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冷博峰, 李先容, 陈雪婷, 唐晶, 陈卓尔, 张青, 王涛, 田裕, 魏梦升, 闫华, 刘成, 冯中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判中国油菜的未来变化趋势,分析我国近12年的油菜生产趋势,为品种选育提供借鉴。基于
    2008-2019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户固定观察点18省份7916个样本的油菜成熟期田间测产数据,使用描述性
    统计方法汇报和分析了我国油菜的播栽方式、种植密度、株高、分枝、结实、单位面积产量和灾害情况等生产性状在
    12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2年间,油菜直播比例上升30.74个百分点,种植密度上升56.66%,有效分枝数下
    降16.05%,分枝部位高度上升50.20%,株高上升8.82%,全株有效角果数下降22.14%,每角粒数上升3.02%,千粒重
    下降0.62%,单株平均产量下降22.38%,理论单产上升15.00%,实际单产上升14.03%,冻害指数下降13.57个百分
    点,菌核病指数下降0.83个百分点,其它病虫害发病率上升2.34个百分点。建议未来在着力选育高产油菜优良品
    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耐密植、有效分枝多、全株角果数多以及更适应环境的油菜品种选育,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情
    况对农户油菜栽培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 遗传育种
    伍向苹, 王直新, 卓宸剑, 文静, 易斌, 马朝芝, 沈金雄, 傅廷栋, 涂金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ONSTANS(CO)基因是植物光周期途径中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为了探究甘蓝型油菜CO 同源基因的
    功能,以拟南芥CO 基因的CDS序列为参考序列,从甘蓝型油菜品种Westar的cDNA中分离得到CO 的两个同源基因
    (基因编号:BnaC09g41990D 和BnaA10g18430D),命名为BnaC09CO 和BnaA10CO。构建双35S超表达载体转化哥
    伦比亚拟南芥,得到超表达转基因株系,观察表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超表达转基因株系的开花时间比野
    生型早3~5 d,BnaC09CO、BnaA10CO、FT 与SOC1 表达量较野生型显著升高。说明在长日照条件下甘蓝型油菜
    BnaC09CO 和BnaA10CO 基因起到了与CO 基因类似的作用,能够引起拟南芥FT 和SOC1 的上调表达,从而促进拟南
    芥的开花。

  • 遗传育种
    张浩, 李双, 叶祥盛, 张丽梅, 徐芳森, 石磊, 丁广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育具有高潜力的减肥增效油菜品种,以不同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两年三点的田间肥效
    试验,研究了它们对氮肥的响应特征及节氮增产潜力。以产量平均值为分界线将供试材料划分为4种类型:低氮高
    效型、双高效型、双低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在高氮条件下,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材料具有16.96%~36.50%的节氮
    潜力和21.57%~49.59%的增产潜力;在低氮胁迫下,低氮高效型具有12.23%和10.88%的节氮及增产潜力。同时筛
    选出低氮高效型材料中双9号、SV-pyriter,双高效型材料D4-15、中双11号、DH16、华双3号,双低效型材料D2-1、
    华双5号、加99H99-15HR、湘农油3号、DH17,以及高氮高效型材料84001。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减氮增产增效的
    潜力较大,但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因此,选育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材料可能是今后油菜育种的重点。

  • 遗传育种
    邓林彬, 范世航, 孙兴超, 华玮, 刘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便于体外研究甘蓝型油菜的胚胎发育和种子油脂积累规律,以春油菜862的胚胎为材料,构建胚胎离
    体培养体系,通过综合比对基础培养基类型、蔗糖浓度、琼脂浓度,确定含蔗糖8%和琼脂0.6%的B5培养基作为胚
    胎离体培养和胚胎胚性生长的最佳体外培养体系,并用于研究种子油脂的积累和变化。在体系中分别加入甘蓝型
    油菜的角果皮和叶片提取物,调查对胚胎油脂积累的影响,发现含有角果皮提取物和叶片提取物的培养基均能提
    高胚胎油脂积累效率,且角果皮提取物对胚胎油脂积累的效率显著高于叶片提取物,源于高油材料的角果皮、叶片
    提取物对胚胎油脂的积累效率显著高于低油材料。

