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当期目录

  • 全选
    |
    特邀综述
  • 特邀综述
    冯海棠, 王汉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不仅带来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风险,还将造成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安全隐患。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如何依靠国内耕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大力提升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产能、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对于化解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风险,具有政治、经济、民生等多重战略意义。

  • 产业论坛
  • 产业论坛
    李谷成, 牛秋纯, 冷博峰, 丁逸飞, 童婷, 范丽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产植物油自给率依然偏低,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国产菜籽油占国内油料作物产油量的约50%,对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全面部署农业科技,油菜产业在科技支撑的作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在系统梳理2012-2022年油菜产业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科技创新对油菜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我国油菜发展面临的问题、制约因素和产业优势等进行全面分析,对我国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 产业论坛
    刘福星, 王彩丽, 唐晶, 冯中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状况,是提高油菜综合生产能力的逻辑起点。本文基于1979-2020年间11个油菜主产省份的投入产出相关数据,在使用Global Malmquist指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分别使用Kernel密度估计、δ收敛和β收敛,分析其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特征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在剧烈波动中实现一定增长,表现为技术诱导型增长模式,而技术效率对其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从动态演进来看,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不断缩小。从收敛性来看,油菜全要素生产率的δ值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自2012年始基本稳定在0.01以下,出现明显收敛趋势,说明存在δ收敛。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将空间效应引入收敛模型后,其收敛性依旧显著,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进一步提高油菜全要素生产率,本文提出推进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产业论坛
    郑娟, 黄凰, 廖宜涛, 王磊, 袁佳诚, 林建新, 廖庆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光温资源丰富、越冬春化条件适宜,是我国油菜的主要种植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2%,且保有冬闲田面积超3467千公顷,极具发展潜力。长江中游地区三省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程机械化发展在全国冬油菜产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为此,本文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油菜产业的基本情况和现存问题,对耕整地、播种、收获关键环节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进行梳理,形成可推广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比较分析该地区冬闲田油菜生产“耕、种、收”环节的技术需求特点、推广应用难点,明确该地区冬闲田油菜生产技术模式呈半机械化、机械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各环节的技术发展路径依次为“防堵防黏防缠绕、高速高效低耗”的机械化耕整地技术,一次性完成多道作业工序的耕播集成技术,高效低耗低损的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协同发展,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的饲用、菜用、肥用机械化技术和油菜生产智能化技术应加快研发应用。为积极响应国家油料作物扩种的要求和实现2025年油菜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目标,提出了长江中游地区冬闲田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若干政策建议。

  • 产业论坛
