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色专题·食用型花生种质创制与生产技术
  • 特色专题·食用型花生种质创制与生产技术
    原小燕, 刘珏, 苏世强, 舒兴香, 刘和湖, 普兴林, 张玉松, 张立帆, 何柳, 林安松, 赵凯琴, 何晓莹, 符明联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彩色花生是集观赏、鲜食、营养、保健于一体的多色种皮特色食用型花生。云南省是我国食用型花生的代表性产区之一。近年来,在传统种植的红皮小粒花生品种的基础上,发掘出种皮颜色七彩、紫色、黑色为代表的食用花生优异种质,育成云花23号等高糖、低油等特色食用型花生新品种10个,这些优异的食用型花生品种具有品质和销售价格上的优势,通常年份一般产值约7.5万元/hm2、最高产值超过15万元/hm2,大幅提升了区域花生产值,大大助力了产区的乡村振兴。

  • 特色专题·食用型花生种质创制与生产技术
    王志慧, 张月, 陈玉宁, 淮东欣, 王欣, 康彦平, 晏立英, 姜慧芳, 雷永, 廖伯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籽仁蔗糖含量是食用花生的重要品质指标。本研究利用中花16和W.h31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F8-F10)的蔗糖含量开展遗传模型分析,同时基于双亲和其他不同类型花生品种在不同环境下蔗糖含量的变异系数分析其环境稳定性。结果显示在该群体F8-F10中均检测到4对主效基因-加性-上位性为最优候选模型,主效基因遗传率为80.8%~96.1%,表明花生蔗糖含量具有较高的遗传率;第1对和第2对主效基因对表型的解释率较高,分别为30%~52.2%和25.1%~29.6%,第3对和第4对主效基因的表型解释率较小。基于中花16等9个不同类型花生品种在5个不同环境下的蔗糖含量稳定性分析,发现其变异系数为17.39%~39.08%,不同材料的稳定性存在差异。本研究表明花生蔗糖含量是遗传率较高的数量性状,同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筛选多环境下蔗糖含量稳定的高蔗糖种质对于品质改良和功能基因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 特色专题·食用型花生种质创制与生产技术
    游宇, 王朝欢, 张珍珍, 王洋, 毛金雄, 夏友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天府花生”是我国主要的花生品种系列之一,是四川盆地花生产区主栽品种。为弄清天府花生品种亲缘系谱及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演变情况,明确未来育种方向和目标,对育成的37个天府花生品种的亲缘系谱关系及14个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7个天府花生品种来源于55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和15个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包括罗江鸡窝、伏花生和熊岳1号;相关的直接亲本52个,主要包括育成品种与中间材料,来自四川的直接亲本34个,在亲本总数中占比65.38%;品种改良主要通过杂交育种,在杂交育种亲本选择的所有组配方式中“育成品种×中间材料”占比最高,达40.63%;育成品种荚果增产显著,品质虽无显著变化,但已育成少量高油酸、高油品种。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天府花生荚果中等偏小、出仁率高、油亚比值较高等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将通用型普通油酸品种改良为食用、油用或加工用等专用型高油酸品种,以适应新时期对优质天府花生品种的多样性需求。

  • 特色专题·食用型花生种质创制与生产技术
    陈小姝, 吕永超, 李美君, 赵跃, 宋兆锋, 高华援, 张志民, 孙日丹, 宁洽, 刘海龙, 李春雨, 孙晓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油兼用型高产经济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但目前对其味觉特征的评价仍缺乏数据支撑。采用TS-5000Z味觉分析系统收集33份鲜食花生材料(包含9个品种和24个高世代品系TC,后者来自吉花02-1-4和中花26的杂交组合)干燥籽仁的味觉相关指标数据,对5种基本味(酸、甜、苦、咸、鲜)和涩味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确定了苦味、涩味、鲜味、咸味和甜味为有效的味觉指标。通过对有效味觉指标PCA分析,对第1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咸味、鲜味和甜味,对第2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咸味、鲜味和苦味。扶花1号等9个品种与TC品系具有明显的差异,对TC1~TC进行PCA聚类区分,鲜味、苦味、甜味等对第一主成分贡献较大,咸味对第二主成分贡献最大,其次是苦味等;对扶花1号等9个品种的花生进行PCA聚类分析,咸味对第一主成分贡献最大,其次是涩味等;甜味对第二主成分贡献最大,其次是涩味回味和苦味等。苦味方面,TC20~TC24的苦味最强,为6.5~7.0,其余品种苦味在6.5以下;涩味方面,TC5和TC6的涩味和涩味回味均偏低外,黑甜花和黑珍珠涩味回味最大,其它样本的涩味均为3.0~4.5;甜味方面,四粒红的甜味最大,黑珍珠的甜味最小,甜味值在21以上的品种有16个,TC品系的大部分样本的甜味值较高;鲜味和咸味方面,扶花1号等9个品种和TC17、18、19的鲜味较低,TC20~TC24的鲜味也相对偏低,其它TC品系的鲜味则较大;吉花403、吉花43和冀花甜1号、冀花甜2号4个品种接近,且鲜味和咸味均最低。通过利用电子舌技术对鲜食花生籽仁鉴别分析,可知鲜食花生的味觉指标以鲜味、甜味、咸味、苦味和涩味(回味)为主,在今后研究中可以无需借助统计分析和建模即可快速真实评价鲜食花生食味性,为培育高糖、高蛋白的花生新品种提供技术参考。

  • 特色专题·食用型花生种质创制与生产技术
    孙泓希, 任亮, 王海新, 于国庆, 史普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食用型花生品质育种的选择效率,优化食用花生品质评价体系,对10个食用型花生品种的21项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性状和17种氨基酸组分进行测定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变异系数籽仁长>百仁重>籽仁宽,营养品质变异系数蔗糖>油酸>生育酚>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分析表明,花生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硫氨基酸是第一限制氨基酸,改良潜力最大;通径分析和决策分析表明,氨基酸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天冬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相关分析表明,品质性状间相关性较强,鲜食品质与蛋白含量显著相关,烤果品质和蔗糖、油酸含量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中提取前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1.69%。最终确定籽仁长、籽仁宽、油酸、脂肪、生育酚、鲜食细腻度、鲜食异味、烤果香味、烤果细腻度9个品质性状为食用型花生品质综合评价核心指标,筛选出品质优异资源3个,为食用型花生品质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 特色专题·食用型花生种质创制与生产技术
