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色专题·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油菜种质创制及相关性状基因挖掘
  • 特色专题·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油菜种质创制及相关性状基因挖掘
    王芳, 张瑞茂, 黄莎, 唐容, 王璐璐, 杨斌, 王转转, 杨元雨, 王敏, 赵德刚, 李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德油5号F1作母本,自育新品系273R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在其F2群体中出现6株苗期株型明显矮缩的变异株,经5代纯化后育成稳定的甘蓝型矮秆油菜新种质“LSW2018”。该种质苗期苗型矮缩、匍匐生长,叶面皱缩,叶片厚,叶柄短,叶色深;现蕾至成熟期,植株逐渐转为正常形态,茎秆粗壮,节间短,抗倒性特强,分枝部位低,其开花习性、分枝角度、花序特征、一二次分枝数等性状与同源正常高秆品系HSW2018无明显区别,而株高和分枝高度差异极显著。LSW2018育苗移栽平均株高为136.24 cm、直播平均株高为110.4 cm,是适宜机械化、轻简化种植的矮秆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特色专题·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油菜种质创制及相关性状基因挖掘
    王转转, 李超, 黄莎, 唐容, 王璐璐, 杨斌, 杨元雨, 王芳, 王敏, 赵德刚, 曾晓芳, 张瑞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甘蓝型油菜LSW2018苗期具有典型的“矮缩”性状,植株矮秆,茎秆粗壮,抗倒性极强,是理想的矮秆种质资源,适宜机械化作业,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挖掘LSW2018的育种优势,研究其“矮缩”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119份正常高秆甘蓝型油菜品种(系)、12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系)、6份芥菜型油菜品种(系)与LSW2018(P1)构建正反交组合,对其F1、F2、F3及aBC1、bBC1等世代群体进行分析,遗传研究表明,矮缩性状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株高具有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不存在细胞质效应。

  • 特色专题·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油菜种质创制及相关性状基因挖掘
    罗京, 李超, 张瑞茂, 赵德刚, 高志宏, 王芳, 杨元雨, 王转转, 王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DW871是一个具有特异株型的甘蓝型油菜矮化品系。为了研究DW871的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模式,我们以甘蓝型高秆油菜HW871为对照,选取抽薹期茎秆组织进行转录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DW871与HW871之间存在8665个显著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582个,下调基因6083个。通过GO富集分析可注释到3个大类共22个亚类中。通过KEGG富集分析注释到5个大类31个亚类共295个通路中。我们从显著差异基因中筛选了与矮化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在果胶降解代谢途径中注释到了43个差异基因;在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中注释到了69个差异基因;在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中注释到22个差异基因。发现DW871的矮化性状与细胞伸长、细胞壁形成和细胞分裂的异常以及生长素信号传导的受阻有关。尤其在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中的,可能通过调控PAL和CCR等酶的表达,改变木质素的合成速率和组成,进而对一系列与木质素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进行调控。因此提出DW871的矮化机制,即生长素应答和木质素合成的异常,造成了细胞伸长、生长和细胞壁变化的异常,并最终导致了DW871的矮化。

  • 特色专题·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油菜种质创制及相关性状基因挖掘
    赵小珍, 赵卫国, 张春, 余坤江, 彭门路, 陈锋, 张维, 孙程明, 李保军, 王灏, 王晓东, 张洁夫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枝角度是油菜重要株型性状。为筛选和发现适度紧凑的分枝角度调控基因,以提高产量利于机械化收获,以分枝角度差异显著的油菜品种Holly和APL01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2个环境中对分枝角度进行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RIL群体分枝角度表现出连续变异且呈正态分布。利用前期构建的高密度SNP遗传连锁图谱,结合2环境中分枝角度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8个分枝角度QTL,分别位于A9、C3、C4和C7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4.05%~9.60%。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本研究定位了2个新的稳定表达的QTL,cqBA.C4-2cqBA.C4-3,分别在2个环境中解释表型变异的5.13%~6.80%和4.60%~7.21%。根据Holly和APL01的重测序结果,在cqBA.C4-2置信区间(10.32~14.3 Mb)内共发现7226个SNP和829个InDel,其中7226个SNP中包含220个非同义突变和5个stopgain突变,829个InDel中有15个造成移码突变,这些突变位点共对应55个基因;在cqBA.C4-3置信区间(44.39~44.46 Mb)内共发现416个SNP和65个InDel,其中416个SNP中包含50个非同义突变,65个InDel中有1个造成移码突变,这些突变位点共对应15个基因。根据拟南芥同源基因的功能注释,共筛选到4个分枝角度相关的候选基因,BnaC04g13100D、BnaC04g15900D、BnaC04g16280DBnaC04g44330D,期待为揭示油菜分枝角度的调控机制,通过分子设计方法培育株型紧凑的油菜品种提供参考。

