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产业论坛
    李谷成, 牛秋纯, 冷博峰, 丁逸飞, 童婷, 范丽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2): 228-235.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248
    PDF全文 (1719) HTML (664)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产植物油自给率依然偏低,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国产菜籽油占国内油料作物产油量的约50%,对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全面部署农业科技,油菜产业在科技支撑的作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在系统梳理2012-2022年油菜产业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科技创新对油菜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我国油菜发展面临的问题、制约因素和产业优势等进行全面分析,对我国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 综述与专论
    雷昌贵, 孟宇竹, 陈锦屏, 张晓东, 蔡花真, 张旭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454-46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14
    PDF全文 (5538) HTML (460)   可视化   收藏

    初榨椰子油(virgin coconut oil,VCO)是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月桂酸的含量达到总脂肪酸的44%~5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CO越来越受到食品及医药领域的关注,其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本文介绍了VCO的营养组分和理化性质,对其所发挥的抗氧化、抗病毒、抗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功效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VCO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 特邀综述
    冯海棠, 王汉中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2): 221-227.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21

    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不仅带来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风险,还将造成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安全隐患。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如何依靠国内耕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大力提升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产能、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对于化解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风险,具有政治、经济、民生等多重战略意义。

  • 特约综述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1): 1-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51

    树立大食物观和实施大食物安全战略是我国新时代推动食物来源更多元、数量更充足、品质更营养、产业更高效、环境更友好、调控更自主、消费更健康、治理更有力的迫切需要。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油料在内的主要农产品生产、贸易、消费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生产和消费结构失衡导致的慢性疾病增多、环境压力加大、安全风险升高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其中油料和食用植物油近十多年处于既自给不足又消费超量的两难局面。基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保障未来油料供给安全必须坚持“一靠油菜、二靠花生、多油并举、健康消费”的发展思路,通过综合施策在十年左右将国产植物油产量稳定提高到2000万吨,以确保居民食用油基本消费需求的安全自主供给底线,并不断改善油料产品质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脂质产品的科学健康消费。

  • 产业经济
    严茂林, 施文华, 周晓亮, 张志丹, 张洋, 吴成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4): 643-65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58
    PDF全文 (1083) HTML (112)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我国油脂产业安全状况,重点分析进口来源地的集中度,以大豆、油菜籽两大植物油料和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五种植物油脂为例,测算进口依赖性和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植物油料方面,大豆、油菜籽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度在下降,对单一国家的进口依赖性较低,进口可靠性较高,2020年二者的产业安全指数均大于80,处于危机状态。植物油脂方面,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度在下降,对单一国家的进口依赖性较低,进口可靠性较高,而葵花籽油和棕榈油的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对单一国家的进口依赖性较高,进口可靠性较低;2020年豆油、花生油的产业安全度指数分别为60和68,处于不安全状态,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的产业安全度指数均大于80,处于危机状态。我国总体植物油料油脂的产业安全问题十分严峻。据此给出对策建议:适度扩大油料种植面积、培育优质种质资源、提高机械化水平、健全国内供应链体系、利用地缘政治优势和已建立的良好的国际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深化进口合作、鼓励有实力的农企拓展国际原料基地及供应链。

  • 产业论坛
    郑娟, 黄凰, 廖宜涛, 王磊, 袁佳诚, 林建新, 廖庆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2): 245-259.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99
    PDF全文 (1877) HTML (249)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光温资源丰富、越冬春化条件适宜,是我国油菜的主要种植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2%,且保有冬闲田面积超3467千公顷,极具发展潜力。长江中游地区三省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程机械化发展在全国冬油菜产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为此,本文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油菜产业的基本情况和现存问题,对耕整地、播种、收获关键环节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进行梳理,形成可推广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比较分析该地区冬闲田油菜生产“耕、种、收”环节的技术需求特点、推广应用难点,明确该地区冬闲田油菜生产技术模式呈半机械化、机械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各环节的技术发展路径依次为“防堵防黏防缠绕、高速高效低耗”的机械化耕整地技术,一次性完成多道作业工序的耕播集成技术,高效低耗低损的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协同发展,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的饲用、菜用、肥用机械化技术和油菜生产智能化技术应加快研发应用。为积极响应国家油料作物扩种的要求和实现2025年油菜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目标,提出了长江中游地区冬闲田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若干政策建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黎婷, 王家琪, 霍卫聪, 吴金锋, 彭佳师, 周定港, 严明理, 张大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4): 711-719.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34
    PDF全文 (1306) HTML (101)   可视化   收藏

