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与专论
    包含, 陈鹏枭, 朱文学, 吴建章, 蒋萌蒙, 张润阳, 陈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462-47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29

    干燥是油料作物加工的必经环节,也是油料作物安全贮藏的前提。热风干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处理量大、可持续干燥等优点,应用十分广泛。热风干燥过程本质上是湿热传递过程,基于实验及模型研究对油料作物湿热传递过程进行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部分油料作物热风干燥特性的基础上,重点综述其湿热传递的实验和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并展望油料作物热风干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 综述与专论
    雷昌贵, 孟宇竹, 陈锦屏, 张晓东, 蔡花真, 张旭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454-46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14

    初榨椰子油(virgin coconut oil,VCO)是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月桂酸的含量达到总脂肪酸的44%~5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CO越来越受到食品及医药领域的关注,其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本文介绍了VCO的营养组分和理化性质,对其所发挥的抗氧化、抗病毒、抗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功效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VCO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沈悦, 沈一, 刘永惠, 梁满, 张旭尧, 陈志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533-54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26

    为研究花生油脂合成功能基因AhGPAT9的调控机理,分析其启动子功能,从花生品种Tifrunner基因组中扩增获得AhGPAT9基因启动子序列,构建AhGPAT9全长启动子及其多个5’缺失启动子融合GUS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体系,分析启动子的活性和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hGPAT9启动子序列全长1750 bp,核心区位于-257 bp~-128 bp,该启动子除了具备核心元件CAAT-box和TATA-box,还包含多种响应激素调控、胁迫诱导、光反应、胚乳特异表达和生长调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AhGPAT9主要在转基因拟南芥的幼苗中,以及抽薹期的茎和茎生叶、小花、9-12DAP角果和对应的成熟胚中表达。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阐释AhGPAT9在花生油脂合成途径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特约综述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1): 1-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51

    树立大食物观和实施大食物安全战略是我国新时代推动食物来源更多元、数量更充足、品质更营养、产业更高效、环境更友好、调控更自主、消费更健康、治理更有力的迫切需要。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油料在内的主要农产品生产、贸易、消费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生产和消费结构失衡导致的慢性疾病增多、环境压力加大、安全风险升高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其中油料和食用植物油近十多年处于既自给不足又消费超量的两难局面。基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保障未来油料供给安全必须坚持“一靠油菜、二靠花生、多油并举、健康消费”的发展思路,通过综合施策在十年左右将国产植物油产量稳定提高到2000万吨,以确保居民食用油基本消费需求的安全自主供给底线,并不断改善油料产品质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脂质产品的科学健康消费。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麻剑南, 单成彬, 冯旭, 马越, 王力伟, 张向前, 赵小庆, 路战远, 张德健, 马超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1): 62-7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08

    为研究油莎豆表型差异与茎叶代谢物间的关联,比较分析了10份油莎豆样本的叶宽、块茎宽度、块茎厚度、块茎高度等表型参数,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茎叶代谢物。10份油莎豆样本分为2个表型,即宽叶圆粒型和窄叶长粒型,其叶宽与块茎宽度和块茎厚度呈正相关。用UHPLC-MS/MS对油莎豆茎叶中28个主要代谢物,包括黄烷-3醇、咖啡酸衍生物和黄酮类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个黄酮类化合物即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醛酸苷、荭草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醛酸苷和木犀草素在宽叶圆粒型油莎豆茎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窄叶长粒型油莎豆茎叶。利用KEGG和PlantCyc推导绘制了4种差异黄酮代谢物在油莎豆茎叶中的生物合成途径,并预测宽叶圆粒型油莎豆相较于窄叶长粒型更具有耐旱性,可为油莎豆的品种鉴定、选育和茎叶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 综述与专论
    刘凤娇, 于耸, 刘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5): 1062-107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38

    病虫害等生物逆境胁迫与温度、水分等非生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关键因素。脂质参与到植物响应胁迫的各通路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反馈应答机制,如不饱和脂肪酸对生物胁迫中的抗病虫功能等。另外,非生物胁迫中脂肪酸衍生物还能够增加细胞内渗透调节,减少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因此,脂质的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有密切联系。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下植物脂质的调控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胁迫类型,重点总结了植物在各胁迫下脂质的变化及调控作用,意在加深对逆境下植物生理活动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抗逆过程中脂质的调控提供参考。

  • 产业经济
    严茂林, 施文华, 周晓亮, 张志丹, 张洋, 吴成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4): 643-65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58

