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当期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杨毅, 叶世英, 满建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是“十三五”期间生物种业领域的唯一专项,对于夯实和引领育种科技发展方向,保障我国农作物种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油菜是“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根据油菜遗传育种领域在专项中的布局与实施情况,从优异种质资源挖掘、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机理解析、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重要新材料和新品种选育、种子繁育与加工技术等五个方面梳理总结油菜遗传育种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重大成果以及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经验,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重大项目系统化布局;二是优化管理制度,完善生物技术育种管理法规体系;三是创新育种产业链,构建科企密切分工合作的种业创新体系。

  • 综述与专论
    尚清玉, 朱嘉铭, 李慧, 李培武, 张奇, 张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毒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及饲料食品中,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针对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和定量极为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操作简单、便于微型化等特点,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生物传感器原理、类别及该项技术应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进行了阐述。

  • 综述与专论
    赖运栋, 张逸, 谢礼文, 郑明明, 张羽飞, 黎冬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长链甘油三酯(medium and long-chain triacylglycerols,MLCT)是一类具有特殊理化性质和营养功能的结构脂质。随着MLCT在食品、医药、保健品、母乳脂等行业中的需求不断增长,酶法制备MLCT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文章对MLCT的酶合成策略,包括对合成途径、脂肪酶种类、催化反应体系和产品分离纯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探讨,以期为MLCT的酶法制备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房元瑾, 孙子淇, 齐飞艳, 刘华, 黄冰艳, 董文召, 张新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来源,高产优质抗病是花生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以传统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显著提高育种的精准性和效率。高密度的基因型数据是花生产量、品质、抗病性状QTL定位和开发分子标记的基础。2019年我国花生骨干亲本狮头企和伏花生以及美国匍匐型花生品种Tifrunner的基因组序列相继公布,极大推动了花生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近年来,花生籽仁油酸含量、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根结线虫病、锈病、叶斑病、青枯病等抗病性状,以及荚果、籽仁大小等产量组成性状的分子标记相继被开发。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成功选育出了高油酸且高含油量、高油酸且抗病花生新品种或新种质。未来花生分子标记的开发利用需要重视优异野生种质资源的表型精准鉴定,建立高通量表型及基因型检测平台,以及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策略的应用。

  • 综述与专论
    张晓艳, 殷芳, 杨丽萍, 王兆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1-2020年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法,分析了山东省花生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山东省花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研究表明,近20年来,山东省花生生产呈“两减一增”局面,面积和产量分别下降33.00%和22.34%、单产增加15.93%;花生生产区域向以临沂为中心的鲁西南地区和烟台、威海、青岛所处的胶东东部地区集中;20年中有4年花生面积贡献率大于单产贡献率,有16年小于单产贡献率。研究发现,鲁东和鲁西南地区经济作物面积占比减少,是导致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下降的直接影响因素;山东花生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降低,特别是近年来的“断崖式”下跌,是导致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国内外贸易市场不稳定带来的风险,也制约了花生产业的发展。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李方一, 黄璜, 官春云, 官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影响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株型因素,构建单株籽粒丰产甘蓝型油菜理想株型,对湖南有代表性的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了3个不同肥力的处理,通过无损测量的方式获得了81个植株苗期、初花期、盛花期、角果期等4个生育期的,包括叶面积、角果面积、籽粒产量等在内的11个株型指标,并开展了相关株型研究。对不同生育期相关株型指标进行分析,探明了相关株型指标的基本生长规律。