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我国“油瓶子”安全,首要是提升油料作物产能。在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背景下,本文聚焦大豆、油菜、花生三大油料作物,基于2001—2022年省级数据,利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揭示我国三大油料作物产能提升的源泉。研究发现:对于大豆和油菜籽而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其产能提升的最主要源泉,其贡献率分别达到73.94%和90.67%,拉动产能分别提升1.12%和1.03%;就花生而言,化肥是花生产能提升的最主要源泉,其贡献率达到62.14%,拉动产能提升0.45%。进一步分析发现:三大油料作物产能提升的源泉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动态变迁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已成为三大油料作物产能提升的重中之重;土地和化肥对三大油料作物产能提升的贡献仍旧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油料作物品种结构优化及油料作物产能持续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芝麻是一种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了芝麻产量和品质。培育优良抗逆芝麻品种是实现芝麻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围绕干旱、渍涝、高盐、极端温度等主要非生物胁迫,对芝麻抗逆性评价方法、芝麻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以及芝麻抗逆相关基因进行综述,系统地分析了芝麻非生物胁迫抗性研究现状,以期为芝麻抗逆基础研究和抗逆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为促进花生种业的有序发展,分析我国花生品种保护与登记现状,利用品种权公告和种业大数据平台,收集、整理、校验和汇总有关材料,从年际变化、申请主体和申请省份等不同角度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共受理花生新品种保护申请684个,其中,295个品种处于品种权保护阶段,333个品种处于申请保护阶段,22个品种因不具备品种一致性、稳定性或特异性被驳回申请;116个单位或个人作为申请人提交过品种保护申请,其中,科研院所申请数量最多,平均每个单位申请品种为10个;近3年来,授权品种的审查时长在19个月左右。2017年5月-2022年12月,我国共登记花生品种1163个,其中有效登记1144个,撤销登记19个;高校登记数量最多。河南省是品种登记数量、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量最多的省份。1163个登记品种中,有675个品种未申请品种权保护,约占58.04%。我国花生育种呈现主产省份优势,以科研院所为主要育种主体,建议充分利用花生选育优势,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花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花生品种保护与登记的开展过程中,存在育种人“重登记、轻保护”的倾向,建议加强新品种权保护政策宣讲工作,引导育种人提高品种保护意识;品种的真实性核查对于花生种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建议登记部门将品种真实性鉴定工作前移,优化审查监管流程;此外,品种保护和登记制度面临新形势,随着实质性派生品种(EDV)、生物育种相关制度的相继试点实施,建议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制修订相关办法和指南,以适应育种新形势。
为利用芸薹属B基因组及其可能的优良性状,以黑芥为芸薹属B基因组供体,将白菜型油菜与黑芥远缘杂交获得的三倍体杂种作为母本,与白菜型油菜亲本不断回交,利用分子标记、细胞学、形态学手段鉴定出附加黑芥B7和B8染色体的单体附加系,并对2个单体附加系进行表型考察和染色体行为观察。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黑芥B7和B8染色体单体附加系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表型,B7单体附加系雌不育严重,种子种皮颜色表现为淡黄色,叶片表现出亲本黑芥的毛刺表型;B8单体附加系表现出亲本黑芥植株高大、一次分枝数多的表型。细胞学分析表明黑芥B7和B8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多以单价体形式存在,黑芥B7染色体上存在45S rDNA位点。雌雄配子传递率分析发现B7和B8染色体的传递率均较低,分别为B7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9.14%、雄配子传递率6.58%,B8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20.17%、雄配子传递率9.05%。本研究创制的白菜型油菜-黑芥B7和B8单体附加系将有利于深入解析黑芥基因组信息及利用其优良性状。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幅度,根据亲和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高度自交亲和型、自交亲和型、自交不亲和型及高度自交不亲和型。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花粉形态无差异,但未授粉的亲和材料柱头乳突细胞表面有较多的絮状附着物;且亲和材料自花授粉后,柱头萌发的花粉粒数量及花粉管数量明显多于不亲和材料。在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亲和材料的亲和性可稳定遗传,且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品质。
