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杨 光,左青松,殷璀艳,刘 荣,唐 瑶,冷锁虎
    2010, 32(4): 457-4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亲本(17个母本,5个父本), 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85个F1 杂种,研究了产量、氮素吸收总量(TNA)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的杂种优势表现。以杂种离中亲优势值(Hm)和超优亲优势值(Hb)作为杂种优势的评价指标,以Hm和Hb的显著差异出现率作为一个性状杂种优势潜力的指标。结果表明:产量的Hm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87.06%;Hb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70.59%,表明产量的离中亲优势值比超优亲优势强。TNA的Hm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40.00%;Hb正向显著组合数为18个,占杂种总数的21.18%。NUEg的Hm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67.06%;Hb正向显著组合数占杂种总数的47.06%。表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杂种优势比氮素吸收总量杂种优势更为明显。
  • 遗传育种
    于安亮,徐鹏飞,王金生,张淑珍,吴俊江,李文滨 ,陈维元 ,李宁辉 ,范素杰,王 欣,姜良宇
    2010, 32(4): 462-4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子叶法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分析抗病亲本绥农10和感病寄主Williams的杂交F1、F2、F3的抗病性。结果表明,F1单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由F2感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均表现感病,F2抗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抗感分离株系比值符合1:2;说明绥农10中对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1对单显性基因控制,将该抗病基因拟名为RpsSN10。用500对大豆SSR引物和124株绥农10/Williams F2分离群体对RpsSN10基因进行定位,将RpsSN10基因定位在F连锁群上,其中标记Satt423和Satt149与RpsSN10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8cM和11.2cM,并分别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
  • 遗传育种
    张宝娟,赵惠贤,胡胜武
    2010, 32(4): 467-4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2年3次重复试验,研究了苯磺隆、爱将、水杨酸、胜必定、麦极等5种化学药物叶面喷施对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9号(ZS9)的杀雄效果。结果表明,苯磺隆杀雄作用最好,其它4种药物杀雄效果差或没有杀雄效果。在ZS9抽薹高度达15~20cm、最大花蕾长度1~2mm时进行苯磺隆第1次处理,单株用药量15~20mL。间隔10d 左右再进行第2次处理,单株用药量 8~10mL。叶面喷施最佳浓度范围为0.075~0.1µg/mL,叶面喷施2次可诱导 94%~100%的全不育株率,不育持续时间可达21~25d。苯磺隆及其处理方式,有望用于油菜大田的杂交制种。
  • 遗传育种
    姜慧芳 任小平 张晓杰 黄家权 王圣玉 雷 永 晏立英 廖伯寿
    2010, 32(4): 472-4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206对SSR引物中筛选26对引物对我国花生全套小核心种质298份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似系数为0.51~0.99,其中种质zhh1497与zhh1398遗传差异最大。检测到3个在不同植物学类型中特异表达的标记带型,包括普通型1个(2A06/440),龙生型1个(2A06/440),珍珠豆型1个(PM443/270),多粒型2个(PM443/270,9E08/500)。分析结果表明,多粒型花生的多态性信息量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大,平均相似系数最小,其次是普通型花生,龙生型和中间型花生的多态性信息量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小,平均相似系数较大。在我国花生小核心种质中,国外引入资源的多态性信息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我国本土资源的对应值。在我国本土花生资源中,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资源的多态性信息量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地区。
  • 遗传育种
    李杨,韩柱强,王育荣,高国庆 &,#68,, 熊发前
    2010, 32(4): 479-4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5对多态性良好的MFLP引物,对包含两大亚种四大类型的18份花生栽培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5对引物共扩增出29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6条,多态率为81.1%。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值在0.314 3~0.828 6之间,平均为0.586 2。UPGMA聚类分析将18份供试材料按照亚种聚为两类(Ⅰ,Ⅱ);在两大类群下,大多品种也基本按照类型聚类,少数存在交叉。本研究结果表明:MFLP分子标记技术能有效检测出栽培种花生中的遗传变异,且在遗传关系分析及分子分类上有很高的效率。
  • 遗传育种
    王林海,吕再萍,张艳欣,黎冬华,吕海霞,张晓燕,张秀荣 &,#67,
    2010, 32(4): 485-4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离芝麻耐湿性相关基因,以敏感品种鄂芝2号和耐湿品种2541为实验材料,通过抑制差减杂交(SSH)构建了芝麻湿害胁迫的差减cDNA文库。在随机挑取的162个阳性克隆中,测序获得146条高质量的EST,含有106条非重复序列(Unigenes)。其中82条非重复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或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占全部序列的77.36%。对有功能注释的39条同源序列分析发现,其涉及植物的基础物质、能量代谢、信号转导、转录调控和解毒防御等方面,说明这些基因很可能参与到芝麻的耐湿性反应中,为进一步研究芝麻耐湿性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遗传育种
