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丁昌峰, 周志高, 王兴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我国建立了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土壤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鼓励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采取调整种植结构等风险管控措施,但目前尚缺乏科学有效、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种植结构调整模式。花生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和休闲食品,对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强,同时由于镉在花生仁中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花生油中的镉含量非常低,花生油食用安全风险极低。在我国南方重金属污染耕地定向发展油用型花生生产,既能缓解食用油缺口,提升油料有效供给,又能解决目前严格管控类耕地轮作休耕模式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可持续性问题。鉴于南方产区油用和食用花生差异化的需求,提出了在未污染的旱坡地大力发展食用花生、在轻中度和重度镉污染区分别发展花生-水稻、花生-油菜轮作模式等南方花生生产布局建议,以及加强花生多元化育种和加快产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技术研发、分别制定食用花生与油用花生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和花生重金属含量监测、培植区域花生油加工企业等保障质量安全的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综述与专论
    高宇, 王龙, 王自杰, 王月英, 徐梦蕾, 朱诗禹, 韩子鑫, 史树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农业害虫是一项重要且经济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近年来,一些大豆害虫的性信息素被相继鉴定和应用。本文从大豆害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组分及组分间的作用、性信息素的多态性、性信息素生态功能的多样性、性信息素与植物挥发物的协同与抑制作用、性信息素的合成途径和化学感受机制、田间应用技术6个方面综述了研究与应用进展,为今后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张格格, 柳海东, 杜德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快选育适应春油菜区的强优势杂交种,解析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的群体结构及构建核心种质,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144份恢复系组成的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利用3 881 462个SNP标记,计算材料间的遗传距离,确定最优分群数,评估连锁不平衡程度,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结合等位基因数目最大化策略,构建核心种质。结果表明,基于遗传距离和群体结构两种方法,可将群体划分为7类。整个群体中连锁不平衡程度较低。利用CoreHunter软件构建了C30和C40两个较优核心子集,C30包括44份种质资源,C40包括59份。通过评价,核心种质等位基因覆盖度均达到99%,多态信息含量达到0.24,C30和C40这两个核心子集均能代表144份甘蓝型油菜原始种质,其中C30可确定为最终的核心子集,用于亲本杂优分析。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杨雨婷, 于文凯, 徐颖, 王会, 梅德圣, 蒋立希, 胡琼, 刘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选育高油酸油菜品种,发现脂肪酸合成相关的主效/微效基因和等位变异,剖析甘蓝型油菜籽油脂中脂肪酸自然变异的遗传结构基础,以来自世界各地的289份油菜种质核心资源为材料,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和其在长江流域中下游主产区两个环境中的脂肪酸组成表型,进行全基因关联分析。结果发现9个位点显著调控油脂品质,其中A08和C03染色体上的两个位点为主效应位点,表型解释率分别为45.01%和43.52%,分别对应于BnFAE1.A08BnFAE1.C03两个主效基因;在其它7个微效应位点上筛选到了6个候选基因。变异分析发现,在BnFAE1.A08基因及上下游2 kb区域有38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和5个InDel(插入和缺失)变异、BnFAE1.C03起始密码子后6 bp位置上1个InDel的变异影响了油酸含量。两个主效基因变异构成的单倍型组Hap1能够准确鉴定出油酸含量达64%的油菜品种,且Hap1单倍型组可追溯到最早的双低油菜品种Tower。通过进一步关联分析,在A05染色体上找到小效应位点O9.A5,能在两个主效应位点Hap1基础上将油酸含量提高到71.87%。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李真, 袁荣, 王淼, 朱莉, 李晓飞, 洪美艳, 郭瑞星, 曾新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8029AB是新选育的甘蓝型油菜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DGMS)两型系,其育性稳定,受1对复等位基因(BnMS5a/BnMS5c/BnMS5e )控制,可用于油菜杂交种的三系制种。