    范丽美, 侯黔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省是我国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新种植油茶林面积大,产量潜力大。本文论述了贵州省油茶加工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贵州省油茶加工产业发展存在不成规模、基础科研和精深加工技术薄弱、缺乏强势品牌和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等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贵州省油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油茶加工业,并从推动油茶初加工转型升级、延伸油茶加工产业链,鼓励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大中型油茶加工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科研中枢平台,加快技术创新与升级、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贵州省油茶加工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贵州省油茶加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邱收, 洪登峰, 杨光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是需硼量最大的作物之一,在生产中需要额外增施硼肥,否则易出现大幅度减产。为了提高油菜对硼元素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以携带Bna.A03NIP5;1优良等位基因的硼高效利用材料2016-XFSB为供体亲本,以621R为轮回亲本,通过回交与MAS相结合的方法,将Bna.A03NIP5;1优良等位基因导入621R中,选育出拥有621R遗传背景并携带有Bna.A03NIP5;1优良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621R NIP5;1A3,并在此基础上与细胞核雄性不育系RG430A配制了杂交种。利用水培和不同土质土壤栽培试验对621R和621R NIP5;1A3 及其杂种进行相关农艺性状的鉴定。结果表明,621R NIP5;1A3 及其杂交种对硼的利用效率有明显提升。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621R NIP5;1A3 及其改良杂交种在生物量、株高、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上有显著优势。本研究结果对油菜硼高效育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谢娜娜, 黄伟, 高国应, 张大为, 周定港, 吴金锋, 向建华, 刘丽莉, 严明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PAP2Production of anthocyanin pigment 2)编码MYB转录因子,与bHLH、WD40形成MYB-bHLH-WD40复合体来调控花青素合成。本研究从埃塞俄比亚芥和黑芥中分别克隆出2个和1个PAP2基因拷贝,分别命名为BcaB.PAP2BcaC.PAP2BniB.PAP2,这三个基因均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均编码247个氨基酸。基于本研究克隆的PAP2基因序列和已报道的其他芸薹属PAP2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能分别检测A、B、C基因组PAP2基因的引物,通过等位特异PCR可以区分芸薹属禹氏三角中的6个物种PAP2的基因组来源。选取芥菜型油菜B基因组的BjuB.PAP2基因构建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其叶片变紫,表明PAP2基因正调控花青素合成。遮光处理10天后紫叶埃塞俄比亚芥的叶片紫色变淡,花青素含量下降了41.22%。荧光定量PCR和转录组研究表明,遮光处理植株叶片中BcaB.PAP2BcaC.PAP2表达量均下降,花青素合成的结构基因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F3H)、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DFR)、花青素合成酶基因(ANS)、类黄酮3-葡糖基转移酶基因(UFGT)等基因的表达量也下降。本研究完成了对芸薹属植物中埃塞俄比亚芥和黑芥PAP2基因的克隆,并对其进行进化分析。根据本实验中克隆及其他已报道的PAP2基因序列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引物,为芸薹属种间杂交后代PAP2基因的基因组传递鉴定提供了分子标记。通过BjuB.PAP2基因转拟南芥植株结果表明PAP2基因参与花青素的积累。紫叶埃塞俄比亚芥经遮光处理后,发现BcaPAP2基因及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受光照的诱导。本研究在芸薹属中克隆PAP2基因,并初步验证PAP2的功能,为进一步解析芸薹属植物花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胡艳丽, 王惠中, 焦妍, 李冬梅, 张子呈, 姜妍, 佟晓红, 王磊, 王绍东, 王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纳米塑料是一种新兴污染物,其对农作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探究大豆对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PS-NPs)在生理和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响应,本试验采用水培方式,测定50 mg/L 100 nm的PS-NPs暴露处理10 d后大豆幼苗的表型及生理指标,并对大豆幼苗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PS-NPs暴露处理后,大豆幼苗生长受抑制,根系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一定程度增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转录组分析表明,PS-NPs暴露处理共产生2112个差异基因,GO和KEGG分析显示其主要富集到与氧化还原反应、对乙烯和脱落酸的响应、氨基酸代谢和其他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相关的通路,注释到有250个转录因子发生差异表达,主要为ERF、WRKY、NAC、bHLH和MYB转录因子家族。本试验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纳米塑料对大豆等农作物产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高伟娜, 侯占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亚麻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且长期受亚麻枯萎病的侵害。β-1,3-葡聚糖合酶的催化亚基FKS/GLS为细胞壁合成所必需,本研究为鉴定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GLS2的功能,进行了FolGLS2基因的克隆、敲除以及敲除突变体表型和致病力的测定等试验。结果显示,FolGLS2基因全长5947 bp,cDNA开放阅读框为5847 bp,编码1948个氨基酸。表型观察发现,敲除突变体菌落小而紧实,生长速率明显降低;菌丝缩短、增粗且无法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细胞壁对于常规原生质释放酶液具有抗性,无法释放原生质体;感染试验显示,突变体致病力明显减弱。上述结果表明,FolGLS2基因编码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对菌丝营养生长、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发生、细胞壁组成及致病性具有调控作用。