    陈新军,戚存扣,浦惠明,张洁夫,陈 松,高建芹,顾 惠,付三雄,龙卫华,胡茂龙
    2010, 32(4): 491-4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在低温和常温干燥条件下,密闭贮藏过程中种子脂肪酸组成分含量、含油量及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增加,甘蓝型油菜种子油酸、二十碳烯酸、芥酸的含量逐渐增加,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下降,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冷藏1~5年里脂肪酸成分含量变化较快,之后变化缓慢;低芥酸材料在贮藏过程中芥酸含量增加速率高于高芥酸材料。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种子含油量逐渐下降,含油量高的材料下降更快;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下降,后者下降幅度大;在同样冷藏条件下,套帐自交的种子比开放授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下降均快且幅度大,而常温贮藏的开放授粉种发芽能力下降速度明显比冷藏的快,6年后发芽率几近于零。

  • 遗传育种
    高桂珍,伍晓明,吕晓丹,陈碧云,许 鲲,闫贵欣
    2010, 32(4): 495-4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发芽率为指标,研究了40份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在-20℃、4℃、25℃、37℃、60℃温度储藏 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种子生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20℃和4℃储藏下,不同基因型间种子发芽率变异较小,而25℃、37℃和60℃储藏下,基因型间种子生活力存在明显差异,选择60℃高温储藏不同时间的种子进行生活力鉴定,从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中均筛选得到耐储藏的基因型,为发掘种子活力下降缓慢的优异种质、培育耐储藏油菜新品种和提高生产用种的质量提供了研究材料和理论依据。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杨美英,赵洪锟,蒋春玲,王乾钦,董英山
    2010, 32(4): 500-5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蛋白野生大豆、普通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为材料,研究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各生育期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硝酸还原酶活性(NRA)以及叶片不同氮同化物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蛋白野生大豆在V6期到R8期的NRA、R3期开始各个时期的GSA都明显高于其它品种。R3期以外的其它各生育期,高蛋白野生大豆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其它品种。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则表现为R2期之前野生大豆高于栽培大豆,R2期及以后各个时期又明显低于栽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与R3期到R8期的NRA以及R3、R8期的GSA呈正相关关系。V3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V6期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叶片硝态氮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没有相关性。

  • 栽培生理
    余利平 ,张春雷 ,马 霓,李 俊
    2010, 32(4): 506-5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气体交换参数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干旱和低磷双重胁迫对油菜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在不同生育期受到干旱和低磷胁迫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会明显降低。在干旱和低磷双重胁迫下,苗期油菜Ci降低、Ls升高,表明气孔限制是导致Pn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蕾薹期和花期Ci升高、Ls降低,表明非气孔限制是导致Pn降低的主要原因。对单一的胁迫而言,低磷胁迫对油菜叶片Pn影响最大的时期是蕾薹期,而干旱胁迫对油菜叶片Pn影响最大的时期则是花期;与对照相比,它们均显著降低了油菜的株高、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
  • 栽培生理
    王晓光,王 岩,李兴涛,闫洪奎,于海秋,曹敏建
    2010, 32(4): 512-5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在大田筛选的钾高效型大豆品种沈农6号和钾低效型品系铁95068-5为试材,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对大豆膜脂过氧化作用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钾浓度的降低,2个品种在各生育时期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有所增加,但沈农6号增加幅度不大,而铁95068-5则增幅较大。在每个生育时期,2个品种各保护酶活性均随着钾浓度的降低而增强,说明适度低钾胁迫会激发大豆的保护酶活性;不同钾浓度下,沈农6号和铁95068-5叶片SOD活性均随着大豆的生长发育逐渐下降;CAT和POD活性先逐渐增强,随后下降:2个品种CAT活性到开花盛期(R2)达到峰值,POD活性分别在鼓粒期(R6)和盛荚期(R4)达到峰值。沈农6号各生育时期SOD、CAT和POD活性均高于同期的铁95068-5,表明大豆钾效率的高低与其体内保护酶系统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直接相关。
  • 栽培生理
    袁 野,邴 鑫,徐克章,张治安,李大勇