为推进8029AB在育种中的应用,需开发功能标记以准确地鉴定复等位基因(BnMS5a/BnMS5c/BnMS5e )。基于此,本研究分别根据BnMS5a、BnMS5cBnMS5e 的基因序列设计了15对SNP标记,并对其进行筛选及验证。结果表明:SNP标记SNPMS5a-5与BnMS5a 基因紧密连锁,可在BnMS5a 可育个体中扩增200 bp的条带;SNP标记SNPMS5c-3与BnMS5c 基因紧密连锁,可以扩增出140 bp的条带;与BnMS5e 紧密连锁的SNP标记SNPMS5e-1在含有BnMS5e 的植株上扩增出150 bp的条带。经过验证,这些SNP标记可以精确判断BnMS5a/BnMS5c/BnMS5e 是否存在。因此,可以在前期利用这些SNP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实现甘蓝型油菜DGMS三系杂交制种的规模化及商业化生产。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黄林涛, 沙爱华, 王新发, 顿小玲, 匡列琼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根系发育主效QTL的发掘与利用,对明确油菜根系发育机制,从根系形态建成的角度为油菜高产育种提供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前期通过对一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中双11 × 4D122)的QTL扫描,获得了1个控制根系发育的主效QTL位点RT.C08,最高可解释14.1%的根总体积表型变异。在此基础上,利用SNP芯片分型数据挑选出7个覆盖整个区间的剩余杂合单株,并以其构建RHL-F2和RHL-F3分离群体用作定位群体。基于SNP芯片数据和亲本序列差异,本研究在RT.C08的初定位区间开发了10个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KASP)标记用于定位群体的基因分型,结合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发现剩余杂合系R53、R107和R260分离获得的B基因型(4D122基因型)株系在地上生物量、根鲜重、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上优于A基因型(中双11号基因型)株系,这与RT.C08位点增效基因来自4D122一致,其它剩余杂合系未出现这种差异。进一步利用R53和R107的交换株系R53-F3-5和R107-F3-8,最终将RT.C08区间锁定在KASP标记NC8-6和C8-24663之间,且仍有三个KASP标记NC8-7、C8-1和C8-24013与其共分离,该区间在甘蓝型油菜Darmor参考基因组的物理距离约2.24 Mb。利用亲本重测序数据和基因表达谱分析,在此区间内共筛选出66个候选基因,其中BnaC08g21500DCYCLIN D3)等12个基因已被报道调控根、叶片和/或下胚轴的生长。本研究为油菜优异根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重要基因的克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廖琼, 刘佳林, 刘婧, 朱颖, 许珏, 冯凯, 付惠玲, 黄樱樱, 申创, 张天宇, 华营鹏, 辛俊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解析ABCC家族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土壤镉污染的响应,对在甘蓝型油菜中鉴定到的38个ABCC同源基因,从系统进化、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以及对镉胁迫的转录响应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ABCC家族基因的进化分支都归属于拟南芥ABCC家族相应的分支,但ABCC9亚家族在甘蓝型油菜中缺失;大部分成员均属于较稳定的疏水蛋白;Ka/Ks值均小于1,受到强烈的纯化选择作用;基因结构变异较大,内含子数目在6~34之间,启动子区域能结合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其中Dof丰度最大。38个BnaABCC分别定位在7条A染色体和8条C染色体上。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白菜、甘蓝存在大量的同源基因。转录组分析显示,甘蓝型油菜ABCC家族基因受到镉胁迫的强烈诱导,其中BnaC1.ABCC3-2BnaA6.ABCC4-3被分别确定为地上部和根部的主效基因。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郑海洋, 侯立龙, 曹富斌, 魏茹茹, 谢建国, 蒋洪蔚, 陈庆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株高(plant height, PH)对理想株型和产量有重要影响,为筛选株高相关候选基因,以包含208个株系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群体为材料,对大豆株高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2个与大豆株高相关的QTL位点,其中qPH7-1、qPH12-1qPH16-1在不同年份被重复检测到。对3个QTL区间进行基因注释得到35个基因。根据基因注释、双亲序列比对和qRT-PCR,最终预测Glyma.16G198800Glyma.16G199000为调控大豆株高的候选基因。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Glyma.16G198800中SNP-4034在双亲间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株高产生差异的原因。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马迅通, 吉彪, 马占洲, 董晓慧, 韩思宁, 韩留阳, 李旭, 刘佳瑞, 张钰, 冯学珍, 张煦杭, 黄亚娸, 陈庆山, 齐照明, 武小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种子硬实度关乎食品与饲料加工。