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专论
  • 综述与专论
    王凤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大豆和大豆油自给率严重不足,进口来源相对集中。如何降低大豆对外依存度,提高大豆油供给,是当前新时期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课题。文章依据中国大豆供需现状,在油脂加工视角下对我国大豆作比较优势分析,阐述了大豆油自给率不足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开发和推广耐盐碱地种植高产大豆、提升高油大豆的种植面积和出油率、科学合理大豆油消费、其他油料作物替代消费等建议来提升我国大豆油自给率水平。

  • 综述与专论
    李方一, 黄璜, 官梅, 官春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定义了油菜理想株型的内涵,强调油菜的多功能性和理想株型的功能特定性。油菜理想株型是实现油菜某种特定功能,有利于相关经济效益最大化所具备的植株形态。阐明了油菜单株株型和群体株型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梳理了油菜株型研究的基本脉络,提出油菜理想株型研究的四个阶段:初级阶段、成熟阶段、数字化阶段和分子生物技术阶段。系统构建了油菜株型的指标体系,株型指标包括了根、茎、叶、分枝、花、角果以及冠层结构形态等。归纳并提出了形态测量法、经验总结法、试验统计法、数字模拟法、栽培调控法和遗传改良法的油菜株型研究方法划分,提出了光合效能原理,形态结构原理,源、库、流原理,作物生理原理的油菜株型研究基本原理分类。介绍了基于籽粒丰产、基于机械直播、基于菜用或饲用、基于观赏性的四种典型油菜理想株型特征和内涵。分析了油菜株型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油菜理想株型的基本特征、建构策略和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综述与专论
    李荣德, 何平, 史梦雅, 侯乾, 胡琼, 孙海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从2017年5月起,我国对油菜品种由原来的审定管理改为登记管理。截至2021年7月,我国共登记油菜品种1212个。为掌握我国油菜品种选育水平,围绕产业需求指明育种创新方向,更好地发挥品种登记制度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油菜登记品种现状,提出了有关建议。研究发现,登记品种中新选育品种占比近一半,几乎全部为国内自主选育品种(仅1个为境外引进),主要由主产区省份登记,以甘蓝型杂交品种为主,抗寒性受到更多关注,抗病性增强,含油量提升明显,品质明显改良,但也存在多数品种未申请品种权保护、短生育期品种较少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本文建议在完善品种登记制度的基础上,要尽快修订品种登记办法及指南,加强事后监管;在品种选育创新方向上,要加强生育期短、适宜机械化种植和菜用、肥用、饲用等多用途品种的选育,从而推动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赵培森, 张芳, 苏海英, 徐劲松, 许本波, 张学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三熟制地区油菜育种效率,本文研究了三熟制地区不同熟性油菜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2016-2020国家冬油菜品种区试中衡阳和宜春地区试验结果为基础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研究了两个区域的油菜品种产量构成特点。结果发现,中熟组和早熟组株高、有效分枝数、菌核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密度、全生育期、含油量及产量差异显著。中熟油菜每角粒数、密度、菌核病抗性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菌核病发病率、病情指数、生育期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密度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早熟油菜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密度、含油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菌核病发病率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认为育种策略中,两种油菜都应选育抗菌核病和适合高密度种植的品种,中熟油菜应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而早熟油菜要增加有效分枝数。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李开祥, 杜德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品种的抗倒性,以甘蓝型有限花序品系4769为供体亲本,分别与早熟甘蓝型油菜保持系144B和优良恢复系111R、122R、361R、536R杂交,并利用与有限花序基因Bnsdt1Bnsdt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性状的辅助选择育种。结果表明,共筛选到4个与Bnsdt1Bnsdt2紧密连锁的共显性分子标记(S02、Indel02、BnW09和BnW18),可用于回交转育过程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最终培育出具有有限花序性状、抗倒性明显增强的保持系Y144B、不育系Y144A、优良恢复系Y111R、Y122R、Y361R、Y536R;经杂交组配和区域试验选育出一个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新品种青杂有限1号,株高适中,分枝低,抗倒伏性提高。