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文雁成, 王汉中 , 沈金雄 , 刘贵华
    2006, 28(3): 233-2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RAP ( sequence - related amp lified polymorphism)和SSR标记构建了甘蓝型油菜品种指纹图谱,并对
    两种标记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1)每对SRAP引物扩增出20. 36个条带,其中4. 44个是清晰、易于辩认的
    多态性带;每对SSR引物扩增出3. 88个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2)采用25对SRAP和SSR引物分别构建40个和
    75个品种的特异指纹图谱, SRAP指纹中具有特异图谱的比例(82. 5%和50. 7% )高于SSR指纹图谱的结果( 60.
    0%和44. 4% ) 。品种数越多具有特异指纹的品种越少。(3)运用引物组合法构建品种指纹图谱,大大地提高了指
    纹图谱的特异性。25对SSR引物组合扩增97个多态性谱带,两个不同的品种具有相同谱带的概率只有6. 3108 ×
    10 - 30。组合指纹图谱比组合数码图谱更直观。与SRAP标记相比, SSR标记以其扩增谱带少、易于识别和统计而
    更适合用于引物组合法构建品种指纹图谱。
  • 遗传育种
    华玉伟, 葛贤宏, 李再云
    2006, 28(3): 240-2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蓝型油菜亚倍体(2n = 30)与白菜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2n = 22、24~28、31,自交后代的染色体数
    目为2n = 30~36。对此亚倍体自交后代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指纹分析并按照类平均法(UPGMA)进
    行聚类分析,它们被明显分为甘蓝型油菜类( Ⅰ)和白菜及白菜型油菜类( Ⅱ)两类。Ⅰ类植株基因组组成与甘蓝
    型油菜相似, Ⅱ类植株则与白菜及白菜型油菜相似。在花粉的可染性、单角结实率和单株结角率等性状上, Ⅱ类植
    株较Ⅰ类植株表现更好。据此推测白菜型后代是由A基因组染色体和与A基因组同源性较高的部分C基因组染
    色体的配子结合而产生。
  • 遗传育种
    汪承刚, 谢妤, 李长春, 刘幼琪, 黄邦全
    2006, 28(3): 245-2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从甘蓝型油菜(B rassica napusL. )华双4号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种子储藏蛋白cruciferin、nap2
    in、oleosin和丙酮酸羧化酶( PEPC) 基因片段,再以扩增出的片段为模板设计引物从一端扩增出4个相应的小片
    段,然后将同一基因的大小两个片段反向连接,插入到种子特异表达载体2300 - nap多克隆位点的nap in启动子和
    nos终止子之间,构建成可以在油菜种子中转录表达发夹RNA (Hairp in RNA, hpRNA)结构的植物表达载体。
  • 遗传育种
    陈 松, 张杰夫, 陈 峰, 陈新军, 龙卫华, 浦惠明, 戚存扣
    2006, 28(3): 251-2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通过转基因途径诱导油菜种子中fad2基因发生转录后基因沉默,本文构建了fad2基因的ihpRNA
    植物表达载体。通过PCR扩增分离到甘蓝型油菜种子特异性表达的Nap in启动子序列(1147bp)以及油酸脱饱和
    酶基因( fad2)的一个537bp的片段,并将它们分别克隆到pGEM - T easy载体中。利用中间载体pHurrican构建
    fad2基因的反向重复框。将fad2基因片段以正向的方式连接在一个可剪切的内含子的5’末端,而以反向的方式
    连接到该内含子的3’末端;然后将Nap in启动子序列连接到该反向重复框的5’端,而在其3’端接有一个nos终止
    子序列;最后将fad2基因的反向重复表达框分两步克隆到植物双元载体pCAMB IA2300的pUC18多克隆位点,构建
    具有种子特异性表达的fad2基因的ihpRNA表达载体pCNF IRnos。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对载体作了鉴定分析。
  • 遗传育种
    曾长立, 伍晓明 , 王建波
    2006, 28(3): 257-2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比较分析芸薹属多倍体复合种与其祖先二倍体基本种在花柱、柱头大小、角果长度、宽度、种子直径
    及种子干重变化上的异同,发现多倍体复合种在这些发育性状上表现出处于两个祖先二倍体亲本之间,或只偏向
    于其中一个祖先亲本。同一个多倍体品种在不同发育性状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即在某一发育性状上偏向于其祖先
    亲本之一,而在另一发育性状上偏向其另一祖先亲本。
  • 遗传育种
    陈碧云, 伍晓明 , 陆光远, 高桂珍, 许 鲲, 李响枝
    2006, 28(3): 263-2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两种不同类型油菜花瓣缺失突变体为实验材料,通过与正常有花瓣油菜杂交并回交构建F2 和BC1 群
    体,分析两种油菜无花瓣突变体的无花瓣性状的遗传规律。根据田间各遗传群体花瓣度( PDgr)的观察和统计表
    明,甘蓝型油菜突变体APT02无花瓣性状由两对主效隐性基因和一对隐性修饰基因控制;白菜型油菜突变体
    AM032无花瓣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两种油菜无花瓣突变体无花瓣性状的遗传都不存在母体细胞质效应。
  • 遗传育种
    万正杰, 王显军, 傅廷栋, 涂金星
    2006, 28(3): 268-2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芥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 - 102A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并与6 - 102B (保持系)和8