为提高大豆种子硬实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效率,发现相关候选基因,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对大豆种子硬实性进行了两年的QTL定位研究,结合前人得到的25个种子硬实性QTL,利用MCScanX对整个大豆基因组进行分析,生成共线性区组,评估大豆种子硬实性QTL之间的共线性,确定了位于Gm02片段的中心QTL。利用多个数据库分析hub-QTL区段的基因,锚定了8个与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的候选基因。从CSSL群体中选择种子硬实性不同的两个品系和轮回亲本,用于随后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候选基因Glyma.02G269400Glyma.02G269500在CSSL群体中硬实性不同的2个品系及轮回亲本绥农14中的表达差异显著。Glyma.02G262600在绥农14中的相对表达量约是CSSL-136的5倍,而在CSSL-200中表达量中等,推测该基因抑制大豆种皮的形成。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郭朋霞, 姜慧芳, 游宇, 李威涛, 喻博伦, 罗怀勇, 黄莉, 刘念, 陈伟刚, 雷永, 廖伯寿, 周小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籽仁是衡量花生产量的重要指标,为研究花生籽仁大小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中花5号和ICGV 86699及其杂交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对籽仁长和籽仁宽在五个环境、百仁重在六个环境进行性状考察及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籽仁长、籽仁宽和百仁重在RIL群体表现出连续变异,呈正态分布,且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多环境下共定位到与籽仁长、籽仁宽和百仁重相关的QTL分别为7、10和15个,在鉴定到的QTL中有9个表型贡献率大于10%,位于A05染色体上的籽仁宽QTL qSWA05.1贡献率最大(33.22%)。位于B06染色体上与籽仁长相关的稳定主效QTL qSLB06.1qSLB06.2在四个环境中均被重复检测到,分别解释9.02%~21.53%和12.54%~26.55%的表型变异,与百仁重相关的稳定主效QTL qHSWB06.1qHSWB06.2分别在3个和6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表型贡献率为5.89%~14.75%和6.09%~17.89%。在B04、B06和B10染色体上存在3、2和1个籽仁大小不同性状的共定位区间。本研究为花生产量性状的精细定位和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郭建斌, 晋高锐, 郭朋霞, 陶顺玉, 李威涛, 陈伟刚, 喻博伦, 黄莉, 周小静, 刘念, 罗怀勇, 姜慧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超长链脂肪酸在植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生理和结构作用,并且在食品、工业和医学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74份花生野生种为材料,连续2年测定种子中超长链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花生野生种超长链脂肪酸总量变异丰富,两年均值变异范围为5.84%~14.21%,均值为7.21%,明显高于栽培种(6.61%)。发掘出超长链脂肪酸总量高的种质3份,含量分别为14.21%、11.03%和11.27%。花生野生种超长链脂肪酸中山嵛酸含量最高(2.98%±0.27%),其次为花生酸(1.56%±0.79%)。进一步分析发现含有野生种血缘的品种ICGV86699超长链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不同植物类型的栽培种代表材料,说明花生野生种可以有效应用于栽培种超长链脂肪酸的遗传改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张胜忠, 胡晓辉, 王菲菲, 慈敦伟, 杨伟强, 钟文, 于豪谅, 周克福, 苗华荣, 陈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每荚果籽仁数不仅是花生重要的品种特性,也与花生产量密切相关。为挖掘花生每荚果籽仁数性状相关QTL,以花育36号和6-13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群体为材料,考察了该群体在2019、2020年连续在青岛、东营两地的平均每荚果籽仁数表型。结果发现,该性状表现为连续分布和超亲遗传,广义遗传率为0.78。利用前期构建的遗传图谱,基于单环境QTL分析共定位到6个QTL,表型贡献率变异范围为5.01%~24.00%,检测到可在不同环境稳定表达的主效位点qAKN16qAKN19,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6-13;检测到3对上位性QTL,涉及6个位点,表型贡献率为21.14%~27.91%。基于多环境联合QTL分析,共检测到10个加性QTL,加性效应与环境互作对表型贡献率为0.10%~3.99%;共检测到25对上位性互作,共涉及35个标记区间,上位性效应与环境互作对表型贡献率≤2.19%。以上定位的加性和上位性QTL,为后续相关基因图位克隆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杨灵, 韩配配, 童佳峰, 顾炽明, 李银水, 代晶, 谢立华, 秦璐, 廖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油菜耐低氮胁迫能力,本研究探讨外源施用褪黑素(melatonine, MT)对低氮胁迫下苗期油菜生长及氮吸收转运的影响。