  • 遗传育种
    熊腾, 陈张彬, 张振乾, 陈浩, 袁勇, 熊兴华, 邬贤梦, 官春云, 肖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影响油菜种子含油量的关键基因,从高含油量(HO)和低含油量(LO)甘蓝型油菜中克隆了5个脂
    酰-ACP硫酯酶(fatty acyl-ACP thioesterase, FAT)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5个FAT 基因在HO和LO油菜基因组之
    间没有序列差异。5个FAT 基因分别命名为:BnaA.FATA.a、BnaC.FATA.b、BnaA.FATA.c、BnaC.FATB.a 和BnaA.FATB.
    b。分析表明,HO种子中5个FAT 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LO种子。异源表达结果显示,5个FAT 基因的所有酵母
    转化子的含油量均显著增加,并且它们的脂肪酸组成均发生了变化。将这5个FAT 基因转化到拟南芥中进行进一
    步的功能分析。5个转基因材料T1种子含油量均显著增加;BnaA.FATA.a、BnaC.FATA.b、BnaA.FATA.c 转基因株系中
    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增加;相反,在BnaC.FATB.a 和BnaA.FATB.b 转基因材料
    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这5个FAT 基因不仅可以增加拟南芥含
    油量,而且可以改变脂肪酸组成比例。

  • 遗传育种
    孙建, 颜廷献, 颜小文, 梁俊超, 饶月亮, 周红英, 乐美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理想的父母本行比,增加芝麻杂交种的制种产量,以芝麻隐性核雄性不育系1615A为材料,开展
    了不同亲本行比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父母本行比为1:10、2:10、3:10、4:10和5:10的试验中,在授粉
    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母本(不育系)不育株表现出非正常成熟和基部无效分枝的异常植株生长形态,且非正常成熟
    植株比率和基部无效分枝植株比率随着距离父本的行数增加而增加,和与父本距离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和父本行
    数的关系较小,在与父本邻近的1~3行或1~4行的不育系植株中非正常成熟植株比率和基部无效分枝植株比率均
    相对较低;父本行数、与父本距离对母本的每蒴粒数和单株产量影响最为显著,父本行数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
    关,与父本距离和每蒴粒数、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与父本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与父本邻近的1~3行或
    1~4行的母本植株每蒴粒数和单株产量均相对较高。可见,芝麻父本花粉在邻近的3~4行母本植株上可以得到高
    效传播,使不育系植株得到较充分的授粉。(2)在父母本行比为1:2、1:3、1:4、1:5、1:6和1:7的6个试验组合中,母本的
    每蒴粒数和单株产量均表现为逐渐减少,理论产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在1:5时达到最高;在2:4、2:5、2:6、2:7、2:8、
    2:9和2:10的7个试验组合中,母本的每蒴粒数和单株产量同样逐渐减少,理论产量也先上升后下降,在2:6时达到
    最高;综合试验结果认为,芝麻隐性核不育杂交种制种的父母本行比为1:4、1:5和2:6、2:7,制种的理论产量分别为
    425.54 kg/hm2、429.30 kg/hm2和473.61 kg/hm2、469.23 kg/hm2。

  • 遗传育种
    邹智, 赵永国, 张丽, 孔华, 郭运玲, 郭安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莎豆以其适应性广、产量和含油量高而成为我国的新型油料作物。为解析油莎豆的遗传基础,服务于
    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构建了油莎豆高质量的全长转录组,混合样本的组织来源包括
    块茎、匍匐茎、根、芽、叶片、叶鞘、花、花茎等。研究基于23.20 Gb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提取获得环形一致序列319 568
    条,其平均长度和测序深度分别为2101 bp和43×;通过聚类、校正和去冗余最终得到高质量的序列57 849条,合计
    121.79 Mb;转录组的完整性约为79.58%,其中约有76.20%的为全长转录本;通过比对NR、Swissprot、GO、KOG、egg⁃
    NOG、Pfam、KEGG等数据库,共获得52 424条序列的注释信息,注释比例约为90.62%;此外,研究还预测获得3759
    条lncRNA、43 060个SSR位点以及2300条转录因子序列。这些结果不仅增加了我们对油莎豆遗传特性的认知,同
    时还为下一步开展基因表达谱分析、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利用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赵娜, 杨雪海, 魏金涛, 郭万正, 陈芳, 徐绳武, 周广生, 傅廷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促进种养结合,以饲料油菜华油杂62为材料,添加不同来源碳水化合物进行青
    贮比较试验,研究高水分饲料油菜青贮技术。试验分为5组,分别将20%的各碳水化合物原料(麸皮、玉米粉、米糠、
    玉米淀粉)与高水分饲料油菜混合青贮,青贮45 d后进行感官评定并测定营养成分、pH、有机酸含量等。结果表明,
    添加各碳水化合物原料均可以显著降低油菜的含水量至70%以下。油菜添加上述碳水化合物青贮后,可改善青贮
    感官品质,显著提高乳酸含量,降低pH;其中,玉米粉与油菜混合青贮后因感官评分高、乳酸含量最高且氨态氮含量
    最低,被认为效果最佳。