根肿病和草害严重威胁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为选育抗根肿病(clubroot-resistant,CR)和抗除草剂(herbicide-resistant,HR)的油菜品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策略将抗根肿病位点CRb和PbBa8.1、抗除草剂位点ALS1R和ALS3R导入油菜常规品种中双11(ZS11)中,获得3个改良株系ZS11CR(CRb+PbBa8.1)、ZS11HR(ALS1R+ALS3R)和ZS11CHR(CRb+PbBa8.1+ALS1R+ALS3R)。利用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湖北枝江)和噻吩磺隆除草剂(45 g a.i. ha-1)对ZS11CR、ZS11HR和ZS11CHR的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ZS11CR、ZS11CHR对4号生理小种抗性达到免疫水平,ZS11HR、ZS11CHR对噻吩磺隆除草剂抗性显著。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ZS11CR、ZS11HR和ZS11CHR的株高较ZS11一定程度增加,而在开花期、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千粒重等性状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获得了3个改良株系,其中ZS11CR具有根肿病抗性、ZS11HR具有除草剂抗性、ZS11CHR兼具根肿病抗性和除草剂抗性,这些改良株系不仅目标性状得到了改良,同时维持了ZS11的优良农艺性状,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为了解活性氧(ROS)介导甘蓝型冬油菜愈伤组织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以甘蓝型冬油菜16VHNTS309为材料,分别以其下胚轴和幼叶作为外植体,构建甘蓝型油菜的再生体系,并对愈伤组织进行(ROS)O2 -信号定位。结果表明:幼叶和下胚轴分别在MS+1 mg/L和1.5 mg/L 2,4-D培养基预培养7 d后,再以MS+3.0 mg/L 6-BA+0.2 mg/L 2,4-D+3 mg/L AgNO3为最优培养基进行芽的诱导,最后以MS+0.2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可得到较好的甘蓝型油菜再生苗。ROS(O2 -)信号定位结果表明:具有分裂能力的愈伤组织细胞、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和叶或茎边缘组织细胞会检测到大量的ROS(O2 -)信号,而已完成芽体分化或未形成愈伤组织的细胞周围,未检测到ROS(O2 -)信号,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ROS(O2 -)信号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辅助抗病育种,研究被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诱导96 h后上调表达的转录因子BnERF019的功能。采用Golden Gate载体构建系统,改造基因编辑载体pHS-BnERF019,构建油菜转录因子BnERF019基因的CRISPR/Cas9多拷贝靶标基因编辑体系,使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通过侵染油菜下胚轴,将基因编辑载体pHS-BnERF019导入甘蓝型油菜Westar,共获得28株基因编辑阳性再生苗,阳性率为32.18%,其中靶标BnaC07g13470D序列编辑苗15株,靶标BnaA07g10270D序列编辑苗19株,靶标BnaA09g30360D序列编辑苗18株,靶标BnaC05g18050D序列编辑苗23株,3株再生苗发生单拷贝靶标基因编辑,11株再生苗发生双拷贝靶标位点基因编辑,6株再生苗发生三拷贝靶标位点基因编辑,8株再生苗发生了四拷贝靶标位点基因编辑。对突变苗和WT进行黑胫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四拷贝基因编辑再生苗抗病性显著弱于野生型苗。
大豆(Glycine max)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春播期间干旱天气频发,导致大豆种子发芽质量差、出苗率低。为解析芽期耐旱遗传机制,本研究采用20%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201份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材料进行芽期耐旱性鉴定。以干旱条件下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与干旱伤害率为鉴定指标,聚类分析得到19份耐旱材料、131份中间型材料和51份敏感材料。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ICIM)法对各鉴定指标进行QTL定位,共定位到3个QTL,其中qDT-4-1与qDT-15-2在多个性状中被定位到。在qDT-4-1与qDT-15-2中共注释到17个基因,通过双亲间氨基酸序列比对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推测基因Glyma.15G196400可能与大豆芽期耐旱相关。利用258份大豆种质资源对候选基因Glyma.15G196400进行单倍型分析,得到2个优异单倍型Hap-1和Hap-2。两个优异单倍型Hap-1和Hap-2在启动子区域-2001bp处存在G-A的变异,引起CAAT-box变异,两个优异单倍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标分别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说明该候选基因在大豆群体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研究将为大豆芽期耐旱育种提供优质材料以及为芽期耐旱遗传机制解析提供理论指导。
大豆裂荚是导致大豆产量大幅衰减的原因之一。pdh1基因是控制大豆抗裂荚的主要基因之一,但其作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在育种中尚未充分利用。为探究抗裂荚基因应用在育种中的可行性,以抗裂荚基因pdh1为筛选标记,对1929-2021年期间育成的348个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dh1的携带与否和品种的抗裂荚性密切相关;348份材料中有255份含有pdh1基因,占总数的73.3%。pdh1基因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东北地区大豆品种的pdh1基因含有率为80%~85%,黄淮地区的品种中pdh1基因含有率为68%~72.1%,而南方地区育成品种pdh1基因含有率只占30%~36.3%。南方地区育成品种中的抗裂荚基因占有率较低可能与南方高湿气候特点有关。因此,以分子标记检测为主进行南方大豆抗裂荚筛选,可以克服环境影响,提高选择效率。
