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与专论
    韩妮莎, 丁硕, 郑月萍, 魏琳燕, 柯星星, 刘宏波, 刘娟, 郑志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699-71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39
    PDF全文 (6520) HTML (847)   可视化   收藏

    甘油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能量与信号转导、蛋白转运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 GPAT)催化磷脂酸从头生物合成的第一步关键反应,磷脂酸不仅是膜脂与中性三酰甘油的合成前体,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然而,目前仍不清楚植物中GPAT酶究竟由多少基因编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可简易且有效地鉴定此酶的方法。本文分析总结甘油脂生物合成及GPAT基因克隆与鉴定的研究进展;随后介绍GPATs的鉴定方法,特别是酵母遗传互补法的建立与运用;最后对甘油脂合成途径第一步反应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 综述与专论
    金龙飞, 周丽霞, 曹红星, 杨耀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687-698.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77
    PDF全文 (5873) HTML (1795)   可视化   收藏

    油脂是植物主要的储能物质,也是植物质膜的重要组分,同时还参与植物信号传导、气孔开闭、授粉受精、种子萌发、胁迫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WRINKLED 1WRI1)是AP2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在油脂合成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WRI1在植物油脂合成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1)WRI1的发现、起源和进化特征;(2)WRI1的基因表达特征、基因结构、蛋白质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3)WRI1的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调控机制以及下游的靶基因;(4)对WRI1后续的研究思路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本综述内容以期为深入了解WRI1调控植物油脂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也为利用WRI1改良油料作物提供理论基础。

  • 综述与专论
    雷昌贵, 孟宇竹, 陈锦屏, 张晓东, 蔡花真, 张旭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454-46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14
    PDF全文 (5735) HTML (489)   可视化   收藏

    初榨椰子油(virgin coconut oil,VCO)是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月桂酸的含量达到总脂肪酸的44%~5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CO越来越受到食品及医药领域的关注,其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本文介绍了VCO的营养组分和理化性质,对其所发挥的抗氧化、抗病毒、抗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功效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VCO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沈悦, 沈一, 刘永惠, 梁满, 张旭尧, 陈志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3): 533-54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26

    为研究花生油脂合成功能基因AhGPAT9的调控机理,分析其启动子功能,从花生品种Tifrunner基因组中扩增获得AhGPAT9基因启动子序列,构建AhGPAT9全长启动子及其多个5’缺失启动子融合GUS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体系,分析启动子的活性和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hGPAT9启动子序列全长1750 bp,核心区位于-257 bp~-128 bp,该启动子除了具备核心元件CAAT-box和TATA-box,还包含多种响应激素调控、胁迫诱导、光反应、胚乳特异表达和生长调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AhGPAT9主要在转基因拟南芥的幼苗中,以及抽薹期的茎和茎生叶、小花、9-12DAP角果和对应的成熟胚中表达。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阐释AhGPAT9在花生油脂合成途径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廖琼, 刘佳林, 刘婧, 朱颖, 许珏, 冯凯, 付惠玲, 黄樱樱, 申创, 张天宇, 华营鹏, 辛俊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2): 271-28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045
    PDF全文 (4731) HTML (352)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解析ABCC家族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土壤镉污染的响应,对在甘蓝型油菜中鉴定到的38个ABCC同源基因,从系统进化、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以及对镉胁迫的转录响应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ABCC家族基因的进化分支都归属于拟南芥ABCC家族相应的分支,但ABCC9亚家族在甘蓝型油菜中缺失;大部分成员均属于较稳定的疏水蛋白;Ka/Ks值均小于1,受到强烈的纯化选择作用;基因结构变异较大,内含子数目在6~34之间,启动子区域能结合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其中Dof丰度最大。38个BnaABCC分别定位在7条A染色体和8条C染色体上。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白菜、甘蓝存在大量的同源基因。转录组分析显示,甘蓝型油菜ABCC家族基因受到镉胁迫的强烈诱导,其中BnaC1.ABCC3-2BnaA6.ABCC4-3被分别确定为地上部和根部的主效基因。

  • 综述与专论
    刘晓晗, 白艺珍, 岳晓凤, 王弘, 张奇,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729-738.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69
    PDF全文 (3727) HTML (566)   可视化   收藏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等产毒真菌产生,属生物源危害物,是毒性极强的一类真菌毒素,历史上因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产品造成过多次人及家养动物群体中毒死亡事件。黄曲霉毒素通过污染农产品与动物饲料进入食物链,严重威胁全球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为了减少黄曲霉毒素污染危害,非常有必要掌握黄曲霉毒素污染农产品及食品主要种类。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近年来黄曲霉毒素污染农产品及其制品的主要种类,包括:谷物及其制品、调味品、饲料等12个类别,共计143种产品。通过归纳总结黄曲霉毒素污染产品种类,可以为农产品及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治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对保障消费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综述与专论
    刘颖, 张佳蕾, 李新国, 张正,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3): 476-48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23
    PDF全文 (2848) HTML (767)   可视化   收藏

