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毕影东, 樊超, 周广生, 邸树峰, 李炜, 刘淼, 王玲, 刘建新, 梁文卫, 杨光, 傅廷栋, 来永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种植饲肥兼用型油菜可以弥补黑龙江省饲草短缺的问题,同时饲料油菜作为绿肥作物在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回顾了饲料油菜在黑龙江省的发展历程,对饲料油菜引种与品种筛选、种植模式、栽培技术、青贮加工、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概括总结了北方寒区饲料油菜种植、加工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在寒区开展饲料油菜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 综述与专论
    周苗苗, 汤锐恒, 台玉莹, 杨薇, 贠金霞, 王幼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钾元素对大豆的产量、品质以及抗逆性均有重要影响。土壤中富含钾元素,但大部分钾不能被根系直接吸收利用,导致植物缺钾。生产中需要额外施入钾肥满足大豆生长发育所需钾素,而过量的钾肥使用又加剧了环境污染。解决这一两难困局的重要举措在于提高大豆对钾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因此,掌握大豆吸收利用钾素的规律并解析其背后的分子遗传机制是实现大豆钾高效的重要前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大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钾素的吸收、积累及转运再分配规律相关研究数据,重点对大豆钾营养高效分子遗传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同时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值得研究和关注的科学问题。

  • 综述与专论
    雷昌贵, 孟宇竹, 陈锦屏, 张晓东, 蔡花真, 张旭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初榨椰子油(virgin coconut oil,VCO)是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月桂酸的含量达到总脂肪酸的44%~5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CO越来越受到食品及医药领域的关注,其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本文介绍了VCO的营养组分和理化性质,对其所发挥的抗氧化、抗病毒、抗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功效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VCO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 综述与专论
    包含, 陈鹏枭, 朱文学, 吴建章, 蒋萌蒙, 张润阳, 陈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干燥是油料作物加工的必经环节,也是油料作物安全贮藏的前提。热风干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处理量大、可持续干燥等优点,应用十分广泛。热风干燥过程本质上是湿热传递过程,基于实验及模型研究对油料作物湿热传递过程进行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部分油料作物热风干燥特性的基础上,重点综述其湿热传递的实验和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并展望油料作物热风干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康金涛, 任生林, 刘昆鹏, 钟元, 戴成, 马朝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苗期是植物生长过程最敏感、极大影响成熟期产量和品质的时期。为探究苗期性状表现及其杂种优势,以6个自交不亲和系、6个恢复系,采用NCⅡ设计组配的36个F1为材料,分别测量营养液培养10 d(I期)、20 d(II期)、30 d(III期)的侧根数、叶数、茎叶长、根长、茎叶重、根重和根冠比。结果表明:II期亲本间、F1间显著差异性状数最多,差异最明显的是茎叶重和根重;侧根数、叶数、根重和根冠比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茎叶长和茎叶重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母本P13、P14和父本P16全部性状一般配合力(GCA)都为正值,杂种P14×P17、P13×P18、P15×P19、P11×P20和P11×P21全部性状特殊配合力(SCA)均为正值,6个性状的平均MPH都为正值,高于10%的性状有侧根数(14.46%)、茎叶重(14.42%)和根重(13.92%)。中亲优势与GCA/SCA相关分析结果说明,一般配合力结合特殊配合力预测叶数和茎叶长的杂种优势,特殊配合力预测侧根数、茎叶重和根重的杂种优势是可行的。本研究发现,亲本和F1在II期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性状最多且重叠,包含茎叶长、茎叶重和根重,为提高油菜杂交种选育效率和苗期抵御环境胁迫能力提供指导。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韦世豪, 田建华, 穆建新, 李永红, 李殿荣, 董育红, 张耀文, 朱彦涛, 任军荣, 姜丽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使用化学杂交剂SX-1诱导型雄性不育系(CIMS),采用多母一父方式配制多个油菜杂交种并从中筛选强优势组合,以期快速培育成新品种并应用于生产。应用多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高代自交系为亲本,利用化学杂交剂SX-1诱导母本自交系为不育系,与一个父本在隔离区内完成授粉结实,并按照杂交种的生产要求进行组合制种。