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产业经济
  • 产业经济
    严茂林, 施文华, 周晓亮, 张志丹, 张洋, 吴成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我国油脂产业安全状况,重点分析进口来源地的集中度,以大豆、油菜籽两大植物油料和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五种植物油脂为例,测算进口依赖性和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植物油料方面,大豆、油菜籽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度在下降,对单一国家的进口依赖性较低,进口可靠性较高,2020年二者的产业安全指数均大于80,处于危机状态。植物油脂方面,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度在下降,对单一国家的进口依赖性较低,进口可靠性较高,而葵花籽油和棕榈油的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对单一国家的进口依赖性较高,进口可靠性较低;2020年豆油、花生油的产业安全度指数分别为60和68,处于不安全状态,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的产业安全度指数均大于80,处于危机状态。我国总体植物油料油脂的产业安全问题十分严峻。据此给出对策建议:适度扩大油料种植面积、培育优质种质资源、提高机械化水平、健全国内供应链体系、利用地缘政治优势和已建立的良好的国际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深化进口合作、鼓励有实力的农企拓展国际原料基地及供应链。

  • 产业经济
    唐晶, 刘成, 喻璨聪, 陈雪婷, 冯中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我国油菜生产受化肥过量投入的影响,基于1991-2019年全国15个油菜主产省(市)的成本收益数据,通过比较化肥在油菜生产中的边际产品价值与化肥价格的比值,从油菜种植户利润最大化视角出发,对我国油菜生产的过量施肥程度进行评价,估计我国油菜生产的化肥减量任务与潜力,以期为促进我国油菜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油菜生产的化肥产出弹性为0.1255。1991-2019年我国油菜生产平均过量施肥程度为25.5%。“十三五”期间,我国油菜生产的化肥投入虽然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水平,但尚且处于历史低位。若实现经济意义上最优化肥投入,1991-2019年我国油菜生产可累计减少化肥施用1090万吨。基于上述结果,本文从政策层面得出如下启示:(1)明确油菜生产的化肥减量任务,优化油菜化肥施用顶层设计方案;(2)完善有机肥、配方肥专项补贴制度,扩大有机肥、配方肥在油菜生产中的推广应用范围;(3)加强基层施肥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提高油菜种植户认知水平和科学施肥能力。

  • 产业经济
    施文华, 严茂林, 周晓亮, 张洋, 吴成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使用2000-2020年的全球葵花籽油贸易数据,构建世界葵花籽油贸易的整体网络,分析全球葵花籽油贸易的演变特征及对中国葵花籽油贸易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2000-2020年全球葵花籽油贸易整体网络密度和互惠性分别提升了2.1%和4.4%,贸易伙伴国间的直接交易路径逐年缩短,整体网络联系愈发紧密;俄罗斯、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土耳其保持着全球葵花籽油贸易核心国地位,乌克兰和中国的贸易地位不断提升;中国葵花籽油进口规模近十年来快速增长,贸易逆差不断扩大,面临较大贸易风险。据此建议,应着手提升我国在葵花籽油国际贸易中的协调控制能力,发挥在全球葵花籽油贸易市场中的枢纽作用,一方面深化同俄罗斯、乌克兰等核心国的合作,另一方面主动拓展朋友圈,增加从土耳其、阿根廷等其他出口国的进口,打造更为多元高效的葵花籽油贸易网络。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涂玉琴, 辛佳佳, 张洋, 张南峰, 戴兴临, 涂伟凤, 汤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油菜无限花序导致花期长和角果成熟不一致,是影响机械化收获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性状的基因挖掘对油菜的遗传改良、培育适合油菜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突破油菜机械化生产的瓶颈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一个自然变异产生的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突变体Y69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中双11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在群体中挑选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的单株各20 株构建混合池,对混合池和亲本开展 20×和 10×覆盖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别筛选出277 679个SNP和302 625个InDel多态性位点,用于有限花序性状的全基因组定位。