    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对重金属有一定的耐受和积累能力,NRAMP(natural resistance 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天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蛋白参与金属离子的吸收和转运,在植物应对重金属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6个拟南芥NRAMP同源基因为参考,从芥菜型油菜中鉴定出18 个BjNRAMP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定位在12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BjNRAMP基因分属两个进化枝,其基因拷贝数目相比拟南芥增多可能是由于芥菜型油菜基因组三倍化所导致。对芥菜型油菜在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根和叶的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BjNRAMP基因的表达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其中BjNRAMP1.4基因在镉浓度为30 mg/kg胁迫下在根中被诱导表达;BjNRAMP2.2基因在镉浓度为10 mg/kg胁迫下在叶片中被诱导表达,而在根中的表达则受到抑制。克隆上述基因并转化至酵母,结果表明过表达BjNRAMP1.4可显著提高镉敏感型突变体酵母对镉的耐受性,而过表达BjNRAMP2.2提升作用有限,不及BjNRAMP1.4。本研究将为研究芥菜型油菜NRAMP基因家族成员结构以及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 综述与专论
    刘凤娇, 于耸, 刘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5): 1062-107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38
    PDF全文 (2681) HTML (543)   可视化   收藏

    病虫害等生物逆境胁迫与温度、水分等非生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关键因素。脂质参与到植物响应胁迫的各通路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反馈应答机制,如不饱和脂肪酸对生物胁迫中的抗病虫功能等。另外,非生物胁迫中脂肪酸衍生物还能够增加细胞内渗透调节,减少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因此,脂质的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有密切联系。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下植物脂质的调控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胁迫类型,重点总结了植物在各胁迫下脂质的变化及调控作用,意在加深对逆境下植物生理活动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抗逆过程中脂质的调控提供参考。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胡子聪, 胡超凡, 李彦坡, 蒋巧俊, 李群和, 房翠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1): 208-220.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34
    PDF全文 (1705) HTML (310)   可视化   收藏

    石榴籽油是从石榴加工剩余物石榴籽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功能性植物油,它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本文从石榴籽油的提取方法、营养组成和健康功效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石榴籽油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综述。水酶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物理场辅助提取法对石榴籽油的得率和脂肪酸组成有明显的影响。尽管源于不同产地和不同提取方法的石榴籽油在脂肪酸组成上存在差异,但整体上来看,石榴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达到88.57%~95.33%,其中以石榴酸为主(60.62%~81.40%),它是石榴籽油能够发挥一系列营养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石榴籽油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的木本植物油,本文旨在为石榴籽油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在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张娜, 武军艳, 祁伟亮, 马骊, 曾瑞, 陶肖蕾, 杨雯昕, 刘丽君, 李学才, 杨刚, 孙万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4): 694-70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76

    为研究甘蓝型冬油菜VDAC1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功能,以弱抗寒性甘蓝型油菜天油2288和强抗寒性甘蓝型油菜16NTS309为材料,分别以天油2288和16NTS309的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BnVDAC1基因CDS区。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两基因编码区氨基酸数目都为276,等电点分别是7.28和8.46,是稳定性蛋白(<40为稳定),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都是由β-折叠环绕组成两个β-桶状结构。构建pBI121-BnVDAC1-GFP融合表达载体,进行烟草叶片亚细胞定位发现,BnVDAC1主要定位于线粒体或质膜。联系定量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下两个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叶片相对含水量、H2O2和O2?-含量有差异,且与BnVDAC1的表达量有相关关系,BnVDAC1基因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异性和组织表达特异性。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马胜男, 张浩然, 王悦, 张煦杭, 黄亚娸, 王江旭, 胡振帮, 辛大伟, 陈庆山, 王锦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4): 720-727.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53

    大豆根瘤固氮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必不可少的氮源。根瘤菌III型效应因子是大豆与根瘤菌共生体系建立过程中重要的信号分子。本研究以根瘤菌HH103 III型效应因子NopAA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了其基本信息,利用三亲杂交构建NopAA突变体,并利用Southern blot对突变体进行鉴定。表达分析发现,NopAA突变显著降低了大豆免疫相关基因PR1的表达;在根瘤成熟之后,根瘤菌依旧能够表达NopAA。最后通过结瘤能力鉴定,发现NopAA突变能够显著抑制根瘤的产生。该研究为揭示根瘤菌III型效应因子NopAA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大豆农业生产过程中共生固氮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窦玲, 郝青南, 杨中路, 陈水莲, 王贤智, 单志慧,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4): 704-710.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37

