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李振波, ,王琢玉,刘学群,覃 瑞,黄军艳,董彩华 ,刘胜毅
    2011, 33(3): 197-2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原芯片杂交结果,油菜杂合双显性雄性核不育系差异表达基因Bn19070与拟南芥At2G19070基因高度同源,在油菜可育株雄蕊中高量表达,不育株雄蕊中表达量极低。从雄性不育基因At2G19070入手,利用amiRNAi (人工微RNA干扰)技术对其两个RNA区段分别设计靶标,转化拟南芥。在多个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和后代中普遍观察到小孢子数量减少、成熟花粉萎缩失去活力、不结实或者少结实的不育表型。两个靶标的干扰使转基因拟南芥出现了类似的表型,基因表达抑制率都在90%以上,干扰效果好,暗示amiRNAi技术在靶标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At2G19070基因的干扰对Bn19070的功能研究有借鉴作用。
  • 遗传育种
    吴学龙,刘智宏,何海燕,郎春秀,陈锦清
    2011, 33(3): 203-2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AtPex16p/sse1基因序列与油菜数据库BBSRC BrassicaDB比对,得到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同源EST序列,拼接出油菜Pex16p基因全长cDNA电子克隆,然后设计全长引物,以甘蓝型油菜种子cDNA为模板,克隆Pex16p基因,得到全长为1 101bp的cDNA,编码366个氨基酸的蛋白,命名为BnPex16p。BnPex16p基因序列与拟南芥AtPex16p/sse1同源,其蛋白与拟南芥同源蛋白具有完全相同的PTS2型过氧化物酶体定位肽,进化关系相近。半定量PCR(RT-PCR)发现BnPex16p基因在油菜幼嫩的根、茎、叶和种子中均有高丰度表达,在种子发育过程的中期和后期表达水平增加,暗示该基因在油脂的积累中有重要作用。
  • 遗传育种
    薛 蕾,闫贵欣,伍晓明&,#68,,高桂珍,陈碧云,许 鲲
    2011, 33(3): 210-2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八氢番茄红素合酶(PSY)是类胡萝卜素合成途经的第一个关键限速酶,对类胡萝卜素合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本研究利用电子克隆技术,从油菜EST数据库中找到与拟南芥PSY基因高度同源的油菜EST序列,通过人工拼接及RT-PCR、RACE的方法,克隆得到白菜型油菜BrPSY基因全长cDNA的序列,提交GenBank,被命名为BrPSY(GenBank登记号EU138883)。BrPSY包含168bp的5’前导序列、69bp的3’不翻译序列和1 278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ORF),编码47.6 kDa的蛋白质。序列比对结果表明,BrPSY蛋白与其它植物的PSY蛋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BrPSY与拟南芥亲缘关系最近。在全长cDNA序列的基础上,设计引物从白菜型油菜DNA中克隆得到BrPSY基因的全长DNA序列,含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
  • 遗传育种
    杨立勇,刘灶长,周熙荣,王伟荣,李延莉,蒋美艳,孙超才
    2011, 33(3): 216-2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蓝型油菜不育系20118A为三隐性上位互作遗传模式,其不育性受两对重叠隐性不育基因(a和b)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互作控制。rf基因纯合时对a和b基因起抑制作用,使油菜育性恢复,可用于核不育三系法育种。为缩短临保系的育种周期,本文利用一个20118A与其临保系M-6029的BC1分离群体获得了7个与rf连锁的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构建了局部连锁图,图距在3cM~17cM。其中距rf最近(3cM)的标记为EA10MC03。用引物对F3和R3成功地将EA10MC03转化成SCAR(序列特异性扩增区)标记,能区分杂合型Rfrf单株和纯合型RfRf单株,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隐性核不育临保系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
    姜 威,朱宝华,高静瑶,于 妍,张闻博,邱鹏程,刘春燕,陈庆山, 胡国华,
    2011, 33(3): 221-2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电子克隆获得的大豆GmASADH 基因cDNA序列,根据其编码区设计特异引物,以大豆品种小鹦哥豆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 获得了约1130bp的cDNA片段,T/A 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显示,GmASADH基因家族有两个成员,命名为GmASADH1(FJ581425)和GmASADH2(HM015631)。GmASADH1编码区长度为1134bp,编码378个氨基酸,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构成,定位于Gm08染色体。GmASADH2编码区长度为1131bp,编码377个氨基酸,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构成,定位于Gm05染色体。两个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的相似性达到了96.02%,在二级及三级结构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ASADH蛋白含有NADB_Rossmann superfamily和Semialdhyde_dhC superfamily结构域。

  • 遗传育种
    刘晓庆,崔喜艳,丁志鑫,李海燕