利用△SNP-index方法关联分析,共筛选到892个多态性标记位点,涉及683个基因,分布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A09、A10和C09 3条染色体上的6个关联区间,其中C09 染色体上的关联区间峰值最高。通过拟南芥基因组同源序列比对,结合基因功能注释以及序列差异分析,候选基因预测位于A09和C09染色体上的关联区间内包含6个候选基因,分别为BnaA09g34410D、BnaA09g37880D、BnaA09g38520D、BnaC09g40470D、BnaC09g40480DBnaC09g49710D,其中,BnaA09g34410DBnaA09g37880DBnaC09g49710D根据基因注释参与花发育和开花时间的控制参与花发育和开花时间调控,且位于C09染色体上的3个基因存在等位变异,推测为控制该有限花序性状变异的关键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油菜有限花序后续的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何雨琦, 余坤江, 李远红, 王倩, 杨旭, 王显亚, 田恩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矮化育种是解决油菜丰产、稳产、适宜机械化栽培重要途径之一。为进一步分析油菜株高调控的动态特征,寻找发育阶段的株高相关QTL,以一个由189个重组自交家系组成的甘蓝型油菜群体为材料,测定群体在2020年贵阳环境下5个生长阶段的株高净增长量和成熟期最终株高,分析表型变异和相关性,基于已构建的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定位QTL,并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阶段特异性表达的QTL,通过基因注释初步筛候选基因。结果表明,5个生长阶段群体的株高增长量均存在较大变异;株高增长量以前期(即进入抽薹期后的第一周)最大,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每个生长阶段株高净增长量都与前一个阶段呈显著正相关。在5个发育阶段共检测到60个QTL,包含4个主效QTL,8个QTL分别在两个不同生长阶段稳定表达,其余QTL只在某一个生长阶段特异性表达。在成熟期鉴定共到6个QTL,包含1个主效QTL。比较分析发现,成熟期的6个QTL在5个发育阶段并未检测到。本研究鉴定的5个主效QTL未曾报道。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初步筛选到15个株高相关候选基因。这些结果期待能有利于深化对株高发育的认识,为培育半矮秆油菜新品种提供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张娜, 武军艳, 祁伟亮, 马骊, 曾瑞, 陶肖蕾, 杨雯昕, 刘丽君, 李学才, 杨刚, 孙万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甘蓝型冬油菜VDAC1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功能,以弱抗寒性甘蓝型油菜天油2288和强抗寒性甘蓝型油菜16NTS309为材料,分别以天油2288和16NTS309的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BnVDAC1基因CDS区。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两基因编码区氨基酸数目都为276,等电点分别是7.28和8.46,是稳定性蛋白(<40为稳定),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都是由β-折叠环绕组成两个β-桶状结构。构建pBI121-BnVDAC1-GFP融合表达载体,进行烟草叶片亚细胞定位发现,BnVDAC1主要定位于线粒体或质膜。联系定量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下两个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叶片相对含水量、H2O2和O2?-含量有差异,且与BnVDAC1的表达量有相关关系,BnVDAC1基因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异性和组织表达特异性。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窦玲, 郝青南, 杨中路, 陈水莲, 王贤智, 单志慧, 周新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裂荚是导致大豆机收产量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育种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抗裂荚基因pdh1为标记,对2021-2022年国家长江中下游区域联合鉴定品种进行分布鉴定。结果表明:105份试验品种中有56份品种含有pdh1基因,pdh1集中分布在粒用型中早熟组夏大豆品种中,占到夏大豆总数的91.4%。