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孙勤富,刘东晓,林 俐,吴德伟,吴 健,王幼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组定点编辑工具,通过瞬时表达试验提前验证Cas9/sgRNA载体诱导的突变效率,可以提高基因组定点编辑成功的几率,且显著节省费用及时间。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操作简单、适用性好、成本低廉的叶片瞬时表达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甘蓝型油菜和甘蓝中CRISPR/Cas9的编辑效果。针对甘蓝型油菜BnaC.WRKY11.a设计了2个靶位点Tgt1(Target 1)和Tgt2(Target 2),并构建了Cas9/sgRNA-Tgt1/2多重突变载体,在甘蓝型油菜叶片中瞬时表达后,2个靶位点都出现突变,突变效率达11.2%~82.2%。针对甘蓝BolPDS3基因设计了1个靶位点Tgt3(Target3),并构建了Cas9/sgRNA-Tgt3敲除载体,在甘蓝叶片瞬时表达后,Tgt3发生了突变,且大部分为碱基缺失突变,缺失的数目为1~18bp不等,同时还存在少量碱基插入以及碱基替换等突变类型。结果表明这种甘蓝型油菜和甘蓝的叶片瞬时表达技术操作简单、适用性好、成本低廉,CRISPR/Cas9的编辑效果快速易检测。

  • 遗传育种
    鲁丹丹,李保全,安素妨,徐 文,侯锦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是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和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材料,但其减数分裂过程中经常出现异常,导致基因组遗传的不稳定和花粉育性的下降。DNA meiotic recombinase 1 (DMC1)是植物中控制减数分裂的重要基因,为了解油菜DMC1同源基因的序列及表达变异,本研究利用拟南芥和芸薹属作物DMC1同源基因的外显子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分离了常规和合成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01染色体上的DMC1全长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BnDMC1.A01编码的蛋白具有植物中已报道的DMC1典型的保守结构域。分离了19个不同品系中BnDMC1.A01的基因序列,共划分为六种单倍型,发现第二外显子内存在两个导致氨基酸残基变异的SNP位点,该SNP位点在3种类型的油菜中均有分布。基因表达量分析发现,BnDMC1.A01在合成甘蓝型油菜中的表达量较常规油菜高,这些变异是否同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减数分裂异常有关还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韩亚丽,林春晶,丁孝羊,彭 宝,李文跃,张春宝*,赵丽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杂交大豆育种效率,进一步提高杂交大豆产量。本研究以5份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12份恢复系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方法组配60个杂交组合,对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每荚粒数分别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效应、及其与F1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产量性状中亲优势组合占全部组合的55%,超高亲优势组合占30%,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均?20%的占15%。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产量相关性状的中亲优势组合分别占55%、56.67%和23.33%,超高亲优势率均为负值。17份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变化范围为-27.94%~56.62%,其中6份材料表现为正效应;30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为正值,占总体的50%。此外,SCA与F1籽粒产量和单株荚数的杂种优势及其性状值均相关;GCA与产量性状值和单株粒数的中亲优势呈极显著相关,与单株荚数的中亲优势、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的超高亲优势及性状值呈显著相关;各性状SCA与GCA之间不相关。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较大。产量杂种优势强的组合双亲除具有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兼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任海红,马俊奎*,刘学义*,任小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山西省1973-2017年间审定的84份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和主茎节数以1980年代最高,而后逐渐降低,2010年后略有回升。单株荚数以1990年代最高。随着年代推进,在分枝数和单株荚数下降的情况下,由于百粒重的持续增加,单产也随之增加。平均产量由1970年代的1 992.5 kg/hm2提升到2010年后的2 964.34 kg/hm2,提高了48.8%。蛋脂含量以2010年后育成品种最高,主要是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在山西省审定的大豆品种中,有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但还是以亚有限结荚习性为主,无限结荚习性大豆1990年代所占比例最高,随后下降。圆形和椭圆形叶片比例有所下降,而披针叶和卵圆叶比例有所增加,主要在于后者能够更合理利用光能。