    2011, 33(3): 226-2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叶绿体基因组保守性的特征,根据菜豆、豌豆、烟草的rbc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大豆叶绿体DNA中克隆rbcL基因,全长序列为1488bp,包括144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82个氨基酸。相似性比较显示,此序列与其它10个物种rbcL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5.37%~95.31%,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0.87%~96.47%。将该基因与表达载体pET-30a(+)连接,转化大肠杆菌Rosseta感受态细胞,PCR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克隆,阳性菌液IPTG诱导后经10%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诱导表达出分子量约为60kD的特异融合蛋白。

  • 遗传育种
    陈华涛, 陈新, 喻德跃
    2011, 33(3): 231-2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进行大豆苗期耐盐性的遗传及QTL定位分析。以每个家系的平均存活时间为耐盐指标,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RIL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JRIKY群体的耐盐性遗传符合F-3模型,即由3对主基因控制,没有多基因修饰,主基因遗传率是64.4%。利用Cartographer V.2.5进行QTL定位。结果显示,共检测到3个耐盐QTL,它们分别位于B1、G和K三个连锁群上,分别解释8.4%、17.9%和11.3%的表型变异。
  • 遗传育种
    陈小平,洪彦彬,张二华,刘海燕,梁炫强
    2011, 33(3): 235-2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C机为硬件平台,基于Linux操作系统,以Perl语言作为主要的程序编辑语言,整合SeqClean、TGICL、RepeatMasker,Blast,Bioperl等软件或模块,构建自动化、高通量的转录组分析系统。整个分析系统以三个自编的Perl脚本为主程序,其中以assemble.pl为主程序的序列组装,以annotFun.pl为主程序的功能注释和以annotGO.pl为主程序的功能分类。通过分析粤油20在叶斑病诱导下获得的8 328个叶片EST,进一步验证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构建的花生转录组分析系统通过三个主程序能够自动、简洁、高通量地完成花生转录组数据的组装、注释与分类,为花生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生物信息,也为其他生物信息平台的构建提供借鉴。
  • 遗传育种
    李春林,姚小华,杨水平,任华东,曹永庆
    2011, 33(3): 242-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3个普通油茶优良品系的花粉形态,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普通油茶杂交授粉后不同时间段花粉管的生长状况,以求探讨普通油茶在山茶科中系统发育的地位以及花粉管在授粉后的动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油茶花粉形态一般为椭球或近球形,大小中等,具三沟,外壁纹饰为脑纹或桔皮状,符合山茶属花粉的种属特征,在山茶科系统发育中为较原始的类群;杂交授粉后0.5h,花粉管开始萌发,8 h花粉管生长端可达花柱中部,24 h穿过花柱基部进入子房,约48h即可完成受精过程;花粉萌发试验表明活体授粉的花粉萌发及生长量显著高于离体培养花粉。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李 玲, 张春雷, 张树杰, 李光明
    2011, 33(3): 247-2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双9号油菜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苗期不同渍水时间对冬油菜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光合色素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一直下降。其它生长及生理指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相对生长率、根系活力、可溶性糖、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渍水第13d时达到最高,而叶片MDA含量则在渍水胁迫24d时达到最大值。说明渍水胁迫对冬油菜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生长产生显著影响。短期渍水胁迫下,油菜幼苗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活动,维持一定的生长量;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生理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油菜幼苗生长受抑制,相对生长率显著降低。

  • 栽培生理
    宋莉萍 , 刘金辉, 郑殿峰, 冯乃杰