    大豆裂荚是导致大豆机收产量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育种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抗裂荚基因pdh1为标记,对2021-2022年国家长江中下游区域联合鉴定品种进行分布鉴定。结果表明:105份试验品种中有56份品种含有pdh1基因,pdh1集中分布在粒用型中早熟组夏大豆品种中,占到夏大豆总数的91.4%。基因pdh1在参试品种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育成地域特点,由黄淮和东北地区(包含辽宁、安徽、河北、河南、江苏、山东)选育的大豆品种有82.3%含有pdh1,而在南方地区(包含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浙江)选育的品种中,pdh1含有率仅有11.6%。可以认为,抗裂荚基因pdh1在东北、黄淮地区育种中已得到有效利用,在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该地区高温、高湿气候可能是影响田间抗裂荚选择的主要原因。采用分子鉴定辅助选择将有助于提高南方地区抗裂荚育种的效率。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刘婧琳, 范世航, 华玮, 李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518-52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27

    油菜分子育种有赖于高效的遗传转化技术。为提高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效率,采用油菜品种中双6号为材料,以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通过改变筛选培养基状态,增加液体培养基筛选处理的方式,对以潮霉素为筛选剂的油菜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在传统的固体筛选培养基培养21 d后,以液体筛选培养基形式对愈伤组织进行3 d再筛选培养。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化后再生苗形成提前约一周,出苗率提高6.94%,转基因苗阳性率提高15%,总转化效率提高6%。综上,该优化后的方法可为油菜基因功能解析与转基因育种研究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范腕腕, 李绍建, 桑素玲, 张海燕, 高蒙, 王振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2): 377-384.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89

    花生果腐病又称烂果病,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的重要病害。为明确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2019和2020年采自河南省各花生产区的92份花生果腐病样进行了菌株分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确定了引起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包括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 solani)、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和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曲霉属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和黄曲霉菌(A. flavus)、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以及侵管新赤壳菌(Neocosmospora vasinfecta)共计5属9种,其中以镰刀菌属的尖孢和腐皮镰刀菌为优势种。本研究进一步确定了花生果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研究结果可为花生果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袁曼雨, 吴亦珺, 周文婷, 从艳霞, 齐玉堂, 张维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2): 430-43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93

    以菜籽毛油为原料,分析不同脱胶工艺条件下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含磷量、甾醇、生育酚和甘油二酯的变化情况,以及脱脂油脚中磷脂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基于不同脱胶原理的脱胶方法在脱胶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酶法脱胶效果优于水化脱胶,与磷脂酶C相比,磷脂酶A1酶法脱胶效果更彻底;脱胶后菜籽油的过氧化值和酸价都呈下降趋势,磷脂酶A1酶法脱胶油酸价降低程度最小;脱胶油中生育酚和甾醇含量略有下降,最大降幅约为5%;PLC酶法脱胶油中甘油二酯含量显著上升;脱胶油中1,3-甘油二酯与1,2-甘油二酯含量的比例下降,其比例范围为(2.2~3.0):1。经不同脱胶工艺处理后,脱脂油脚中磷脂组成与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水化脱胶油脚中磷脂总量最高,磷脂酶A1酶法脱胶油脚中溶血磷脂含量最高,磷脂酶C酶法脱胶油脚中磷脂酰肌醇含量最高。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涂玉琴, 辛佳佳, 张洋, 张南峰, 戴兴临, 涂伟凤, 汤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4): 675-68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62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油菜无限花序导致花期长和角果成熟不一致,是影响机械化收获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性状的基因挖掘对油菜的遗传改良、培育适合油菜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突破油菜机械化生产的瓶颈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一个自然变异产生的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突变体Y69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中双11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在群体中挑选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的单株各20 株构建混合池,对混合池和亲本开展 20×和 10×覆盖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别筛选出277 679个SNP和302 625个InDel多态性位点,用于有限花序性状的全基因组定位。利用△SNP-index方法关联分析,共筛选到892个多态性标记位点,涉及683个基因,分布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A09、A10和C09 3条染色体上的6个关联区间,其中C09 染色体上的关联区间峰值最高。通过拟南芥基因组同源序列比对,结合基因功能注释以及序列差异分析,候选基因预测位于A09和C09染色体上的关联区间内包含6个候选基因,分别为BnaA09g34410D、BnaA09g37880D、BnaA09g38520D、BnaC09g40470D、BnaC09g40480DBnaC09g49710D,其中,BnaA09g34410DBnaA09g37880DBnaC09g49710D根据基因注释参与花发育和开花时间的控制参与花发育和开花时间调控,且位于C09染色体上的3个基因存在等位变异,推测为控制该有限花序性状变异的关键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油菜有限花序后续的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厉广辉, 郭鑫, 孙艳斌, 张伟男, 赵慧玲, 赵红军, 王兴军, 付春, 赵传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4): 803-809.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39