    为了解我国油脂产业安全状况,重点分析进口来源地的集中度,以大豆、油菜籽两大植物油料和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五种植物油脂为例,测算进口依赖性和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植物油料方面,大豆、油菜籽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度在下降,对单一国家的进口依赖性较低,进口可靠性较高,2020年二者的产业安全指数均大于80,处于危机状态。植物油脂方面,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度在下降,对单一国家的进口依赖性较低,进口可靠性较高,而葵花籽油和棕榈油的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对单一国家的进口依赖性较高,进口可靠性较低;2020年豆油、花生油的产业安全度指数分别为60和68,处于不安全状态,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的产业安全度指数均大于80,处于危机状态。我国总体植物油料油脂的产业安全问题十分严峻。据此给出对策建议:适度扩大油料种植面积、培育优质种质资源、提高机械化水平、健全国内供应链体系、利用地缘政治优势和已建立的良好的国际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深化进口合作、鼓励有实力的农企拓展国际原料基地及供应链。

  • 油料作物抗性种质创新与利用专刊
    张卡, 李浩杰, 张锦芳, 崔成, 柴靓, 郑本川, 蒋俊, 戴成, 涂金星, 蒋梁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6): 1095-110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212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来源,在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油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遭受多种病原菌的侵害,其中由核盘菌侵染引起的菌核病是最常见、危害最大、被研究最多、被研究时间最长的病害。本文结合相关研究结果,从病原菌角度阐述核盘菌的病害循环和致病机理,从植物角度对抗性种质的创制、抗性基因挖掘、抗性机理解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新发现的SsCP1等与致病相关的分泌蛋白,通过远缘杂交聚合来源于甘蓝的抗性位点、创制抗病材料方面取得的突破,多个研究指出控制油菜开花时间与菌核病抗性的遗传位点存在共定位,揭示了油菜在受到核盘菌侵染后WRKY28-WRKY33模块精细调控抗性强度的分子机制。本文还对油菜菌核病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重点以挖掘抗病种质为主,以期为我国油菜菌核病抗性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毕影东, 樊超, 周广生, 邸树峰, 李炜, 刘淼, 王玲, 刘建新, 梁文卫, 杨光, 傅廷栋, 来永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437-44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080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种植饲肥兼用型油菜可以弥补黑龙江省饲草短缺的问题,同时饲料油菜作为绿肥作物在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回顾了饲料油菜在黑龙江省的发展历程,对饲料油菜引种与品种筛选、种植模式、栽培技术、青贮加工、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概括总结了北方寒区饲料油菜种植、加工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在寒区开展饲料油菜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 综述与专论
    周苗苗, 汤锐恒, 台玉莹, 杨薇, 贠金霞, 王幼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444-45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47

    钾元素对大豆的产量、品质以及抗逆性均有重要影响。土壤中富含钾元素,但大部分钾不能被根系直接吸收利用,导致植物缺钾。生产中需要额外施入钾肥满足大豆生长发育所需钾素,而过量的钾肥使用又加剧了环境污染。解决这一两难困局的重要举措在于提高大豆对钾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因此,掌握大豆吸收利用钾素的规律并解析其背后的分子遗传机制是实现大豆钾高效的重要前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大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钾素的吸收、积累及转运再分配规律相关研究数据,重点对大豆钾营养高效分子遗传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同时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值得研究和关注的科学问题。

  • 综述与专论
    李勤, 刘小焱, 盛紫微, 曲昭杰, 罗涛, 王晶, 蒯婕, 汪波, 李俊, 徐正华, 周广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5): 1053-106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94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矛盾突出。油菜主产区中的长江流域,油菜生产与粮食争地矛盾小,因此油料生产的关键在于发展油菜生产。传统的油菜生产用工量大、劳动力成本高、效益低,种植技术制约了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因此“种、管、收”环节机械化生产是提升我国油菜生产水平的关键。从油菜生物学特点、农民种植习惯及轮作制度看,这三个环节中,收的环节提升空间大,特别是机械收获损失率较高,仍在低水平徘徊。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油菜种植面积、产量特点及机械化生产现状,综述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特性和选育目标、关键农艺性状的栽培调控措施及机械收获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油菜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及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谷玉娟, 刘磊, 赵祥祥, 刘福霞, 路芳芳, 梁大安, 郝天琪, 高倩, 吴德鹏, 高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524-53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07