为明确花生基因组中CC-NBS-LRR(CNL)的家族成员及其功能,对其基因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研究花生如何响应病害胁迫。以花生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利用Pfam、HMMER、NCBI和Coiled-Coil等软件和在线网站筛选,共鉴定得到85个AhCNL家族成员,分布在20条染色体中的15条上,以A02和A12染色体上分布最多,并且大多成簇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其可分为4个亚族,每个亚族中的基因成员保守性较高;共线性分析表明在物种内有16对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物种间分析表明相比于拟南芥和苜蓿,花生与大豆的CNL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启动子上含有大量与激素相关和抗病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大部分CNL家族基因在病菌入侵前后均不表达,少部分基因受到病菌诱导后表达量有变化。
痂囊腔菌素(Elsinchrome,ESC)是花生疮痂病菌产生的一种具有光敏活性的苝醌类真菌毒素,为病菌的毒力因子。为了进一步揭示ESC生物合成的调控网络,在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基础上,开展了病菌次生代谢基因簇特异性转录因子的挖掘、EaPSTF1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病菌次生代谢基因簇上共有3个特异性转录因子,其中EaPSTF1全长1305 bp,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长度为43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110.58 kD,理论等电点4.94,亚细胞定位细胞核中,是一个以α-螺旋为主的亲水性蛋白,含有GAL4和AFLR两个Zn(II)2Cys6型结构域。RT-qPCR定量分析表明,EaPSTF1表达模式与毒素累积趋势基本一致,EaPSTF1可能参与ESC毒素的生物合成调控。
氨基酸成分决定蛋白品质。为阐释花生氨基酸成分遗传规律和遗传基础,以冀花6号和开选01-6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对10种氨基酸含量开展遗传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0种氨基酸的平均值为0.24~2.42 mg/g,表型变异为4.35%~11.49%,遗传率为0.851~0.929,偏度和峰度绝对值为0.06~1.97,表明它们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表型变异主要由基因引起。绝大多数氨基酸性状之间显著相关,4种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及苯丙氨酸)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于0.91。此外,8种氨基酸定位到23个相关QTL位点,LOD值在2.58~15.48之间,单个QTL可解释各自性状的2.95%~26.09%的表型,相同性状的QTL可累计解释8.13%~43.48%的遗传变异。贡献率超过10%的主效QTL有4个,分别为qMet_6,qLeu_1,qPhe_1和qHis_1。近等基因系结果显示qMet_6可显著增加32.61%蛋氨酸和12.70%组氨酸含量,说明qMet_6是一个主效QTL位点。本研究结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QTL 的精细定位及关键调控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评价和筛选优质芝麻种质,可为芝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优异亲本或中间材料。本研究测定120份资源种子中的8种矿质元素含量(钙、镁、磷、铁、铜、锰、锌和硒)和10种品质性状(含油量、蛋白含量、油酸、亚油酸、芝麻素、芝麻林素、β-谷甾醇、菜油甾醇、Δ5-燕麦甾醇和豆甾醇),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开展芝麻资源营养品质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发现,种子中磷与锌、镁与锰、铁与铜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钙与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含油量与芝麻素、芝麻林素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芝麻素与芝麻林素呈极显著正相关;豆甾醇与含油量、蛋白含量、油酸、芝麻素、芝麻林素呈极显著负相关;铜与含油量、芝麻素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含量与除钙以外的矿质元素都呈正相关。从4种矿质元素(钙、铁、锌、硒)含量和10个品质性状中提取出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084%。通过筛选矿质元素含量与品质性状综合性评价结果,得到10份富含矿质元素且品质优异的种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20份芝麻种质资源可以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Ⅰ包含18份种质,其铁、铜、锌、蛋白和油酸含量与其它类群相比较高;类群Ⅱ包含25份,其磷、镁、锰、硒和亚油酸含量与其它类群相比较高;类群Ⅲ包含24份芝麻资源,其钙、含油量、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与其它类群相比较高;类群Ⅳ包含39份芝麻资源,各项品质较为均衡,但锌含量较低;类群Ⅴ包含14份芝麻资源,其植物甾醇含量较高,但含油量和芝麻素含量都低于其它类群。
为提高紫苏地方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来自甘肃的5个栽培区的127份紫苏地方种质资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127份资源的UPGMA聚类结果,应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并结合采集地信息开展核心种质构建。结果表明,甘肃地方紫苏种质资源具有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366,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724,陇南和天水、平凉和庆阳之间分别具有更高的亲缘关系。最终获得由38份紫苏地方材料组成的核心种质。利用均值、方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对紫苏核心种质的7个表型性状、5个油用品质性状检验,表明所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遗传多样性。