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不同氮处理下外源施用不同浓度MT对油菜苗期生物量、养分累积量和氮吸收转运相关基因(BnNRT2BnAMT)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外源喷施MT显著提高油菜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MT浓度为100 μmol/L时,油菜干物质积累量的提升效果最佳;低氮胁迫下外源喷施MT增加油菜地上部和根系的氮累积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MT浓度为100 μmol/L时,BnNRT2.1基因成员(除BnNRT2.1a)、BnNRT2.2aBnNRT2.4b在根部的表达上调并达到最高,当MT浓度为50 μmol/L时,BnNRT2.7BnNRT2.5在新叶和老叶中的表达上调并达到最高;同时,外源施加MT后,BnAMT1.1aBnAMT1.3bBnAMT1.3cBnAMT2.2aBnAMT2.2c在新叶、老叶及根部的表达均显著上调,BnAMT1.4aBnAMT1.4bBnAMT2.1bBnAMT2.2aBnAMT2.2b在新叶和老叶的表达也显著上调,且除BnAMT1.3bBnAMT1.3c外,上述基因均在MT 50 μmol/L处理下表达最高。综上,外源喷施MT可能通过增强BnNRT2和BnAMT家族部分基因的表达,来提高低氮胁迫下油菜根系对氮的吸收,同时促进油菜根系有限的氮向地上部转运。因此,外源施用MT可以促进油菜对氮的吸收利用,缓解低氮胁迫,提升油菜耐低氮胁迫能力。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张维, 浦惠明, 胡茂龙, 张洁夫, 朱红利, 高建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草害是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种植抗除草剂品种,配合化学除草是解决油菜田杂草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筛选适合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搭配使用的除草剂,本研究以非转基因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油菜新种质M342为材料,比较了苯磺隆等11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防除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11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油菜田杂草的鲜重防效均在70%以上,均能显著降低杂草对氮、磷、钾和水分的消耗。啶嘧磺隆对M342有严重药害,喷施后植株腐烂并逐渐坏死。苄嘧磺隆和氟唑磺隆也对M342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分别比人工除草对照减产6.22%和16.59%。其余8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M342的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可应用于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油菜新品种田间杂草的防除。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石欣隆, 薛娴, 杨月琴, 张梦圆, 张新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花生低温耐受性,增加幼苗生物量,探讨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低温胁迫下花生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调控机制。以耐低温花生品种豫花22号为材料,在低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浓度EBR喷雾处理下花生幼苗相关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显示,适宜浓度的EBR能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花生幼苗的损伤,0.10 mg·L-1时效果最佳,此时,相比于低温对照(CK),其冷害指数明显降低,主根长度、株高、地下鲜质量、地上鲜质量、植株鲜质量和植株干质量分别提高62.44%、52.49%、104.76%、107.09%、106.51%、132.69%;同时,外源EBR能减少花生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从而提高植株的低温耐受性,为构建壮苗奠定基础。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赵永伟, 王一帆, 吴兵, 马伟明, 李瑛, 李文珍, 刘宝文, 汪国峰, 崔政军, 剡斌, 高玉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增密条件下胡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与籽粒产量形成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品种胡麻增密后产量差异,为西北旱区胡麻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支撑。