    吴菊香, 吴月, 孙棋棋, 郑永美, 于天一, 李尚霞, 杨吉顺, 孙开珍, 迟玉成, 吴正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我国食用花生的品质,研究栽培技术对日本鲜食花生Omasari的影响。设计该品种在山东省的最适播期、最佳种植密度及鲜食时收获时间,调查对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2022年4月25-5月25日西海岸新区播种的Omasari,其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和花生产量等主要性状均表现较好,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5月10日播种的产量最高;2023年在西海岸新区和莱西市不同时期播种的Omasari的侧枝长、分枝数和单株结果数,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5月8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少,该品种的侧枝长、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出现增加的趋势;2022年在密度为74 074株/hm2时,其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2023年在密度为88 889株/hm2时,产量最高。根据不同收获时期Omasari的甜味、细腻度、硬度和总体喜欢度试验结果,Omasari播种后110~120 d收获,表现最佳。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张慧珂, 吴潞梅, 马甜甜, 叶沈华, 万何平, 赵伦, 易斌, 沈金雄, 傅廷栋, 文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等造成不良影响。对不同作物种子进行耐热性评价,挖掘种子耐热相关基因对于提高作物应对高温胁迫的抗耐性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探索种子耐热性差异,本研究以18个不同作物品种(系)的种子为试验材料,在近100℃高温下分别处理2 h、4 h、6 h、8 h和12 h后统计发芽势和发芽率,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种子高温耐受力具有显著差异,但总体趋势是发芽势和发芽率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不断降低。芝麻和部分油菜品系的种子耐热性最强,热处理12 h后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仍在50%以上,小麦、水稻、大麦、红花的耐热性中等,花生的耐热性最差,热处理2 h后发芽势和发芽率已下降至10%或以下。为挖掘油菜种子耐热性相关基因,以114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材料,在100℃下处理8 h,利用60K SNP芯片数据对2个环境下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检测到11个与发芽势关联的SNP位点,2个与发芽率关联的SNP位点。在候选区间范围内共筛选到16个耐热相关基因,部分基因的同源基因已有文献报道在其它植物高温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杨文英, 于晓波, 安建刚, 曾召琼, 冯军, 梁建秋, 王嘉, 张明荣, 吴海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四川大豆育种水平,分析了2011-2022年四川省审定的28份春大豆与25份夏大豆的产量、品质、抗病性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以期为四川大豆育种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春大豆、夏大豆品种的平均产量分别是2583.75 kg·hm-2和1784.70 kg·hm-2,平均生育日数分别为113.2 d和129.9 d,平均蛋白含量分别是44.59%和46.61%。春、夏大豆品种的单株有效分枝、单株有效荚及单株粒数均随年份变化呈线性下降趋势,而百粒重均随年份变化呈线性上升趋势。产量均随年份更替呈线性上升趋势且与年份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日数随年份更替呈线性缩短趋势且与年份呈极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表明百粒重的增加是该区域产量提升的关键。蛋白含量达45%及以上的春大豆高蛋白品种有13个;夏大豆高蛋白品种有18个。春、夏大豆的品质性状变异幅度均比较小,且与年份分别呈二次函数和线性函数关系。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蛋脂总和与蛋白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含量相关性不显著。春、夏大豆的产量均与生育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017-2022年审定春、夏大豆分别为11份和14份,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3和SC7同时达到中抗及以上的品种数分别为2份和3份,占比分别为18.18%和21.43%。因此,未来在四川省进行春大豆育种时,应着重提升产量,加强病毒抗性,并提高种子质量;夏大豆育种在提升产量的同时,重点培育品质优良的中熟、高蛋白新品种,并协同提高病毒抗性。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郭建斌, 郭朋霞, 周小静, 李威涛, 丁膺宾, 陈伟刚, 刘念, 黄莉, 罗怀勇, 雷永, 廖伯寿, 姜慧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超长链脂肪酸(VLCFAs)在工业、医学和食品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前期研究发现花生野生种超长链脂肪酸含量高于栽培种。