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李爽, 徐珂, 李海源, 王召鑫, 王晨光, 徐平, 王效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富甘氨酸蛋白(glycine rich proteins,GRPs)在植物逆境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油菜响应低磷胁迫的候选基因BnGRP1,但是其响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序列分析发现,BnGRP1的CDS全长为399 bp,编码132个氨基酸,其中62个为甘氨酸,占该蛋白氨基酸总量的47.0%。为进一步研究BnGRP1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目标基因的双靶点载体G2-TD1TD2,并遗传转化甘蓝型油菜,通过筛选鉴定获得了13株T0代转基因阳性植株。通过TA克隆和测序技术分析了5株转基因植株中Bngrp1的突变位点,其中3株的目标基因序列发生突变,导致无法编码形成正常的富甘氨酸蛋白。本研究为研究BnGRP1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材料,也为进一步研究BnGRP1响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陈碧云, 吕培军, 许鲲, 伍晓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叶绿体基因组具有母性遗传、单倍性、高度的保守性和明显的种内差异等特点。研究不同品种叶绿体基因多样化程度,可为甘蓝型油菜的收集与引种及遗传改良提供指导。利用15对特异性叶绿体SSR标记对287份国内外甘蓝型油菜叶绿体基因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5对叶绿体SSR特异引物中,5对引物扩增产生多态性条带合计19条,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3.8条多态性条带;287份材料共划分成14个单倍型,优势单倍型H01占比74.91%、H02占比13.59%、H03占比4.88%,其余11种单倍型(H04-H14)占比合计6.62%;H02为波里马、陕2A胞质类型,为中国特有单倍型;国外甘蓝型油菜中,俄罗斯与瑞典的单倍型较丰富,引进俄罗斯与瑞典的资源能更高效拓宽中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本底。本研究还获得2对引物(MF-4和ccmp2)得到特异条带,并为此建立了快速鉴定波里马、陕2A胞质类型的方法,为波里马与陕2A细胞质类型材料的鉴定与保护提供了方法。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陈燕玲, 王宁, 石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磷高效优异种质,研究油菜磷高效遗传,以甘蓝型油菜自然群体400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营养液培养方法进行了两轮苗期磷效率评估(分别命名为试验Ⅰ和试验Ⅱ)。该群体在低磷和正常磷处理下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根冠比、主根长和磷效率系数均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变异。以低磷处理地上部干重和磷效率系数为筛选指标,在试验Ⅰ中分别筛选出磷高效和低效候选品种各17份和13份,在试验Ⅱ中分别筛选出磷高效和低效候选品种各17份和18份。结合试验Ⅰ和Ⅱ,确定苗期磷高效候选品种32份,磷低效候选品种31份,可用以开展后续研究。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蒙祖庆, 宋丰萍, 霍嘉慧, 张漠峰, 杨涪超, 郑维列, 刘翠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协调产量潜力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研究高原气候下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选用3个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品系,设置4个播期,分析不同播期下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参试油菜生育期间的温度升高,达到有效积温的天数较少,参试油菜生育期缩短;其中苗期、蕾薹期和花期较早播呈缩短趋势,角果成熟期有延长趋势。晚播油菜的茎秆伸长期雨热充足,参试油菜的株高较早播有增加,而茎粗有降低;晚播造成参试油菜前期营养生长不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较早播下降。晚播油菜生育后期遇持续降雨造成成熟期油菜的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粒重的降低,较早播油菜明显减产。播期改变了参试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早熟品系NY16在B2播期(2021年3月15日)下光、温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0.081 g·MJ-1和1.017 kg·hm-2·℃-1;中熟品系NY28和晚熟品系NY52均在B1播期(2021年3月8日)下光、温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0.1 g·MJ-1 、1.282 kg·hm-2·℃-1和0.134 g·MJ-1、1.712 kg·hm-2·℃-1。同一播期下中晚熟品系的光、温利用效率大于早熟品系。因此,适时早播可促进甘蓝型春油菜光温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产量形成,早熟品系在3月15-22日,中晚熟品系在3月8-15日播种适宜。西藏一年一熟种植制度下,为充分协调生态条件与生产潜力关系,一定无霜期范围内,中晚熟品系的选育和利用可有效提高甘蓝型春油菜产量。