基因pdh1在参试品种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育成地域特点,由黄淮和东北地区(包含辽宁、安徽、河北、河南、江苏、山东)选育的大豆品种有82.3%含有pdh1,而在南方地区(包含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浙江)选育的品种中,pdh1含有率仅有11.6%。可以认为,抗裂荚基因pdh1在东北、黄淮地区育种中已得到有效利用,在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该地区高温、高湿气候可能是影响田间抗裂荚选择的主要原因。采用分子鉴定辅助选择将有助于提高南方地区抗裂荚育种的效率。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黎婷, 王家琪, 霍卫聪, 吴金锋, 彭佳师, 周定港, 严明理, 张大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对重金属有一定的耐受和积累能力,NRAMP(natural resistance 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天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蛋白参与金属离子的吸收和转运,在植物应对重金属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6个拟南芥NRAMP同源基因为参考,从芥菜型油菜中鉴定出18 个BjNRAMP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定位在12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BjNRAMP基因分属两个进化枝,其基因拷贝数目相比拟南芥增多可能是由于芥菜型油菜基因组三倍化所导致。对芥菜型油菜在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根和叶的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BjNRAMP基因的表达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其中BjNRAMP1.4基因在镉浓度为30 mg/kg胁迫下在根中被诱导表达;BjNRAMP2.2基因在镉浓度为10 mg/kg胁迫下在叶片中被诱导表达,而在根中的表达则受到抑制。克隆上述基因并转化至酵母,结果表明过表达BjNRAMP1.4可显著提高镉敏感型突变体酵母对镉的耐受性,而过表达BjNRAMP2.2提升作用有限,不及BjNRAMP1.4。本研究将为研究芥菜型油菜NRAMP基因家族成员结构以及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马胜男, 张浩然, 王悦, 张煦杭, 黄亚娸, 王江旭, 胡振帮, 辛大伟, 陈庆山, 王锦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根瘤固氮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必不可少的氮源。根瘤菌III型效应因子是大豆与根瘤菌共生体系建立过程中重要的信号分子。本研究以根瘤菌HH103 III型效应因子NopAA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其基本信息,利用三亲杂交构建NopAA突变体,并利用Southern blot对突变体进行鉴定。表达分析发现,NopAA突变显著降低了大豆免疫相关基因PR1的表达;在根瘤成熟之后,根瘤菌依旧能够表达NopAA。最后通过结瘤能力鉴定,发现NopAA突变能够显著抑制根瘤的产生。该研究为揭示根瘤菌III型效应因子NopAA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大豆农业生产过程中共生固氮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齐飞艳, 石磊, 孙子淇, 郑峥, 苗丽娟, 田梦迪, 张忠信, 黄冰艳, 董文召, 张新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栽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连续开花亚种和交替开花亚种的开花时间、分枝模式和分枝数量均不同,这与PEBP蛋白家族基因时空表达差异有关。本研究从花生品种豫花25号的幼嫩腋芽组织中克隆到AhTFL1基因,属PEBP基因家族,比对参考基因组显示其位于18号染色体。AhTFL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543 bp,编码180个氨基酸,拥有PEBP蛋白家族的保守的D-P-D-x-P和G-x-H-R结构域,91、115、145、147和159位的氨基酸与拟南芥TFL1保守的His88、Glu112、Ser142、Asp144和Asp156残基相同,系统进化树显示其属于TFL1-like亚家族。基于AhTFL1基因与拟南芥TFL1基因序列同源,所以利用拟南芥tfl1突变体进行功能互补试验验证其功能。35S::AhTFL1互补拟南芥tfl1突变体表现为主茎增高、侧枝变长、荚果数增加、主茎侧枝数增多、莲座侧枝数减少,基本恢复至野生型性状。