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色专题 产业经济
  • 特色专题 产业经济
    肖雪, 白子明, 周慧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0-2020年的全球油菜籽贸易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近20年来全球油菜籽贸易网络演变特征及对中国油菜籽对外贸易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全球油菜籽贸易伙伴国家之间直接交易路径在不断缩短,核心国家、边缘国家和半边缘国家之间的油菜籽贸易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但总体来讲仍保持相对稳定;德国、法国、荷兰、中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是近二十年来世界重要的油菜籽贸易枢纽国;中国油菜籽进口量短时间内会有所回升,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由于油菜籽进口来源市场进一步多元化,我国油菜籽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中国应提高油菜籽生产水平,完善油菜籽进口政策,拓展油菜籽行业的对外经贸合作关系与渠道,保证油菜籽的稳定供给。

  • 特色专题 产业经济
    刘璐璐, 李建飞, 舒跃, 陈小央, 唐桂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大豆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达87%左右,已严重威胁着我国大豆的供给安全。近来随着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的变化,我国大豆生产、加工及消费状况备受国内外关注。2019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豆振兴计划,提出“一扩两提”的目标,以加强我国大豆产业在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我国大豆生产、加工、贸易及消费现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提升我国大豆产业和增加自给率的策略。

  • 特色专题 产业经济
    罗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受自然资源条件约束,减少产后损失成为增加供给、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基于22省(区、市)784户农户的调研数据,本文首先估计中国大豆、油菜籽、花生等三大油料作物收获和农户储存环节损失水平;其次,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收获方式、不同储存设施条件下的油料作物收获和农户储存损失差异;最后,分析油料作物收获和农户储存损失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主要油料作物的收获损失在4%~5%之间,农户储存损失在1%~3%之间;其中,大豆、油菜籽、花生的收获损失分别为4.75%、4.97%、4.02%,这三类作物的农户储存损失分别为2.67%、1.11%、1.15%。(2)不同地区、不同收获方式、不同储存设施条件下的油料作物收获和农户储存损失存在差异。(3)主要油料作物的收获和储存损失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三类油料作物的收获和储存损失相当于浪费86.10万吨食用油,无端消耗土地126.12万公顷、化肥16万吨、水资源71.52亿立方米,产生碳排放137.31万吨。

  • 特色专题 产业经济
    李俊鹏, 张言彩, 冯中朝, 孟祥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油菜种植收益下降成为挫伤农户种植积极性、阻碍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油菜多功能开发为提高油菜种植收益提供了潜在可行出路。对此,本研究从油菜观光视角展开了油菜种植收益提升路径探索。利用全国油菜产业经济研究室的油菜固定观察点数据,借助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IPWRA)分析发现:油菜观光对我国农户的油菜种植收益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油菜产品商品化率、提高油菜产品质量和优化油菜种植规模三条路径实现的。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持续推进适度的油菜“种旅融合”,即兼顾油菜种植的产品供给和旅游观光属性。第二,多措并举,打通油菜观光的三条作用机制,放大其增收效应。

  • 特色专题 产业经济
    魏梦升, 孟维, 陈雪婷, 张青, 冷博峰, 李先容, 冯中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影响油菜产品价格波动的关键金融因素,本研究利用2004年1月至2020年7月的油菜产品的月度价格数据,选取油脂类农产品期货交易额、货币流动性、国际原油价格、人民币汇率和短期资本流动等金融指标构建TVP-SV-VAR模型,分析了五类金融化因素对三种油菜价格波动的影响及时变效应。结果表明,五类金融化因素对油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首先,等间隔的脉冲响应表明,五类金融化因素对油菜产品价格的冲击影响主要集中在短期,并且油脂类农产品期货有利于平抑外部冲击对油菜产品价格的影响。第二,时点脉冲响应表明,货币流动性对三种油菜产品现货价格都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国际原油价格对油菜籽和菜籽粕价格有较大的正向影响,对菜籽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人民币汇率和短期资本流动对油菜产品价格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变性和结构性突变。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继续完善油菜产品“保险+期货”金融预警体系来稳定价格预期、建立油菜产品价格信息机制为油菜产品市场提供有效信息,以绿色和规模化导向来完善油菜补贴制度等政策建议。