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朱明川, 武军艳, 马骊, 郭世乾, 崔小茹, 曾秀存, 刘丽君, 蒲媛媛, 李学才, 孙万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油菜的北方布局,针对北方寒旱区冬油菜养分吸收与利用等问题,采用12个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对不同品系冬油菜的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产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蓝型冬油菜产量性状显著优于白菜型冬油菜,甘蓝型冬油菜的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等8个产量性状分别较白菜型冬油菜高出12.41%、108.11%、56.21%、66.91%、5.71%、70.79%、103.55%、103.87%。甘蓝型冬油菜干物质单株产量平均为67.693 g/株,为白菜型冬油菜的191.612%。白菜型冬油菜单株氮磷含量要高于甘蓝型冬油菜,分别高出2.481%、29.423%; 单株钾含量低于甘蓝型冬油菜,低34.826%。由于同一生态区的甘蓝型冬油菜干物质产量大于白菜型冬油菜,所以甘蓝型冬油菜单株氮磷钾积累量较白菜型冬油菜显著高出84.647%、50.000%、158.616%。冬油菜中养分积累总量趋势均呈K>N>P,氮、磷元素主要积累在籽粒中;钾元素主要积累于茎和果壳中。甘蓝型冬油菜每100 kg籽粒需氮6.554 kg、磷0.463 kg、钾14.612 kg;白菜型冬油菜每100 kg籽粒需氮7.143 kg、磷0.572 kg、钾10.467 kg;甘蓝型冬油菜较白菜型冬油菜氮磷素利用效率高,且对钾素需求量大。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姚彦林, 马骊, 刘丽君, 李学才, 李鹏, 王旺田, 蒲媛媛, 牛早霞, 徐芳, 孙万仓, 武军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春化过程是冬性植物抽薹开花前的主要阶段。FLC(FLOWERING LOCUS C)基因在春化过程中可以整合上游信号调控植物开花。为了解白菜型冬油菜中FLC基因的特征及其春化功能,以6个拟南芥FLC基因为索引从白菜型冬油菜基因组中鉴定得到10个BrFLC基因,其中8个均含有7个外显子。10个BrFLC分布于4条染色体上,存在明显的基因复制现象。进化及保守结构分析显示聚为一类的成员蛋白质保守Motif分布相似。基因上游1500 bp的启动子区域均含有光应答元件,其中BrFLC4、BrFLC5BrFLC6含低温响应元件,BrFLC3、BrFLC4、BrFLC7、BrFLC9含激素响应元件。比对发现,位于A02上的BrFLC6基因序列与大白菜中已注释的Bra031886差异性较大。克隆到陇油6号、陇油17、天油2号和天祝小油菜中的BrFLC6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5%。分析其中序列差异最大的BrFLC6基因,qRT-PCR检测发现它可在根、茎、叶、花蕾及花中表达;春化处理后则表达下调,不同品种间下调幅度有差异。结合春化率的观察,认为春化过程抑制了BrFLC6的表达,且基因表达水平与白菜型冬油菜通过春化所需的时间有关。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郭朋霞, 游宇, 喻伯伦, 郭建斌, 罗怀勇, 黄莉, 刘念, 陈伟刚, 雷永, 廖伯寿, 晏立英, 姜慧芳, 周小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晚斑病抗性常与不良的产量和株型性状相连锁,为发现更多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品种,以感病亲本中花5号和抗病亲本ICGV 86699及其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ed inbreed lines, RIL)为材料,进行晚斑病抗性、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的调查,以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抗病新种质。结果表明,4个环境下共发现18个稳定高抗和26个稳定中抗晚斑病的家系;在两个环境中对百果重和单株结果数进行考察,筛选出38个百果重(≥180.0 g)和单株果数(≥20.0个)都比较大的家系;同样,在两个环境中筛选出主茎高(30~60 cm)和总分枝数(≤20.0个)适中的家系54个。综合分析晚斑病病害等级、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共鉴定出4份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新种质,其中1份高抗晚斑病,3份为中抗晚斑病。该研究结果为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花生品种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万丽云, 任伟芳, 王斯健, 黄鹏, 胥鹏, 方加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含有丰富的白藜芦醇,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白藜芦醇合酶(STS)是白藜芦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花生基因组数据中鉴定出了50个STS基因,17个编码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两者同属聚酮化合物合成酶家族。对所鉴定基因组家族成员的染色体定位、系统发育、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大量STS基因在根、种皮、果皮、果针中高量表达,45个STS和8个CHS基因均应答紫外胁迫。本研究结果为花生STS/CHS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鉴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为花生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与基因资源。