聚类结果同品质类型的划分相关不显著。将谱带统计结果根据等位变异的片段大小数字化,用ID Analysis 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仅需7对引物(Satt281, Satt 373, Satt 226, Satt 590, Satt 596, Satt 259, Satt 243),即可将133份参试大豆品种完全区分开,构建了一套俄罗斯大豆品种的分子ID。
以大花生品种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钙量对旱地花生生育后期的生理特性、植株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钙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旱地花生在饱果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NR活性、SOD、POD和CAT活性,以及根系活力,能显著降低叶片MDA含量。增施钙肥使旱地花生饱果期的Y(Ⅱ)、ETR、qP和qL显著增高,使qN和NPQ显著降低。钙肥能延缓旱地花生的植株衰老,有利于花生在干旱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和延长光合时间。增施钙肥显著提高了旱地花生荚果产量,原因是显著增加了单株结果数、提高了双仁果率和籽仁饱满度。本试验条件下,以每667m2施用14 kg CaO增产效果最好。
本文设置2种种植方式,以13个不同基因型大豆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对大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净作模式下,参试的大豆材料蛋白质含量、脂氧合酶、蛋白亚基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及含硫氨基酸在各材料间差异显著;套作对不同材料各蛋白特性的影响不一致,其中11个材料蛋白质百分含量在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4个材料脂氧合酶相对百分含量在套作模式下显著降低;不同大豆材料同个蛋白亚基以及同一个大豆材料不同蛋白亚基的变化规律不一致; 3个材料含硫氨基酸显著增加,5个材料蛋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组氨酸、精氨酸变化系数高。根据粗蛋白、脂氧合酶、蛋白亚基和氨基酸含量受套作的影响程度,分别对供试大豆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蒙庆6号、菜豆在套作模式下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11S相对百分含量增加,脂氧合酶相对百分含量降低,总氨基酸、含硫氨基酸含量增加。说明通过套作种植模式配合选择特定大豆品种,可保证大豆蛋白营养组份、提高豆制品风味及口感,同时延长保存时间,满足人们对豆制品的多元化需求。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粒品种花育22(HY22)和小粒品种花育23(HY23)为材料,研究高、中、低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叶片碳氮代谢酶活性及荚果产量与籽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双粒播种相比,中、低密度的单粒精播处理显著提高了花生生育后期叶片的碳氮代谢水平。其中蔗糖合成酶(SS)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 、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高密度单粒精播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大粒品种HY22和小粒品种HY23,荚果产量均以中密度单粒精播处理(22.5万粒·hm-2和25.5万粒·hm-2)的最高,分别增产8.1%、7.3%。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中密度的单粒精播处理荚果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株结果数、荚果饱满率及果重的提高。另外,大粒品种的中、低密度单粒精播处理同时改善了花生籽仁品质,而小粒品种各处理间籽仁品质差异不显著。
为实现蓖麻的数字模拟和预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蓖麻器官间干物质分配的预测模型。用Richards方程来表达叶片、茎秆、根和蒴果的分配指数的变化动态。引入分配指数最大值作为遗传参数来区分不同品种的器官间干物质分配特性,对于通蓖5号、通蓖6号、通蓖9号和中东等4个品种的叶片、茎秆、根和蒴果,分别赋予了分配指数的最大值。引入氮肥影响因子来区分不同施肥水平的养分效应。不同地区的检验结果表明,蓖麻各器官干物重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绝对预测误差为0.64~19.34g,RMSE为1.01~11.43g。模型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
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免耕不覆盖小麦秸秆(T1)、起垄覆盖小麦秸秆(T2)和免耕覆盖小麦秸秆(T3)3种方式对两个花生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覆盖小麦秸秆(T2)的花生产量最高,比免耕不覆盖小麦秸秆(T1)的和免耕覆盖小麦秸秆(T3)分别增产664.7、818.1kg/hm2,增产率分别为19.4%、25.0%。在3种方式下,远杂9307分别比远杂6产量增加13.8%、9.9%和15.8%。起垄覆盖小麦秸秆的耕作方式下,花生饱果数、百果重、出仁率等经济性状和株高、侧枝长、分枝数、结果枝等农艺性状最好,且远杂9307的农艺性状优于远杂6。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花生籽粒中氮磷钾含量影响显著。起垄覆盖小麦秸秆的花生蛋白质、粗脂肪产量最高,且远杂9307的高于远杂6的。花生起垄种植,小麦秸秆覆盖量为4 500 kg/hm2,远杂9307的花生产量、蛋白质产量和粗脂肪产量均最高,分别为4 290.0kg/hm2、1 294.3kg/hm2、1 881.9 kg/hm2。
直播(密植)油菜主序籽粒对全田产量贡献率大。为充分发挥主序增产潜力,通过对大田直播油菜(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油杂9号)进行施氮处理,将主序角果按形成时期(终花期、盛花期和始花期)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角果,从产量构成因子、库源关系以及籽粒充实过程三个方面分析施氮对油菜主序不同部位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升主序各部位的籽粒产量,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油菜主序上部、中部和下部角果籽粒的产量分别增加了73.3%、138.3%和108.6%。角果数的增多是增产的主要原因,主序各部位角果数分别增加了53.4%、37.9%和25.2%,同时氮肥施用提高了中部角果的千粒重和上部角果的每角粒数。氮肥的投入增大了上部和下部角果皮的干物质重和粒壳比,促进了角果皮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与不施氮处理相比,籽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持续时间和速率明显提高。籽粒干物质充实的持续时间是决定油菜角果数和每角粒数重要因素,而籽粒的千粒重则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密切相关。因此可通过氮肥施用改善油菜后期各部位的源库关系,促进籽粒的充实进程,进而增加油菜的籽粒产量。