转化拟南芥野生型和tfl1突变体的35S::AhTFL1阳性株系都表现开花延迟,说明AhTFL1基因功能为促进营养生长,延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魏广伟, 阳慧怡, 王敏, 沈庭海, 杨茜, 王小慧, 苏如奇, 方圣, 吴自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不同生态条件下黑芝麻品种木脂素含量的丰产性、适应性和稳定性,以42个黑芝麻品种为材料,在江西省3个不同土壤肥力试点进行多年多点试验,通过联合方差分析、GGE(genotype + genotypes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双标图等方法,对不同黑芝麻品种的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鄱阳试点芝麻素平均含量最高(1.92 mg/g),进贤试点芝麻素平均含量最低(1.73 mg/g);农大试点芝麻林素平均含量最高(2.88 mg/g),进贤试点芝麻林素平均含量最低(1.86 mg/g)。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芝麻品种的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存在着显著差异性,且受环境(E)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影响显著。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G1和G15为高芝麻素稳定品种,G10芝麻素含量在多个环境中最高,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G2、G3和G40为高芝麻林素稳定品种,G2芝麻林素含量在鄱阳和农大2个试点适应性最好,进贤试点适应性最好的品种为G11。与低芝麻素和芝麻林素类型相比,高芝麻素和芝麻林素类型品种含油率显著升高,且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据此可实现芝麻素、芝麻林素和含油率的同步改良。该研究结果为黑芝麻品种的合理布局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刘果, 吴志华, 彭彦, 尚秀华, 高丽琼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ω-3 FAD基因是α-亚麻酸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限速酶基因,通过调节该基因的过量表达,可提高植物中α-亚麻酸含量。对南美油藤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PvFAD7的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和功能分析,有利于探明南美油藤种子高含量α-亚麻酸的合成机制,为下一步利用遗传改良生产植物α-亚麻酸奠定理论基础。基于前期南美油藤种子转录组数据,从南美油藤新鲜叶片同源克隆获得南美油藤脂肪酸脱氢酶基因PvFAD7的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南美油藤不同器官(成熟叶、新叶、茎、根、果皮、幼嫩种子和成熟种子)中的表达模式,并利用亚细胞定位技术观察该基因的编码蛋白在烟草叶表皮细胞中的定位情况。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介导农杆菌遗传转化获得过表达PvFAD7基因的转基因阳性烟草植株,并对收获的种子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组分的测定。南美油藤PvFAD7基因DNA全长序列为2 222 bp,编码461个氨基酸,包括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蛋白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南美油藤PvFAD7编码蛋白与同科植物蓖麻和橡胶树同源性最高。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PvFAD7蛋白有4个组氨酸保守区,是典型的膜结合类脂肪酸脱氢酶,N端具有叶绿体转运肽特征与亚细胞定位结果一致,显示为PvFAD7蛋白定位于叶绿体。RT-qPCR的结果显示PvFAD7基因在南美油藤成熟叶和新叶中相对表达量最高,而种子中的表达量最低且两个不同时期种子中PvFAD7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1-PvFAD7并转化获得过表达PvFAD7基因的转基因阳性烟草植株,发现烟草种子亚油酸含量降低了6.40%,而α-亚麻酸、棕榈酸和含油量分别增加了0.87%、3.19%和18.09%。因此,PvFAD7为叶绿体型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催化亚油酸合成α-亚麻酸的反应中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但可能不是南美油藤种子中α-亚麻酸合成的主效基因。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胡文诗, 李银水, 顾炽明, 代晶, 谢立华, 李小勇, 秦璐, 廖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高产油菜施肥管理效率,以高产、高含油甘蓝型油菜为材料,研究其矿质养分需求,以及养分差异对籽粒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于2019-2020年油菜生长季开展盆栽试验,种植三类油菜品种:高产(H62,即华油杂62)、高含油量(Z19,即中油杂19)和对照(常规产量和含油量的H12,即华油杂12),监测它们在充足的养分供应条件下生物量和矿质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籽粒产量和含油量的改变规律。