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张青, 冷博峰, 陈雪婷, 陈卓尔, 魏梦升, 冯中朝, 李先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及后续影响,推动油菜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基于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所提供的微观调研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农户生活、油菜生产、油菜籽加工等维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种植户生活方面,仅有0.98%的受访户出现食用植物油短缺现象,76.06%的受访户反映家庭总收入完全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但乡村观光旅游同比下降10.24个百分点、蜂农采蜜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在油菜生产环节,85.47%的受访户反映田间管理工作量“没有变化”和“小幅度减少”;90.38%的受访户反映油菜生产雇工“无影响”和“影响较小”;79.06%的受访户反映农用物资价格“总体稳定”;98.48%的受访户认为对最终产量的影响较小;但18.21%的受访户反映有“虫害”,较2018-2019年度上升4.99个百分点;在油菜籽加工环节,油菜籽加工企业开机率、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以及希望获得的政府支持政策均呈现地区差异性。基于此,今后应完善我国油料储备体系建设,注重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大科研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优化市场营销体系和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制定“一揽子”补贴方案,从而保障中国油菜产业健康发展。
  • 综述与专论
    崔梦杰, 柴芃沛, 郭俊佳, 黄冰艳, 董文召, 韩锁义, 张新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侵染花生导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污染是影响花生食用安全性和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污染抗性分为抗侵染和抗产毒两种类型。抗性机制主要包括形态机制、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种皮中决定花生抗侵染的主要因素为蜡质层厚度、栅栏细胞排列密集程度及有无裂纹等特征。种子中单宁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白藜芦醇等与花生抵抗黄曲霉菌侵染及毒素合成有关。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脂氧合酶基因等均参与了花生抵抗黄曲霉菌侵染的过程。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来可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和多组学结合的方法,从基因调控网络水平上开展花生黄曲霉抗性研究,在更深层次上阐明花生黄曲霉抗性机制。
  • 遗传育种
  • 遗传育种
    张毛宁, 张新友, 孙子淇, 黄冰艳, 刘华, 徐静, 张忠信, 齐飞艳, 董文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巢式群体的5个组合的F2家系的荚果性状进行了遗传模式解析,以期了解巢式杂交群体的荚果性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巢式杂交群体具有丰富的荚果性状的变异类型,荚果长、宽和百果重在5个组合中的最小值至最大值变异幅度分别为(14.30~22.09)mm~(38.36~45.12)mm、(7.06~10.47)mm~(17.13~22.74)mm和(62.41~94.38)g~(266.75~364.00)g。荚果长与荚果宽、荚果表面积、荚果表面周长、百果重的相关性均极显著,与荚果长宽比的相关性较小;荚果宽与荚果表面积、荚果表面周长、百果重存在正相关,与荚果长宽比存在负相关。不同杂交组合的不同果型性状的遗传模式均有差异,最佳遗传模型为两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和两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主基因遗传力22.79%~91.62%,不同群体中的基因效应值各不相同,表明多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的不同遗传效应以及遗传背景差异对荚果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为利用NAM群体开展荚果性状QTL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为专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 遗传育种
    黄冰艳, 胡京枝§, 张新友, 苗利娟, 石磊, 吕登宇, 柴芃沛, 冯素萍, 刘华, 韩锁义, 汪晓, 齐飞艳, 孙子淇, 秦利, 董文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种子脂肪含量是花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花生脂肪含量遗传的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高脂肪含量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及基因组选择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选用不同脂肪含量的中间型花生品种豫花9326及潍花6号,龙生型农家品种永城小麻壳,珍珠豆型品种湛油62及泉花6号,配置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索氏残渣法分析5个亲本、20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等3个世代种子的脂肪含量,利用广义遗传模型分析脂肪含量遗传的种子胚基因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及其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双亲之一具有较高脂肪含量,另一亲本具有中等以上脂肪含量,则F1的脂肪含量较高;双亲脂肪含量中等,或者亲本之一脂肪含量较低,则后代脂肪含量较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为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的方差较小,种子脂肪含量无细胞质效应。