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色专题·间套作高产理论
  • 特色专题·间套作高产理论
    唐秀梅, 蒙秀珍, 蒋菁, 黄志鹏, 吴海宁, 刘菁, 贺梁琼, 熊发前, 钟瑞春, 韩柱强, 何龙飞, 唐荣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间作花生是我国华南地区特有的高效种植模式。本文研究了甘蔗/花生间作不同耕层土壤养分、酶、微生物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作而言,0~20 cm间作花生土壤有效氮、有机质、微生物量氮含量、真菌、放线菌数量、蛋白酶活性及间作甘蔗土壤细菌、放线菌、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氮含量及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增加;20~40 cm间作甘蔗土壤全磷、全钾、蛋白酶活性及间作花生土壤放线菌、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40~
    60 cm间作花生土壤真菌、蔗糖酶、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增加;相反,间作甘蔗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甘蔗处理;间作土壤有效氮磷钾、有机质含量、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间作土壤有效养分与脲酶、酸性磷酸酶、微生物量氮及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甘蔗花生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酶、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
  • 特色专题·间套作高产理论
    林洪鑫, 袁展汽, 肖运萍, 汪瑞清, 吕丰娟, 张志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相同施肥量条件下木薯-花生间作与花生单作的成熟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差异,以木薯品种
    华南205和花生品种粤油200为试验材料,设计2个施氮水平(施氮、不施氮)和3种种植模式(木薯单作、花生单作、
    木薯间作3行花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施氮和木薯间作对成熟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木薯间作花生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现出间作优势,土地利用率提高49%~
    60%。成熟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4个优势类群依次为Chloroflexi、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合计
    比例84.42%~84.59%。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的属数量共477个。施氮和木薯间作对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无
    显著影响。木薯间作显著降低了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幅18.12%。在相对丰度排名前30的菌属中,不同处
    理组合间TK10 和Roseiflexus 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施氮显著降低了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Acidimicrobiales 和
    Amycolatopsis的相对丰度,降幅分别为41.18%、33.11%和71.98%。冗余分析表明,有效磷、pH显著影响细菌花生根
    际土壤属水平群落组成。本研究结果为明确间作体系中花生根际微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 特色专题·间套作高产理论
    王贝贝, 廖敦平, 范元芳, 王仲林, 张佳伟, 雍太文, 王小春, 刘卫国, 杨文钰, 杨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行距配置对作物竞争效应和物质分配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设置不同窄行距配置以及隔根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玉米植株的竞争强度随窄行距增加而逐渐减小至趋于平稳,大豆竞争强度增幅为33.14%~36.31%;玉米的全竞争强度(EFC)、地上竞争强度(ESC)与窄行距呈反比,大豆全竞争强度(EFC)和地上竞争强度(ESC)一致表现为:40cm<80cm<100cm;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
    表现为窄行距从20 cm增加至100 cm,转移率增幅为11.0%~20.5%,贡献率为13.5%~27.0%;大豆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率降低17.5% ~ 28.5%,贡献率降低52.0%~71.0%。各窄行距于40cm处系统竞争达到平衡,可协调带状套作下玉米和大豆竞争互补以及物质分配。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刘宇, 李春娟, 石大川, 闫彩霞, 赵小波, 孔青, 孙全喜, 苑翠玲, 王娟, 单世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InDel标记对我国地方花生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解析能力,本研究利用13个多态性InDel
    标记检测4个典型生物学类型的90份中国花生地方品种材料。共扩增出42的等位基因,平均3个;Nei’s多样性指数
    变幅为0.011~0.705,平均0.443;Shannon’s信息指数变幅为0.034~1.497,平均0.758。龙生型、普通型、珍珠豆型与多
    粒型花生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198、0.4407、0.4435和0.4372,结果表明龙生型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小于其