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徐亮, 林建荣, 杜德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好地利用甘蓝型油菜资源,以引进的124份和青海省20份甘蓝型油菜资源为材料,利用50K SNP芯片分析了这些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在春油菜环境下鉴定了开花期、茎秆强度、产量和品质等13个相关性状。结果表明:资源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4683,遗传距离大于等于0.5的资源对数占总对数的36.45%,表明这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所有资源按地理来源划分为6个类群,西北春油菜资源群内遗传差异相对较小,但与国内其它4个类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平均遗传距离均超过了0.4。聚类分析表明,地理来源难以再作为遗传差异的有效判断依据。鉴定出具有茎直径超过17 mm、主茎木质部厚度超过1 mm、茎折断力超过80 N、茎秆强度超过40 N/cm2、千粒重超过6 g、含油量超过48%等单一优良性状的资源若干份,可用于春油菜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筛选出22份综合性状优良的资源,构成两个杂交优势群,一个为西北和国外资源群,另一个为长江流域资源群,两个群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韩露, 渠可心, 傅永福, 陈庆山, 武小霞, 张晓玫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豆科植物的结瘤固氮作用在农业上具有减肥增效、改良土壤等重大意义。WUS基因在植物分生组织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已公布的大豆基因组数据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大豆WUS基因(GmWUS)和模式植物拟南芥WUS基因(AtWUS)的编码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相似度较高,但在酸性区域存在较大差异。从大豆品种天隆1号基因组中扩增获得GmWUS2 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000 bp的启动子序列GmWUS2pro,并将其与报告基因GUS相连以获得GmWUS2pro:GUS表达载体。qRT-PCR分析发现GmWUS2基因主要在大豆的花和根瘤中表达。通过发根转化和GUS染色,发现该基因启动子在大豆的根和根瘤中都有活性。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发根农杆菌的转化技术构建GmWUS2基因的敲除载体,同时还构建过表达GmWUS2 基因载体。将构建的敲除载体和过表达载体分别导入大豆发根中,并接种根瘤菌。观察统计Gmwus2突变体发根植株和GmWUS2基因的过表达发根植株与导入空载体的对照发根植株的表型差异,发现GmWUS2基因对根瘤及叶片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说明WUS基因在根瘤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为大豆根和结瘤发育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线索,并为在农业生产上提高生物固氮提供潜在的新方法。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王乔, 蒋洪蔚, 谢建国, 潘文婧, 郑海洋, 侯立龙, 熊心, 武小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Glycine max L.)的荚皮厚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大豆荚皮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是植物饲料的重要来源。因此,大豆荚皮厚性状的相关研究,对大豆的专用品种育种以及大豆深加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CIM法对CSSLs群体进行QTL定位,同时构建高低混池,利用ICIMapping方法结合BSA方法将置信区间定位在大豆03号染色体上0.03 Mb(2 970 674 bp ~ 3 000 004 bp)区间内。对区间内的基因进行注释,得到4个候选基因,通过基因注释信息以及相关生物学分析,最终预测到2个调控大豆荚皮厚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对大豆高产育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贾鸿昌, 韩德志, 闫洪睿, 张雷, 梁吉利, 闫晓飞, 朱海芳, 鹿文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以往研究中的大豆生育期组鉴定方法进行比较,为选择适宜的鉴定方法提供参考。分别应用区间法、聚类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对90份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较好地对供试品种进行分组。聚类分析法适用于待分组材料熟期类型丰富、数量均衡,但标准品种的数量较少,生育期组值不精确的情况,其分组的临界值需要根据生育期组的组间距离进行校正。区间法适用于各组内标准品种生育期严格以生育期组的中位数对称分布,对分组临界值界定比较准确。回归分析法适用于标准品种生育期组值精确,标准品种数量较多的情况,可以精准地鉴定供试品种的生育期组。任何鉴定方法的结果都应以确定标准鉴定地点为前提,其鉴定结果应该符合生育期组定义的组间距离等要求。通过三种鉴定方法的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和结果,为各地大豆生育期组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王娟, 石大川, 陈皓宁, 吴丽青, 闫彩霞, 陈静, 赵小波, 孙全喜, 苑翠玲, 牟艺菲, 单世华, 李春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NUE)是影响花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前期产量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锚定到的一个候选基因,属于花生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nitrate transporter 2,NRT2)基因家族。