种子直接效应的遗传力大于母体效应。高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正值较大,低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的负值较大,中间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数值基本居中,方向有正有负。本研究表明脂肪含量的遗传主要受种子自身基因型的加性效应控制,其次是母体加性效应,无细胞质效应。高脂肪含量花生品种豫花9326和永城小麻壳是优良的高脂肪含量供体亲本。挖掘种子脂肪含量关键调控基因应该兼顾荚果皮中表达基因对种子脂肪含量的调控作用。杂交后代选择及分子标记开发应注重基因的累加效应和优良单倍型的选择。
  • 遗传育种
    秦利, 刘华, 张新友, 杜培, 代小冬, 孙子淇, 齐飞艳, 董文召, 黄冰艳, 韩锁义, 张忠信, 徐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甜味是与花生口感及风味高度相关的遗传性状,花生的甜味主要来源于花生籽仁中的蔗糖,蔗糖含量达到6%以上时,其口感及风味较好。因此,提高花生籽仁的蔗糖含量是改善花生口感及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迄今为止,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的遗传分析未见报道。本研究以2组高、低花生籽仁蔗糖含量正反交组合,4个世代(P1、P2、F1和F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花生籽仁蔗糖含量受2对加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结合两组最优遗传模型均是E-0模型(MX2-ADI-AD)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是最优遗传模型。该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在以高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为母本的正交组合中表现较高(84.96%和83.00%),在以低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为母本的反交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偏低(69.52%和60.32%);相反,多基因遗传率在正交组合中表现较低(14.87%和16.75%),在反交组合中表现较高(30.23%和39.25%),说明该性状有明显的母体效应。通过对花生F2 群体籽仁蔗糖含量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高蔗糖含量花生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信息,为进一步进行QTL定位奠定基础。

  • 遗传育种
    齐飞艳, 孙子淇, 黄冰艳, 秦利, 石磊, 刘华, 汪晓, 田梦迪, 郑峥, 董文召, 张新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花生品质性状优势组合的选育效率,以5个花生材料为亲本,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分析花生籽仁中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蔗糖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等10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豫花132(W191)的粗脂肪、硬脂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含量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冀花甜1号(JT1)的蔗糖和粗蛋白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而高油酸品种WT08-0937(DF15)的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遗传协方差Wr对阵列方差Vr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粗脂肪、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这7个性状基本适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它们的遗传主要是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且表现部分显性。对所有子代的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2个主成分Dim1和Dim2的累计贡献率达88.6%,结果显示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和蔗糖含量呈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相关性较弱。本研究为花生育种中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遗传育种