为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的良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评价依据,筛选油用价值高的无性系,本文以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油茶种质基地的10个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编号H1~H10)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成熟果实的13个性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排序,对其油用价值进行评价研究,以便为优良无性系筛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H3的果实为红色,H5、H8为青红色,其余为红青色;果形指数0.84~1.06,H3、H8、H10的果实为桔形,其余为球形;鲜果横径44.05~54.65 mm,纵径38.21~53.56 mm,单果鲜重24.37~38.26 g。鲜果含水率41.64%~52.15%,鲜果出籽率35.91%~61.71%,干籽出仁率48.00%~63.94%,种仁含油率38.10%~51.00%,鲜果含油率5.02%~7.82%,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7.51%~89.16%。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222%,最终得到果实油用价值综合排序为:H8> H3> H4> H5> H9> H10> H1> H2> H7> H6。无性系H8、H3和H4综合表现最佳,可作为进一步无性系良种的候选种质。
为推动冬油菜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生产,选取20个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全生育期9个性状的指标变化,鉴定甘蓝型油菜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指标。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影响冬油菜成苗率和越冬率;冬油菜相对产量与相对成苗率、相对根冠比、相对一次分枝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等性状均呈正相关,与相对越冬率、相对单株角果数呈显著正相关;盐碱胁迫明显抑制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不同冬油菜品种(系)间在9个性状指标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个试验材料被划分为4个耐盐碱等级,高度耐盐碱(Ⅰ级)、较耐盐碱(Ⅱ级)、盐碱弱敏感(Ⅲ级)、盐碱高敏感(Ⅳ级)。通过对20个材料在成苗率、越冬率、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共计筛选出衡油6号、16RTS309轮选6、16QD-15轮选8、衡油8号、JR6与H614共6个适宜河北滨海盐碱地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本研究表明,9个指标可作为冬油菜耐盐碱鉴定指标,即相对成苗率、相对越冬率、相对冬前根冠比、相对株高、相对一级分枝数、相对单株角果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和相对产量。
为创新洱海流域油菜的绿色高值的协同模式,明确适宜洱海流域种植的菜-油两用油菜的最佳采薹次数,以云油杂15号为品种,通过布置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不同采薹次数(0次、1次、2次)下,油菜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菜薹和菜籽产量及其综合效益,调查采薹后菜籽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增加采薹次数会延长油菜的生育进程,降低株高、分枝部位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增加茎粗、再分枝数、全株有效分枝数和分枝角果数,不影响每角粒数、单株生产力和千粒重。与不采薹相比,采薹1次和2次均未显著影响菜籽产量:菜籽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为3836~3999 kg/hm2和3316~3717 kg/hm2,而菜薹产量显著增加。采薹0次、1次和2次时,云油杂15号的产投比分别为0.48、1.02和1.55,而其综合产值则表现为采薹2次(86 369元/hm2)> 采薹1次(53 171元/hm2)> 采薹0次(23 324元/hm2)。此外,增加采薹次数虽然不影响菜籽的芥酸、硫甙和油酸含量,但显著影响菜籽的含油量、蛋白质和亚麻酸含量。综上,在洱海流域种植菜-油两用油菜时以采薹2次的综合效益最佳。
甘蓝型油菜是我国主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之一。核因子Y(NF-Y)是植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转录因子,其关键组分NF-YA通常与NF-YB/NF-YC二聚体形成三聚体发挥功能,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对BnaNF-YA家族成员在甘蓝型油菜响应逆境胁迫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可以为培育具有优良抗逆性的油菜新材料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BnaNF-YA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创建过表达BnaNF-YA2的甘蓝型油菜,并对过表达植株进行逆境表型鉴定等方法分析BnaNF-YA2在参与油菜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功能。顺式元件分析结果表明,BnaNF-YA2启动子包含多个胁迫响应元件;表达分析结果显示,BnaNF-YA2受PEG、高温、低温处理诱导表达;过表达BnaNF-YA2改善了甘蓝型油菜在PEG和甘露醇处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BnaNF-YA2正调控甘蓝型油菜对渗透胁迫的耐受性。