    它生物学类型。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077 ~ 1.000,平均为0.636;且普通型与龙生型花生之间遗传相似系
    数最高,为0.636。群体分析结果表明密枝亚种与疏枝亚种、不同植物学类型之间遗传分化较小,且普通型与珍珠豆
    型遗传结构相似,龙生型与多粒型花生遗传结构不同。利用非加权平均法(UMPGA)聚类分析将90份花生材料划分
    为两类(G1、G2),其中G1包括全部的龙生型、61.90%的普通型以及20.00%的珍珠豆型。本研究结果表明InDel标记
    能够有效地揭示栽培种花生的遗传变异,可为花生杂交亲本的选择以及优异基因的挖掘提供重要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白冬梅, 薛云云, 张鑫, 王鹏冬, 黄莉, 田跃霞, 姜慧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90对多态性SSR引物评价了山西省不同地理来源的72份花生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90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31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3.5222个;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0.1823~0.7711,平均0.4537;多态信息含量指数变异范围0.3283~0.7378,平均0.4047;Shannon's信息指数变异范围0.1657~1.6734,平均0.809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2份种质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群,类群Ⅰ 以多粒型为主,类群Ⅱ 以普通型为主,
    类群Ⅲ 以珍珠豆型为主,聚类结果与花生的植物学分类基本一致。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种质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珍珠豆型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其次是多粒型,普通型最小。该结果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山西省花生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花生优异种质发掘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林秀芳, 叶万余, 吴春玲, 刘海东, 徐小媛, 陈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快花生新品种选育效率,分析了广西1986-2016年审定的51个花生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的演变。
    结果表明,广西审定花生品种共涉及75个直接亲本,其中,主要以广东的育成品种及广西的中间材料为主。杂交育
    种是广西花生品种改良的主要手段,并以“育成品种×中间材料”和“育成品种×育成品种”两种组配模式为主。粤油
    551、汕油523、粤油223等是广西审定花生品种的骨干亲本。近年以来,广西审定花生品种荚果产量增产显著,但品
    质性状没有明显提高,株高、侧枝长、百果重、百仁重对增产贡献较大。因此,加强国内外花生优异种质的引进和利
    用,重视品质和抗性改良,是广西花生育种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常规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
    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以实现花生育种更好更快的发展。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陆晓东, 李春娟, 张浩, 孙全喜, 闫彩霞, 赵小波, 王娟, 苑翠玲, 单世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GO蛋白(Argonaute protein)是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的关键组分,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花
    生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AGO抗病基因提供了条件。利用AGO蛋白的保守域在花生基因组数
    据库与NCBI中进行同源比对,鉴定得到花生AGO 基因家族所有成员。我们基于生物信息学对AGO蛋白家族的进
    化关系、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结构域、不同组织中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
    共鉴定得到51个花生AGO 基因,包括12个A.duranensis 基因,12个A.ipaensis 基因以及27个栽培种花生AGO 基因。
    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花生染色体上,且A.duranensis 与A.ipaensis 基因组上有10对成
    员存在较为明显的同源关系。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dAGO2、AiAGO4、AdAGO3、AiAGO7、AdAGO8、AiAGO8 基因在花生
    22个组织中整体表达量偏高;而花生茎尖(Shoot Tip)与雄蕊(Stamens)中AGO 基因家族呈现较高表达量。本研究结
    果为揭示AGO蛋白功能和发掘花生的抗逆育种靶向基因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胡冬秀, 刘浩, 鲁清, 李海芬, 方加海, 梁炫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花是植物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重要过程,CONSTANS-Like(COL)基因是植物光周期诱导开花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但是在花生中的具体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花生COL 基因家族成员序列特征、系统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最终克隆了17个AhCOL 基因(AhCOL1-Ah⁃COL17)。花生17个AhCOL 基因氨基酸长度范围为327aa~617aa,等电点(pI)均小于7,在蛋白质序列的氮端与碳端