    秦利, 刘华§, 张新友, 杜培, 代小冬, 孙子淇, 齐飞艳, 董文召, 谷建中, 黄冰艳, 韩锁义, 张忠信, 徐静, 高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豫花37号是以高产、广适性品种海花1号为母本,以高油酸小果开选01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择,在分离世代综合运用近红外品质检测、异地生态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育种方法选育而成的珍珠豆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2012年和2013年参加河南省珍珠豆型优质花生区试,两年9个试验点荚果平均单产达到4583.55 kg/hm2,比对照远杂9102(普通油酸品种)增产2.68%;2014年参加河南省珍珠豆花生生产试验,6个试验点荚果平均单产5084.4 kg/hm2,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10.84%;于2015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夏直播生育期116 d左右。本研究进一步对豫花37的遗传背景和控制油酸含量的两对主效基因的突变类型进行了分析,对后续高油酸品种选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遗传育种
    崔顺立, 何美敬§, 侯名语, 杨鑫雷, 穆国俊, 刘立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和基因型-环境互作研究,可为花生品质育种及不同生态区域花生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GGE-biplot工具,对我国黄淮海花生主产区16个花生品种两年间的品质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含油量、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蛋白质含量等。结果显示,5个品质性状均有较高的GGE总变异值(主成分因素PC1和PC2变异的总和),变幅在61.5%-79.9%之间,以含油量的GGE变异值最低,为61.5%,油酸含量的GGE变异值最高,为79.9%。16个花生品种2年间部分品质性状表现较为一致,其中濮花9519的含油量表型值波动最小,山花9号的亚油酸含量表型值波动最小,开农49是油酸含量表型值最为稳定的品种,天府23号是棕榈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表型值最为稳定的品种。初步明确了徐州和濮阳分别适合高油花生和高油酸花生种植,确定了不同生态类型试点下较适合种植的品种,为花生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 遗传育种
    苑翠玲, 李春娟§, 闫彩霞, 赵小波, 王娟, 张浩, 孙全喜, 单世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突变体创制对花生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最佳诱变效果,本研究对不同基因型花生品种的EMS诱变条件进行摸索,发现花育22号、花育71、花育9301、狮头企和伏花生的最适诱变浓度分别为0.4%、0.5%、0.3%、0.5%和0.3%。通过对最适EMS浓度诱变处理下苗期芽长、株高、根长及根数目分析,发现5个品种虽然都能正常成苗,但均受到较严重的损伤。在预实验基础上,用浓度为0.4%的EMS溶液处理了大约5000粒花育22号种子,M1及M2世代性状调查显示突变群体表型丰富,出现株高、株型、荚果、籽仁、分枝数、叶形等表型变异株系,表型变异率为12.9%。本研究为花生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种质材料。
  • 遗传育种
    苌兴超, 王雪松, 张沿政, 景雅, 陈龙, 赵佳梁, 房庆伟, 宋春晓, 李永光, 李文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泛素化系统通过介导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参与包括细胞分化、激素应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其中含有U-box基因的泛素连接酶为泛素化系统的重要酶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大豆Gly⁃ma.13G115900(GmPUB32)基因编码一个泛素连接酶(PUB),其表达量在根中受盐胁迫影响显著。本研究在大豆品种垦丰16中克隆得到大豆U-box家族基因GmPUB3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GmPUB32 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13bp,编码170个氨基酸,在其83-131个氨基酸之间含有一个RING/U-box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Gm⁃PUB32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与细胞质中;GmPUB32 基因在大豆根、茎、叶片与荚果中均能检测到不同程度的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GUS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明确其在根中发挥主要作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200 mmol/L NaCl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GmPUB32 在根中的表达量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表明GmPUB32可能参与大豆对于盐胁迫的应答过程;通过对过表达GmPUB32 的T3拟南芥的盐胁迫耐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拟南芥的萌发率、子叶绿化率与盐胁迫下的存活率均明显低于野生型,此外,GmPUB32 过表达转基因毛状根的生长速率相比野生型也明显受到抑制。由此推断,GmPUB32 可能作为负调控因子参与大豆对于盐胁迫的应答过程,降低植物对于盐胁迫的耐受性。
  • 遗传育种
