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赵曼利, 戴志刚, 顾炽明, 胡文诗, 李银水, 秦璐, 鲁明星, 廖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是国产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油菜生长过程可以优化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培肥土壤地力,具有用地养地的特征优势。同时,因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作为先锋作物改良障碍土壤。然而,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导致冬闲田面积逐年增加,冬季光温水土自然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而油菜作为冬季种植的油料作物,不与粮争地,是开发利用冬闲田最有潜力的作物。利用冬闲田发展油菜生产,不仅可以提升油料产量,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养地优势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品质、增加种植收益,对维护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助力粮油兼丰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油菜生产现状,针对南方稻区冬闲田油菜轮作的生产发展需要,综述了油菜用地养地(油用或肥用)的作物优势,旨在为因地制宜利用南方冬闲田发展油菜生产助力油料产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与专论
    戴飞, 赵武云, 史瑞杰, 赵一鸣, 张锋伟, 刘小龙, 张仕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胡麻具有耐瘠薄、用途广、价值高的特点,被全球50多个国家种植和应用,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之一。胡麻机械化高效收获技术及其配套装备研发,是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胡麻产业生产研究机构、不同机械化收获模式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当前国内外胡麻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详细解析了胡麻各类收获技术与配套装备的作业特性,对国内外不同胡麻收获装备作业特点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当前实际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对胡麻机械化收获未来的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胡麻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巩佳莉, 孙东雷, 卞能飞, 王幸, 王晓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全球20多个国家均有发生,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及品质。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对我国有关花生青枯病的研究报道进行总结,描述了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分布、病原菌种及其危害症状以及传播流行规律等,对花生青枯病的防治方法及抗性育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花生青枯病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花生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论
    李哲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香榧仁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等多种活性物质,并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寄生虫等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木本食用油。本文从香榧仁油的营养组成、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香榧仁油的研究报道进行了全面综述,旨在为香榧仁油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叶景秀, 柳海东, 星晓蓉, 李钧, 杜德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前期以中双11(ZS11)作母本、QU作父本通过小孢子培养构建了一个包含282个株系的DH群体,并通过两环境表型考察及DH基因型分型,对甘蓝型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进行分析和定位,在A2染色体21.87~22.91 Mb区间获得一个主效QTL,为了进一步明确甘蓝型油菜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通过分子标记和KASP技术以ZS11作轮回亲本构建了叶绿素主效QTL单位点的近等基因系群体,基于DH群体和单位点近等基因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对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宁和互助两个环境中,DH群体叶片SPAD值呈正态分布,双亲SPAD值呈极显著差异,F1的SPAD值呈偏高值分布,表明该性状为部分显性,且不同环境条件下,同一群体叶绿素的含量不同,高海拔和低温条件下SPAD偏高;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SPAD值与单株产量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随样本量的减少而增加;单株产量在两组不同基因型近等基因系中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根据遗传连锁图置信区间,开发了2个多态性较好的共显性InDel标记和基于KASP技术的6个分型较好的SNP标记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筛选的候选标记。