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刊
    张珍珍, 王朝欢, 夏友霖, 毛金雄, 王洋, 杜青, 杨欢, 游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3): 687-69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61
    PDF全文 (1952) HTML (173)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花生品种选育发展变化趋势,对2020-2023年国家登记的587个花生品种的来源分布、选育方式、产量、品质等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87个花生品种主要来自于华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山东和河南两省登记数量占总登记数量的53.83%;选育单位主要为科研院所,占比71.72%;品种选育方式以杂交选育为主。花生平均生育期122.0 d,荚果产量4721.5 kg/hm2,籽仁产量3342.9 kg/hm2,百果重200.7 g,百仁重81.0 g,单株饱果数16.8个;花生荚果产量、籽仁产量随登记时间有呈逐年降低趋势。品质方面,油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29.91%,含油量变异系数最小,为6.03%;油酸含量≥75%、含油量≥55%、蛋白含量≥28%的品种分别有215、73、55个。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2时将花生品种分为3个类群,可分别作为高产、小粒、早熟材料。

  • 综述与专论
    杨毅, 叶世英, 满建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703-71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295
    PDF全文 (1878) HTML (527)   可视化   收藏

    “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是“十三五”期间生物种业领域的唯一专项,对于夯实和引领育种科技发展方向,保障我国农作物种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油菜是“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根据油菜遗传育种领域在专项中的布局与实施情况,从优异种质资源挖掘、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机理解析、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重要新材料和新品种选育、种子繁育与加工技术等五个方面梳理总结油菜遗传育种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重大成果以及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经验,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重大项目系统化布局;二是优化管理制度,完善生物技术育种管理法规体系;三是创新育种产业链,构建科企密切分工合作的种业创新体系。

  • 综述与专论
    赖运栋, 张逸, 谢礼文, 郑明明, 张羽飞, 黎冬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719-727.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343
    PDF全文 (1298) HTML (286)   可视化   收藏

    中长链甘油三酯(medium and long-chain triacylglycerols,MLCT)是一类具有特殊理化性质和营养功能的结构脂质。随着MLCT在食品、医药、保健品、母乳脂等行业中的需求不断增长,酶法制备MLCT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文章对MLCT的酶合成策略,包括对合成途径、脂肪酶种类、催化反应体系和产品分离纯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探讨,以期为MLCT的酶法制备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房元瑾, 孙子淇, 齐飞艳, 刘华, 黄冰艳, 董文召,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728-73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333

    花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来源,高产优质抗病是花生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以传统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显著提高育种的精准性和效率。高密度的基因型数据是花生产量、品质、抗病性状QTL定位和开发分子标记的基础。2019年我国花生骨干亲本狮头企和伏花生以及美国匍匐型花生品种Tifrunner的基因组序列相继公布,极大推动了花生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近年来,花生籽仁油酸含量、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根结线虫病、锈病、叶斑病、青枯病等抗病性状,以及荚果、籽仁大小等产量组成性状的分子标记相继被开发。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成功选育出了高油酸且高含油量、高油酸且抗病花生新品种或新种质。未来花生分子标记的开发利用需要重视优异野生种质资源的表型精准鉴定,建立高通量表型及基因型检测平台,以及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策略的应用。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叶鹏, 贺继奎, 何泽威, 许本波, 张学昆, 徐劲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855-86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014