本研究利用含有野生种血缘的花生品种ICGV86699和中花5号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超长链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IL群体中超长链脂肪酸总量变异广泛,变异范围为4.99%~10.33%。同时也发现了5份超长链脂肪酸总量高(≥8.50%)的家系,其中ZJ011家系高达9.82%。利用前期构建的遗传图谱,对单个超长链脂肪酸及总量进行QTL检测,能被重复检测到的QTL有20个,贡献率为3.72%~15.66%,主要集中在A04、B04和B06染色体上。本结果为油脂品质改良奠定了分子和材料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周菲, 王文军, 马军, 王静, 谢鹏远, 刘岩, 黄绪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析向日葵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功能,根据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向日葵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HaFAD2-1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其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137 bp,编码37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表明HaFAD2-1编码蛋白为碱性且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为α螺旋。系统进化分析发现HaFAD2-1基因与异果菊(Dimorphotheca sinuata DC.)FAD2进化关系最近。qRT-PCR分析表明HaFAD2-1基因是种子中特异高表达的基因,且在低油酸种子中表达量明显高于高油酸种子,相关性分析发现HaFAD2-1表达量与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亚细胞定位发现HaFAD2-1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异源表达转HaFAD2-1拟南芥种子的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亚油酸合成下游的大部分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而亚油酸合成上游的大部分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表明HaFAD2-1可能是参与向日葵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重要基因。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周菲, 王文军, 黄绪堂, 马军, 吴立仁, 王静, 谢鹏远, 刘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miRNA(microRNA)在向日葵种子油脂合成中的作用,解析植物油脂合成分子调控机制,基于前期高油酸向日葵种子三个发育时期(开花后7 d、22 d、37 d)miRNA测序的结果,对影响油脂合成代谢的miRNA进行挖掘和表达分析。结果发现L7d vs L22d、L7d vs L37d和L22d vs L37d三组比较中参与油脂代谢通路的差异表达miRNA共有22个。表达量聚类热图分析发现,22d vs 37d比较组中大部分miRNA下调表达,表明油脂代谢相关的大部分miRNA在开花后37 d 相比于22 d表达量降低。将靶基因注释到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合成通路中的22个差异表达miRNA在种子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量与种子含油量和脂肪酸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发现己酸与miR172a3,十三烷酸与miR171b2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油分含量与miR167d5p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miRNA可能参与油脂的合成。通过共表达分析发现,有6对油脂代谢相关的miRNA(miR166u、miR171b_2、miR397a_3、miR157d、miR167a-5p、miR169v_1)与其靶基因呈负相关的共表达关系,表明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是miRNA调控的结果。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王启杰, 王鹏, 刘胜利, 柳延涛, 董红业, 吕增帅, 赵刚, 姜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证高产,调查影响产量的性状。从新疆向日葵品种中选择8个品种,对其9个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性和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茎粗、盘径和结实率等4个性状变量与产量显著相关,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8158、-0.8677、0.4563和0.2002;间接影响系数在-0.1022~0.8982之间。在遗传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再进行通径分析表明,百粒重、结实率和盘径是影响产量最敏感的三个变量;株高、叶数、单盘粒数则对向日葵产量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因此初步认为在向日葵育种中,为保证高产首先要选择增加百粒重,适当重视选择盘径大、茎秆细的品种,同时兼顾其它性状,协调好各性状的关系。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肖晓璐, 段博, 蒋展, 杨雪, 马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作物增产,探明纳米钼酸钾对油菜光合特性和氮代谢的影响机理,以甘蓝型油菜中油杂19为材料,水培条件下对油菜幼苗喷施不同浓度(0 ~ 1100 mg·L-1)的纳米钼酸钾,测定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碳氮同化关键酶活性以及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纳米钼酸钾的喷施增加了油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降低了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等气体交换参数。