2017-2018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设置3个胡麻品种:定亚23号(V1)、晋亚10号(V2)、轮选3号(V3),以及3个种植密度:300(D1,传统密度:低密度)、420(D2,增密40%:中密度)和540(D3,增密80%:高密度)万株/hm2,研究增密条件下不同品种胡麻干物质积累分配、叶茎干物质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叶面积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差异,以期为优化试区胡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两年种植密度均显著影响胡麻干物质积累量,盛花期,高密度干物质积累量较中、低密度分别提高50.9%、79.5%,青果期提高27.9%、38.7%,成熟期分别提高18.1%和55.6%;不同品种比较,2018年轮选3号干物质积累量较晋亚10号和定亚23号高9.6%和8.5%。2017年高密度处理的胡麻叶片干物质转运量较中、低密度分别提高35.1%、69.8%,2018年提高85.4%、229.7%,叶对籽粒的贡献率高密度处理较中、低密度分别提高40.0%和130.9%;从盛花至成熟期,轮选3号在高密度下可保持较高的LAI,较其他处理平均高出42.6%~87.2%和27.1%~53.8%。两年度下,晋亚10号在中密度下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7.8%~25.2%和7.0%~15.2%,其主要原因是提高了胡麻每公顷成株数。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尤召阳, 杨莎, 张佳蕾, 郭峰, 李新国, 王建国, 万书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适宜酸性红壤和中性砂壤最佳钙肥类型及最佳施用时期,本研究以花育25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设基施NaOH、CaO、CaSO4和不施钙(CK)四种肥料处理,并在2019试验结果的基础上,2020年设钙肥基施、苗期、花针期和结荚期追肥处理,分别编号为CaOB,CaOS,CaOF,CaOP,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下钙肥类型及施用时期对花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钙肥明显改善花生农艺性状,但钙肥施用时期对花生农艺性状影响较小。施用CaO和CaSO4处理显著增加了砂壤土和红壤花生干物质积累量,与CK相比,2019-2020年砂壤土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6.1%~23.7%和13.8%~16.5%,红壤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9.1%~24.7%和17.2%~19.5%;CaO处理花生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aSO4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两种土壤上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钙时期的推迟而逐渐减少,砂壤土CaOS、CaOF和CaOP处理荚果干物质积累量与基施CaO相比,分别减少了11.8%、22.3%、26.9%,红壤土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减少6.0%、14.3%、18.0%。钙肥通过提高单株饱果数,增加百果重与百仁重提高荚果产量,且以施用CaO处理增产效果最好,较CK和NaOH处理砂壤土上分别增产20.8%~38.7%、17.6%~35.8%;红壤土上分别增产24.9%~39.6%、19.1%~38.0%;CaSO4处理与CK处理相比,砂壤土上荚果产量增加18.7%~30.3%,红壤土上增加23.7%~31.7%。CaO、CaSO4处理的花生收获指数明显高于CK与NaOH处理。随CaO施用时期的推迟,不同土壤类型花生单株饱果数、百果重与百仁重显著降低,基施CaO处理花生荚果产量,在砂壤土上较CaOS、CaOF和CaOP处理分别提高15.3%、33.3%、42.9%,在红壤上分别提高7.2%、18.9%、24.9%。CaO基施明显提高了花生的收获指数。综合考虑,两种土壤花生栽培中建议施用CaO,且施肥方式建议基施。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曹秭琦, 任永峰, 路战远, 张向前, 赵小庆, 董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油莎豆合理配施,提高油莎豆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以油莎豆为研究对象,利用“3414”肥料田间试验于2020-2021年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农场分析了14个氮磷钾肥料配比处理对油莎豆生物产量、块茎产量、肥料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3P2K2处理下油莎豆地上生物量最高,N2P2K3处理下油莎豆地下生物量最高,且两年生物量较空白区分别提高45.75%、31.39%和53.96%、32.27%。在N2P2K3处理下油莎豆块茎鲜产最高,较空白区分别提高101.86%、77.24%,且油莎豆对磷肥依赖较大。N、P、K肥偏生产力分别在N1P1K2、N2P1K1、N2P2K1处理下达最高;农学利用率分别在N1P2K2、N2P1K2、N2P2K3处理下达最高。氮磷钾肥对油莎豆产量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两年数据均表现为在中磷中钾、中氮中钾、中氮中磷水平时最利于氮、磷、钾肥效的发挥。两年最高产量的氮磷钾施肥用量分别为N 151.7~174.0 kg/hm2;P2O5 192.0~195.3 kg/hm2;K2O 95.9~102.4 kg/hm2。