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楚 璞,翟丽娜,管荣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固醇载体蛋白2(SCP-2)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参与细胞内脂质运输、脂肪酸代谢以及过氧化物酶体β-氧化等过程。利用同源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得到甘蓝型油菜固醇载体蛋白2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BnSCP-2。BnSCP-2的开放阅读框长372bp,编码一个由1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预测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3.52kD,等电点为9.35。SCP-2蛋白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nSCP-2与拟南芥SCP-2同源性最高。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BnSCP-2在检测的各个组织均有表达,其中花和花蕾中的表达量最高;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等可显著诱导幼苗中该基因的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幼苗生长发育。

  • 遣传育种
    张凤启,程晓辉,刘越英,童超波,董彩华,于景印,黄军艳*,刘胜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枝数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株型性状之一。为了有助于油菜分枝数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甘蓝型油菜品系888-5(多分枝)和M083(少分枝)杂交形成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通过利用第一张油菜60K SNP芯片对群体进行高通量SNP分型,并结合单环境和多环境2种QTL检测方法对RIL群体在4个环境(武汉-2012、武汉-2013、扬州-2012和扬州-2013)下分枝数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8个分枝数QTL,分布于A2、A6、A7、C1和C4连锁群。其中11个QTL在2个以上环境下可重复检测到;有2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主效QTL 2个(qBN2-3和qBNE2-1),分别在3个、4个环境下重复检测到,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3.12%~20.60%,2.80%~30.10%。qBNE2-1与环境存在互作效应。另外,通过利用SNP标记侧翼序列和油菜基因组比对作图,从3个QTL(qBN2-1、qBN7-6和qBN7-8,三者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9.40%~17.30%、5.70%~12.21%和7.88%~10.32%)的基因组区段内(分别为279kb、165kb和562kb)共筛选出4个与分枝数有关的候选基因,它们的拟南芥同源基因(分别为CUC2、PIN3、F23N20.8和PIN4)均参与拟南芥分枝数的分化或形态建成。