    工业氮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高产的需求,但过量施用带来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如何利用生物固氮提供的绿色高效氮素部分代替工业合成氮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虽然共生固氮体系效率较高,但肥料氮和根际微生物群落可能对结瘤固氮体系的利用产生消极影响。为此,本文从制约共生固氮体系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即土壤有效氮含量及根际微生物群落入手,梳理了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建立及其对外源氮的响应以及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根瘤菌共生效率的关系,总结分析了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分子机制,通过优化调控技术提高氮素利用率,为豆科作物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 油料作物抗性种质创新与利用专刊
    邹雨婷, 刘丹, 王秋艳, 夏柔, 汪文倩, 杨敏, 童雅微, 危文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6): 1156-1165.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330

    GLK(GOLDEN2-like)转录因子是GARP转录因子超家族的成员,可直接激活大量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的靶基因,包括叶绿素生物合成、光捕获和电子传输相关的靶基因,在植物生理活动过程和非生物胁迫应激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为解析甘蓝型油菜GLK基因家族,探究其与油菜响应盐旱胁迫的相关功能,本研究在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出159个BnaGLK基因,对其进行了基因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模式等分析。结果表明,159个BnaGLK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它们可被分为9个亚族,每个亚族中BnaGLK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数量和结构都非常相似。启动子分析发现了多种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特别是干旱响应元件。选择在油菜叶片中高表达的8个BnaGLKs进行了盐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揭示BnaGLK基因在油菜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GLK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特色专题·食用型花生种质创制与生产技术
    孙泓希, 任亮, 王海新, 于国庆, 史普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5): 907-915.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16
    PDF全文 (2734) HTML (106)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食用型花生品质育种的选择效率,优化食用花生品质评价体系,对10个食用型花生品种的21项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性状和17种氨基酸组分进行测定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变异系数籽仁长>百仁重>籽仁宽,营养品质变异系数蔗糖>油酸>生育酚>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分析表明,花生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硫氨基酸是第一限制氨基酸,改良潜力最大;通径分析和决策分析表明,氨基酸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天冬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相关分析表明,品质性状间相关性较强,鲜食品质与蛋白含量显著相关,烤果品质和蔗糖、油酸含量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中提取前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1.69%。最终确定籽仁长、籽仁宽、油酸、脂肪、生育酚、鲜食细腻度、鲜食异味、烤果香味、烤果细腻度9个品质性状为食用型花生品质综合评价核心指标,筛选出品质优异资源3个,为食用型花生品质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刘凤娇, 于耸, 刘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5): 1062-107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138
    PDF全文 (2729) HTML (586)   可视化   收藏

    病虫害等生物逆境胁迫与温度、水分等非生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关键因素。脂质参与到植物响应胁迫的各通路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反馈应答机制,如不饱和脂肪酸对生物胁迫中的抗病虫功能等。另外,非生物胁迫中脂肪酸衍生物还能够增加细胞内渗透调节,减少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因此,脂质的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有密切联系。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下植物脂质的调控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胁迫类型,重点总结了植物在各胁迫下脂质的变化及调控作用,意在加深对逆境下植物生理活动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抗逆过程中脂质的调控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邬瑜锦, 徐凯, 宋居荣, 赵伦, 文静, 易斌, 马朝芝, 沈金雄, 傅廷栋, 涂金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762-769.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203
    PDF全文 (2548) HTML (289)   可视化   收藏

    甘蓝型油菜子叶黄化致死直接影响油菜出苗率和成苗率,深入研究子叶黄化致死的分子机制可为探究植物生理相关的基础研究提供便利。本文报道了甘蓝型油菜子叶黄化致死突变体ytl(yellow to lethal)的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结果。该突变体来自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的自交后代株系,发芽出土后子叶一直处于黄化状态,播种9~15 d后死亡。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ytl的叶绿素、叶黄素含量显著降低。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突变体叶绿体发育仍处于质体阶段,类囊体基粒片层模糊。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油菜60K SNP芯片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C09染色体的标记SSR-140和标记PBZIN-1之间198 kb的物理区间。该研究为进一步克隆基因BnaC09.YTL及后续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综述与专论
    陈雪, 莫芹, 陈一帆, 李丹, 沈渊, 章寅, 吕贝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5): 1082-1094.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19