本研究为油菜高叶绿素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标记基础,为高光效新品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熊梅, 杨光圣, 洪登峰, 王朝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育优良的抗根肿病油菜品种,以华双5R和华油杂62R(分别携带抗根肿病位点PbBa8.1CRb)为供体亲本,以圣光168的父本Y522R为轮回亲本,通过回交与分子辅助育种相结合,将PbBa8.1CRb导入到Y522R中,选育出遗传背景回复率均达90%以上,且分别携带PbBa8.1CRbPbBa8.1+CRb抗病位点的近等基因系Y522R PbBa8.1 、Y522R CRb 、Y522R PbBa8.1+CRb,并在此基础上与圣光168母本RG430A配制了具有根肿病抗性的改良杂交种圣光168CR PbBa8.1 、圣光168CR CRb 和圣光168CR PbBa8.1+CRb。利用我国根肿菌4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改良株系及杂交种进行苗期根肿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Y522R PbBa8.1+CRb 和Y522R CRb 改良株系及其改良杂交种圣光168CR CRb 和圣光168CR PbBa8.1+CRb 对4号生理小种具有免疫抗性;Y522R PbBa8.1 改良株系及其改良杂交种圣光168CR PbBa8.1 对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感病,但显著低于对照Y522R及圣光168。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Y522R改良株系及其改良杂交种的开花期、株高、有效分枝数、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都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些改良杂交种可作为重要的抗根肿病油菜资源。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文雁成, 何俊平, 蔡东芳, 张书芬, 朱家成, 王建平, 曹金华, 胡坤, 赵磊, 王东国, 刘奕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表皮蜡粉是油菜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屏障之一,对其开展研究有益于选育抗逆稳产的油菜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本研究以我们发现的光叶突变体DL22B077-1和有蜡粉野生型DL22B077-2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等手段研究了该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突变体DL22B077-1的光叶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然后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和茎秆蜡粉含量及其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型叶片和茎秆表皮蜡粉含量分别为47.40 μg/cm2和76.93 μg/cm2,光叶突变体叶片和茎秆蜡粉含量分别为40.40 μg/cm2和61.01 μg/cm2,与野生型相比,分别减少14.77%和20.7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且无论是光叶突变体还是野生型,叶片蜡粉含量均低于茎秆表皮含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蜡粉组成成分间的差异既存在于光叶与野生型间,也存在于植株的叶片与茎秆之间。光叶突变体与野生型间蜡粉成分总体上相似,但是4种成分差异显著,其中三种(正三十六烷、十六烷氧基硅烷和15-Triacontanone)在野生型的叶片和茎秆表皮蜡粉中显著高于光叶突变体表皮。另外,光叶突变体材料表皮蜡粉中也存在一种成分(1,40-Tetraconanediol)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还通过田间自然低温冻害比较光叶突变体与野生型的抗寒差异。结果表明,野生型比光叶突变体抗寒性强,光叶突变体出现严重冻害(受冻率100%,冻害指数达到0.80),野生型明显抗寒(受冻率15%,冻害指数只有0.25)。野生型与光叶突变体的抗寒性差异还反映在低温对二者植株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上。返青前,光叶突变体的单株长势比野生型差,其中光叶突变体的单株株高、单株干重分别只有其野生型的51.83%和29.08%。说明表皮蜡粉能够显著提高油菜抗寒能力。最后,在花期通过人工接种,考察二者对菌核病的抗性差异,鉴定结果显示,光叶突变体及其野生型的菌核病抗性无显著差异。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杜帅, 万丽丽, 王转茸, 徐义, 洪登峰, 杨光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自主研发抗除草剂的甘蓝型油菜,从细菌(Isotericola variabilis)中克隆I.variabilis-EPSPS*基因,使油菜产生草甘膦抗性。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I.variabilis-EPSPS*转入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育127,获得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单株E1。草甘膦耐受性结果表明,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在不同浓度草甘膦的培养基中能够正常生长,而非转基因对照生长严重受阻。I.variabilis-EPSPS*成功整合于油菜基因组并可稳定遗传,草甘膦处理后表达量增加,而且在草甘膦浓度改变时仍保持稳定表达。在温室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商品制剂(农达)600倍稀释液(1/3田间生产推荐中剂量)处理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的T1植株,体内莽草酸累计量远低于非转基因对照。