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单大鹏,刘春燕,蒋洪蔚,董晓慧,陈庆山,胡国华,
    2011, 33(1): 9-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IM和MIM法,对大豆Charleston×东农594的154个重组自交系在5个不同地点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25个QTL,分别位于A1、B1、C2、D1a、D1b、E、J、L和N连锁群上。用CIM法定位到了20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用MIM法定位到了9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在C2连锁群上多次定位的ProC2-4,标记区间为Sat_092-Satt460,与前人找到的QTL位点一致。
  • 遗传育种
    浦惠明,高建芹,龙卫华,胡茂龙,张洁夫,陈 松,陈新军,陈 锋,顾 慧,傅三雄,戚存扣
    2011, 33(1): 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油菜M9选系M9-2、M9-3、M9-11、M9-14和MI CMS (陆奥-五十铃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系N221、N340、N34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研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咪唑啉酮抗性为显性性状,由1对核基因控制,抗性基因在F2和BC1群体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因此,应用杂交、回交等常规育种方法可将抗性基因导入目标品种。
  • 遗传育种
    徐传远 ,李再云
    2011, 33(1): 2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蓝型油菜(AACC,2n=38)品种Oro与诸葛菜(OO,2n=24)属间杂交F4世代中出现的五倍体单株(AACCO,2n=50)为起始材料连续自交选育、鉴定,直至获得F12群体。各F12株系间表现一定的形态差异, 但株系内植株形态特征一致。细胞学观察表明85.3%的F12单株具有与甘蓝型油菜相同的染色体数目,花粉母细胞(PMCs) 减数分裂中正常配对和分离;其余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37、39和40;红紫色植株在减数分裂中有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会出现微核。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未检测出整条的诸葛菜染色体;但AFLP分析表明存在渗入的诸葛菜DNA片段。F12植株的脂肪酸组成及硫苷含量表现较大的变异, 有的植株油酸含量高于Oro而硫苷降低。
  • 遗传育种
    黄兰兰 钟开珍 马启彬 年 海 杨存义#
    2011, 33(1): 2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搜集已经报道大豆磷效率相关的96个QTL基础上,利用BioMercator2.1软件和公共标记将这些QTL映射整合到大豆公共遗传图谱soymap2上,并利用Meta分析在16个连锁群上提取29个“真实”QTL区间,其中16个位点由控制1个性状的QTL组成,另13个位点由控制多个性状的QTL组成。经Meta分析后QTL置信区间缩小,平均置信区间由原来的9.95cM降到7.62cM,其中有4个“真实”QTL的置信区间小于1cM,另有8个“真实”QTL的置信区间在1~5 cM之间。这些“真实”QTL区间中,D1b-2和G-2与大豆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和多个干重性状相关,D2-1与大豆磷含量和多个干重性状相关。这些QTL两侧标记可用于大豆磷效率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遗传育种
    李 丹,刘凤兰,伍晓明,陈碧云,闫贵欣,曾长立,付桂萍,吕培军
    2011, 33(1): 3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1至2009年参加区域试验(以下简称区试)的595份品系申报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系数增长6倍,申报单位数增长7.5倍。参试品系由常规种为主转变为以杂交种为主,杂交种比例均值达77.90%。育种中使用的授粉控制系统由细胞质不育系为主转变为细胞质和细胞核不育系兼用,2003年后利用核不育系选育的品种数量与细胞质不育系基本持平。育种中使用的骨干亲本由国外品种转变为我国已育成的常规或优质油菜品种中油821、中双4号、中双9号等,采用的细胞质不育系亲本以波里马细胞质不育系和陕2A细胞质不育系为主,核不育系亲本主要为隐性核不育系。区试材料年度平均产量由2 158.28kg/hm2增长至2 457.01kg/hm2。含油量从39.94%增加至42.14%,增幅达5.51%。芥酸达标(芥酸含量<1%)材料的年均比例达91.47%。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油菜育种能力,产量、品质和重要亲本改良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 遗传育种
    赵永国,舒 岩,危文亮
    2011, 33(1): 39-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4个不同地理来源的油莎豆品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油莎豆DNA快速提取方法,以SRAP-PCR反应体系中DNA模板量、Mg2+浓度和引物浓度3个因子分别设置3个水平,共配制27个反应体系,对油莎豆SRAP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可获得较高质量的DNA,参试材料的A260/A280介于1.70~1.98;在27个SRAP反应体系(15μL)中,最优反应体系为DNA模板25ng、Mg2+1.5mmol/L、引物浓度1μmol/L、dNTP 0.3 mmol/L和Taq酶1U,可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新友,韩锁义,刘 华,汤丰收,董文召,徐 静,张忠信,臧秀旺,孟 洁