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大豆根系后,根结部位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茉莉酸甲酯(JA-Me)5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从而探索寄主对线虫侵染的激素应答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根结形成过程中,根结内5种内源激素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JA-Me和ZR在线虫侵染发育的28d内持续高于对照;在接种线虫5d内,根结内IA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ABA则显著低于对照;在接种后5d IAA含量一直显著低于对照;ABA只在接种14d左右显著高于对照,而GA只在接种21d 左右显著高于对照,其他时间ABA和GA与对照基本一致。分析上述5种内源激素间平衡关系表明:IAA/ABA和JA-Me/ABA的比值变化明显,ZR/ABA和GA/ABA的比值平稳。研究结果暗示IAA、ABA和JA-Me在线虫侵染大豆形成根结过程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欧洲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 Hübner是取食向日葵花盘和种仁最为猖獗的害虫。为明确不同向日葵品种开花物候期和抗虫性之间的关系,选取了12个代表性的向日葵品种(其中食葵9个,油葵3个),采用籽粒被害虫情指数在田间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所选的12个向日葵品种中,开花期处于R5.1~R5.2阶段(筒状小花开放率在10%~20%)的品种适逢葵螟成虫羽化、产卵高峰期,其受害程度显著高于处于其他花期阶段的向日葵品种。此外,之前鉴定出的高抗油葵品种MGS,由于开花期处在R5.2阶段,所以在本试验中的籽粒被害虫情指数较高;而高感食葵品种星火因尚未进入开花期,其籽粒被害虫情指数却最低。因此,实践中在制定播种期时应根据不同向日葵品种开花物候期的差异,合理避开成虫发生高峰期,以减轻向日葵螟的为害。
为优化食用植物油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超声波辅助萃取LC-MS/MS测定食用油中植物甾醇和生育酚分析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取中心组合设计优化实验中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通过优化分析得到食用油皂化提取豆甾醇、β-谷甾醇和δ-生育酚最优实验条件为:超声反应温度75℃,超声反应时间40min,功率100%。本方法中豆甾醇、β-谷甾醇、δ-生育酚的定量限分别为10.0ng/mL、10.0ng/mL和8.1ng/mL,相关系数均≥0.990 4,加标回收率在87.2%~97.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3%~8.6%。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茶籽油、紫苏子油、橄榄油、大豆油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前处理操作简单且用时短、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食用植物油中主要甾醇和生育酚定量分析。
为考察微波预处理火麻籽(Cannabis sativa L.)对油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火麻籽置于微波功率560w条件下预处理7min,冷却至室温后低温压榨制油。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显著增加了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降低了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使油脂色泽变深,而脱壳处理可使色泽得到明显改善;火麻籽油中检出8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主要的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3.88%、57.59%、16.33%,n-6/n-3脂肪酸为3.52:1,是一种脂肪酸平衡合理的植物油;微波预处理不影响油的脂肪酸组成,使油中总酚含量增加1倍,总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增加41.99mg/kg和58.68mg/100g;微波预处理火麻籽显著改善了油的氧化稳定性,提高了油的抗氧化活性,与未经微波预处理的压榨火麻籽油相比,微波预处理后油的氧化诱导期延长了1.05h,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分别增加8.46和81.85µmol/100g。表明微波预处理是一种适宜于火麻籽预处理的方式。
为探讨不同因素对大豆平头炭疽病菌产孢量及其病菌致病力的影响,本文从不同培养基、光照条件、培养温度以及培养基蔗糖浓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4种培养基中,该菌产孢量在燕麦培养基上最高;光照条件及培养温度对该菌产孢量影响不明显;在以9g/L低浓度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回接实验表明,培养基蔗糖浓度的改变对病原致病力没有显著影响。大豆平头炭疽菌的产孢量受培养基类型、含糖量影响较大,光照及培养温度对产孢量影响不显著。
为了筛选防治向日葵锈病的有效杀菌剂,选用15种药剂处理夏孢子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向日葵锈菌夏孢子对2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湿性粉剂(WP)最为敏感,有效成分EC50值为4.959 1μg/mL;其次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WG)、40% 氟硅唑乳油(EC)。为了明确其最佳施药时期,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先接菌后施药和先施药后接菌的方法,测试了15种药剂对向日葵锈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15种药剂中,80%戊唑醇(WG)、25%嘧菌酯悬浮剂(SC)和20%二氯异氰尿酸钠(WP)3种不论是接种前喷药还是接菌后施药,对向日葵锈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100%,可以作为田间向日葵锈病防治的首选药剂。75%百菌清(WP)及77%硫酸钙铜(WP)作为治疗剂防效较差,但仍可用于病害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