    均含有保守的BBX和CCT结构域。此外,不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多数AhCOL 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分析表明多数AhCOL 基因的表达量从苗期到开花期呈现递增。本研究为研究花生AhCOL 基因的潜在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黄舒婷, 李霞, 苏桂军, 詹洁, 王爱勤, 何龙飞, 肖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已有转录组数据的分析,发现花生AhAlSRK(LOC107458489)基因在耐铝花生品种99-1507和铝敏
    感型花生品种中花2号(ZH 2号)受铝毒害后基因表达量出现明显差异,暗示其可能参与花生铝胁迫下信号传递铝
    胁迫响应机制。花生AhAlSRK 基因与拟南芥富含亮氨酸类受体蛋白激酶(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like kinases,
    LRR-RLKs)VIII_2亚家族中的AT1G56140 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为同源基因。为验证花生AhAlSRK蛋白激酶活
    性,克隆了AhAlSRK 的全长编码序列,并基于对AhAlSRK蛋白结构预测的基础上,克隆了AhAlSRK的胞内域,构建
    其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AhAlSRK-CD,转入大肠杆菌菌株Rosetta 2 (DE3) plysS。在1 mmol/L IPTG 条件下,
    16 ℃低温诱导过夜,成功诱导可溶性GST-AhAlSRK-CD蛋白。重组蛋白GST-AhAlSRK-CD表达效率较高,经过自
    磷酸化检测验证其具有丝/苏氨酸和酪氨酸激酶活性。实验结果为后续在蛋白质水平上探究AhAlSRK 基因响应铝
    胁迫机理打下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盛英华, 张延瑞§, 戴亚楠, 昝光敏, 周凯, 王贤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低亚麻酸材料FA10为父本,分别与中豆32和中豆43杂交得到两个F2分离群体。采用气相色谱法对
    两个群体进行脂肪酸含量测定,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群体基因型分析,开展不同群体中大豆脂肪酸组分QTL定
    位研究。采用区间作图法,在两个群体分别定位到39个和18个与脂肪酸组分相关的QTL。将定位的QTL与前人
    报道的脂肪酸组分QTL进行比较发现,有40个QTL与前人报道的QTL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标记或标记区间;比较本
    研究两个群体的定位结果发现,4对与亚麻酸含量相关的QTL既与前人定位结果一致,又在两个群体中被重复检测
    到。这些稳定检测到的脂肪酸组分QTL对于大豆脂肪酸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魏晨丹, 于继高, 滕佳, 王金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12个豆科植物基因组中对DGAT(甘油二酯酰基转移酶)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发现在四倍体花生和大豆基因组中含有的基因拷贝数相对较多,分别为17、10,这可能是导致其油脂合成能力高于其他作物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家族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DGAT 基因在真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已存在,在豆科植物中经历反复的全基因组加倍,使得家族得到扩张;并且串联重复对于家族扩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葡萄中的两个旁系同源基因,由于串联重复使得基因拷贝数量提高了150%。大豆中DGAT 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中表达模式与其系统发育关系也表现出了关联性。该基因家族相对保守,与豆科基因组进化基本保持了一致的进化速率。本研究对于认识豆科植物DGAT 基因进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基因组学水平为大豆、花生等油脂合成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支撑。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方馨, 范素杰, 秋义明, 宋波, 刘珊珊, 吴俊江, 张淑珍, 徐鹏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危害大豆生长的严重病害。课题组前期研
    究表明具有P-loop 结构域的GmPR10(Gene Bank accession no. FJ960440)和具有P-loop、Bet v1 结构域的Gly m 4l
    (Gene Bank accession no. HQ913577.1)抑制大豆疫霉菌生长,并且过表达GmPR10 和Gly m 4l 的转基因大豆植株可
    以提高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为研究GmPR10 和Gly m 4l 抑菌机理,本研究利用点突变技术,获得了GmPR10
    的P-loop结构域突变体(Gly48/Thr48和Gly51/Arg51)、Gly m 4l的P-loop结构域突变体(Gly49/Ile49和Lys55/Pro55)、GmPR10
    和Gly m 4l的P-loop结构域以及Gly m 4l的Bet v1结构域缺失突变体,并纯化回收相应突变体蛋白,进行体外抑制
    大豆疫霉菌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或缺失P-loop,Bet v1结构域的GmPR10和Gly m 4l失去了抑制大豆疫霉菌(Race