    利用双季稻、再生稻和迟熟粳稻茬口种植油菜,会遇到播期推迟后营养生长期气温较低,秋冬季发育缓慢的问题,产量因此偏低。为选育耐迟播油菜品种,选择不同熟期类型的48份甘蓝型油菜资源,设计迟播(11月11日)条件下的室外营养液水培和田间直播试验,测定秋冬季的生物量及田间产量等指标,比较其迟播条件下的生长能力。室外营养液水培结果表明:它们的低温生长量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移植后30 d、60 d、90 d的生物量积累均与成熟期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早熟、中熟型30 d、90 d生物量显著少于晚熟型;早熟型60 d生物量显著少于晚熟型;晚熟型30 d叶片SPAD值显著大于早熟、中熟型。为选育耐迟播油菜品种,油菜育种上可以在移植后30 d对植株生物量积累能力进行重点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田间直播结果表明:早熟型单株产量显著低于中熟型。通过比较不同生态类型油菜在迟播条件下的苗期生物量积累规律,为油菜迟播高产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 综述与专论
    关志林, 顾建伟, 焦禹顺, 夏瑞, 刘克德, 洪登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6): 1187-120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128

    油菜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之一,兼有饲用、菜用、蜜用、观光、盐碱地改良和工业等多种用途。随着基因组测序、基因分型和表型鉴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油菜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研究进展迅速。本文总结了油菜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综述了目前定位及克隆的油菜产量、品质、开花期、株型和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及功能,讨论了其在油菜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和利用策略,将为更高效地培育油菜优良品种提供有益参考。

  • 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刊
    张玉松, 何柳, 张云云, 何晓莹, 刘亚俊, 刘珏, 苏世强, 陈晓艳, 陆建美, 普兴林, 原小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3): 676-68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13

    分析气象因子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栽培生境与花生产量形成的关系,旨在为花生生产布局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以9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云南7个不同生态区连续种植2年,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气象因子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宏、大理、东川、临沧和盐津的温度和积温较高,花生结果数多,出仁率和产量较高,是种植花生的适宜区域。方差分析发现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受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较高的气温和积温有利于缩短花生结荚期进而缩短全生育期天数。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百果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气象因素中以积温的影响最大。温度越高地上部越高大,单株果数和饱果数越多,百果重和百仁重也就越高,从而增加花生产量。光照时间过长和昼夜温差过大不利于地上部生长和分枝结实。

  • 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刊
    郭佩, 熊焕烨, 张萍, 郭凡, 王彦良, 韩青, 赵新华, 蒋春姬, 于海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3): 644-65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36

    针对花生栽培生产过程中氮肥施用不规范、生物固氮能力受抑制的现状,探究氮肥和根瘤菌剂拌种互作效应,旨在为花生绿色高效增产提供支撑。以非高效结瘤花生农花5号(NH5)和高效结瘤花生红花16(HH16)为材料,基于室外盆栽试验,于结荚期(出苗后80天)测定花生形态指标、结瘤特性、光合特性、氮素积累、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产量,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N0、N45、N75、N105、N135、N165),蒸馏水拌种(W)和根瘤菌剂拌种(R)对花生生长发育及氮素代谢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光合相关酶活性、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施氮在一定程度抑制了花生的结瘤能力,根瘤菌剂拌种能显著缓解抑制作用,NH5和HH16的根瘤数量较蒸馏水拌种处理分别提高了28.4%~130.5%和40.5%~178.3%。在蒸馏水拌种(W)处理下,花生叶片光合酶活性和氮代谢酶活性在N135施氮处理达到最大值;根瘤菌剂拌种(R)处理下,花生叶片光合酶和氮代谢酶活性在N105施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相较蒸馏水拌种处理(W),根瘤菌剂拌种处理下NH5和HH16的产量在各施氮处理下分别提高了1.2%~8.3%和7.5%~11.0%,其中NH5和HH16的单株产量均在N105-R处理下达到最大。综上,氮肥和根瘤菌剂拌种配施能够显著提高花生的光合性能、氮素吸收和结瘤固氮能力,一定程度上减少花生对氮肥的依赖。因此,适宜氮肥投入配合根瘤菌剂拌种能在提高花生自身结瘤固氮能力的同时维持较高产量,是一种绿色有效的增产途径。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王春晓, 郑永美, 矫岩林, 陈静, 李文金, 赵玉成, 华伟, 解晓梅, 孙学武, 于天一, 沈浦, 吴正锋, 王才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881-888.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012