  • 遗传育种
    于海峰,韩平安,李美娜,陈 阜*,郭树春,李素萍,张艳芳,赵建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高油酸材料J9和低油酸材料NK244为研究对象,在授粉后20d取材,采用RNA-Seq技术对其进行转录组学研究。经比较分析,2个材料共鉴定到差异表达基因(DETs)5 447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2 709个,下调表达基因2 738个。对DET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O信息分析表明,有2 218个DETs富集到57个功能条目,其中上调表达基因主要涉及催化活性、异构酶活性、碳水化合物结合、DNA结合、脂结合、碳水化合物过程、脂代谢过程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下调表达基因主要涉及蛋白激酶活性、ATP结合、蛋白磷酸化、tRNA氨酰化的蛋白质翻译和纤维素生物合成过程。KEGG分析中799个差异表达片段被显著富集在28个通路,主要为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和脂代谢通路。本研究为向日葵油酸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为向日葵品质育种与种质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 遗传育种
    贾秀苹,卯旭辉,岳 云,陈炳东,梁根生,王兴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挖掘向日葵耐盐基因对作物耐盐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高耐盐自交系Y07-136R(父本)和不耐盐自交系Y05-222A(母本)及其构建的包含60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挑选分离群体中耐盐和不耐盐的极端分离株系各50株单株,分别构建两个DNA池用于高通量测序以分析筛选向日葵耐盐候选基因。通过本研究共发掘到6个耐盐关键候选基因(Ha0_73Ns.730/Ha10.228/Ha12.2377/Ha2.3822/Ha8.182/Ha9.5434),功能注释分别为依赖ATP的RNA解旋酶、热休克蛋白、生长素结合蛋白、溶质运载蛋白家族成员、核糖体蛋白S21家族成员及未知功能蛋白。通过候选基因同源分析、代谢通路分析及共表达基因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参与植物逆境胁迫调控,可能具有耐盐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结果为耐盐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提供了重要候选基因,同时为向日葵耐盐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


  • 遗传育种
    王 斌,赵 利*,王利民,张建平,谢亚萍,赵 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利用胡麻种质资源,促进胡麻品质育种,对国内外280份胡麻种质资源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 280份资源的粗脂肪平均含量38.3%,变幅为35.12%~45.27%,变异系数最小(3.22%);木酚素平均含量3.45 mg/g,变幅1.08~7.24 mg/g,变异系数最大(30.88%);亚麻酸含量平均48.03%,变幅35.62%~57.82%,变异系数为7.07%。(2) 相关分析显示,粗脂肪含量与油酸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含量负相关,与其他性状正相关;木酚素含量与亚油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含量正相关,与硬脂酸、油酸、亚麻酸含量负相关;亚麻酸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负相关。(3) 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品质性状聚为4个主成分,油酸因子、亚油酸因子,木酚素因子和粗脂肪因子。(4) 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D=42.8水平上聚为5大类群,第Ⅰ类粗脂肪和亚麻酸含量比较高;第Ⅱ类木酚素和亚油酸含量比较高;第Ⅲ类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比较高;第Ⅳ类油酸含量比较高;第Ⅴ类亚油酸含量比较低。以上分析可为胡麻种质资源利用和品质育种提供依据。

  • 遗传育种
    李晓薇,戢舒涵,赵 旭,张百兵,王法微*,李海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磷脂酶基因家族在亚麻芥胚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基于454测序技术对亚麻芥花后10d(DAF10)和花后20d(DAF20)的胚中磷脂酶基因家族进行筛选和分析。测序结果表明,DAF10样本和DAF20样本分别获得有效序列521 507个和310 125个,序列长度主要分布在341~560 bp,序列组装分别获得25 398个和23 678个Unigene,Unigene平均长度分别为630 bp和654 bp。在此基础上,筛选两个样本全部Unigene,共获得磷脂酶基因36个,其中属于磷脂酶A1基因4个、磷脂酶A2基因9个、磷脂酶C基因10个、磷脂酶D基因13个。Pathway基因功能注释显示,PLA1的4个候选基因没有注释到任何代谢通路上;PLA2中只有候选基因Unigene19110被成功注释,它在植物中主要参与甘油磷脂代谢途径和醚酯代谢途径。PLC家族中只有4个候选成员Unigene443、Unigene8071、Unigene8213和Unigene7311被成功注释,它们除参与甘油磷脂代谢和醚酯代谢之外,还在肌醇磷酸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而PLD家族中除Unigene18630、Unigene17966和Unigene441没有代谢通路注释信息外,其他的10个成员,也都只在甘油磷脂代谢途径和醚酯代谢途径有作用。