    1)生长的能力,说明P-loop、Bet v 1结构域对GmPR10和Gly m 4l行使抑菌功能至关重要。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包冬芳, 董海冉, 王俊, 张婵娟, 赵雪, 韩英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之一,具有致病力
    强、传播范围广、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大豆胞囊线虫病极难防治。筛选并利用抗病基因是加快
    大豆抗线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东农L-10为材料,克隆GmRSCN-6 基因并分析GmRSCN-6蛋白的性
    质,同时对该基因在抗感病品种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GmRSCN-6 在SCN3号生理小种侵染10 d内逐渐上调表
    达。3 d时表达量出现小高峰,推测GmRSCN-6 基因响应SCN3号生理小种入侵信号,10 d时GmRSCN-6 基因的表达
    量达到最大,且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远高于感病品种,表明GmRSCN-6 基因参与大豆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
    反应。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张靓, 刘添祎, 冀采凤, 郭轩麟, 邵瑞超, 周靖萱, 王丕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E3连接酶GmPLR-2 基因在大豆根茎叶中呈上调表达,推测其可能参与大豆抗
    旱调节。本研究克隆GmPLR-2 基因,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3301-GmPLR-2、RNA干扰表达载体pCAM⁃
    BIA3301-GmPLR-2-RNAi并转化到吉农38中,对T2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连续7 d不浇水后测定转基因叶片
    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共获得T2过表达阳性植株12株,RNA干扰阳性植株11株。干旱胁迫7 d后过表
    达植株中相对含水率、POD活性、SOD活性、Pro含量均高于未转化植株,而RNA干扰植株中则低于未转化植株;另
    一方面过表达植株中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均低于未转化植株而RNA干扰植株中含量则高于未转化植株,且差异
    极显著,说明GmPLR-2 基因的表达与大豆中相关抗旱指标的变化有关。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李园园, 陈松树, 刘红昌*, 左宗明, 罗培高, 郑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筛选适宜油用的白木通种质,为将其开发成新型油料作物提供参考。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白木通种子
    籽油,比较各种质的含油率,按照食用油国家标准检测籽油过氧化值、酸价、碘值和皂化值,采用气质联用(GC-MS)
    系统对白木通各种质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木通各种质含油率(36.57%~43.08%)、单果
    平均含籽率(6.60%~11.51%)、种子千粒重(45.63~58.95g)和折干率(51.93%~64.28%)等经济性状指标受环境因子
    的影响较大;籽油的过氧化值(0.073~0.126 mmol/kg)、酸价(0.418~1.337 mgKOH/g)、碘值(83.548~89.653 g/100g)和
    皂化值(199.485~221.418 mg/g)均符合四级食用油国家标准;籽油脂肪酸成分中大多数种类为饱和脂肪酸,但不饱
    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二者含量达到70%左右,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
    为主,含量在25%左右。白木通具有开发成新型油料作物的潜力,综合评价种子经济性状及籽油脂肪酸构成,白木
    通种质黔通1号在研究的5份种质中表现较好,值得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崔利, 郭峰, 唐朝辉, 张佳蕾, 杨莎, 王建国, 孟静静, 耿耘, 李新国, 万书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连作严重影响花生叶片生长发育,导致花生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为探明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连作花生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大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接种F. mosseae 对连作
    花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抗氧化物酶活性、矿物质元素含量以及叶片干重的影响。结果表
    明,与未接种相比,接种F. mosseae 显著增加连作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高温强光逆境环境中连作花生叶片原
    初反应最大量子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П)、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
    值;同时,接种F. mosseae 的连作花生叶片中核酮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在花针期和饱果
    期分别增加了26.52%和32.7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抗坏血酸(AsA)和脯氨酸(Proline)含量也显著
    提高;另外,接种F. mosseae 显著促进连作花生叶片对氮、磷、钾和钙的吸收,增加了叶片干物质积累。因此,F. moss⁃