  • 遣传育种
    方 彦,杨 刚,孙万仓*,王丽萍,张树娟,杨建胜,刘林波,刘自刚,曾秀存,武军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合理评价北方地区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抗寒育种及组合配制提供依据,从252对标记中筛选出的9对SSR和36对InDel标记对感温性、抗寒性、品质等性状差异明显的19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2.15个;有效等位基因变幅为1.05~3.27个,平均为1.70个。Shannon指数的变幅范围在0.121 7~1.269 5间,平均值为0.580 3;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范围为0.049 9~0.637 7,平均值为0.308 1。通过NTSYS计算遗传相似系数GS并按加权配对法(UPGMA)聚类,结果表明19份材料的GS变异在0.52~0.86之间。在GS为0.605水平上可将19份材料按两室与多室性划分为I-1和I-2两大类群,I-1类群在GS为0.655水平上可按冬春性分为II-1、II-2两个亚类群。在GS为0.71水平上,可将冬性材料划分为4个小群。聚类结果表明北方地区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冬、春性品种间、及春性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 遣传育种
    高友菲,岳岩磊,蒋炳军*,韩天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mFT2a 是大豆光周期反应中的关键基因,但其表达调控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光周期敏感品种自贡冬豆和钝感品种黑河 27 为材料,比较分析两品种 GmFT2a 启动子序列的差异,发现在自贡冬豆 GmFT2a 启动子区存在两个含有光反应元件的插入片段 T1 和 T2,而黑河27无上述片段。根据光响应元件 I-box 和 Sp1 的序列,构建诱饵载体,利用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自贡冬豆叶片 cDNA 文库,获得一个与 T1 元件结合的 MYB 转录因子。该转录因子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 GmFT2a 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谷晓娜,刘振库,王丕武 *,张 卓,马 建,曲 静,张 君,付永平,卢 实,郑成忠, 刘婷婷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T5转hrpZPsta基因大豆JN29-705-15和JL30-187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检测了目标基因在转基因大豆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分别利用下胚轴侵染法和叶面喷施法鉴定疫霉根腐病抗性和灰斑病抗性,并分析目的基因表达量其与疫霉根腐病和灰斑病抗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rpZPsta基因在大豆的叶、茎、根、籽粒中均有表达,二个株系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2/6.1、0.9/0.7、6.5/4.6和0.8/0.7; T5转hrpZPsta基因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和灰斑病能力与野生型相比均有所提高,JN29-705-15对疫霉根腐病抗性从感病提高到中抗,而JL30-187从中抗提高到抗病;hrpZPsta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量也与抗灰斑病能力呈正相关,与病情级别呈极显著负相关。试验结果初步证明了外源基因hrpZpsta在大豆植株中的表达量与受体植株对疫霉根腐病和灰斑病抗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遗传育种
    吴列洪,李付振*,吴学龙,宋度林,王美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油中的α-亚麻酸含量在不同种质资源中存在着差异,与籽仁的不同发育时期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RACE的方法,从萌发的花生子叶中克隆了一个参与花生α-亚麻酸合成的ω-3△15-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命名为AhFAD3A。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比较分析了AhFAD3A和AhFAD8基因在花生不同组织、籽仁发育不同阶段、萌发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AhFAD3A基因主要在花期的叶片组织和根部、籽仁形成期表达,在其它发育阶段该基因的表达量比较低,证实该基因的表达与花生籽仁中α-亚麻酸的形成呈正相关;AhFAD8基因在花生的整个生育阶段的绿色组织中表达、非光合组织中几乎不表达。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确定AhFAD3A基因的功能、表达调控及其与花生籽仁中α-亚麻酸形成的关系提供了研究基础。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薛建峰,谭美莲§,严明芳,汪 磊,傅春玲,王力军,严兴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蓖麻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构建指纹图谱,利用171对SSR及EST-SSR引物对30份国内蓖麻品种和1份法国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蓖麻品种间呈中度多态性,平均每位点有2.267个等位基因数,香农指数、Nei's(1973)期望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53、0.347和0.289。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系数0.730处将31份蓖麻品种分为7个类群,来源于相同育种单位或相同省区的大部分品种聚在一起。另外,利用10对扩增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构建了31份蓖麻品种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品种鉴别。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陶 霞,李慧琳,万 林,周 琴,江海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油菜品种秦优7号(敏感)和苏油4号(耐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吲哚乙酸(IAA)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蕾薹期渍水持续10d,渍水结束后,叶面喷施浓度为0.1mmol/L的IAA,随后的0~15d调查油菜的生理变化。结果发现:渍水后生物量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升高;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上升,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渍水结束后喷施IAA,对敏感品种的秦优7号缓解效应更明显;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升高,5d后显著恢复生长;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降低,降低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减少蔗糖的分解;尤其是喷施15d后IAA对渍水胁迫的缓解作用最明显,苏油4号根干重显著增加,而秦优7号的根干重和茎干重均显著增加。叶面喷施IAA有效缓解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产量的降低,但对抗氧化系统影响较小。

  • 栽培生理
    原小燕,符明联*,李根泽,王敬乔,魏生广,程德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和利用种间杂交的抗旱新种质,以24份甘芥(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DH株系为材料,在全生育期降水量约60mm的情况下,设置正常灌水、苗期干旱胁迫、薹花期干旱胁迫、角果生长期干旱胁迫4个处理,考察产量及与产量相关的4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应用抗旱指数法、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筛选优异的抗旱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多数甘芥杂交后代材料抗旱性均高于常规甘蓝型品种,其中角果生长期、苗期更显著,共获得10份抗旱性较强的材料,其中2份在全生育期抗旱性均较强。3个时期抗旱性相关分析表明,苗期和薹花期抗旱性显著相关,而角果生长期和苗期、薹花期的相关性不显著。在苗期、薹花期、角果生长期的任一时期发生干旱均能严重影响油菜地上部鲜重、株高、芥酸及油酸含量,同时薹花期发生干旱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苗期。植株在苗期、薹花期、角果生长期的抗旱性与地上部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薹花期抗旱性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