2007-2015年,用该方法累计配置杂交组合248个,依据综合抗性、产量、品质、生育期及适宜机械化收获等性状,最终筛选培育出7个适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优质杂交种。用CIMS两系法育成品种7个,平均含油量47.70%,制种平均单产2385.00 kg/hm2,而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法育成品种1个,平均含油量45.80%,制种平均单产1503.00 kg/hm2。与同期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法育成的品种相比,采用CIMS两系法育成的品种数量多、含油量和制种产量高,而且该方法亲本选择范围广、一次配制组合多、操作简单便捷、省时省工高效,可实现当年制种当年使用(春制冬用),从而有效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促进示范推广,是一种新型高效的育种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李晟涵, 韦清源, 汤复跃, 陈文杰, 周勋波, 陈渊, 郭小红, 梁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黄淮海夏大豆北种南引至华南地区的适应性,也为育成适合在华南地区的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奠定基础,以黄淮海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育成的28个代表性夏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春播和夏播的方式,调查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在广西南宁种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果表明,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在南宁种植时,开花早于华南地区春大豆,但不同来源品种间生育期无显著差异。与华南地区对照品种相比,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的株高和底荚高度偏矮,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少,节间短,抗倒能力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低,百粒重较大;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但最终产量偏低。不同播期类型相比,品种夏播生育期较春播显著缩短,且提前开花;株高、主茎节数、产量构成因素以及产量均降低,但黄淮海夏大豆品种较华南地区春大豆下降幅度更大;同时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降低。黄淮海不同区域夏大豆品种在南宁种植的产量结果表明,从北至南呈增加趋势,且南部品种在春播时与对照品种差异不显著。因此认为,黄淮海夏大豆可在华南地区春播;培育品种宜重点选育光温反应钝感、营养生长期长的品种,同时要增强耐高温耐高湿特性,提高品种的适应能力。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王玲, 汪磊, 谭美莲, 汪魏, 李玉骁, 严兴初, 王力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紫苏种质资源性状特点与遗传多样性,对保存的528份紫苏种质资源11个基本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8份紫苏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果穗数和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54.27%和53.44%),种子含油率变异系数最小(11.62%),单株产量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2.05),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9。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株产量与千粒重、分枝数、果穗数、种子含油率、主穗长及粒色6个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株型、产量、籽粒数和粒色4个主成分代表了71.89%的性状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将这些紫苏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间农艺性状差异明显,其中类群I具有单株产量高、种子含油率高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育种利用潜力。本研究明确了528份紫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和各性状间的关联性,筛选出一批性状特异的种质,可为紫苏遗传育种中亲本选配及优良种质资源的挖掘提供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肖小军, 韩德鹏, 周会汶, 肖国滨, 郑伟, 李亚贞, 黄天宝, 肖富良, 陈明, 吕伟生, 周庆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指导千粒重遗传改良,挖掘甘蓝型油菜千粒重显著关联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及相关候选基因,以30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千粒重进行一年两地表型考察,结合该群体前期开发的201 817个SNP标记,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性状显著关联SNP位点两侧100 kb区域内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300份甘蓝型油菜千粒重在两地均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筛选出6份千粒重较高的油菜种质资源。