    花青素等黄酮类物质,既是人体所需的营养保健成分,也是介导植物适应逆境胁迫的重要代谢物。以3个不同种皮颜色的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在苗期以150 mmol/L的NaCl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植株性状、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分析不同品种的抗氧化能力和耐盐性。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了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3个品种的耐盐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济花黑1号、济花红1号、远杂9102。与远杂9102相比,济花红1号和济花黑1号MDA含量相对较低。盐胁迫显著提高了济花红1号和济花黑1号根系的SOD、P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济花红1号和济花黑1号根系类黄酮含量和在盐胁迫下的相对值大于远杂9102。相关分析表明,相对类黄酮含量和MDA含量与耐盐系数显著相关,类黄酮与SOD活性、MDA含量、株高和叶面积相对值极显著相关。盐胁迫引起济花红1号和济花黑1号类黄酮大量积累,激活了抗氧化保护能力,可有效降低MDA的积累,减轻氧化损伤,缓解盐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筛选和推广耐盐碱的彩色花生提供了依据。

  • 综述与专论
    杨毅, 叶世英, 满建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703-71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295
    PDF全文 (1877) HTML (526)   可视化   收藏

    “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是“十三五”期间生物种业领域的唯一专项,对于夯实和引领育种科技发展方向,保障我国农作物种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油菜是“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根据油菜遗传育种领域在专项中的布局与实施情况,从优异种质资源挖掘、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机理解析、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重要新材料和新品种选育、种子繁育与加工技术等五个方面梳理总结油菜遗传育种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重大成果以及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经验,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重大项目系统化布局;二是优化管理制度,完善生物技术育种管理法规体系;三是创新育种产业链,构建科企密切分工合作的种业创新体系。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谷玉娟, 刘磊, 赵祥祥, 刘福霞, 路芳芳, 梁大安, 郝天琪, 高倩, 吴德鹏, 高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524-53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07

    油菜种子的次生休眠容易导致油菜自生苗发生,影响制种品质和安全。本研究以课题组自主培育的Huaiyou-WSD-H2(次生休眠弱)和Huaiyou-SSD-V1(次生休眠强)品系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诱导种子次生休眠,对次生休眠诱导前、后的油菜种子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将高通量转录组测序中17 706个高表达基因(FPKM> 5)划分为17个共表达模块。结合GO/KEGG富集分析和差异表达分析,在与次生休眠极显著正相关的yellow模块中筛选到3个与色氨酸代谢相关的基因(BnaC08g25400D、BnaC09g31260DBnaC09g49740D)在诱导后的强、弱次生休眠材料间存在差异表达,利用qRT-PCR进行验证,并初步分析了候选基因的调控网络,为解析依赖色氨酸的生长素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的遗传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何雨琦, 余坤江, 李远红, 王倩, 杨旭, 王显亚, 田恩堂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4): 684-693.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47

    矮化育种是解决油菜丰产、稳产、适宜机械化栽培重要途径之一。为进一步分析油菜株高调控的动态特征,寻找发育阶段的株高相关QTL,以一个由189个重组自交家系组成的甘蓝型油菜群体为材料,测定群体在2020年贵阳环境下5个生长阶段的株高净增长量和成熟期最终株高,分析表型变异和相关性,基于已构建的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定位QTL,并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阶段特异性表达的QTL,通过基因注释初步筛候选基因。结果表明,5个生长阶段群体的株高增长量均存在较大变异;株高增长量以前期(即进入抽薹期后的第一周)最大,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每个生长阶段株高净增长量都与前一个阶段呈显著正相关。在5个发育阶段共检测到60个QTL,包含4个主效QTL,8个QTL分别在两个不同生长阶段稳定表达,其余QTL只在某一个生长阶段特异性表达。在成熟期鉴定共到6个QTL,包含1个主效QTL。比较分析发现,成熟期的6个QTL在5个发育阶段并未检测到。本研究鉴定的5个主效QTL未曾报道。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初步筛选到15个株高相关候选基因。这些结果期待能有利于深化对株高发育的认识,为培育半矮秆油菜新品种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