    大豆土传病害是造成其质量和产量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生产上大豆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赖杀菌剂等化学药剂的使用,这带来了水土污染、食品安全风险、杀菌剂抗药性等问题,因此寻找经济有效的绿色防治方法迫在眉睫。利用生防菌防治大豆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在安全性、有效性、持续性等方面优势突出,是近几年生物农药和生防菌剂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大豆生产上的极难防治的四种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菌核病、炭腐病和胞囊线虫病),综述相应生防菌的生防潜力、生防机理和应用现状,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大豆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以期推动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综述与专论
    李方一, 黄璜, 官梅, 官春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1): 4-1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10
    PDF全文 (2305) HTML (611)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定义了油菜理想株型的内涵,强调油菜的多功能性和理想株型的功能特定性。油菜理想株型是实现油菜某种特定功能,有利于相关经济效益最大化所具备的植株形态。阐明了油菜单株株型和群体株型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梳理了油菜株型研究的基本脉络,提出油菜理想株型研究的四个阶段:初级阶段、成熟阶段、数字化阶段和分子生物技术阶段。系统构建了油菜株型的指标体系,株型指标包括了根、茎、叶、分枝、花、角果以及冠层结构形态等。归纳并提出了形态测量法、经验总结法、试验统计法、数字模拟法、栽培调控法和遗传改良法的油菜株型研究方法划分,提出了光合效能原理,形态结构原理,源、库、流原理,作物生理原理的油菜株型研究基本原理分类。介绍了基于籽粒丰产、基于机械直播、基于菜用或饲用、基于观赏性的四种典型油菜理想株型特征和内涵。分析了油菜株型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油菜理想株型的基本特征、建构策略和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综述与专论
    魏正欣, 孙虎, 向艳涛, 蒋浩中, 沙爱华, 刘良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3): 497-50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073
    PDF全文 (2153) HTML (1119)   可视化   收藏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是一种基于转录后基因沉默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用于快速鉴定基因功能。该技术具有实验周期短、操作简便、低成本、高效率、获得表型快以及高通量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基因功能研究。豆科植物作为人类食品中淀粉、蛋白质、油和蔬菜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从VIGS的技术原理、VIGS载体的开发和改良、VIGS在豆科植物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VIGS技术在豆科植物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 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刊
    张珍珍, 王朝欢, 夏友霖, 毛金雄, 王洋, 杜青, 杨欢, 游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3): 687-696.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4061
    PDF全文 (1986) HTML (18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花生品种选育发展变化趋势,对2020-2023年国家登记的587个花生品种的来源分布、选育方式、产量、品质等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87个花生品种主要来自于华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山东和河南两省登记数量占总登记数量的53.83%;选育单位主要为科研院所,占比71.72%;品种选育方式以杂交选育为主。花生平均生育期122.0 d,荚果产量4721.5 kg/hm2,籽仁产量3342.9 kg/hm2,百果重200.7 g,百仁重81.0 g,单株饱果数16.8个;花生荚果产量、籽仁产量随登记时间有呈逐年降低趋势。品质方面,油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29.91%,含油量变异系数最小,为6.03%;油酸含量≥75%、含油量≥55%、蛋白含量≥28%的品种分别有215、73、55个。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2时将花生品种分为3个类群,可分别作为高产、小粒、早熟材料。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杨雨婷, 于文凯, 徐颖, 王会, 梅德圣, 蒋立希, 胡琼, 刘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45(2): 240-252.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058
    PDF全文 (1980) HTML (420)   可视化   收藏

    为选育高油酸油菜品种,发现脂肪酸合成相关的主效/微效基因和等位变异,剖析甘蓝型油菜籽油脂中脂肪酸自然变异的遗传结构基础,以来自世界各地的289份油菜种质核心资源为材料,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和其在长江流域中下游主产区两个环境中的脂肪酸组成表型,进行全基因关联分析。结果发现9个位点显著调控油脂品质,其中A08和C03染色体上的两个位点为主效应位点,表型解释率分别为45.01%和43.52%,分别对应于BnFAE1.A08BnFAE1.C03两个主效基因;在其它7个微效应位点上筛选到了6个候选基因。变异分析发现,在BnFAE1.A08基因及上下游2 kb区域有38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和5个InDel(插入和缺失)变异、BnFAE1.C03起始密码子后6 bp位置上1个InDel的变异影响了油酸含量。两个主效基因变异构成的单倍型组Hap1能够准确鉴定出油酸含量达64%的油菜品种,且Hap1单倍型组可追溯到最早的双低油菜品种Tower。通过进一步关联分析,在A05染色体上找到小效应位点O9.A5,能在两个主效应位点Hap1基础上将油酸含量提高到71.87%。