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董莹莹, 刘冀, 张翔超, 林峰, 史飞飞, 王博, 付雪,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滕卫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多环境下大豆子粒大小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挖掘与子粒大小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候选基因,利用150份大豆种质资源在2019年和2020年6个环境条件下对大豆子粒粒长、粒宽、粒厚和百粒重性状进行表型测定,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CMLM(压缩混合线性)模型下,在6个环境条件下检测到896个与子粒大小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分布于20条染色体。不同性状检测到72个重叠的SNP位点。检测到39个稳定遗传的SNP位点,贡献率为10.68%~24.93%。通过稳定性与重叠性分析,获得35个稳定表达的SNP位点,贡献率为10.92%~23.16%。在粒宽、粒厚及百粒重性状中同时检测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最多,位点rs16533609的贡献率最高(16.51%)。根据稳定表达的SNP筛选候选基因,推测Glyma.03G006600、Glyma.04G077100、Glyma.08G203600、Glyma.12G195400、Glyma.17G039800、Glyma.18G202100Glyma.20G215700等7个基因对大豆子粒大小性状有调控作用。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
    金佳鹏, 连小雨, 路妍, 景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向日葵柄锈菌(Puccinia helianthi Schw.)引起的向日葵锈病严重威胁着向日葵的安全生产。效应子是一类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分泌的蛋白,促进病原菌侵染或触发寄主免疫。为明确向日葵锈菌效应子P2在锈菌侵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向日葵锈菌夏孢子cDNA为模板,克隆了P2基因的编码序列,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特性;采用农杆菌瞬时表达系统在烟草上验证了P2的毒性功能,并在烟草上瞬时表达对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表明,P2编码58个氨基酸,N端含24氨基酸的信号肽,无核定位信号及跨膜结构域,并在向日葵锈菌侵染早期上调表达。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P2可以抑制BAX诱导的细胞坏死,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2定位在细胞膜及细胞核。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陈亚萍, 朱孝天, 洪栎, 周茂润, 郑超, 魏翠英, 周美松, 余燕, 张付贵, 阚言华, 周可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油菜生产的提质增效,探究含钾有机水溶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旺城油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喷施时期(苗期、花期、苗期+花期)和5个含钾有机水溶肥施用量(0、375、750、1125、1500 g/hm2)处理,调查油菜产量性状。结果发现,在苗期或初花期喷施750 g/hm2的含钾有机水溶肥,油菜的株高、根颈粗、生物量等指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两个时期均喷施的处理其促进效果更优。在苗期和初花期均喷施750 g/hm2水溶肥,增加了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显著提高油菜产量,较对照增加39.07%,产油量增加44.22%。认为可通过在油菜苗期和初花期每公顷各喷施750 g的含钾有机水溶肥,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提高菜籽产量,增加产油量,提升经济效益。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张雅茹, 闫磊, 程锦, 曾紫君, 侯佳玉, 鲁克嵩, 姜存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硼对油菜(Brassica napus)幼苗铝胁迫的缓解作用,以品种中油杂28为材料,设置2个硼浓度(0.25,25 μmol/L),5个铝浓度(0、50、100、200、400 μmol/L),研究硼对铝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明显抑制油菜幼苗生长,增加膜脂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的含量,显著减少叶绿素的含量,进而减少了油菜的生物量。铝胁迫下,相较于低硼处理,加硼显著增加油菜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谷胱甘肽含量,同时降低了铝在油菜体内的积累;且促进合成叶绿素所需的镁元素的吸收,增加油菜的生物量。综上,铝胁迫显著抑制油菜的生长,提高膜脂过氧化程度,加硼不仅弥补了硼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调节抗氧化剂系统,提高蛋白质、脯氨酸含量的积累来抵御铝胁迫。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索炎炎, 张翔, 司贤宗, 李亮, 程培军, 余辉, 刘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石灰与生物炭对酸化土壤改良及花生氮营养的作用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石灰、生物炭单施与配施对酸化土壤性质、花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单施石灰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交换性钙含量,花生植株氮吸收量和收获指数显著增加13.1%和4.6%,花生生物量和产量显著提高11.7%和16.1%;单施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和土壤碳氮比,但对花生氮吸收量、生物量和产量无显著影响;表明酸性土壤明显抑制了花生生长,单施石灰促进花生生长及氮高效利用效果优于生物炭。