  •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王倩, 余坤江, 王显亚, 何雨琦, 杨旭, 田恩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木质纤维素由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三者组成,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增强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机械强度,对于保障植物营养物质运输、茎秆支撑等具有重要意义。而油菜是我国和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油用、饲用、菜用、蜜用、观光等多种用途,其木质纤维素也可有效保障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机械强度,提高植株的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本文综述了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油菜中木质纤维素合成与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希望模式植物木质纤维素的研究能促进油菜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并对木质纤维素相关研究在油菜中的潜在应用进行了讨论。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陈森用, 汤杨, 张兵兵, 刘海疆, 熊飞, 徐凯旋, 魏武, 游庆, 鲁明星, 石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21~2022年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氯化钾施用量对油菜苗期及成熟期生物量、产量和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氯化钾施用量处理,分别为K0(K2O 0 kg/hm2)、K30(K2O 30 kg/hm2)、K60(K2O 60 kg/hm2)、K90(K2O 90 kg/hm2)、K120(K2O 120 kg/hm2)和K150(K2O 150 kg/hm2)。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钾肥用量的提高,油菜苗期以及成熟期各部位生物量和产量显著增加,其中最高增产量和增产率分别为1199.6 kg/hm2和57.2%。当施钾量超过120 kg/hm2后油菜生物量和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油菜苗期以及成熟期各部位钾含量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氮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但成熟期籽粒中的磷含量随着施钾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加。钾肥偏生产力随着钾肥用量的提高而显著降低,但钾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表观利用率以及收获指数均在施钾量为90 kg/hm2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施钾量为120 kg/hm2时产投比和净收入达到最大,再继续增加钾肥用量经济效益反而会降低,结合线性加平台方程拟合结果该地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推荐施钾量为114.6 kg/hm2。综上,合理施用钾肥能够显著提升油菜生物量、氮、磷和钾等养分积累量,提升株高、一级分枝数和角果数,实现增产和最大经济效益。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仪, 覃微为, 任体容, 程家森, 刘浩, 黄俊斌, 郑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封闭除草是一种有效的油菜田化学除草措施。为评估不同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对油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使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四种常用土壤封闭型除草剂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及精异丙甲草胺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处理会导致油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下降,其中甲草胺处理影响最大;但在除草剂处理一段时间后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逐渐恢复。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处理对油菜土壤中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等影响较大,甲草胺较其他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处理中土壤细菌在门水平上变化最大。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处理60 d后能增加与污染物降解、反硝化、光合作用、抑制病原菌生长、根际促生相关功能细菌的丰度;减少与吸收营养、排泄代谢物相关的功能细菌的丰度。综合研究结果,土壤封闭型除草剂对油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处理时间推移,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逐渐降低。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贺继奎, 程勇, 何泽威, 丁晓雨, 叶鹏, 许本波, 徐劲松, 张学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菜种植密度是影响群体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油菜品种区试和生产推荐的种植密度一般为30万~45万株/hm2,但因天气和土壤条件较差,会影响油菜出苗。