    - 602A ( tour CM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育系6 - 102A败育彻底,败育可能发生在雄蕊原基分化时期,其主要特
    点是雄蕊原基偏离正常的分化轨道,形成花瓣原基,不形成花药,着生雄蕊的位置长出小花瓣,败育时期和方式与
    现有报道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不同。保持系6 - 102B的花药发育正常; 8 - 602A败育发生于孢原细胞时期至四
    分体时期,主要是孢原细胞时期。
  • 遗传育种
    宁海龙,李文霞, 李文滨, ,卢双勇 种及生理生态科研与教学。
    2006, 28(3): 272-2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朱军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采用亲本、F1、F2 3个世代,分析大豆异黄酮含量的胚效应、细胞质效应和
    母体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中异黄酮含量同时受到胚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并且母体效应的作用
    要高于胚遗传效应。胚显性方差、母体加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胚和母体两套遗传体系中,
    加性效应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18. 8% ,胚显性方差与母体显性方差之和占总遗传方差的81. 2%。胚广义遗传率为
    17. 3% ,母体效应的广义遗传率为33. 6%。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的正向基因型协方差、异黄酮含量与单
    株节数的负向基因型协方差达到显著水平。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间主要以母体显性协方差为主,异黄酮
    含量与单株节数间主要以胚加性协方差为主。

  • 遗传育种
    郑洪兵 , 徐克章 , 赵洪祥, 李大勇 , 王晓慧 , 张治安 , 杨光宇 , 杨春明 , 陆静梅
    2006, 28(3): 276-2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生产上主推的9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 I) 、叶柄长度、茎直径
    和比叶重( SLW)等参数的研究表明:大豆产量、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 I) 、茎直径和比叶重( SLW)随着年代的增
    加而增加;老品种的冠层结构呈伞型,新品种的冠层结构呈宝塔型;大豆产量与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 I)和茎
    直径呈显著相关( P≤0. 05) ,株型可以作为大豆高产、高光效育种的重要依据。
  • 品种资源
  • 品种资源
    赵 利 , 党占海 , 张建平
    2006, 28(3): 282-2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甘肃116 个胡麻地方品种种质资源的粗脂肪含量、5种脂肪酸含量及碘价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分
    析,对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胡麻地方种质资源粗脂肪含量,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
    油酸、亚麻酸含量及碘价的平均值分别为37. 48%、5. 90%、5. 32%、29. 05%、10. 94%、48. 76%和175. 60。粗脂肪
    含量普遍较低,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高。5种脂肪酸中棕榈酸、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变异较小,硬脂酸和油酸变异较
    大;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不同,粗脂肪含量与亚油酸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硬脂酸含量有极
    显著的负相关;亚麻酸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碘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
    系;棕榈酸与油酸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硬脂酸与油酸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油酸与碘价呈极显著负相关。初步
    筛选出一批高油分、高油酸、高亚麻酸的优良种质。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海峰, 张明才, 翟志席, 何钟佩, 段留生, 李召虎
    2006, 28(3): 287-2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黄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利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SHK - 6为调节手段,研究大豆株型、
    产量品质的形成及其生理基础。试验于分枝期叶面喷施SHK - 6,结果表明: 1)促进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的增加,
    显著提高了单株荚数、粒数和产量,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含量; 2)修饰株型,显著降低结荚