  • 栽培生理
    朱芸, 闫金垚, 丛日环, 鲁剑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两种轮作体系中水稻生长的差异,分析油菜作为良好茬口的原因,以秸秆
    在土壤中腐解的溶液为材料,研究多熟种植体系对后作水稻的增产趋势。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包括秸秆类
    型、添加液类型和秸秆浓度三种因素,其中秸秆类型为油菜、小麦秸秆,添加液类型为蒸馏水和营养液,秸秆浓度分
    别为空白对照(0 g/L)、低浓度(1 g/L)、中浓度(5 g/L)和高浓度(20 g/L),对应田间秸秆还田量0 kg/hm2、1500 kg/hm2、
    7500 kg/hm2和30 000 kg/hm2。结果表明,秸秆类型、添加液类型及浓度对水稻发芽无显著影响,而对水稻幼苗生长
    具有显著改变。秸秆浓度为1和5 g/L时,蒸馏水作为添加液条件下,油菜秸秆处理的水稻幼苗干重较小麦秸秆处
    理显著提高10.7%~44.4%;以营养液作为添加液时,油菜秸秆处理的水稻幼苗干重比小麦秸秆处理高2.2%~12.1%。
    与蒸馏水作为添加液相比,营养液处理的稻苗干重极显著增加,增幅达53.7%~130.0%。不同秸秆浓度培养液间以
    5 g/L时水稻幼苗干重和株高达到最大。蒸馏水作为添加液时,水稻幼苗养分积累量与干重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其
    中氮积累量间的差异最为显著;而以营养液作为添加液时,仅在播种后第12 d,5 g/L秸秆浓度培养液处理的水稻幼
    苗氮、钾积累量表现出显著差异。与蒸馏水作为添加液相比,营养液处理的稻苗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增加了2.0~
    3.0倍、1.0~2.0倍和1.4~1.7倍。水稻幼苗氮、钾积累量均以秸秆浓度为5 g/L时最高,磷累积量差异不大。与营养液
    相比,蒸馏水作为添加液时,油菜与小麦秸秆浸出液敏感指数差异更大。油菜和小麦两种秸秆,它们的浸出液均能
    促进水稻幼苗生长,油菜秸秆浸出液对水稻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显著强于小麦。

  • 栽培生理
    李心昊, 李俊, 刘丽欣, 王方, 郝睿, 王天尧, 张春雷, 马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直播方式在长江中下游得到广泛运用,为因地制宜地制定高产稳产栽培措施,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直播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选取江西宜春、湖北荆州、安徽六安3个试验点,以中
    双11号、中油杂12号为材料,设置3个密度(1.3×105·hm-2、2.6×105·hm-2、5.2×105·hm-2 和2个施氮水平(N1 90 kg·
    hm-2;N2 18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密油菜产量显著增加,高密比低密平均增产25.6%,比中密平均增产
    10.8%。与N2相比,N1条件下3个试点油菜产量分别降低25.9%、36.9%和28.9%。油菜产量均通过单位面积分枝
    数、单位面积主枝数和分枝角果数的提高实现增产,且单位面积分枝数与单位面积主枝角果数和单位面积分枝角
    果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改变密度(或者增密至5.2×105·hm-2)对油菜籽粒含油量、芥酸、硫苷和粗蛋白含量没
    有显著影响,适当减施氮肥(如在低氮的荆州和六安)能增加含油量、硫苷,减少粗蛋白。不同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
    下植株性状的综合得分差异显著,油菜植株性状综合评价指标为:地上部干物质重>单位面积角果数>分枝数>千粒
    重>主枝有效长>每角果粒数>含油量。