  • 遗传育种
    高羽荞,闫博巍,赵 莹,王 枫,董洁静,贺 琳,赵长江,李佐同*,徐晶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碱蓬(Suaeda salsa)籽粒具有较高的含油量及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作为潜在的特种油料作物具有极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为了全面研究碱蓬中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构成及表达模式,本文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碱蓬根、叶和发育期种子进行转录组检测和分析,筛选碱蓬发育期种子和叶片转录组中参与油脂合成途径的关键脂类基因,并对其差异表达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测序共计产出106 647条Unigenes,通过与各蛋白数据库比对,其中76 755条Unigenes成功获得了功能注释。共有45个Unigenes编码参与脂肪酸(FA)合成的关键酶,其中25个Unigenes在发育期种子中上调表达;多个编码ACCase、KASⅢ和EAR等的Unigenes上调表达;且7个编码酰基载体蛋白去饱和酶(SAD)的Unigenes中有5个在发育期种子中显著上调,可能与碱蓬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相关。共有30个Unigenes编码参与三酰甘油(TAG)合成的关键酶,其中16个Unigenes在发育期种子中上调表达,包括多个编码GPAT和DGAT的Unigenes。本研究对解析碱蓬脂类代谢途径的调控模式及发掘参与碱蓬油脂合成的关键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 遗传育种
    王 炼,黄庭轩,罗 玲,万 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拟南芥和酿酒酵母来源的磷脂:甘油二酯酰基转移酶(PDAT)在油脂积累过程中与底物相互作用的机制,本研究利用蛋白三维结构模拟、分子对接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植物、真菌等来源的PDAT进行蛋白进化分析以及PDAT与特定底物的分子对接分析。通过模拟PDAT和磷脂分子的空间对接模型,预测出底物和蛋白空间互作的多个关键氨基酸位点。基于多种磷脂分子和AtPDAT的分子对接和氨基酸序列比对,AtPDAT氨基酸序列中的W153,E310,D313,V627可能对蛋白质和底物结合发挥重要作用。该结果精确定位PDAT与磷脂底物的结合位点以及催化位点,为下一步PDAT蛋白定向改造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韩毅强,石 英,高亚梅,郑殿峰*,杜吉到,张玉先,冯乃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赤霉素GA3和烯效唑的壮苗效果,采用GA3和烯效唑浸种处理大豆种子,调查大豆茎秆、节长、叶柄、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两年结果显示,GA3 和烯效唑对大豆株高有调控作用,但具有时效性。苗期,GA3处理增加株高,烯效唑抑制株高;盛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处理与对照之间株高无显著差异;收获期GA3处理降低了第1、3、10、12、13、14节节长,从而显著降低大豆株高,烯效唑降低第1节节长,不影响株高。GA3和烯效唑
    浸种处理均增加大豆茎粗,增强大豆抗倒伏性。GA3处理降低了8~10节叶柄长度、增加了14~18节叶柄长度;烯效唑增加7~12节叶柄长度。两种调节剂从节长和叶柄两个方面改变了大豆冠层结构,叶柄长度的变化量与同节位的产量贡献率的变化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22和0.585,P<0.05。烯效唑浸种处理能够增加7d、14d叶绿素含量,14d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产量,两年平均增产15.14%。说明烯效唑处理可能通过改变大豆冠层结构和光合性质影响大豆产量。

  • 栽培生理
    张佳蕾,郭 峰,李德文,杨 莎,耿 耘,孟静静,李新国,万书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产花生由于较高的肥水供应和较大的种植密度,生育中期易徒长倒伏、叶部病害较重,生育后期易脱肥早衰。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课题组创建了“三防三促”调控技术:一是精准化控,防徒长倒伏,促进物质分配和运转;二是提早用药,防病保叶,促进光合产物积累;三是叶面追肥,防后期早衰,促进荚果充实饱满。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CK(常规管理)、T1(精准化控)、T2(精准化控+提早用药)、T3(精准化控+提早用药+叶面追肥)4个处理,进一步验证“三防三促”调控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T1、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高产花生饱果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显著提高了叶片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各指标以T3处理效果最显著,其次是T2处理。T1、T2和T3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成熟期的主茎高、侧枝长和主茎节数,提高了分枝数、主茎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对地上部植株生长的控制主要是精准化控的作用,而生育后期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主要是提早用药和叶面追肥的作用。T1、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单株结果数、单株果重、荚果产量以及经济系数,其中T1、T2、T3处理分别比CK增产20.35%、26.39%和30.62%。T2和T3处理的出仁率分别比CK提高1.84和3.02个百分点,说明T2和T3处理能提高籽仁饱满度。“三防三促”调控技术的应用是高产栽培条件下花生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 栽培生理