    刘婷婷, 李艳燕, 宁晓霜, 刘志华, 姜振峰, 李文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ux/IAA 基因家族在植物茎尖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大豆Aux/IAA 基因家族在大豆茎尖发育过程的调控作用,本文以拟南芥Aux/IAA 基因家族蛋白序列为参照鉴定了大豆全基因组Aux/IAA 家族基因,包括63个成员;然后以拟南芥、鹰嘴豆和大豆的Aux/IAA 家族为研究对象,比对这些基因全长氨基酸序列并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三种作物的Aux/IAA 家族成员间亲缘关系差异明显,进化过程中同源重组频率不同;进而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东农594(DN)、Charleston(CH)及二者杂交后代的RIL群体的高矮秆池(WH、WS)和F2群体的高矮秆池(JH、JS)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共有17个Aux/IAA 基因在3组材料中差异表达。CHvsDN组有15个差异表达基因,JHvsJS组有2个,WHvsWS组只有1个;其中,Glyma.10G180100 在JHvsJS组和WHvsWS组均差异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豆Aux/IAA 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调控茎尖发育提供理论依据。
  • 栽培生理
  • 栽培生理
    张俊, 臧秀旺, 郝西, 刘娟, 崔亚男, 汤丰收, 董文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珍珠豆小果型花生远杂6号为材料,研究了夏直播花生在1.8×105~2.25×105穴/hm2密度及不同配置方式下叶片功能、光合特性及产量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了合理密植对花生群体生殖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8×105穴/hm2密度相比,2.25×105穴/hm2种植会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抗氧化能力和群体间中下部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提高群体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上部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提高饱果率和出仁率。2.25×105穴/hm2产量比1.8×105穴/hm2处理产量高12.44%,双粒播种产量比单粒播种高12.47%,等行距种植和宽窄行种植产量基本一致。远杂6号为耐密品种,夏直播种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有效提高产量,改善荚果商品性。
  • 栽培生理
    索炎炎, 张翔, 司贤宗, 李亮, 余琼, 程培军, 邱岭军, 余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花生高产高效适宜的磷-锌配施模式及其可能机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锌方式下外源磷对花生根系形态、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磷促进了花生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P45、P90、P135和P180处理的产量分别比不施磷(P0)平均增加36.8%、60.7%、48.3%和39.2%。不同施锌方式对花生根系形态特征和地上部营养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但对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叶面喷锌(Znf)和土壤施锌(Zns)处理的花生产量分别比不施锌平均增加6.4%和10.1%,表明土壤施锌方式增产效果较好。施锌方式与施磷量交互效应对花生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各指标在ZnsP90处理达到最大。综上,在砂姜黑土区花生生产上,土壤施用90kg P2O5/hm2配合30 kg ZnSO4·7H2O /hm2改善了花生根系形态特征,提高了光合特性,是利于花生生长发育和高产的适宜磷肥和锌肥施用方式。
  • 栽培生理
    熊洁, 丁戈, 陈伦林, 李书宇, 邹小云, 黄杨, 宋来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为酸性土壤地区筛选耐铝毒的甘蓝型油菜,探讨不同基因型油菜苗期生长发育指标和生理指标的耐铝特性,分析铝胁迫对根系形态的影响。以81个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设置铝浓度(AlCl3)0、100 μmol·L-1两个处理,对根系形态、株型、生物量、生理特性等13指标的耐铝系数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基因型油菜的耐铝相关指标,并分析不同耐铝类型的品种根系形态差异。结果表明,铝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油菜苗期各单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筛选出耐铝性较强的品种6个,耐铝性中等的品种65个,耐铝性弱的品种10个。不同直径范围根系对铝胁迫的响应不同,铝胁迫下,D1类根系(直径0.0~0.5 mm)的长度、表面积、体积、根尖数降幅最大,D3类根系(直径>2.0mm)各指标降幅最小,且铝敏感型品种不同类别的根系指标受铝胁迫的抑制程度大于耐铝型品种,其D1、D2(直径0.5~2.0 mm)、D3类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根尖数均少于耐铝型品种。因此,以综合指标对油菜耐铝性进行筛选与评价更为客观;耐铝型品种不同直径范围的根系受铝毒害的影响较轻,通过改变根系形态适应铝胁迫的能力更强,其根系拥有更多细根可能是耐性品种抗铝毒的一种作用机制。
  • 栽培生理
    王未君, 李文林, 刘昌盛, 郑畅, 周琦, 李黄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精炼后的油中尽可能多地保留菜籽多酚,首先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infrared spectrum,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二氧化硅(SiO2)和磷脂酰乙醇胺(PE)以及它们的复合物进行表征分析,然后以菜籽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在SiO2吸附脱磷处理中酚酸的变化规律,同时考察了吸附脱磷效果,并通过正交优化实验获得了高脱磷率和高酚酸保留率的工艺参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SiO2与PE的复合可能是一种弱的相互作用;SiO2对菜籽油中的磷脂有较好的吸附脱除作用,在脱磷温度为35oC、SiO2添加量为0.75%、脱磷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脱磷率可达86.7%,同时菜籽油中的总酚和Canolol(2,6-二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保留率分别高达99.5%和98.7%。