  • 特色专题·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油菜种质创制及相关性状基因挖掘
    刘营, 江姚兰, 尹泽, 刘佳, 张大为, 吴金锋, 邹子湘, 周定港, 严明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成熟后期角果易开裂,导致减产并严重阻碍机械化收割进程。为挖掘油菜角果抗裂角基因资源,解析抗裂分子机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MADS-box类转录因子基因FUL在油菜抗裂角性状中的作用,在品种中双11号(ZS11)中鉴定到5个BnFUL基因,分布于A02、A03、C02、C07和C09号染色体上,所编码的蛋白质理化性质相近,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基因结构分析表明BnFUL基因均含有8个外显子;5个家族成员均有1个MADS_MEF2_like结构域和1个K-box结构域;家族成员均含有7个Motif;进化树和共线性分析表明,在进化过程中BnFUL基因家族十分保守;表达模式上,基因家族成员在生长发育后期及茎、叶和果实中可高量表达。

  • 特色专题·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油菜种质创制及相关性状基因挖掘
    李雯谦, 解盼, 刘蔚, 康郁, 廖莉, 任睿, 钱论文, 官春云, 何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光敏色素(phytochrome, PHY)作为植物体内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在植物的避荫反应及生物、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鉴定甘蓝型油菜中PHY家族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理,有助于提高油菜光能利用率,培育抗逆性强、适合密植直播和机收的油菜品种。为了研究PHY基因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中的家族特征,以5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AtPHY基因为基础序列,在甘蓝型油菜、甘蓝(B. oleracea)、白菜(B. rapa (Lour.) Rupr.)、黑芥(B. nigra)、芥菜型油菜(B. juncea)和埃塞俄比亚芥(B. carinata)中分别鉴定出11个、6个、5个、5个、10个和9个PHY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HY基因在芸薹属中高度保守。在甘蓝型油菜11个BnaPHY基因中,PHYA亚组成员主要在根中表达,PHYB亚组主要在叶片中表达。此外PHYA和PHYB均显著受高温和低温胁迫的调控,而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处理对PHY基因表达的影响不明显。春化处理中的PHYB亚组表达量下调,PHYC和PHYE亚组表达量则上调,而在PHYA亚组只有部分基因表达量上调。大部分PHY基因表达明显受核盘菌抑制,有两个PHYA成员的表达明显受核盘菌诱导。

  •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赵海菲, 杨秀玲, 余坤江, 王天娅, 晏伟, KhattakAimal Nawaz, 田恩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芥菜型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蔬菜,具有优良的抗旱、抗病和抗裂角等特性。本研究选用34份野生芥菜型油菜微核心种质及其衍生而来的51份新种质作为研究材料,采用305个ILP(intron length polymorphism,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对全部85份种质材料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全部材料分为两个群,每个群内野生种质与其衍生种质混合分布。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及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衍生材料表现出比亲本更大的遗传变异。同时,进一步分析了85份材料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发现衍生种质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较亲本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二者在野生及其衍生种质群体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2与-0.899,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有助于解决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匮乏的问题。

  •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刘嘉霖, 谢慧敏, 张峥, 杨柏云, 罗火林, 龚贵如, 熊冬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对大豆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99个与大豆QTL性状相关的SSR标记,对黄淮海和南方产区的105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9个位点共检测出1142个等位标记,每个位点变异范围为5~24个,平均每个位点11.54个等位变异。按品种育成时期将群体划分为4个亚群,亚群内Nei's基因多样性范围0.628~0.839,平均0.774。多态性信息含量范围0.562~0.820,平均0.742。亚群间Nei's遗传距离范围0.387~0.197,平均0.297。分子方差分析表明大豆材料99%为亚群内变异,仅1%为亚群间变异,说明不同时期内大豆材料之间交流频繁。主坐标分析的三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4.12%、3.61%和2.90%的总变异。UPGMA聚类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都将大豆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且结果高度一致,而且与大豆育成品种在主要家族系谱中代数及各时期亚群的遗传基础相关。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具有一定的时期特征,其总体水平呈递增趋势。