    2011, 33(1): 44-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远杂9102和国内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两个小果型品种白沙1016、鲁花12号及两个大果型品种海花1号、豫花15号为材料,考察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经济系数等重要生理参数。结果表明,远杂9102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在小果品种中是最高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生长后期减少的速度慢于同类型其它品种;叶面积指数位于最适叶面积范围之内;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成熟期还保持增长趋势;是参试品种中经济系数最高的品种。由此说明,远杂9102具有高产的生理基础。
  • 栽培生理
    王囡囡 于忠和 贾会彬 朱宝国 孟庆英 宋英博 陈庆山
    2011, 33(1): 48-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栽培中,利用植物光谱仪测定受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变化。结果表明,大豆蚜虫危害程度可以在大豆叶片的光谱中得到响应,且近红外区比可见光区更明显。大豆植株受蚜虫危害后,其株高、SPAD、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有所下降。不同时期两种栽培模式下受大豆蚜虫危害的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其株高和叶面积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SPAD值表现略有不同,垄三栽培模式下,受虫害植株与正常植株间差异显著;密植栽培模式下,正常植株的SPAD值极显著高于受虫害植株。地上部干物重在垄三栽培模式下,正常植株与虫害植株不存在显著差异;密植模式下,虫害植株干物重显著低于正常植株。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李银水, ,鲁剑巍,廖 星,邹 娟,李小坤,余常兵,马常宝,高祥照
    2011, 33(1): 52-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磷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养分含量、养分累积量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相比,施磷肥(P2O5)37.5、75.0和112.5kg/hm2平均分别增产24.2%、42.9%和43.2%,籽粒含磷量增加10.5%、16.7%和27.1%,植株地上部磷素总累积量提高36.1%、59.1%和78.7%。施磷促进油菜生长,提高油菜对磷素的吸收和累积,显著增加百千克籽粒需磷量。但磷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显著下降。磷肥用量为75.0kg/hm2时可达到油菜的高产高效生产。
  • 土肥植保
    孙洪利,刘洋大川,张俊华,韩英鹏,李文滨
    2011, 33(1): 57-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2006-2009年采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的121个大豆灰斑病菌菌株进行AFLP 分析,得到148个多态性条带。用UPGMA聚类分析, 121个菌株被归类于111个不同单元型 (带型),以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0.81为界, 将111个单元型划分为6个遗传系谱。其中L03、L05和L06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优势系谱。L02分布地域比较狭窄,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稀有遗传系谱。
    大豆灰斑病;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中图分类号:S435.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土肥植保
    李凌欣,裴 旭,徐 鑫,景 岚
    2011, 33(1): 62-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寡糖对向日葵锈菌侵染的影响,在向日葵苗期用寡糖处理并接菌后对锈菌夏孢子的萌发率和侵入率以及气孔开闭进行了观察,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入侵位点酚类化合物的积累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寡糖处理后锈菌夏孢子的萌发率和侵入率均显著降低,而气孔关闭率显著升高。同时,在接种后12 h时,大量的侵入位点产生了酚类化合物的积累,说明寡糖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向日葵锈菌的侵染。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肖 智,李培武,张 奇,张 文,丁小霞,
    2011, 33(1): 66-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将黄曲霉毒素B1转化为其半缩醛B2a,在硼氢化钠(NaBH4)还原作用下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完全抗原。将制备的完全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4次免疫后取其脾脏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细胞融合,采用半固体培养基筛选后鉴定,获得杂交瘤细胞株3A12,抗体的灵敏度可达6.1±0.025ng/mL,抗体与其它黄曲霉毒素B2、G1及G2的交叉反应率依次为7.8%、20.2%及0.6%,与黄曲霉毒素M1交叉反应率小于0.1%。为研发花生等农产品黄曲霉毒素B1特异性免疫分析技术及产品奠定了重要基础。