石灰与生物炭配施后,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交换性钙含量及碳氮比更协调,花生植株氮吸收量、氮利用率、生物量和产量均得到进一步提高。所有处理中,4500 kg/hm2生物炭配施450 kg/hm2石灰处理的花生植株氮吸收量、氮收获指数、氮利用率、生物量及产量最高,分别比CK增加30.7%、8.7%、5.7%、27.6%和35.8%。因此,4500 kg/hm2石灰和450 kg/hm2生物炭配施是酸性土壤改良、氮素高效及花生高产栽培的有效手段。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吴海宁, 黄志鹏, 唐秀梅, 熊发前, 蒋菁, 钟瑞春, 韩柱强, 刘菁, 贺梁琼, 唐荣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华南区甘蔗间作花生的经济效益,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施对花生养分吸收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氮磷钾肥各4个水平梯度,比较氮磷钾不同配比的施肥对花生养分吸收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肥施用量增加促进间作花生对氮磷养分的吸收,而钾肥施用过量会抑制花生对钾养分的吸收。开花下针期到荚果膨大期是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间作花生干物质累积量随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每形成1000 g的干物质,就需要吸收同化17.7 g N、1.7 g P2O5和11.3 g K2O,吸收比列为10.4∶1∶6.6(N∶P2O5∶K2O)。间作花生生产百千克荚果需吸收氮、磷、钾养分量分别在6.83~7.98 kg N、0.65~0.80 kg P2O5、4.10~5.32 kg K2O之间。综上,华南区种植与甘蔗间作的花生,较优氮磷钾施肥配比为80 kg/hm2 N,70 kg/hm2 P2O5,80~90 kg/hm2 K2O,可提高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以及养分吸收利用率。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石欣隆, 杨月琴, 韩锁义, 薛娴, 郭俊佳, 王亚琦, 张新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播种期花生抗寒性,明确壳寡糖(COS)浸种对低温条件下花生种子发芽及生理代谢的影响,测定COS浸种后种子发芽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低温对照(CK)相比,COS(250 mg/L)浸种显著提高了低温下花生种子的发芽能力,发芽率和相对发芽率均增加了44.45个百分点、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分别增加了5.59和24.83;COS浸种也显著提高了发芽过程中花生种子的赤霉素(GA)含量,降低了脱落酸(ABA)含量,发芽0、12、24、36、48 h的GA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94%、3.84%、8.52%、12.40%、19.20%,ABA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8.41%、36.99%、38.03%、41.20%、40.12%;同时,COS浸种提高了脂肪酶(LIP)、蛋白酶(PR)、α-淀粉酶(α-AM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增加了三磷酸腺苷(ATP)和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的含量,降低了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研究表明,COS通过调节低温下花生种子发芽初期的激素水平、提高水解酶活性,促进贮藏物质分解,并提高抗氧化物酶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缓脂膜过氧化,促进种子萌发。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梁家铭, 莫先树, 曹倩, 陈红梅, 商炳哲, 张明君, 梁福琴, 李得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黄淮海夏大豆产区频繁出现症青,严重威胁本地的大豆生产。本研究通过人工气候室模拟干热浪胁迫,在大豆花荚期(R2-R4)进行持续3 d和7 d的干热胁迫处理,探究干热浪与大豆症青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盛花期遭遇持续3 d的模拟干热浪处理后,大豆植株生长正常,而持续7 d的处理则导致部分大豆植株出现症青。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从盛花期(R2期)到盛荚期(R4期)任何一个阶段遭遇连续7 d的模拟干热浪胁迫,都会导致大豆植株有效荚数和正常粒数严重下降,其中有效荚数降幅顺序为R3(85.14%)>R2(62.12%)>R4(50.97%),正常粒数降幅顺序为R3(81.02%)>R2(60.00%)>R4(56.32%)。因此,结荚初期(R3)持续7 d的模拟干热浪胁迫可导致大豆症青发生。同时提出,将大豆症青划分为荚而不实型、无荚型、局部型和全株滞育型四种类型。建议用底部节位新叶再生和花芽再分化现象进行大豆症青的早期诊断。