基于GLM、MLM模型分别检测到24个和10个与油菜千粒重显著关联的SNP,其中有8个SNP在2个模型中均被检测到,位于第C02号染色体上Bn-C02-22853028的表型贡献率最大。6个位点附近找到HWS、DA1、DA2、CPL3、bZIP、CSPs、PTR2、ARF2、TRM61等9个拟南芥已报道粒重基因的同源基因。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刘婧琳, 范世航, 华玮, 李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分子育种有赖于高效的遗传转化技术。为提高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效率,采用油菜品种中双6号为材料,以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通过改变筛选培养基状态,增加液体培养基筛选处理的方式,对以潮霉素为筛选剂的油菜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在传统的固体筛选培养基培养21 d后,以液体筛选培养基形式对愈伤组织进行3 d再筛选培养。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化后再生苗形成提前约一周,出苗率提高6.94%,转基因苗阳性率提高15%,总转化效率提高6%。综上,该优化后的方法可为油菜基因功能解析与转基因育种研究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谷玉娟, 刘磊, 赵祥祥, 刘福霞, 路芳芳, 梁大安, 郝天琪, 高倩, 吴德鹏, 高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种子的次生休眠容易导致油菜自生苗发生,影响制种品质和安全。本研究以课题组自主培育的Huaiyou-WSD-H2(次生休眠弱)和Huaiyou-SSD-V1(次生休眠强)品系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诱导种子次生休眠,对次生休眠诱导前、后的油菜种子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将高通量转录组测序中17 706个高表达基因(FPKM> 5)划分为17个共表达模块。结合GO/KEGG富集分析和差异表达分析,在与次生休眠极显著正相关的yellow模块中筛选到3个与色氨酸代谢相关的基因(BnaC08g25400D、BnaC09g31260DBnaC09g49740D)在诱导后的强、弱次生休眠材料间存在差异表达,利用qRT-PCR进行验证,并初步分析了候选基因的调控网络,为解析依赖色氨酸的生长素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的遗传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沈悦, 沈一, 刘永惠, 梁满, 张旭尧, 陈志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花生油脂合成功能基因AhGPAT9的调控机理,分析其启动子功能,从花生品种Tifrunner基因组中扩增获得AhGPAT9基因启动子序列,构建AhGPAT9全长启动子及其多个5’缺失启动子融合GUS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体系,分析启动子的活性和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hGPAT9启动子序列全长1750 bp,核心区位于-257 bp~-128 bp,该启动子除了具备核心元件CAAT-box和TATA-box,还包含多种响应激素调控、胁迫诱导、光反应、胚乳特异表达和生长调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AhGPAT9主要在转基因拟南芥的幼苗中,以及抽薹期的茎和茎生叶、小花、9-12DAP角果和对应的成熟胚中表达。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阐释AhGPAT9在花生油脂合成途径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邱晓臣, 李晶晶, 李鑫, 吴兰荣, 唐艳艳, 朱虹, 隋炯明, 张晓军, 王晶珊, 乔利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有性杂交是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育种的重要途径,真杂种鉴定对于遗传群体的构建以及新品种选育至关重要。花生含油量的表型鉴定极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且目前缺少可用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选用高油及普通油酸亲本宇花14号与低油及高油酸亲本LOP215杂交构建含油量相关遗传群体。宇花14号含有AhFAD2AAhFAD2B位点,基因型为AABB,LOP215含有AhFAD2aAhFAD2b位点,基因型为aabb。以宇花14号为母本、LOP215为父本杂交,收获F1杂交籽仁,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 KASP)检测AhFAD2基因型,剔除AhFAD2基因型为纯合的籽仁,选留FAD2基因型为杂合的F1真杂种。F1真杂种单粒播种收获后,单株检测含油量,对于F2表型无明显分离的株系,取各单株叶片等量混合后提取DNA,进行AhFAD2基因型检测再次确认AhFAD2位点的杂合性。经二次验证后的F2籽粒经连续自交6代后选育出包含46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群体,其含油量呈连续正态分布,可作为含油量基因定位的有效分离群体。本试验以AhFAD2作为选择标记能简单高效地筛选出真杂种,构建目标性状分离群体,为花生含油量基因定位及高低油花生品种选育提供材料。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游灵杰, 李银水, 龚阳敏, 顾炽明, 胡小加, 李越, 廖星, 秦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油菜轮作制度是华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耕作制度,但水稻收获后的秸秆清理和还田效果会影响后续油菜的播种和收获。