  •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蒋艺飞, 喻博伦, 丁膺宾, 陈伟刚, 郭建斌, 陈海文, 罗怀勇, 刘念, 黄莉, 周小静, 姜慧芳, 雷永, 晏立英, 康彦平, 姜成红, 廖伯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培育和种植抗黄曲霉品种是防控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而黄曲霉抗性与高产的矛盾一直是花生抗黄曲霉育种的障碍。本研究以抗黄曲霉花生种质J11与高产品种中花16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ed inbreed lines, RILs)为材料,进行黄曲霉侵染和产毒抗性鉴定,探讨抗性与高产(大果)性状重组聚合的潜力。结果表明,RIL群体籽仁的黄曲霉侵染指数变异范围为28.8%~100%,毒素含量变异范围为34.82~358.84 μg/g,侵染指数与抗病亲本J11相当的家系(抗侵染)8个,毒素含量低于J11的家系(抗产毒)9个,其中QT1068、QT1107家系兼具侵染和产毒抗性。结合前期该群体荚果大小的鉴定结果,获得1份兼抗侵染和产毒且百果重(196.9 g)达到大花生标准的特异材料。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花生黄曲霉抗性与大果高产性状重组聚合的潜力,为培育高产抗黄曲霉花生品种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覃尔岱, 湛蔚, 严兴初, 卢博杰, 刘虹, 吴智华, 黄稳, 李刚, 陈雁, 刘娇, 王靖, 覃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药食两用的优质红花种质,对来源于30个国家和地区的482份代表性红花种质进行评价。基于大田试验,在红花成熟期时选择株高、分枝高度、顶端分枝高度、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幼苗存活率、开花期、花色、叶片有/无刺、苞叶有/无刺、叶缘、千粒重12个农艺性状,采用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综合评价种质资源。结果发现,这些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中有7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突出,从大到小依次为二级分枝数(74.2%)、幼苗存活率(60.5%)、一级分枝数(52.9%)、分枝高度(51.0%)、顶端分枝高度(27.0%)、株高(23.7%)和千粒重(21.2%),表明这482份红花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叶缘、千粒重和花色之外,株高与其它8个农艺性状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二级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分枝高度、顶端分枝高度呈显著负相关;苞叶有无刺与分枝高度、顶端分枝高度、叶缘叶片有无刺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65.882%,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和顶端分枝高度、苞叶叶片有无刺相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相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叶片有无刺、苞叶有无刺相关,第4主成分主要与幼苗存活率、花色相关。聚类分析将482花种质资源在遗传距离为7.5时分为5大类。综上,认为对12个红花农艺性状的分析可以有效评估不同地区、不同特征的种质资源,快速筛选特异种质用于生产实践。

  •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王姣梅, 汪磊, 谭美莲, 汪魏, 王玲, 严兴初, 王力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蓖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PopGene1.32软件、MEGA7.0软件和Structure2.3.4软件等,对来源于国内5个地区(16个省市)和国外3个国家的191份蓖麻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86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94个等位变异,其中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2.26,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平均值分别为0.29和0.36,香农信息指数(I)为0.54。基于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0.20处将191份材料分成2大类群,每个类群中都包含有各地区的种质,与地区来源并无直接关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191份材料也划分为2个类群,其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中170份材料的Q值均大于0.6,血缘相对单一;另外21份蓖麻资源材料具有混合来源,遗传背景较为复杂。研究结果可为蓖麻种质遗传背景、育种改良和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王志宏, 雍成文, 陈刚, 丁永电, 赵志刚, 吕爱清, 韩成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同时利用CDDP (conserved DNA-derived polymorphism)与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江西省17个油茶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当地油茶品种鉴定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筛选出的17条CDDP引物共扩增出条带204条,其中170条带呈现多态性,占比83.33%,引物ERF2、ERF3和WRKYR1均能单独鉴定出这17个油茶品种,各品种间的SM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506~0.8544,平均相似系数为0.7438,UPGMA聚类结果显示,17个油茶品种可聚为5大类,倾向于按经济性状聚类。ITS序列分析表明,17个油茶品种的总体平均遗传距离为0.0702,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7个油茶品种间的遗传关系可明显体现在表型性状上。本研究表明CDDP分子标记结合ITS序列分析技术,可有效用于油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王越, 周婷, 岳彩鹏, 黄进勇, 华营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然而土壤盐胁迫严重抑制油菜的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前人研究表明,在盐胁迫下,植物通过表达一些miRNA,并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植物自身的盐胁迫抗性。本研究分别在200 mmol·L-1 NaCl处理(T)和对照(C)条件下培养油菜,取其地上部(S)和根(R)构建了12个小R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对全基因组的mi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一共鉴定到了26个差异表达的miRNA,并预测了171个相应的靶基因。结合前期转录组的基因差异表达以及本研究的miRNA差异表达结果,推测miRNA156-SPL15-WRKY、miRNA397-LAC12-木质素、miR169-NFYA5和miR399-UBC29-泛素化等通路可能参与了油菜盐胁迫抗性调控。本研究所鉴定的miRNA及其核心靶基因丰富了油菜盐胁迫抗性的表观调控机制,并为油菜盐胁迫抗性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优异的基因资源。