对与籽粒产量相关的株型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生育期的诸多株型指标与其呈极显著相关,其中角果期各分枝籽粒产量、角果数、分枝长和角果面积与单株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各分枝相应株型指标的相关系数呈相似变化规律;分枝数、叶面积、绿叶数、根颈粗和株高与单株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且相关系数按不同生育期呈现相应的变化规律;分枝高度和分枝相对高度与单株籽粒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段相对长度与单株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分析了单株产量前10%和20%的植株相关特征和生长规律,除分枝高度和分枝相对高度明显降低外,其他株型指标较总体样本相应指标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产量前10%样本与产量前20%样本表现出相似规律,只是相应值增加或减少的幅度更大。对不同生育期油菜理想株型特征采取了定性加定量的方式进行描述,理想株型具有“光合器官(叶、角果)表面积大,根颈粗壮、分枝位低、相对抗倒,二次分枝以及相应角果数明显增多”等特征。从光合效能原理、形态结构原理和源、库、流原理等三个方面对油菜理想株型形成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油菜理想株型的构建策略、应用方法、研究存在不足进行讨论。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杨元雨, 张瑞茂, 黄莎, 李杨, 高志宏, 王芳, 王转转, 王敏, 赵德刚, 宋莉, 李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彩色油菜具有油用和观赏价值,因易种植、花色鲜艳和开花时间长等特点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报道彩色油菜多为高芥酸、高硫甙的高秆株型,不满足兼作观赏和油用推广应用要求。因此,选育品质优良、株型适宜的彩色油菜新种质是观赏油菜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中以具有特异花序性状、观赏价值大的DW871为基础材料,与普通彩色高秆油菜杂交后,F1代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具有DW871特性同时品质优良的彩色花新种质。研究表明,采用前期集成的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产胚率达到了312~507胚/蕾,共纯合到14株彩色花油菜,其中白色花5株,橘红色花4株,金桔色花5株。经过农艺性状调查和品质分析,从DH植株中筛选出的Y57是一株含有DW871特异花序、矮杆、金桔色花、品质“双低”的优良新种质,株高88 cm,一次分支数18个,含油量39%,蛋白质含量25.96%,芥酸为0.95%,硫苷为28.15 μmol/g饼,是培育集观赏和油用价值的甘蓝型彩色油菜新种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王敏, 黄莎, 张瑞茂, 李杨, 王芳, 杨元雨, 王转转, 李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甘蓝型矮秆油菜DW871及同源正常高秆油菜HW871为材料,通过光暗形态分析、对激素的敏感性分析及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初步探究DW871矮化突变类型。结果表明,DW871的光暗形态表型正常,下胚轴对外源独脚金内酯、赤霉素及油菜素内酯敏感性弱于HW871,IAA对DW871下胚轴伸长影响最小,且抽薹期外施激素后DW871的矮化表型未发生变化;测定了内源激素含量,结果DW871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高于HW871,油菜素内酯与HW871无差异,独脚金内酯含量低于HW871。通过光暗形态建成与激素敏感性分析,初步推测甘蓝型矮秆油菜DW871矮化机制可能与激素缺陷关系不大。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范一铭, 吴金锋, 李洪戈, 李浩, 陈碧云, 闫贵欣, 蔡光勤, 伍晓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酸等有益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芥菜型油菜作为神经酸潜力来源,是具有高品质的功能型油料作物。为探究芥菜型油菜神经酸等重要脂肪酸的遗传规律,本文以芥菜型油菜高神经酸种质JH1和低神经酸种质JL4为亲本,创制遗传分析世代(P1、P2、F1/ RF1、B1/ RB1、B2/ RB2、F2/ RF2),测定各世代种子的脂肪酸含量,对神经酸、芥酸和油酸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发现,油酸与芥酸、神经酸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神经酸与芥酸极显著正相关(P<0.01)。两个亲本的神经酸含量分别为(2.998±0.274)%和(0.000±0.000)%,芥酸含量分别为(47.644±2.343)%和(0.000±0.000)%,油酸含量分别为(8.853±1.963)%和(48.649±3.395)%,亲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和RF1的三种脂肪酸含量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分离世代的表型分布广泛。遗传分析表明:三种脂肪酸含量的加性效应较强,其最佳遗传模型均为MX2-ADI-ADI(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B2/ RB2和F2/ RF2中三种脂肪酸的遗传都以主基因为主,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小。B1和RB1的神经酸和芥酸以主基因或多基因遗传为主,环境影响小,油酸受环境影响较大。本文结果为高神经酸芥菜型油菜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王龙, 张永顺, 王红艳, 肖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SRS(shi-related sequence)是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信号转导和应对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SRS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中潜在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该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形成过程中的进化,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在甘蓝型油菜及二倍体祖先种白菜(B. rapa L.)