  • 栽培生理
    元晋川, 王威雁, 赵德强, 侯玉婷, 吴伟, 刘杨, 温晓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关中平原地区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分析不同
    茬口,包括休闲茬口(FW)、大豆茬口(SW)、毛苕子茬口(HW)和玉米茬口(MW)对冬油菜土壤养分含量、地上部干
    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磷养分吸收积累、产量构成因素以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冬油菜生产适宜的前茬作物,为加强冬
    油菜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休闲茬相比,大豆茬、毛苕子在冬油菜关键生育时期土
    壤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中以大豆茬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明显,而玉米茬各土壤养
    分含量均有所下降;大豆茬、毛苕子茬冬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休闲茬分别提高26.05%、13.12%,玉米茬下降
    2.74%;氮素积累量较休闲茬分别提高30.86%、14.86%;磷素积累量较休闲茬分别提高37.03%、20.35%,玉米茬氮、
    磷素积累量较休闲茬降低12.76%、3.48%;与休闲茬相比,大豆茬、毛苕子茬冬油菜籽粒产量显著提高29.48%、
    17.77%,玉米茬与休闲茬冬油菜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茬、毛苕子茬增产归因于土壤养分、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磷养分积累量以及单株角果数的增加。因此,在关中平原地区,大豆、毛苕子是冬油菜生
    产适宜前茬作物,而大豆是提高冬油菜籽粒产量、氮磷养分积累的理想前茬作物。

  • 栽培生理
    汪瑞清, 吕丰娟, 林洪鑫, 张志华, 袁展汽, 魏林根, 肖运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低氮条件下红壤旱地秋芝麻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2016年-2017年在进贤县和南昌县开展
    试验,研究6个密度(D1-15.0、D2-22.5、D3-30.0、D4-37.5、D5-45.0和D6-52.5 株/m2)对秋芝麻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
    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南昌县试验点D1和D2的单株蒴果数较D4显著增加18.32%和20.27%,其它
    处理的每蒴粒数较D3显著增加15.92%~25.04%;随着密度的增加秋芝麻产量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2016年进
    贤点密度为D6时产量较D1显著增加40.78%,2017年进贤点为D2和D6时产量较D3显著增加18.00%和16.74%,2017
    年南昌点为D2、D5 和D6 的产量较D3 显著增加32.86%~44.15%。D2、D5、D6 的产量平均值较D1 显著增加20.66%~
    26.82%。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着芝麻生长发育都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因此,秋芝
    麻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2.5株/m2或45.0~52.5株/m2,才能够构建合理冠层,达到高产效果。

  • 栽培生理
    谢亚萍, 吕忠诚, 王利民, 张建平, 宋满刚, 史学芬, 赵玮, 赵利, 李闻娟, 齐燕妮, 党照, 杨婷, 王斌, 雷康宁, 剡斌, 崔政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适用于灌区胡麻高产优质生产的密度和氮肥施用量,以内亚9号为材料,于2017和2018年连续两
    年进行田间试验,分析播种密度与氮对胡麻籽粒木酚素及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其产量的影响。播种密度分别为3.0×
    106、6.0×106和9.0×106粒每公顷,现蕾前结合灌水进行的氮肥追施量分别为每公顷0、16、32和48 kg氮。结果表明:
    在同一播种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增加;在同一施氮情况下,随播种密度增加,籽粒产量提高。随氮肥增
    加,油酸含量减少,亚油酸含量增加。随密度增加,亚麻酸含量也显著提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和氮对油酸
    含量影响显著;密氮互作对木酚素含量影响显著。相关性结果显示,籽粒木酚素、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两两显著正
    相关。综合考虑增产增效和胡麻籽粒特殊品质,灌区种植胡麻的推荐播种密度为每公顷6.0×106粒,追施氮16 kg·
    hm-2。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史志丹, 宋培玲, 郝丽芬, 皇甫海燕, 燕孟娇, 杨永青, 吴晶, 赵丽丽, 李子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及扩展过程,利用绿色荧光蛋
    白(GFP)标记的黑胫病菌株接菌油菜叶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菌株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结果
    表明,接种油菜叶片7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长出芽管;17 h后,芽管侵入气孔;24 h后,分生孢子全部萌发;36 h后萌
    发的芽管形成菌丝;120 h后,菌丝在叶片表皮细胞间隙蔓延,并侵入叶肉细胞。13 d后,菌丝侵入茎部皮层组织;
    15 d后,菌丝在皮层细胞间隙蔓延,并侵染至茎表皮;21 d后,菌丝侵染至维管组织;23 d后,菌丝侵染至茎韧皮部;
    25 d后,茎导管被侵染,并向木质部扩展。本研究发现的L. biglobosa 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可为油菜与黑
    胫病菌互作的研究、黑胫病致病机理及防治提供参考。