  •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张帅, 林科运, 侯纯朴, 方玉洁, 王幼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质体蓝素(phytocyanin,PC)是一类含铜电子转移蛋白,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发育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为研究异源四倍体作物甘蓝型油菜的PC基因功能,对BnPC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共鉴定到173个成员。根据铜结合位点以及糖基化位点的差异将该基因家族的蛋白划分为4个亚家族:类早期结瘤素蛋白(BnENODL)、类花青苷蛋白(BnUCL)、类漆树蓝蛋白(BnSCL)和类质体蓝素蛋白(BnPLCL)。蛋白质序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33个BnPC含有N端信号肽,77个BnPC具有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信号,87个BnPC具有阿拉伯半乳聚糖结构域,104个BnPC具有N-糖基化位点。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复制和片段重复在该家族的扩张中起着重要作用。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部分BnPC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器官特异性,95个BnPC基因至少对旱、盐、冷和高温胁迫中的一种产生响应。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位文倩, 孙昕, 黄峰, 李鹏飞, 李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混合培养条件下栅藻脂质高产的调控机理,对栅藻(Desmodesmus sp.)分别进行自养和混合培养,使用转录组测序对比了Desmodesmus sp.在两种培养方式下油脂代谢途径差异。结果表明,混合培养组上调基因共1081个,下调基因共575个,非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总共23 331个。差异基因GO富集主要在光合作用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组分上,如类囊体、光系统I、叶绿素结合、光合电子传输、光反应和暗反应等。KEGG途径富集最显著的是光合作用,其次为脂肪酸伸长、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以及淀粉和蔗糖合成。在混合培养条件下,PSⅡ对光能的需求降低,但光合电子传输增强,产生更多的ATP和NADPH用于光合作用的碳固定和细胞的其它代谢活动。脂质积累的增强主要源于糖酵解途径的增强,为脂肪酸合成产生了更多的乙酰辅酶A,促进了脂肪酸的生成。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任婧瑶, 王婧, 艾鑫, 赵姝丽, 李仍媛, 蒋春姬, 赵新华, 殷冬梅, 于海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花生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以前期试验筛选的花生耐旱品种NH5和HY22,敏感品种FH18和NH16为试材,研究了干旱胁迫下不同花生品种ROS积累与清除能力,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积累能力以及根系特征,以明确花生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应答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花生的根系萎蔫皱缩且根系活力下降,植株的过氧化氢含量增加且在敏感品种中积累更多,与对照相比上升了2.4倍,同时干旱敏感品种的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显著下降而在耐旱品种中活力更强且不受干旱胁迫抑制。花生体内的活性氧清除系统主动响应干旱胁迫,在干旱胁迫下各品种的游离脯氨酸均大量积累,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3~4.2倍,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幅度较小,在1.2~2.0倍之间。各品种保护酶活性不同程度升高,在1.1~5.4倍之间,变异系数分析显示耐旱品种的保护酶活性变异系数最大为22.40%,而敏感品种本身活性较低但变异系数最大为53.36%。相关性分析显示,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与花生的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此外SOD活性与可溶性蛋白、POD活性与脯氨酸含量等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王雅洁, 张兵兵, 袁盼, 周家武, 丁广大, 汪社亮, 蔡红梅, 王创, 徐芳森, 石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油菜磷肥减施增效和保障生态环境,利用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低的黄棕壤和酸紫砂土开展试验,建立土壤-磷肥-作物体系相匹配的磷肥施肥方案。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和圣光16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黄棕壤和酸紫砂土上施用过磷酸钙(SSP)、磷酸二铵(DAP)、聚磷酸铵(APP)和钙镁磷肥(CMP)对油菜苗期生长及成熟期产量、产量相关性状、磷素积累量和磷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可显著促进油菜生长,增加油菜单株一级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进而提高油菜产量。不施磷肥处理,酸紫砂土油菜的生长情况显著优于黄棕壤;同一磷肥处理黄棕壤与酸紫砂土相比,黄棕壤油菜生长效果更好,且黄棕壤圣光168成熟期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中双11号。两个油菜品种,黄棕壤施用磷酸二铵、酸紫砂土施用钙镁磷肥油菜的增产效果均最好。与中双11号比较,相同土壤相同磷肥圣光168具有较强的磷吸收利用能力。在生产中,黄棕壤种植中双11号推荐施用磷酸二铵,种植圣光168推荐施用磷酸二铵或过磷酸钙;酸紫砂土上种植两个油菜品种均推荐施用钙镁磷肥。