结果表明:苗期后,H62氮含量较高,氮积累量始终高于H12(7.1%~24.5%);而Z19在薹期和角果期的钾镁含量均高于H12,钾积累量分别高出31.0%和10.7%,镁积累量分别高出68.5%和15.3%,而花后氮积累量显著低于H12。不同生育期品种间微量元素积累量差异较大:苗期H62微量元素含量和积累量均低于H12,薹期锰、铜、锌、硼的积累量比H12高出14.5%~125.7%而铁积累量比H12低,花后差异不同幅度的降低;Z19的锌积累量始终高于H12,薹期5种微量元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H12,角果期铁、锰、硼积累量显著高于H12。成熟期H62产量比H12高出10.8%,而Z19含油量比H12高出30.8%;H62与Z19分别通过提高籽粒产量和含油量提高产油量。路径分析表明,薹期是影响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由氮含量的正效应主导,铁、锌含量积累量为正效应;而含油量主要受角果期影响,由角果生物量、镁含量和积累量的正效应及叶片生物量、氮含量和积累量的负效应主导。由此认为,油菜生产中,以高产为特性的油菜品种,在薹前可适当增加氮素供应以提高薹期氮含量;而以高含油量为特性的油菜品种,在花后可追施镁肥以促进高含油潜能的发挥。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曾瑞, 马骊, 武军艳, 杨刚, 张娜, 徐佳, 朱明川, 马敏, 陶肖蕾, 李学才, 刘丽君, 孙万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枯叶期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为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强抗寒的陇油7号与弱抗寒的陇油99两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对低温胁迫下(5叶期5℃~19℃、7叶期-8℃~0℃、7叶期-14℃~-4℃)表型、细胞活性、活性氧代谢及活性氧调控相关基因表达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冬前低温胁迫后,强抗寒的陇油7号较早进入枯叶期,而弱抗寒的陇油99的枯叶期较晚;低温胁迫过程中白菜型冬油菜叶片中细胞死亡数目逐渐增加,且陇油7号叶片中细胞死亡数目显著多于陇油99;未受低温胁迫前,陇油99叶片中H2O2O2?-含量显著高于陇油7号,而SOD、P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陇油7号,随陇油7号叶片开始黄化,其叶片中H2O2O2?--含量均迅速升高,叶片中H2O2O2?-含量显著高于陇油99,而SOD、P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陇油99。qRT-PCR分析表明,枯叶期早,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低,NADPH氧化酶基因表达量高;枯叶期晚,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高,NADPH氧化酶基因表达量低。结合上述结果推测:白菜型冬油菜枯叶期早晚与活性氧(H2O2O2?-)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高低有关,该结果为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枯叶的调控机理及枯叶期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万何平, 余忆, 陈敬东, 鲁金春子, 冉景鸿, 戴希刚, 文静, 傅廷栋, 沈金雄, 曾长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准确、简便高效的耐盐碱鉴定评价体系对鉴定与评价油菜种质资源耐盐碱性至关重要。为建立油菜耐盐碱评价体系,筛选耐盐碱油菜种质,以中国各油菜主产区的87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品系(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油菜水培系统,模拟盐碱胁迫条件下对其苗期抗性进行了鉴定与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盐碱胁迫下油菜植株的完全展开绿叶数量可作为有效区分不同油菜耐盐碱性的可靠指标。通过对完全展开绿叶数进行分级,可将所测定的87份油菜资源分为0~III共计4个耐盐碱等级,其中,筛选获得7份抗性等级为III级的耐盐碱油菜资源。本研究结果为油菜耐盐碱遗传研究与育种改良提供了技术和种质资源支撑。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范元芳, 鲜东锋, 杨梅, 杨秀燕, 项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种皮颜色大豆种质的叶片光合特性,结合其产量潜力以筛选高光效优异种质。以11份不同种皮颜色的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在大田环境下不同种质的光合参数,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光合参数在不同大豆种质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12个光合参数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4%~10.5%,其中气孔导度(gs )、蒸腾效率(TE)和光适应下有热耗散存在时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 )的变异程度较大。