    eae 能够促进连作花生叶片生长发育,缓解连作障碍对花生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余燕, 张雅婷, 赵雪, 徐婷, 姜玉晴, 刘廷府, 周可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H2O2浸种对低温胁迫下花生种子萌发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白沙1016和花育9122两个花生品
    种为材料,通过种子萌发试验,设置(22±1)℃常温对照和(12±1)℃低温处理,首先采用不同浓度的H2O2进行浸种预
    处理,分析了H2O2浸种对花生种子低温萌发相关指标的影响,筛选最适H2O2浸种浓度,然后采用最适H2O2浸种处
    理后,测定其对发芽花生种子胚中氧化损伤和活性氧含量、脯氨酸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显著降低
    两个品种花生的相对发芽率、芽长/种长比、发芽指数及种子的活力指数,延长了平均露白时间,H2O2浸种预处理可
    显著缓解低温对花生种子萌发的抑制,以1% H2O2浸种效果最好。同时,H2O2浸种预处理还显著降低了H2O2的积累
    以及膜脂过氧化程度,促进了脯氨酸的积累,提高了脯氨酸合成酶鸟氨酸转移酶(OAT)和△1-吡咯琳-5-羧酸合成
    酶(P5CS)活性,抑制了脯氨酸降解限速酶脯氨酸脱氢酶(ProDH)活性。表明H2O2浸种预处理可通过调控脯氨酸代
    谢途径,促进低温条件下萌发花生种子内脯氨酸的积累,缓解氧化损伤,从而增强花生种子的低温萌发能力。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崔维佩, 唐桂英, 徐平丽, 李鹏祥, 朱洁琼, 单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植物生活史重要的两个环节,植物激素在其中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
    ELISA方法测定了弱休眠性花生品种Chico(CC)和强休眠性丰花1号(FH1)花生种子在萌发过程不同部位中脱落
    酸(ABA)、赤霉素( GA3)、油菜素内酯(BR)和吲哚乙酸(IAA)的含量。结果表明,FH1新鲜收获种子和干种子中不
    同部位ABA含量水平明显高于CC;吸水萌发过程中,两品种子叶中ABA含量和ABA/ GA3比例变化趋势呈现明显
    差异,但两品种整体ABA含量及ABA/ GA3比例随吸胀降低。研究说明,ABA在检测的三个部位中均发挥作用。萌
    发中后期,两品种子叶中GA3含量上升,表明GA3主要在子叶发挥作用。两品种IAA及BR含量在种子萌发过程变
    化趋势一致,它们主要在胚轴及胚根发挥作用。新鲜种子中IAA含量较高,吸胀后呈“波浪型”变化趋势,总体维持
    明显低于新鲜收获的种子中的水平;且FH1中IAA含量水平明显低于CC品种。萌发过程中两品种BR含量整体呈
    上升趋势,FH1的BR含量明显高于CC种子。总之,不同品种间内源激素含量水平存在差异,FH1中较高的ABA水
    平与其较强的休眠性有关;萌发过程中GA3、BR的提高和较低的IAA水平促进胚轴伸长及胚根生长。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吕晓, 战莘晔, 于海秋, 殷红, 隋明, 蒋春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快速、无损监测花生生长发育,建立整个生育期内花生冠层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APAR)和光合有
    效辐射吸收系数(FAPAR)的高光谱遥感估测模型,本试验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测定沈阳地区5种不同生态类型的
    花生冠层光谱数据,同期获取APAR、FAPAR;并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logρ、1/ρ、ρ′变换,构建6种植被指数,分别与
    APAR和FAPAR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建立估测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种变换形式的
    光谱数据中最优波段与APAR 和FAPAR 均达极显著相关(r≥0.3969,P<0.01),以ρ′在759nm 波段处与APAR(r=
    0.7574)和FAPAR(r=0.6276)的相关性最好,ρ′759nm处的高光谱参数与APAR、FAPAR建立的估测方程y = 797.3846
    e271.4883x(R=0.5512,P<0.01;RE=0.1213)和y =0.756e85.21x(R=0.4204,P<0.01,RE=0.0788)拟合系数最高、预测精度较
    好,估测效果很好。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指数(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复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RDVI)、垂直植被指数(PVI)和修改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这6种植被指数的最优波段与APAR的相关性优
    于与FAPAR的相关性,MSAVI[723,761]与APAR所建立的对数函数y = 1554ln(x)+ 1631(R=0.7566,P<0.01;RE=
    0.0870)和RDVI[731,764]与FAPAR建立的多项式函数y = 1.027x2 + 0.713x + 0.729(R=0.6194,P<0.01;RE=0.0699)
    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均达到了极显著、预测精度较高,MSAVI对APAR和RDVI对FAPAR估测效果很好。一阶微分光
    谱和植被指数可以较好地估测花生冠层APAR和FAPAR。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索炎炎, 张翔, 司贤宗, 孙艳敏, 李亮, 余琼, 余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田试验,在正阳县酸性砂姜黑土和清丰县石灰性砂质潮土区,研究了磷肥与不同增效剂(腐殖酸、
    复合氨基酸和草酸)配施对花生生长、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85%常规施磷与腐殖酸、氨基酸和草