    高度,有效延缓了处理后3~4个节间的伸长,促进了上部节间的伸长; 3)显著改善了叶片生理功能,如叶片可溶性
    蛋白含量、硝态氮、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明显提高; 4)显著提高了根系生理活性,如显著提高根系活力、伤流量、伤流
    中的硝态氮、氨态氮、速效磷的含量。SHK - 6可以通过塑造株型,改善叶片和根系生理功能,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
    同改善。
  • 栽培生理
    何龙飞, 黄咏梅, 詹 洁, 李创珍, 王爱勤, 卢升安
    2006, 28(3): 293-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耐铝性不同的2个花生品种桂花21 (耐铝)和桂花23 (铝敏感)为材料,研究了铝对花生根尖线粒体膜
    脂过氧化、保护酶活性和有机酸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桂花23根尖铝含量较桂花21高,苏木精染色深;桂花21
    和桂花23根尖线粒体O2
    ·、MDA含量在试验范围内随着铝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但桂花21增加的幅度低于桂花23;
    根尖线粒体SOD及POD的活性随着铝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桂花21上升的幅度明显大于桂花23。铝诱导花生根系
    柠檬酸和琥珀酸分泌显著增加,桂花23柠檬酸增加幅度较琥珀酸高,而桂花21中琥珀酸增加幅度较柠檬酸高。
  • 栽培生理
    薛 隽, 刘 文, 张光生, 周 青
    2006, 28(3): 298-3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室模拟增强紫外辐射UV - B (280~320nm)环境下,研究镧(La)对UV - B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硝
    酸还原酶活性(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NRA) 、可溶性蛋白、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低两个紫
    外强度剂量下,叶片NRA较对照组都有显著下降,处理5d后降幅分别达到40. 9%和42. 0%;而经过适宜浓度
    LaCl3 (20mg/L)预处理后,降幅较UV - B单独处理组均有明显升高,分别为39. 2%和38. 9%。蛋白质、淀粉和可溶
    性糖含量变化与NRA相似,但是紫外辐射处理组蛋白含量变化较对照组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结果表明适宜
    浓度的La3 +能够促进NRA以及UV - B胁迫下NRA活性的提高,缓解UV - B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栽培生理
    金婷婷,刘 鹏 ,徐根娣, 王 芳, 王伟生
    2006, 28(3): 302-3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添加三种不同浓度的有机酸(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 ,测定铝毒胁迫下大豆的根系活力及主要根系
    性状,研究了三种外源有机酸对大豆铝毒害的缓解效应。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有机酸在适当低浓度条件下,对大豆
    铝毒害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其中以柠檬酸的缓解效果最好,草酸和苹果酸的缓解效果相当;但当有机酸浓度较高
    时,反而会使大豆根系活力降低,根伸长受到抑制;有机酸对浙春2号的缓解作用强于浙春3号, 15d处理的缓解效
    果优于30d。
  • 栽培生理
    税红霞, 汤天泽 , 牛应泽
    2006, 28(3): 309-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蓝型油菜特长角H218、H203,短角4101和增11,普通角果中油821、MSP334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
    测定技术分析了发育1~20d内角果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内源IAA、GA3、iPA和ABA含量与角果长
    度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 (1)特长角材料IAA含量在角果发育第1~5d低于短角材料,第5、20d角果的IAA含量
    分别与最终角果长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 (2)特长角材料iPA含量在第5~20d低于短角材料,第1d角果的iPA
    含量与最终角果长呈显著正相关,第5、10、15d角果的iPA含量分别与最终角果长呈显著负相关; (3)第5d角果的
    GA3 含量与最终角果长呈显著正相关; (4)第1d角果的ABA含量与最终角果长呈显著负相关。iPA和IAA可能在
    油菜角果长度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 栽培生理
    孙万仓 , 牛俊义 , 滕文惠 , 张金文 , 盖  , 雷建眀 ,范惠玲 , 王鹤龄 , 叶 俭 , 曾 军 , 张亚宏 , 刘亚莉
    2006, 28(3): 315-3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对冬油菜(B rassica rapa)越冬率、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含油率等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肃中、北部进行覆盖处理对保证冬油菜安全越冬、提高产量具有明显作用。所有覆盖处理
    的越冬率、产量均高于露地栽培。不同覆盖处理的效果有较大差异,以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