    叶面追肥是现代农业作物丰产栽培常用田管技术。为探明叶面施氮次数与浓度对花生氮素吸收积累、运转分配及利用率影响,揭示叶面追氮对植株不同器官建成和功能维持的营养机制,试验设5个处理:T0为对照;T1尿素浓度1%,收获前35d追施1次;T2尿素浓度3%,追施时间同T1;T3尿素浓度1%,收获前50 d、35 d和20 d追施3次;T4尿素浓度3%,追施时间同T3。氮肥用15N标记尿素和普通尿素。结果表明:(1)叶面施氮植株氮含量提高0~0.22个百分点,且有T4>T3>T2>T1,其中营养体(根、茎、叶)增幅较大,比对照提高0.17~0.45个百分点,生殖体含量(果针、果壳、籽仁)增幅较少;施氮处理植株氮积累量提高平均19.8%,其中营养体平均增42.1%,生殖体平均增长12.7%。(2)叶面追施的氮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籽仁>叶>茎>果壳>果针>根,其中籽仁、叶各约占60%和30%,其余器官比例较少;追施时间对氮素分配有一定影响,收获前35 d追施更有利向生殖体分配,比收获前50 d和20 d两处理平均高7.9个百分点。(3)植株氮素效率随叶面施氮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次数少或氮肥浓度低肥料利用率高,1次追施氮肥利用率平均70.6%,比3次追施平均高37.7个百分点;不同追施时间比较,收获前35 d追施氮肥利用率最高,较收获前50 d和20 d两处理的平均值分别高1.8和3.9个百分点。综上,叶面施氮可显著提高植株氮代谢水平,促进氮素吸收、积累,营养体尤为明显,是花生生育后期“护根保叶”生理机制和根系氮源难以取代的技术措施;叶面追施的氮主要分配在荚果和叶片中,是花生提高产量和叶片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叶面追氮肥料利用率明显高于根系施肥,是花生经济施肥的有效途径;植株氮效率随叶面施氮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追施次数少或氮肥浓度低肥料利用率高。本研究可为花生叶面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邱江梅, 吴海宁, 黄志鹏, 贺梁琼, 李忠, 钟瑞春, 韩柱强, 蒋菁, 黎冰, 唐秀梅, 唐荣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889-89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030

    为探明甘蔗/花生间作对根系生理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设置了甘蔗单作、花生单作、甘蔗/花生间作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根系浸提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作甘蔗根系分泌的总氨基酸及根系浸提液中的总糖显著高于单作,间作花生根系分泌的总糖显著高于单作。间作甘蔗根际土壤的碱解氮(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和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显著高于单作甘蔗,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花生根际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和pH。间作和单作甘蔗的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差异不显著,间作花生的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单作花生。根系分泌的酚酸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总糖与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根系浸提液中的有机酸与pH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与SOM呈显著负相关、与AK呈极显著负相关。脲酶与AK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与SOM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甘蔗/花生间作主要影响根系分泌氨基酸、总糖和酚酸的代谢活动,且可显著提高甘蔗的土壤有效养分。

  • 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刊
    李菁, 张广彩, 杨力剑, 梁兆君, 于博洋, 张甜, 司彤, 于晓娜, 张晓军, 邹晓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3): 613-624.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95