本研究利用栽培种花生全基因组和不同组织的转录组信息,对NRT2家族成员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共鉴定到10个NRT2基因家族成员,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20条染色体上。其中,3号(AhNRT2.5c)和13号(AhNRT2.5b)染色体,6号(AhNRT2.7b)和16号(AhNRT2.7a)染色体上的基因成员存在同源关系。AhNRT2.4AhNRT2.5aAhNRT2.5bAhNRT2.5c四个基因在根组织中表达量较高,表明这些NRT2基因在根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花生NRT2基因家族及在氮转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朱树良, 赵昆昆, 高古腔, 屈成鑫, 马莹莹, 任锐, 巩方平, 李忠峰, 马兴立, 张幸果, 殷冬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花生群体种皮颜色快速鉴定难题,建立一种准确、简便和经济的种皮颜色识别标准,采用阿里云智能云计算平台颜色识别系统,测定黑、紫、粉、白等不同种皮颜色花生的HSV颜色空间(Hue, Saturation, Value color mode)数据,同时结合花生种皮花青素含量数据,构建花生种皮颜色指数(p)与种皮花青素含量(i)相关性模型,并用群体验证其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p和i 相关系数达0.932,根据p值将花生种皮颜色划分为黑色(≥0.6000±0.0238)、紫色(0.6000±0.0238~0.4000±0.0238)、粉色(0.4000±0.0238~0.2000±0.0238)、白色(≤0.2000±0.0238)四个组别;采用AI智能种皮颜色识别模型能够快速、准确鉴定RIL群体后代的种皮颜色,具有准确性高、上下界明显等优势。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李田雨, 杨远霄, 刘红艳, 汪魏, 周芳, 周婷, 赵应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色素P450(CYP450)超家族广泛参与初生和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其中CYP703家族基因参与拟南芥、水稻等的花药发育。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芝麻基因组中鉴定出303个CYP450基因,发现它们分为9个家族簇(clan),43个基因家族,随机分布于16个连锁群中。CYP703家族是71 Clan的成员之一,为了解芝麻CYP703家族的功能,克隆并分析了其家族基因SiCYP703A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iCYP703A2与拟南芥CYP703A2聚为一类,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7%。表达分析表明,SiCYP703A2在芝麻的花蕾组织中高量表达,同时在花药发育的四分体阶段表达水平较高。拟南芥中超量表达后发现,SiCYP703A2超表达植株荚果变短、花粉活力降低,花药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花粉壁表面出现不规则突起,花粉壁结构异常。此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多个花粉壁发育基因在SiCYP703A2超表达植株的花药中异常表达。这些结果表明,超量表达SiCYP703A2会导致转基因拟南芥花粉壁出现缺陷,导致育性降低,推测SiCYP703A2在花粉粒和花粉壁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邢海彦, 唐杰松, 于耸, 郑志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MiR396-GRF在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蓖麻miR396GRF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中利用 BLASTP和Pfam在蓖麻基因组中鉴定到4个miR396和11个GRF成员。分析发现,RcGRFs转录因子蛋白长度在318-619aa之间,理论等电点在5.54-9.34之间,分子量最小为35179.57 Da,最大值则为67639.97 Da。保守结构域和基序分析发现,所有RcGRFs均包含QLQ和WRC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发现,RcGRFs在进化上与同样是双子叶植物的大豆、木薯、毛果杨存在着相似的进化模式,并且通过对RcmiR396RcGRFs作用位点的分析发现,所有的RcGRFs均包含RcmiR396靶位点,并大部分位于外显子和3' UTR区。一些RcGRF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因此,RcmiR396RcGRF可能相互作用,调节蓖麻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苟亚夫, 唐杰松, 于耸, 郑志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中的WD40蛋白家族通过蛋白质-蛋白质及蛋白质-DNA的互作,参与生物过程,该家族的重要成员TTG1在拟南芥中抑制种子脂肪酸的过早积累。为揭示油料作物蓖麻中RcWD40基因家族及RcTTG1基因的表达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到182个RcWD40家族成员,其中RcWD40-181RcTTG1基因,并对它们的系统发育、保守结构域及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根据进化树结构和保守域组成分别将RcWD40家族成员分为8个cluster和28个亚家族。此外,转录组分析显示RcWD40在蓖麻的花、叶、根、茎以及各发育时期种子中具有多样的表达模式,预测家族基因可能调节这些组织的生长发育。启动子区域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种子发育表达分析结果预测RcTTG1可能承担与AtTTG1相似的脂肪酸积累负调节功能。