通过对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考察发现,转基因植株和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田间喷施农达400倍液(1/2田间生产推荐中剂量),发现转基因E1T1植株正常生长而对照全部死亡。鉴于I.variabilis-EPSPS*基因在转基因油菜中能够稳定遗传并赋予了油菜草甘膦除草剂抗性,认为该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是一份新种质。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郭敏杰, 邓丽, 李玉荣, 王瑾, 任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年表型和重测序数据分别对11个冀花高油酸花生品种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5个性状中脂肪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91%,除亚油酸外产量性状变异均大于品质变异系数,百果重与百仁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8.99%,利用表型性状对品种进行分类,结果与系谱关系部分一致。质控后获得320 000个分布均匀的高质量SNP位点,利用基因型数据将11个品种聚为4类,能够将同一组合衍生品种划分为同一类,结果与品种系谱关系一致。因此,利用基因型数据更能准确反映品种内在遗传基础,为种质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提供参考。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赵朝森, 赵现伟, 王瑞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王博, 董莹莹, 付雪, 刘赫禹, 张翔超, 刘冀, 史飞飞,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滕卫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而我国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提高大豆产量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意义重大。为定位大豆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产量差异显著的东农42和东农50作为杂交亲本,构建了包含16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对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R/qtl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结合两年六点的大豆产量相关性状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利用测序获得的660 316个SNP标记构建了一张分布在20个连锁群的包含6227个bin标记的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总图距和平均图距分别为2739.15 cM,0.44 cM。在12个染色体上定位到22个大豆产量相关性状QTL,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性状定位到的QTL分别为5、4、5和8个。在3号和19号染色体上各有一段基因组区域在两年间重复定位,涉及6个主效QTL,分别为qNFSP-19-1(22.976%)、qNFSP-19-2(11.977%)、qNFSP-19-3(17.203%)、qHSW-3-1(11.346%)、qHSW-3-2(11.346%)和qHSW-3-3(11.175%),加性效应值均为负值。在3、7、11、12和20号染色体上新定位到7个产量相关性状QTL,其中表型贡献率最高的为qHSW-3-3(14.276%),包含具有重复定位区间的qHSW-3-2qHSW-3-3。与前人定位的结果相比,更多QTL极大地缩短了定位区间,表明本文报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更准确,可以为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的挖掘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侯立龙, 蒋洪蔚, 熊心, 郑海洋, 曹富斌, 魏茹茹, 张一超, 赵雨轩, 郭梦瑶, 陈庆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大豆三粒荚数相关QTL开发InDel标记,并利用自然群体和育种群体分别对InDel标记进行多态性的筛选和应用效果的验证,以期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后利用大豆三粒荚数相关QTL内的候选基因表达情况验证QTL的有效性。经过4个育种群体验证,引物INDEL3-311497、INDEL17-440117和INDEL17-462053可用于加拿大蛋白豆与吉育4512杂交群体的验证,INDEL13-240031可用于齐农7号与辛大粒杂交群体中的验证,INDEL3-250092、INDEL3-311497和INDEL13-254396 可用于东富豆8号与通试豆4杂交群体中的验证, INDEL3-240669和INDEL13-246066可用于吉育441与合丰55杂交群体中的验证。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Glyma.03G029800Glyma.17G062600两个候选基因促进大豆三粒荚形成及发育;Glyma.17G062000Glyma.13G063700两个候选基因抑制大豆三粒荚形成及发育。说明本实验室前期获得的四个QTL位点可能与大豆三粒荚形成有关,该结果也与InDel标记对育种群体选择的有效性相印证。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胡雯恬, 王财金, 杜景红, 王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掘与大豆种子活力性状相关联的标记及优异等位变异是选育高活力品种的基础。本研究利用标准发芽实验对我国北方地区174份大豆品种7个种子活力相关性状进行连续两年(2018-2019年)的表型鉴定,并结合覆盖大豆20条染色体上的210对SSR标记进行表型和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表型变异系数为15.58%~38.31%。