    覆盖处理使返青期至成熟期各生育时期有提前的趋势,且经济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 栽培生理
    万书波 , 郑亚萍 , 刘道忠 , 成 波 , 吴正峰 , 陈殿绪 , 王才斌
    2006, 28(3): 319-3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田条件下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建立了精播麦套花生套期、密度和N肥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分
    析表明: (1)套期与密度、密度与肥料间呈负向交互效应。套期晚,花生适宜密度应相应增加;密度增加,N肥用量
    可适当减少。套期与肥料呈正向交互效应,套期早, N 肥用量也应适当增加。( 2) 麦套花生最高产量可达到
    5 795. 4kg/hm2 ,相应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22d套种,每公顷播20. 7万株,施N 89. 3kg。产量在4 500~5 250kg/
    hm2 范围内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18~29d套种,每公顷播18. 8~22. 2万株,施N 49. 4~90. 7kg;产量在5 250~
    5 795kg/hm2范围内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17~22d套种,每公顷播18. 9~22. 7万株,施N 72. 7~108. 9kg。(3)夏
    直播花生最高产量可达到4 873. 0kg/hm2 ,相应的措施组合为:每公顷播20. 8万株,施N 85. 4 kg/hm2。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江惠琼 , 李文昌 , 郭顺堂 , 苏德纯
    2006, 28(3): 324-3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蓖麻品种TCO - 202为试验材料,测定苗期、现蕾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根、茎、叶、花序各器官
    的干物质积累和氮(N) 、磷( P) 、钾(K)吸肥量。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速率从出苗到灌浆呈上升趋势,到灌浆期达
    最大值,灌浆期以后上升速度开始减慢。各个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小依次为:开花至灌浆期>苗期至现蕾期>灌
    浆期至成熟期>现蕾期至开花期>苗期;蓖麻氮、磷、钾的吸收量在整个生育期遵从“慢—快—慢—快—慢”的规
    律,吸收速率呈现双驼峰型, 2个吸肥速率高峰出现在现蕾期和灌浆期;在云南红壤上蓖麻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
    (N) 7. 71kg,磷( P) 1. 26kg,钾(K) 4. 42kg,吸肥比例为1∶0. 16∶0. 57。
  • 土肥植保`
    陈宏宇, 文景芝
    2006, 28(3): 330-3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随机扩增DNA (RAPD)技术分析了15个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的遗传多样性,并同其它7
    个疫霉种的8个菌株进行了比较。运用筛选出的12个引物共获得152个RAPD标记,其中84. 2%具有多态性。通
    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疫霉属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为0. 533~0. 783,大豆疫霉菌与其它几种疫霉的遗
    传距离相对较远,用引物OPB06扩增到P. sojae种特有的一个RAPD标记; P. sojae种内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
    幅度为0. 855~0. 967,亦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遗传多样性与菌株毒力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而与菌株地理来
    源没有相关性。
  • 分析测试
  • 分析测试
    肖志军 , 李培武 , 张 文 , 谢立华 , 丁小霞 , 马 良 , 吴文华 , 刘 锴
    2006, 28(3): 335-3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制并比较了7种不同类型的黄曲霉毒素B1 纯化微柱,优选出AFTB1 - Ⅰ亲和微柱,具有分离高效、操
    作简便适于快速检测的特点。设计出与微柱净化配套使用的半自动化负压装置,可简化净化操作步骤、缩短操作
    时间。对亲和微柱的进样条件、淋洗条件、洗脱条件、流速、结合容量、加标回收率、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明:微柱的结合容量> 25μg/kg,不同水平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 00% ~91. 50%。不同批次微柱的加标回收率相对
    标准偏差为1. 76% ,无显著差异。同时,采用现有国标方法,利用本实验研制的亲和微柱对实际样品净化,不同水
    平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 00%~92. 00% ,能满足国标检测限量范围内粮油中黄曲霉毒素B1 的快速检测要求。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张东泽, 李国龙, 张少英