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王海娣, 吴兵, 高玉红, 李瑛, 李文珍, 剡斌, 崔政军, 王瑛泽, 赵邦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合理轮作对作物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和前茬作物对旱地胡麻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胡麻-胡麻-小麦-马铃薯(FFWP)、胡麻-小麦-胡麻-马铃薯(FWFP)和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FWPW)6种不同轮作模式对胡麻籽粒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轮作影响胡麻籽粒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轮作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较连作显著增加了5.99%~88.49%,且受胡麻种植频率影响显著,25%胡麻种植频率处理较50%胡麻种植频率处理增产17.55%~62.50%,较100%胡麻种植频率处理增产88.49%(P<0.05)。各轮作处理下胡麻株高、蒴果数、分枝数和千粒重分别较连作增加了1.74%~15.15%、12.82%~38.48%、11.02%~24.93%和4.88%~13.56%。胡麻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与籽粒产量显著相关。轮作显著增加了胡麻干物质的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较连作显著增加了14.87%~39.57%,且胡麻总干物质积累量随胡麻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总体均表现为25%胡麻种植频率>50%胡麻种植频率(迎茬>重茬)>100%胡麻种植频率。由此表明,轮作处理通过促进胡麻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优化干物质分配,有效促进了株高、分枝数、有效蒴果数或千粒重的增加,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说明适宜的轮作模式和作物茬口能有效解决由于胡麻连作造成的减产问题,本研究中FWPW轮作模式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胡麻高产的最佳轮作模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张毅, 黄贺, 程勇, 丁晓雨, 曾柳, 罗丹, 肖本木, 廖钦珍, 陈坚, 吕艳, 邹锡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改良油菜的低温耐性,本研究以10个低温耐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亲本,按照NCⅡ配制5×5杂交组合,对低温胁迫下各萌发性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平均发芽时间)的配合力、遗传参数和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在9℃下各萌发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而在22℃差异不显著;P2(宁油18)、P7(2007R13)、P10(C18)这三个品种在9℃下萌发能力强,且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较高,其配制的杂交组合在9℃下各萌发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较高,杂种优势也较强,可作为油菜低温耐性遗传改良中的候选亲本;(B018×沪油17)×C18的SCA效应值较高,在9℃下各萌发性状表现优异,是耐低温性较强的组合。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相对发芽指数的狭义遗传力较大,而广义遗传力相对较小,应在早代选择;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平均发芽时间的狭义遗传力较低,而广义遗传力相对较高,应在育种高世代选择。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悦, 李海燕, 周圆圆, 陈井生, 于吉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工业大麻秸秆乙醇提取物抑制大豆胞囊线虫的作用机理,采用浸泡法研究其对大豆胞囊线虫体内的总糖、甘油和蛋白质含量以及解毒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二龄幼虫虫体内总糖含量和甘油含量随乙醇提取物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处理24 h时分别较对照升高了96.2%和33.5%,达极显著差异;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处理24 h时,比对照降低了26.3%,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羧酸酯酶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均逐渐下降,处理24 h时,三种酶活性较对照降低了61.1%、51.3%和45.4%,差异极显著。工业大麻秸秆乙醇提取物可导致线虫体内糖代谢出现紊乱,降低线虫的抗逆能力,并削弱了线虫对毒害物质的降解能力,这些可能是线虫死亡的原因。本研究为工业大麻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奠定理论基础。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侯晓静, 龙永红, 龙飞, 王瑾, 许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因子分析法,对16个油菜品种(系)的根肿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2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分别是经济指标因子和品质指标因子,二者累计方差贡献率86.637%,可代表原5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2)综合得分排名与种植效益趋势较为吻合,表明评价结果可靠有效。油菜品系18ZP05、18苗337、18ZP01和SHR02在该根肿病发病区表现稳定且有较高的种植收益,可考虑在当地根肿病发病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种植推广。