利用微生物降解秸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前期研究发现,粗糙脉孢菌接种至水稻秸秆,培养48 h时秸秆有明显降解现象,因此,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分析比较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和接种在水稻秸秆上培养48 h时粗糙脉孢菌的差异表达基因,以探讨其降解机理。结果表明,两者间共存在3329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过程类,表达差异较大的基因主要参于核苷酸代谢、蛋白质代谢及与内膜系统;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半乳糖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氧化磷酸化、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核糖体,在这些代谢途径中筛选到的与降解秸秆相关的酶系多数为上调表达。在这些代谢途径中,推测粗糙脉孢菌主要通过半乳糖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来降解水稻秸秆。以上研究可为更高效地利用粗糙脉孢菌降解秸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一定的技术支持。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王艳丽, 王铭晨, 何芳, 李均容, 段金涛, 陶菊娟, 王雨婷, 杨文钰, 武晓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间套作荫蔽条件下不同大豆的耐荫特性,筛选出适宜带状间套作模式利用的大豆品种,以59个大豆品种的7个苗期性状和10个成熟期性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以及大田设置大豆净作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两种模式,进行大豆苗期和成熟期耐荫性评价。结果表明,采用隶属函数法分别计算大豆苗期和成熟期的综合耐荫性评价值(D),可利用系统聚类的方法根据D值大小将59个大豆分为3类,第一类是强耐荫类型,第二类是中度耐荫类型,第三类是弱耐荫类型。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和套作模式下,分别筛选出两个时期耐荫性一致、抗倒性好且产量较高的材料,包括强耐荫材料油春1112,中度耐荫材料圣育25、南农G906、华豆43、南农99-6和南农1823。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武悦, 单飞彪, 李军, 米志蓉, 韩杰, 陈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向日葵幼苗的耐盐碱性,以向日葵品种SH361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盐碱胁迫下不同浓度(0.5、1.0、1.5 mmol·L-1)亚精胺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抑制了向日葵幼苗的生长,丙二醛比对照含量升高77.8%,相对电导率增加至对照的2.6倍,向日葵幼苗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以适应盐碱胁迫环境;叶面喷施外源亚精胺,则显著提高向日葵幼苗对盐碱胁迫的抗性,其中亚精胺浓度为1.0 mmol·L-1时效果最明显,向日葵幼苗的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增长显著,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提高以及对细胞脂膜损伤的降低,效果均达30%以上,SOD、POD和CAT活性也分别提升1.7倍、1.4倍和1.3倍。由此认为,适宜浓度的亚精胺可通过提高生理水平的抗逆性来提高向日葵幼苗的耐盐碱能力,从而有效缓解盐碱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孔洁, 王维华, 蔺益民, 刘燕, 刘娟, 邹晓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适宜分层施肥方案,推进花生绿色生产,在田间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以农民常规施肥(750 kg·hm-2)和深松施肥为对照,系统研究二层和三层施肥下,常量施量、减肥10%和20%对花生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层施肥可提高花生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促进植株光合作用的进行;分层不减肥和分层减肥10%均显著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百果重、百仁重、双仁果率和出仁率,即使减肥20%,花生荚果产量在数值上仍略高于常规施肥;分层施肥改善了花生籽仁品质,提高了蛋白质、脂肪含量和油亚比。综上,分层施肥对花生光合特性、产量及籽仁品质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同施肥层次下,改善效果随施肥量降低而下降;相同施肥量条件下,二层与三层施肥效果相当。综合考量田间操作和实施效果,本试验条件下,推荐较优分层施肥方式为二层不减肥或减肥10%。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金贺, 夏诗宁, 王旭东, 王涵雨, 王晗, 王惠, 段玉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胞囊线虫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利用生防菌可以有效控制大豆胞囊线虫(SCN)种群数量并降低危害。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Snef1650是本实验室筛选出的对大豆胞囊线虫具有较高防效的生防真菌。