    酸配施对花生产量的作用效果受土壤类型影响,砂姜黑土区,分别比85%常规施磷增产8.82%、4.66%和-1.68%,砂
    质潮土区分别比85%常规施磷增产8.40%、3.18%和12.08%,砂姜黑土区和砂质潮土区分别以85%常规施磷+腐植
    酸和85%常规施磷+草酸处理对花生生长和增产的促进效果最好。施磷增效剂也提高了花生磷积累量和磷肥利用
    率,其原因在于磷增效剂促进了土壤难溶性磷组分转化为活性较高磷组分,与85%常规施磷相比,砂姜黑土区85%
    常规施磷+腐植酸和砂质潮土区85%常规施磷+草酸处理的花生磷积累总量分别显著增加26.31%和22.89%,磷肥
    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7.74%和4.99%,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5.54 g/kg和5.39 g/kg。因此,酸性砂姜黑土区磷肥减
    量15%配施腐殖酸,石灰性砂质潮土区磷肥减量15%配施草酸,可提高磷肥利用率,确保花生不减产,实现磷肥减
    量增效目标。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张博文, 穆青, 刘登望, 李林, 万书波, 王建国, 郭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钙肥对瘠薄红壤旱地花生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同时为优化花生生长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
    湖南长沙选取红壤瘠薄旱地以及3个不同粒型大小花生品种(大粒湘花2008、中粒湘花55、小粒蓝山小籽),运用土
    柱试验栽培法,设置施钙肥(CaO)和不施钙2个处理,对花生主要生育期的根际、0~20cm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试与
    分析。结果表明:在缺钙酸性土壤下,施钙能提高所有品种、各时期(成熟期略有不同)、各土层花生土壤的pH值,
    调节土壤过酸强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蓝山小籽>湘花2008>湘花55);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湘花55>湘
    花2008>蓝山小籽);更好地提高大、中粒型品种土壤有效钾含量;降低大、中粒型品种土壤有效磷含量。因此,在
    氮、磷、钾营养元素充足,钙元素缺失的土壤下,增施石灰钙肥,既可降低土壤酸度,又能提高有机质、碱解氮、有效
    钾含量,却降低速效磷含量,在缺钙酸性土壤花生生产中施用石灰时应增施磷肥,从而保障花生高产高效栽培。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金林雪, 李云鹏, 吴瑞芬, 李丹, 王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作物发育期及产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81-2012年大豆生长季
    气象数据和发育期资料,结合生理指标,构建大豆气候适宜度模型,建立适用于内蒙古地区的发育期预报模型及以
    旬为步长的产量预报模型,并应用2013-2015年资料进行预报检验。基于气候适宜度的大豆各发育期持续天数预
    报模型均通过0.01极显著水平,准确率除鼓粒—成熟期稍低外,其余均在90%以上,模型预报精度较高;产量动态
    预报模型大部分时段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气候适宜度法的10个代表站预报平均准确率为87.6%。文章基于气
    候适宜度法建立的发育期及产量预报模型均能满足业务服务的需求,可供其他大豆主产区的发育期及产量预报方
    法研究借鉴。

  • 研究进展
  • 研究进展
    王荣繁, 杨存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是大豆生产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然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大豆
    种子在储藏期间极易发生劣变,不仅影响田间出苗率和幼苗生长势,难以保证稳产高产,而且影响豆制品品质,因
    而迫切需要了解大豆种子耐储藏性的生物学机理,为选育耐储藏的大豆新品种提供指导。本文总结了大豆种子耐
    储藏的遗传基础、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大豆耐储藏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南方
    大豆分子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进展
    任伟芳, 魏雪娇, 曾昭聪, 叶祎, 郑伟, 方加海, 万丽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摸清江西花生产业发展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本研究调研比较了江西省和周围邻近省份及
    山东、河南等花生高产省份在花生总产、种植面积和单产方面的变化规律,及各省历年花生审定品种情况和品种产
    量增长规律。结果表明江西花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为:1.江西土壤类型为红壤,有机质及营养元素含量
    较低,不利于花生生长;2.品种更新速度慢、品种老化严重且花生品质改良没有得到重视,优质新品种相对较少;3.
    良种缺乏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江西省花生芝麻产业技术体系的成立大力推动了江西花生产业的发展,2019
    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江西花生品种具有较大的高产潜力。平均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最高的均为粤油271,荚果产量
    达到6305.95 kg/hm2 ,籽仁产量为4632.57 kg/hm2 ,在试验品种中居第一位;粤油1712荚果产量为6022.25 kg/hm2,
    籽仁产量为3824 kg/hm2,综合表现好,在试验品种中居第二位;湘花522荚果产量5451.6 kg/hm2,籽仁产量4003.8
    kg/hm2,在试验品种中居第三位。这表明随着科技投入的进一步加大,产量潜力优良品种的培育及释放将推动江西
    花生产业进入跨越式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