Rubisco和PEPC酶活性随着纳米钼酸钾喷施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强,喷施浓度为550 mg·L-1和1100 mg·L-1时Rubisco酶活性较对照显著增强,PEPC酶活性在1100 mg·L-1浓度处理下增幅达到显著水平。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在550 mg·L-1浓度处理下较对照明显增强,浓度过高酶活性则无显著变化。叶片内硝态氮含量在纳米钼酸钾处理后均显著降低,氨态氮含量和氮浓度与对照相比则无显著变化,蛋白质含量在550 mg·L-1浓度处理下较对照明显增加。综上所述,550 mg·L-1纳米钼酸钾在提升油菜碳同化效率的同时,油菜氮同化效率也明显提升。纳米钼酸钾对幼苗光合的促进作用主要与光合色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增强等非气孔因素有关,同时也通过增强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叶片内无机氮向有机氮转化来实现。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仍媛, 张鹤, 蒋春姬, 任婧瑶, 艾鑫, 赵新华, 王婧, 赵姝丽, 于海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干旱胁迫下花生氮代谢的生理响应机制,以4个耐旱性差异的花生品种为材料,即耐旱品种NH9(农花9)和HY22(花育22)、旱敏感品种NH16(农花16)和NH21(农花21),通过测定植株氮素积累量、含氮化合物含量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等指标的响应规律,研究了开花下针期干旱胁迫对花生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4个花生品种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均降低,但NH9和HY22的降低幅度较NH16和NH21小;NH9和HY22的硝态氮、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4.60%~53.77%,而NH16和NH21的含氮化合物含量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显著降低;NH9和HY22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明显增强,而NH16和NH21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显著下降,降幅为2.99%~46.85%。干旱复水后,NH9和HY22的氮素含量、含氮化合物含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恢复能力较强,而NH16和NH21与正常供水相比仍差异显著。综上,干旱胁迫下耐旱花生品种能通过增强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氮素同化,提高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等含氮化合物的积累,有效减轻干旱损伤。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傅惠林, 董露琳, 唐康, 刘娜, 杨龙兴, 曾宁波, 刘登望, 李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渍涝与缺钙是南方花生生产上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为明确不同钙耐性花生品种在生产上对耕种模式及施钙的互作关系,采用钙肥、耕作模式、品种三因素设计大田裂区试验,钙肥为主区,分别为0 kg/hm2、750 kg/hm2;耕作模式为裂区,分别为垄作、平作;品种为裂裂区,分别为湘花2008(钙敏感)和湘花55(耐低钙),通过测定光合参数、荧光参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研究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阶段光合性能和荚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钙条件下,垄作更能提高花生的光合特性;垄作时,施钙使敏感品种的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初始荧光、最大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潜在光化学活性、可变荧光参数)值升高,但耐低钙品种施钙和不施钙差异不明显。钙敏感或耐低钙品种均以施钙垄作栽培条件下(Ca1H)的荚果产量最高,比传统的不施钙平作栽培(Ca0F)大幅增产(57.45%和11.40%),主要原因是施钙和起垄栽培能显著提高两品种尤其是钙敏感品种的光合效率和荧光性能,强壮个体素质,优化群体结构,实现了花生产量结构因子如单株果数、百仁重(百果重)的协同提高。因此,对于花生品种尤其钙敏感类型,施钙起垄组合是适合南方缺钙、多雨生态环境下花生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田培聪, 高洁, 王趁, 韩迪, 丁奥, 梁春浩, 杨劲峰, 黄玉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分析香草酸对花生生长的抑制作用,设置香草酸浓度为0、0.1、0.5、1 μmol·g-1干土,以花生品种粤油7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调查外源施加香草酸后,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花生根系抗氧化酶活性(CAT、POD、SOD)、花生基础农艺性状、花生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的活性。结果发现,花生植株的主根长、主茎长、分枝数和产量均随外源香草酸的浓度增加而降低。同时,不同浓度香草酸处理后,均对花生植株的MDA含量、CAT和SOD酶活性产生化感促进作用,而对花生主根长、主茎长、分枝数和产量产生化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了花生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导致经香草酸处理后的花生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速效养分均高于对照处理。