为了研究Snef1650诱导大豆抗SCN的生防机制,通过触杀、室内盆栽和裂根试验检测Snef1650菌株诱导SCN防治效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肉桂醇脱氢酶(CAD)在线虫胁迫下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随着Snef1650浓度(20%、40%、60%、80%和100%)和暴露时间(12、24、36和48 h)的增加,J2死亡率逐渐增加。盆栽和裂根试验发现,Snef1650发酵液有效延缓线虫幼虫的侵染和发育。qPCR分析感病品种Williams 82和抗线虫品种小粒黑豆中GmCAD的表达情况发现,GmCAD1GmCAD2在Snef1650诱导感病品种抗线虫过程中9 dpi和15 dpi时表达显著上调,同时与抗病品种中的表达情况存在时间一致性。间苯三酚木质素染色表明,Snef1650诱导了木质素参与SCN胁迫,与小粒黑豆中染色结果相似,染色部分更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SCN胁迫下Snef1650可诱导木质素生物合成来抵御线虫的入侵以及发育。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崔娟, 乔方, 秦贝华, 徐嘉伟, 赵丽娜, 史树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成虫对大豆品种的产卵选择性及其子代幼虫的适生性,进而分析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水平差异,采用自由选择法,室内观察大豆食心虫成虫对6个大豆品种的豆荚的产卵选择性,测定品种豆荚内大豆食心虫幼虫的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等生物学指标,利用成虫产卵选择性指数(L)和幼虫适生性指数(F)与品种田间被害率的相关性评价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适合度。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成虫产卵在品种间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长农27的成虫产卵选择性指数最大(L=1.000),吉农11的产卵选择性指数最小(L=0.101);各品种间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性差异,但幼虫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吉育202上幼虫存活率最高,为80.00%,其幼虫适生性指数最高(F=1.000),吉农11上幼虫存活率最低,为38.33%,其幼虫适生性指数最低(F=0.479)。田间不同品种蛀荚率和虫食粒率亦存在显著差异,吉育202蛀荚率和虫食粒率最高,分别为17.31%和17.03%;吉农11蛀荚率和虫食粒率均最低,分别为7.80%和6.74%。大豆食心虫田间蛀荚率和虫食粒率与成虫产卵选择性指数和幼虫适生性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利用成虫产卵选择性指数和幼虫适生性指数可以评价大豆品种的抗虫性水平。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刘维佳, 曲明静, 焦坤, 韩鹏, 修明霞, 曲春娟, 万书波, 杨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花生/玉米间作模式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对害虫的控害能力,开展了花生/玉米间作对昆虫群落多样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于作物生长期开展昆虫群落多样性调查,并在收获期对花生、玉米进行测产。结果表明:花生/玉米(12∶3)间作显著提高了整体区域昆虫群落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群落均匀度指数,降低了生态优势度指数;其中间作系统花生带与花生单作间各项指数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花生/玉米间作增加了整体区域内天敌的发生数量、物种数和丰富度指数,但对间作系统花生带天敌未表现出明显影响。花生/玉米间作整体区域害虫发生数量降低,同时害虫物种数、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提高;与单作花生相比,间作花生带害虫数量显著下降,其它群落特征指数未受明显影响。花生/玉米(12∶3)间作下花生产量未受明显影响,但玉米产量显著提高55.16%。本研究说明花生/玉米间作显著提高了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对害虫有一定的控害作用,而且花生/玉米12∶3模式对玉米生长有利。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张梦圆, 田梦迪, 孙子淇, 齐飞艳, 吴晓慧, 王娟, 赵瑞芳, 石欣隆, 黄冰艳, 董文召, 郑峥, 张新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网斑病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究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感病品种豫花22和抗病品种冀农99杂交得到的F2:3群体进行了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对病斑面积比和病情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抗性主要由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效应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72%和65.45%,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a)分别为8.11和21.95。本研究可为花生网斑病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陈琛, 王立光, 陈军, 王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防治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明确甘肃省胡麻白粉病的病原菌及胡麻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很重要。