    邵玉彬,孙宾成,胡兴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鼓粒期缺水是制约大豆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鼓粒期对大豆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可为大豆抗旱育种和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依据。选取不同地区育成的代表性品种(品系)46份,在鼓粒期田间干旱与灌水条件下,分析其产量、产量性状、生育期与形态性状、籽粒品质性状等指标,并且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干旱区46份材料平均产量1 759.6 kg/hm²,灌水对照区平均产量2 223.1 kg/hm²,46个品种平均耗水系数1.079 t/kg。干旱对三粒荚影响显著,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生物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影响极显著。干旱区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水区,比对照区提高幅度4.47 %;平均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灌水区,比正常灌水区降低幅度4.19 %。干旱条件下品种百粒重下降,生育期提早均属于品种抗旱性的适应反映,与抗旱性无关。适于呼伦贝尔的品种推荐为北豆14、黑河50、黑河43、华疆3、登科1号、蒙豆15、北豆37、黑河36、北豆38等。




  • 栽培生理
    苗利娟,韩锁义,石 磊,房元瑾,黄冰艳,董文召,张 俊,齐飞艳,孙子淇,张新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花生野生种及转基因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田间长势弱等难题,本研究对花生的嫁接技术进行了优化。以黑籽花生品种豫花0215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培养7d的实生苗为砧木,以栽培种、野生种及双二倍体的无菌组培苗为接穗,采用劈接法,以花生的下胚轴为嫁接部位进行嫁接。结果表明,花生砧木的培养方式不同,嫁接成活率差异显著,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的砧木下胚轴达到6cm以上,平均嫁接成活率较高,达到96%以上。不同类型接穗嫁接成活率差异很大,栽培种的嫁接成活率较高,嫁接到黑暗培养的砧木上成活率达到100%。采用黑暗培养的豫花0215作砧木,大大提高了嫁接成活率和嫁接效率,该方法在花生野生种、双二倍体及转基因植株等组培苗的嫁接上获得成功,克服克服了野生种及后代材料生根困难及移栽成活率低,及组培苗移栽后长势弱等问题,值得推广。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顾炽明,韩配配,胡 琼,李银水,廖祥生,张志华,谢立华,胡小加,秦 璐*,廖 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氮高效油菜资源提供参考,本研究建立甘蓝型油菜苗期氮效率评价以及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鉴别方法,以162份油菜育种品系为材料,设置正常氮供给(氮浓度为9 500μmol/L)和低氮胁迫(氮浓度为237.5 μmol/L)两个氮水平处理,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氮水平下油菜苗期生物学性状及氮累积量,并对所有品系进行氮效率评价和基因型差异分类。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油菜生物量、主根长、侧根长、根冠比、氮累积量及氮吸收和利用效率在不同氮水平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不同氮水平下,油菜苗期生物量与氮累积量、氮利用指数、氮吸收效率极显著正相关,与侧根长显著正相关。低氮胁迫下油菜主根长、侧根长和根冠比增加,且根冠比与侧根长显著正相关,说明低氮胁迫下侧根伸长是油菜苗期适应低氮胁迫的重要途径之一。相比氮利用效率,氮吸收效率对油菜苗期生物量的形成影响更大,油菜苗期生物量与氮吸收效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侧根长、氮累积量、氮利用指数与氮吸收效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生物量可作为评价油菜苗期氮效率的主要指标,侧根长、氮积累量、氮利用指数可作为辅助指标。以不同氮水平下植株生物量的平均值为阈值,对162份供试油菜品系氮效率进行分类,其中双高效型油菜基因型23份、双低效型油菜基因型28份、中间型油菜基因型111份。进一步分析表明,双高效型油菜生物量、氮累积量、氮吸收效率均高于双低效型油菜,低氮胁迫下双高效型油菜在氮吸收累积方面更有优势。
  • 土肥植保