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杨玉宁, 刘红昌, 高尔刚, 李园园, 陈松树, 辛雪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木通属植物不同种质籽油品质的差异,综合评价不同种质的优劣,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同一生境同一生长年限下的木通属植物为材料,分别测定并记录木通属植物21份种质的外形参数与产量性状,利用索氏提取法测定种子含油率,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脂肪酸种类及含量,通过变异系数分析种间及种内种质的产量及品质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木通属21份种质种子含油率在33.86%~47.08%,酸价在2.64~11.72 KOH mg?g-1,过氧化值在0.03~0.38 g?100g-1,碘值在47.33~81.85 g?100g-1,皂化值在237.87~281.53 KOH mg?g-1。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在13.56%~18.51%,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其相对质量分数在45.75%~66.17%。种间及种内籽油品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三叶木通在产量性状方面变异较大,白木通在油脂品质方面变异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质量与果形指数与籽油部分品质指标具有相关性(单果质量与饱和脂肪酸显著负相关;果形指数与含油率、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皂化值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值显著负相关),且二者越大,籽油品质越高。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加权关联度分析得到的较优种质均为白木通(B1~B8),同时三叶木通种质中的S6与S8在两种分析中的排名中等偏上。果色和果实形状对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较小。白木通种质(B1~B8)及S6、S8的籽油综合品质较佳,具有更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张钰钦, 杨之帆, 李越, 李银水, 胡小加, 秦璐, 廖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抗寒性,促进油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杂19为材料,研究外源海藻糖浸种对低温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阐明外源海藻糖浸种的寒害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在低温处理下(10℃),油菜种子萌发受到抑制,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显著下降,平均发芽时间显著延长;种子萌发过程中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消耗显著降低,脯氨酸含量增加缓慢;油菜幼苗苗长、主根长及干鲜重均显著降低。而外源海藻糖浸种可以显著提高低温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速率及根系发育,促进幼苗生长,其中以10 mmol/L的海藻糖浸种处理效果最好。10 mmol/L海藻糖浸种可以促进油菜种子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消耗,增加脯氨酸积累,提高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19.4%和61.8%,平均发芽时间缩短21.7%;同时也可以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增加养分含量,提高油菜幼苗鲜重。相关分析发现浸种24 h后,可溶性糖和蛋白及脯氨酸含量与各项发芽指标显著相关。综上认为,10 mmol/L海藻糖浸种24 h,可通过促进种子能量代谢和渗透调节,缓解低温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促进油菜生产,提升其抗寒能力。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吕登宇, 郝西, 苗利娟, 于海秋, 王玉龙, 张俊, 董文召, 黄冰艳, 张新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花生品种低温胁迫下的萌发差异成因,为花生耐低温种植及抗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耐低温品种豫花22号和中间耐性品种漯花16号以及低温敏感型品种泉花6号、鲁花11号为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萌发相关的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与CK相比,低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各花生品种的露白率、发芽率、相对发芽率,不同抗性品种存在较大差异,耐低温花生品种下降幅度小于10%,而中间型和敏感型品种降幅为30%~100%。低温胁迫24 h后,敏感型品种电导率值显著高于耐低温型及中间型品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品种SOD、POD活性上升,CAT活性下降。2℃胁迫48 h,各品种可溶性糖(Ss)含量均高于CK,可溶性蛋白(SP)含量均低于CK。敏感型品种MDA含量大幅增加,耐低温型品种增加幅度较小;耐低温品种SOD活性高于中间型及敏感型品种,CAT活性较中间型及敏感型品种下降幅度更大。恢复期中,各品种MDA含量均低于CK,SP积累量均高于CK,耐低温型品种和中间型品种Ss积累量高于敏感型品种。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抗冷性越强的花生品种其酶活性越高。各指标差异均较好地反映了不同花生品种的低温耐性差异。