两年的理论产量分别达到9454.5 kg/hm2和9674.8 kg/hm2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雪梅, 邹佳男, 陈庆山, 刘春燕, 王锦辉, 辛大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豆科-根瘤菌共生固氮的效率,研究中华根瘤菌HH103菌型各效应因子突变体对大豆结瘤的影响,以其效应因子NopAA、NopT和NopC为研究对象,采用三亲杂交的方法获得突变体HH103ΩNopAA/T/C,PCR鉴定后,以绥农14为材料进行结瘤表型分析,发现突变体HH103ΩNopAA/T/C可以影响大豆结瘤数量以及结瘤重量,但对瘤大小没有明显影响;降低平均结瘤数和瘤鲜重干重,与突变体HH103ΩNopC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效应因子NopAA、NopT和NopC相互调控,在大豆-根瘤菌共生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维宇, 唐佳威, 田径, 张萌, 史树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预测及综合防治豆科植物的害虫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 Motschoulsky),研究温度对长额负蝗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人工气候箱16、20、24、28和32℃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大豆豆叶为寄主进行饲养,研究温度对长额负蝗的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条件下长额负蝗无法完成世代发育。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卵、若虫和全世代平均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成虫寿命为先升高再降低,通过拟合方程得出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采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长额负蝗卵期、若虫期、成虫期和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81、14.50、18.98、15.17℃,有效积温分别为464.91、453.43、148.41和1078.41 d·℃。长额负蝗成虫产卵量在24℃时最高,为80.37粒/雌,20℃最低,为26.47粒/雌,在20~32℃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I均大于1,24℃时I值最大,为11.31。温度对长额负蝗存活率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长额负蝗发生期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翟杉杉, 崔丹丹, 杨瑶, 汤敏, 武玉花, 李俊, 李允静, 高鸿飞, 吴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瑞丰125为农业农村部首批获得生产应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之一。为给监管转基因生物安全提供支撑,利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技术,针对瑞丰125的转化体插入位点序列设计了引物并进行筛选,对反应的温度、时间和引物浓度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RPA体系在30~45℃范围内,20 min即可有效扩增,比PCR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引物浓度会影响RPA的扩增效率,引物终浓度为0.35 μmol/L时扩增效果最好。同时对RPA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良好,检测灵敏度可达到36拷贝。该恒温快速的检测方法为瑞丰125的快速检测提供依据,为商业化转基因作物的监管提供支撑,有望用于转基因成分的现场快速检测。

  • 检测加工
  • 检测加工
    吕建伟, 饶庆琳, 姜敏, 田永国, 卓琴, 胡廷会, 成良强, 王金花, 王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高油酸遗传改良对于花生品质、营养价值及耐贮藏性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建立准确、快速、无损检测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技术将为推进高油酸花生育种步伐提供支撑。本研究选择50份种皮颜色、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变异丰富的花生材料构建近红外分析模型,油酸和亚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R2 分别为0.9318和0.9225;将15份未参加建模的花生材料作为外部验证集,各材料油酸含量预测值与化学值的偏差为-7.31%~1.92%,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761;亚油酸含量预测值与化学值的偏差-0.29%~5.77%,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812,表明构建的模型具备准确、可靠的预测能力。基于该检测技术,从高油酸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9个产量为4102.5~5302.5 kg/hm2,油酸含量在70%以上且农艺性状优良的高油酸花生品系。其中,1个是高油高油酸品系,另有3个是以贵州本地主推品种做亲本杂交选育而来的高油酸品系。

  • 检测加工