和甘蓝(B. oleracea L.)中分别鉴定到38、16和20个SRS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基因共线性、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鉴定的SRS蛋白被分为9个分支,且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家族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内含子/外显子的丢失事件。Ka/Ks分析发现,SRS基因在重复事件后经历了纯化选择。在多数的SRS基因启动子中发现了分别与光响应、厌氧诱导和脱落酸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且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启动子比二倍体祖先启动子含有更多的胚乳基因表达和光响应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分析发现,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在不同处理下以不同的表达模式响应并表现出根部的优势表达。综上,本研究为了解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家族功能和作用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为甘蓝型油菜及其二倍体祖先之间基因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吕正昊, 史晓龙, 周东英, 任婧瑶, 钟超, 刘喜波, 张鹤, 康树立, 赵新华, 于海秋, 王传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荚果膨大过程直接决定了荚果大小,深入研究该过程有助于明确荚果大小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不同荚果大小的花生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荚果发育早期转录水平的变化,并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确定与荚果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跨膜受体蛋白激酶活性、UDP-葡萄糖基转移酶活性、植物细胞壁、膜的锚固成分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功能上;MAPK信号通路-植物、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菌互作、苯丙烷生物合成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是荚果发育早期主要富集到的代谢通路。WGCNA共鉴定到29个模块,其中Antiquewhite4和Darkolivegreen模块与荚果长、宽呈极显著相关,对两个关键模块内权重值最高的200个基因对进行核心基因分析,发现gene-LOC112797233gene-LOC112743864、gene-LOC112701973gene-LOC112764826gene-LOC112710700等多个潜在的候选基因在荚果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对模块内基因的GO富集分析表明,Antiquewhite4和Darkolivegreen模块可能分别与次生细胞壁的形成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花生荚果发育的分子机制。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杨永庆, 胡朋举, 李玉荣, 王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花生中COP1基因的序列及表达特征,本研究从花生中克隆获得2个COP1基因,分别命名为AhyCOP1aAhyCOP1b,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hyCOP1aAhyCOP1b分别长2103 bp和2049 bp,均含有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聚类结果显示AhyCOP1aAhyCOP1b与双子叶作物的COP1基因聚成一类,且分别与AduCOP1AipCOP1亲缘关系最近,表明AhyCOP1aAhyCOP1b的进化分别始于花生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A. ipaensis。此外,AhyCOP1aAhyCOP1b分别有6个和7个WD40重复基序。各类物种的COP1基因在N端相似度较低,在C端WD40结构域部分相似性较高,表明WD40结构域是COP1基因的主要核心功能区域。组织表达结果显示,AhyCOP1aAhyCOP1b在地上部的表达显著高于地下部,花中最高,其次为叶和茎。但AhyCOP1a在地下组织的表达量在显著高于AhyCOP1b,暗示AhyCOP1a在地下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更大。此外还发现光照可以促进花生COP1基因的表达,表明花生中COP1基因的表达受光照显著影响。总之,本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花生中COP1基因的序列及表达特征,为后续深入探究COP1基因的分子功能奠定了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张威, 许亚男, 许文静, 张红梅, 刘晓庆, 王琼, 崔晓艳, 陈新, 王显生, 陈华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包含264份种质材料的大豆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调查该群体2019年和2020年的大豆株高性状,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解析大豆株高遗传机制。研究发现大豆群体株高变异丰富,呈连续分布状态,广义遗传力为67.38%,同时检测到91个SNP与大豆株高显著关联,分别位于第3、4、6和19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19号上的显著关联信号是一个控制大豆株高的主效位点,可以在2年环境中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达12.19%。