利用前期EMS诱变获得的抗白粉病种质H99-2,以H99-2和高感材料D367作为亲本,经过杂交、自交、回交组成六世代群体,结合形态学观察、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甘肃胡麻白粉病病原菌,并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胡麻抗病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采集自甘肃4个地区的胡麻白粉病病原菌均为泽漆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 euphorbiae-helioscopiae),在进化上与日本大戟、伊朗和英国的胡麻白粉病菌高度同源。以H99-2和D367为亲本构建的群体对白粉病抗性符合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两对主基因共同控制胡麻对白粉病的抗性,均可降低病情指数,除了受主基因控制之外,一定程度上抗病性还受环境等非遗传因素影响。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郑安可, 路妍, 黄家英, 景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收集了9种商品植物源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施药适期及粘附性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向日葵锈病的高效植物源杀菌剂。结果表明,在毒力测定试验中,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SL)对向日葵锈菌夏孢子毒力最强,EC50值为1.58 mg/L,其次为0.4%蛇床子素(SL)和80%大蒜油(乳油,EC),EC50值分别为3.43 mg/L和5.154 mg/L;在施药适期试验中,采用了先接菌后喷药和先喷药后接菌两种方法,0.3%丁子香酚(SL)防治效果均为最好,分别为86.42%和88.79%,其次为0.4%蛇床子素(SL)和80%大蒜油(EC),防治效果均达到70%以上,与其它杀菌剂存在显著差异;在粘附性试验中,喷施0.3%丁子香酚(SL)锈菌孢子的粘附率最小,为73%,显著低于对照,其次为0.4%蛇床子素(SL)和80%大蒜油(EC),粘附率分别为76%和80%。综合三种试验结果表明,0.3%丁子香酚为防治向日葵锈病的首选植物源杀菌剂,其次可选用0.4%蛇床子素(SL)和80%大蒜油(EC)。

  • 品质营养
  • 品质营养
    高伟, 吕登宇, 苗利娟, 石磊, 黄冰艳, 张毛宁, 房元瑾, 王娟, 齐飞艳, 董文召, 张新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籽仁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是决定花生及其加工产品营养保健价值、加工特性与效率、耐储藏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探寻高油酸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不同脂肪酸组分的积累规律,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一种新的花生不同发育时期荚果和籽仁的取样技术,测定了花生籽仁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的积累动态,对同一品种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性和基于脂肪组分的品种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含量和油酸含量随发育进程而逐渐升高,硬脂酸含量的变化比较复杂,其他脂肪酸含量呈现随发育进程下降、基本不变或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荚果发育的早期脂肪酸含量变化剧烈,从果针入土30 d开始高油酸品种籽仁的脂肪酸组分主要是油酸,普通品种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高度负相关;高油酸品种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品种的亲缘关系越近,基于脂肪酸的相关系数越大。

  • 品质营养
    王莹, 邓慧, 曾祥辉, 杨梦男, 曾雅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延缓煎炸油品质恶化,研究使用迷迭香脂溶性复配抗氧化剂后花生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将迷迭香脂溶性提取物(鼠尾草酸、鼠尾草酚、熊果酸)、维生素C、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进行三元复配,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TBHQ进行对比,以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色值为指标,同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160℃下进行24 h的间歇煎炸,在不添加新油的条件下,该迷迭香脂溶性三元复配抗氧化剂对酸值及丙二醛值的升高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分别为空白组的50.8%和55.8%;与空白组相比,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分别降低0.263、0.992,有效降解了高温煎炸过程中产生的共轭二烯与共轭三烯化合物;色值无显著变化。相比化学合成抗氧化剂TBHQ,迷迭香脂溶性提取物+维生素C+L-抗坏血酸三元复配抗氧化剂在提高花生油煎炸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优势,能有效延缓煎炸油品质恶化,延长食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