  • 土肥植保
    宋培玲, 皇甫海燕, 史志丹, 燕孟娇, 郝丽芬, 皇甫九茹, 贾晓清, 郭晨, 杨永青, 李子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油菜黑胫病菌遗传转化技术体系,以携带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pCH-sGFP
    为载体,农杆菌LBA4404为介体,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分生孢子进行转化。油菜黑胫病菌的最佳转化体系为:分生孢
    子浓度106个/mL,农杆菌OD600值0.6,乙酰丁香酮浓度200 μmol/mL,pH 5.8,25℃,共培养4 d,获得120~161个转化
    子。随机选取26个转化子连续培养5代能够稳定遗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 表达的菌丝和孢子可见绿色荧光。
    PCR鉴定发现T-DNA 已整合进油菜黑胫病菌基因组中,Southern blot鉴定发现T-DNA以单拷贝的形式插入黑胫病
    菌中,转化子均能够稳定遗传。建立油菜黑胫病菌遗传转化体系为该病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和功能基因分析奠定了
    基础。

  • 土肥植保
    杨永青, 宋培玲, 燕孟娇, 郝丽芬, 连海飞, 李秀萍, 莎娜, 史志丹, 赵丽丽, 李子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对68株油菜核盘菌的戊唑醇室内敏感性进行了试验。同时通

    过室内诱导获得抗药性突变株,并分析了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能力及戊唑醇靶标酶基因,为戊唑醇的应

    用及其抗药性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8年从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采集的68株油菜核盘
    菌对戊唑醇的EC50值(有效抑制中浓度)介于0.405~2.942 μg/mL之间,其中73.5%的菌株EC50值分布于1.0~1.8
    μg/mL,且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表明受试核盘菌对戊唑醇敏感。通过紫外加药剂联合诱导获得4株戊唑醇
    的抗药性突变株,其抗性倍数分别为2.6、2.9、3.1、4.7,属于拮抗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
    和产菌核能力均显著性降低,说明突变株的环境适合度较低,不易在田间广泛流行;对抗性突变株的戊唑醇靶标酶
    基因CYP51 序列分析得出,其中一株抗药性突变株HN-6R2中CYP51 基因编码的第244个氨基酸由赖氨酸突变为
    谷氨酸,说明该突变株对戊唑醇的抗性可能与K244E氨基酸突变有关。

  • 土肥植保
    代玥, 闫伟棋, 姜雪, 杨新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镰孢菌是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常见病原菌,传统检测病原镰孢菌的方法存在操作繁琐、时间长、成本高和
    效率低等缺点,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翻译延伸因子序列(EF-1α)建立了检测镰孢菌
    (Fusarium species)的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了多重PCR体系灵敏度,模拟侵染样本验证多重PCR技术的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扩增片段的大小区分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灵敏度检测显示,最低检测基因
    组DNA浓度达1×10-4 ng/μL;模拟侵染样本实验表明,使用镰孢菌和大豆基因组混合样本作为模板,在DNA浓度为
    100 ng/μL时仍能准确检测出目的条带。因此。以翻译延伸因子序列为靶标建立的多重PCR技术,能够灵敏、特异
    性地检测出该四种镰孢菌,可在复合侵染引起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中准确检测。