    2010, 32(4): 518-5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鉴定大豆品种间抗旱性的简易方法,依据吸水后48h的发芽率对109个大豆种质材料进行抗旱性分级。继而在萌发期、营养生长期(V3)和生殖生长期(R4)进行盆栽控水试验,根据抗旱等级验证大豆植株的抗旱性。结果发现,大豆品种间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种子吸水量与抗旱性无关,吸水后48h发芽率与抗旱性密切相关。幼苗侧根数量、主根长度和根系干重与抗旱性呈显著(P<0.05)相关。对萌发后幼苗供水24h后,随即停水24h,反复干旱处理,抗旱品种存活率显著高于普通品种。在V3期对盆栽植株进行暂时萎蔫(土壤含水量为9%~11%)的水分胁迫处理,发现停水后普通品种叶片首先发生萎蔫,且株高、茎直径及叶面积下降的程度均高于抗旱品种。水分胁迫下,抗旱品种株高、茎直径和叶片面积均显著(P<0.05)高于普通品种,其中茎直径和叶片面积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R4期暂时萎蔫的水分胁迫下,抗旱品种根的生物量和分枝的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普通品种。鼓粒期(R6)普通品种发生永久萎蔫,植株死亡,而抗旱品种仍能保持生长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48h发芽率可作为大豆品种抗旱性的鉴定和筛选方法,鼓粒期大豆对水分胁迫最敏感。
  • 栽培生理
    孙建,饶月亮,乐美旺,颜廷献,颜小文,周红英
    2010, 32(4): 525-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盆栽法在苗期和花期对5个芝麻品种进行10d的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了苗期胁迫处理后17个生长相关的性状指标和苗期、花期胁迫处理后的13个产量性状指标,结果表明:(1)苗期干旱胁迫处理使芝麻植株生长速率减缓,根系发育缓慢,叶片数量减少,叶片变小,株高变矮,生物量降低,严重影响芝麻的生长发育;(2)花期干旱胁迫处理后除千粒重之外的其他产量性状指标值均低于苗期处理,花期干旱胁迫对芝麻的影响要大于苗期,苗期处理对芝麻株高、蒴果数和蒴果大小等性状影响较小,对千粒重和单株种子干重等影响较大,而花期处理对芝麻株高、蒴果大小、每蒴粒数、单株种子干重和根系干重等性状影响较大;(3)不同基因型品种间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存在较大差异;(4)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相结合通过43个单项指标抗旱系数对5个芝麻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为芝麻抗旱性鉴定提供了参考方法,并讨论认为苗期干旱胁迫及胁迫后的生长相关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芝麻抗旱性鉴定的简单方法和抗旱性评价的简易指标;(5)获得黑芝09-1和金黄麻为抗旱性较强的芝麻品种,可作为芝麻的抗旱研究提供材料。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陈夕军,曹敏娟,孔维文,王 艳,童蕴慧,徐敬友
    2010, 32(4): 534-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紫外线和药剂诱导,获得多株高抗腐霉利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突变体。与野生亲本菌株相比,抗性突变株(EC50 >800µg/mL)在高糖(> 40g/L蔗糖)和高盐(>5g/L NaCl)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表明对高渗透压比较敏感;菌丝相对电导率较高,显示细胞膜透性增大,胞内电解质渗出较多。试验还发现,在含药培养液中,亲本菌株菌丝内甘油大量合成和积累,增加462.45%,而抗药突变株甘油含量仅稍有增加或有所下降,说明抗腐霉利突变株对外界渗透压的调节能力较低。根据已报道组氨酸激酶(HK)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经PCR扩增和测序,获得油菜菌核病菌HK基因保守区域序列1 605 bp。抗、感腐霉利菌株HK基因保守区域在第45位、第81位和第625位碱基不同,但编码的氨基酸一致。因此,油菜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抗性及抗药菌株的高渗敏感性与HK基因保守区域碱基突变无关。
  • 土肥植保
    王玉杰,高凤竹,曹 雄,徐昌国,周洪友,景 岚,赵 君
    2010, 32(4): 540-5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两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核盘菌,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40个不同向日葵品种进行室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Minimal medium培养基上生长的核盘菌和PDA培养基相比,菌丝的生长速度大大降低。菌株经PDA培养基培养接种向日葵叶片后,不同向日葵品种之间抗性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用Minimal medium培养基培养的菌株接种供试的向日葵不同品种叶片后,品种间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水平差异。依据接种后不同品种抗性水平的差异将供试向日葵品种划分为三组,即:抗病品种如食葵765、油葵KS7等,共3份;耐病品种如3146、新葵杂5号等,共9份;感病品种如LD1093、新葵杂6号等,共28份。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刘雪芬李培武,张文, 张奇,
    2010, 32(4): 546-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型无毒的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剂——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结果表明,在2mL黄曲霉毒素B1溶液中加入1mL 0.01mol/L β-环糊精或其衍生物时荧光增强倍数最大,其中β-环糊精可使荧光信号增强5倍,2,6-二甲基-β-环糊精荧光增强倍数可达到8倍, 表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作用极为显著;利用该增强剂在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前和荧光增强后的信号变化量和黄曲霉毒素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了新型荧光增强剂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检测方法,最低检出限可达0.3µg/kg,相关系数都达到0.99以上;对花生样品的添加回收率在90%~120%之间;与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国家检测标准方法比对分析,两种检测方法无显著差异,相对误差小于4%,为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
  • 测试与加工
    杨 湄,刘昌盛,周 琦,郑 畅,黄凤洪