长期以来,油菜种植农户形成了大幅度增加播种量的播种习惯,如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农户播种量达7.5 kg/hm2,出苗密度达到180万株/hm2以上,现有品种是否适应这种超高密度种植尚不清楚。本研究参照农户种植习惯,对54个油菜品种(系)按随机区组设计,模拟生产超高密度群体,分析不同油菜品种在超高密度种植下的收获密度、主要农艺性状差异、产量及产量构成等重要性状。结果表明,超高密度直播下品种的无效单株密度、分枝角果数、有效单株密度和产量等性状遗传变异很大,其中株高、每角粒数、单株地上部重、有效单株密度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高产品种与低产品种相比,高产品种的平均产量增产达67.6%,平均有效单株密度、单株地上部重、株高、茎粗、主花序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多元相关分析表明,有效单株密度、角粒数和单株地上部重与产量的关系达显著水平,其中有效单株密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6849,其次为单株地上部重、株高、角粒数和千粒重等。不同品种能形成不同的有效单株密度,当有效单株密度范围在70万~120万株/hm2时单产最高,表现出较高的单产水平。为适应实际农民超高密度直播方式,建议生产上应针对性开展适应超高密度直播的品种筛选试验与示范,育种方面重点提高有效单株密度的形成能力、角粒数和角果数,加强对品种苗期生长速度、单株地上部重、角粒数、千粒重等性状选择。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朱坤淼, 程泰, 马晨坤, 原保忠, 胡立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恰当使用木醋液增产,盆栽和大田种植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华油杂9号,调查木醋液不同叶面喷施次数、不同施用间隔时间以及不同播期条件下,木醋液对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盆栽结果表明,连续和间隔喷施2~4次的木醋液显著提高油菜的总干重29.63%~74.07%。同时连续与间隔喷施4次的木醋液可显著提高油菜的叶面积81.58%~85.65%。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苗期、蕾薹期、花期分别喷施1次、2次、3次处理的油菜,最终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高3.30%、9.52%、11.38%,蛋白含量分别降低2.62%、4.02%、4.68%。3个不同播期喷施木醋液处理的大田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20.13%、23.25%、13.97%,单株有效角果数分别提高47.29%、61.87%、72.90%。综合分析表明,在油菜生长期间喷施木醋液2~4次,每次间隔5 d以上的促进效果更好。不同播期条件下,木醋液对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以适期(即10月9日)播种效应更显著。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黄苗, 刘蓉, 张敏, 孙利琼, 陈虹, 王学春, 杨国涛, 胡运高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有机无机氮配施对高芥酸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6个不同处理(纯施有机肥、纯施无机肥、20%、30%、40%、50%有机肥替代量)对高芥酸工业型油菜(绵油309)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高芥酸工业型油菜的高产、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一定比例有机无机氮配施可以显著提升油菜产量,30%有机氮配施处理产量最高,达3501.63 kg/hm2,较纯施有机肥显著增产24.84%,较纯施无机肥显著增产23.47%;有机无机氮配施促进油菜主序和分枝的生长发育。30%有机氮肥替代处理下在不影响芥酸含量的同时增加含油量,进而达到显著增加单位面积芥酸和食用油脂产量的目的;还能够提高土壤氮储量,从而使土壤维持较高肥力水平,实现油菜的减肥增效,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方雯, 任涛, 刘方舟, 蒋博, 鲁明星, 张哲, 鲁剑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肥料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油菜专用配方肥施用作为油菜轻简化种植的关键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明确兼顾丰产和优质双重目标的油菜专用配方肥适宜用量将为油菜绿色高质生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通过2020-2021年在湖北省江陵县、沙洋县及洪湖市等3个地点的田间试验,设置了0、450、600、750和900 kg/hm2 5个肥料用量,研究不同专用配方肥用量对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含量及品质的影响。施用专用配方肥可显著提高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及千粒重,进而提升油菜籽产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专用配方肥施用量为900 kg/hm2时,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及千粒重平均值分别增加277.4%、17.9%和9.2%,油菜籽增产率达300%。油菜专用配方肥的施用显著影响了油菜籽油分及蛋白质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油菜籽蛋白质含量在专用配方肥用量为900 kg/hm2时最高,增长率为16.0%~34.6%,而含油量最低,相较于不施肥降低了4.4%~11.6%。相关性分析表明,增施专用肥显著增加了油菜籽产量、含水率、蛋白质、芥酸及脂肪酸组成,减少了油菜籽硫甙含量。兼顾产量、油菜籽品质和饲用等方面,专用肥用量控制在750~900 kg/hm2时,能够在获得较高的菜籽产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同时,菜籽中硫甙、芥酸及饱和脂肪酸的生成增幅较小并提高了产油量。