净光合速率(A)与瞬时羧化效率(CE作用光存在时PSII实际的光化学量子效率(PhiPS2电子传递速率(ETR)和CO2同化的量子效率(PhiCO2 )显著正相关(P< 0.05)。聚类分析将这些种质划分为三类:第Ⅰ类包括1个材料S26,其A、gs、CE、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PhiPS2ETR均处于最高水平。筛选出红色种皮S26、绿色种皮S94、S100和褐色种皮S62等4份光合特性较优的大豆种质,具有较高的A、gs、ETRFv'/Fm'。供试材料的产量差异与光合特性基本一致,与Ⅲ类的大豆种质相比,Ⅰ类、Ⅱ类中的大豆种质具有较优的光合性状,同时在产量方面表现最优。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胡国玉, 夏英萍, 杜祥备, 陈金华, 李杰坤, 王大刚, 吴倩, 王维虎, 杨勇, 黄志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近年安徽省大豆生产的平均单产水平(1500 kg/hm2);高产年份7月下旬(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低于低产年份相同时间段气温,且没有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以及日平均气温超过30℃的高温天气;高产年份7月中旬和7月下旬的平均降雨量大于低产年份同时间段降雨量;试验期间发生秋旱的概率9月上旬>8月下旬>8月中旬;因气候及病虫害的影响,有11.1%试验点次没有获得有效的试验结果,不同年份中,最低产试验点产量比年度平均试验产量减产13.6%~36.3%。多变的过渡性气候及病害频发是影响安徽省大豆产量的主要原因。7月下旬的高温天气及9月上旬的秋季干旱是安徽省大豆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发生在大豆花期的高温可能是本地区大豆“症青”发生的诱导因子之一。安徽省大豆增产需要从提高品种耐逆性、优化种植技术及完善水利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厉广辉, 郭鑫, 孙艳斌, 张伟男, 赵慧玲, 赵红军, 王兴军, 付春, 赵传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青素等黄酮类物质,既是人体所需的营养保健成分,也是介导植物适应逆境胁迫的重要代谢物。以3个不同种皮颜色的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在苗期以150 mmol/L的NaCl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植株性状、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分析不同品种的抗氧化能力和耐盐性。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了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3个品种的耐盐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济花黑1号、济花红1号、远杂9102。与远杂9102相比,济花红1号和济花黑1号MDA含量相对较低。盐胁迫显著提高了济花红1号和济花黑1号根系的SOD、P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济花红1号和济花黑1号根系类黄酮含量和在盐胁迫下的相对值大于远杂9102。相关分析表明,相对类黄酮含量和MDA含量与耐盐系数显著相关,类黄酮与SOD活性、MDA含量、株高和叶面积相对值极显著相关。盐胁迫引起济花红1号和济花黑1号类黄酮大量积累,激活了抗氧化保护能力,可有效降低MDA的积累,减轻氧化损伤,缓解盐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筛选和推广耐盐碱的彩色花生提供了依据。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张俊, 陶群, 崔亚男, 张朋磊, 张曼, 韩锁义, 郝西, 刘娟, 高伟, 董文召, 臧秀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夏播种植模式对高油酸花生品种豫花37号的生殖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豫花37号为材料,采用6种不同的夏播种植模式,调查并分析不同处理开花动态、荚果发育动态、产量及品质构成等。研究结果表明,相较麦套种植,夏直播花生虽生育期较短,但由于温度高,生育进程加速,开花早、花量大、荚果充实快。夏直播起垄覆膜和夏直播起垄播种出苗后12 d喷施液态膜处理的单株日开花量峰值分别为7.56朵/株·日、6.96朵/株·日,均高于麦套种植,其开花量可达148.45和126.47朵/株,高于麦套或与麦套相当。夏直播起垄覆膜和夏直播起垄播种出苗后12 d喷施液态膜处理的基豆和先豆分别在35 d、42 d左右达到最大并开始充实,比麦套种植提前7 d左右。夏直播起垄覆膜产量最高,2019年、2020年相比麦套分别增产5.36%、3.07%;夏直播起垄播种出苗后12 d喷施液态膜2019年产量相比麦套增产3.25%,2020年基本与麦套产量持平。因此夏直播花生如能采用起垄覆膜种植或出苗后喷施液态膜,则可实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加速荚果充实,保证产量和品质。