将群体划分为2个亚群,检测到27个与活力性状相关联的标记,累计60个(次),其中24个SSR标记在两年共同被检测到,对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68%~23.60%,Sat-267对苗长的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为23.60%,Satt250对发芽势的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3.15%;标记Satt311、Satt250、Satt606、Satt-267与两个以上的活力性状关联。共获得108个增效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应的载体材料,其中Satt250-217bp对侧根长的增效值最大,并对发芽势也具有增效作用;典型载体材料北疆1号和合农75号携带了两个以上活力性状的最大增效等位变异。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翟莹, 马婷婷, 何佳琦, 张军, 李铭杨, 陈炯辛, 于海伟, 李珊珊, 孙天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Dof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应答。本研究对大豆GmDof2.2进行克隆及耐盐性功能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mDof2.2在大豆幼苗中可以响应非生物胁迫,GmDof2.2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867 bp,编码288个氨基酸的蛋白,其分子量31.4 kDa,等电点10.23,蛋白质序列中含有一个保守的Dof结构域。GmDof2.2启动子区含有3种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RE、MBS和WUN-motif)和3种激素响应相关顺式作用元件(ABRE、P-box和TCA-element)。将GmDof2.2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共获得4株GmDof2.2异源表达的转基因烟草株系(OE1-OE4),OE1中GmDof2.2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OE2。盐胁迫处理后,转基因烟草萎蔫程度高于野生型烟草,转基因烟草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烟草,而丙二醛含量则高于野生型烟草。表明GmDof2.2的异源表达提高了转基因烟草株系对盐胁迫的敏感性。本研究为大豆Dof转录因子抗逆机制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房庆伟, 张沿政, 郑己强, 李泽阳, 李月, 赵佳梁, 王雪松, 苌兴超, 陈龙, 景雅, 宋春晓, 李永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属于类受体蛋白激酶(RLKs)家族,在植物的抗病防御反应、生长发育、胞内信号传导以及非生物胁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前期对过表达抗逆转录因子GmNFYB1大豆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了差异表达基因GmLecRlkGlyma.07G005700),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46 bp,编码181个氨基酸,蛋白结构域分析显示其含有两个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属于一种G型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mLecRlk基因在大豆的根、茎、叶、荚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200 mmol/LNaCl处理下,GmLecRlk 的mRNA丰度先降低后升高,在12 h时达到最高值,表明该基因参与大豆对盐胁迫的响应。利用发根农杆菌K599获得GmLecRlk过表达转基因发状根复合植株,在盐胁迫处理下,其存活率高于对照;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GmLecRlk基因,转基因拟南芥在盐胁迫处理下的萌发率、绿化率和根长均高于野生型拟南芥。综上所述,GmLecRlk参与大豆对盐胁迫的反应,过量表达基因能提高大豆和拟南芥的耐盐性,为培育和改良抗盐大豆新品种提供新的途径和理论指导。

  •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张骐飞, 陈健妙, 侯辛辛, 李淑雅, 王健, 赖杭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高效、稳定的海南油茶良种离体快繁体系,加快油茶芽苗砧嫁接苗的繁育,以海南本土油茶良种海大油茶4号当年生枝条的腋芽及顶芽为外植体,初代诱导定芽萌发建立无菌体系,再通过增殖培养提高组培芽增殖系数,进一步对增殖芽进行壮芽和炼芽,作为海南地区油茶芽苗砧嫁接用接穗。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外植体消毒方法为:以2% NaClO 15 min + 0.1% HgCl2 12 min进行复合消毒,外植体在添加杀菌剂0.1 g/L清菌易的培养基上初代培养,污染率可控制在20%以下;腋芽和顶芽的初代芽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0.1 mg/L IAA+2 mg/L 6-BA+0.5 mg/L GA3;无菌组培芽的适宜增殖培养基为:WPM+2 mg/L 6-BA+0.05 mg/L IAA+2 mg/L GA3;组培单芽的适宜壮芽培养基为:WPM + 活性炭500 mg/L;将组培芽接穗用6-BA 50 mg/L的溶液浸泡基部2 min,嫁接成苗率可达90%以上。