  • 测试与加工
    郭萍梅,黄凤洪
    2011, 33(1): 7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Na2SiO3为活性物质,以纳米Fe3O4为磁核制备磁性固体碱催化剂Na2O·SiO2/Fe3O4,通过正交实验,得到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硅与铁的摩尔比2.5,晶化时间2h,煅烧温度350℃,煅烧时间2.5h,并通过震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催化剂的磁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Na2O·SiO2/Fe3O4具有较好的磁性和顺磁性,抗水性能优于传统均相碱催化剂;将其应用于棉籽油酯交换反应制备脂肪酸甲酯的最优工艺参数为:醇油摩尔比7:1,催化剂加入量5%,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1h,搅拌速度400r/min,在此条件下,催化棉籽油酯交换反应的转化率99.6%,连续使用11次后活性90%以上。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
    李 想,潘良文,李俊毅,吕 蓉, 张舒亚,刘月明,高 琴
    2011, 33(1):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我国27批进口油菜籽进行了转基因成分检测和转基因油菜品系组成情况分析。利用已知转基因油菜RT73、T45、Oxy235、Topas19/2、MS1、RF1、RF2、MS8和RF3的特异性检测体系,对初检为阳性的转基因油菜籽样品进行扩增,扩增基因包括bar、PAT、GOX和NPTII。结果共检出25批转基因油菜籽,检出率为92.6%。所有批次均检出品系RT73和MS8×RF3,表明二者为目前我国进口的主要转基因油菜籽。约40%的批次检出MS1×RF1和MS1×RF2,有少量批次检出T45、Oxy235和Topas19/2,每批次均为多品系混合样品。本研究表明,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证书(我国农业部颁发)名单的7个转基因油菜品系均有进口,其中以RT73和MS8×RF3为主。
  • 研究简报
    刘培培, 李会珍, 张志军,刘西亮
    2011, 33(1): 83-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紫苏下胚轴为材料,研究影响紫苏外植体芽再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苗龄、黑暗时间、激素浓度及配比对紫苏芽再生均有较大影响。取13d苗龄的下胚轴先在分化培养基(MS+3.0mg/L BA+0.3 mg/L NAA)黑暗预培养8d后转为14h/d光照条件培养可获得较高的再生频率。诱导芽苗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 +1.0mg/L BA+0.3 mg/L IAA。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吴学君
    2011, 33(1): 87-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分别计算了植物油籽1999-2008年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McDowell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我国植物油籽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非常低,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我国植物油籽10年来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Thom&McDowell指数表明我国植物油籽产业内贸易主要由水平产业内贸易引发。文章认为应该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升我国植物油籽的质量,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促进植物油籽品种的多元化,并争取WTO的特别保障条款,减少进口大豆、油菜籽对我国大豆、油菜产业的冲击。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王琢玉,李振波,阳永学,黄军艳,董彩华,刘胜毅
    2011, 33(1): 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油菜杂合双显性雄性核不育系和拟南芥全基因组芯片的表达谱分析结果,选择了一个油菜差异表达基因,其对应的拟南芥同源基因为AT3G51300(ATROP1),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油菜中该基因(BnROP1)在根、茎、叶、花、雌蕊、雄蕊、角果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ATROP1基因的microRNA干扰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获得12株转基因苗。T1代转基因苗的表型观察发现,转基因植株大多出现角果数量减少或不结实、无花粉、花药萎缩以及小孢子数量大大减少的表型。对转基因T2代多个株系的荧光定量PCR分析说明,目标基因的干扰是有效的,靶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下调。说明转基因植株的雄性不育表型和ROP1基因的表达沉默有关,ROP1基因不仅控制了花粉管的极性和伸长,还和小孢子的正常发育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