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曾宁波, 张诗慧, 董露琳, 傅惠林, 穆青, 李林, 刘登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是喜钙作物,南方红黄壤属酸性土壤且钙元素流失严重,种植花生会造成空壳、减产等问题,石灰(氧化钙)常用作补钙肥料。为探讨施用石灰钙对红壤瘠薄旱土花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优化花生生长条件,以3种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大粒品种湘花2008、中粒品种湘花55、小粒品种蓝山小籽)为试材,采用土柱栽培法,设置施钙(生石灰)与不施钙(对照)两个处理,对花生主要生育时期0~20 cm耕层和根际土的5种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花生生育期发展,土壤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峰值都出现在生长旺盛期即花针期或结荚期;施石灰对3种类型花生全生育期耕层土和根际土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幅大于耕层土壤;耕层和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增加;施钙提高了大、中粒型花生品种土壤蛋白酶、脲酶活性,却降低了土壤蔗糖酶及磷酸酶活性;小粒型花生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则大幅提高,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平均增幅虽然低于对照组,但生育后期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仍高于对照以及大、中粒品种,施钙可以增强花生抗氧化能力;可以促进花生植株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降低植株主茎高和侧枝长,增加各粒型的饱果数、饱果重及单株生产力,施钙量相同时大、中粒型花生单株生产力增幅较小,说明大、中粒型花生比小粒型花生需钙量更多。因此,南方红壤旱地花生施用石灰,对各粒型花生不同土壤酶活性及产量有较大调控作用,为花生高产栽培、品种选育以及种植布局奠定基础。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刘学锐, 韩金玲, 秦保平, 孙伟明, 王健, 李向岭, 崔旭蕾, 吕天蕊, 杨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冀东地区夏播花生品种,主要从产量和品质两方面研究15个早熟花生品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5个品种生育天数105~109 d,花育9515和四粒红生育天数为105 d。花育9515百果和百仁重最高,大白沙171和冀花11号出仁率和饱果率较高,3个品种荚果和籽仁产量也较高。大白沙171、冀花11号、花育9515和四粒红4个品种鲜果产量较高。筛选出的脂肪、蛋白、油酸、氨基酸和糖含量高的花生品种分别为青花6号、花育23号、大白沙171、豫花40号和白沙308;鲁花14号、花育9515和四粒红;冀花11号;黑1732、花育9515、潍花8号和四粒红;四粒红、阜花27和黑1732。荚果与籽仁产量和饱果率、百果与百仁重均呈显著正相关;千克果数与饱果率和百果重、氨基酸与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产量和品质26个性状分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9.81%,依次反映的是蛋白质、氨基酸组分含量、脂肪酸组分含量、饱果率和出仁率信息。依据5个主成分得分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15个品种分为4个类群。综上,冀东地区夏播花生具有高产潜力,籽仁脂肪、可溶性糖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但蛋白质、油酸、赖氨酸含量和油/亚比微幅降低,可通过优化栽培措施提高,且该地夏播花生播种时间不应晚于6月25日。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邹狮, 严君, 高瑞敏, 邹文秀, 陆欣春, 陈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大豆结瘤固氮能力,提升产量和品质,同时对于减少农业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不同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高油大豆结瘤固氮、酰脲、产量、脂肪及异黄酮含量的影响,明确高油大豆根瘤数量、固氮酶活性、酰脲与产量、脂肪及异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为高油大豆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在V2期(主茎第2节三出复叶全展期)和R1期(始花期),施用不同量0(CK),5 mg N/kg土(LN)和100 mg N/kg土(HN)的氮肥,测定大豆R2期(盛花期)和R5期(鼓粒始期)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固氮酶活性和酰脲含量,及成熟期时大豆籽粒产量、脂肪及异黄酮含量。