  • 综述与专论
    杨向东, 李子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4): 712-717.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304
    PDF全文 (1930) HTML (1876)   可视化   收藏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地下块茎富含油脂、淀粉、糖、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地上茎叶可作为畜禽优质饲草。作为一种原产于沙漠地区的多用途作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物产量大、高附加值等特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我国丰富的沙地等边际土地资源为油莎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油莎豆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产业链条基本具备,发展前景广阔。本文概述了油莎豆特性与用途、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油莎豆产业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莎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杨毅, 叶世英, 满建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4): 703-711.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3295
    PDF全文 (1906) HTML (535)   可视化   收藏

    “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是“十三五”期间生物种业领域的唯一专项,对于夯实和引领育种科技发展方向,保障我国农作物种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油菜是“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根据油菜遗传育种领域在专项中的布局与实施情况,从优异种质资源挖掘、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机理解析、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重要新材料和新品种选育、种子繁育与加工技术等五个方面梳理总结油菜遗传育种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重大成果以及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经验,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重大项目系统化布局;二是优化管理制度,完善生物技术育种管理法规体系;三是创新育种产业链,构建科企密切分工合作的种业创新体系。

  • 产业论坛
    郑娟, 黄凰, 廖宜涛, 王磊, 袁佳诚, 林建新, 廖庆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46(2): 245-259.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2299
    PDF全文 (1893) HTML (260)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光温资源丰富、越冬春化条件适宜,是我国油菜的主要种植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2%,且保有冬闲田面积超3467千公顷,极具发展潜力。长江中游地区三省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程机械化发展在全国冬油菜产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为此,本文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油菜产业的基本情况和现存问题,对耕整地、播种、收获关键环节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进行梳理,形成可推广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比较分析该地区冬闲田油菜生产“耕、种、收”环节的技术需求特点、推广应用难点,明确该地区冬闲田油菜生产技术模式呈半机械化、机械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各环节的技术发展路径依次为“防堵防黏防缠绕、高速高效低耗”的机械化耕整地技术,一次性完成多道作业工序的耕播集成技术,高效低耗低损的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协同发展,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的饲用、菜用、肥用机械化技术和油菜生产智能化技术应加快研发应用。为积极响应国家油料作物扩种的要求和实现2025年油菜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目标,提出了长江中游地区冬闲田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若干政策建议。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全双, 陈亚淑, 孙梦嘉, 程晨, 陈洪建, 李晓雯, 邓乾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6): 1357-1367. https://doi.org/10.19802/j.issn.1007-9084.2021285
    PDF全文 (1863) HTML (477)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富含ω-3功能油脂的系列油料作物在植物乳饮品中的应用,基于亚麻籽和火麻仁的营养特性,以亚麻籽、火麻仁为主要原料,探究了剪切粉碎时间(1~9 min)及火麻仁添加量(1/2~1/6)对亚麻籽-火麻仁植物乳(FHPM)的稳定性和营养成分溶出等的影响,对最优组(剪切粉碎3 min,火麻仁∶亚麻籽=1∶5)所得植物乳的营养素与风味物质组成进行剖析。结果表明,随着剪切粉碎时间增加,植物乳的自稳定性逐渐下降,大于3 min时明显分层,有絮凝现象。研究1~3 min的粉碎时间对营养的影响,发现剪切时间对蛋白质、油脂、膳食纤维、总酚、木酚素的溶出均有显著影响;且随着植物乳中火麻仁所占比例提高,蛋白质和油脂的含量明显提高,但植物乳的自稳定性显著下降,表明植物乳的稳定性与植物乳体系黏度、粒径、电位、颗粒组成等理化特性有关。最优组所得亚麻籽-火麻仁植物乳粒径为4.53 μm,电位为-32.15 mV,固形物含量为5.17 g/100 mL,蛋白质含量为1.32 g/100 g,脂肪含量为3.45 g/100 g,膳食纤维含量为0.47 g/100 g,碳水化合物含量为0.57 g/100 g;植物乳具有合适的表观黏度,可在无外源稳定剂条件下4℃稳定储藏21 d。分析显示该植物乳含有小分子酮类、醛类、醇类等,呈现果味、花香味等良好风味;含有合理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