  • 栽培生理
    闫艳红,陈忠群,王小春,雍太文,刘卫国,杨文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玉/豆”套作模式下,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钼肥干拌种对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五节期(V5)到完熟期(R8)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随施钼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都以B2(1.0 g/kg)处理最高;V5期到盛花期(R2)干物质主要分配在茎秆和叶片中,钼肥处理降低了干物质在茎秆中的分配率,而增加了叶片的分配比例;R8期时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最高,且随施钼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向茎秆和叶片则表现为相反的趋势;施钼肥能够提高茎叶中的干物质向荚果的转移率及其对荚果的贡献率和产量,且均以B2处理最优。

  • 栽培生理
    邓俊才,刘江*,雷婷,钟蕾,杨峰,苏本营,崔亮,万燕,黄山,杨文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降雨室模拟连阴雨天气,对18个大豆材料进行高湿诱导霉变处理,通过籽粒霉变程度分级,比较不同材料间的霉变敏感性差异,同时考察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材料对籽粒田间霉变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黑色和棕色种皮大豆较黄色种皮大豆的霉变抗性更强。霉变使各大豆材料产量显著下降,产量损失在23.14%~96.55%之间,产量损失率与霉变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产量损失率(Y)与霉变指数(X)的回归拟合方程为Y=1.34X+24.51,R=0.98。霉变还影响大豆品质,籽粒蛋白质、脂肪的相对含量随霉变程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的绝对含量均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霉变使籽粒百粒重降低,并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会对大豆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不同抗性的大豆种质资源为抗霉变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 栽培生理
    朱晓凤,黎冬华,王林海,张艳欣,高 媛,魏 鑫,张秀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內源激素在高秆和矮秆芝麻株高建成中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株高生长速率间的关系,以株高差异显著的2个高秆和2个矮秆芝麻为材料,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相同种植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茎尖和倒三叶内3种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分析发现:从3对真叶期到终花期高/矮秆芝麻株高持续增高,但高秆基因型日均生长速率始终高于矮秆基因型;高/矮秆芝麻株高构建的不同发育阶段,叶片IAA和茎尖GA3含量变化具有较明显差异;ABA含量在高/矮秆芝麻间无明显规律,但在矮秆基因型ZZM2748中表现出一个明显特征,即叶片和茎尖中均在初花后20d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基因型。从3种内源激素与生长速率相关性分析看出,茎尖中GA3含量与株高生长最为密切。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孙超超,任 莉,陈坤荣,徐 理,刘 凡,方小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土壤环境因子对根肿病发生的影响,2012年-2013年从我国油菜主产区采集土样12份,在实验室用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接种北京新三号(高感白菜品种)。实验结果发现:湖北随州和安徽巢湖土壤样品在根肿菌孢子接种量(按每克土壤中的孢子数量计算)为103接种时发病率达到76.7%;而湖北武昌和阳逻、青海西宁和互助、甘肃民乐等地土样在接种浓度为105时发病率仅为0~3.3%。说明湖北随州和安徽巢湖根肿病发生风险高,湖北阳逻和武昌、青海西宁和互助以及甘肃民乐根肿病发生风险小。土样灭菌后进行接种实验和对土样的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初步明确在一些土壤中存在土壤生物因子抑制根肿病发生;使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进行路径分析发现,pH、速效钙、全磷、全钾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等因素对根肿病发病率具有抑制作用。

  • 土肥植保
    王 雪,段玉玺*,陈立杰,王 慧,王媛媛,朱晓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大豆根系响应大豆胞囊线虫胁迫的差异蛋白图谱,从分子水平探索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抗病机制,本研究以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哈尔滨小黑豆和感病材料辽豆10号的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SCN胁迫下的大豆根系进行差异蛋白质学分析。结果表明:SCN胁迫下,抗、感池材料蛋白表达发生了变化。双向电泳共检测到400余个蛋白点,抗病池材料中有3个蛋白点表现为含量上调3倍以上,9个蛋白点表现为含量下降3倍以上,抗病池中特异表达的蛋白点有6个,感病池中特异表达的蛋白点有10个。其中的16个蛋白点被鉴定,它们分别参与了植物自身的防卫反应、能量代谢、细胞信号传导和转录调控等多个生理生化过程。这些上调或下调的蛋白都是复杂的蛋白调控网络中的一部分,在植物的抗病反应中协同起着重要作用。