  • 栽培生理
    胡宇倩, 周旋, 资涛, 熊廷浩, 宋海星, 张振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定合理的早熟冬油菜品种的施肥方案,以适宜“稻—稻—油”三熟制的早熟冬油菜高产栽培,于2018-2019年选用早熟品种湘油420、湘油103和常规熟期品种湘油1035、湘杂油710×1035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播种45 d后间隔15~20 d取样,监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及氮、磷、钾养分积累动态,比较早熟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发现:早熟品种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高峰主要分布在开花期—角果发育期,且净增量最大时期出现较晚,明显延后于常规熟期品种(苗期—开花期)。两种熟期品种叶部干物质及养分积累最大的时期均为苗期,但该期叶部干物质和养分净增量占比早熟品种低于常规熟期品种,干物质净增量占比平均低约7个百分点,氮、磷、钾素净增量占比平均低约19、25和18个百分点。两种熟期品种茎部干物质净增量最高时期均为开花期,而积累次高时期,早熟品种(角果发育期)滞后于常规熟期品种(蕾薹期);茎部养分积累趋势两种熟期品种间差异较小。早熟品种根部干物质净增量在开花期最大,常规熟期品种在苗期或开花期最大;早熟品种根部养分积累明显迟于常规熟期品种,主要表现在两种熟期品种氮素净增量均在苗期最大,但其占比早熟品种(41.8%~55.2%)低于常规熟期品种(57.0%~63.0%),磷素和钾素净增量早熟品种在蕾薹期或开花期(两个品种不同)最大,常规熟期品种在苗期最大。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趋势两种熟期品种间差异较小,早熟和常规熟期品种均在角果发育期净增量最大;早熟品种生殖器官氮素净增量在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相差较小,而常规熟期品种主要发生在开花期(62.0%~71.7%),早熟品种磷素净增量主要发生在角果发育期(61.0%~73.8%),而常规熟期品种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相差较小,钾素积累趋势与磷素类似,只是不同熟期品种间的差异相对小于磷素,说明早熟品种的生殖器官养分积累也相对滞后,其中氮素和磷素的滞后比钾素明显。综上,认为相较于常规熟期品种,早熟品种各器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高峰出现不同程度的延后。因此,在早熟品种种植中,可采用基肥+追肥的施肥措施或应用缓控释肥,且相对于常规熟期品种适当增加追肥比例或缓控释肥的后期养分释放比例。
  • 栽培生理
    刘林秀, 曾海涛, 徐皓, 姚小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山茶属植物花粉的生理特性,找到最佳的萌发时间和萌发条件,以便为提高杂交育种工作效率、合理搭配杂交组合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以浙江红花油茶、越南油茶、山茶、小果油茶4种山茶属植物为材料,分别统计其单花雄蕊数及花粉粒数,并重点比较了3种不同植物激素6-BA、GA3、ABA处理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山茶属植物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最适宜的激素及最佳浓度各不相同,其中:(1)最适宜浙江红花油茶、越南油茶、山茶、小果油茶花粉萌发的激素处理依次为10 mg/L 6-BA、0.5 mg/L 6-BA、5 mg/L GA3和10 mg/L GA3;(2)最适宜4种山茶属植物花粉管生长的激素处理依次为75 mg/L GA3、4 mg/L ABA、125 mg/L GA3和10 mg/L GA3;(3)4种山茶花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花粉萌发率逐渐上升,其中浙江红花油茶三个时期花粉的萌发率均为4种植物中最高。
  • 土肥植保
  • 土肥植保
    蔡翔, 邓越, 王转红, 杨龙, 吴明德, 张静, 李国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黑胫病是双球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在油菜产区广泛发生。为了解我国特定气候和栽培条件下的流行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探讨了温度对罹病油菜茎秆上L. biglobosa 假囊壳和子囊孢子发育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环境水分(湿度)充足的条件下,温度影响L. biglobosa 假囊壳和子囊孢子的发育进程。在4℃下培养105 d,成熟假囊壳比例仍低于1%,而在10、15、20和25℃下分别培养66.5、57.9、34.5和47.3 d后,成熟假囊壳比例达到50%。可见,10~25℃较4℃更适合L. biglobosa 假囊壳和子囊孢子发育。武汉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L. biglobosa 越夏后(8月底),在平均气温26℃和平均降雨量为2.7 mm/d的条件下,经过56.3 d成熟假囊壳的比例达到50%。L. biglobosa 越秋后(10月底),在平均气温为12℃和平均降雨量为1.5mm/d条件下,仅需28.1 d成熟假囊壳的比例即达到50%。可见秋末冬初的环境条件较夏末秋初更加适合L. biglobosa 假囊壳和子囊孢子发育。研究结果还表明:L. biglobosa 子囊孢子在水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 h后(20℃)萌发率达到100%,萌发方式是两端细胞先萌发,中间细胞后萌发,子囊孢子能直接侵染油菜子叶,引起坏死病斑。
  • 土肥植保