本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完善防御花生低温冷害的农艺措施和进行耐低温花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吴美庆, 曾宁波, 王静, 唐康, 刘登望, 李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花生施用钙肥对土壤酸度及有害金属元素铝、锰、镉、铅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大粒品种湘花2008、中粒品种湘花55、小粒品种蓝山小籽,以典型缺钙瘠薄酸性红壤旱土土柱试验,设置施钙与不施钙两个处理,测定根际土、0~20cm耕层土的pH值和有害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各指标整体平均值受钙肥的影响,pH值增高4.93%,铝、镉、锰含量分别降低3.85%、2.13%、1.59%,铅含量升高0.66%。其中根际土,pH增幅远大于耕层土,湘花55>湘花2008>蓝山小籽;土壤铝含量降幅为根际土>耕层土,湘花2008>湘花55>蓝山小籽;土壤锰含量降幅在耕层土湘花55>湘花2008>蓝山小籽,根际土大、中籽升高,小籽降低;土壤镉含量在耕层土、根际土降幅均以蓝山小籽最大,湘花2008小幅升高,湘花55有降有升;土壤铅含量大、中籽品种在根际土升幅大于耕层土,而蓝山小籽降低。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曹智, 高玉红, 牛俊义, 阮文浩, 赵邦庆, 王一帆, 剡斌, 崔政军, 谢亚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磷素养分和外源赤霉素(GA3)对旱地胡麻干物质积累特征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0、67.5和135 kg P2O5·hm-2)下于现蕾期和盛花期不喷和喷施15 mg·L-1、30 mg·L-1 GA3对胡麻干物质积累规律,花前、花后转运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素营养和GA3均对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二者存在正交互效应,其中磷素对籽粒产量的效应大于GA3。单施磷显著增加了胡麻的千粒重和果粒数,喷施GA3对胡麻的有效蒴果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且二者互作显著增加了籽粒产量。在不施磷和施67.5 kg P2O5·hm-2水平下,胡麻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随GA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施135 kg P2O5·hm-2的磷素水平下喷施15 mg·L-1 GA3胡麻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最高,较不施肥料和激素的处理显著提高55.51%;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58.69%和139.32%(2019)、52.23%和25.10%(2020);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达到最大值,平均较P0G0处理显著增加55.51%和17.25%。表明磷肥与外源激素互作促进了胡麻干物质的积累和花后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了籽粒千粒重和果粒数,进而提高了胡麻籽粒产量。推荐施磷109.35~111.26 kg·hm-2配合喷施22.37~23.08 mg·L-1 GA3为旱作农业区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刘亚辉, 郭丽琢, 高玉红, 王月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钾硅肥施用对胡麻茎秆碳水化合物主要成分含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探讨钾硅肥运筹调控胡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机制,选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两个品种为主处理,三个K2O钾肥用量(K0:不施钾;K1:52.5 kg/hm2;K2:105 kg/hm2)为副处理,两个SiO2硅肥用量(Si0:不施硅;Si1:90 kg/hm2)为副副处理。结果表明,胡麻茎秆的抗倒伏性能主要取决于碳水化合物总量及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碳水化合物总量及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占比、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均与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显著正相关。施钾后茎秆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淀粉、碳水化合物总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占比分别增加了11.74%~32.27%、12.18%~68.78%、12.48%~33.59%、23.96%~121.65%、8.95%~35.09%和17.48%~20.29%,抗倒伏指数提高了19.80%~86.37%,提升效果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硅对纤维素、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总量的提升效果显著。茎秆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含量均不受钾硅互作的影响,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含量与之相反,高钾水平不施硅时提升最显著。K2Si0、K1Si1比K0Si0,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8.08%~46.15%和21.60%~40.83%,淀粉含量分别增加56.13%~176.54%和50.00%~61.41%,碳水化合物总量分别增加44.18%~53.40%和34.08%~36.73%。高供钾下不施硅、低供钾下配施硅肥,可提升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比重,增强抗倒伏能力。施钾后籽粒产量显著提高,而硅肥对产量无显著的主效。