    探究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团聚体碳组分含量的影响,2017-2021年于山东烟台,以当地典型作物轮作模式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WM)和春花生一年一作(CP)为对照,设置3种花生轮作模式,即冬小麦-夏花生一年两作(WP)、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作(PWM)和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四作(WPWM),研究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团聚体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较于CP模式,PWM和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1~2 mm粒级团聚体百分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4.75~21.25和12.47~16.17个百分点,且WPWM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2)除0.25~0.5 mm粒级外,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P模式;WP和WPWM模式下0~20 cm土层1~2 mm、<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均显著高于CP模式;(3)WPWM模式下,0~20 cm土层>5 mm、0.5~1 mm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可溶性碳含量较对照(CP和WM)分别显著提高50.75%~81.18%、100.12%~120.12%、69.44%~90.07%;(4)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较对照(CP和WM)模式提升最大;20~40 cm土层,与对照(CP和WM)相比,PWM、WP、WPWM模式均显著提高1~2 mm团聚体微生物量碳贡献率。(5)有机碳与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及可溶性碳与微生物量碳在2~5 mm、1~2 mm、0.5~1 mm团聚体中均显著相关。综合而言,WPWM模式,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四作的模式可提高0~40 cm土层的平均重量直径、细大团聚体(1~2 mm)含量以及1~2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和贡献率,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更符合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 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刊
    张思培, 伊淼, 王建国, 杨莎, 彭振英, 崔利, 张正, 郭峰, 张佳蕾,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3): 554-564.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108

    为探究小麦-玉米||花生周年轮作模式对植株碳积累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周年植株碳积累、土壤容重、土壤团聚体、0~10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设置5种种植方式,小麦-单作花生(W-P)、小麦-单作玉米(W-M)、小麦-玉米||花生(行比3∶4,W-M||P1)、小麦-玉米||花生(行比3∶6,W-M||P2)、小麦-玉米||花生(行比6∶8,W-M||P3)。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2018-2019年花生、玉米植株碳积累显著低于单作处理,但间作模式的碳当量比均大于1,其中以M||P2处理最大。与玉米茬小麦(W-M)相比,间作茬(W-M||P)、花生茬(W-P)小麦植株碳累积量增加了487.09~1148.08 kg/hm2。间作茬口降低冬小麦季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提高冬小麦季深层土壤小颗粒团聚体(0.25~2 mm)和冬小麦季表层土壤微团聚体(<0.25 mm)的比例。三种间作模式中,M||P2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M||P1和M||P3,分别提高3.22%、8.29%。间作茬口增加冬小麦季0~60 cm土层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同时增加小麦茬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其中W-M||P2的有机碳储量与W-M和W-P相比分别增加2.55%和4.05%。总之,小麦-玉米||花生周年轮作模式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改善了深层土壤小团聚体和表层微团聚体结构,提高了作物植株碳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 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刊
    崔福洋, 侯献飞, 苗昊翠, 贾东海, 顾元国, 陈晓露, 李强, 施俊杰, 汪天玲, 高君, 胡凤仪, 宋贤明, 张云, 罗玉涛, 黄奕, 尚随腾, 张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3): 625-634.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86

    为了提升棉花和花生产量,开展棉花-花生轮作模式研究,分析轮作模式下土壤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以棉花连作、花生连作、棉花花生轮作、花生棉花轮作和休耕为研究对象,探明轮作后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系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结果发现:轮作提高了根系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土壤样本中共获得5 009 952个有效序列,休耕模式下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含量最多。在轮作种植模式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其次轮作模式增加了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丰富度。根据功能不同,将菌群共划分为8类,轮作出现较多微生物基因遗传相关的功能类群,整体以代谢相关的类群居多,与人类和植物病原菌的功能蛋白组富集明显。由此得出,棉花,花生轮作能够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增加多样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作物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何紫瑶, 陈其睿, 胡文诗, 谷贺贺, 宋毅, 叶晓磊, 张洋洋, 陆志峰, 任涛,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843-854.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354