    油菜种子的次生休眠容易导致油菜自生苗发生,影响制种品质和安全。本研究以课题组自主培育的Huaiyou-WSD-H2(次生休眠弱)和Huaiyou-SSD-V1(次生休眠强)品系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诱导种子次生休眠,对次生休眠诱导前、后的油菜种子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将高通量转录组测序中17 706个高表达基因(FPKM> 5)划分为17个共表达模块。结合GO/KEGG富集分析和差异表达分析,在与次生休眠极显著正相关的yellow模块中筛选到3个与色氨酸代谢相关的基因(BnaC08g25400D、BnaC09g31260DBnaC09g49740D)在诱导后的强、弱次生休眠材料间存在差异表达,利用qRT-PCR进行验证,并初步分析了候选基因的调控网络,为解析依赖色氨酸的生长素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的遗传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 特色专题·食用型花生种质创制与生产技术
    原小燕, 刘珏, 苏世强, 舒兴香, 刘和湖, 普兴林, 张玉松, 张立帆, 何柳, 林安松, 赵凯琴, 何晓莹, 符明联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5): 873-878.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254

    彩色花生是集观赏、鲜食、营养、保健于一体的多色种皮特色食用型花生。云南省是我国食用型花生的代表性产区之一。近年来,在传统种植的红皮小粒花生品种的基础上,发掘出种皮颜色七彩、紫色、黑色为代表的食用花生优异种质,育成云花23号等高糖、低油等特色食用型花生新品种10个,这些优异的食用型花生品种具有品质和销售价格上的优势,通常年份一般产值约7.5万元/hm2、最高产值超过15万元/hm2,大幅提升了区域花生产值,大大助力了产区的乡村振兴。

  • 油料作物抗性种质创新与利用专刊
    宋佳谕, 蒋根水, 陈宇眺, 赵坚义, 洪晓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6): 1217-122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24

    为提高种植效益,筛选长江下游地区适宜迟播的油菜品种,探索其耐寒性作用机理,利用6个已审定(登记)的油菜品种,设置6个温度处理,分析低温下种子萌发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利用RNA-seq技术,进一步探索不同耐寒性油菜品种低温萌发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品种萌发速率和相对萌发率相应降低,越优1301和越优1510在低于10℃低温条件下,具有明显的抗寒耐迟播优势;SOD活性变化与低温萌发表型结果一致;在越优1301和沣油737中,共检测到920个DGE参与油菜低温萌发过程,并筛选到与ABA途径和淀粉蔗糖代谢途径相关的21个DEG。越优1301具有较强的低温萌发能力,可能通过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激活和糖类代谢稳态变化引起种子萌发能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越优1301表现较强耐寒性的原因。本研究为保障长江下游地区迟播油菜的生产安全和种植效益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仍媛, 张鹤, 蒋春姬, 任婧瑶, 艾鑫, 赵新华, 王婧, 赵姝丽, 于海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5): 988-995.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57

    为揭示干旱胁迫下花生氮代谢的生理响应机制,以4个耐旱性差异的花生品种为材料,即耐旱品种NH9(农花9)和HY22(花育22)、旱敏感品种NH16(农花16)和NH21(农花21),通过测定植株氮素积累量、含氮化合物含量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等指标的响应规律,研究了开花下针期干旱胁迫对花生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4个花生品种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均降低,但NH9和HY22的降低幅度较NH16和NH21小;NH9和HY22的硝态氮、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4.60%~53.77%,而NH16和NH21的含氮化合物含量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显著降低;NH9和HY22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明显增强,而NH16和NH21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显著下降,降幅为2.99%~46.85%。干旱复水后,NH9和HY22的氮素含量、含氮化合物含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恢复能力较强,而NH16和NH21与正常供水相比仍差异显著。综上,干旱胁迫下耐旱花生品种能通过增强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氮素同化,提高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等含氮化合物的积累,有效减轻干旱损伤。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武悦, 单飞彪, 李军, 米志蓉, 韩杰, 陈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567-57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098

    为提高向日葵幼苗的耐盐碱性,以向日葵品种SH361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盐碱胁迫下不同浓度(0.5、1.0、1.5 mmol·L-1)亚精胺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抑制了向日葵幼苗的生长,丙二醛比对照含量升高77.8%,相对电导率增加至对照的2.6倍,向日葵幼苗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以适应盐碱胁迫环境;叶面喷施外源亚精胺,则显著提高向日葵幼苗对盐碱胁迫的抗性,其中亚精胺浓度为1.0 mmol·L-1时效果最明显,向日葵幼苗的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增长显著,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提高以及对细胞脂膜损伤的降低,效果均达30%以上,SOD、POD和CAT活性也分别提升1.7倍、1.4倍和1.3倍。由此认为,适宜浓度的亚精胺可通过提高生理水平的抗逆性来提高向日葵幼苗的耐盐碱能力,从而有效缓解盐碱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 油料作物抗性种质创新与利用专刊
    王珊珊, 钟雪梅, 文莎, 王桂娟, 曾长立, 沈金雄, 傅廷栋, 万何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6): 1166-117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213