    王宇飞, 李海平, 马强, 杨博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防治油菜萝卜蚜,科学合理使用药剂,研究不同种类杀虫剂对油菜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毒力及作用机制,并调查2种杀虫剂拌种后在芥菜型油菜叶片的残留。结果表明,供试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萝卜蚜的毒力大于拟除虫菊酯类和烟碱类杀虫剂,12种杀虫剂中毒力最大的是灭多威和乐果,致死中浓度(LC50)为3.152 mg/L和3.452 mg/L,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高效氯氰菊酯毒力最大,LC50为10.741 mg/L,氰戊菊酯最小LC50为30.938 mg/L,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萝卜蚜的LC50为15.460 mg/L和30.385 mg/L。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萝卜蚜乙酰胆碱酯酶(AChE)有抑制作用,乐果抑制作用最强,抑制中浓度(I50)为1.97×10-5 mol/L,三唑磷毒力最小,I50为15.51×10-5 mol/L。抑制中时间(IT50)乐果最小为0.21 min,三唑磷最大IT50最大,为8.30 min。5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表现出对萝卜蚜腺苷三磷酸酶(ATPase)不同程度的抑制。当浓度为1×10-4 mol/L时,联苯菊酯对萝卜蚜Na+-K+-ATPase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31.65%,溴氰菊酯对Ca2+-Mg2+-ATPase抑制最强,抑制率为38.60%。5种菊酯类杀虫剂都会降低萝卜蚜线粒体膜的流动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昆虫体内酶活性,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浓度效应关系,当浓度为1×10-4 mol/L时,高效氯氰菊酯对萝卜蚜线粒体膜流动性影响最大,偏振度P值为0.289;氰戊菊酯影响最小,偏振度P为0.263。毒死蜱和噻虫嗪分别拌种油菜种子后会存在一定的残留期并进一步降低蚜虫危害程度,油菜出苗1周时这两种杀虫剂在叶片含量都达到最高,之后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降低,到出苗第5周后在叶片中未检测到这两种药剂。合适剂量不同类型的农药对于抑制蚜虫活性,降低虫口密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土肥植保
    宋万朵, 晏立英, 雷永, 淮东欣, 康彦平, 王志慧, 姜慧芳, 廖伯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和ITS-RFLP技术,对采自我国12个省市的39个花生白绢病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筛选出的17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69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66条,平均多态性百分率为98.9%,UPGMA聚类分析将这些菌株分为4个类群。限制性内切酶AluⅠ、RsaⅠ、HpaⅡ和MboⅠ作用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PCR扩增产物产生的谱带,利用ITS-RFLP分析遗传多样性,将39个菌株划分为7个组群。ISSR和ITS-RFLP的结果均表明花生白绢病菌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但其遗传相似性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
  • 土肥植保
    许曼琳, 张霞§, 吴菊香, 于静, 郭志青, 李莹, 谢宏峰, 谭德云, 周如军, 迟玉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 & Boerem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在生产上普遍流行、危害严重,2018-2019年通过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对国内65份花生种质资源网斑病抗性进行测评。以采自山东莱西的病原菌菌株Wb2制备105/mL的孢子悬浮液喷洒于花生叶片表面进行接种,对照区喷施50%咯菌腈WP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结果表明,65份种质中,抗病(resistant,R)资源8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2.3%;中度抗病(moderately resistant,MR)资源9份,占比13.8%;感病(susceptible,S)资源37份,占比56.9%;高度感病(high susceptible,HS)资源11份,占比16.9%。测定抗病性不同资源产量损失差异,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菌对花生产量影响显著,产量损失率随抗病性的降低而升高。本研究为花生抗网斑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并为病害产量损失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 土肥植保
    张霞, 许曼琳§, 郭志青, 于静, 李莹, 杨珍, 吴菊香, 王磊, 陈殿绪, 迟玉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花生黑斑病抗源材料,以50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山东省莱西市田间开展黑斑病抗性调查,并在温室条件下对其中7份材料进一步开展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在田间对黑斑病抗性存在差异,共获得4份中等抗病材料;在温室接种条件下,3份材料鉴定为中等抗病。综合田间自然发病和温室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获得冀农G94、豫花47号和晋花10号3份中抗黑斑病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