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油菜生产发展的目标。为阐明油菜品种中油杂501高产油的氮素需求规律,于2022-2023年在湖北省4个县市布置施氮量大田试验,测定油菜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动态变化,分析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对施氮的响应,明确高产油量目标下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规律。结果表明,施氮提高单株角果数是获得高籽粒产量的前提,但高氮素投入降低籽粒含油量3.3%~12.1%。各试点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氮肥投入为251~285 kg/hm2,但获得最大产油量,氮肥投入可降低15%~23%。目标菜籽产量4500 kg/hm2比3000 kg/hm2及以下的植株最大氮素积累量和最大生物量,分别高出7.2%~47.5%和3.7%~49.4%;前者植株生物量的快速增长期明显提前,植株氮素养分在播种36 d后开始迅速积累;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在播种100 d左右(越冬期)分别达到5880 kg/hm2和128.5 kg/hm2,比后者分别高出1.8~4.1倍和0.4~4.1倍。综上,中油杂501品种高产油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91~257 kg/hm2,越冬生物量达到5880 kg/hm2保障籽粒高产。生产中为保证高籽粒产油量,要协调氮肥投入与菜籽含油量的关系,适当降低氮肥总投入量以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花生仁中养分、花生农艺性状及荚果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夏花生科学施用微生物菌剂及发挥土壤生物肥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功能微生物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中真菌、细菌的数量,降低放线菌数量;提高花生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增加花生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的活性;提高花生仁中氮、磷、钾、锌的含量;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侧枝数、饱果数,降低秕果数;施用功能微生物的花生荚果产量增加252.5~480.4 kg/hm2,增产率为5.1%~9.6%,其中,施用真菌微生物的荚果产量比细菌微生物肥料平均增加153.9 kg/hm2,增产率为3.0%。本试验条件下,在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为120 kg/hm2、90 kg/hm2、120 kg/hm2的基础上,施用功能微生物75 kg/hm2,花生荚果产量平均增加349.6 kg/hm2,增产率为7.0%,其中,施用哈茨木霉菌75 kg/hm2的花生荚果产量最高,为5464.2 kg/hm2,可在夏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
为实现辽西北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风沙土花生生长特性、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在辽西北风沙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单施无机肥(N)、单施有机肥(O)及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氮配施(N+O)对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N+O、N和O处理在花生生育中期的株高显著高于CK处理,且N+O处理株高在全生育期均显著高于CK处理。N+O处理花针期和饱果期干物质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7.3%和15.8%(2021)及14.6%和13.4%(2022)。N+O处理结荚期和饱果期总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0.2%和15.8%(2021),19.6%和13.4%(2022),且饱果期荚果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7.4%(2021)和16.9%(2022)。2021年,N+O处理花生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和百仁质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4.1%、10.5%和9.1%。2022年,N+O处理花生蛋白质含量较N处理提高了2.4%。综上,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处理提高了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总氮积累,最终提高花生产量并改善花生品质。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生产中的严重土传病害之一。本文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三种抑制剂对大豆疫霉的生物活性;评价了三种抑制剂对大豆疫霉孢子囊、游动孢子、卵孢子和致病能力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预测三种抑制剂与大豆疫霉靶标PsHMGR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在40~200 μg/mL浓度处理下,三种抑制剂均抑制大豆疫霉菌丝生长;在40 μg/mL浓度处理下,抑制大豆疫霉孢子囊和卵孢子产量、休止孢萌发、促进游动孢子休止,其中阿托伐他汀抑制大豆疫霉产孢活性较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强;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抑制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活性较阿托伐他汀强;在40 μg/mL浓度下,三种物质使致病能力平均降低23.9%、39.6%和69.7%。三种抑制剂与靶标PsHMGR通过疏水作用、氢键、卤键、π-π堆积和π-阳离子等形成互作。