要在油菜增产的基础上继续追求品质提升,可结合不同地力条件,适量增加中微量元素,以进一步提高油菜籽含油率和改善脂肪酸的组成,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董露琳, 傅惠林, 唐康, 刘娜, 杨龙兴, 曾宁波, 罗梓楠, 张昊, 李林, 刘登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南方小花生植株高大的地方良种与矮化改良的品种并存。为探明其需氮规律,实现差异化施肥的高产管理,以湖南主栽的高秆地方良种安化小籽、矮秆现代品种湘黑小果为材料,设置4个基施复合肥用量0、450、600、750 kg/hm2,分别代表土壤背景(CK)、低肥(F30)、中肥(F40)、高肥(F50)水平,于4个生育时期测定并分析植株各器官氮含量、积累与分配状况。结果表明:氮含量以高秆品种果>叶>根>茎为序;矮秆品种则以叶>果>根>茎为序。叶、根氮含量表现为高秆<矮秆,而茎、果反之。增施肥料对氮含量的影响程度总体趋势为茎>叶>根>果,利于营养器官的氮素同化吸收。氮积累量两品种各器官以叶>果>茎>根为序。除苗期外,其余时期的全株、叶、茎氮积累量表现为高秆>矮秆;根在苗期、结荚期为高秆<矮秆,其余时期相反;果则为高秆<矮秆。施肥利于营养器官前期的氮素积累。氮素分配率两品种均以叶最高,荚果和茎其次,根最少。地上部为高秆>矮秆,而地下部反之,说明矮秆植株吸收的氮素更利于转运到荚果。氮素利用效率均为矮秆>高秆,氮素生产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两品种均以F40、F30最高,过度施肥降低氮素利用效率。综上,矮秆品种氮素积累量对增肥的响应度较低,总积累量虽然较少而在荚果中分配较多,并具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品种株型特点应作为南方典型贫瘠酸性红壤区小籽花生生产上确定施肥量的主要依据。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范腕腕, 李绍建, 桑素玲, 张海燕, 高蒙, 王振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果腐病又称烂果病,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的重要病害。为明确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2019和2020年采自河南省各花生产区的92份花生果腐病样进行了菌株分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确定了引起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包括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 solani)、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和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曲霉属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和黄曲霉菌(A. flavus)、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以及侵管新赤壳菌(Neocosmospora vasinfecta)共计5属9种,其中以镰刀菌属的尖孢和腐皮镰刀菌为优势种。本研究进一步确定了花生果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研究结果可为花生果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高洁, 田培聪, 党悦嘉, 李昕芮, 王趁, 刘闯, 黄玉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是一种内生真菌。为提高花生产量,探究印度梨形孢对花生的促生作用,以花生(粤油7号)为材料,采用室外盆栽实验,建立印度梨形孢与花生共生体系,调查对花生植株的农艺性状、产量、光合特性、丙二醛含量、根系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菌丝浇灌的方式接种印度梨形孢,成功建立了与花生的共生体系,侵染率为63%。苗期时,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24.17%和19.66%,蒸腾速率比未接种印度梨形孢的花生植株22%;在苗期与成熟期,接种印度梨形孢的花生主根长、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根系活力和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4.27%和22.12%;接种印度梨形孢提高了花生产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丽荣, 贾梦凡, 王兴祥, 周志高, 李燕丽, 丁昌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对土壤中的镉(Cd)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我国花生Cd超标现象局部地区较为严重,Mn、Zn离子可通过拮抗作用降低作物对Cd的吸收,本研究探究Mn肥、Zn肥种子包衣处理对花生Cd吸收转运的影响,以期为花生产地土壤Cd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提供技术支撑。首先通过种子萌发试验筛选出3个锰(Mn)和锌(Zn)较适宜的包衣剂浓度,再进一步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降镉效果最优的Mn和Zn包衣剂浓度,并探究了Mn肥和Zn肥种子包衣对Cd污染土壤上花生富集转运Cd的影响。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中低浓度的Mn肥、Zn肥种子包衣处理不会影响种子发芽率且可以促进根生长,浓度过高则会明显抑制种子萌发。盆栽试验结果表明,Mn肥和Zn肥种子包衣剂中,3%锰肥包衣剂(Mn3)和2%锌肥包衣剂(Zn2)包衣处理籽粒降镉效果最显著,降镉率分别达到19.0%和24.1%,其中Zn2降镉效果更优。与对照相比,Mn3和Zn2处理根系Cd富集系数均显著降低,根向茎叶Cd转运能力明显增加,茎叶向籽粒Cd转运系数呈下降趋势,根系向籽粒Cd转运系数则无明显变化。Mn3和Zn2处理花生植株总Cd吸收量相比对照分别下降了9.18%和13.6%,花生籽粒及根系Cd含量均与根系中Mn、Zn元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利用Mn、Zn种子包衣处理可通过抑制根系对Cd的吸收以及影响Cd在花生体内的转运来降低花生籽粒Cd含量。本研究提出了利用种子包衣来降低花生Cd含量的技术,为花生产地镉污染风险管控提供了新方法。