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陶群, 姜美丽, 修翠波, 史普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东北农牧交错区花生的科学施肥效果,明确水肥一体化条件下肥料最佳的基追比例,在田间膜下滴灌条件下,设计了不同基追比(每公顷施用氮肥68.18 kg,磷肥22.08 kg,钾肥174.33 kg;磷肥全部用作基肥,氮肥和钾肥按全部施肥量的0、20%、40%、60%、80%和100%作为追肥),分别于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期各施肥1次,即T0、T20、T40、T60、T80和T100处理,其余作为基肥。研究调查了不同基追比对风沙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随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追肥比例的增加,花生产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比传统施肥方式T0有所提高,两年增产幅度为3.77%~41.27%;在T60时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6427.7 kg/hm2和6046.8 kg/hm2;全部用作追肥时增产不明显,两年平均增产4.53%。综上所述,田间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全部施肥量的40%用作底肥,60%用作追肥时效果最佳。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丁红, 孙运霞, 戴良香, 徐扬, 张冠初, 郭庆, 秦斐斐, 张智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花育25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干旱与氮肥施用对花生产量、氮素积累及结瘤的影响。水分设置为正常供水(WW,75%~80%田间持水量)、苗期干旱胁迫(SD,45%~50%田间持水量)和花针期干旱胁迫(FD,45%~50%田间持水量)3个条件,设置3个氮肥水平为0 kg·hm-2 (N0)、90 kg·hm-2 (N1)和180 kg·hm-2 (N2)。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均以N1水平产量最高。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苗期干旱胁迫和花针期干旱胁迫均降低了花生产量和单株根瘤数。苗期干旱胁迫使花生减产7.73%~18.82%,花针期干旱胁迫使花生减产20.03%~26.74%。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N2水平下苗期干旱胁迫增加了籽仁和全株的氮素积累量,而不同氮肥水平下花针期干旱胁迫均降低花生全株氮素积累量,降低幅度为4.29%~25.23%。不同水分条件下施用氮肥均降低花生单株根瘤数、根瘤鲜重和根瘤干重。由此表明,干旱胁迫下适量施用氮肥增加花生产量,但降低花生单株根瘤数量和根瘤重。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许方涛, 崔向华, 盛晨, 游均, 黎冬华, 张艳欣, 周瑢, 王林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芝麻不同组织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芝麻不同组织中、不同种皮色芝麻籽粒中Ca、Mg、Fe、Cu、Zn等矿物质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芝麻组织中矿物质元素含量水平差异显著,Ca在不同组织中含量相差最高可高达4倍,在叶中平均含量最高,为2151.61 mg/100g,其次为20 d籽粒,平均含量为984.18 mg/100g;Mg在叶和20d发育籽粒中含量较高,平均含量分别为390.23 mg/100g和300.01 mg/100g;Fe在叶中含量相对较高,为19.98 mg/100g;Cu和Zn在芝麻组织中相对其他矿物质含量较低,均小于5.00 mg/100g,以叶片中的Cu的含量最高。不同种皮色的芝麻成熟籽粒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显示,芝麻籽粒中Ca和Mg含量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1133.64 mg/100g和382.85 mg/100g。褐色芝麻具有最高的Ca、Mg和C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42.68 mg/100g、445.95 mg/100g和2.38 mg/100g;黑色芝麻具有最高的Fe含量,为11.77 mg/100g;浅褐色芝麻具有最高的Zn含量,为7.70 mg/100g。在不同组织和成熟籽粒中,Ca和Mg的含量分别具有极显著和显著的正向相关性,Cu和Ca、Mg的含量在不同组织中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成熟籽粒中,Zn和Fe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明确矿物质元素含量在芝麻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将为芝麻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谢亚萍, 王利民, 齐燕妮, 李闻娟, 党照, 赵玮, 张建平, 王兴珍, 崔政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不同施磷量对胡麻籽粒蛋白质和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为构建磷肥高效管理提供依据。通过2018和2019年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5个施磷水平(0、40、80、120、160 kg P2O5·hm-2),3个品种(陇亚杂1号、陇亚14号和张亚2号)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磷水平对胡麻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钾、钙、钠、镁含量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随施磷量增加,胡麻籽粒产量、籽粒钾、钙、镁含量不同程度增加;相比不施磷,施磷处理籽粒产量、籽粒钾、钙、镁含量,分别平均提高17.6%、11.6%、17.6%和12.5%;籽粒蛋白质和钠含量不受磷影响。综合考虑胡麻籽粒产量、籽粒钾、钙、镁含量和生态环境,该区域施磷80 kg P2O5·hm-2较佳,可协同增加胡麻籽粒产量及籽粒钙、镁含量;降低环境风险,减少碳排放。