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邹子湘, 刘营, 周定港, 刘丽莉, 张大为, 吴金锋, 李莓, 严明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油-稻种植制度中甘蓝型油菜秸秆对水稻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0、25%、50%和75 %)的3种油菜(沣油737、湘杂油553和中双11)秸秆水浸液处理下,五优308和C两优343两个水稻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水浸液总体增加了幼苗的苗高和鲜重,低浓度(25%)下会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幼苗的根长,高浓度(50%和75%)下则起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加,湘杂油553的秸秆水浸液提高了五优308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降低了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但对C两优343幼苗表现相反的化感作用,显著降低了其可溶性蛋白含量,而提高了其T-SOD和POD活力,25%浓度下显著降低了其丙二醛(MDA)含量。75%浓度的中双11水浸液显著提高了五优308幼苗的MDA含量,并降低了POD活力。25%浓度的沣油737显著降低了C两优343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而提高了T-SOD和POD活力。综合结果表明,油菜秸秆水浸液浓度越高,对水稻的化感作用越强,且不同油菜品种水浸液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化感作用存在差异,本研究中沣油737和五优308是比较适合油-稻轮作的组合。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董奇琦, 袁洋, 杜琪, 刘振华, 史晓龙, 张克朝, 周东英, 杨旭, 王晓光, 蒋春姬, 刘喜波, 郭峰, 赵新华, 于海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下植株氮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设置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和玉米花生间作(IMP)三种种植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并采用16S/ITS测序技术明确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下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边行优势明显,地下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间作玉米中间行。间作玉米和间作交互区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而间作花生根际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其中变形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等有益菌最为显著富集。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变形菌门与子囊菌门正相关。间作丰富了物种功能多样性,参与氨基酸运输、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细菌和腐生营养型真菌的显著富集,改善了植物养分吸收,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可见,玉米花生间作可通过优化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本研究为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氮营养互促吸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汪瑞清, 张志华, 吕丰娟, 林洪鑫, 魏林根, 肖运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品种金黄麻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在氮肥用量105 kg·hm-2基础上(RSN4),氮肥减施25%、50%、75%和100%(分别记为RSN3,RSN2,RSN1和RSN0)的条件下,健康与感青枯病两种生长状态对连作芝麻产量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芝麻合理施肥和稳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减少25%(RSN3)的芝麻产量较RSN4处理未出现明显下降。RSN2的α多样性指标Obs、Shannon和Chao1较RSN4分别高11.53%、3.39%、12.71%,而来自健康株的Shannon指数比感病株高1.61%,且氮肥减施和生长状态处理的交互作用对Shannon指数有显著影响;RSN1处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较RSN3增加了39.70%,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则下降了30.60%;来自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较来自患病株的分别高32.42%、155.26%、38.54%,而Firmicutes较感病株下降了47.47%;RSN3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马赛菌属(Massilia)相对丰度较RSN2的分别增加119.10%和87.18%,且RSN3的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相对丰度较RSN0、RSN1、RSN2显著增加59.29%~193.42%。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中的假丝酵母(Candidatus_Solibacter)和unidentified_Nostocales的相对丰度较患病株高43.68%和235.90%,而来自感病株根际土壤细菌中4种菌属(Bacillus、Massilia、Ramlibacter、Paenibacillus)的相对丰度较健康株的显著增加64.63%~106.67%;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功能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对丰度较来自患病株增加0.94%,而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功能膜运输的相对丰度较来自感病株的降低了2.37%;RSN3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功能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的相对丰度较RSN0处理分别增加1.78%和3.63%(P < 0.05),而翻译、脂质代谢、折叠、分类和降级的相对丰度分别下降了4.58%、4.52%、7.74%(P < 0.05)。