对该位点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筛选获得5个调控大豆株高候选基因,其中GmDt1可能是这个位点的效应基因。除此以外,在3号和6号染色体上筛选得到3个调控大豆株高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株高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和参考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杨配配, 易志杰, 袁松丽, 郝青南, 陈水莲, 杨中路, 单志慧, 陈李淼, 张婵娟, 曹东, 郭葳, 黄毅, 杨红丽, 陈海峰, 王贤智, 周新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骨干亲本是新品种培育的重要种质材料,明确骨干亲本的配合力及遗传特点,可以为在育种中高效利用骨干亲本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骨干亲本中豆41和其他9个大豆材料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30个杂交组合,分析杂种F1的10个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配合力分析表明:中豆41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除蛋白质含量为负值外,其余9个性状的GCA均为正值,且均为10个亲本中最大值。中豆41组配的杂交组合大部分表现优异,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SCA),在30个杂交组合中,中豆41 × 郑196、中豆41 × 新四粒黄和中豆41 × 中黄319在产量相关性状上均表现出较高的SCA。遗传分析表明,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底荚高度则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本研究明确了大豆骨干亲本中豆41的配合力特点,为育种中高效利用中豆41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何紫瑶, 陈其睿, 胡文诗, 谷贺贺, 宋毅, 叶晓磊, 张洋洋, 陆志峰, 任涛, 鲁剑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钾素供应和光强对油菜叶片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钾素供应和光强两因素的试验设计,其中钾素供应设计3个水平,分别为严重缺钾(0.03 mmol·L-1 KCl)、轻度缺钾(0.09 mmol·L-1 KCl)和充足钾供应(2.00 mmol·L-1 KCl),光强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低光强(LL,~200 μmol·m-2·s-1)和高光强(HL,~400 μmol·m-2·s-1),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钾素供应和光强处理油菜叶片的生长、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特征以及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特征,以期为多变环境条件下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钾素供应和光强显著影响油菜叶片的生长。相同的钾素供应下,高光强处理油菜叶片厚度和比叶重较低光强分别增加了19.6%~24.3%和57.1%~73.6%,而在严重缺钾胁迫时,净光合速率较低光强条件降低了63.8%。严重缺钾胁迫叶片在高光强条件下受到光抑制,实际光化学效率、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等光合关键参数明显降低,叶绿体发育不良,同时缺钾导致叶肉细胞间空隙比例减小,叶肉导度降低,进而使得叶片光合能力显著下降。综上所述,钾素供应和光强共同调节叶片形态结构,影响光合能力,高光强下钾素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油菜的生长,合理施用钾肥有利于提高油菜对光强变化的适应性,保持光合能力的稳定。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叶鹏, 贺继奎, 何泽威, 许本波, 张学昆, 徐劲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双季稻、再生稻和迟熟粳稻茬口种植油菜,会遇到播期推迟后营养生长期气温较低,秋冬季发育缓慢的问题,产量因此偏低。为选育耐迟播油菜品种,选择不同熟期类型的48份甘蓝型油菜资源,设计迟播(11月11日)条件下的室外营养液水培和田间直播试验,测定秋冬季的生物量及田间产量等指标,比较其迟播条件下的生长能力。室外营养液水培结果表明:它们的低温生长量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移植后30 d、60 d、90 d的生物量积累均与成熟期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早熟、中熟型30 d、90 d生物量显著少于晚熟型;早熟型60 d生物量显著少于晚熟型;晚熟型30 d叶片SPAD值显著大于早熟、中熟型。为选育耐迟播油菜品种,油菜育种上可以在移植后30 d对植株生物量积累能力进行重点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田间直播结果表明:早熟型单株产量显著低于中熟型。通过比较不同生态类型油菜在迟播条件下的苗期生物量积累规律,为油菜迟播高产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银水, 黄翔, 罗金华, 吕典, 金晶, 李必钦, 秦璐, 顾炽明, 余常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的最优配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单作玉米(MM)和单作大豆(MS)为对照,设置5种不同带宽行比:2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2(T1)、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2)、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3)、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4)、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5),研究不同带宽行比对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群体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总体上随着带宽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大豆籽粒产量总体上随着带宽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同带宽条件下,随着玉米大豆行比增加,玉米籽粒产量下降,大豆籽粒产量增加;玉米和大豆的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基本相一致。