不同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大豆结瘤和固氮能力均有显著影响。不论是V2期还是R1期施氮均降低大豆根瘤干重和数量。与CK处理相比,V2期HN处理大豆根瘤数量和干重在R2期分别下降了69.6%和88.4%。固氮酶活性和酰脲含量则均以LN处理最高,V2期和R1期施氮,LN处理在R5期的固氮酶活性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28.5%和18.2%。大豆籽粒产量和脂肪含量均以LN处理最高,而异黄酮含量则以CK处理最高;其中LN处理籽粒脂肪含量较CK处理增加了1.7%~2.0%,HN处理异黄酮含量较CK处理降低了5.2%~11.2%。结构方程结果表明,施氮量负向调控脂肪含量,间接影响大豆产量;并负向调控根瘤数量,间接影响籽粒异黄酮含量。V2期施用氮肥更有利于高油大豆固氮和籽粒产量的提升,而R1期施用氮肥更有利于籽粒脂肪含量的增加;此外施氮量需要控制在5 mg N/kg土为宜。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宋万朵, 晏立英, 于东洋, 康彦平, 陈玉宁, 淮东欣, 王志慧, 王欣, 罗怀勇, 雷永, 廖伯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我国花生白绢病病原菌株的致病力差异,本文对分离自不同地域的39个代表菌株进行了田间、室内(离体主茎、侧枝和叶片)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对花生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田间接种花生植株与室内接种离体主茎、侧枝和叶片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同一菌丝融合群的菌株对花生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所揭示致病力差异,为花生白绢病的防控、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 品质营养
  • 品质营养
    王明辉, 张桂香, 任长博, 孟维国, 张炳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改善芝麻的营养,以中芝34号为研究对象,探讨萌育处理(即恒温恒湿避光培养72 h,温度35℃,相对湿度85%)对其主要营养组分(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蛋白质、脂肪)、抗营养因子(植酸)、功能组分(γ-氨基丁酸、黄酮、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与萌发前相比,萌育处理可显著提升芝麻中的总糖、还原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但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萌发处理显著降低了抗营养因子植酸的含量。同时,萌发处理后,芝麻功能组分含量明显上升,γ-氨基丁酸含量由79.16 mg/100g增加到402.99 mg/100g;黄酮、总酚的含量分别增加736.54%和723.53%。萌育后芝麻提取物对氮自由基、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离子还原能力也显著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萌发过程中黄酮、总酚含量、抗氧化能力与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呈正相关,与脂肪和植酸含量呈负相关。可见,萌育处理可有效改善芝麻的营养和功能组分含量,降低抗营养因子组分含量,提升抗氧化能力,为萌育芝麻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品质营养
    谭文玥, 许梦洋, 佟海英, 贾晓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鞘脂不仅是细胞膜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样是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核桃、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3种木本油料中鞘脂(Sphingolipids)的组成特性。采用UHPLC Nexera LC-30A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进行分离,之后用Q-Exactive系列质谱仪对3种核桃中鞘脂进行质谱分析,结合LipidSearch数据库软件和脂质分子的同位素内标进行脂质鉴定。共鉴定出40种鞘脂分子,包括25种神经酰胺(ceramide,Cer)、8种鞘糖脂(glucosylceramide,CerG1)、4种鞘氨醇(sphingosine,So)和3种鞘磷脂(sphingomyelin,SM)。三种核桃中的鞘脂均含有14种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其中,17种脂质分子可作为区分三种核桃的显著差异脂质分子。此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薄壳山核桃和山核桃的鞘脂组成更为相似,此结果与核桃的系统分类一致。本实验结果可为核桃类坚果在针对鞘脂的研究、产品开发和利用方面提供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