  • 土肥植保
    康彦平 晏立英 雷永 廖伯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 RT-PCR 技术对采自河北省农林科学研究院粮油作物研究所藁城堤上试验基地的 12 份花生叶片样品进行花生病毒病的检测,结果表明:从表现花叶和矮化症状的 10 份样品中只检测到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 PStV),检出率高达 90%,未检测到花生矮化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对其中 2 个 PStV 分离物 cp 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该 cp 全长864 bp。这两个分离物与已报道的 PStV 其他株系的 cp 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 94.4%~99.2% 和 94.7%~99.7%,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 95.5%~99.7% 和 95.8%~100.0%。PStV cp 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这两个分离物与中国大陆其它分离物及美国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远。 

  • 测试加工
  • 测试加工
    刘四磊,刘 伟,董绪燕*, 魏芳,王 湘,吕 昕,钟 娟,吴 琳,陈 洪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富含花生四烯酸(ARA)的微生物油脂为原料,建立了富含ARA的1,3-甘油二酯的酶法合成工艺。系统考察了酶促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底物摩尔比及酶添加量对1,3-甘油二酯产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设计实验,确定最佳的合成工艺参数为:反应时间2.7 h,反应温度 57 ℃,ARA与甘油的底物摩尔比为2.5:1,酶添加量7.9 %。在此最优条件下,1,3-甘油二酯的相对百分含量可达到73.5%,其中1,3- ARA-甘油二酯含量为38.1%。 

  • 测试加工
    杨万风,刘 艳,刘 翔,邵沛泽,谌运清,赵文军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对进口大豆样品中菜豆晕疫病菌的快速检测,本研究根据菜豆晕疫病菌的argK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52B/8F和24B/24F,建立了巢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此检测方法对多种参试菌株进行检测时,只有菜豆晕疫病菌呈阳性反应,而其他病菌不产生扩增反应;巢式PCR检测方法对菜豆晕疫病菌基因组DNA和菌悬液检测时,其灵敏度分别达到0.916×10-4 ng/μL 和2.4×103 CFU/mL,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 000倍。在对100份进口大豆样品检测时,3份样品扩增到了特异性条带,测序分析结果证明3份大豆样品中携带的病菌确实为菜豆晕疫病菌。本研究所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并且检测准确率高等特点,可用于口岸菜豆晕疫病菌的检测。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许 琳,张兆威*,李培武*,张 奇,张 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良检测技术,拓宽量子点探针在农产品安全领域的应用范围,制备了用于粮油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2种量子点探针,即碳量子点探针和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免疫探针,研究2种探针应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可行性。采用绿色合成方法,发现以0.375g/mL柠檬酸水溶液中获得的石墨烯量子点(GQD)荧光强度最强。利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将碳量子点(CQD)和GQD与抗黄曲霉毒素的单克隆抗体1C11进行共价偶联,发现偶联前后量子点的荧光光谱变化趋势一致,而且偶联后均保持了较好的荧光特性,因此均可作为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的探针,且与抗体偶联后的碳量子点的荧光特性优于石墨烯量子点。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罗 鹏,冯永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大学植物遗传实验室于1976年首次报道了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研究的初步结果。在其后的20年间,该实验室与校内外的一些单位协作,对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进行了系列的遗传学理论研究,并将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技术初步应用于甘蓝型油菜遗传育种,取得了一些进展,选育出了3529×奥罗、3529×瑞士、3529×非12等产量较高的杂交油菜组合。本文扼要地述评了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的遗传理论研究和遗传改良的试验结果,并对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 遣传育种
  • 遣传育种
    郭 燕,詹高淼,杨晓燕,华 玮,吕应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Genevestigator程序,从拟南芥基因组中筛选了1个叶片特异性表达基因ACD6(at4g14400)和2个角果特异性表达基因AT2FP2(at5g57520)、at1g56100,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它们在拟南芥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从TAIR网站获得各基因的上游序列,利用PlantCARE和BioProspector预测各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命名为Pat4g14400、Pat5g57520和Pat1g56100。构建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拟南芥GUS染色后发现:ACD6主要在叶片中表达,Pat4g14400为叶片特异性启动子;AT2FP2和at1g56100在角果中的表达量比其他组织高数倍,Pat1g56100和Pat5g57520具有角果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