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郭凌曜, 蒋元华, 李茂松, 杜东升, 汪天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条件是油茶丰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构建油茶丰产气候指标体系、建立丰产气候模型并开展丰产气候区划,可为油茶种植科学管理和结构调整及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6-2016年湖南普通油茶测产数据和同期临近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产量丰欠趋势分析、数值模拟、核密度估算等方法和气候指标的重要性等级频率集成,从1128项海选气候指标中筛选出了涉及油茶7个物候期的33项油茶丰产关键气候指标,排位第一的是油茶开花期气候条件,其后依次为果实第一次膨大高峰期、油脂转化积累高峰期,果实成熟期、春梢萌动期、果实膨大高峰期、花芽成熟期。对33项关键气候指标开展空间层次结构分析和指标间的空间相关分析,挑选代表性、独立性强的开花期日最低气温≤0℃日数、果实第一次膨大期降水日数、果实膨大高峰期关键时段平均气温日较差、油脂转化和积累高峰期的高温日数等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耦合建立油茶丰产气候区划指数。基于1991-2020年湖南500 m × 500 m气象小网格数据统计网格点区划指数,绘制油茶丰产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湖南90%以上的地区气候条件有利于油茶丰产,最适宜气候区主要位于海拔800 m以下的山丘区,与2017-2020年湖南省油茶林面积在666.7 hm2以上的县(市、区)平均油茶产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研究发现,影响湖南普通油茶丰产的主要气候条件不是年尺度的气候条件而是关键物候期气候条件,并始于上年的春梢萌动期,且不同物候期主要气候影响因素不同,该发现为油茶的科学培育和管理提供了精细依据。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李勤, 刘小焱, 盛紫微, 曲昭杰, 罗涛, 王晶, 蒯婕, 汪波, 李俊, 徐正华, 周广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矛盾突出。油菜主产区中的长江流域,油菜生产与粮食争地矛盾小,因此油料生产的关键在于发展油菜生产。传统的油菜生产用工量大、劳动力成本高、效益低,种植技术制约了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因此“种、管、收”环节机械化生产是提升我国油菜生产水平的关键。从油菜生物学特点、农民种植习惯及轮作制度看,这三个环节中,收的环节提升空间大,特别是机械收获损失率较高,仍在低水平徘徊。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油菜种植面积、产量特点及机械化生产现状,综述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特性和选育目标、关键农艺性状的栽培调控措施及机械收获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油菜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及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刘凤娇, 于耸, 刘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病虫害等生物逆境胁迫与温度、水分等非生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关键因素。脂质参与到植物响应胁迫的各通路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反馈应答机制,如不饱和脂肪酸对生物胁迫中的抗病虫功能等。另外,非生物胁迫中脂肪酸衍生物还能够增加细胞内渗透调节,减少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因此,脂质的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有密切联系。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下植物脂质的调控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胁迫类型,重点总结了植物在各胁迫下脂质的变化及调控作用,意在加深对逆境下植物生理活动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抗逆过程中脂质的调控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向成艳, 唐晓倩, 张奇, 李培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在工业上被广泛使用,作为一类典型的环境激素,具有极强的生殖发育毒性,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食物链,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本文对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污染途径,危害和限量标准进行了简要阐述,重点对现有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污染的发现与防控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陈雪, 莫芹, 陈一帆, 李丹, 沈渊, 章寅, 吕贝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土传病害是造成其质量和产量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生产上大豆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赖杀菌剂等化学药剂的使用,这带来了水土污染、食品安全风险、杀菌剂抗药性等问题,因此寻找经济有效的绿色防治方法迫在眉睫。利用生防菌防治大豆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在安全性、有效性、持续性等方面优势突出,是近几年生物农药和生防菌剂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大豆生产上的极难防治的四种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菌核病、炭腐病和胞囊线虫病),综述相应生防菌的生防潜力、生防机理和应用现状,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大豆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以期推动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