    为明确钾素供应和光强对油菜叶片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钾素供应和光强两因素的试验设计,其中钾素供应设计3个水平,分别为严重缺钾(0.03 mmol·L-1 KCl)、轻度缺钾(0.09 mmol·L-1 KCl)和充足钾供应(2.00 mmol·L-1 KCl),光强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低光强(LL,~200 μmol·m-2·s-1)和高光强(HL,~400 μmol·m-2·s-1),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钾素供应和光强处理油菜叶片的生长、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特征以及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特征,以期为多变环境条件下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钾素供应和光强显著影响油菜叶片的生长。相同的钾素供应下,高光强处理油菜叶片厚度和比叶重较低光强分别增加了19.6%~24.3%和57.1%~73.6%,而在严重缺钾胁迫时,净光合速率较低光强条件降低了63.8%。严重缺钾胁迫叶片在高光强条件下受到光抑制,实际光化学效率、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等光合关键参数明显降低,叶绿体发育不良,同时缺钾导致叶肉细胞间空隙比例减小,叶肉导度降低,进而使得叶片光合能力显著下降。综上所述,钾素供应和光强共同调节叶片形态结构,影响光合能力,高光强下钾素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油菜的生长,合理施用钾肥有利于提高油菜对光强变化的适应性,保持光合能力的稳定。

  • 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刊
    贾文玘, 伊淼, 张佳蕾, 杨莎, 孟静静, 张正, 郭峰, 王建国,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3): 664-675.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104

    为探究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周年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3种轮作种植方式;其中夏玉米||夏花生间作设置3∶4,3∶6和6∶8三种行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周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夏花生种植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玉米单作相比,土壤CO2和N2O的平均排放通量降幅分别为10.24%~18.75%和10.78%~23.93%、排放总量降幅分别为8.30%~19.12%和14.09%~26.81%。间作减少了后茬冬小麦(轮作模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间作处理的后茬冬小麦较玉米单作处理的后茬冬小麦土壤CO2排放通量减少3.79%、排放总量减少3.84%;土壤N2O排放通量减少16.80%、排放总量减少17.66%;土壤CH4排放总量呈现“汇”现象。此外,单作玉米生产过程中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占总排放的49.13%;单作花生生产过程中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和地膜,分别占总排放的23.77%和26.06%;间作模式下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柴油和地膜,分别占总排放的31.50%、16.74%、17.92%。间作模式增加了后茬小麦碳排放效率、降低了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综上,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间作玉米花生行比3:6)周年种植模式能够减少农田碳排放与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杨元雨, 张瑞茂, 黄莎, 李杨, 高志宏, 王芳, 王转转, 王敏, 赵德刚, 宋莉, 李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762-77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355

    彩色油菜具有油用和观赏价值,因易种植、花色鲜艳和开花时间长等特点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报道彩色油菜多为高芥酸、高硫甙的高秆株型,不满足兼作观赏和油用推广应用要求。因此,选育品质优良、株型适宜的彩色油菜新种质是观赏油菜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中以具有特异花序性状、观赏价值大的DW871为基础材料,与普通彩色高秆油菜杂交后,F1代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具有DW871特性同时品质优良的彩色花新种质。研究表明,采用前期集成的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产胚率达到了312~507胚/蕾,共纯合到14株彩色花油菜,其中白色花5株,橘红色花4株,金桔色花5株。经过农艺性状调查和品质分析,从DH植株中筛选出的Y57是一株含有DW871特异花序、矮杆、金桔色花、品质“双低”的优良新种质,株高88 cm,一次分支数18个,含油量39%,蛋白质含量25.96%,芥酸为0.95%,硫苷为28.15 μmol/g饼,是培育集观赏和油用价值的甘蓝型彩色油菜新种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韩俊梅, 文飞, 刘霞霞, 吕伟, 王若鹏, 刘文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6): 1276-1284.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164

    为评价2020年“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行动”中,从山西38个县收集到的58份芝麻地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本文对其中的57份资源41个表型性状开展了田间调查。利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系数、聚类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并筛选优异种质。结果表明,数量性状遗传变异丰富,27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826,千粒重最高为2.09,花萼长最低为1.23;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始分枝高度(72.05%),最小的为生育期(4.01%);花冠长度、始分枝高度、主茎果轴长度、蒴果长、蒴果厚、基部和中部叶长、叶宽与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该资源分为五个类群,第一类群属于分枝多、高产材料;第二类群属于矮秆类型;第三类群生育期长、分枝多、低产类型;第四类群属于高秆、高产、大粒类型;第五类群综合性状中等,经过改良具有增产潜力。综合表型性状筛选出P141028023、P141032019、P140502022、P140830014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为芝麻地方种质的挖掘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良的亲本材料。