    种子萌发期对盐碱胁迫最敏感,因而建立准确、简便、高效的种子萌发期耐盐碱鉴定评价体系对于筛选出优质耐盐碱油菜种质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16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骨干亲本和杂交组合等为试验材料,用穴盘、医用纱布、方形容器等组建了一套油菜水培萌发装置。依靠此系统,选取1.0% NaCl和0.10% Na2CO3模拟盐碱混合胁迫,对甘蓝型油菜种质萌发期抗性进行了鉴定与评价。研究结果显示,高盐碱胁迫抑制油菜种子萌发,且不同基因型种子材料萌发期耐盐碱性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性。进一步对油菜种子萌发后状态进行分级,可将所测定的166份油菜资源分为4个耐盐碱等级,其中,筛选获得11份抗性等级为3级的耐盐碱油菜资源,主要包括华油杂62、华油杂158、67棚20育11、67棚20育16等品种、骨干亲本和杂交组合。本研究为油菜耐盐碱遗传研究与育种改良提供了鉴定技术和种质资源。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郑安可, 路妍, 黄家英, 景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623-628.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090

    本研究收集了9种商品植物源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施药适期及粘附性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向日葵锈病的高效植物源杀菌剂。结果表明,在毒力测定试验中,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SL)对向日葵锈菌夏孢子毒力最强,EC50值为1.58 mg/L,其次为0.4%蛇床子素(SL)和80%大蒜油(乳油,EC),EC50值分别为3.43 mg/L和5.154 mg/L;在施药适期试验中,采用了先接菌后喷药和先喷药后接菌两种方法,0.3%丁子香酚(SL)防治效果均为最好,分别为86.42%和88.79%,其次为0.4%蛇床子素(SL)和80%大蒜油(EC),防治效果均达到70%以上,与其它杀菌剂存在显著差异;在粘附性试验中,喷施0.3%丁子香酚(SL)锈菌孢子的粘附率最小,为73%,显著低于对照,其次为0.4%蛇床子素(SL)和80%大蒜油(EC),粘附率分别为76%和80%。综合三种试验结果表明,0.3%丁子香酚为防治向日葵锈病的首选植物源杀菌剂,其次可选用0.4%蛇床子素(SL)和80%大蒜油(EC)。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王艳丽, 王铭晨, 何芳, 李均容, 段金涛, 陶菊娟, 王雨婷, 杨文钰, 武晓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558-56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08

    为探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间套作荫蔽条件下不同大豆的耐荫特性,筛选出适宜带状间套作模式利用的大豆品种,以59个大豆品种的7个苗期性状和10个成熟期性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以及大田设置大豆净作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两种模式,进行大豆苗期和成熟期耐荫性评价。结果表明,采用隶属函数法分别计算大豆苗期和成熟期的综合耐荫性评价值(D),可利用系统聚类的方法根据D值大小将59个大豆分为3类,第一类是强耐荫类型,第二类是中度耐荫类型,第三类是弱耐荫类型。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和套作模式下,分别筛选出两个时期耐荫性一致、抗倒性好且产量较高的材料,包括强耐荫材料油春1112,中度耐荫材料圣育25、南农G906、华豆43、南农99-6和南农1823。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康金涛, 任生林, 刘昆鹏, 钟元, 戴成, 马朝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474-48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099

    苗期是植物生长过程最敏感、极大影响成熟期产量和品质的时期。为探究苗期性状表现及其杂种优势,以6个自交不亲和系、6个恢复系,采用NCⅡ设计组配的36个F1为材料,分别测量营养液培养10 d(I期)、20 d(II期)、30 d(III期)的侧根数、叶数、茎叶长、根长、茎叶重、根重和根冠比。结果表明:II期亲本间、F1间显著差异性状数最多,差异最明显的是茎叶重和根重;侧根数、叶数、根重和根冠比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茎叶长和茎叶重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母本P13、P14和父本P16全部性状一般配合力(GCA)都为正值,杂种P14×P17、P13×P18、P15×P19、P11×P20和P11×P21全部性状特殊配合力(SCA)均为正值,6个性状的平均MPH都为正值,高于10%的性状有侧根数(14.46%)、茎叶重(14.42%)和根重(13.92%)。中亲优势与GCA/SCA相关分析结果说明,一般配合力结合特殊配合力预测叶数和茎叶长的杂种优势,特殊配合力预测侧根数、茎叶重和根重的杂种优势是可行的。本研究发现,亲本和F1在II期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性状最多且重叠,包含茎叶长、茎叶重和根重,为提高油菜杂交种选育效率和苗期抵御环境胁迫能力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