    2006, 28(3): 342-3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4个不同株高的蓖麻品种生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还原糖、蔗糖转化酶、可溶性蛋白、谷氨酰胺合成酶、 游离氨基酸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株高快速增长时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不同株高的蓖麻品种 其碳氮代谢指标存在差异,在生育前期叶片相对较多的可溶性糖积累和旺盛的氮代谢以及生育中后期高的蔗糖转
    化酶活性、低还原糖含量有利于其株高的增长。
  • 研究简报
    刘建兵, 李贵全 , 焦碧婵, 李 玲
    2006, 28(3): 347-3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 ,对2002年山西省大豆新品种(系)区试试验的12个品种(系)进行了高产稳产
    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汾豆56、晋大74是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的优良大豆新品种,晋遗30、如N - D11具有一定
    的高产潜力,但稳产性稍差。高稳系数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评价作物高产稳产性的方法。
  • 研究简报
    陈坤荣, 蔡 丽, 许泽永 , 晏立英 , 王国平
    2006, 28(3): 350-3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接种高病害压条件下,对当前生产上应用的13个油菜双低和杂交品种及14份资源材料进行了
    对芜菁花叶病毒( TuMV)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的13个油菜品种均不抗TuMV,但感病性低于对照品种中油
    821。14份油菜资源材料间抗性差异显著,有3份材料表现高抗和中抗。大部分油菜推广品种表现的高发病率和
    病情指数表明在病害流行地区和年份,这些品种不足以抵挡病毒病造成的损失。
  • 研究简报
    柳训才, 陈 平 , 程运斌 , 李胜清 , 陈 浩 , 吴谋成
    2006, 28(3): 354-3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固相萃取( SPE) -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 - UV)建立了油菜中咪鲜胺的残留量检测方法,并
    进行咪鲜胺消解动态研究。提取液经石墨碳和C18固相萃取柱净化、浓缩后测定。咪鲜胺在各样品中的添加回收
    率为80. 1% ~91. 8% ,变异系数为1. 8%~9. 6%。咪鲜胺在油菜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4~6d; 30g制剂/666. 7m2
    于油菜盛花期施药2 次,油菜收获时,油菜籽中咪鲜胺残留量最高为0. 20mg/kg,土壤中咪鲜胺残留量最高为
    0. 49mg/kg。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罗 鹏
    2006, 28(3): 358-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半个多世纪的植物遗传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经历了遗传学理论的转向,随教学和研究的深入,对李
    森科遗传理论产生怀疑,首次翻译原苏联对李森科批评的文章,在国内遗传学界产生深刻影响。在油菜孤雌生殖
    细胞遗传学、染色体组分开的细胞遗传学、油菜近缘植物遗传资源及其细胞学研究中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多项成果
    奖;提出了此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

  • 综述与专论
    韦献雅 , 付绍红, 牛应泽
    2006, 28(3): 362-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杆菌介导的floral - dip转基因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简便、快速、高效、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非
    组织培养转基因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发展、转化原理、转化条件、后代遗传学分析,并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展望
    了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 综述与专论
    胡慧芬, 方小平 , 肖 春
    2006, 28(3): 368-3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抗虫种质资源抗虫鉴定、抗虫机理及芸薹属作物抗虫基因工程等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芸薹属植物抗
    鳞翅目昆虫的研究成果。
  • 综述与专论
    宋丹阳 , 宫兆晶 , 李培武,张 文,
    2006, 28(3): 375-3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油料中农药残留限量和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了综述。我国油料中农药残留限量与美国、
    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组织差距很大,检测技术也相对落后。我国油料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多采用浸泡振荡、超声波
    提取和液- 液分配、柱层析等传统方法,存在提取效率低,净化不彻底问题,导致检测结果精确度偏低。利用超临
    界萃取( SFE)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新型前处理技术实现对油料中农药残留的充分提取和净化,是未来油料中
    农药残留检测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