    2010, 32(4): 551-5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方法顶空萃取富集预榨菜籽毛油、浸出菜籽毛油、一级菜籽油、冷榨菜籽油和脱皮冷榨菜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和初步分析发现,硫甙降解产物、氧化挥发物(醛、醇、烃、酮等)、杂环类物质是构成菜籽油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2-甲代-1-丙烯基-氰、5-己腈、1-丁烯基-异硫氰酸酯、苯基丙氰、2-苯基乙基异硫氰酸酯是主要硫甙降解产物;反2-反4-庚二烯醛、反2-反4-癸二烯醛、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壬醛等醛类物质是氧化挥发物中的主要成分。加工工艺对菜籽油风味影响显著,经高温蒸炒、压榨获得的预榨毛油中杂环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菜籽油。毛油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水等处理后,一级油中产生的醛、醇、酮、烃等氧化挥发物种类增多,相对含量提高;在一级油中未检测到硫甙降解产物。
    中图分类号:TQ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苏 伟,鲁剑巍,李云春,李小坤,马常宝,高祥照
    2010, 32(4): 558-5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油菜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素淋失及氮素平衡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不施氮肥(CK),氮肥全部基施(TJ),氮肥60%基施、40%做越冬肥追施(TJD),氮肥60%基施、40%做薹肥追施(TJT),氮肥60%基施、20%做越冬肥、20%做薹肥追施(TJDT)。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分期施用可明显增加油菜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以TJDT处理效果最佳,与TJ处理相比,TJDT处理的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及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7.6%、2.1 kg&#8226;kg-1氮和4.9%。同时,TJDT处理的氮素淋失量也最小。氮素平衡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氮素平衡影响不大,但是均比氮肥集中做基肥施用(TJ)的表观损失明显减小。尽管油菜收获后,各施氮处理土壤氮素均有盈余,但分期施肥盈余量明显高于TJ。研究表明在油菜生产中,氮肥分期施用既能提高油菜籽的产量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又可获得较好的环境效应。
  • 研究简报
    张洪岩,张庆贺,张利斌,陶 波
    2010, 32(4): 563-5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比较了不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株对大豆田除草剂氯嘧磺隆的耐药性,并且对抗性菌株中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R-H为抗性菌株,其ALS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菌株。酶学特性分析显示,TR-H菌株的最佳培养时间为84h,最佳反应温度为35℃,最适反应pH为7.3,酶反应的初速度范围为0~60min。以丙酮酸钠为反应底物时,其米氏常数(Km)为39.41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232.2 μg/mL&#8226;h。

  • 研究简报
    胡小加 ,张明海 ,余常兵,谢立华,程雨贵,李银水,刘胜毅,方小平,张春雷,廖 星
    2010, 32(4): 567-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武汉地区种植油菜的灰潮土土壤中分离得到三种真菌,分别是短帚霉(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和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25℃共培养2周后发现,三种真菌的菌株对油菜核盘菌菌核的致死率分别为95.6%、78.9%和83.3%。用哈茨木霉菌Tri-1和棘孢曲霉Asp-1制作而成的生防制剂用于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盆栽芝麻(旱地作物)和水稻(水田作物)种植60d后,土壤中埋植的菌核萌发率分别下降27.3%和38.0%;继而后作油菜60d后,重新埋植的菌核萌发率分别下降16.1%和18.3%。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江木兰, ,黄凤洪
    2010, 32(4): 571-5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述了油脂微藻的种类、含油量和脂肪酸成分以及主要用途,介绍了微藻的油脂代谢调控和改良技术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大规模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发展重点。
  • 综述与专论
    张道宏,李培武,张 奇,张 文,丁小霞,王秀嫔,姜 俊
    2010, 32(4): 577-5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污染粮油食品的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伏马菌素B1。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的一种简易、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残留检测、生物医学等许多领域。本文介绍了污染粮油食品的主要真菌毒素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粮油食品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综述与专论
    柳月英,薛 萍,杨 晶,李海燕,李校堃
    2010, 32(4): 583-5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油体脂解途径中相关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信号分子进行荧光探针标记,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分析可以很准确、迅速地对相关信号分子的定位和表达进行跟踪研究,从而揭示油体的生物学发生和分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