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吴占文, 王帅, 魏莹, 赵健淞, 孙冬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药害,通过选择培养基富集培养,从黑龙江省安达市农田中分离出一株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的降解菌TW-1,经鉴定该菌株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菌株TW-1对培养基中100 mg/L的阿特拉津降解率在48 h内可达到99.5%。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TW-1可使大豆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并且可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含量,有效缓解大豆植株的阿特拉津药害,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叶岩, 张君, 张健, 杨松楠, 姚丹, 钱海林, 高云飞, 陈亮宇, 李雪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油莎豆块茎在种植过程中萌发较慢的问题,以A2、中油莎1号和内蒙古大粒(ND)为材料,通过对3个油莎豆品种的浸种条件、消毒方式以及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筛选,探究油莎豆块茎的最佳消毒方法及最优萌发条件。结果表明:在75%酒精3 min、氯气16 h时消毒效果最好;3个品种均在35℃浸泡3 d时萌发率最高,分别为58.33%、51.67%和43.33%;A2和中油莎1号均在 MS+1.0 mg/L 6-BA+0.5 mg/L NAA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分别为70.00%和63.33%;内蒙古大粒在 MS+0.5 mg/L 6-BA+0.2 mg/L NAA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55.00%。6-BA对块茎的萌发有显著作用,但随着浓度升高对块茎的萌发由促进转为抑制作用。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张雪, 王一帆, 高玉红, 李春春, 彭之东, 王海娣, 崔政军, 王瑛泽, 马幸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起垄方式和地膜覆土对胡麻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16和2017年胡麻生长季,以传统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全膜微垄覆土穴播、全膜微垄不覆土穴播、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不覆土穴播4种种植方式对胡麻出苗率、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垄方式改善了胡麻生长发育状况,出苗率显著高于CK,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至现蕾期以微垄不覆土处理最高,盛花期至成熟期以微垄覆土处理最高,分别较CK平均高出39.3% ~ 69.8%和36.0% ~ 53.7%。微垄覆土模式下籽粒产量较CK显著提高26.8%。关联度分析可知,影响胡麻籽粒产量的主导因素为蒴果数和果粒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胡麻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微垄覆土与不覆土穴播方式均能够显著提高胡麻出苗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胡麻单株蒴果数和果粒数,提高籽粒产量,是半干旱旱作农业区胡麻适宜的种植模式。

  • 栽培生理·土肥植保
    杨剑锋, 张键, 贾硕, 张园园, 张文兵, 段小军, 赵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大丽轮枝孢菌侵染引起的向日葵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微菌核是该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目前,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定量检测方法多操作步骤复杂繁琐,如利用PCR方法进行检测,对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常规的土壤梯度稀释湿筛法的实验周期长且检测效率低,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方法,对于向日葵黄萎病的预报预测和防控非常重要。为了能够快速的定量检测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以期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地块中土壤微菌核数量的差异,本实验建立了一套操作相对简单,实验周期较短的微菌核快速分离和定量检测的方法,即采样器—干筛法。该方法将微生物采样器和选择性培养基相结合,基于微生物采样器的撞击法原理,使土壤微生物粒子加速撞击到选择性培养基的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见单菌落形成。利用该方法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不同的向日葵黄萎病发病地块中采集到的土壤样本中微菌核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两年向日葵连作地(样地1)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最多,平均每克土样中含有微菌核32.80个;与非寄主作物玉米轮作地块(样地2)土样中微菌核的数量最少,平均每克土样中含有微菌核11.80个,与寄主作物打籽葫芦轮作地块(样地3)微菌核数量介于二者之间。利用该方法能够明显区分不同地块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通过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数量。