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李锁丞, 柳延涛, 董红业, 孙振博, 李紫薇, 张春媛, 王开勇, 李强, 杨明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新疆滴灌条件下的花生产量,研究钾肥适宜施用量,在新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以花育9610(T1,新疆常播品种)和黑花5号(T2,高产品种)为材料,设置4个钾肥(K2O)梯度,K0,K1,K2和K3分别代表施用量为0、150、225和300 kg/hm2,按苗期15%、花针期40%、结荚期30%、饱果成熟期15%进行追肥。结果表明,花育9610和黑花5号花生的主茎高和侧枝长均随钾肥施用量增加基本呈抛物线形变化,干物质量均以K2水平最大,分别为84.37 g/株、89.37 g/株;与不施钾肥相比,K2处理主茎高、侧枝长分别比K0增加了17.91%和16.56%、7.4%和12.31%,根瘤数均在结荚期最高,分别为42.0个/株和45.3个/株;叶面积指数基本随钾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大,在出苗后90 d达到最大值;光合势随钾肥施用量增加也基本呈抛物线形态变化,K2处理出苗后75~90 d分别达到最大值4.38 m2·d和4.51 m2·d。两品种肥料贡献率、农学利用率均以K2处理最大,花育9610分别为26.06%和1.83 kg/kg,黑花5号分别为25.18%和1.67 kg/kg,两品种产量分别为9628.38 kg/hm2和10368.35 kg/hm2,说明225 kg/hm2可作为新疆滴灌花生钾肥施用参考用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张静, 骆璐, 刘风珍, 贾红霞, 刘娟, 谭震, 张昆, 万勇善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快速鉴定不同花生品种铁素吸收、活化能力的方法,以耐缺铁花生品种农大818、鲁花11、山花11号,铁敏感花生品种鲁花12、ICG6848、白沙1016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以缺铁营养液培养花生幼苗,观察并记录在缺铁环境中幼苗新叶黄化时间;待幼苗新叶全部黄化后恢复供铁,分别以20 µmol/LFeSO4处理2 d/ 4 d,25 µmol/L FeSO4处理2 d/ 3 d,30 µmol/L FeSO4处理1 d/ 2 d/ 4 d,通过测定叶绿素值增加量(ΔSPAD)、干物重、铁吸收量等指标以鉴定花生铁素吸收能力;以25 µmol/L Fe2(SO43处理2 d/ 4 d,30 µmol/L Fe2(SO43处理2 d/ 3 d,35 µmol/L Fe2(SO43处理1 d/ 2 d/ 4 d以鉴定花生铁素活化能力。结果表明,所有花生品种的幼苗在缺铁处理第10 d均出现了黄化现象,此时用25 µmol/LFeSO4恢复供铁处理2 d后,耐缺铁品种和铁敏感品种间ΔSPAD、单株铁吸收量差异显著;用30 µmol/L Fe2(SO43处理2 d后,耐缺铁品种和铁敏感品种间ΔSPAD、单株铁活化量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可在缺铁黄化后补充25 µmol/L FeSO4或30 µmol/L Fe2(SO43,用处理2 d时花生幼苗ΔSPAD、单株铁吸收量或单株活化量作为评价花生铁素吸收/活化能力的指标。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王贺然, 李迎春, 韩雪, 陈鹏狮, 李晶, 刘东明, 张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热量条件是我国花生北扩的限制性因素,霜冻是东北花生种植的突出问题。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花生出口省,花生已成为第三大作物。本文从致灾角度研究霜冻对辽宁花生种植的危险性,对保障新兴产区油料作物的面积稳定和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利用辽宁省1961-2020年56个气象站的60年日最低气温资料,识别花生生长季内的春、秋霜日数和初、终霜日,评估花生种植的春霜危险性和秋霜危险性,分析当前播种期和收获期在降低霜冻风险上的作用。研究发现辽宁花生的秋霜危险性从西南向东北增加,春霜危险性从南向北增加。各站点日霜冻概率在秋季呈“S”型增加,在春季呈反“S”型降低,从0到首次达到100%或从最后一次出现100%到稳定达到0均需经历2个月左右时间。可将播种界限温度对应日期至初霜日之间的时段视为东北花生安全生长期。秋霜对辽宁花生的影响大于春霜,主产区中阜新、沈阳中北部和铁岭地区秋霜危险性较高,需推迟收获期以避免秋季冻害;大部分主产区可推迟播种期以避免春季冻害,但需考虑对成熟期的影响。秋收期霜冻遭遇土壤偏湿可能成为新挑战。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袁曼雨, 吴亦珺, 周文婷, 从艳霞, 齐玉堂, 张维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菜籽毛油为原料,分析不同脱胶工艺条件下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含磷量、甾醇、生育酚和甘油二酯的变化情况,以及脱脂油脚中磷脂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基于不同脱胶原理的脱胶方法在脱胶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酶法脱胶效果优于水化脱胶,与磷脂酶C相比,磷脂酶A1酶法脱胶效果更彻底;脱胶后菜籽油的过氧化值和酸价都呈下降趋势,磷脂酶A1酶法脱胶油酸价降低程度最小;脱胶油中生育酚和甾醇含量略有下降,最大降幅约为5%;PLC酶法脱胶油中甘油二酯含量显著上升;脱胶油中1,3-甘油二酯与1,2-甘油二酯含量的比例下降,其比例范围为(2.2~3.0):1。经不同脱胶工艺处理后,脱脂油脚中磷脂组成与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水化脱胶油脚中磷脂总量最高,磷脂酶A1酶法脱胶油脚中溶血磷脂含量最高,磷脂酶C酶法脱胶油脚中磷脂酰肌醇含量最高。

  • 检测加工· 品质营养
    蓝勇波, 林长虹, 江培淳, 伍聪, 黄惠, 徐舒然, 蔡诗敏, 林墉, 郑彦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障油菜薹中啶虫脒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油菜薹中啶虫脒质控样品的制备方法并进行评价。采用基质加标、真空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冻干质控样品。采用液相色谱质谱串联的检测方法对质控样品中的啶虫脒含量进行测定,通过随机抽样检验以评估样品的均匀性,通过观察质控样品在一个月内啶虫脒含量变化以评估样品的稳定性。该方法制备的油菜薹中啶虫脒农药残留质控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便于储存和运输,适用于快检产品验证、盲样考核等快速检测领域。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流程简单的油菜薹冻干粉质控样品制备方法,为蔬菜中农药残留质控样品制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