  • 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刊
    南镇武, 孟维伟, 张佳蕾, 郭峰, 王建国, 刘柱, 张正,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3): 518-52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70

    在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鲜食玉米生育期短、鲜食花生提前收获的特点,创新发展了鲜食花生‖鲜食玉米高值化生产技术,该技术在黄淮地区可以实现鲜食花生‖鲜食玉米一年两季种植。本文通过分析该技术在适宜模式、品种和机械的选择以及抢墒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防控、旺长调控、收获与储运等环节的关键要点,及其主要优势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该技术在粮油主产区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王龙, 张永顺, 王红艳, 肖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795-807.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007

    SRS(shi-related sequence)是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信号转导和应对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SRS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中潜在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该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形成过程中的进化,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在甘蓝型油菜及二倍体祖先种白菜(B. rapa L.)和甘蓝(B. oleracea L.)中分别鉴定到38、16和20个SRS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基因共线性、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鉴定的SRS蛋白被分为9个分支,且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家族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内含子/外显子的丢失事件。Ka/Ks分析发现,SRS基因在重复事件后经历了纯化选择。在多数的SRS基因启动子中发现了分别与光响应、厌氧诱导和脱落酸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且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启动子比二倍体祖先启动子含有更多的胚乳基因表达和光响应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分析发现,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在不同处理下以不同的表达模式响应并表现出根部的优势表达。综上,本研究为了解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家族功能和作用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为甘蓝型油菜及其二倍体祖先之间基因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 综述专论
    闫宁宁, 张键, 赵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5, 47(1): 20-3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293

    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大豆、花生和油菜。列当的寄生导致向日葵植株矮小、籽粒灌浆不足,影响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列当于1866年在俄国的向日葵田被首次报导,随后因各国间的向日葵引种被广泛传播,给世界向日葵生产带来巨大危害。在罗马尼亚的调查发现,列当已经从A小种进化到了I小种甚至更高级别。列当毒力不断进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列当庞大的种子库提供了丰富的突变材料,二是各种群间或种群与野生种间的基因流动使基因组不断重组,提高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两者都加速了列当的毒力进化过程。向日葵对列当的抗性多数属于垂直抗性,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抗性基因和列当中的无毒基因一一对应,符合基因对基因学说,可以运用于抗性育种,缺点是抗性容易被毒力更强的列当小种克服,因此需要聚合多个显性基因或数量抗性基因。抗性基因的挖掘方面,从农家种、栽培种和野生种中目前已经定位的基因包括Or1~Or7OrDEB2OrSII 等。随着DNA分子标记的发展和向日葵基因组的发布,抗性基因的定位也更加精细,如OrDEB2 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上半段一个0.9 cM区间内,对应于基因组一个1.38 Mb的区间,共获得了9个候选基因可以直接应用于向日葵对列当抗性反应的研究。向日葵的列当抗性可分为3个阶段:芽管附着前、吸器初始化和吸器建立后,每个阶段都进化出了相应的物理和化学屏障阻止列当的寄生,因此利用向日葵的抗性机制培育不同的抗性品种成为防控列当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它防控措施还包括列当发生早期的预测预报、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利用这些措施可以达到最佳防效。本文综述了列当种子萌发机理、列当的寄生过程、生理小种的国内外分布、向日葵抗列当机制以及新的列当防控技术,认为对于列当防控技术的研究,需要植物病理学、农药学、育种学等多学科配合;在阐述清楚向日葵-列当互作机制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药剂和抗列当品种;将分子生物学和信息技术运用于向日葵抗列当材料筛选、抗性基因挖掘、向日葵生理生化改变等方面,缩短育种时间,加速防控技术的开发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