三个主要环境因子pH、速效钾、有效锌对细菌群落变化的贡献分别为3.91%、5.93%、6.94%。总之,适当减氮(减少25%)对连作芝麻产量影响较小,同时能够改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有利于红壤旱地连作芝麻健康生长。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曹中盛, 李艳大, 黄俊宝, 孙滨峰, 叶春, 舒时富, 吴罗发, 田永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光谱遥感在快速无损监测花生生长中的应用,明确监测花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地上部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的最优植被指数及适宜的核心波段带宽。设置2个花生品种、4个施氮水平的花生田间试验,在不同生育时期(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成熟期)用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ASD)公司生产的FieldSpec HandHeld 2型野外高光谱辐射仪,采集325~1075 nm范围冠层反射光谱,筛选敏感植被指数,并研究核心波段带宽对其监测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部生物量(AGB)时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对花生LAI和AGB敏感的植被指数均为归一化红边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red edge),即NDRE(λ790, λ720)。进一步分析这一指数的监测精度随波段带宽的变化,发现监测LAI时,核心波段带宽(bandwidth,b)在(λ790:1~33 nm,λ720:41~59 nm)范围内时能使NDRE(λ790, λ720)保持较高监测精度,其中带宽组合(λ790:33 nm,λ720:53 nm)的带宽和值最大,对核心波段带宽的要求最低,利用其构建监测模型时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为0.7482,利用独立试验数据检验模型时相对均方根误差(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difference,RRMSE)为13.88%。监测花生AGB时,核心波段带宽在(λ790:1~101 nm,λ720:19~101 nm)范围内时能使NDRE(λ790, λ720)保持较高的监测精度,其中带宽和值最大的核心波段带宽组合为(λ790:89 nm,λ720:89 nm),其建模R2为0.7103,检验RRMSE为20.42%。综上,在花生整个生长进程中,可用上述两个具有不同核心波段带宽的植被指数NDRE(λ790-b33, λ720-b53)和NDRE(λ790-b89, λ720-b89)分别对LAI和AGB进行监测,监测模型为LAI = 0.0296 × exp(14.365×NDRE)和AGB = 0.6240 × exp(20.222×NDRE)。在核心波段适宜带宽上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花生长势光谱监测设备研发及评估提供参考。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韩喜国, 杨波, 于德彬, 徐长洪, 孟凡钢, 邱强, 赵婧, 张鸣浩, 闫晓艳, 张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石灰性土壤缺铁是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探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对Fe-EDDHA肥(乙二胺邻二羟基乙酸铁)的响应,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吉林省洮南市的石灰性缺铁土壤条件下,以不同铁效率6个品种为试材,设置5个施Fe-EDDHA肥水平(0、3、6、9、12和15 kg·hm-2),研究了Fe-EDDHA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叶片SPAD、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上,不同铁效率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对Fe-EDDHA肥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为保障大豆品种正常产量,铁高效品种至铁敏感品种对铁肥需求逐渐增大,铁高效、铁中效、铁敏感品种分别需施Fe-EDDHA肥 0~3 kg·hm-2、3~6 kg·hm-2和6~9 kg·hm-2,施铁量继续增加对不同铁效率品种产量影响不显著。铁高效和铁低效品种主要在生殖后期响应铁肥,而铁中效品种对铁肥的响应主要是反映营养生长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不同类型品种对铁肥响应存在年份效应,2015年需要施入更多铁肥以达到正常产量。以上说明,石灰性土壤缺铁区域应用铁高效品种是缺铁矫正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缺铁严重区域或缺铁严重年份,可以补施少量Fe-EDDHA肥保障产量。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萨初如拉, 巴都木才茨克, 田睿林, 侯占铭, 王振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 L.)是多种农作物和苗木的重要害虫,为探索实验室人工饲养技术,以花生、大豆、胡萝卜为饲料,研究了不同饲料对发育历期和成虫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大豆饲养的斑须蝽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均发育为成虫,成虫成活率分别为80.53(±3.16)%和75.03(±2.89)%。胡萝卜饲养斑须蝽,未能发育为成虫,成活率为0。花生与大豆和胡萝卜组合的饲料,发育历期和成虫成活率与花生的无明显差异。用花生和大豆作饲料可以实验室人工饲养斑须蝽。