  • 检测加工
  • 检测加工
    田容才, 卢俊玮, 官春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寻找最佳光谱检测部位,创新一种高油酸油菜种质资源筛选方法,以44个高油酸含量的甘蓝型油菜为材料,按照从主茎、一次分枝到二次分枝的顺序,采集籽粒反射光谱及油酸含量数据,分析不同部位的原始及一阶微分光谱与对应籽粒油酸含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全波长、特征波长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tepwi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S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主成分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PCR)估测模型和基于光谱指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相对预测偏差(relative prediction deviation,RPD)评价模型精度。研究发现,全波长模型中,以主茎原始光谱反射率建立的PLSR模型估测效果最好,校正集R2c、RMSEc分别为0.83、1.63%,验证集R2v、RMSEv、RPD分别为0.71、1.92%、2.00;特征波长模型中,基于一次分枝一阶微分光谱建立的PLSR模型估测效果最优,R2c、R2v为0.85、0.87,RMSEc、RMSEv为1.08%、1.13%,RPD为2.57;在光谱指数模型中,RPD均小于1.50,模型预测效果较差。因此基于一阶微分特征波长的PLSR模型可有效估测一次分枝籽粒油酸含量,为高油酸甘蓝型油菜油酸含量光谱检测取样提供参考。

  • 检测加工
    姚业浩, 李毅念, 邹玮, 刘璎瑛, 何瑞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快速、自动、精准地测定油菜籽粒千粒重,建立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品种的甘蓝型油菜籽粒进行分样、称取质量、获取图像并经图像处理得到表征籽粒面积的像素数,建立籽粒面积与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模型。利用选择性极限腐蚀算法获得每个籽粒的核,并标记在籽粒的梯度图像上,再利用分水岭算法对标记的梯度图像进行分割。提取一次分割后仍然粘连的籽粒,利用距离变换和求极大值的方法获得籽粒内部的核,再利用分水岭算法进行二次分割。在分割后的图像中随机选取1000粒提取其面积,通过籽粒面积与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模型得到千粒重。测定的3个品种千粒重相对误差均不超过3.16%。测试结果完全满足千粒重测试国家标准的精度要求。

  • 综述专论
  • 综述专论
    万书波, 李新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花生的施肥现状,在明确花生生长发育需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花生全程可控施肥技术,建立花生简化、可控、高效、生态施肥与高效高产技术体系,实现花生不同生育期、地下分布差异的针对性施肥,促进植株抗性、荚果产量提高,同时降低氮肥等化学肥料的施用量,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实现土壤的生态修复和土壤耕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 综述专论
    孙梦嘉, 邓乾春, 全双, 禹晓, 陈洪建, 陈亚淑, 陈春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工作环境与生活状态的改变导致人群亚健康状态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具有多重生物活性的膳食补充剂对人体健康有多种保护功能,已经成为消费者与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类胡萝卜素不仅是光合生物中发挥关键活性的天然色素,也常被用作营养补充剂应用于食品工业、制药行业中。然而类胡萝卜素对加工生产条件、环境因素的高敏感性与自身的强疏水性等特性,限制了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利用率及其在复杂加工食品中的广泛应用;食品基质中存在的其他营养素如脂质、纤维素、蛋白质、矿物元素等也对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利用率有较大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乳液这一特殊的递送体系,能够在保护类胡萝卜素免受环境因素破坏的同时,提高其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率。本综述从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多重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乳液递送体系对其生物利用率调控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并展望类胡萝卜素乳液递送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