与对照相比,T2有提高玉米和大豆的收获指数,增加氮素在玉米和大豆籽粒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秆的分配比例的趋势。综合产量、经济效益以及群体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效率的表现,2.4 m带宽下种植2行玉米3行大豆为鄂西南山区玉米/大豆的最优间套作模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谢新鑫, 丁昌峰, 周志高, 王兴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铅(Pb)、砷(As)在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中往往同时存在,研究其交互作用对作物体内Pb、As迁移转运的影响对于重金属超标农田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盆栽试验,探究了不同浓度梯度Pb(70、120 mg·kg-1)、As(40、100 mg·kg-1)两两组合处理下(CK、Pb70、Pb120、As40、As100、Pb70+As40、Pb70+As100、Pb120+As40、Pb120+As100),花生对Pb、As的富集转运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一污染相比,低浓度As(As40)的存在对低浓度Pb(Pb70)处理下花生不同部位Pb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使得高浓度Pb(Pb120)处理下籽粒Pb含量降低17.6%,Pb总富集量无显著变化;高浓度As(As100)的存在显著降低了两个Pb浓度处理下花生各部位Pb含量以及Pb总富集量;复合污染下Pb从根系、茎叶、壳向籽粒的转运能力均下降。Pb70的存在使As40处理下花生茎叶As含量升高了18.2%,其他部位无显著影响,As总富集量升高了18.8%,显著提高了As100处理下花生各部位As含量以及As总富集量。Pb120的存在显著提高了两个As浓度处理下花生各部位As含量以及As总富集量;复合污染下As从根系、茎叶、壳向籽粒的转运能力均增强。总的来说,复合污染增加了籽粒中As超标风险,降低了Pb超标风险。土壤全量和有效态Pb或As含量均与花生各部位Pb或As含量以及总富集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土壤全量和有效态As含量与籽粒Pb含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而土壤全量和有效态Pb含量与籽粒As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王春晓, 郑永美, 矫岩林, 陈静, 李文金, 赵玉成, 华伟, 解晓梅, 孙学武, 于天一, 沈浦, 吴正锋, 王才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叶面追肥是现代农业作物丰产栽培常用田管技术。为探明叶面施氮次数与浓度对花生氮素吸收积累、运转分配及利用率影响,揭示叶面追氮对植株不同器官建成和功能维持的营养机制,试验设5个处理:T0为对照;T1尿素浓度1%,收获前35d追施1次;T2尿素浓度3%,追施时间同T1;T3尿素浓度1%,收获前50 d、35 d和20 d追施3次;T4尿素浓度3%,追施时间同T3。氮肥用15N标记尿素和普通尿素。结果表明:(1)叶面施氮植株氮含量提高0~0.22个百分点,且有T4>T3>T2>T1,其中营养体(根、茎、叶)增幅较大,比对照提高0.17~0.45个百分点,生殖体含量(果针、果壳、籽仁)增幅较少;施氮处理植株氮积累量提高平均19.8%,其中营养体平均增42.1%,生殖体平均增长12.7%。(2)叶面追施的氮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籽仁>叶>茎>果壳>果针>根,其中籽仁、叶各约占60%和30%,其余器官比例较少;追施时间对氮素分配有一定影响,收获前35 d追施更有利向生殖体分配,比收获前50 d和20 d两处理平均高7.9个百分点。(3)植株氮素效率随叶面施氮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次数少或氮肥浓度低肥料利用率高,1次追施氮肥利用率平均70.6%,比3次追施平均高37.7个百分点;不同追施时间比较,收获前35 d追施氮肥利用率最高,较收获前50 d和20 d两处理的平均值分别高1.8和3.9个百分点。综上,叶面施氮可显著提高植株氮代谢水平,促进氮素吸收、积累,营养体尤为明显,是花生生育后期“护根保叶”生理机制和根系氮源难以取代的技术措施;叶面追施的氮主要分配在荚果和叶片中,是花生提高产量和叶片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叶面追氮肥料利用率明显高于根系施肥,是花生经济施肥的有效途径;植株氮效率随叶面施氮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追施次数少或氮肥浓度低肥料利用率高。本研究可为花生叶面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邱江梅, 吴海宁, 黄志鹏, 贺梁琼, 李忠, 钟瑞春, 韩柱强, 蒋菁, 黎冰, 唐秀梅, 唐荣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甘蔗/花生间作对根系生理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设置了甘蔗单作、花生单作、甘蔗/花生间作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根系浸提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作甘蔗根系分泌的总氨基酸及根系浸提液中的总糖显著高于单作,间作花生根系分泌的总糖显著高于单作。间作甘蔗根际土壤的碱解氮(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和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显著高于单作甘蔗,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花生根际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和pH。