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李绍建, 高蒙, 王娜, 范腕腕, 桑素玲, 杨光, 李航宇, 崔小伟, 王振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产孢效率高、致病力强的菌株,研究病原菌进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从来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叶片样本中分离病原菌菌株,研究分生孢子及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8个菌株中YY187的产孢时间最短,22℃黑暗条件下燕麦琼脂培养基培养7 d即可产孢;菌株YY187和NY206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显著多于其它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生叶片,供试所有菌株均可造成叶片发病,其中菌株LY128和YY187在供试18个菌株中致病力相对较强。因此,综合评价产孢效率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本地菌株YY187适合作为花生抗网斑病研究的材料。

  • 栽培生理 土肥植保
    杨剑锋, 段锐, 张文兵, Mandela Elorm Addrah, 云晓鹏, 张键, 杜磊, 段小军, 刘宝玉, 赵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向日葵籽粒锈斑病又称“水锈病”,是近几年向日葵生产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严重影响向日葵籽的商品性,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在向日葵籽粒锈斑发生严重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和五原县新公中镇试验点调查取样,评价了44份向日葵品种(39份食葵品种与5份油葵品种)的籽粒锈斑抗性,结果表明:乌拉特前旗试验点供试食葵品种中,只有赛瑞1号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低于25%;另外共有6份品种(包括JK103、LJ188和LD5009等),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介于25%~50%之间;其余品种的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都在50%以上。就严重度而言,共有20份品种籽粒锈斑的严重度鉴定为1级,但是其平均籽粒锈斑率却介于17.30%~88.63%之间;其余品种的严重度均为2级以上。五原试验点的调查结果表明,供试向日葵品种的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介于61.02%~99.63%之间,均显著高于乌拉特前旗试验点相同品种的调查结果;但是就严重度而言,只有10份品种籽粒锈斑的严重度为1级,以3638C为代表。而供试的5份油葵品种中,除了XKS2029外,其余4份品种的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均低于25%。同时,不同播种时间下同一品种的籽粒锈斑发生程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如SH361品种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从5月27日播种的34.49%上升到6月20日的98.47%;相应的严重度也从1级上升到4级,说明播期不同对籽粒锈斑发生程度也有明显的影响。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全双, 陈亚淑, 孙梦嘉, 程晨, 陈洪建, 李晓雯, 邓乾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富含ω-3功能油脂的系列油料作物在植物乳饮品中的应用,基于亚麻籽和火麻仁的营养特性,以亚麻籽、火麻仁为主要原料,探究了剪切粉碎时间(1~9 min)及火麻仁添加量(1/2~1/6)对亚麻籽-火麻仁植物乳(FHPM)的稳定性和营养成分溶出等的影响,对最优组(剪切粉碎3 min,火麻仁∶亚麻籽=1∶5)所得植物乳的营养素与风味物质组成进行剖析。结果表明,随着剪切粉碎时间增加,植物乳的自稳定性逐渐下降,大于3 min时明显分层,有絮凝现象。研究1~3 min的粉碎时间对营养的影响,发现剪切时间对蛋白质、油脂、膳食纤维、总酚、木酚素的溶出均有显著影响;且随着植物乳中火麻仁所占比例提高,蛋白质和油脂的含量明显提高,但植物乳的自稳定性显著下降,表明植物乳的稳定性与植物乳体系黏度、粒径、电位、颗粒组成等理化特性有关。最优组所得亚麻籽-火麻仁植物乳粒径为4.53 μm,电位为-32.15 mV,固形物含量为5.17 g/100 mL,蛋白质含量为1.32 g/100 g,脂肪含量为3.45 g/100 g,膳食纤维含量为0.47 g/100 g,碳水化合物含量为0.57 g/100 g;植物乳具有合适的表观黏度,可在无外源稳定剂条件下4℃稳定储藏21 d。分析显示该植物乳含有小分子酮类、醛类、醇类等,呈现果味、花香味等良好风味;含有合理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张永芳, 王明明, 赵丽华, 张东旭, 贾永芳, 王建敏, 李可莹, 陈凌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被誉为“黄金食品”,萌芽大豆抗营养因子和气味得到改善,营养价值较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本实验选取了10个来源不同的大豆品种作为实验材料,用25 ℃蒸馏水浸泡使其萌发,通过测量不同时期萌芽大豆的蛋白质、还原糖、粗纤维含量,找出在萌发过程中大豆营养物质变化的规律,为萌芽大豆的进一步食品制作和生产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营养成分含量不同;大豆在萌发第1 d时,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下降,之后随着萌芽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而还原糖和粗纤维的含量在萌发过程中平稳上升。综上所述,与未萌芽大豆相比,萌芽第7 d的大豆蛋白质、还原糖、粗纤维含量最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实际生活中,选择萌芽7 d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翠扇大豆及还原糖和粗纤维含量较高的绿75进行生产、加工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