    2011, 33(3): 253-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条件下,以合丰50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在V3、R1和R3期叶面喷施三碘苯甲酸(TIBA)、烯效唑(S3307)和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花荚脱落率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3、R1和R3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了大豆花荚脱落率;V3期叶喷TIBA、S3307、DTA降低了大豆花荚和脱落花荚纤维素酶活性,但对花的作用效果不显著;R1期PGRS显著降低了大豆花荚及脱落花荚的纤维素酶活性,以DTA调控效果最佳,S3307次之;R3期叶喷PGRS降低了大豆荚及落荚的纤维素酶活性,以TIBA调控效果最佳,S3307次之。综合分析表明,V3、R1和R3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降低大豆花荚脱落率和纤维素酶活性,促进大豆花荚的建成,有利于提高产量,综合调控效果为V3期:S3307>DTA>TIBA>CK;R1期:DTA>TIBA>S3307>CK;R3期:TIBA>S3307>DTA>CK。S3307最佳喷施时期为V3期;DTA最佳喷施时期为R1期;TIBA最佳喷施时期为R3期。

  • 栽培生理
    闫艳红 杨文钰 张新全 陈小林 陈忠群
    2011, 33(3): 259-2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烯效唑在套作遮荫条件下对大豆的壮苗机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0、2、4、8 mg/kg)对大豆苗期根、叶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提高了根体积、根系活力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除8 mg/kg),但显著降低了根长。同时,烯效唑干拌种还提高了根、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从而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程度,降低了根、叶中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根、叶中脯氨酸(Pro)含量,最终保护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其中烯效唑干拌种浓度以4 mg/kg最佳。可见,适宜浓度的烯效唑干拌种可以改善套作大豆苗期生长,提高耐荫抗逆能力,有利于套作大豆后期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 栽培生理
    杜吉到,张晓艳,韩毅强,张文慧,冯乃杰,郑殿峰
    2011, 33(3): 265-2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半干旱地区3个大豆品种、3种种植密度、8种叶面调控方法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地区大豆高产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极显著地影响大豆产量;密度和化学调控技术的互作对大豆产量也产生了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促进型调节剂与营养型叶面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叶面调控效果在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下存在差异,叶面调控技术对垦农4号或非正常密度(低密度及高密度)下大豆产量的调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 栽培生理
    蓖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周桂生­,,董伟伟, 夏玉荣, 李 军, 陆建飞, 封超年
    2011, 33(3): 270-2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淄蓖5号和云蓖泰国202为试验品种,研究沿海中度盐碱地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蓖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淄蓖5号在种植密度13 000株·hm-2、施氮量120 kg·hm-2条件下获得的产量最高,云蓖泰国202的适宜密度为16 000株·hm-2、施氮量为120 kg·hm-2。两个品种苗期蓖麻对氮的吸收速率均缓慢,吸收量较低,蕾期吸收速率和吸收量逐渐增加,开花期达到高峰。高产条件下,每生产100 kg的蓖麻籽淄蓖5号需氮9.93~10.33 kg,云蓖泰国202需氮8.25~10.12 kg。在苗期、蕾期、开花期、花果期和灌浆成熟期,淄蓖5号保持2%、15%、50%、15%和20%左右的氮吸收百分率比较有利于获得高产;云蓖泰国202淄蓖5号保持1%、10%、45%、12%和30%左右的氮吸收百分率比较有利于获得高产。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邹 娟,鲁剑巍,陈 防,李银水
    2011, 33(3): 275-2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1961-1965年、1981-1985年及2004-2006年3个时期我国冬油菜种植区的土壤肥力状况,氮、磷、钾及硼肥的施用效果,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及肥料贡献率。结果表明,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近期油菜主产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及有效硼含量大幅度上升;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及有效硼含量较80年代也略有增加。但由于土壤养分临界值水平的提高,近期土壤有效氮、磷、钾、硼的缺乏范围存在扩大趋势。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以增产量为标准,近期油菜施用氮、磷、钾、硼油菜籽增产高于其它两个时期。施肥在油菜籽产量中的贡献率从1961-1965年间的23.8%和1981-1985年间的54.5%增长到2004-2006年间的55.1%。总体上,我国冬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肥力稳中有升,但速效养分相对缺乏面积扩大;施肥对油菜籽单产的贡献率增大,油菜丰产必须建立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岳运锋,吴刚,武玉花,卢长明&,#68,