单施钾肥的抗倒和增产效果显著,而硅肥的主效较小;钾硅配施的抗倒正交互作用只有在低供钾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王姣梅, 谭美莲, 雷中华, 汪磊, 杨春安, 汪魏, 王玲, 严兴初, 王力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采收期对油葵种子质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67×早R、36×早R和早熟矮大头3个油葵材料为研究对象,于开花后30、35、42、47 d收获种子,对相同条件下晾干的种子进行活力相关指标和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67×早R和早熟矮大头在开花后42 d收获的种子,活力较高;36×早R以开花后47 d收获的种子,活力较高。随收获期延长,油葵籽仁中油酸和含油量降低,亚油酸含量增加。利用隶属函数法对3个油葵不同时期采收的种子进行活力和品质的综合评价,表明延迟7 d左右收获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种子。因此,在中南地区种植向日葵可用开花后天数作为收获时间的参考指标,在天气适宜(即非阴雨高湿)或后茬安排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比成熟期延迟1周左右收获,能有效提高种子质量。本研究可为我国中南部地区种植向日葵的科学收获和安全保存种子提供指导与参考。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高乐, 李志强, 李凯, 智海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类作物,是人类植物性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大豆重要的病原物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豆产区,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剂可以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途径。然而,传统的抗病育种周期漫长,育成品种的抗谱较窄且抗性容易因病毒的变异而丧失。转基因技术可以利用挖掘出的跨物种基因资源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造出新的转基因材料,从而拓宽遗传基础,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大豆抗病毒研究的有力手段,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综合概述了国内外大豆花叶病毒病转基因抗性的研究进展,包括正向抗性、负向抗性、病原物诱导抗性,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荆丹, 岳晓凤, 白艺珍, 丁小霞, 张奇, 李培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极易侵染花生、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并且在侵染后产生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的侵染和黄曲霉毒素污染不仅发生在作物生长环节,而且在收获、干燥、储运等过程也会发生,严重威胁农产品消费安全和人畜生命健康。因此,解析黄曲霉对粮油作物的侵染过程及侵染机制对黄曲霉抗性品种选育、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与源头防控策略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黄曲霉侵染循环、定殖位点、侵染过程、影响因素、侵染机制等方面对花生、玉米中黄曲霉侵染过程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农产品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蔡冲, 闫洪林, 唐晓倩, 张奇, 张文, 李培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纳米抗体是由骆驼科动物产生的一类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可变区。相比较于传统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其具有体积小、热稳定性强、耐有机溶剂、折叠性可逆、易于表达、高亲和力、可特异性识别独特表位等天然优势。因此,纳米抗体在生物和农业等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纳米抗体的结构、生化特性以及在农产品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纳米抗体在农产品真菌毒素检测方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胡英露, 田鑫月, 陈蕾, 丁宁, 李晓凤, 高宇, 史树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明确结荚期大豆对点蜂缘蝽生殖力及种群发育的影响,为了解种群发生动态、预测预报及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24±1℃恒温下,采用离体豆荚饲养法,系统观测点蜂缘蝽存活和生殖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种群生命表分析,进一步探讨其种群生殖力及种群趋势。结果表明,大豆鼓粒期鲜豆荚饲养点蜂缘蝽世代历期为54.69 d;成虫平均寿命为49.18 d,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46.26 d、52.75 d;点蜂缘蝽平均产卵前期为6.60 d,平均产卵历期为36.97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16.62粒;日产卵动态符合逻辑斯蒂回归和指数函数模型,逐日累积产卵进度动态符合指数函数、三项式回归,雌成虫产卵日产卵动态为偏态分布,50%的卵集中产于产卵期前25%时段。生命表分析结果显示,大豆离体鲜豆荚饲养点蜂缘蝽实验种群内禀增长率rm 为0.0717,净增值率R0 为50.53,周限增长率λ为1.07 d-1,种群倍增时间为9.66 d;种群趋势指数为48.07。可见,大豆离体鲜豆荚可以充分满足点蜂缘蝽个体发育的营养需求,大豆结荚期豆荚是点蜂缘蝽田间种群的主要营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