为明确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2022-2023年以农庆豆28为材料,在连作5年大豆的试验地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大豆分枝期喷施缩节胺、烯效唑、矮壮素、玉黄金、吨田宝、壳聚糖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不同调节剂对连作大豆生理性状、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吨田宝、玉黄金、烯效唑、壳聚糖等4种调节剂显著增加产量,两年的增产幅度分别为5.55%~10.3%和1.95%~11.59%,由高到低依次为壳聚糖>烯效唑>玉黄金>吨田宝。此外,吨田宝、玉黄金、烯效唑、壳聚糖4种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增加了大豆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并且降低了株高,增加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
为探索适合黄土高原陇中地区旱作胡麻的高产栽培措施,了解施用硅肥对常规条播和宽幅匀播技术下旱地胡麻养分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田间试验,以硅肥施用量0(Si0)、75(Si1)、150(Si2) kg·hm-2为主区,常规条播(R0)和宽幅匀播(R1)两种播种方式为副区,分析了施硅量对不同播种方式下胡麻全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氮、磷、钾素积累及分配规律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条播,宽幅匀播条件下胡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平均增加8.41%,籽粒产量提高9.31%。与此同时,宽幅匀播促进了胡麻整个生育期氮、磷、钾素积累,增幅分别达到7.61%~22.24%、7.14%~44.06%、9.27%~25.80%,进而提升各养分在成熟期生殖器官中的分配。随着施硅量的增加,胡麻植株地上部干物质、养分积累量和产量均表现为Si1>Si2>Si0,其中Si1水平下胡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较Si0处理显著增加9.29%~25.81%;氮磷钾积累量呈相似变化,施硅肥对各养分积累的促进作用表现为:钾>氮>磷;籽粒产量提高12.31%。干物质积累量对养分积累量贡献率为13.5%~36.0%,养分含量贡献率为63.6%~87.6%。Si1R1处理显著提高胡麻养分收获指数、硅肥偏生产力和产量。综上表明,施75 kg·hm-2硅肥结合宽幅匀播的播种方式可显著促进胡麻干物质量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提升氮磷素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进而提高产量。
为实现大面积油茶林生长遥感监测,构建适用于长林系列油茶钾含量估算模型,利用高光谱进行叶片钾(LKC)无损监测,探明油茶叶片钾含量与冠层光谱的响应关系。使用多元散射校正和Savitzky-Golay卷积一阶求导(SGFD)对长林系列油茶的冠层光谱进行预处理,建立多波段光谱指数组合,构建LKC最优估算模型。结果表明:LKC与原始光谱的响应在绿光和红光波段敏感区间的光谱反射率与叶片钾含量为负相关,反映养分含量变化对光合色素的整体影响;预处理效果上,SGFD整体优于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与光谱指数的组合效果会随光谱维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冠层尺度下LKC与光谱特征的绝对值最大相关系数为0.62;混合变量选择策略VCPA-IRIV(变量组合集群分析VCPA和迭代保留信息变量IRIV的组合)对光谱变换特征具有99%以上的变量空间压缩率,有效提升了估算模型精度,经多元散射校正和SGFD预处理后的保留变量数增加,其中两波段和三波段光谱指数在入选波长组合位置上具有强弱光谱信号结合的特点。最适LKC模型是SGFD-NDSI-BPNN,R = 0.84,RMSEP= 0.35 g/kg,RPD= 2.56。本文构建的长林系列油茶林LKC估算模型,可为大面积油茶林生长的遥感监测提供依据。
为解决油菜秸秆处理困难的问题,以油菜秸秆为原料,采用混炼热压工艺制备木塑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油菜秸秆的填充量、粒径和聚合物种类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GB/T 24137-2009《木塑装饰板》中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当油菜秸秆的填充量为30%、粒径为80目时,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指标较优;聚丙烯(PP)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优于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AA)、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氯乙烯(PVC)制备的复合材料;比较了稻壳灰、亲水型纳米SiO2和亲油型纳米SiO2对材料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5%的亲油型纳米SiO2或5%的稻壳灰能有效增强复合材料性能,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2.01%和11.25%、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12.73%和7.32%、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7.13%和6.43%。25%油菜秸秆粉、5%稻壳灰和70%PP制备得到的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最优:拉伸强度17.83±0.56 MPa、弯曲强度33.68±0.04 MPa、弹性模量2119.32±6.39 MPa、邵氏硬度72.30±1.09 HD、含水率0.39±0.02%、吸水厚度膨胀率0.58±0.00%,基本符合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