    韩宏伟, 王传堂, 符明联, 杨军军, 王志伟, 王秀贞, 孙秀山, 杨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机选取80份不同花生品种籽仁,依托德国布鲁克光谱仪器公司MPA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构建了单粒花生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芥酸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并首次构建了单粒花生一烯酸、棕榈一烯酸、山嵛酸、豆蔻酸、α-亚麻酸及长链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OPUS 7.5软件自动优化,花生籽仁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山嵛酸、豆蔻酸、长链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均为“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维数分别为10、10、8、10、5、10、10,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0.98、0.97、0.87、0.88、0.93、0.98,根均方差(RMSECV)分别为2.87%、2.18%、0.461%、0.133%、0.00416%、0.741%、0.19%;芥酸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为“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维数为9,R2为0.92; RMSECV为0.00628%;棕榈一烯酸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为“一阶导数+减去一条直线”,维数为10,R2为0.80, RMSECV为0.00602%;花生一烯酸和α-亚麻酸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式均为“矢量归一化”,维数分别为8、10,R2分别为0.88、0.77,RMSECV分别为0.0731%、0.026%。经检验各项指标真实值和模型预测值平均相对偏差在0.12%~2.50%之间。11个花生籽仁脂肪酸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花生遗传育种和加工中的品质快速筛选和鉴评。

  • 检测加工
    王梦颖, 杨永, 卢跃鹏, 张良晓, 管卓龙, 邱肖依, 陈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检测芝麻油中的香兰素类物质的含量,以为食用油品质监控提供依据,对42份市售芝麻油及调和油产品中的香兰素、乙基香兰素、甲基香兰素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在42个样品中有22个样品中检出香兰素,检出率为52.4%,检测值在103~839 μg/kg范围内,其中芝麻油及含芝麻油的调和油中香兰素的检出率为100%,42个样品中均无乙基香兰素和甲基香兰素的检出。为了进一步研究芝麻油中香兰素的来源,对12份初榨芝麻油中的三种香兰素类物质进行了检测,结果均检出香兰素,测定值在210~640 μg/kg范围内,甲基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均未检出。以上结果说明芝麻油中存在香兰素的天然本底。

  • 产业经济
  • 产业经济
    刘福星, 冯中朝, 刘伊蝶, 邓淑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直播和移栽是油菜主要的种植方式,本文基于2020-2021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446份田间测产数据,以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为基础,分别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直播和移栽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60.54%的农户选择直播方式,39.46%的农户选择移栽方式种植油菜;直播和移栽对油菜产量具有显著影响:相较于直播方式,农户采用移栽方式的油菜产量要高266.16 kg/hm2。为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本文提出了加强直播和配套技术指导服务,加强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加大精准栽培技术研发的政策建议。

  • 产业经济
    李雪, 张霞, 陈国鹏, 王小春, 杨文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在西南地区的推广价值,采用比较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4种种植模式,即玉米-大豆带状套作(SRI)、玉米-大豆单行套作(RI)、单作玉米(MM)和单作大豆(MSB)的产量、产值、成本、成本构成及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与单作相比,SRI模式显著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不同地区SRI模式的平均纯收益为13 422.17 元/hm2,较RI、MM和MSB模式分别高24.15%、32.86%和554.98%;SRI总成本为13 252.70 元/hm2,较MM和MSB模式分别高31.99%和100.72%,较RI模式低1.87%。总成本中用工费用所占的比例最高,较MM和MSB模式分别增加21.51%和76.28%,较RI模式低2.85%;就综合效益而言,川南-仁寿、川中-乐至和川西-雅安地区的SRI模式综合效益排名均位于各地区第一,川南和川中丘陵地区的综合效益最好,其次为川西盆周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是西南地区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较为理想的种植模式,其在丘陵地区的推广价值要高于盆周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