间作和单作甘蔗的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差异不显著,间作花生的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单作花生。根系分泌的酚酸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总糖与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根系浸提液中的有机酸与pH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与SOM呈显著负相关、与AK呈极显著负相关。脲酶与AK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与SOM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甘蔗/花生间作主要影响根系分泌氨基酸、总糖和酚酸的代谢活动,且可显著提高甘蔗的土壤有效养分。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卢文斌, 郭诗芬, 徐定辉, 贺群华, 薛高尚, 张振乾, 刘忠松, 肖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肿病严重危害油菜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通过检测土壤根肿菌孢子浓度,能够评估田块中根肿病发生的风险程度,为防治根肿病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建立了油菜土壤根肿病菌qPCR定量检测技术。以来自湖南省不同地区的发病油菜植株和带病土壤对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拥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该技术判定田间根肿病发病的根肿菌孢子阈值浓度为1.34×103个/克土壤,当土壤中孢子浓度高于阈值浓度时,油菜发生根肿病风险较大。对常德市各区县油菜种植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随机采集481块田的土壤样本,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定量检测技术测定了土壤中根肿病菌孢子浓度,发现根肿病在常德地区已呈多点发展,并有加速扩散的趋势,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油菜根肿病在常德地区将大面积爆发,严重危害该地区的油菜发展。对于常德市油菜种植区,根肿病菌孢子浓度小于1.34×103个/克土壤的田块,根肿病发病的概率较低,可种植普通非抗性油菜品种,但需加强根肿病病情监控。孢子浓度高于1.34×103个/克土壤的田块需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或者种植根肿病抗性油菜品种。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尤召阳, 王建国, 刘颖, 闫振辉, 张佳蕾, 万书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氮钙配施对花生氮素利用及钙素积累的影响,本研究以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在济阳和饮马泉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分别设置0和600 kg·hm-2(Ca0、Ca600)2个钙肥水平,以及0、75、150、225、300 kg·hm-2(N0、N75、N150、N225、N300)5个氮肥水平,研究氮钙互作对花生氮代谢酶和氮素利用及钙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钙互作显著提高花生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饱果期Ca0条件下施氮花生SPAD值比不施氮提高3.8%~14.8%,Ca600条件下提高3.9%~15.2%;氮肥可提高花生氮代谢酶活性,成熟期Ca0处理在N300条件下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较N0条件提高了57.8%,Ca600处理提高了87.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利用效率逐渐降低,而施用钙肥可提高花生氮素利用效率,在相同施氮条件下,Ca600较Ca0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0.1%~24.6%、7.1%~48.7%和2.1%~16.6%;氮钙互作提高了成熟期荚果中的钙素分配率,相同施氮条件下,Ca600处理较Ca0处理荚果中钙素分配率增加2.5~15.0个百分点,且在N225处理荚果中钙素分配率最大。综上,氮钙互作有利于提高花生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增加氮代谢酶活性,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促进钙素向荚果的分配,且Ca600N150和Ca600N225处理的综合表现最优。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潘斐, 敖莉丝, 潘汝谦, 纪春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黑腐病和基腐病是威胁花生生产的重要病害。两种病害在田间发病症状十分相似,凭症状区分诊断困难。本研究利用calmodulin(cmd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针对花生黑腐病菌和基腐病菌进行了双重PCR的区分检测。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浓度为1.8 ×、引物浓度为0.2 μmol/L、退火温度为62℃、反应循环数为37的条件下,可特异性地分别扩增出两条目的条带(274 bp和409 bp),检测灵敏限度为100 pg/μL。成功建立了可准确、快速区分检测花生黑腐病菌和花生基腐病菌的双重PCR,可为准确诊断和及时防控花生两种易混淆的病害提供科学的参考。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孙帅, 冷飘, 杨姝琦, 周顺馨, 张婵娟, 黄毅, 单志慧, 杨中路, 郝青南, 陈水莲, 曹东, 陈李淼, 郭葳, 杨红丽, 王贤智, 周新安, 袁松丽, 陈海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豆生产中充分发挥共生固氮作用,在减少氮肥的施用、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保证耕地及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大豆品种中豆63为捕获宿主,对湖北省洪湖市高产示范田中的中豆63根瘤菌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平板划线分离、BTB反应试验等方法筛选出符合根瘤菌表观特征的菌株,并将获得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扩增,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从中豆63的单个根瘤中分离得到的2个大豆根瘤菌菌株,分别命名为Y63-1与Y63-2。