  • 土肥植保
    常小丽, 王对平, Muhammad Naeem, 李红菊, 武晓玲, 雍太文, 杨文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套作大豆种腐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对于防治大豆种腐病,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于2016~2018年从四川仁寿、崇州、南充等地收集大豆种腐病的病籽粒,通过组织分离与纯化,基于形态特征、rDNA
    ITS和EF-1α 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鉴定四川套作大豆种腐病的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70株菌株
    被鉴定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亚洲镰孢菌F. asiaticum、大豆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和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 phaseolorum var. caulivora,分离频率分别为62.86%、21.43%、10%、4.29% 和
    1.43%。致病性检测表明,各代表菌株均能够侵染套作大豆南豆12,引起种子腐烂,发芽率降低,芽长变短,且以F.
    asiaticum 和D. phaseolorum 接种后菌丝覆盖面积、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镰孢菌属Fusarium
    spp.和间座壳属Diaporthe spp.是四川套作大豆种腐病的致病菌,为大豆抗种腐病品种选育及病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 分析测试与加工
  • 分析测试与加工
    王萌, 柴保中, 奚钊, 万楚筠, 李念祖, 陈文超, 万霞, 黄凤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油料饼粕简单直接的低值化应用已经无法满足产业的需求,如何将其合理转
    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固体发酵技术由于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而备受关注。近
    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油料饼粕的特性,利用高通量筛选、代谢工程和人工诱变等方法获得了大量能够有效
    利用油料饼粕的微生物,以合成高附加值微生物代谢产物,如酶、抗生素、多不饱和脂肪酸、多肽等。本文综述了固
    体发酵技术在油料饼粕合成高附加值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微生物种类、油料饼粕种类和营养
    特性、发酵工艺、以及高附加值产物分类等,讨论了固体发酵技术在油料饼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油料饼粕等一
    大类农业副产物的高值化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展望。

  • 分析测试与加工
    杜卓霖, 郭亮, 鲁少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重要工业原料芥酸(C22:1)的来源作物,从空间分布的角度解析油菜种子中芥酸积累的机制,为高
    芥酸油菜育种提供新方法。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以芥酸含量为26%的甘蓝型油菜皖油12
    为材料,分析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 TAG)在种子的外子叶、内子叶及胚轴中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C58、C60和
    C62类型的TAG主要富集在种子的子叶(包括外子叶和内子叶),而C原子数小于58的TAG则主要富集在胚轴中
    (除TAG-54:2、TAG-54:3和TAG-56:2 ~ TAG-56:5无分布差异)。分析开花后38 d种子外子叶、内子叶及胚轴中基
    因FAE1(fatty acid elongase 1)的表达量,发现FAE1 在外子叶和内子叶中的表达量分别是胚轴中的约10倍和20倍。
    结果表明,种子不同部位FAE1 表达量的差异是影响含芥酸TAG在种子中分布的主要因素。

  • 分析测试与加工
    王超, 匡列琼, 潘昱颍, 顿小玲, 王新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测定出油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国标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效、准确测定新鲜油菜维生素C含量
    的方法。结果表明:维生素C在测定范围内峰面积与标准液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油菜维生素C
    含量测定的回收率为97.97%~101.40%,相对标准偏差RSD仅为1.84%,说明用该方法重现性良好,具有快速准确、
    稳定可靠等特点。贮藏温度越低,维生素C降解的速度越慢,用液氮贮藏样品更有利于维生素C的保存和精准鉴
    定;利用液氮冷冻并研磨样品更有利于样品中维生素C的提取,测得油菜中维生素C含量与仅均质化处理相比平均
    增加了约16%;液氮中贮藏的样品在不同时间下测定其维生素C含量并无显著变化,测得维生素C含量的RSD均小
    于2%。利用此方法可以测定较长时间保存样品中的维生素C,可满足高通量、高准确率的要求,有利于油菜的菜用
    营养和育种研究。

  • 分析测试与加工
    叶佳丽, 江海霞, 郭栋良, 闫文亮, 杨亮杰, 黄丽丽, 陈大伟, 李恭泽, 谢丽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油用亚麻营养品质检测方法,提高育种效率,利用无损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定量分析亚麻籽粒蛋白
    质、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初步探讨蛋白质、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相关性。以具有代表性的200份亚麻籽为研究对
    象,采集近红外光谱,使用偏最小二乘法和净分析信号光谱预处理建立了蛋白质、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近红外模
    型。结果表明:亚麻籽蛋白质、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建模标准偏差分别为0.7526、0.5943和0.1483;建模相关系数分
    别为0.9784、0.9969和0.9943;预测平均偏差分别为-0.2441、1.2271和0.0521;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2.7896、8.2459
    和1.0163;外部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7、0.8885和0.9659;200份亚麻种质蛋白质、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符合正
    态性检验;相同环境木酚素与亚麻酸含量均呈现正相关、木酚素与蛋白质含量均呈现负相关、亚麻酸与蛋白质含量
    呈现负相关。使用模型,从863份亚麻种质资源库中筛选出亚麻酸70%以上种质12份,蛋白质含量低于10%以下
    种质8个,木酚素含量高于10%种质11份。本研究将为亚麻重要品质性状改良提供技术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