    2011, 33(3): 280-2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以标记基因为检测靶标的高效定性检测方法,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目前申请商业化的转基因植物中标记基因的应用频率,选取了应用频率高或在未来应用潜力大的标记基因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II (NPTII)、phosphinothricin acetyltransferase (PAT)、5-enolpyru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CP4-EPSPS)、phosphinothricin acetyltransferase (Bar)、hygr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II( HPTII)、β-glucuronidase( GUS)和phosphomannose isomerase (PMI)作为检测靶标,建立了这七个基因的普通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该研究建立的普通PCR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农产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大规模筛查检测,而且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过程中样品交叉污染和环境污染的几率。

  • 测试与加工
    徐天娇张强,李培武,丁小霞, 张文,
    2011, 33(3): 290-2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高脂肪高蛋白材料花生中镉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花生样品,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花生中镉含量。从广东、湖北和辽宁3省随机抽取收获的9个花生样品进行检测,镉含量范围为0.061~0.529 mg/kg,RSD为1.22%~8.75%(n=6,c=0.859-7.409 ng/mL),该方法检出限为0.00019mg/kg,加标回收率为95.4%~100.1%,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特点,可用于高脂肪高蛋白样品中镉含量的测定。

  • 测试与加工
    郭兵,龚阳敏,万霞,梁焯,江木兰
    2011, 33(3): 295-3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测定了光照强度为16-58µmol/(m2•s)和15-30℃各四种条件下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aerica)的生长曲线以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在设置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微藻的生长速度越快,16µmol/(m2•s)的光照强度不利于微藻的生长。光照强度对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影响有差异,光照强度过低和过高都不利于藻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的积累。当光照强度为24µmol/(m2•s) 时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C22:6 n-3)的积累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11.77%。球等鞭金藻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0-25℃之间,低温条件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光照强度为20µmol/(m2•s)、温度为20℃条件下总不饱和脂肪酸(Total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UFAs)含量最高,达64.99%;同样的光照强度,温度为15℃条件下DHA占总脂肪酸的12.19%。因而动态调节培养光照强度和温度是利用球等鞭金藻收获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张永泰 ,李爱民,蒋金金,王 娟,王幼平
    2011, 33(3): 302-3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从白芥(白芥属)和甘蓝型油菜属间体细胞融合获得的黄籽材料,根据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获得2个具有较高育种应用价值的黄籽新种质D244-18和D244-6。D244-18的黄籽性状遗传研究表明,它由2对独立遗传基因控制,当2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籽粒为黄色,在来源上是新型黄籽甘蓝型油菜。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谭筱玉,程 勇,郑普英,张学昆,周广生
    2011, 33(3): 307-3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害威胁中国的油菜生产。本文阐述了前人关于湿害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机理,概括了湿害对油菜生长的影响、油菜耐湿性的遗传多样性、油菜耐湿性形成的生理生化和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今后应重点建立油菜耐湿分子育种技术,深入研究耐湿基因网络,发现和克隆耐湿相关基因,为提高油菜的耐湿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