通过抗生素抗性分析表明,Y63-1具有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头孢霉素(Cefotaximesodium)、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和利福平(Rifampin)4种抗性,Y63-2具有硫酸卡那霉素(Kanamycin)、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和利福平(Rifampin)4种抗性。最后以慢生型根瘤菌113-2及快生型根瘤菌HH103作为对照,将获得的两个根瘤菌Y63-1与Y63-2按一定的比例通过盆栽回接中豆63,在接种后42天及51天分别对不同接种比例下中豆63植株地上部分鲜重、结瘤数及根瘤干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Y63-1∶Y63-2=2∶1接种中豆63时结瘤效应最佳。混合接种后根瘤中Y63-1与Y63-2的比例初步鉴定结果显示,Y63-1为主效根瘤菌。本研究丰富了我国的根瘤菌资源,研究结果为大豆根瘤菌混合接种技术在大豆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生产中通过接种高效根瘤菌提升中豆63及其它品种产量潜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林志伟, 白馨雨, 吴占文, 蔡杰, 孙冬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改良培养基SMS,从长期施用阿特拉津的玉米田土壤中分离获得了一株可高效降解阿特拉津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 ate-1,菌株保藏号为:CCTCC NO:M2019925。该菌株可耐受至少1000 µg/mL浓度的阿特拉津,且具有产生吲哚乙酸(IAA)的能力。利用该菌株发酵液进行向日葵的萌发试验,证实发酵液稀释40到100倍对种子萌发过程中根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通过测定盆栽试验向日葵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发现:在阿特拉津含量为5、10、15和20 mg/kg土壤中添加降解菌后,向日葵的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以15 mg/kg的土壤处理提高程度最高;土壤脲酶与磷酸酶含量测定的结果也证实添加降解菌后酶活力均高于不加菌的处理。该结果的获得为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同时为缓解阿特拉津对向日葵幼苗危害提供技术支持。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朱悦, 晏方勤, 李晓, 孙文秀, 曲明静, 矫岩林, 姚永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功能植物对花生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和蓟马发生的影响,本研究在花生田种植了四种功能植物,设计为三组处理区(婆婆纳+接力植物菊芋处理区、百日菊处理区、菊苣处理区),构建花生-功能植物微景观系统,调查分析了不同处理区瓢虫科、花蝽科和食蚜蝇科三类捕食性天敌和蓟马的种群发生量和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婆婆纳+接力植物菊芋处理区食蚜蝇发生总量显著高于花生单作,为1.85倍;苗期食蚜蝇大量发生时婆婆纳对食蚜蝇的吸引作用显著。这一组合中的接力植物菊芋在7月下旬至8月初对瓢虫科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百日菊、菊苣和花生单作。百日菊处理区从7月中旬至8月下旬食蚜蝇科天敌发生量显著高于菊苣区、婆婆纳+菊芋区和花生单作区,而且其瓢虫科和花蝽科的总量也显著高于花生单作区,分别为花生单作区的2.44倍和3.02倍。菊苣处理区瓢虫科的总量是花生单作的3.35倍。此外,种植三组功能植物后,花生斑块的蓟马类害虫发生总量没有显著性下降,但三组处理区的花蓟马的发生量均显著低于花生单作区,婆婆纳+菊芋处理区和百日菊处理区花生斑块上早期发生的玉米黄呆蓟马的发生量显著低于花生单作区。本研究表明,婆婆纳对食蚜蝇科、菊苣和菊芋对瓢虫科、百日菊对三类天敌有显著的引诱效果,三组功能植物虽然不能压低花生上蓟马类害虫总体的种群数量,但对花生田优势蓟马花蓟马有一定控制作用;婆婆纳+菊芋和百日菊对花生上的玉米黄呆蓟马有一定控制作用,对于苗期花生蓟马控害有积极意义。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陈思玮, 万辰, 马瑛骏, 张克强, 王风, 沈仕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为油菜饲料化的实际运用提供理论数据和技术支撑,选取盛花期的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原料,探究二者混合青贮对其营养和发酵品质的影响。饲用油菜和紫花苜蓿盛花期进行刈割后按鲜重比0∶10、3∶7、5∶5、7∶3和10∶0的比例进行混合青贮。分别在发酵第5、10、20、40和60 d时开罐分析营养成分和发酵特性的动态变化,结合V-Score评分法和模糊隶属函数法对混合青贮饲料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二者混合青贮的适宜比例。结果表明,饲用油菜和紫花苜蓿单独青贮组发酵品质整体较差。随着紫花苜蓿混合比例的增加,混合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评分逐步提高。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乳酸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pH值、氨态氮/总氮和丁酸含量出现一定程度降低。饲用油菜和紫花苜蓿混合比例为3∶7时处理效果较好,发酵60 d时pH值(3.95)、氨态氮/总氮(4.16%)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96.46g·kg-1DM)显著最高(P<0.05),其V-Score评分为良好(80.07),隶属函数值最大(0.7649),可以作为饲用油菜和紫花苜蓿混合青贮的适宜配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