    马 欣,韩宝吉,张丽梅*,石 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硼砂(B,Na2B4O7?10H2O)、Ulexite granular(UB,NaCaB5O9?8H2O)、Etibor-48(EB, Na2B4O7?5H2O)和Colemanite(CB, Ca2B6O11?5H2O)四种硼肥在花生-油菜轮作中的肥效及其后效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按正常施硼量(纯硼用量1.70 kg/hm2)基施硼砂、UB、EB和CB四种硼肥,花生和油菜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两倍施硼量(纯硼用量3.40 kg/hm2)与正常施硼量相比,不同硼肥处理作物增产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土壤有效硼含量0.49 mg/kg时,作物增产率并不随施硼量的继续增加而升高。基施四种硼肥,三季作物收获后土壤有效硼含量均高于0.5 mg/kg,秸秆硼含量与作物产量也显著高于不施硼处理。基施硼肥可以改善土壤有效硼状况,具有较强缓释性的硼肥UB和CB在第二季和第三季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在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土壤有效硼状况和硼肥本身的缓效性作为基施长效硼肥合理推广利用。

  • 土肥植保
    索炎炎,张翔*,司贤宗,余琼,毛家伟,李亮,袁新丽,余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求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管理与不同根瘤菌接种模式(拌种或土施)对花生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花生叶片SPAD值,有效促进花生生长,显著增加了氮利用率和荚果产量。两种根瘤菌接种模式下,不同氮肥管理中均以50%N基施+50%N开花期追施和100%N基施处理的第一侧枝长、总分枝数、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和百果重、氮利用率和产量显著高于50%N开花期追施+50%N结荚期追施处理,说明要实现花生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需在花生生育前期施用一定量的氮肥。比较根瘤菌拌种和土施2种接种模式,以根瘤菌拌种配施氮肥对花生的增产效果较好,但与根瘤菌土施配施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在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种植采用氮肥50%基施、50%开花期追施配合根瘤菌拌种的模式增产效果最好,氮肥利用效率最高。



  • 土肥植保
    马 坡,李晓楠,庞文星,战宗祥,张椿雨,朴钟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专性寄生于十字花科作物根部引起根肿病,且变异迅速。本研究利用Williams鉴别寄主系统鉴定出32株根肿菌,根据根肿菌基因组序列分析了根肿菌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的分布特性,并结合SSR标记的开发研究了根肿菌遗传多样性。主要结果如下:从收集自8个省市31个地区的32株根肿菌中,鉴定出2、4、7和11号生理小种;根肿菌基因组存在3 164个SSR,即每7.6 kb存在1个SSR。核苷酸重复类型以2和3为主,分布频率分别为45.92%和53.04%。从6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1个多态性标记,多态率50%,平均PIC值为0.407;聚类分析表明,同一地区的根肿菌大多聚类到一起,但同时存在变异。
  • 测试与加工
  • 测试与加工
    禹 晓,黄沙沙,程 晨,黄凤洪,邓乾春*,黄庆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我国不同产区不同品种亚麻籽的组成及体外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除基本组成成分外,不同品种亚麻籽主要活性组分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差异。α-亚麻酸、木酚素、总酚酸、黄酮、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范围分别为33.42%~59.74%,120~918 mg/100g,209~491 mg/100g,33.04~75.63 mg/100g,8.68~20.75 mg/100g,340~596 mg/100g。亚麻籽提取物DPPH值和FRAP值分别为4 357~8 146 μmol Trolox/100g, 8 289~15058 μmol Trolox/100g。此外,不同品种亚麻籽抗营养因子生氰糖苷含量差异较为显著(5.57~11.34 mg HCN/100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木酚素、总酚酸和黄酮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主要酚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主要依赖于亚麻籽品种特性,而非种植区域。
  • 测试与加工
    王未君,杨 博,刘昌盛*,黄凤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蔗糖脂肪酸三酯(sucrose fatty acid triester,STE)和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为原料制备蔗糖酯磷脂复合物,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infrared spectrum,FT-IR)、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制备的蔗糖酯磷脂复合物进行表征分析;以STE为吸附脱磷剂,考察STE在菜籽油脱磷工艺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STE与PC在无水乙醇体系中形成了新型的STE-PC复合物,与STE和PC相比,STE-PC复合物具有更低的相变熔融温度;另外,STE对菜籽油中的磷脂有一定的吸附脱除作用,在脱磷温度为55oC、STE添加量为3.5%、脱磷时间为30min条件下,脱磷率可达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